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合集下载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摘要:
一、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
二、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
三、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四、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正文:
新感觉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

这一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观感觉和心理体验,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

他们运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将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客观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风格。

这种风格既超越了通俗文学,又与中国第一代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小说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的作品
如《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都以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描绘病态社会和畸形人际关系为主题,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人类情感。

其中,穆时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的来说,新感觉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

他们以创新的文学理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而新感觉派则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本文将解释新感觉派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特点,并探讨其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新感觉派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法国文学中,由作家勒内·克雷特尼尔提出。

他认为传统的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感知和体验的需求,因此提出了新感觉派的概念。

新感觉派文学作品以感知和体验为核心,试图通过描绘物质世界的细节和感觉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新感觉派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们注重感官的刺激和直观的呈现,以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

其次,新感觉派作品常常摄取现实生活中的片段和细节,并进行错位和重新组合,以创造一种独特的感觉和意境。

第三,新感觉派作品追求语言的节奏和音韵,通过诗意的叙述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新感觉派与其他文学流派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异。

与象征主义派相比,新感觉派更注重感官的直观呈现,更加强调对物质世界的描写和感受。

与现实主义派相比,新感觉派则更关注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更注重对感知和体验的表达。

同时,新感觉派与超现实主义派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都试图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幻想和梦境。

总之,新感觉派是现代文学中一股独特而重要的力量,它通过对感官和体验的关注,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新感觉派的作品以独特的感官刺激和艺术性的语言风格,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对比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新感觉派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意义。

海派小说 学习重点 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海派小说 学习重点 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海派小说学习重点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明确其创作与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接受的日本新感觉派影响;2、了解主要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及其作品;3、了解新感觉派主要的艺术特性:“感觉”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感觉”化表现的独特意义。

一、海派文学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一是世俗化与商业化,二是都市题材,三是性爱小说风尚,四是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代表作家中的张资平、叶灵风等,都显现了驳杂的海派特点。

对其性爱小说应主要持批判的眼光。

二、“新感觉派”A、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外来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已进入同步发展的时期。

B、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C、文学史作用:承上启下,成为海派文学的一个完整阶段。

提高了文学中“都市”的地位,使平民文学越过通俗界线。

新感觉派,可算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亦步亦趋、模仿套同的稚嫩发展阶段。

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身现代转型的艰难蜕变,特别是畸形殖民经济下,繁荣膨胀起来的都市文明、西方现代主义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终于找到了某种契合点,使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渐渐摆脱西方现代主义的力量牵引,逐步扩大了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

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是文学创作诸种方式方法的一个总括,它的总体特征即为对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作批判性价值审视。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潮流而言,即摒弃过去的客观写实和浪漫抒情这两种方式,而以象征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等种种反传统的创作方法表现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人自身、人的存在本身的新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起,由严家炎等对新感觉派小说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严家炎认为:“中国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将自身复杂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历投射到小说的人物中,塑造出一个个孤独寂寞的形象,反映出在都市物质文明下,都市人的享乐主义和孤寂失落的心理状态。

一、光怪陆离的生活环境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描绘场景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中国新兴的大都市,新感觉派作家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奇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对都市繁复驳杂的景观色彩进行渲染,对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节奏进行呈现。

正如当时的评论所说:“有意识地描写都市现代性的作家,在中国似乎最初是《都市风景线》的作者呐鸥”。

刘呐鸥的小说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生活在其中的男女的落寞。

《游戏》中对夜总会的描写,“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

”文章节奏的跳跃与快速,形象的纷乱与色彩的炫目,音响的嘈杂等,真实地反映了作品中人物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同时也给人们一种晕眩的感觉。

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对上海生活环境的描写:“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

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区的窗里,都会的眼珠子似的,透过了纱窗,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女的灯光。

”这段话在文中不断重复,这些景观都带着欲望的印记,描写出生活在上海的都市男女五光十色的生活。

结尾说,“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二、畸形病态的恋爱态度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其中心主题则是暴露资产阶级男女的堕落和荒淫、寂寞与空虚。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原创版)目录一、新感觉派概述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正文一、新感觉派概述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起源于 20 世纪初期的日本,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中国上海文坛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注重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采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

