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74
新余学院学报
2021 年
也就决定了他的反抗方式不同。默尔索在母亲去世 时,他对于荒谬的体验还停留在一种情绪体验层次。 而他对荒谬的反抗,其实也是一种“怎么都行”的消 极反抗。他意识到生活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 此,“怎么都行”。所以当雷蒙问他,愿不愿意做他的 朋友时,默尔索说做不做都行。而玛丽问默尔索爱 不爱她时,默尔索同样如此回答。老板给他的工作 机会、玛丽的爱情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可有可无。 因为默尔索在心中认定了一点:“生活是荒谬的,不 会因为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而有太大的改变。” [2]1? 这个时候的默尔索对待荒谬是以一种悲观消极的姿 态去应对的。
第3期
何刚刚,李永恒: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73
具,所有的这一切外表极为客观谨慎,但是内部暴露 了司法制度的荒谬。”⑸而这种荒谬相对于情绪体验 的荒谬感来说显然上升了一个层次。
(三)基督教的荒谬性 从母亲死亡后对于生活荒谬的体验 ,再到阿拉 伯人死亡后,对于刑事审判系统荒谬的认知,最后则 是默尔索自己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死这个阶段,默尔 索对于基督教荒谬的批判,并且对于荒谬的领悟上 升到了哲学高度。默尔索在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 名义判处了死刑之后,最先想到的是逃避死刑,而不 是接受神父的祷告,因为默尔索不相信上帝,他认为 至少他对于这一件事是有把握的,而基督教的理论 完全没有任何的真实性。 首先,基督教的情感是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 的。克尔凯戈尔在《恐惧与颤栗》中描写了为信仰将 孩子以撒献给上帝的故事,把这种服从中的恐惧感 刻画的生动至极。“亚伯拉罕带着以撒骑着毛驴沉 默着走了三天,第四日清晨到达摩利亚山附近,亚伯 拉罕依旧一言不发。”国2这种沉闷的气氛中蕴藏着巨 大的恐惧感。亚伯拉罕自然对于上帝是无限的忠 诚,但是上帝所命令的事与伦理发生悖论。因此即 便最终亚伯拉罕完成了上帝对于他的考验,但当他 献祭完毕回家之后,“变得老态龙钟,他不能忘记那 件事带给他的恐惧感,亚伯拉罕眼前一片黑暗,他再 也看不到欢乐与愉快了”旧3。而神父与默尔索的谈 话切入点也正是基于此。神父认为:“我们这些人无 一例外都是被判处了死刑的。在面对这种考验的时 候就需要上帝。”⑵74而默尔索则认为他愿意接受这 种裁决,是因为对于这种恐惧的来临,默尔索认为 “所有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有朝一日,无一人能够 逃脱死亡,,[2]74o那么这种面对死亡时候的恐惧感, 也就因为普遍性而被消解了恐惧感本身。因此,神 父所谓的终极关怀、恐惧、罪孽在他看来本身就是 虚无。 其次,基督教的荒谬在于它的理论是无根基的。 基督教的彼岸的所有预设都是一种虚幻的描绘。它 的救赎图景仿佛根本没有任何确证性支撑。默尔索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王庭宏作家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幼年丧父,随寡母在贫民区长大,依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后由亲友资助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国共产党。

1937年起开始新闻记者生涯,二战爆发后,加缪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并在《战斗报》担任主编,发表不少反战论文。

1960年1月4日,加缪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年仅47岁。

在文学方面,加缪从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运动,曾创作剧本、创办剧团、组织演出,并亲自担任主要演员。

1937年出版随笔集《反与正》,1939年又出版散文集《婚礼集》。

1942年,成名作《局外人》发行并引起轰动。

这部小说与1942年出版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5年首演的四幕剧《卡里古达》组成了加缪的“荒诞三部曲”。

1947年,加缪又发表另一力作《鼠疫》。

此后,加缪又创作了剧本《戒严》《正义者》和小说《堕落》《流放与王国》等。

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澈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情节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讲述了法国青年莫尔索一生的经历。

