二 《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8940字。

2012.6.29晨修改,此为定稿,发表以此为准。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梁陶弘景撰,其中《检录伊尹<汤液经法>方》一节引录《伤寒论》方十二首。

小阳旦汤服法云,“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若计正阳旦汤,《检录伊尹<汤液经法>方》一节引录仲景方十三首。

笔者通检《辅行诀》全卷方剂数凡五十六首,其中共引用《伤寒杂病论》方凡二十二首。

所引诸方,药味略有加减,为六朝医家运用仲景方剂正常现象,今世犹然。

谨将二十二首方剂列举如下,并对《伤寒杂病论》以《汤液经法》为勤求博采之书略加考证。

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题著者曰:“汉张仲景述”。

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

”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

”古籍皆称《伤寒论》为张仲景所“述”。

“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

《说文》:“述,循也。

”谓沿循往轨也。

《增韵》:“循,依也。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

”“述”者乃“依照”之义,则“张仲景述”者,谓张仲景依照旧说而述《伤寒杂病论》也。

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依先贤之旧轨、录往圣之成方,故《伤寒论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其勤
求博采者,据皇甫谧《甲乙经序》、北宋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谓《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此书至梁犹存,梁陶弘景曾阅其书。

寻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陶弘景《辅行诀》所述: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

下一段说明汉末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并有发展: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

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下面一段文字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据,撰泻《伤寒论》一部。

这就为我们确信皇甫谧《甲乙经序》、孙奇、林亿《伤寒论》序称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撰书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遵奉之。

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
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
虞也。

今亦录而识之。

下面诸方原载《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散佚甚多,下述22方,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有的可补《伤寒论》之阙佚。

谨录如下:
1.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乾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服已,即啜热粥饭
一器,以助药力。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
除也。

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桂枝汤方,见第12条。

《伤寒论》“阳旦汤”方名见
第30条,有名无方。


2.正阳旦汤。

(上方)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3.小阴旦汤。

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乾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许,令病者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

身热去,自愈也。

(按,
此为《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也。

见172条。

芍药作二两。

)4.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
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

若脉虚大者,为更切
证也。

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

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阳旦汤即《金匮要略》卷上第六黄芪建中汤)
5.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乾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
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方。

见37条,无芍药。


6·小青龙汤。

治天行病,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右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为《伤寒论》麻黄汤方。

见35条)
7.大青龙汤。

治天行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右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一方无干姜,作七味。

当从。

(按,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方。

见第40条。

宋本《伤寒论》“温服一升”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凡九十字,此大段文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所加之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校正医书局校定本为底本将此九十字作为小注,是为得之。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仲景全书》将此注雕成与经文字体相同之字而窜入正文。

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以北宋元祐三年(1088)小字本为底本,翻刻毕元祐小字本旋即亡佚,今已难考《仲景全书》将小字注文刻成与经文字体相同之字是出于赵开美失检还是出自元祐底本矣。


8.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乾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棉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白虎汤方。

见176条。

白虎汤《伤寒论》不分大小)
9.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乾,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
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
二升,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方,将生姜换为人参,见397条。


10.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
芍药各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

见303条。

朱鸟又
称朱雀。


11.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右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
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

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

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

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人参乾姜。

)12.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
乾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此为《伤寒论》真武汤方。

见82条。

)13.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辍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
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伤寒论》真武汤加人参甘草)
14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干姜各三两术一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

(按,此即《伤寒论》理中丸方,见《伤寒论》386条。


15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取一升,日尽之。

(按,此即《伤寒论》小建中汤方,见《伤寒论》第100条。


16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楼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按,此即《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见《金匮要略》卷上第九)
17 大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方。

栝楼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实熬二两厚朴二两桂枝一两生姜二两切
右七味,以白酨浆一升,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

(按,此即《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半夏。

见《金匮要略》卷上第九。


18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乾姜甘草炙各三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即《伤寒论》四逆汤方。

见《伤寒论》第29条。


19 小泻心汤(按,见《辅行诀》“辨心脏病证文并方”的“心胞气实”条)。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时顷,绞去滓,顿服。

(按,此即《金匮要略》泻心汤方。

见《金匮要略》卷中第十六)
20 大泻心汤(按,见《辅行诀》“辨心脏病证文并方”的“心胞气实”条)。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芍药乾姜炮甘草炙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按,此即《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芍药甘草去人参。