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新感觉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日本,由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 14 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文艺时代》,开始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此后,该流派不断发展壮大,岸田国士、南幸夫等作家也相继加入。

20 世纪 30 年代,新感觉派传入中国上海文坛,成为第一支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在上海,新感觉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家包括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

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都市男女》、《心理分析》等。

这些作品主要描绘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中个体的生活百态,突出了病态生活、畸形的两性关系和心理等主题。

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新感觉派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心理型小说风格,以及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

该流派的作家通过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

新感觉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流派,它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浅析新感觉派创作中的现代意识

浅析新感觉派创作中的现代意识

浅析新感觉派创作中的现代意识李晓伟【摘要】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the most avant-garde pioneer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eosensulism" not just the positive introducer of the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ture, as well as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y are "modern" experience is the most direct, so, there is a strong performance of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in their creations.%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先锋最前卫的代表”,新感觉派不仅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积极引进者,也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创立者。

应该说,他们对于“现代”的体验是最为直接的,反映到他们的创作中,正表现为蕴含着强烈的现代意识。

这种现代意识体现在“现代社会意识”、“现代审美意识”、“现代的人的意识”,他们对于都市现代文明既追随,又有反省和批判;既喜欢,又厌恶。

虽然他们的书写并不能说十分深刻,但这种复杂的意识情感正说明着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了这现代性的多元性,这宝贵的现代意识将他们的创作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0)006【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新感觉派;现代性;现代意识【作者】李晓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7从五四文学发端开始,中国文学对现代性的追寻便贯穿其中,在这一主导之下,文学能以更加复杂丰富的方式来表现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情态和人的生存境况,体现出更具批判理性和沉思力量的现代精神。

新感觉派作品中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作品中的现代性

陈华增 : 新感觉派作品中的现代性
15 0
N G T 一夜 情 ) IH ( 。
种刊物 腾空 而 出 , 纷纷赶 场 , 图文 并茂 的方式为 时 以 髦 的国人虚 拟西 方 , 争相 标榜 自己才是最西 方 、 现 最
二 、 定欲 望 合 理 性 肯
嘲 弄是 嘲 弄 , 也说 明 了中 国毕竟 慢慢 地 从 刀 这 耕 火种 的原始 时代 溶 人 了现代 社 会 , 所谓 现 代 就是 要 将古 老 的神祗 和宗 教 , 从高 不可 攀 的地位 上 拉下
收稿 日期 :09— 2—1 20 0 8 作者简介: 陈华瑁 (9 l ) 女( ) 福建泉州 , 18 一 , 汉 , 硕士 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 文学 。
界, 人改变世界是合理 的, 而对科学产生的影响 , 人 应该呈现出的是乐观 的态度 , 在追求个人欲望满足 方面人也应该客观地对欲望加以认识 , 因为人人都 有欲望 , 这应该是合理而值得尊重 的。都市作 为现 代文明的象征就是 因为它能够尊重人的 欲望 , 并且 最大 地满 足人 的欲望 。被 宗教 和道德宣 布为罪 恶渊 薮的都市最终摇身一变成为了现代人 的天堂 , 冒险 家 的乐 园 ,O年代 的上 海具 有 的现代 性甚 至 超越 了 3 往后 的 3 0年 。最 令人 震 撼 的是 , 在 6 早 O多年 前 的 3 0年代居然就出现了现在还饱受非议 的 F RO E O N
— —
声 色犬 马 , 酒池 肉林 , 浆酒藿 肉 , 万钱 , 日食 这些 来 自于封 建社会 的原 始词语 已经 无法 准确描述 纷至 沓来 涌人 上海 的西 方 资产 阶级 现代 生 活 方式 了 , 电 影、 舞场 、 百货 纷纷 现 身 于彼 时 的上海 , 家店 在 十 孔 几 年前 就被打 倒 , 统 道 德 和原 始 生 活 已经 被 排斥 传 出 中国精英知 识分 子 的视野 之外 , 市 达人 渴 望 的 都 时髦生 活 , 是要 以 大洋 彼 岸 的生 活 方 式 为母 本 。各

“新感觉派”小说中现代女性形象分析

“新感觉派”小说中现代女性形象分析

“新感觉派”小说中现代女性形象分析发表时间:2012-06-28T09:56:31.60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上)供稿作者:李博[导读]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们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是消费社会的产物。