小说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无意中开枪杀了人为止。

莫尔索的母亲去世了,可他不知道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不记得母亲有多大岁数。

葬礼上,他像往常一样抽烟、喝咖啡、陪人聊天,他对自己没有为母亲的死而哭泣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感到自己很累。

安葬母亲后,莫尔索就和女友玛丽去游泳、看电影,然后一起过夜。

他还帮助邻居雷蒙写信教训他的情妇,并为雷蒙到警察局去作证,因而遭到雷蒙情妇的弟弟的报复。

在这场海滨冲突中,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恍惚之中开了五枪,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刘火雄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

1933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1957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

1935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

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

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

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

加缪继续在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

1942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

“局外人”默尔索过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运动鼓与呼。

加缪接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

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应该等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

”“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

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

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发行,销量突破十万册。

《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

《局外人》阅读笔记

《局外人》阅读笔记

《局外人》阅读笔记《局外人》阅读笔记1在《局外人》中我非常喜欢默尔索这个角色。

面对亲情,他甚至不知道母亲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礼上表露哪怕是一点点虚假的悲伤,甚至还在幻想着长达十二个小时的美好睡眠。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回答,这种话毫无意义。

女友玛丽向他求婚,他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们可以这么做。

玛丽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

他的回答是“当然”。

玛丽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事业,老板给他升职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机会,他却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

”面对死亡,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他却说:“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个长达十二小时的美好睡眠,其他的东西好像毫无意义,甚至不值得他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默尔索带给我的冲击大概就是万物皆无意义,我过往所被教导的孝敬父母的,积极进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那个大环境下顺着大势表现别人需要看到的模样,如果不顺着别人的思想,等待我们的大概就是被批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亲人”。

在后文中他的辩护律师问他母亲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时,默索尔回答:“我有点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很难回答。

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被问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自己控制情绪的时候,他却说:“不对,因为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不妨以默尔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礼上不哭泣难道就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孝顺吗?难道只有人为规定的婚姻关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爱你才可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吗?事业成功又什么意义?是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多和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说我们所感受到的悲伤,快乐必须依托于这一些所谓的形式上面被人们所看到,所听到,并被他们所认可之后,才可以证明我们这些情感才确实存在吗?毫无疑问,默尔索同样是一个极度清醒的人,这就是我们与他的差别,我们愿意在他看的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们不是,所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不是。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加缪的《局外人》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加缪的《局外人》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加缪的《局外人》朱玲玉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德国出现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本体,并且把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本能和情感意志等的活动当作是人的基本存在,然后通过他的自由选择去决定他的本质。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加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便可以在他看似荒诞的行为中找出其合理性,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默而索这一局外人的形象。

关键词:存在主义;加缪;默尔索;深度自由[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22-02加缪是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和戏剧家,他在1942年发表了小说《局外人》。

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平凡的职员默尔索,他一直过着漫无目的生活。

某日和朋友在海边度假,偶然杀了人而卷入一起卷宗,最后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而被处以死刑。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最根本导致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并不是所谓的现代法律的虚伪和愚弄,而是默尔索本人的“荒诞”性格。

一、行动上的盲目性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是以意志的绝对自由和个人主义为特点的,因而个人追求自由的目的是随个人的冲动和愿望为转移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着极大的盲目性。

《局外人》中描写默尔索杀人时这样写着“那个阿拉伯人抽出了刀,在阳光中对我晃了晃。

钢板反射的阳光,犹如闪亮的长刃刺中我的脑门。

这把灼热的利剑损坏我的睫毛,刺入我的疼痛的双眼。

天穹也好像整个裂开,降落下天火。

我的周身绷紧了,手紧紧抓住那把枪。

不觉扳机扣动了,我触碰到了枪柄上光滑的扳机圆洞,在震耳欲聋的一声脆响声中,一切都开始了。

接着,我对着那不动的躯体又连开了四抢……”从上述句子来看,默尔索并没有抱着什么明确的杀人动机,就连之后预审法官问他的杀人动机时,他也只说了当时的天气酷热。

在我们常人的意识里恐怕很难理解主人公因天气酷热而偶然的扣动扳机杀了人,这未免有点荒唐。

211020582_强权理性与荒诞现实——《局外人》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211020582_强权理性与荒诞现实——《局外人》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027采取极端行为证明自己没有丧失自我。

