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案例
企业文化案例:海尔激活休克鱼
海尔兼并红星,就是这样派了三个人去,没有增加一分钱的投资, 没有换一台设备,主要是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文化氛 围,灌输并实践海尔的生产经营理念,输出海尔的企业文化。结 果是,兼并的当月即1995年7月,亏损了700万元;8月、9月仍然 亏损,但亏损额大大减少;10月达到盈亏平衡;11月赢利15万元, 年底完全摆脱贫困。红星厂救活了!被救活了的红星厂的职工们, 牢固树立了“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产品”的经营理念,他们开 始把目光投向市场,决心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使本厂没有淡 季。“小小神童”洗衣机就是填补淡季的产品。它是针对夏季的 上海市场而设计的,因为上海人很喜欢清洁,每天都要洗衣服, 而一般的洗衣机都太大,夏天的衣服比较少,很需要“小小神童” 这种体积比较小、耗水和耗电都比较少的洗衣机。“”小小神童 一生产出来就往上海送。果然不出红星厂的设计人员所料,一上 市就大受欢迎。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结果,在过去认为是淡季的日子了,红星厂的生产已经忙不过来 了。 原本属于休克鱼的红星厂,被海尔激活以后,也开始为吃其他休
问题讨论: 海尔最终激活了红星厂,试分析, 海尔是如何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激 活红星厂的?
在当时的红星厂里,退回来的大量洗衣机堆积在仓库里。所有的销 售人员都在家里呆着,工人没有活干,发工资的钱也没有。红星厂 的一些人找到海尔总部要钱。张瑞敏对他们说:“钱肯定不给。你 们的货物都套到商场上去了,要想办法把货款要回来发工资,现在 虽然是淡季,但从海尔的理念来看,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 产品。如果你思想处在淡季,就会把消极等待的行为看承是正常的; 如果你认为没有淡季,就会创造出一年四季都一样卖得很好的产品 来。树立了这样的观念,什么事情干不成呢?于是,他们以山东潍 坊市作为试点,派人去催要货款。潍坊的商家说:“不行,你们厂 有很多产品质量太差,都积压在仓库里,要钱的话,这些问题得先 解决。”派去的人在总部的支持下,就以海尔的名义作出担保: “第一,以后给你们的产品肯定不会再有质量问题。第二,原来有 问题的产品全部收回,如果你们不放心的话,现在就可以把这些产 品收回来当场销毁。”商场的人感动了,说:“行了,有了这些担 保就信任你们了,你们也不必在这里销毁,拿回去处理吧。”这样 就把货款拿回来了。潍坊的试点成功以后,立即推广,红星厂的推 销人员全派出去催收货款,缓解了资金困难。
文化休克
先看一则有关“文化休克”的闹剧:有位保加利亚外交使节的夫人,设宴招待客人。
最后一道菜是夫人最拿手的汤,每人一碗。
看着客人喝完露出的满意神态,夫人依次问客人:要不要添一碗?别的客人都以“够了”婉谢,只有一位黑人留学生满脸笑容地应道:“好的,好的。
”等到这位客人喝完第二碗,夫人又问:“要不要再来一碗?”这位留学生依然笑容满面地点头:“好的,好的。
”这第三碗汤客人喝得显然有些艰难,但当夫人问他要不是再来一碗时,他又立即换上一副笑脸,点头说:“好的,好的。
”看着夫人端着碗走进厨房,留学生已撑得瘫倒在地。
在黑人留学生的非洲文化中,只要主人劝食,客人是不能推却的;而在夫人的保加利亚文化中,只要客人不推却,主妇必须满足他。
两种异类的文化形态撞到一起,彼此没有退让余地,难免出现此类“休克”。
今年3月,山东招远市贾家庄子村的一赵姓女儿,在美国留学工作5年后,携夫回家探亲,却把姥爷、姥姥最想见的小外孙留在了天津。
赵父以为全家曾为女儿读书备受艰辛,现在家里还有一个患癫痫病的儿子,为看病欠下一屁股债。
于是向年薪6万美元的女儿开口要3000美元,结果竟被拒绝。
女婿的说法是:你是长辈,但不是皇帝。
要钱是你的愿望,但能不能实现,不是你说了算。
赵父多方努力无果,连到天津看外孙女的要求也被拒绝,气得赵老汉愤懑难抑,一怒之下,竟用斧头砸死了熟睡的女儿女婿。
最后,被处以死刑的赵老汉,在法庭上表示自己并不后悔,却在记者面前止不住老泪流……按照西方文化,赵家女儿的做法和赵家女婿的说法都没有错,个人权利是神圣的,属于自己的事,谁也不能主宰;但在赵老汉看来,知恩图报是天理,亲情至上是天良,丧尽天理良心的人,天诛地灭。
且不要用一句“法盲”就轻易消解了其中更深的意蕴。
请想想,是何等激烈的心理冲突,才让赵父丧失了残存的最后一点理智?杀人偿命,无人不懂,别说舐犊之情,虎毒尚不食子,更何况是自己亲生的女儿,是全家省吃省穿供养成才的女儿,是全家全村为之骄傲的女儿!文化“休克”成这样一场悲惨的人间悲剧,中西新旧,没有一种文化形态能算是胜利者。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案例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案例一、文化休克阶段。
小明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小伙子,一直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
他得到了一个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刚到美国的时候,那可真是全方位的“文化休克”。
首先是饮食方面。
小明在中国的时候,早餐可能是豆浆油条、包子稀饭,那叫一个丰富又合口味。
到了美国,第一天早上看到满桌的面包、黄油、冷牛奶,他整个人都懵了。
他咬了一口硬邦邦的面包,心里想着:“这玩意儿也能当早餐?还不如我妈做的馒头呢!”再说说社交礼仪。
在中国,人们见面可能会比较含蓄地打招呼,微笑点头或者简单问一句“吃了吗”。
可是在美国,同学们见面就热情拥抱,还互相亲脸颊。
小明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脸涨得通红,身体僵硬得像根木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心里就像有一万只蚂蚁在爬,尴尬极了。
还有学习模式。
在中国的课堂上,大家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举手发言。
而在美国的课堂,那简直就是“自由市场”。
同学们随时打断老师提问,小组讨论的时候也是叽叽喳喳的。
小明刚去的时候,根本不敢在课堂上说话,觉得这样太不尊重老师了,每次小组讨论都像个小鹌鹑一样缩在角落里,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上课还是开茶话会呢?”二、文化适应阶段。
不过呢,小明可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
在饮食上,他开始尝试各种美式食物的搭配。
虽然还是想念家乡的美食,但他发现美国的披萨如果加上很多肉和蔬菜,再配上特制的酱料,其实也挺好吃的。
他还学会了自己做简单的美式早餐,有时候也会和美国同学分享中国的茶叶蛋之类的小点心,同学们都特别喜欢。
在社交礼仪方面,小明也开始慢慢适应。
他鼓起勇气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自然地和大家拥抱、打招呼。
他还学会了一些美式幽默,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有一次,他甚至还和美国同学开起了关于两国文化差异的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学习上,小明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发现美国课堂这种自由的氛围其实很有利于激发创意。