李博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摘要: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其独特的性格品质。

这些女性是性感迷人的,毫不保留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来诱惑男性;同时她们是享乐型的,在消费场所无所顾忌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纸醉金迷地追逐享受;再者,她们也是可消费的,承受着被物化和商品化的现实;另外,在都市中女性上演着灵肉分离的悲剧,并不断反抗着男权社会和自己所处的物化状态,在一切现代喧嚣的背后,她们承受着心灵的空虚和人生的乏味。

关键词:女性;形象;消费;都市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们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是消费社会的产物。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里称刘呐鸥与穆时英的作品共同形成了“以‘现代尤物’为代表的都市辞藻序列”,用“现代尤物”这个概念高度概括着小说中这批独特的摩登女郎。

一、摩登性感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摩登时尚、妖冶迷人,对男性具有着不可抵挡的“性”的诱惑力。

这些女性突破了传统妇女文静、贤淑、端庄的审美风范,转而追求开放、新潮、性感和前卫。

多种多样的媒体叙事手法,提供了女性想象的技巧资源,新感觉派作家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形成对女性的感觉化叙述。

“丰腻”、“高耸”、“柔滑”、“神经质”、“敏活”等形容词的运用,使这些女性充满了对男士们感官上的挑逗和诱惑。

同是海派作家,张爱玲也擅长女性形象构建,她笔下的白流苏、曹七巧、葛薇龙等一系列女性也是美丽的,但一对比,便会马上发现摩登女郎在外貌上的突出特点:她们是美丽的,但,美丽得妖冶。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新感觉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该派文学追求的是情感的直觉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官体验,比起传统文学更加追求感性的直觉,而非理性的思辨。

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就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充分表达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以其为中心,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新感觉派文学的背景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三、横光利一的文学观四、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五、《苦菜の花》的主题探究六、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七、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八、《苦菜の花》的评价与影响九、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其中,本文将重点探究《苦菜の花》中的主题以及横光利一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通过对主题的探究,可以发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情感直觉和感官体验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而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可以看到横光利一对女性的敏感度以及对女性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思想与认知。

总之,“新感觉派”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而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则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和文学风格,通过对于该作品的研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提纲: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3. 横光利一的文学观4. 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5. 《苦菜の花》中的主题探究6. 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7. 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9. 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新感觉派”文学的来源、发展以及其作为一个流派的一些共性特点。

可以对比传统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不同之处,为后续讨论提供铺垫。

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其在文学界的地位都是值得介绍的内容。

论新感觉派小说时空观的后现代性

论新感觉派小说时空观的后现代性
达 的 是 抽 象 的 自然 情 怀 , 是 阳光下 的迷彩幻 境 , 是 生 命 之 初 的 纯 与 净 。 福 本 潮 子 属 于 日本 战 后 接 受 西 方 教 育 的 一 代 ,原 本 对 传 统 工 艺 或 艺 术 没 有 很 大 兴 趣 , 然
而 由 于 一 次 偶 然 的机 会 , 她 发 现 了 蓝 染 那 不 可 思 议 的
征。
折叠重组 , 作 品呈 现 出 雕 塑般 的硬 质 的视 觉 效 果 。
三 、 , J 、 结
日本 现 代 纤 维 艺 术 的 发展 , 也 是 日本 的 纤 维 艺 术
家们 不 断 探 索 的 历程 。 面 对 现 代 大工 业 生 产 的冲 击 ,
一 .
传统的染织工艺濒 临险境 , 如 何 使 传 统 染 织 工 艺 在 二 十 一 世 纪 重 新 绽放 光 彩 , 日 本 的 纤 维 艺 术 家 们 进 行 了
[ 关键 词 ] 新 感 觉派 时 空观
后现代
超 级 空 问
若现 , 静 谧 的 氛 围 使 观 者 都 感 觉 到 神 清 气 爽 。 藤 本 哲 夫 是 在 友 人 的 介 绍 下 结 缘 北 京 双 年 展 的 , 他 的 作 品 < < w o r k 、 0 3 》 获得 第 五届展 览 的银 奖 , 借 助缝 纫锁 边机 完 成 的 线 条是 他 作 品 的 主 要 表 达 形 式 , 蓝 紫 渐 变 的 色 调 是 由 无 数 条 锁 边 纹 理 穿插 而 成 , 机 械 化 的 制 作 工 具 为 他 的 创 作 提 供 了 极 大 的 便 利 。草 间 拮 雄 在 日 本 也 是
的 、 具 有浓厚 的东 方神韵 的作 品 , 在 洛 桑 双 年 展 中赢 得 了世 界 的 瞩 目。 他 们 在 立 足传 统 的 基 础 上 , 还 积 极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技巧之一 , 它反映了人 的意识 和
收 稿 日期 :0 9—1 20 1—1 0