BEN在和钟秀的对话中提到自己证明存在的方式就是烧掉无用的塑料大棚,以此来感受“从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BEN的人物形象就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下人的异化的体现。

世界的“荒诞虚无”和人的“异化”导致人作为个体的孤独。

“人的孤独”是存在主义哲学对这个荒诞世界下的基本定义之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烦恼和痛苦。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面对的是一个自身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有忧虑、恐惧和孤独。

《燃烧》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存在。

钟秀孤身一人住在冰冷、破旧的老家里,即使身处相对繁华的都市,在喧嚣的氛围里,主人公浑身上下也透着孤独的味道。

惠美喝醉酒后描述在非洲的感受:“待在那里的时候,独自一人的感觉太强烈了。

”此外,BEN作为“盖茨比”,过着许多人向往的生活,但他也同样孤独,并且“从来没有过眼泪,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悲伤的情绪”。

三、“他人即地狱”:生存困境中的迷惘《燃烧》所体现的另一处存在主义理念,便是对“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困境的表达。

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甚至相互折磨的悲凉情境,便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萨特认为,每个人想要保持自己自由的主体地位,必然与其他人的自由产生冲突,由此可以得出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本质上是相互敌视、相互审视的。

在钟秀和惠美发生关系的一开始,钟秀的反应就不是享受其中,而是惶恐不安和迷茫。

除了自己的内心之外,男女主找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作为情感依托,惠美、钟秀与自己的家庭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和谐、亲密的,而是一种近乎敌视的状态。

惠美的姐姐试图通过钟秀给惠美带话,让她还不清债务就不要回家;钟秀的父亲面临牢狱之灾,钟秀与父亲在审判庭上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从小离开他的母亲找到了钟秀,却不是为了母子亲情,而是为了让钟秀帮忙还债。

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家人关系却只体现出了冷漠与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冷漠之外没有其他的了。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阅读答案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阅读答案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阅读答案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阅读答案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谷立立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

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

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

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

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

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

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

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

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盼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

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

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

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

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文学类文本加缪《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加缪《局外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局外人加缪检察官要求玛丽讲一讲我碰见她的那一天的情况。

玛丽不愿意说,但在他的坚持下,她讲了我们游泳,看电影,然后回到我那里去。

他要玛丽自己说那一天放的是什么电影。

她的声音都变了,说那是一部费南代尔的片子。

她说完,大厅里鸦雀无声。

这时,检察官站起来,神情非常庄重,伸出手指着我,用一种我认为的确是很激动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说道:“陪审员先生们,这个人在他母亲死去的第二天,就去游泳,就开始搞不正当的关系,就去看滑稽影片开怀大笑。

至于别的,我就用不着多说了。

”他坐下了,大厅里还是一片寂静。

忽然,玛丽大哭起来,说情况不是这样,还有别的,刚才的话不是她心里想的,是人家逼她说的,她很了解我,我没做过任何坏事。

但是达吏在庭长的示意下把她拖了出去。

审讯继续。

紧接着是马松说话,人们都不怎么听了,他说我是个正经人,他甚至还要说,“是个老实人”。

至于萨拉玛诺,就更没有人听了。

他说我对他的狗很好。

当问到关于我母亲和我的时候,他说我跟妈妈无话可说,所以我才把妈妈送进养老院。

他说:“应该理解呀,应该理解呀。

”可是似乎没有一个人理解。

他被带了出去。

轮到莱蒙了,他是最后一个证人。

莱蒙朝我点点头,立刻说道我是无罪的。

但是,庭长说法庭要的不是判断而是证据。

他要他先等着提问,然后再回答。

他们要他明确他和被害人的关系。

莱蒙趁此机会说被害人恨的是他,因为他羞辱了他姐姐。

但庭长问他被害人是否就没有理由恨我。

莱蒙说我到海滩上去完全是出于偶然。

检察官反驳说偶然在这宗案子里对人的良心所产生的坏作用已经不少了。

这是一个最下流的无耻事件,由于加进了一个道德上的魔鬼而变得更加严重。

莱蒙要声辩,我的律师也提出抗议,但是人家要他们让检察官说完。

他说:“我的话不多了。

他是您的朋友吗?”他问莱蒙。

莱蒙说:“是,他是我的朋友。

”检察官又向我提出同一个问题,我看了看莱蒙,他也正看着我。

我说:“是。

”检察官于是转向陪审团,说道:“还是这个人,他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干最荒淫无耻的勾当,为了了结一桩卑鄙的桃色事件就去随随便便地杀人。

