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七章明代医家 吴昆 陈实功 张介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六腑者为轻,此为表里脏腑轻重之别也”。
2.论治法
2.1治疗痈疽,重视灸法
《外科正宗•痈疽门•痈疽治法总论第二》提到:“痈

疽发背怎生医,不论阴阳先灸之。”且“不论阴阳、表 法
里、寒热、虚实、俱当先灸。”重视灸法在治疗痈疽中 第
的作用。

百度文库
综观《外科正宗》,处处体现灸法是治痈疽的关键
步骤之一。如“一男子……背心生疽十三日……外以 桑木灸法”使“肿硬渐腐,脓毒渐出”。
肝病
又总取丘墟(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搜难,转筋,四
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大敦(井),
身热刺行间(荣),
体重节痛刺太冲(输),
喘咳寒热刺中封(经),
逆气而泄刺
曲泉(合)。
首先根据脉症辨 明何脏腑经脉之 病,按《难经·六十 八难》五输主病依 次取井、荣、输、
经、合五穴
陈实功
生平
此时用灸法可拔引郁毒, 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
2.3灸治痈疽,宜在初起
早 《外科正宗·痈疽门》 陈氏指出:痈疽“贵在乎早灸为佳”。
针之所长
2.针药兼施
❖ 吴昆还在(针方六集)卷二的(八法针方)、卷四 的《揆kui八法》中,总结出针药兼施的范例
对于冲脉、足太阴脾经、 阴维脉、足阳明胃经和 手厥阴心包经的病症,宜 刺公孙、内关二穴,使经 气通行,三焦快然,疾去 内和,并可配用泻心、凉 隔、大小陷胸、调胃承气 诸方治疗。
对于带脉、足少阳胆经、 阳维脉和手少阳三焦经 的病症,宜刺足临泣、外 关二穴,使表里皆和,营 卫流畅,并可配用三化、 双解、大小柴胡、通圣、 温胆诸方治疗。
2.2灸治痈疽,贵在乎度

陈氏灸治痈疽 ,讲究灸之度
提到“不痛灸 至痛,疼灸不 疼时”。
凡治痈疽,必 先辨明痛痒 与否。
痛甚为
外邪致局部经络阻塞, 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用灸法可借 助火力的温热作用,疏经通络,活血散瘀, 使瘀散肿消而痛止;不痛一般在痈疽早期, 邪毒炽盛,疮窍闭塞,故浑然不知痛痒,
书成时,“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其中辛苦可见一斑。
《外科正宗》
该书门类分明, 条理清楚,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了明代以前 外科学的主要成 就,被后世医家
评价为“列证最 详,论证最精”,
对中医外科学的发 展影响很大。最可 贵的是陈实功一改 以往中医外科偏于 内治法、轻于针刀 腐蚀的保守疗法, 形成了一套较完整、 系统、规范的外治 疗法
《医方考》是我 国第一部方论专

《名医类案》是我国 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
的医学名著
是继全元起、王 冰、马莳之后通 注《素问》的第
四家
吴崑早年修儒,后潜心医学,著述丰富,现今存世的
就有《医方考》、《名医类案》、《黄帝内经素问
吴注》、《针方六集》等四部。
针灸方面 著作
由此可见,吴崑可谓是明代集理论、方剂、针 灸于一身的卓然大家。
陈实功( 1555 -1636年) ,字毓[yù]仁,号若虚,崇川( 今 江苏南通市) 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中医外科学“正宗派” 的创始人。
少时拜著名医家李沦溟míng 为师,学习刀圭guī之术,嗣后 专事外科四十余年,精研明代以前外科有效方药,并结合自 身临证经验,于62岁刊行所著的《外科正宗》( 1617 年)
❖ B. 据疾病症状辨别经络所属
❖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中可得论证:筋瘤为肝所主,肉 瘤为脾所主,气瘤为肺所主,血瘤为心所主,骨瘤为肾所主;
火焰疔“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馈,此等出 于心经之病也”;
紫燕疔“重则眼红目眛,指甲纯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等出 于肝经之病也”;
济左,皆补也,犹方之益气、养荣、八珍、十全, 有补而无泻也。
药之所 虽然针药治病同理,但是,二者各有长短。长
对此,吴昆也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说:“
败血积于肠胃,留于血室,血病于内者, 必攻而去之,药之所长,针不得而先之也。
败血畜于经胜,结于诸络,血病于外者,必刺而 去之,针之所长,药不得而先之也。”
吴崑 kun
生平
幼习儒兼医,科场失利,究心岐黄。曾游访江、浙、 湘、鄂、豫、冀等地名医,医术益精。行医安徽、河
南,活人甚众
"十大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崑、汪昂、 叶桂、程钟龄、吴谦、郑宏纲、程文囿
吴崑,字山甫,号鹤皋[gāo] ,又号参黄子,安徽歙 (xī)县澄塘人,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鼓疔“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等出 于脾经之病也”
白刃疔“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咳吐脓痰,鼻掀气急,此等出 于肺经之病也”。
心、肾危险
(2)辨病证的轻重缓急
《外科正宗》认为属五脏者多凶险,属于六腑者较轻缓
《外科正宗·痈疽原委论第一》曰“发于心上多 危险,五脏相干事可明”,“凡疮生于心之以下者, 除肾俞一穴外皆为缓,六腑者,足阳明胃经、手太 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 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此六经,其名属腑,其形 在下,其气主表,其病为痈。故疾发于五脏者为重,
3.五门主治
❖ 在《针方六集)卷二中 ❖ 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的五门主
治说。
这里的“五门”,指十二经的 井荣输经合穴,因其流注气血,
开合如门户而名。
胆病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洁癖),面
青,善怒,此胆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足窍阴(井),
身热刺侠溪(荣),
体重节痛刺足临泣(输),
喘咳寒热刺阳辅(经), 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
❖二、学说与贡献
2.1“针药二途,理无二致”
《针方六集·旁通集》
用不同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 取井荣输经合,刺皮脉肉筋骨
与药物酸苦甘辛咸分别治疗五脏疾病的机理是一致的。
针刺手法与 方药对比
昊昆把针刺手法与方药作用形象地进行了分析。 他说:“动退空歇迎夺右,皆泻也,犹方之青龙、 白虎、陷胸、承气,有泻而无补也。推纳进搓随
发生于背
(一)“痈疽灸法”说
❖ 1.痈疽辨证(1)辨经络 A. 《外科正宗》十分重视经络辨证
如痈疽总论“太阳者,六经之首领也;督脉者,十二经络之 统脉也。疮生于背,毒犯于此,况心乃又属君主之位, 岂容毒相犯之。凡发于此者,故多成危险难治之 症”,
又如“对口者,生于项后而对前口者是也,但有偏正之不 同。发于正者,督脉所主;发于偏者,乃发太生于阳口膀胱所 司”。均是经络辨证的经典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