小说” 大家。他运用精神分 析学说对人物进行心理刻
画, 开掘人物的潜意识 , 多写 主人公忧郁症 、 经衰弱 神 症患者 的妄想、 惊悸 、 幻觉等特点 。例如 《 魔道 》 中的 主人公的幻觉恐惧和多疑 , 石秀》 《 主人公欣赏杀人 时
绪体验和价值取向, 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 新感觉派 ; 现代 主义 ; 文体转变
中图分类号 : 0 . 1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4 {00 1 03 2 1 43 X 21 )- 2 - 6 4 0 0
作者简介 : 曾庆芳( 9 4一) 女国现 当代 文 学。 研
会、 酒吧、 舞会、 跑马厅等畸形环境 中人 的病态行为和
用。《 将军底头》 中花惊定 的 内心充满 了信义和情欲 的冲突 ,石秀》 《 中石秀的内心充满了友谊与情欲 的冲 突。这些都与施氏接受弗洛伊德学说中主张人的“ 本 我” 都包含着与“ 性的冲动” 相平行 的“ 侵犯冲动” 这种 理论有 了直接 的联系 。但他又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


表 现都 市人 的潜 意识 与 文化 心 理
威廉 ・ 詹姆斯 的《 心理学原理 》 弗 洛伊德 的“ , 精 神分析学” 等现代西方心理 学 , 现代主义产 生的思 是
生” “ 十八 岁 独 身男 子 ” “ 欲者 ” “ 觉醒 与 三 、节 与 性 者” H之间掀起 了强 烈 的思想 斗争 , 最终理智 暂时地
说精品。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 中典 型的“ 心理分析
在于作品没有明显 的故事情节 、 单独的环境描写 , 而在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性与女性情结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性与女性情结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性与女性情结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游荡着一个叙写都市和女性的作家群——新感觉派。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率先开启了中国小说具有的现代性的一面。

他们通过建构女性形象诉说着自己眼中的都市图景,女体的描述成为他们笔下独有的典型特征。

都市的图景永远与女性纠结缠绕在一起,通过女性的书写完成了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标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文化;女性形象在左翼作家热情洋溢地宣传普罗文学的三十年代里,有一群迷醉于都市文化的书写者,他们就是生于都市,长于都市的新感觉派作家们。

他们是“多少有些封建主义家庭顾虑”,不愿参与政治,不愿以文艺触动政治敏感神经的个体书写者。

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新感觉派有自己的一片土地,背离乡村宗土,用强烈的时代气息吞吐着古老的中国儿女的灵魂。

他们“把这飞机、电影、jazz、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高速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在描写都市的光与影中,尤为着重的是对女性形象的描述。

灯红酒绿的舞厅、喧哗的跑马场、富丽堂皇的歌剧院无一不充斥着女人曼妙魅惑的身影、扭动的腰肢、瑰红的嘴唇、迷人的“狐步舞”。

女性幻化成都市的信号传递着暧昧的讯息。

一、女人:都市文化的潜在隐喻都市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它以冰冷的线条、高速的运转、钢铁的架构划破了乡村宗土桃源般的宁静。

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将女性裹挟进了这耀眼炫目的舞台。

女人由此脱离了传统“贤妇淑女”的范式,以一种新的姿态出场于历史舞台。

这种惊世骇俗的女体描述便是新感觉派们眼中都市文化的投射。

女子千百年来被规定、被书写,始终处在被压制的地位中。

“妇,服也”(《释名》)。

女人永远是男子的从属品,是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他者。

在新感觉派笔下,我们仿佛看见了沐着欧风美雨的解放了的女性,以为“女人有史”的时代到来了。

可是,女性在这里仍是男性话语借以表达情感的工具。

女性是客体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女人是都市文化的空洞代指。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权威资料]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权威资料]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权威资料]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摘要:在2世纪3年代时产生了一种很有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