00037美学2022年4月份真题及答案解析

00037美学2022年4月份真题及答案解析

A.黑格尔B.杜威C.维特根斯坦D.马克思A.先有审美关系才有审美活动B.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C.审美活动是通过审美关系而建构起来的D.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关系A.线条B.形状C.色彩D.音响4.马克思说:“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于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这说明影响主体A.个人所处的家庭条件B.个人的职业选择C.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D.个人的天赋资质A.自然天赋和资质B.个人爱好和倾向C.家庭背景和交往D.人生修养和境界A.主观爱好和倾向B.客观态度和立场C.总的原则和尺度D.人生理想与信仰A.普适性B.统摄性C.历史性D.正统性A.中世纪B.文艺复兴时期C.近代D.现代A.贯通性B.永恒性C.一元性D.主观性A.悲剧B.喜剧C.荒诞D.崇高A.康德B.恩格斯C.李斯托威尔D.罗森克兰兹A.优美B.婉约C.中和D.崇高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解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A.畅神B.缘情C.比兴D.比德A.接近联想B.类似联想C.关系联想D.创造联想A.超越性B.直观性C.非功利性D.功利性A.艺术的本质B.艺术的起源C.艺术的功能D.艺术的存在A.感性的表象B.明确的逻辑C.实存的物象D.纯粹的判断A.始终肯定人的主体因素B.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C.始终注重艺术的情感因素D.始终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A.柏格森B.克罗齐C.叔本华D.狄尔泰A.兴象B.仿象C.喻象D.抽象A.布隆博格B.英伽登C.汉斯力克D.海德格尔A.意象的重建B.意象的创造C.内容的理解D.形式的分析A.不存在的C.与先天条件无关的D.与后天实践无关的A.《论教育之宗旨》B.《人间词话》C.《<红楼梦>评论》D.《宋元戏曲史》A.鲁迅B.朱光潜C.梁启超D.蔡元培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席勒D.苏格拉底A.“审美教育”的概念B.“趣味教育”的概念C.“人格教育”的概念D.“寓教于乐”的原则A.诉诸感性B.强制性C.被动性D.无目的性A.生理需要B.艺术修养C.审美趣味D.人生修养E.人生境界A.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超越B.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C.超验世界对经验世界的超越D.生活世界对艺术世界的超越E.真实世界对虚拟世界的超越A.建筑B.雕塑C.绘画D.音乐E.文学A.天人关系的和谐B.人际关系的和谐C.国家关系的和谐D.民族关系的和谐E.阶级关系的和谐A.悲剧具有净化作用B.喜剧具有净化作用C.净化与美育无关D.净化是情感的陶冶E.借助怜悯与恐惧可以使情感得以净化36.简述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

局外人加缪

局外人加缪

局外人加缪----a0c2b2f6-6eb0-11ec-9177-7cb59b590d7d篇一:《局外人》读后感看完《局外人》看完《局外人》,觉得心里有很多的东西想要表达,在莫尔索身上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执行摘要如下: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因为和母亲无话可说,自己雇不起人照顾就把她送到离阿尔及尔80公里的一个养老院,近一年几乎没去看过她。

直到养老院来的电报说他母亲死了,他才请假到了养老院,接下来他在养老院的一些举动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直到安葬了他的母亲,也不想再看母亲一眼,甚至连母亲的年龄也不清楚,在母亲遗体前吸烟、喝咖啡,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没哭。

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恰好是星期六。

莫尔索去海滩游泳。

他遇到了玛丽,她是一位女同事,之前就想得到它。

他还和她一起游泳。

晚上,他看了一部关于费尔南德尔的滑稽电影,最后把玛丽留在家里过夜。

莫尔索有一个名声很不好自称“仓库管理员”的邻居叫莱蒙,莱蒙对莫尔索说了他与情妇的兄弟打架的事,又说情妇欺骗了自己,于是叫莫尔索替他写信羞辱他的情妇,莫尔索答应了。

