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概括和分析 选择题技巧

合集下载

第七章+++运动和力(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含详细解析及答案)

第七章+++运动和力(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含详细解析及答案)

第七章运动和力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15•郴州)某同学周末坐甲车回家,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该同学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甲车B.乙车C.地面D.路旁的树2.(2015•安顺)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3.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南运动,乙车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向北运动B.静止不动C.向南运动D.先向南运动,然后向北运动4.(2015•泰安二模)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5.(2015•上海)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A.一定是图线a B.一定是图线b C.可能是图线b D.可能是图线c 6.(2015•番禺区一模)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7.(2015•长沙县校级模拟)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在10s内跑完100m的路程;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是30km/h;非洲羚羊的奔跑速度可达20m/s.这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汽车、羚羊、运动员B.运动员、汽车、羚羊C.羚羊、运动员、汽车D.羚羊、汽车、运动员8.(2013•江西)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A.B.C.D.9.(2014•广安)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10.(2015•宜昌)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D.改变运动方向11.(2013•广州)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A.始终静止不动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12.(2014•南通)如图所示,小物块A和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面,向左移动物块A并压缩弹簧至B处,静止释放物块A,此后物块的运动是()A.一直加速B.一直匀速C.先加速后匀速D.先加速后减速13.(2015•凉山州)下列关于惯性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B.高速公路汽车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D.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增强战斗机的灵活性14.(2014•南京)如图所示,当铁锤松动时,握住锤柄迅速向下撞击坚硬的地面,锤头会紧紧地套在木柄上,这是因为锤柄撞击地面()A.锤头由运动变为静止,锤柄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状态B.锤头由运动变为静止,锤柄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C.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状态D.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15.(2009•南京)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C.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D.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16.(2015•岳阳)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则()A.木块受到的拉力大于摩擦力B.木块相对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C.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在木块上放一钩码后,继续拉动木块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17.(2014•广州模拟)如图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A.B.C.D.18.(2013•盘锦)有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19.(2015•夹江县模拟)一辆小车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左运动,其受力分析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G和F支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拉力F和F支是一对平衡力C.拉力F和重力G是一对平衡力D.拉力F和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20.(2014•日照二模)如图所示,一个重为200N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当物体A在水平方向受向右的拉力F1、向左的拉力F2及摩擦力f的作用时,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若F l=30N,F2=20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10N,方向向右B.物体A所受力的合力大小为0NC.F2与f合力的大小是30N,方向向左D.若再增加一个沿水平方向向右的拉力F3,f将增大21.(2011•常德)如图所示,放在M、N两水平桌面上的P、Q两物体,分别在F P=5N、F 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A.桌面M一定比桌面N粗糙B.P的速度一定大于Q的速度C.P的质量一定大于Q的质量D.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22.(2012•滨州)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会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二.填空题(共4小题)23.(2015•河源校级模拟)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甲火炬(填“一定”或“不一定”)向右运动,乙火炬一定向(填“左”或“右”)运动.24.(2015•莱芜)A、B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经过6秒A、B相遇,它们是s﹣t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由此可知v A v B (填“>”、“=”或“<”),P、Q间的距离为m.25.(2010•阿坝州)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m.26.(2014•永州)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m/s.三.解答题(共4小题)27.(2014•广东一模)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求桥的长度.28.(2015•宁夏校级二模)一辆长15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m的大桥需10s的时间,求:(1)这辆列车的速度.(2)这辆列车以同样的速度穿过一条长1050m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29.(2015•衡阳)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选填“a”、“b”或“c”).(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运动.(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5)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6)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只要求写出一种即可).30.(2011•无锡)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第七章运动和力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15•郴州)某同学周末坐甲车回家,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该同学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甲车B.乙车C.地面D.路旁的树【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A、该同学坐甲车回家,相对于甲车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B、该同学坐甲车回家,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以乙车为参照物,该同学是向后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在后退.符合题意;C、该同学坐甲车回家,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是变化的,但方向是向前的.不符合题意;D、该同学坐甲车回家,相对于路旁的树的位置是变化的,但方向是向前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15•安顺)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解答】解:小婷坐在电动自行车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小婷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3.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南运动,乙车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向北运动B.静止不动C.向南运动D.先向南运动,然后向北运动【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解答】解:(1)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运动;(2)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北运动;三是也向南运动,但速度比甲车慢.只要不与甲车同向行驶并速度比甲车快,其他情况都有可能.故选ABCD.4.(2015•泰安二模)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解答】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选D.5.(2015•上海)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A.一定是图线a B.一定是图线b C.可能是图线b D.可能是图线c【分析】由甲运动时间可得到乙的运动时间,由甲、乙6s后相距2m,得到乙通过的距离,由此计算出乙的速度.根据图象得到a、b、c的速度判断即可.【解答】解:由题,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s,所以乙运动时间t=4s,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m,所以乙运动的路程可能是s=s甲+2m=6m+2m=8m,也可能是s′=s甲﹣2m=6m﹣2m=4m,由v=,乙的速度可能是v===2m/s,也可能是v′===1m/s.由图线a,当s=8m时,t=4s,所以图线a表示的速度v a==2m/s;由图线b,当s=8m时,t=5.5s,所以图线b表示的速度v b=≈1.45m/s;由图线c,当s=6m时,t=6s,所以图线c表示的速度v c==1m/s.