这个流派里面有一些非常出名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

新感觉派的作家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冲击,由于每位作家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以及意识也不同,在价值观念和审美以及文体上都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而正是这些差异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拼搏,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现代性,这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留下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现代主义;情绪体验;价值取向我国在2世纪时期接触到了非常多了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以及小说、戏剧,而这时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深入到我国文学发展中。

这时传播到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我国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产生的我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1、以感觉主义、印象主义与意识流展示都市人的存在状态我国专家认为西方的文学意识流小说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性质,主要表现在,故事情节不是很明显,环境描写也不多,主要是表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尤其是一些下意识的思想活动,并且还是深入去研究一些潜在的思想、反理性的变态思想以及一些想入非非的性心理。

意识流小说表达方式最明显的技巧是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而这种技巧也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过程,在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充分展现了意识流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新感觉派的作家几乎都是生活在像大上海一样的大城市的,他们是思想也受到了西方腐朽、堕落、奢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畸形的繁荣景象,也导致了上流人士的思想堕落和作风腐败,因而他们也这些生活方式中放映出了当时独特的都市生活景象,从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角度,表现了当时都市生活的空虚没落和病态。

穆时英的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自由联想和大段的内心独白,让人们在读他的文章时,能感受到当时的是情景。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摘要:新感觉派是30年代一支颇具现代性的流派,发源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潮流。

他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描摹现代都市,以犀利笔锋形象地写出受现代思潮影响的都市人,他们将电影镜头直接映入小说之中,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小说中,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由此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新感觉派;现代性;都市物景;都市人景;现代技巧;上海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商埠和大都会,它的繁荣开始于1843年满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该条约的实施,使得上海作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向太平洋及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宽深的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样的世界和地理环境为上海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其后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帝国主义工业资本及商业资本大举进军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在此间也充分发展;外租界的存在造成了上海城市的多元化格局;现代科技的输入送来了灯火辉煌的宽敞街道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场和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也带来了烟囱林立的现代化工厂;国家银行、商贸市场、公债交易所等前所未有的事物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海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中国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赢得了“十里洋场”之称和“东方巴黎”之誉。

新感觉作家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这个“孤冢荒郊,尽变繁华之地;层楼高闺.大开歌舞之场”;“华屋连苑,高厦人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的宝马香车、灯红酒绿的环境之中。

其中的三大主将为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

穆时英的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毕业于光华大学。

刘呐鸥本名刘灿波,是台南望族子弟,家境富裕,16岁即离开台湾到日本东京留学,1926年毕业回中国,在上海震旦大学插读法文特别班。

施蛰存8岁时跟随任工厂经理的父亲定居松江,1923年到上海,入上海大学,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刘呐鸥是同学。

试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试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要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以新感觉派为代表。

新感觉派,可算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

其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日本新感觉派直接影响下,由于自身所处的独特环境、个人经历及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文体意识的转变,形成了他们各自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再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和价值取向,呈现了鲜明的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特征:1都市景观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

都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史的重大事件,中国现代都市的发展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都市既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所,因而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同时又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东方翻版,成为罪恶与堕落的渊薮。

不同于茅盾、丁玲、楼适夷他们的都市小说着重描写阶级斗争、时代趋势,新感觉派的小说更多地依托都市作为商贸金融重镇的特征来写作,充分展示它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一面,以及陷身其中的人们的躁动与迷茫。

他们的小说人物从舞女、交际花、姨太太到资本家、投机商,从水手、冒险家、公司职员到各色市民、流派无产者等等,包罗广泛;小说场景多选择娱乐消费场所,赛马场、夜总会、大剧院、小轿车、高级旅馆、酒吧、别墅、大街通衢等等常常构成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环境。

作家往往就从中演绎一段与金钱有关的人生故事,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表现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藏垢纳污。

作家通过小说人物悲剧性的都市生活感受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于都市生存的焦虑体验。