之后莱蒙与他的情妇打架,惊动了警察,雷蒙要莫尔索到警察局去为他作证,莫尔索也觉得无所谓,就那么做了。

在穆尔索为雷蒙德作证后,雷蒙德的情妇的弟弟带着一群阿拉伯人进行报复,并在海滩上与他们发生了冲突。

雷蒙德的手臂被刺伤,并将手枪交给了穆尔索。

莫尔索被太阳照得头晕目眩,感到地球在旋转。

在恍惚中,他向刺伤雷蒙德的阿拉伯人开了五枪。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入狱,他逐渐习惯了监狱没有玛丽,没有烟,没有自由的生活,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最后,检察官本末倒置,顽固地抓住了“莫索在母亲去世后没有哭,与女友去看滑稽电影,有滥交性关系,并作为雷蒙德的同谋故意杀害了以女性为生”的指控。

法院因此判处穆尔索死刑。

但他自己并不后悔。

令他吃惊的是,检察官一直这样纠缠他。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并扯着喉咙大叫,骂他,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

《局外人》阅读感想

《局外人》阅读感想

《局外人》阅读感想阅读《局外人》的过程中,休谟的经验主义理论不断在我脑海中跳跃。

可以肯定地说,默尔索就是休谟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整部小说展现的正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不得不死的宿命。

休谟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对世界的知觉:冷热、疼痛、软硬等直接的感官知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带有反思性的愉悦悲伤等情绪情感。

离开了这些“经验”,人的认识及得到的所谓知识,都是虚妄不实的独断。

休谟的主张,看起来温和无害,但推论下去,却足以颠覆人的整个理性认知。

比如休谟给出过一个例子:天上下雨了,石头变湿了。

我们不能说:下雨是石头变湿的原因。

按照严格的经验主义的思路,我们可以经验到“下雨”,也可以经验到“石头湿”,但我们不能经验到“因果关系”!我再给出一个相似的例子:我今天被火烧疼了手,但我从这个事情中能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我今天被火烧疼了手”,这就是这一次“经验”的全部内容,至于到了明天火还能不能把我的手烧疼,那样的经验还不存在,只能等到明天烧了再看。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子弹打到人的心脏可以致人死亡,但是否下一次仍然如此,只能等事情再次出现时再下判断。

太阳几十亿年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但是明天呢?会不会从西边出来呢?这个谁也不知道,只能等明天看看再说,那是明天才可能有的“经验”。

如果想要得出结论,认为太阳明天也会从东方升起,就是违背经验主义的独断,毫无真理可言!休谟在哲学史上引发的大麻烦就是宣布“因果规律”并不真实存在,它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性联想罢了: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时间里,太阳一直从东方升起,所以人们习惯上觉得明天大概也是这种情况,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性。

没有了因果规律,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都会统统崩溃,人们生活于其中完全是一个随机的和混乱的世界,人类既不会产生任何知识任何科学,也不会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人只能一秒钟一秒钟地生活在无数随机的片段知觉中。

休谟的理论,表面看起来似乎非常无理取闹,既反常识又反理性,但实际上却论证严密,想要驳倒他并没有那么容易。

论加缪的荒诞哲学

论加缪的荒诞哲学

论加缪的荒诞哲学加缪是20世纪最有名的荒诞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他的荒谬哲学中,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和无目的的。

本文将讨论加缪的荒诞哲学,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

加缪哲学的主旨在于“存在前的虚无”。

他认为生命的存在都是来自于荒诞无意义的存在。

人类的生命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

虽然人们经常在寻找意义,但人类意义寻找只是为自己找一个自我欺骗的方式。

加缪的荒诞主义发展了这样一个思想:人性无法达到任何真正结果,无论努力多少,也无法让人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这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

这种崇高的哲学经历既让人们感到无力,又给了生命一种自由和责任的内涵。

加缪关于人类生命无意义的说法,让人看到了科技这个时代无限制的“发展”到底有没有它存在的意义。

如果我们人类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科技给人的人性道德带来的影响,就是一个难以预料的风险。

