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知诗人
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试读)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雨孤寂凄凉深切怀念
寄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
北
(设计意图:以清晰的结构图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2009-12-23 19:48:57)转载▼
标签:教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三、注释
1.寂寥:寂静;空旷。
2.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便:就;于是。
5.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字,他是朝著名的。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参考答案:刘禹锡梦得唐朝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反映出诗人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开阔明丽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板书设计:
夜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18、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知诗人
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试读)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雨孤寂凄凉深切怀念
寄重聚渴望——西窗话雨(想象)
北
(设计意图:以清晰的结构图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2009-12-23 19:48:57)转载▼
标签:教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三、注释
1.寂寥:寂静;空旷。
2.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便:就;于是。
5.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字,他是朝著名的。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参考答案:刘禹锡梦得唐朝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反映出诗人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开阔明丽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词》教学设计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板书设计:
夜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18、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