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8篇)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8篇)初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
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
七年级地理教案模板大全5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模板大全5篇七年级地理教案模板大全1(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板书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1.气候复杂多样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初中地理教案语言
初中地理教案语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知道亚洲在世界地理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海陆、河流、地形区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1. 亚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亚洲地图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亚洲的主要半岛、海陆、河流、地形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亚洲的地理特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亚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让学生对亚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了解亚洲在世界地理中的地位。
2. 讲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范围、相邻的大洲等。
3. 介绍亚洲的面积、国家数量、人口等基本信息。
三、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10分钟)1. 半岛:讲解亚洲的主要半岛,如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分析其地理特征和影响。
2. 海陆:介绍亚洲的主要海陆特征,如太平洋、印度洋、中东地区等,分析其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河流:讲解亚洲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恒河等,分析其对亚洲地理环境的作用。
4. 地形区:介绍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平原等,分析其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亚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如板块构造、气候、历史等。
2. 分析亚洲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交通、经济发展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理特征。
2. 强调亚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作者:王连兵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4期摘要:导语,即开始教学新课前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一步。
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教学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文就是笔者对地理课堂导入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兴趣;导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生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33-01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
而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
为此,我来谈谈地理教学中导入的相关方面。
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使学习地理难度增大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
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1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初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
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所以,如何使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就成为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出色的导语就可以拨动孩子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使之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地理求知境地的。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分类1、温故导新,承上启下地理教材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后面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与深化,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不仅使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而且由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着手去探求未知既减少了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地理说课技巧初中教案
教案:地理说课技巧教学目标:1. 了解说课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说课的基本技巧和步骤;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说课的定义和重要性;2. 说课的基本技巧;3. 说课的步骤;4. 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说课的定义和重要性;2. 引发学生对说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说课的基本技巧(10分钟)1.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生动、有趣;2. 逻辑思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3. 举例说明:恰当、生动、有趣;4. 视觉辅助:图片、地图、图表等。
三、讲解说课的步骤(10分钟)1. 准备阶段:确定说课主题、收集资料、制定说课计划;2. 说课阶段:导入、讲解、互动、总结;3. 反思阶段:评估说课效果、反思说课过程、改进说课技巧。
四、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2. 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推理和论证;3. 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地理思想和观点。
五、实践演练(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理主题进行说课;2. 学生按照说课步骤进行演练;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说课的收获和体会;2. 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说课的表现和效果;2. 学生对说课的兴趣和参与程度;3. 学生对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
教学资源:1. 说课教材或指导书;2. 地理图片、地图、图表等;3.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理主题进行说课;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说课,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3.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听课录音教案
初中地理听课录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及其表示方法。
2. 学会使用经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经纬度的划分及其表示方法。
2. 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 经纬度的转换和计算。
2. 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度标尺。
3. 地图。
4. 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经纬度划分。
2.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地球上的经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它们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表示方法,如经度的划分以0度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分别划分为180度;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基准,向北向南分别划分为90度。
2.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经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例如,通过提供经纬度坐标,可以准确地找到地球上的一个地点。
3.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经纬度标尺在地图上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发放地图和经纬度标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使用经纬度标尺在地图上确定该地点的位置。
3.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经纬度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 提问:同学们能否简要说明经纬度的划分及其表示方法?如何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回家后,利用录音设备,录制一段关于经纬度的讲解,包括经纬度的划分、表示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2. 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互相交换作业,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听课录音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经纬度的划分和使用方法。
实践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小结环节巩固了所学知识。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7篇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7篇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理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
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案例[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初中地理教案课前导入模板
教学对象:初中地理学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2. 导入环节与新课内容的衔接。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图片、地图等。
课前导入模板:一、导入语1.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候,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导入环节1. 图片导入:- 展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如自然景观、城市风光、乡村景色等。
- 提问:观察图片,你们能感受到哪些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实物导入:- 拿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实物,如地形模型、地图等。
- 让学生触摸、观察实物,提问:你们能从实物中了解到哪些地理知识?3. 故事导入:- 讲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地理故事,如地理发现、地理探险等。
- 提问:这个故事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地理知识?你们对地理产生了怎样的兴趣?4. 问题导入:- 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问题背后的地理知识吗?你们能否运用地理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5. 游戏导入:- 设计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地理游戏,如地理知识竞赛、地理谜语等。
- 让学生参与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三、导入环节与新课内容的衔接1. 教师总结导入环节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四、导入环节的注意事项1. 导入环节要简洁明了,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新课的学习。
2. 导入环节要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导入环节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1.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导入环节与新课内容的衔接是否顺畅?3. 学生在导入环节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备注:以上模板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地理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地理初中教案设计模板地理初中教案设计模板【篇1】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
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
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
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地理初中教案设计模板【篇2】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是XX。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xx是初中地理教材第XX册第XX章第XX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XX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XX中,占据XX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导课十六法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导课十六法导课,又叫开讲,是导入新课的简称,它是一堂课的开始。
好的地理导课像凤头,美妙精彩,引人入胜;如箴言引人深思、令人启迪,为整个课的顺利进行,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熟悉一些常用的地理导课方法和特点,会让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虎添翼。
一般来说,地理导课主要有以下十六法。
一、直接导入法这种导课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作多余的渲染,一开始就概括地讲述新课的内容、学习目的等。
其特点是简洁明快,教学针对性较强。
比如初中地理《人口与人种》一节的教学,可这样导入:“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的问题。
中学生必须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现在让我们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二、复习导入法复习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因而采用复习导入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复习导入不仅仅是复习巩固原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按照新旧知识的必然联系,自然地引出新课。
当然,复习的内容一般是与上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如上次所学的内容或新课中将要出现而学生可能已忘记的旧知识。
可采用练习、提问或教师讲述等各种形式。
比如学习高一《全球大气环流》一课时,可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分析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大气运动有不同的尺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类型,这种大气具有全球性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环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大气的环流》。
”三、悬念导入法悬念指悬念而未决的问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时直截了当往往收效不大,不如欲擒故纵,利用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高一教材《全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中的地方时和区时内容时可这样导入:“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