由此可知,a、c都有可能是乙的s﹣t的图线,所以ABC错误,D正确.故选D.6.(2015•番禺区一模)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错误;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乙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乙运动快,故C正确;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错误.故选C.7.(2015•长沙县校级模拟)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在10s内跑完100m的路程;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是30km/h;非洲羚羊的奔跑速度可达20m/s.这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汽车、羚羊、运动员B.运动员、汽车、羚羊C.羚羊、运动员、汽车D.羚羊、汽车、运动员【分析】知道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和路程,根据速度公式V=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把运动员的速度、汽车的速度、羚羊的速度,统一单位,比较速度的大小.【解答】解:运动员的速度为:V员===10m/s.V车=30km/h=8.3m/s.V羊=20m/s.V羊>V员>V车.故选C.8.(2013•江西)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A.B.C.D.【分析】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解答】解: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B、已知时间间隔相同,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C、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D、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故选B.9.(2014•广安)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故选D.10.(2015•宜昌)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D.改变运动方向【分析】此题考查了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只要判断出小球在外力消失前的状态,那么在外力消失后,它仍会保持这一状态.【解答】解: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为小球正在水平面上滚动,所以当外力消失时,它仍会保持那一瞬间的方向和速度不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11.(2013•广州)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A.始终静止不动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要有力的作用,据此来分析大石头的变化.同时,还要关注当不受外力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答】解:此题的前提是“忽略一切阻力”,因此,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即开始运动.又因为没有阻力的作用,所以大石头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有选项D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D.12.(2014•南通)如图所示,小物块A和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面,向左移动物块A并压缩弹簧至B处,静止释放物块A,此后物块的运动是()A.一直加速B.一直匀速C.先加速后匀速D.先加速后减速【分析】压缩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在转化为动能时,使物块获得一定的速度,离开弹簧后物块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它的受力情况.物体若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解:如图所示,当压缩弹簧时,弹簧具有弹性势能,在恢复形变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使物块获得一定的速度,且在物块离开弹簧时,速度达到最大;物块离开弹簧后,因水平面光滑,它在水平方向不受力,故物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综上所述,静止释放物块A,此后物块的运动是先加速后匀速.只有选项C 符合题意.故选C.13.(2015•凉山州)下列关于惯性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B.高速公路汽车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D.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增强战斗机的灵活性【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解答】解:A、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因此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有惯性,故A 错误;B、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故B错误;C、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是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故C错误;D、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因此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更加灵活,故D正确.故选D.14.(2014•南京)如图所示,当铁锤松动时,握住锤柄迅速向下撞击坚硬的地面,锤头会紧紧地套在木柄上,这是因为锤柄撞击地面()A.锤头由运动变为静止,锤柄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状态B.锤头由运动变为静止,锤柄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C.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状态D.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分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即在分析判断时,先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由于某种原因,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状态.【解答】解:将锤子倒着举起来向下撞击时,原来锤头和锤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锤柄碰到板凳后运动停止,而锤头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此时锤头能紧紧的套在锤柄上.故选D.15.(2009•南京)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C.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D.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分析】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惯性为我们服务,也能更好的防止它带来的危害.【解答】解:A、手虽然停止拍打,但灰尘由于惯性会继续运动,从而脱落,这是利用惯性,故A不符合题意;B、锤柄虽然停止了运动,但锤头由于惯性会继续运动,从而套在锤柄上,这是典型的利用惯性,故B不符合题意;C、汽车行驶中如遇刹车,汽车由于惯性不会立即停止,而是滑行一段距离,如果不保持车距,会发生车祸,这是典型的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例子,故C 符合题意;D、跳远助跑使自己具有一定的速度利用惯性跳得更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2015•岳阳)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则()A.木块受到的拉力大于摩擦力B.木块相对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C.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在木块上放一钩码后,继续拉动木块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分析】(1)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状态,没有变化是静止状态;(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解答】解:A、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等于摩擦力.此选项错误;B、木块相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此选项错误;C、木块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和桌面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此选项正确;D、木块与桌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放一钩码后,滑动摩擦力变大,所以拉动木块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此选项错误.故选C.17.(2014•广州模拟)如图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A.B.C.D.【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解答】解:A、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A选项正确;B、两个力的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选项不正确;C、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选项不正确;D、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选项不正确.故选A.18.(2013•盘锦)有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对各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解:A、由于茶杯对桌面有压力,所以桌面才支持茶杯,即压力的相互作用力是支持力,故A选项错误;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选项正确;C、重力是茶杯受到的力,而压力是桌面受到的力,所以重力和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选项错误;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以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选项错误.故选B.19.(2015•夹江县模拟)一辆小车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左运动,其受力分析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2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2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200 字《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述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采访,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从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