他开始主动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返乡文化休克现象及应对措施探析
返乡文化休克现象及应对措施探析作者:陈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归国人员”这个群体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归国后所面临的返乡文化休克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归国人员所面临的返乡文化休克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将以一位归国的泰国志愿者为例,浅谈返乡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对其克服措施进行探析,希望能对加强我国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返乡文化休克;产生原因;克服措施一、返乡文化休克产生原因文章在对这位泰国归国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后,结合李先知(2011)的研究后笔者认为返乡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1.生活方式变化。
案例1:我归国后生活方式上的不适应主要是来自于:我归国后喜欢吃西式早餐,如煎蛋、咖啡;而家人则是传统的中式早餐,如包子稀饭等。
这是饮食习惯上的不同所造成的返乡文化休克现象。
泰国人早餐偏向西式,被访者在泰国工作了三年,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种西式早餐,所以在回国之后会在早餐问题上产生不适应。
由此可见,生活方式得变化是造成返乡文化休克的一个原因。
2.生活环境因素。
案例:国内的工作对公私的划分不明显。
在国内工作往往有隐性的加班。
在相反在国外,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契约精神,公私分明,遵照合约办事的情况较为普遍。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访者在异文化环境生活一段时间后,回国后面对环境的改变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
所以,生活环境因素是造成返乡文化休克的一个因素。
3.文化价值观的因素。
案例:我有几个泰国朋友工作只是为了买某件自己心仪的东西,小到包包、手机等,大到汽车......等他们工作一段时间,攒够了钱,就不工作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泰两国人民在对待工作这一问题存在着差异,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由文化价值所造成的。
泰国人注重知足常乐,他们会为了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而去工作。
但在国内很多人不会这样,国内大部分人即使在工作很疲惫,感受不到快乐时也不得不背负着很多压力继续工作。
文化休克”的个人案例和适应方法
“文化休克”的个人案例和适应方法姓名:黄进勇学号: 1000332722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吴为善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人民跨国国门进入其他国家工作、学习或者旅游的现象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就出现了“文化休克”病症,这术语在1958年由美国人类学奥博格(Kalvero Oberg)学者提出的,至今,这“文化休克”病症收到了各界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我也是“文化休克”病症范围内的人,也体验过了“文化休克”现象。
本文为了提高留学生对“文化休克”的认知,同时提高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提供个人的经历以及克服该现象的几个建议。
关键词:文化休克、越南留学生、文化适应、1.文化休克绪论1.1文化休克的概念世界着名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文化休克”是1958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 1901-1973)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当一个人进入了完全新的的文化环境时,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象征而产生了了迷失,疑惑,排斥或恐怖的感觉,这一系列感觉是“休克”的表现,可以理解的是,“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文化环境的变换而产生的。
“文化休克”常在赴国外留学、工作或旅行的人出现的。
“文化震感”或“文化震惊”也是“文化休克”的其他名称,这些术语也是指也是指生活所在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如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乃至国家等)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精神紧张、身体不适等症状的现象。
1.2文化休克最基本的原因在异国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社会角色,造成情绪不稳定。
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国内扮演着“孩子“、“学生”的“角色”,深受父母和亲人的照顾和关爱,常常用母语交流,熟悉了母国文化,一旦出国留学之后他们的“角色”就变了,他们又是“留学生”又是是“外国人”。
在国外学习,留学生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和关爱,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文化环境,对像他们这样的一个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群体来说,“休克”现象是很容易出现的。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以《推手》为例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以《推手》为例摘要: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跨国工作、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文化休克”是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通常人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后,就可以逐步适应目的文化。