见《伤寒论》第359条)
21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

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
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甘草桂枝
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此即《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方加生姜。

见《金匮要略》卷中第十二)
22 启喉方。

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疼痛方。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按,此即《伤寒论》瓜蒂散方。

见《伤寒论》第166条。


上22方,见《汤液经法》而为《伤寒论》收录,证明《伤寒论》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而撰成。

《甲乙经序》指出: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按,通“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
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近代
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余论甚精,皆可施用。

孙奇、林亿《伤寒论序》亦云: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
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
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伤寒论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
为《汤液经法》。

古籍题以“汉张仲景述”,为反映作者之真源;《仲景全书》依据北宋校正医书局之原式,保存《伤寒论》作者之实况。

上述22方,有些不见今本《伤寒论》,有的虽见于《伤
寒论》,但方名已异。

西汉前期道家思想颇受重视(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因而方剂名称亦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东汉末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方剂名称亦随之而变。

《辅行诀》对此有说: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
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
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张机撰《伤
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为正名也,但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耳。

张仲景“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改变西汉方剂名称之道家色彩,是方剂命名的一次重要变革,这种嘉惠一直延续到今天。

《辅行诀》行文特点保留《伤寒论》原始行文古貌,宜加关注。

《辅行诀》所载张仲景方之行文与《脉经》、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大异,因为这些文本北宋校正医书局做过调整,见各书序言,《辅行诀》行文与《千金要方·卷九》、《外台秘要》所载张仲景方行文合。

举例言之。

《辅行诀》诸方之文字皆为“治……”,而不像宋本《伤
寒论》作“某某方主之”。

如《辅行诀》小阳旦汤云:“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乾呕者”。

小阳旦相当宋本《伤寒论》桂枝汤,云:“太阳中风……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

”《辅行诀》小阴旦汤云:“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乾呕,下利者。

”《千金要方·卷九·发汗汤第五》:“阴旦汤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方”,其行文方式皆为“治某某病”,以“治”字开头。

据初步考察,将“治”字改为“主”字,始于唐高宗李治时期。

唐代重避讳,唐高宗时代避“治”为“理”、“疗”、“主”。

以“理”、“疗”避“治”,例见唐高宗时代杨上善《太素》注及唐初孙思邈《千金要方》,或将“治”字最后一笔不泻。

以“主”字避“治”举证如次:一、陈垣《史讳举例》唐代避讳条。

二、敦煌卷子P3714;P3822;S4534。

《脉经》方治行文体例虽与宋本同,但《脉经》系经宋臣大大修改过(见林亿序),且修改时间在校定《伤寒论》后,为与《伤寒论》条文取得基本一致,将“治”字改为“主”字,并调整语序。

本文结论是:张仲景《伤寒论》以《汤液经法》为基础而成书,其力证为陶弘景《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此书原藏敦煌藏经洞,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伯希和进入敦煌藏经洞之前,已为守洞道士王圆箓取出收藏,1918年售予河北省威县张偓南,偓南传予嫡孙张大昌。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毁灭。

“文化大革命革”后期,张大昌将抄卷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经多位文史专家和中医专家多次鉴定,确证该卷子出于敦煌藏经洞。

今存张大昌弟
子手钞本。

2007年6月10号至12号钱超尘及其弟子赵怀舟深入到河北省威县张大昌先生故乡访问张大昌十一位弟子,获得20个钞本,另一个传本是中医研究院用旧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打印本,共收集到21个传本,这些传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钱超尘、赵怀舟将21个传本进行仔细整理校勘,命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于2009年出版。

本文引用的《辅行诀》资料来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本文引申出两个结论:
1。

中国的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基本成熟,标志是《汤液经法》32卷的成书,该书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2。

“群方之祖”徽号,当归属于《汤液经法》作者,作者不详。

该书作者可能不是一人,而是群体作者。

由于《汤液经法》在陶弘景之后已经亡佚,唯靠张仲景《伤寒论》才把《汤液经法》部分方证流传到今天,因此,称张仲景为“群方之祖”是合理的,正确的。

研究《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收录的21个《辅行诀》传抄本,务当识别张大昌增补的四首方剂和他增补的若干表格。

第一,张大昌增补四首方剂。

陶隐居说,《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把中药方剂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120方,中品120方,下品120方,“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经反复统计,《辅行诀》只有56首方剂。