初中地理授课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授课教案模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认识英语、汉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语言和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记忆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语言分布图、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世界不同语言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的语言多样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世界语言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和地图,自主学习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
2. 学生总结英语、汉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言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及特点。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语言与文化、地域的关系。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世界语言分布的原因及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世界语言分布图,标注主要语言的分布区域。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多民族的语言特点及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初中地理语言活动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语言活动设计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气候对农业、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气候对农业、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
3. 教师举例说明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对交通的影响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产业,如农业、交通、旅游等。
2. 小组讨论气候对该产业的影响,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对交通的影响等。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语言活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以气候对农业、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为主题,进行语言活动。
2. 学生可以采用演讲、辩论、采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语言活动和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如表达清晰、逻辑严密等。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教案4篇_3
初中地理教案4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
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
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教学片段二:——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
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理设计意图教案初中
地理设计意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2. 地形对我国经济、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吗?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2. 分析地形对我国经济、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种灾害与地形有什么关系?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设计一幅我国地形分布图,并标注出主要地形区。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地形对我国经济、交通、农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家庭作业,调查当地的地形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使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高了合作意识,培养了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动手设计地形分布图,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整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以适当延长讲解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形对我国经济、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初中地理语言活动教案
初中地理语言活动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地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课件:气候影响生活的图片和案例。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气候区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风扇等设备,提问:这些设备与气候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气候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关系。
二、课堂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气候区域,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候影响生活的案例,如:南方雨季对农业的影响、西北干旱对生活的影响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应对夏季高温、如何适应高原气候等。
2. 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运用地理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气候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写一篇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分析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和地图:地球的概念、地球的形状、地图的种类和特点。
2. 地理位置: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主要岛屿和半岛。
3. 地形和气候:我国的地形特点、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概念和形状。
2. 地图的种类和特点。
3.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4. 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地图的种类。
2. 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地图和地形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步骤:1. 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图的种类。
2. 讲解地球的概念和形状: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像,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讲解地图的种类和特点: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讲解地图的用途和特点。
4. 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通过地图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5.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通过地图和图像展示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7.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优秀课堂导入设计
优秀课堂导入设计优秀课堂导入语设计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课标理念,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是7-9年级地理教育的目标取向。
因此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知识的讲述不再是概念和原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赋予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
因此依据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管是在章节导入语还是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程导语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
笔者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设计的章节导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很好。
1.提纲享领,引人入胜做到提纲挚领并不难,而且过去很多教师的导人语也是按这一要求来设计。
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往往以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地理专业术语来组织材料。
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而且脱离生活的说教只能让人生“厌”。
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对知识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这里借用上海市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这一点: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
初中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快运动、地壳变化的内外营力、气候成因、工农业邓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引人入胜”比“提纲挚领”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地理讲课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讲课教案模板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海陆范围以及亚洲与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能够绘制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3. 了解亚洲与非洲、欧洲、北美洲的相邻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地图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2. 利用地理知识解释亚洲的范围;3.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提高对亚洲地区的认识;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地理位置;2. 亚洲的范围。
教学难点:1. 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2. 亚洲的海陆范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亚洲在哪里吗?它有哪些邻近的大洲?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加深理解;2. 讲解亚洲的范围,强调亚洲与非洲、欧洲、北美洲的相邻关系;3. 举例说明亚洲的海陆范围,如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亚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2. 列举亚洲与其他大洲的相邻关系;3. 调查亚洲的海陆范围,了解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
【摘要】课堂教学的导入,好比戏剧的序幕,好比乐曲的引子,常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导入情境的作用。
根据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简要分析了地理课堂导入设计的几大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征;地理课堂导入;方法设计
人们常用“凤头”来比喻一篇好文章的开头,文章开头要精美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就是“头”,它揭开了整个课堂的序幕,在一节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
因此,一个好的导入往往是整个精彩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石。
下面本人就结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实际教学中的案例,简单谈谈设计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
而且,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
如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正说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原来是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地球不停自转带来了昼夜的更替和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又不得不在深夜观看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的精彩表演……”通过列举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点由身边熟悉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理性的探究,大大降低了初中生抽象思维的坡度,既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又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
因此,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从而将对地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2电教导入法
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
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
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
此时教师点拨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
1990年统计数字是11亿6千万。
这么多人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的重点上来。
又如天气是人们所关心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有,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天气”时,先放一录像“气象云图”,暂停定像后,提问“谁能大致说出云图上哪些地域是阴雨天气,哪些地域是晴天”,平时学生不十分注意的气象云图,在课上,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3故事导入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
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
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
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
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一上课,老师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
全班鸦雀无声。
“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
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
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
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这是什么病呢?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
原来,在这个地方一条河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
工厂的废水流进河流,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
”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巨大的疑问,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
“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师板书:保护环境。
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4歌曲导入法
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同时,歌词的内容也可辅助教学。
例如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首《爱我中华》,轻松活泼的歌曲吸引了每个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提问学生:从歌曲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应该说,课文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导入方法只不过是一点粗浅体会。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地理好学、易学。
因此,就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材施导,因材而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做到有理、有序和有效,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导入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