本文以电影《推手》为例,介绍其影片中“文化休克”的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文化休克”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文化休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推手》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及表现(一)“文化休克”定义“文化休克”又被称为“文化冲击”和“文化震荡”是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
Oberg(1960)这样定义“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
也就是说“文化休克”是人们对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与文化适应“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面对新的文化模式又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
“文化休克”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有时也会存在生理上的反应。
根据Oberg和Adler等人的描述,“文化休克”的表现主要有:感到孤独无助、烦躁或焦虑,想念家人和朋友,害怕被欺骗、抢劫或伤害,回避与他人接触,过度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对目的文化的人采取敌视态度,身体疼痛或不适等。
人们在进入一种新文化时通常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阶段,Oberg (1960)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其中挫折期也就是“文化休克”阶段,处于文化休克期的人们对于第二文化的一切新鲜和好奇感都已经过去,觉得衣食住行处处不习惯,文化隔阂也越来越大,进而产生一系列沮丧、焦虑、孤独、悲伤等负面情绪,不愿接触当地人甚至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文化休克
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 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 回国算了。
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 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 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 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
蜜月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沮丧(或敌意) 失望、失落、回
阶段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文化休克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 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 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 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 会越来越适应。 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 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 型排除在外。 旅居者有多种情况。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
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
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
面看待周围事物。
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 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 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 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 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 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 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 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 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 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 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 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 “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 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即 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 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
【论文】论电影《刮痧》中的文化休克
论电影《刮痧》中的文化休克东丰县一面山小学王珈玮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速,随之而来的是异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在这个全球共赢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交流频繁,异乡异客的现象也在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然而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虽然跨文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文化休克现象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电影《刮痧》主人公许大同,新移民,来美国八年,怀揣美国梦埋头苦干,作为一个电子游戏程序的设计者终获成功,并得到上司的认可。
电影开场便是大同在业界庆祝会上以典型的美国口吻发表获奖感言。
从他说话的内容,语气,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是爱慕感激的,对自己在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同认为自己不再是异乡人,他习惯了美国人生活方式。