约分两类。

第一类明示所引出自《伤寒论》者凡12方:
1.小阳旦、 2小阴旦、 3大阳旦、 4.大阴旦、 5小青汤、6.大青龙汤、7小白虎汤、8大白虎汤、9小朱鸟汤、10 大朱鸟汤、11小玄武汤、12大玄武汤。

第二类五脏补泻方中亦有引用《伤寒论》及《杂病论》者:(一)肝脏补泻方:
1小泻肝汤、2大泻肝汤、3小补肝汤、4大补肝汤
(二)心脏补泻方
5.小泻心汤、6.大泻心汤、7.小补心汤、8.大补心汤、(三)心包补泻汤
9.小泻心汤、10大泻心汤、11小补心汤、12.大补心汤(四)脾脏补泻方
13.小泻脾汤 14大泻脾汤、15.小补脾汤、16.大补脾汤(五)肺脏补泻方
17小泻肺汤、18.大泻肺汤、19小补肺汤、20大补肺汤(六)肾脏补泻汤
21.小泻肾汤、22大泻肾汤、23小补肾汤、24.大补肾汤(七)救误治方
25泻肝汤救误用吐法、26泻心汤救误用清下法、27泻脾汤救误用冷寒法、28泻肺汤救误用火法、29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八)救劳损方
30养生补肝汤、31调神补心汤、32建中补脾汤、33宁气补肺
汤、34固元补肾汤
(八)大补五脏方
35.养生补肝汤加羊肝、36调中补心汤加鸡心、37建中补脾
汤加牛肉、38.宁气补肾汤加猪肾、 39.固元补肾汤加猪肾(九)开窍救卒死方
40.点眼以通肝气、41.吹鼻以通肺气、42.着舌以通心、
43.启喉以通脾气、44.熨耳以通肾气
明示引用《伤寒论》方12首,另有补泻等方44首,合计56首,不足60首。

张大昌乃检古方书找出4首方剂补于《辅行诀》所引张仲景方下,并加说明,以免与仲景方混。

所补方剂为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螣蛇汤、大螣蛇汤,四方出处,见其《经法述义》(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北省威县中医学会内部印刷)。

所补4首与上56首相加则为60首,乃与陶弘景所称“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方数合。

钱超尘主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刘德兴抄本有如下说明:“补前陶弘景治天行热病二旦六神之方,又增大小四方”①,衣之镖抄本亦有此说明文字②。

观其行文,此说明为张大昌本人所写。

1979年王云亭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辅行诀》打印本抄录,中医研究院本无此4方,王云亭未将此4方抄录于张仲景方后,而置于“救猝死方”后,并写以“张师补”三字说明四方来源,是为有识③。

其他弟子抄本则无此提示语,如孙伯果抄本④、丁勤喜抄本(1979年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辅行诀》打印本抄录)⑤、刘祥之抄本(1998年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辅行诀》打印本抄录)⑥、
张义霄抄本(1988年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辅行诀》打印本抄录)⑦均无张大昌补方之语,若不详考诸抄本,必认为此四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印数1000册)收录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收录此四方而无辨识。

为不贻误来人,本文对此四方来源详加考校,为日后研究者提供信实资料。

第二张大昌增补若干表格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收录21个传抄本,有的抄本没有表格,多数抄本有表格,这些表格是张大昌自己研究《辅行诀》和给门徒讲课时逐渐制成的,不是敦煌原卷所有。

张大昌有《辅行诀》注释本,其中有他自己的发挥和解释,弟子刘德兴于1983年抄录一本,收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题名为《张大昌注<辅行诀>刘德兴所藏抄本》,大昌有一段解说:
此书幽潜千载,故历朝少见,然视其当时已有别本,观其文气,非经一人之手,其间错讹倒置无处无之,而细读书内体制
法度,皆其源于五行生克之理,阴阳消长之道,方方对承,药
药互根,斡旋如连环无痕,谨严如轮齿纤恰,迹象昭明,事理
兼备。

今者就科,列表尾缀于篇末,庶或得失之有补云尔⑧。

所制之表,在于揭示“方方对承,药药互根,斡旋如连环无痕,谨严如轮齿纤恰”。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文献,对研究古代医学与方剂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确切证明者,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系依《汤液经法》32卷勤求博采而成。

《汤液经法》虽已不存,但《辅行诀》可以提供研究线索。

2012年6月28日第8次修改。

参考文献
①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
55
②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
92
③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332
④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107
⑤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132
⑥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261
⑦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381
⑧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2008 学苑出版社页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