以下是每章的概括。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200 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200 字》篇1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本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的旅程,他从上海出发,经过西安、延安等地,最终到达了红色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为接下来的采访和观察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共产党的崛起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从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领袖,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领袖人物。

同时,作者也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第三章:红军的长征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历史。

作者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长征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红军的英勇斗争。

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剿,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

第四章:陕北根据地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变化。

同时,作者也反映了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抗日战争的爆发本章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共产党在战争中的角色。

作者详细介绍了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共产党在战争中的战略和策略。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200 字》篇2《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他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斗争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A、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经济建设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文化体制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大家是否赞成B、“三个有利于”C、生活富裕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B、对抗性C、不可调和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A、2000B、2001C、2002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教育体制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物质利益原则C、改革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对外开放C、改革开放D、发展高科技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平等互利原则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动力D、稳定是前提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际旅游业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珠海B、深圳C、海南D、厦门E、汕头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七章 折线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七章 折线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七章折线统计图【知识点归纳总结】1. 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经典例题】例1: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72千米.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解:48×(4+5)÷(19-13),=48×9÷6,=72(千米);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故答案为:72.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2. 复式折线统计图1.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2.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3.作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般用于两者之间比较,主要作用还是看两者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增长.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4.区别: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差最大的是多了一条线,和第二个单位,但仍然能看出他的上升趋势.【经典例题】例1:哥哥和弟弟周末分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游玩,下面的图象表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根据哥哥、弟弟行程图填空.①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②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分析:此题是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可知,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统计图可得出弟弟行驶的路程为30千米,时间为3:40-2:00=100分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决问题.解: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3:40-2:00=100(分钟),30÷100=0.3(千米);答: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故答案为:正;0.3.点评:此题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成正比例的意义.【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是张璐某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成绩.如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A.①B.②C.③D.④2.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千米.A.5B.2.5C.103.甲和乙在一次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甲比乙先出发②甲比乙先到终点③甲速是乙速的2倍④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A.1B.2C.3D.44.小明和小英一起上学.小明觉得要迟到了,就跑步上学,跑累了,便走着到学校;小英开始走着,后来也跑了起来,直到校门口赶上了小明.下列4幅图象,()幅描述了小英的行为.A.B.C.D.5.某日,淘气家的室内气温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B.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C.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6.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7.如图是吴先生国庆节开车从深圳回老家F市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F市距离深圳640kmB.9:00﹣10:00车速最快C.14:00﹣15:00行驶了60kmD.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20分钟8.“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自认为遥遥领先就在途中睡了一觉,醒来时才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最终乌龟先到了终点…下列各图与故事情节相符的是()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9.如图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千米;(2)火车停站时间是分钟;(3)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汽车比火车早到分钟.10.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甲、乙两架飞机在一次飞行中时间和高度的记录.(1)乙飞机飞行了s,比甲飞机少飞行了s.(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m,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11.