如其代表作《风景》写一位都市少妇本来去与丈夫团聚,但却在高速火车的旅途中与陌生男子燃青完成了一次疯狂的野合的故事。

新感觉派小说现代性浅析——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例

新感觉派小说现代性浅析——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例

·72·第19卷第4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8月作为中期海派小说的代表流派,新感觉派凭借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文坛一枝独秀。

不同于有较为浓厚的旧小说痕迹的初期与后期海派作家,作为流派中坚的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以其充溢着先锋性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现代情绪”,在思想艺术的不同向度上进行了现代性书写,并尝试通过与古典对话,深化自身的审美价值。

一、“价值观的轰毁与重建”:思想向度上的新感觉派在内容方面,若言初期海派作家表现的是景色式外化的现代性,其人物形象心理的描写分析,仍是旧式的。

那么新感觉派等海派作家,皆从景色中看到了人,表现着人现代式的感觉心理,即内在的现代性,其所聚焦的乃是都市人的价值观经历剧烈的毁灭与重建的过程。

作为新感觉派的首位大家,刘呐鸥首先关注的是人在上海都市现代化历程中的变化。

在短篇《热情之骨》中,客居上海的法国男子比也尔偶遇了看起来娴静的花店女主人玲玉,猎艳心理驱使下的他频频与之接触。

比也尔生长于法国南部,幼年有一段学习于僧侣书院的经历,成人后自认摆脱了“中世纪式”的僵死却对现代西方“癫痫性”的生命力及其背后的“灰色天空”极其厌恶。

因此,他对玲玉这个东方女子存有完美的臆想,“觉得她的全身从头至尾差不多没有一节不是可爱的”,但激情过后,一句“给我五百元好么?”则击碎了比也尔所谓“生命力”的热情,令他感到幻灭与彷徨。

而在小说的次文本中,玲玉以书信的形式为自己的行为向比也尔,也向读者申辩:“……在这一切抽象的东西,如正义,道德的价收稿日期:2017-04-19作者简介:王昭鼎,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新感觉派小说现代性浅析——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例王昭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作为中期海派小说代表的新感觉派,围绕现代性书写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在思想向度上,关注现代社会价值观,由消解到重建的转型;在艺术向度上尝试移植西方现代派技法;尝试通过与古典对话,深化自身的审美价值。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On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Neo-Sensualist
Fiction
作者: 沈远川
作者机构: 重庆师专中文系,重庆402168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4页
主题词: 新感觉派小说;主体意识;价值取向;现代性;体式;文学评论;隐喻;象征;艺术手法
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由于该派作家的创作视野、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叙事立场和文体意识的转变,新感觉派小说反映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及价值取向的变化,也给短篇小说的体式带来了革命,显示出鲜明的现代性,对都市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摘要:新感觉派是30年代一支颇具现代性的流派,发源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潮流。

他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描摹现代都市,以犀利笔锋形象地写出受现代思潮影响的都市人,他们将电影镜头直接映入小说之中,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小说中,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由此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新感觉派;现代性;都市物景;都市人景;现代技巧;上海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商埠和大都会,它的繁荣开始于1843年满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该条约的实施,使得上海作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向太平洋及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宽深的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样的世界和地理环境为上海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其后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帝国主义工业资本及商业资本大举进军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在此间也充分发展;外租界的存在造成了上海城市的多元化格局;现代科技的输入送来了灯火辉煌的宽敞街道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场和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也带来了烟囱林立的现代化工厂;国家银行、商贸市场、公债交易所等前所未有的事物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海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中国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赢得了“十里洋场”之称和“东方巴黎”之誉。

新感觉作家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这个“孤冢荒郊,尽变繁华之地;层楼高闺.大开歌舞之场”;“华屋连苑,高厦人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的宝马香车、灯红酒绿的环境之中。

其中的三大主将为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

穆时英的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毕业于光华大学。

刘呐鸥本名刘灿波,是台南望族子弟,家境富裕,16岁即离开台湾到日本东京留学,1926年毕业回中国,在上海震旦大学插读法文特别班。

施蛰存8岁时跟随任工厂经理的父亲定居松江,1923年到上海,入上海大学,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刘呐鸥是同学。