儿子丹尼斯在家也坚持说英文,甚至在一点不懂英文的父亲面前也不例外,为的是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私立学校,早日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
他们言谈接物也和普通美国中产阶级一样,彬彬有礼,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气息,我们不难发现大同夫妇正在向美国的文化圈迈进。
然而考验却接踵而至,异国的文化差异使他们夫妻二人屡遭挫折。
大同把父亲接来美国同住,儿子丹尼斯却因背上凸显爷爷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红被儿童福利院控告。
西方崇尚理性主义的实证论,他们对“刮痧”这种口耳相传的经气之学是不能理解,所以在这些美国人眼里触目惊心的“伤痕”是虐待;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就是要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教人适应自然,所以作为中国的传统疗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幸的大同背上了虐子的罪名,不得与孩子相见。
可他无法向法庭证明刮痧是合法的医疗手段,并且美国也没有一个医生可以证明这是中国的医术,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法律的审判。
法庭上,当许大同给他们讲述“刮痧”的原理时,在场的美国人的表现很疑惑,以为他是在乱讲,甚至于他的辩护律师都不能在这方面帮助他。
中国看重的是群体意识,重视整体的价值;而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
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如何和妻子痛苦地隐瞒事情的真相;为了让即将回国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如何艰苦的把丹尼斯从儿童福利院“偷”了出来。
从文化休克现象
从“文化休克”现象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初步培养“跨文化意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了交流与沟通,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
正如英国Gillian Brown教授所说,“Communication is a riskybusiness.”这里不妨看两个发生在校园内的实例。
例1.在新教材初中英语第一册(上)Lesson16 中有以下对话:A-- an old lady B-- a girl aged 12A:Hello!What's your name?B: My name is Ma Lili. A: How old are you?B: I’m twelve. …B: How old are you?A: Ah, it’s a secret!许多学生在阅读上述对话后都不理解:小女孩 Ma Lili可以把自己的年龄告诉老太太,为什么反之则不行呢?例2.澳大利亚友好学校Portland Secondary College 的一年轻女教师来我校开设讲座,在自由提问的时候,某一男生站起来问道:Are youmarried?这令她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言他。
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戚雨村,1992)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它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
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所以对于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否则,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使我们的学生缺乏“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其后果是严重的。
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文化休克与教学汉语教师志愿者小胡被分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孔子学院,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是晚上的课程,而且小胡所住的公寓距离上课的地方很远,每天小胡都要在晚上自己打公共交通上下班。
小胡每天下班回家时候都很害怕,久而久之,小胡变得很焦虑,甚至有点抑郁。
她平时是一个内向的姑娘,给家人打电话时候,喜欢报喜不报忧,父母问起她在加拿大的生活时,她也不愿意倾诉她的苦恼。
小胡很长时间都睡不好觉,每天上课也不精神。
只想着早日回国。
分析:小胡作为汉语教师外派志愿者,在异国遇到这样的文化休克,是很正常的。
但是小胡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只是一心想结束任期,是完全不可取的。
在小胡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
我们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避免和解决的。
首先,小胡作为女生不适应每天晚上的课程,可以跟外方学校或孔子学院提出申请,将自己的教学安排在白天,或者有其他教师陪同一起回住所的时间。
其次,小胡应该对这样的事情又积极的态度,积极排解自己的不好情绪。
可以给祖国的家人朋友打电话倾诉,得到来自朋友鼓励和支持,努力适应生活。
更应该外向的与当地的同事其他志愿者好好相处。
积极融入加拿大的生活。
如果真的觉得失眠会造成生活上的问题,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积极治疗,早日恢复平常状态。
不应该不让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影响自己的教学,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中,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来自学生的积极的反馈也会使小胡更有动力。
总之,遇到文化休克不可怕,应该主动适应调整,早日度适应跨文化的环境。
案例四:斋戒月与学习老师发现法益在晚上的补习课堂上表现不佳,好几次在老师面前睡着了,交代的课业也没完成,学习效率变差,课堂测试中的表现也很不好。
老师的心里感到十分焦急,这样下去对法益的学习很不利。
可是法益之前的表现一向非常优秀,为何近日却如此反常?下课后,老师向法益了解情况,才得知近日是斋戒月,法益是虔诚的穆斯林,每日清晨4点起身膜拜吃早餐,傍晚7点才可进食,他的生活作息有了巨大变化,无法专心上课和写作业。
中韩文化休克案例研究报告
中韩文化休克案例研究报告中韩文化休克案例研究报告引言:中韩两国文化差异巨大,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饮食、礼仪等方面,更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
在跨国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的今天,了解中韩文化差异对于有效实施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一些中韩文化休克案例的研究,探讨中韩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以及解决之道。
