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第3章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

3.1 复习笔记

一、工农歌咏活动和工农革命歌曲

1.意义

(1)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群众音乐生活的特殊历史现象。

(2)不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出现,而是伴随着群众革命斗争生活出现的政治现象。

(3)直接参与者主要是实际参与革命斗争的革命知识分子及中国工农劳动者自己,对当时处于上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4)产生了一批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唤醒了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推动了当时的实际革命斗争。

2.革命歌曲

(1)中国的革命歌曲

①代表作品

a.《五一纪念歌》

明确提出了“要把强权制度一扫净”、要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伟大革命目标。

b.《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歌》

提出了“世界本是工农所创造”和“消灭阶级压迫”的要求。

c.《京汉罢工歌》

表达了人们对“二七”惨案死难者的沉痛哀悼,并提出“打倒军阀方有幸福享”的口号。

d.《五色国旗当中飘》《国民革命歌》和《工农兵联合歌》

鲜明地提出了“联合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买办”的战斗号召。

②歌曲特点

a.歌词语言朴素通俗,歌曲形式大多采取以群众熟悉的现成曲调加以填词编配的齐唱曲。

b.以我国自己的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的曲调来填词,《工农兵联合歌》是以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的。

(2)引进的外国革命歌曲

《国际歌》《同志们勇敢前进》《你们已英勇牺牲》《华沙工人歌》《红旗》。

3.评价

(1)当时对工农歌咏活动还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事业去有组织地进行,而只是作为一种直接服务于各地斗争的宣传活动,因而它对当时的专业音乐界几乎完全没有影响。

(2)人们并未低估这些革命音乐的意义,这些歌曲“画出了全世界数千万被压迫民众的痛苦”,“宣示了他们数百年的沉冤和表现了他们全部所有的不可侮的力量与宏大的志愿”,后来即使在白色恐怖的重压下,这些革命歌曲始终铭刻在革命人民的心中,暗地里在群众中传播。

二、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活动

1.新兴音乐社团的建立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前后,新的教育发展出现迅速向前推进的势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音乐师资和符合新学制的音乐教材。

②广大城市知识阶层对文艺、音乐的爱好和学习与日俱增,各种新型文艺、音乐社团的建立和发展,随之应运而生。

(2)主要的新型文化社团

①文学诗歌方面的“南社”

1909年建于上海,以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旨在以文学、诗歌鼓吹反清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部分社员曾继续参与反袁的斗争。

②“晨光文学社”

五四运动之前建于杭州,柔石、冯雪峰、汪静之等均是该社的社员。

③话剧方面的“春柳社”

1906年冬创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早期主演新剧的第一个业余剧团,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欧阳予倩、李叔同、陆镜若等,曾以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闻名于世。

④“春阳社”

⑤美术方面的“文美会”

(3)市民自发组成的民乐社团

①无锡“天韵社”

建立于清代的一个习唱昆曲和习奏曲笛、琵琶、三弦等乐器的民间业余社团,由吴畹卿任社长兼曲师长达五十年之久,近代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均在该社学习过。

②天津“美善社”

清末民初的天津著名十番乐社团,建立于1891年,1920年解体,由著名乐师桑采田领导。

③上海“文明雅集”“清平集”“钧天集”

20世纪初主要在上海活动的一些“江南丝竹”的乐社。

④北京“德音琴社”

20世纪初最先建立在山东济南的古琴社,主要由诸城派王露等主持。

(4)沿海地区侧重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音乐社团

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1922)

a.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以传播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业余音乐社团。

b.1919年1月建立,蔡元培任会长,并先后聘请萧友梅、陈仲子、王露、赵子敬等为导师。

c.内分丝竹、昆曲、古琴、钢琴、提琴、唱歌等组,还附设一个五十人的“丝竹改进会”。

d.除了对会员进行音乐学习的指导外,还在北京先后举办了多次公开的音乐会,音乐演出的节目内容基本贯彻了“中西兼顾”的方针,为我国民族音乐与西乐同登一台表演开了

风气之先。

e.编辑出版了十五期音乐期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得到比较正规出版、发行的音乐期刊。

②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1922)

a.发起人为吴梦非、丰子恺等,欧阳予倩、刘海粟、刘质平、陈仲子、周玲荪、傅彦长等均为其责任会员。

b.1920年4月出刊《美育》,由吴梦非任总编辑,该刊至1922年4月停刊,共出刊七期。

③上海中华音乐会(1919~1925)

a.成立于上海,发起人冯伯廉,创办人卢炜昌。

b.是一个在当时职工阶层中所成立的最突出的一个以习练民乐(具体分为京乐、沪乐、粤乐三组)为主,又习演西洋铜管乐和弦乐的业余音乐团体。

c.1923年创办《音乐季刊》,大约至1925年停刊,共出刊五期。

④北京乐友社(1920年)

a.发起人为甘文廉、赵元任、杨祖锡(仲子)、沈彭年、萧友梅。

b.会员分为三种,即:“甲种社员”——具有专业水平的音乐家;“乙种社员”——一般学员;“特别社员”——提倡音乐的赞助者。

⑤上海大同演乐会(1920~1941)

a.我国当时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我国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

b.由郑觐文发起,1920年成立,最初称为“大同演乐会”,表明其宗旨为“本会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