三人都出身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或留学日本,或在西式学校接受过教育。

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的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甚至精神状态,和上海的洋场气候非常融合。

他们频繁地出入咖啡馆、电影院、跳舞场,追逐着潮起潮落的各种时尚,一副洋场先生的作派。

施蛰存回忆和刘呐鸥同住那段时光的情形时说:“每天上午,大家都耽在屋里,聊天,看书,各人写文章,译书。

午饭后,睡一觉。

三点钟,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

在四川路底一家日本人开的店里饮冰。

回家晚餐。

晚饭后,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或跳舞。

一般总是先看七点钟一场的电影,看过电影,再进舞场玩到半夜才回家。

这就是当时一天的生活。

”[1](P43)穆时英是一个标准的洋场摩登文人,用《黑牡丹》主人公的话来说,“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

”[2](P67)施蛰存回忆他和穆时英、刘呐鸥的生活状态时也坦言:“我们是租界里追求新、追求时髦的青年人。

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一般的上海市民不同,也和鲁迅、叶圣陶他们不同。

我们的生活明显西化。

”[3](P6)新感觉派作家的存在状态是狂放、颓废、孤独、敏感、多情、摩登的,大多有着二重人格和多元思想,他们能够感触到殖民都市的亢奋和细微,他们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最充分地享受都市的娱乐文化。

在都市生活的长期熏染下,使他们熟知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洞悉都市人群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体验。

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欣赏甚至沉溺于都市的醉生梦死,另一方面对都市精神的沉沦与堕落又心存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都市诸种人生的印象与感觉。

3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作家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艺术选择。

政治上,许多作家有了左翼普罗文学阵营和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分流;艺术上,则大多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多种状态。

由于多种原因,新感觉派作家在政治上选择了“第三种人”的自由知识分子立场,[4]而在艺术上选择了现代主义,这种选择促成了他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现代性转变。

一、都市物景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通过歌颂物质和人欲,对都市声色犬马的浓墨重彩,以及对新潮女性既是向往,又疑虑。

为我们清晰地描绘出 20 世纪 30 年代的都市生活,并精心刻画出一道道靓丽的都市风景线。

新感觉派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主义的感觉印象性地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新的感受方法,1930年的上海,在新感觉派笔下,有其别具一格的风貌。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1931 年中国的一个断片》这是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在撰写小说《上海的狐步舞》一文中的片段记述。

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上海既是地狱又是天堂,当然就既会有批判和不满又会有迷恋沉醉。

上海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所谓的天堂,虽没有现在高科技的实物设施,也没有今天近二千万人口的云集,但其繁华景象,却不减当年国际大都市的风范。

而探戈宫、夜总会、跑马场、南京路、霞飞路新式的商业百货娱乐街市,则构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坐标系,这些也就自然成了新感觉派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

在穆时英的笔下大上海的夜总会是这样的:“《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汉密而登旅社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忽然霓虹灯固定了:“皇后夜总会”[5](P211)霓虹灯发出的光可以跳跃,光的颜色也可以改变,所以它给夜晚的都市增添的是强烈的变化的色调,让人捉摸不透。

穆时英通过报童的嘴和牙齿颜色的变化来表现随着霓虹灯的闪烁变幻出的红蓝色彩,勾画出一幅颓废迷离的都市夜景,流淌着都市人泛滥的欲望和放纵的行为。

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很真实。

“像这样把卖晚报孩子的叫卖声与周围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等商店霓虹灯光的闪烁变化综合起来描写,写出形体,声音,光线色彩诸种可感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上幻觉和想象,就克服了平面感,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繁华与紧张跃动的气氛,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6](P145)而上海大都市里的跑马场在刘呐鸥的小说《两个时间不感症者》中,描述如下:“游倦了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闪闪的汗珠,停留在对面高层建筑物造成的连山的头上。