案例一:商务会谈中的相互理解在商务合作中,中韩双方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
例如,中方强调的“信息对称化”,即在商务会谈前提供详细的报告与数据,以促进各方充分了解背景资料并作出决策。
韩方在这方面更注重“人际关系”,更依赖个人联系与信任。
然而,由于中韩文化差异,双方往往对对方的做法感到困惑和不满。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在商务会谈中,两国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妥协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中方可以在提供数据的同时,适度关注韩方的人际关系需求,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而韩方也可以在与中方合作时,更加注重数据与报告的分析,以更充分地满足中方的需求。
案例二:礼仪差异与文化交流中韩两国在礼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在正式场合尤为明显。
在文化差异带来的休克中,中韩双方常常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例如,中国人习惯用双手接受礼物,而韩国人更倾向于使用一只手,这常常会导致双方在礼仪交流中不适应。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建立文化交流平台是解决礼仪差异的关键。
中韩双方可以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在参数环境中互相学习对方的礼仪习惯。
通过这种交流,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并建立起更好的关系。
案例三:价值观念冲突与合作中韩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价值观念差异,而这种差异经常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困难。
例如,中方更注重“长辈权威”和“尊重传统”,而韩国更注重“年轻人自主权”和“个人自由”。
这种差异在企业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中韩双方可以通过对彼此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深入了解,建立起更多元化、包容性的合作模式。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导致个体产生不适感。
语言障碍常常是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造成沟通困难。
礼仪习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文化休克,如不同的用餐习惯或打招呼方式。
价值观念的冲突往往会引发文化休克,如对待家庭、爱情以及权威的看法。
心理压力也是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之一,个体难以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压力。
加强文化交流、尊重他人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能力是减少文化休克发生的有效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是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来化解的。
【关键词】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礼仪习惯,价值观念,心理压力,案例分析,文化交流,文化对策略。
1. 引言1.1 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文化休克现象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礼仪习惯、价值观念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心理不适感和困惑感。
当个体置身于与自身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往往会面临种种挑战和困扰,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交际效果的不佳,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往往源于文化间的差异,各自的文化体系、行为准则、认知模式的不同会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和矛盾,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了解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及其成因,对于有效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化休克现象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1.2 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休克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
每个国家、地区甚至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习惯和礼仪规范。
当不同文化相遇时,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产生误解、认知偏差或情感冲突,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关于文化休克的案例分析
关于⽂化休克的案例分析总结该案例则可以知道,⼩张在跨⽂化交际中由于⽂化的不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交际困难。
在跨⽂化交际中必定会经历⼀个从⽂化冲突到适应新⽂化的⼼理过程,莱⽂和阿德尔曼从⽂化的⾓度将⽂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蜜⽉阶段”、“⽂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结合阶段”。
结合本⽂中⼩张的经历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化休克阶段”。
“⽂化休克”这⼀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是“⼈们突然⾝处异⽂化环境中所患得⼀种职业病,起因是⼈们突然⾝处另⼀种⽂化时,失去了所有熟悉的交际符号和形式,引起⼀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奥博格认为它是⼀种有其独特征兆和医治⽅法的病态反映。
在西⽅⽂化休克有⼴义和狭义之分:⼴义上的“⽂化休克”⼏乎可以和“⽂化冲突”是同义词,指的的是⾝居⽂化环境中的⼈与居住国家的⼈们之间的各种⽂化冲突;狭义的⽂化休克则是指初居异国他乡的⼈由于脱离了⾃⼰⼟⽣⼟长的母语⽂化,突然置⾝于完全陌⽣的⽂化环境中所产⽣的⼼理困难和⽣存困难。