第一个例子:《局外人》《局外人》是加缪最有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年轻人的故事。

特别之处在于,年轻人面对死亡的恐惧和黑暗,却感到平静和冷静。

在小说中,人物的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孤立和相对的,这一点也是加缪荒诞哲学的一个典型体现。

人的死亡实际上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既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

第二个例子:《鼠疫》《鼠疫》是加缪的另一部重要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城市被瘟疫攻击的故事,居民们被隔离。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而加缪的回答是没有意义。

第三个例子:人类无意义的存在加缪的荒诞主义思想主张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是虚无的。

他的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宗教和哲学的一种反叛,并代表了一种现代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的是自由和责任。

人的自由是无限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人的行为和选择,是直接和立即地决定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加缪就是通过这样的思想,实现了对道德负责任的人的要求。

第四个例子:我们构建的世界是一种自我欺骗在加缪的荒诞主义哲学中,他认为我们所构建的世界是虚假不真实的,是一个自我欺骗。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中的存在主义思想1. 引言1.1 概述在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存在主义思想得到了深刻而精致的展现。

加缪以一种冷漠和荒谬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梅尔索(Meursault)的生活,探索了自由意志、个体孤立感、存在困惑和生活无意义等核心主题。

本文将深入分析和探讨加缪如何通过《局外人》这部作品呈现了存在主义思想,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含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文章进行概述和说明其结构。

第二部分将介绍阿尔贝·加缪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他的生平背景及存在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将对《局外人》这部作品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故事情节讲解。

第四部分将重点探讨存在主义思想在《局外人》中的体现,包括自由意志和个体孤立感、角色对于自身存在的困惑和挣扎以及生活荒谬性和无意义感等方面。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存在主义思想在《局外人》中的重要性,并对读者产生的启示及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进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加缪的《局外人》以及其中存在主义思想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经典作品。

同时,还将探讨这些人物和情节如何引发我们对于自由意志、个体存在和生活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进而,本文也希望能够唤起读者们对于现实世界中个体孤立感、荒谬性以及无意义感等问题的反思与启示。

2. 阿尔贝·加缪与存在主义2.1 加缪的生平背景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和哲学家之一。

他于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父母是法国人。

在童年时期,他经历了父亲去世、得到奖学金进入法国本土上学等重要事件。

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2.2 存在主义思想简介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哲学中的一个流派,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意义。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无意义和荒谬的世界中,需要通过选择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外国文学》第十章“20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测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外国文学》第十章“20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测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外国文学》第十章“20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测试题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外国文学》第十章“20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测试题一、填空题(已知作品填作家,每题2分,共20分)1.《局外人》加缪正确答案是:加缪2.《秃头歌女》尤奈斯正确答案是:尤奈斯库3.《橡皮》罗伯-格里平钦正确答案是:罗伯-格里耶4.《万有引力之虹》正确答案是:平钦5.《危地马拉传说》爱伦堡阿斯图里亚正确答案是:阿斯图里亚斯6.《解冻》瓦西里耶正确答案是:爱伦堡7.《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正确答案是:瓦西里耶夫8.《安魂曲》阿赫玛托正确答案是:阿赫玛托娃9.《古拉格群岛》索尔任尼正确答案是:索尔任尼岑10.《赫索格》索尔·贝正确答案是:索尔·贝娄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想与文化思潮。

它是以萨特的______________哲学为基础,并吸收了语言哲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些理论加以综合后形成的一种带有虚无主义特点的思想文化学说。

挑选一项:A.存在主义B.表现主义C.将来主义D.象征主义正确答案是:存在主义2.__________是一种否定过去戏剧一切规范而采用怪诞表现形式的全新戏剧,亦称“反戏剧”、“先锋派戏剧”,最初于“二战”后不久呈现于法国,后传播到欧美各国。

挑选一项:A.存在主义B.荒诞派戏剧C.新小说D.玄色幽默正确答案是:荒诞派戏剧3.________________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不再描写那些活泼、风趣的内容,而是以一种无奈的嘲讽和绝望的苦笑来表现人生的荒谬、痛苦和残酷。