远远地眺望着这些都市的围墙,而在眼下俯瞰着一片旷大的青草原的一座高架台,这会早已被为赌心热狂了的人们滚成为蚁巢一般了。

紧张变为失望的纸片,被人撕碎满在水门汀上。

一面欢喜便变了多情的微风,把紧密地依贴着爱人身边的女儿的绿裙翻开了。

除了扒手和姨太太,望远镜和春大衣便是今天的两大客人。

但是这单说他们的衣袋里还充满着五元钞票的话。

尘埃,嘴沫,暗泪和马粪的臭气发散在郁悻的天空里,而跟人们的决意,紧张,失望,落胆,意外,欢喜造成一个饱和状态的氛围气”。

早在创造社初兴时代就有人提出创作是表现而不是再现,新感觉派把表现发挥到极至,将事物拟人化,如上文白云两大片,竟会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这让人更形象的了解到上海某一天很高的气温;情绪也被拟人化表现出来:“欢喜便变了多情的微风”。

刘呐鸥将感情投入物象之中,使描写具有更强的可感性,具有某种立体感,把跑马场和跑马场里气氛整个勾勒了出来。

二、都市人景人景,即都市人物景观。

在新感觉派小说里,都市摩登女郎构建了都市人景的具体细节。

中国妇女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压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被“三纲五常”禁锢着,长期失去思想和欲望自由,沦为男人的附庸,在社会和家庭中失去其应有的地位。

在新感觉派作家的笔下,受现代思潮影响的新潮女性们纷纷走出家门,在社会上发挥其优势和能力,在家庭中也有了其应有的地位。

同时新感觉派作家也注意到这些新潮女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之后,女性不愿意继续依赖男子生存,也不愿意继续过男人附庸品的生活,告别了纯粹依赖男子生活的历史,然而新潮女性具有二重性,在刘呐鸥的《热情之骨》里出生世家的玲玉,为了家庭教师是个有着果敢精神的勇敢男子和他私奔后在花店里卖花。

向往东洋女性的温柔气质的比也尔,遇到了花店女老板后,为之痴迷。

没有想到看似温柔的东洋丽人也是一个新潮女性,看似自强自立,其实也会用着自己的青春找爱人要钱花。

这些新潮女性既要自强自立,不依赖男性生存;又抓紧了男性的钱包,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换取男子口袋里的钱。

她们一面要独立,一面又离不开男子,这矛盾的二重性让爱上这些女子的男子永远无法理解。

上海,是女子消费的天堂,又是都会男子的地狱。

天堂里有着具有时代特色,令30年代男子琢磨不透的女性。

也正因为琢磨不透,男子们陷入了情感地狱,原来吸引她们去追逐女性的不过是她们内心的欲望罢了。

在刘呐鸥的《方程式》里,密斯脱Y 找伴侣只要两天内能和他结婚的就可以,不在乎对对方了解不了解或熟悉不熟悉;在《残留》里,把欲望的能量,夸张地表现在刚成为寡妇的女主人公身上,她不介意成为咸水妹,成为陌生水手每埠一女的对象,她要的只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能满足她的欲望。

在这里,欲望对象由女子变为男子,女子成为欲的载体,欲望的化身。

新感觉派作家笔下,写出了新潮女性的魅惑力和男子无法掌控支配女子的沮丧感。

新潮女性是复杂的,一些双重性格的都会女性是新感觉派作家所无法了解的。

他们把女性写成了没有思想的肉身或是会骗人的说谎精,或者仅仅化为都市的一道风景线。

从这些流露深深沮丧感的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既写出了对女性无法了解的一面,又在不经意之间写出了新潮女性的出现和崛起这一事实的另一面。

都市不能没有都会女性,都会女性也离不开都会生活:“脱离了爵士舞、狐步舞、混合酒、秋季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

[7](P58) 都市女性存在状态变化同样引起新感觉派作家的关注。

都市女突破了中国传统妇女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典雅、文静、贤淑、端庄的审美风范,转而追求开放、新潮、性感、前卫。

刘呐鸥笔下的都市女性有随风飘动的长发,希腊式鼻子,丰腻的嘴唇,走路时的全身运动,高耸的胸脯,柔滑的鳗鱼似的下节(《游戏》)。

这是现代都会的产物,美丽、性感、迷人,也是男性视角下的新潮女性。

这些新潮女性和男子一样地游戏人生,《 CRAVEN“A”》中的余慧娴就是这样一个游戏人生的情场老手:“我是不会爱一个男子的,如果是第一次碰到你,你对我说‘我爱你呢’!我就说:‘还是刚认识呢,让我过几天再爱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