⽂化休克的表现在跨⽂化交际中,⽂化休克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不知所措初居异国他乡的⼈对周围的⼈和事物都会感到⼀⽚茫然,⾏动失去了⽅向和准绳,养成的⼀切⾏为举⽌和习惯似乎都失去了效能表⾯上已经习惯了所处社会的社交准则,但是要真正融⼊到这个社会还是很困难的。
尽管有约法三章,尽管⼩张和房东在主观上都想和对⽅搞好关系,但在随后的相处中,由于⽂化背景不同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冲突,如饮⾷⽅⾯、宗教⽅⾯等等各种冲击导致了他们在⼀起⽣活了三个⽉之后关系还是不冷不热。
再如,尽管⼩张带的学⽣中⽂成绩都很好,只是⼀次奖励学⽣的措施却被家长指出违反校规,要接受处罚。
这⼀切都会打破⼩张原来的交际规则,同时也会让他感到茫然。
⼆、惶恐不安由于不知所措和⾝⼼不适应所导致的⼼理不安、失望和恐惧之感,是⼀种由于对新⽂化惧怕和反感⽽产⽣的失望和厌烦⼼理。
⼩张经过了“蜜⽉阶段”的新奇,感受到的是两种⽂化碰触所引起的冲突,⽽当地⼈对他的态度也不如初到时那么热情,只是把他当做这个⽂化社团中普通的成员之⼀,这⼀切都会使他感觉⾃⼰的不幸被忽视了,从⽽会产⽣⼀些不安和苦恼。
文化休克案例
文化休克案例文化休克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通常是指一个人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由于不适应、不了解或者感到孤独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化休克的案例。
李明是一名留学生,他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
他到达新的国家后,发现一切都与自己的祖国不同。
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他感到很困惑和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如何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李明感到非常孤独和沮丧。
他无法与当地人交流,无法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
他试图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这个新的世界。
李明开始怀念自己的家乡,怀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他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开始出现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失眠、食欲不振等。
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和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在这个陌生的国家里度过留学生活。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痛苦之后,李明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文化休克。
他开始主动与当地人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他参加了各种社交活动,结交了许多新朋友。
通过这些努力,他逐渐融入了新的文化环境,并且感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国家。
李明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休克的案例。
他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后,由于不适应、不了解新的文化环境而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适应,他成功地克服了文化休克,并且融入了新的文化环境。
在面对文化休克时,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首先,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不要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其次,需要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此外,还需要保持与家人和朋友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与当地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等也是缓解文化休克的有效方法。
在处理文化休克的过程中,人们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帮助留学生度过文化休克期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案例陈述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说明原因;第二,分析西方文化;第三,分析中国文化;第四,说明中西文化差异。
即:阐述案例中涉及的西方文化案例:《回答的方式》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
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
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
将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
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
“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想甲谈苦。
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以上便是整个案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焦急的例子。
首先,我们看到这位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
既然出生于两个不同的过度,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北京、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
其次,“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中国员工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由于语言障碍、没有理解透彻美国副总裁所说话语的原意;或者说副总的文化方式让中国员工产生了误解;亦或是中国员工有意回避从正面回答……。
以上原因都知识我们的推测而已。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假设。
假设这位中国员工从正面直接回答了副总的问题。
比如,中国员工回答:“……想在五年之内作到营销部经理的职位。