挑选一项:A.黑色幽默B.新小说C.存在主义D.怪诞派戏剧正确答案是:玄色幽默4.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而于50—70年代取得繁荣发展。

该流派的一些作家虽然受过______________的影响,但它的腾飞主要得益于拉美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的滋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刘火雄
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

1933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1957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

1935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

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

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

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

加缪继续在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

1942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

“局外人”默尔索过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
运动鼓与呼。

加缪接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

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应该等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

”“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

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

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发行,销量突破十万册。

《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

加缪曾说:“我希望人们在几种意义上阅读《鼠疫》,但是它最明显的意义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

证据就是,敌人虽未指明,但是,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人人都认出了它。


缘于共同的爱好,加缪经常与萨特、波伏娃、毕加索等人相聚于咖啡馆探讨文艺、哲学问题和社会事件。

萨特的戏剧《禁闭》排演时,曾邀请加缪担任主角。

二战期间,萨特、波伏娃等也参与到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中。

加缪和萨特,惺惺相惜、其乐融融。

然而,对于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极权统治的政见分歧,使得加缪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出现了裂痕。

1951年10月,加缪酝酿、修改了近十年的《反抗者》刊行。

这部有关政治、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思辨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反抗故我存在”的核心命题,在萨特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尔贝•加缪或反抗的灵魂》的评论。

文章经萨特授意,由杂志社编辑执笔,长达二十多页,极尽嘲讽之能事,对加缪的《反
抗者》展开批判。

加缪随即回应,最终使得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

世人一直把萨特和加缪并列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但加缪说:我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存在主义者。

阿尔及利亚问题就像肺病一样折磨着加缪。

从1830年开始,法国逐步占领阿尔及利亚,开始了殖民统治。

加缪在报刊撰文呼吁和平,反对暴力,他写道:“法国政府左手拿着《人权宣言》,右手拿着用来镇压的警棍时,还能以文明的创立者自居吗?”对于那些被殖民当局逮捕的民族解放阵线成员,加缪也尽力展开营救,他参与过一百多起宗教救援案件。

但这一系列活动让加缪陷入两难境地,加剧了他的“局外人”身份:“两边都不把我当作自己人。

一边觉得我不够爱国,另外一边又觉得我爱国爱过了头……”1959年9月,戴高乐宣布给予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其可以在独立、联盟或者并入法国三条道路中作出选择。

对此,加缪颇为振奋。

阿尔及利亚最终宣告独立。

时光飞逝中,加缪的人生和作品逐渐凝结成世界文学史上一块坚硬的磐石。

只要地中海的阳光还在,加缪的精神就永存。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相关链接)
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和长大的加缪,是一位典型的“黑脚”,即生活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公民。

他对法国人和阿拉伯人有同样的感情,这使他在1950年代中期阿民族主义者和法国殖民当局的冲突中,没有像萨特等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站出来谴责法国的殖民政策、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而是主张欧洲白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相处。

(摘自《郑州晚报》)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B.二战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这是因为他的谦虚。

C.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两个人都有责任,萨特撰文批评加缪,有错在先,加缪随即回应,能看出二人均心胸狭窄。

D.作为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加缪关心国家的独立与自由,同法国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篇传记不仅仅写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对他斗争精神的赞扬。

B.这篇传记除了加缪文学创作成就这条线索之外,另一条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历程,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且相互交织,反映出传记严密的逻辑思路。

C.加缪创作于二战期间的《局外人》的开篇,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冷漠、虚无,这部小说与《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并称为“荒诞三部曲”。

D.加缪的作品《鼠疫》出版于二战过后,尽管人们对这部作品可做不同角度的解读,但其中最明显的寓意应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反抗精神。

25.传记题目中提到加缪是“局外人”,从传记中看,哪些方面体现了他是“局外人”,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23.A
24.B
25.①二战爆发,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只能进行文学创作和反战宣传,成为主战场的“局外人”;②加缪本来和萨特关系友好,但因政见分歧而决裂,世人一直把萨特和加缪并列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但加缪并不认同,成为了存在主义的“局外人”;③加缪参加阿尔及利亚和平集会宣读停战呼吁书,但“两边都不把我当作自己人”,他成为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局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