观察如图回答问题:(1)这是一幅统计图.(2)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立方米的水.(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立方米.12.菊花牌感冒冲剂零售价为20元,两次降价后分别为18元和15元.用下面两幅图来表示药价的变动情况.(1)你觉得哪一幅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A.A B.B(2)如果在两次降价中,感冒冲剂类药品的平均下降幅度为30%,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不是很大?.A.是B.不是13.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元.(2)A月的水费比C月少%.(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元.14.看图并解答问题.如图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参加800米赛跑的折线统计图.(1)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比赛途中在米处两人并列.(2)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秒.(3)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米.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判断对错)16.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判断对错)17.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判断对错)1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判断对错)19.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如图是某便利店两种品牌的纯牛奶1﹣6月销售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销量甲202535405055乙151820161210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是便利店经理,下月你准备怎样进货?为什么?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小华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森林公园去游玩,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1)小华几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几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几分.(3)返回时用了几分.22.下面是莱商场去年上半年服装和鞋帽销售额统计表.(单位:万元)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服装171012141816鞋帽131214111214(1)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比较服装和鞋帽销售情况,用一句话加以总结.23.下面是某市一中和二中篮球队的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统计图.(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分?(2)哪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24.某商场2018年凉鞋的销售情况如图所示.(1)第一季度共销售双.(2)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倍.(3)图中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是什么?(4)这是一幅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请你根据生活实际,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的平均数应该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所以①和④不对.张璐跳绳的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面,所以②的值应该偏低.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由图可知,④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多,所以不对;①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少,所以也不对;张璐所跳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方,所以②的值偏小一下,②错.所以应该选C.答: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做题.2.【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少,由此求解.【解答】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图中折线表示的含义,得出结论.3.【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由此判断.【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答:正确的结论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对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4.【分析】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解答】解: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5.【分析】A.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B.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因此,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说法正确.B.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因此,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说法错误.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因此,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6.【分析】根据图象对各选项进行依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A、因为12÷10=1.2千米,24÷20=1.2千米,…,即斑马奔跑的路程÷奔跑的时间=斑马速度(一定),所以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正比例;B、由图象可知: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由图象可知:斑马比长颈鹿跑的快,所以C选项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说法错误;D、由图象可知: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图象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7.【分析】由图可以看出:F市离深圳是640千米.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再通过比较即可确定哪个时段速度最快;开车4小时后休息的时间.【解答】解:如图各时间段行驶的路程、速度计算如下: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F市距离深圳640km,先项A正确9:00﹣10:00车速最快,选项B正确14:00﹣15:00行驶了60km,选项C正确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1小时,选项D不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8.【分析】乌龟是匀速行走的,图象为线段.兔子是:跑﹣停﹣急跑,图象由三条折线组成;最后比乌龟晚到,即到终点花的时间多.【解答】C解:匀速行走的是乌龟,兔子在比赛中间睡觉;后来兔子急追,路程又开始变化,排除A;兔子输了,兔子用的时间应多于乌龟所用的时间,排除B.故选:C.【点评】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二.填空题(共6小题)9.【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时的时间是7:55,行驶到15千米时的时间是8:20,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解答即可;(2)用火车开出的时刻减去到站的时刻就是火车停站的时间;(3)先求出火车停站后的时速,再减去汽车的时速即可;(4)用火车到站的时刻减去汽车到站的时刻就是汽车比火车早到的时间.【解答】解:(1)8:20﹣7:55=25分钟15÷25=0.6(千米)答: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0.6千米.(2)8时10分﹣8时=10分钟答:火车停站时间是10分钟.(3)8时25分﹣8时10分=15(分钟)(15﹣5)÷15=(千米)﹣0.6=(千米)答: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8时25分﹣8时20分=5分钟答:汽车比火车早到5分钟故答案为:0.6,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10.【分析】(1)首先要明确,虚线表示甲飞机的飞行,实线表示乙飞机的飞行.由折线统计图可知,甲飞机飞行了40秒,乙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比甲飞机少飞行:40﹣35=5(s).(2)由统计图可知,横轴表示飞行时间,纵轴表示飞行高度.