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它所阐述的绝不是简单的技术来源问题,也不是一种政治口号,而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一个重要核心理念。

中央提出自主创新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既对宏观层面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离开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题,也就失去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实质意义。

简单地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主导的创新。

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未来发展的选择
不由自
我们学习、贯彻、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思想必须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背景出发才能全面领会中央精神。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是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的宏观政策前提,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自主创新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思想,绝不是简单地讨论技术来源问题。

因此,把自主创新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中国的研究开发投入不到全世界的3%,我们怎么可能依
靠闭关锁国的政策完成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呢?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达到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目的。

对于任何发展主体而言,是自己主动把握创新进程,成为创新过程的主导力量,还是放弃创新的主导权,甘愿饮鸩止渴,这是各个层面的创新决策者必然面临也必须回答的战略问题.
自主创新是国家应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和创新在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从“科学技术是
我们作为一
点:
1)要从一个中长远期的角度来看待自主创新的战略。

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争取FDI 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不一样,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

FDI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是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的。

而科学技术和创新,是在创造新事物并实现其商业价值,其间充满着失败,风险,
对资本的要求,对人才和制度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2)在促进创新的过程中,制度作用高于投入作用。

因为创新是一个市场经济下实现的活动,不能用计划的方式实现它。

而这种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营造一种创新的生态系统。

这种系统包括: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氛围;减少资本、人才流向创新密集区的阻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打破地方市场的观念;在教育中改变应试教育,强调创新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

创新模式,即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研究资源,获得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或其它无形资产,并通过商业化运作,使之转化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从国外大公司(IBM公司、英特尔公司、朗讯科技公司等)的创新实践看,它们都采取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但又有不同的特点,IBM公司着重培育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同时整合外部技术资源
并把自己搁置不用的技术出售给其它公司以获取知识产权收入。

英特尔公司采取了与IBM公司不同的研发模式,它把公司内部研究活动和外部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外部技术资源,并利用风险投资机制,使研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朗讯科技公司则采用另外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即把内部的研究成果拿到外部市场上去开发。

1997年,该公司建立了新风险企业集团(NVG),其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但不适合朗讯现有业务领域的技术成果加以商业化。

我国的企业总是说内部研发能力较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调查表明,2004年我国设立
有技术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

关键技术的解决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三是要有创新需要的足够资源,包括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机器设备、人力资源等。

在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落后和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自主创新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是要有创新的动力。

只有当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集成应用主体、收益主体之后,才
会产生创新的动力。

自主创新与创新系统建设
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与“自主创新”有着直接的渊源。

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加剧的竞争态势,使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感到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提不出足够有力的政策建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源于熊彼特学派的,集创新研究成果大成的创新系统理论很快被广泛接受。

在研究工作方面,国际贸易、工业经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等领域
的不可交易、难以模仿的优势,这个优势常常和“缄默”知识及社会资本联系在一起,但不一定在高技术领域。

例如我国浙江省,这些年发展势头强劲,主要靠传统工业。

我国幅员辽阔,搞自主创新各地方大有可为,但是照抄中央政策或其它地方的经验远远不够,甚至还要出问题。

地方政府直接插手工业项目也不是好办法。

创新型区域的建设不能光靠借用“外脑”、外资,需要认真用好“外脑”外
资来建设扎根在本地、支持本地独特优势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3)关于科学研究“商此化”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全球范围的科学研究“商业化”浪潮,我国也不例外。

创新研究学者观察、分析了这个趋势,提出强烈警告。

主要原因是创新系统需要有两种知识生产的制度安排——即作为公共性质的基本知识和作为专有物品性质的技术知识,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关系。

否则,后一种即创新活动的成本会变得很高,而前一种即学术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活动会衰败、退化。

目前,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即我们讲的“产一学一研”关
“行为”。

平,形成一定的分工,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自主创新关键是体制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多年来被束缚的中国科技生产力。

未来15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在打破一个旧的体系之
后重建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体系。

一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的微观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标志是,一批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条件。

当前,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首先,要使企业成为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计划执行的主体、技术创新开发的主体,“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新增科技投入要向企业倾斜;其次,要真正建立起一流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

如在企业建立一批高水
年的努力取
三是要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特别是一些高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地区的基础和条件。

同时,这些地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有紧迫要求。

为此,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重点(地区)突破的方针,在“十一五”期间,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局部地区营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

四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

在投资体制方面,要围绕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对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大部分资金投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产生的大部分成果为论文、实验室样品(有的领域高达90%),这是造成我国科技投入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必须要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向是在重大技术攻关领域,建立让企业特别是龙头大企业来整合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投资体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目前科技成果产业化难、转化率低等问题;在融资体制
这是
断转向对技术和知识的垄断。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方专利的分布看,仅美国、日本和欧盟就占所有OECD国家三方专利的90%以上,如果考虑到OECD本身具有“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性质,那么美国、日本和欧盟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优势就更加突出。

而这种技术优势在当代全球化的新形态下,正在直接地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转变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优势。

不断加强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当代全球化新形态的重要体现。

“通过技术的控制”曾被认为是日本在全球竞争过程中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途径,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进一步把这种“通过技术的控制”扩大到“通过知识产权的控制”。

1986年9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第八轮),美国提出把知识产权问题列为新的议题进行谈判,并提出要将其纳入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规则。

1990年11月,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草案,这标志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新国际标准的形成。

1994年的《知识产权贸易协议》为全球实现更高标准的知识产权奠定
也难以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技术创新区别于科学研究,就在于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创造财富的过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因而也必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世界范围看,掌握前沿核心技术和拥有知名品牌的跨国
公司,越来越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

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庞大,但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依然处于中低档产品以及中低端生产环节。

国内企业虽然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但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主要跟在别人后面追赶。

无论是从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看,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看,都要求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使企业获得收益和补偿。

其次,要通过规划和协调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现代产业技术通常是以技术链的形态存在,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

第三,要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

在遵守世贸协议和规则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并加大研发投入。

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吸引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企业。

第五,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

鼓励和规范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对科技成果贡献者的激励方式,包括产权激励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确认其合法性。

发挥市场优势,争取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面对这种竞争,我国企业有什么优势可以利用呢?其实,中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市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
脉关系和经营的灵活性,使我国企业有可能抢占市场先机、挤占市场,有利于进行市场创新。

当然,在看到市场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市场优势的重要体现在于提供竞争“壁垒”。

在我国市场高度开放的条件下,这种壁垒相对较低,同此,可利用的市场优势常常较有限,可利用的时间常常较短。

要发挥市场优势,使市场优势转变为自主创新的优势,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第一,利用市场规模的优势,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急于引进外资而不断降低外资进入条件,甚至出现各地区“优惠比赛”的现象,从而使市场换技术没有很好的实现;在加入WTO后,更是受到开放市场承诺的约束。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难得的市场资源优势,必须予以重视。

为此,要在国家层次、产业层次、区域层次和企业层次上作出努力,增强市场换技术的意识,制定必要的措施,加强产业间、地区间、企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在
要我们善于发挥所长,就能够在市场创新中占得先机,取得优势。

诚然,市场创新要求技术创新相配合,以推出用户所需要的新产品,但是,在大多数市场创新中,对技术要求都是局部改进,因而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采取集成创新的方式,将已有技术进行组合,我国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能够在与国外强手竞争中取得一些优势,正是采取这种策略的结果。

第四,充分认识市场优
势的有限性,抓紧时机进行技术创新。

由于市场优势的构成的壁垒较低,因而由此维持的优势时间往往较短,企业要在发挥市场优势、站稳脚跟之后,加强技术创新,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以求在多方面构成竞争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