”很显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这样的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
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实习生“文化休克”案例调查与分析
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实习生“文化休克”案例调查与分析作者:吴淑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8期摘要:当人们从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学习或者工作时,都会经历一个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感受的冲击,这种冲击被称为“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中,哪里有文化间的交流,哪里就有“文化休克”。
通过调查某本科院校酒店专业学生在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实习期间经历的“文化休克”,发现实习生在对客时体验的休克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生活习惯冲突、餐饮习俗冲突、时间观念冲突和空间观念冲突。
关键词:“文化休克”;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实习生;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8-0103-03引言酒店实习是酒店人才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各院校学生实习周期不一,多在3—8月。
在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里,实习生经历的不仅仅是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从学校环境到职场环境的切换,还有服务外籍客人时可能出现的跨文化冲突。
这个冲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三亚作为国际连锁酒店聚集的旅游胜地受到国际游客青睐。
据2019年迈点报道,三亚2018接待国际游客716 158人次。
与此同时,酒店从业者国际游客接待能力有限一直是业内人士共识。
招聘高校学生到酒店实习是对策之一,然而,从学校环境过渡到职场环境的酒店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对客服务时会经历哪些跨文化冲突,以及他們是否能胜任国际游客接待工作等问题都有待调查。
因此,本文调查实习生在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实习期间经历的“文化休克”,围绕真实典型案例进行文化差异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旨在丰富酒店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缩短《酒店跨文化交际》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增强酒店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升毕业生国际化背景下的职场竞争力。
一、文化休克“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Kalervo Oberg使用并使之普及。
文化休克案例
病例1
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糖尿病病人,信仰伊斯兰教,大学文化,讲英语,喜欢甜食,忌肉食,从事环保技术工作,中薪阶层。
于1月前来中国,就医时可见全身水肿,不接受中国食品,不原忍受糖尿病饮食,不喜欢中国病房的设施,用企业技术员的标准来要求护理人员,时间观念强,效益原则。
不喜欢护士整理自己的东西,不喜欢护士戴口罩,要求固定的护理人员提供护理关怀,用西方礼仪要求护士,也希望得到西方式护理关怀。
病例2
李女士, 42岁, 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某公司职员,硕士学历。
一天前因心前区阵发性绞痛初次入院。
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16 次/min,血压: 138/76 mmHg。
患者精神紧张,无家属陪伴。
目前对病情很关心,希望从医护人员那里尽可能多的了解关于治疗方案的信息。
病例3
产妇,29岁,回族,已婚,第一胎,孕足月,囡预产期已到,于2009年11月20 经门诊入院待产,由丈夫陪同步入病室查本:生命体征正常,各系统均无阳性体征,妇科情况符台正常分娩条件。
分娩过程顺利,产后有会阴伤口疼痛。
产妇及家属均认为产后需卧床休息而不愿早期活动,且不许开门窗。
饮食清淡,不食猪肉类食物等。
不愿进行母乳喂养。
产妇,28岁,美国人,来中国五年,嫁给中国人,本科学历,听得懂汉语且会讲,但并不能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第一胎,孕足月,因预产期已到,于2008年8月17日经门诊入院待产,由丈夫陪同步入病室查本:生命体征正常,各
系统均无阳性体征,妇科情况符台正常分娩条件。
分娩过程顺利,产后有会阴伤口疼痛。
产妇,不适应中国医院的环境,不能接受中国坐月子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1
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糖尿病病人,信仰伊斯兰教,大学文化,讲英语,喜欢甜食,忌肉食,从事环保技术工作,中薪阶层。
于1月前来中国,就医时可见全身水肿,不接受中国食品,不原忍受糖尿病饮食,不喜欢中国病房的设施,用企业技术员的标准来要求护理人员,时间观念强,效益原则。
不喜欢护士整理自己的东西,不喜欢护士戴口罩,要求固定的护理人员提供护理关怀,用西方礼仪要求护士,也希望得到西方式护理关怀。
病例2
李女士, 42岁, 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某公司职员,硕士学历。
一天前因心前区阵发性绞痛初次入院。
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16 次/min,血压: 138/76 mmHg。
患者精神紧张,无家属陪伴。
目前对病情很关心,希望从医护人员那里尽可能多的了解关于治疗方案的信息。
病例3
产妇,29岁,回族,已婚,第一胎,孕足月,囡预产期已到,于2009年11月20 经门诊入院待产,由丈夫陪同步入病室查本:生命体征正常,各系统均无阳性体征,妇科情况符台正常分娩条件。
分娩过程顺利,产后有会阴伤口疼痛。
产妇及家属均认为产后需卧床休息而不愿早期活动,且不许开门窗。
饮食清淡,不食猪肉类食物等。
不愿进行母乳喂养。
产妇,28岁,美国人,来中国五年,嫁给中国人,本科学历,听得懂汉语且会讲,但并不能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第一胎,孕足月,因预产期已到,于2008年8月17日经门诊入院待产,由丈夫陪同步入病室查本:生命体征正常,各
系统均无阳性体征,妇科情况符台正常分娩条件。
分娩过程顺利,产后有会阴伤口疼痛。
产妇,不适应中国医院的环境,不能接受中国坐月子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