观察可知起飞后第55秒,两折线相差2格,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折线离的最远,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虚线呈上升趋势,所以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实线呈平衡趋势,所以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解答】解:(1)乙飞机飞行了40秒,比飞机少飞行了5秒.(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5秒两架飞机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故答案为:(1)40,35;(2)15,30;(3)上升,平衡.【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1.【分析】(1)由图可知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由图知,2月份甲站供水40立方米,乙站供应20立方米,则甲站比乙站多:40﹣20=20(立方米).(3)两条折线在3月份重合,所以,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一样多;1月份两条折线距离最远,所以,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求乙站这5个月的平均供水量为:(10+20+50+70+80)÷5=46(立方米).【解答】解:(1)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40﹣20=20(立方米)答: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20立方米的水.(3)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10+20+50+70+80)÷5=230÷5=46(立方米)答: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46立方米.故答案为:复式折线;20;3;1;4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12.【分析】(1)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图B的折线下降幅度更明显,所以选B.(2)根据平均降价幅度进行计算:20×(1﹣30%)=14(元),15>14,所以降价幅度很大.所以选A.【解答】解:(1)答:我觉得图B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2)20×(1﹣30%)=14(元)15>14答: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很大.故答案为:B;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13.【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求法,用4个月的总水费除以4即得四个月的平均水费.(2)把C月的水费看作单位“1”,求A月的水费比C月少百分之几,就是求A月比C月少的占C月的百分之几,列式计算得:(94﹣27)÷94≈71.3%.(3)根据题意,结合正负数的意义,表示水费即可.【解答】解:(1)(27+62+94+85)÷4=268÷4=67(元)答: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67元.(2)(94﹣27)÷94=67÷94≈71.3%答:A月的水费比C月少71.3%.(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15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5元.故答案为:67;71.3;+15;﹣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14.【分析】(1)由表示小强、小刚跑的路程与时间的拆线可以看出,前400米小刚的比小强跑得快一些;到500米时小强追上了小刚,二人并列.(2)跑完800米,小强先到达终点,用时4.5分钟,小刚后到达终点,用时6分钟.小强比小刚少用6﹣4.5=1.5分钟,再乘进率60化秒.(3)小刚前2分钟跑了400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的米数.【解答】解:(1)答: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小刚,比赛途中在500米处两人并列.(2)6﹣4.5=1.5(分)1.5分=90秒答: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小强,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90秒.(3)400÷2=200(米)答: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200米.故答案为:小刚,500,小强,90,200.【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分析】由图意可知,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看懂函数图象,根据图意进行分析.16.【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由此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多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明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8.【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19.【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因此,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分析】首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即可.(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解答】解:画图如下,(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填补,以及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熟练掌握.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分析】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1)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1﹣1=小时=20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2﹣2=小时=30分;(2)返回时用了3﹣2=小时=30分,据此解答.【解答】解:(1)1﹣1=(小时)小时=20分答: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20分.(2)2﹣2=(小时)小时=30分答: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30分.(3)3﹣2=(小时)小时=30分答:返回时用了30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进行解答.22.【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即可.(2)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析服装和鞋帽的销售情况即可.【解答】解:(1)统计图如下:(2)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服装的销售量变化幅度较大;鞋帽的变化较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3.【分析】(1)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第二场比赛中,一中得48份,二中得53分,用二中所得的分数减一中所得的分数.(2)第一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即可看出,第四场表示一中、二中分数的占之间的距离最大,说明此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解答】解:(1)53﹣48=5(分)答: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5分.(2)第四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4.【分析】(1)1、2、3月份各月凉鞋的销售双数已知,三者相加就是第一季度共销售凉鞋的双数.(2)用7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除以5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3)由统计图即可看出,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温带,7月份气温最高.(4)8月份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凉鞋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减少,要少于6月份的销售量,9、10月份更低,111月份开始估计停止销售.据此即可完成这幅统计图(答案不唯一).【解答】解:(1)20+30+50=100(双)答:第一季度共销售100双.(2)500÷200=5答: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5倍.(3)图中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7月份气温最高.(4)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故答案为:100,5,7.【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022年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重点解析试题(含详细解析)

2022年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重点解析试题(含详细解析)

沪教版(上海)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重点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 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放置于A 处(两块三角板可以在同一平面内自由动),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 .BAE DAC ∠>∠B .45BAE DAC ∠-∠=︒ C .180BAE DAC ∠+∠=︒D .BAD EAC ∠≠∠2、若α∠的补角是125°24',则α∠的余角是( )A .90°B .54°36'C .36°24'D .35°24'3、如图,C 、D 在线段BE 上,下列说法:①直线CD 上以B 、C 、D 、E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6条;②图中至少有2对互补的角;③若∠BAE =90°,∠DAC =40°,则以A 为顶点的所有小于平角的角的度数和360°;④若BC=2,CD=DE=3,点F是线段BE上任意一点,则点F到点B、C、D、E的距离之和最大值为15,最小值为11,其中说法正确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4、下列现象中,可用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A.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B.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C.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两点,然后过这两点弹出一条墨迹D.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画一条长2cm的直线B.若OA=OB,则O是线段AB的中点C.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D.延长射线OA6、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且AC=CD=DB,点E是线段AB的中点.若AD=8,则CE的长为()A.2 B.3 C.4 D.57、下列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A.B.C .D .8、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OD ⊥,若150AOC ∠=︒,则BOD ∠的大小为( )A .30°B .40°C .50°D .60°9、木匠师傅锯木料时,先在木板上画两个点,然后过这两点弹出一条墨线.他运用的数学原理是(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线动成面C .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D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10、如图,货轮在O 处观测到岛屿B 在北偏东45°的方向,岛屿C 在南偏东60°的方向,则∠BOC 的大小是( )A .75°B .80°C .100°D .105°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 比较大小:3815︒'___38.15︒(填写“>”、“ =”、“ <”).2、3830'=___°.3、怀柔北部山区的分水岭隧道全长3333米,是我区最长的隧道.建成后有效缩短了我区北部乡镇居民往返怀柔城区的路程.如图,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走分水岭隧道与原盘山路相比缩短路程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5318α'∠=︒,则α∠的余角为______度.5、计算:18⎛⎫︒= ⎪⎝⎭_____'. 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作图题:已知:如图,是由三条线段a ,b ,c 首尾顺次相连而成的封闭图形(三角形),求作:线段DE ,使DE =b +c -a2、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延长线段AB ,使BD CB =.(1)请依题意补全图形(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2)若7AD =,3AC =,求线段DB 的长.3、已知A ,B ,C ,O ,M 五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O =BO ,BC =2AB .(1)若AB =a ,求线段AO 和AC 的长;(2)若点M 在线段AB 上,且AM =m ,BM =n ,试说明等式MO =12|m ﹣n |成立;(3)若点M 不在线段AB 上,且AM =m ,BM =n ,求MO 的长.4、如图,OB 是AOC ∠的平分线,OD 是COE ∠的平分线.(1)若42AOB ∠=︒,36DOE ∠=︒,求BOD ∠的度数;(2)若AOD ∠与BOD ∠互补,且30DOE ∠=︒,求AOC ∠的度数.5、 如图,已知线段AC =12cm ,点B 在线段AC 上 ,满足BC =12AB .(1)求AB 的长;(2)若D 是AB 的中点,E 是AC 的中点,求DE 的长.-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分析】根据直角的性质及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图形求解即可.【详解】解:∵直角三角板,∴90BAC DAE ∠=∠=︒,∴180BAE BAD BAE EAC ∠+∠+∠+∠=︒,即180BAE DAC ∠+∠=︒.故选:C .【点睛】题目主要考查角度的计算,结合图形,找准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2、D【分析】根据题意,得α∠=180°-125°24',α∠的余角是90°-(180°-125°24')=125°24'-90°,选择即可.【详解】∵α∠的补角是125°24',∴α∠=180°-125°24',∴α∠的余角是90°-(180°-125°24')=125°24'-90°=35°24',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补角,余角的计算,正确列出算式是解题的关键.3、B【分析】按照两个端点确定一条线段即可判断①;根据补角的定义即可判断②;根据角的和差计算机可判断③;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F 在线段CD 上时点F 到点B 、C 、D 、E 的距离之和最小,当点F 和E 重合时,点F到点B、C、D、E的距离之和最大计算即可判断④.【详解】解:①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BC、BD、BE、CE、CD、DE共6条,故此说法正确;②图中互补的角就是分别以C、D为顶点的两对邻补角,即∠BCA和∠ACD互补,∠ADE和∠ADC互补,故此说法正确;③由∠BAE=90°,∠CAD=40°,根据图形可以求出∠BAC+∠DAE+∠DAC+∠BAE+∠BAD+∠CAE=3∠BAE+∠CAD=310°,故此说法错误;④如图1,当F不在CD上时,FB+FC+FD+FE=BE+CD+2FC,如图2当F在CD上时,FB+FC+FD+FE=BE+CD,如图3当F与E重合时,FB+FC+FE+FD=BE+CD+2ED,同理当F与B重合时,FB+FC+FE+FD=BE+CD+2BC,∵BC=2,CD=DE=3,∴当F在的线段CD上最小,则点F到点B、C、D、E的距离之和最小为FB+FE+FD+FC=2+3+3+3=11,当F和E重合最大则点F到点B、C、D、E的距离之和FB+FE+FD+FC=17,故此说法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数量问题,补角的定义,角的和差,线段的和差,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4、B【分析】由题意可得A,B,D选项都与直线相关联,而C选项与距离相关,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析,从而可得答案.解: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可用基本事实“两点决定一条直线”来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可用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故B符合题意;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两点,然后过这两点弹出一条墨迹,可用基本事实“两点决定一条直线”来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可用基本事实“两点决定一条直线”来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理解生活中的现象所反应的几何原理是解本题的关键.5、C【分析】根据线段的长度、两点间的距离、角的概念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直线是无限长的,直线是不可测量长度的,所以画一条2cm长的直线是错误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若OA=OB,则O不一定是线段AB的中点,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延长射线OA说法错误,射线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长度、两点间的距离、角的性质与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各自的性质特点进行6、A【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C=CD=DB=4,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求出AB的长;再求出AE的长,最后CE=AE-AC.【详解】解:∵AC=CD=DB,点E是线段AB的中点,∴AD=AC+CD=8.AC=CD=DB=4,AB=6,∴AB=3AC=12,AE=12则CE=AE-AC=6-4=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两点间的距离,主要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比较简单,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7、B【分析】利用角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进行判断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A、图中角只能表示为:∠1,∠AOB,故错误;B、图中角可表示为:∠1,∠AOB,∠O,故正确;C、图中角可表示为:∠1,∠AOB,故错误;D、图中角可表示为:∠1,∠AOB,故错误.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角的表示方法,确定顶点即角的两边是解题的关键.8、D【分析】根据补角的定义求得∠BO C 的度数,再根据余角的定义求得∠BOD 的度数.【详解】解:∵150AOC ∠=︒,∴∠BO C =180°-150°=30°,∵OC OD ⊥,即∠COD =90°,∴∠BOD =90°-30°=6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补角和余角的计算,熟练掌握补角和余角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9、D【分析】找准题中所给情境的关键词“画两个点”、“过这两点弹出一条墨线”即可得出结论.【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木匠师傅先在木板上画两个点,然后过这两点弹出一条墨线.利用的是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简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选:D .【点睛】本题是通过生活情境说出数学原理.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10、A在正北和正南方向上分别确定一点A 、D ,根据方位角定义,求出AOB ∠、COD ∠的度数,再利用角的关系,求出∠BOC 的大小即可.【详解】解:在正北和正南方向上分别确定一点A 、D ,如下图所示:由题意可知:45AOB ∠=︒,60COD ∠=︒,18075BOC AOB COD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了方位角的定义,以及角之间的关系,熟练利用方位角的定义,求解对应角度,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分析】根据角度制的换算关系即可得.【详解】解:381538(1560)︒'=︒+÷︒38.2538.15=︒>︒,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度数大小比较,熟练掌握角度制是解题关键.2、38.5【分析】根据1度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由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乘以60,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除以60,按此转化即可.【详解】解:∵30'3060=()°=0.5°,∴38°30'=38°+0.5°=38.5°.故答案为:38.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制的换算,相对比较简单,注意以60为进制即可.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析】依据线段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走分水岭隧道与原盘山路相比缩短路程,其道理用数学知识解释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答案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决本题的关键.4、36.7【分析】根据余角的定义计算即可.【详解】解:∵5318α'∠=︒=53.3°,∴α∠的余角=90°-53.3°=36.7°,5、7.5【分析】根据角度制的进率进行计算即可.【详解】 解:10.1257.58⎛⎫'︒=︒= ⎪⎝⎭, 故答案为:7.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度制的换算,熟知角度制的进率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见解析【分析】利用尺规作图解答,作射线DM ,在射线上分别截取DQ=b ,QF=c ,FE=a ,则DE = b +c -a .【详解】解:线段 DE 即为所求.【点睛】此题考查了尺规作图,正确掌握截取线段的方法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1)作图见解析;(2)2【分析】(1)根据题干的语句作图即可;(2)先求解线段4,CD = 再结合,BC BD = 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1)如图,线段BD 即为所求作的线段,(2) 7AD =,3AC =,734,CD AD AC,BC BD = 1 2.2BD C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掌握“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解本题的关键. 3、(1)12a ;3a 或a ;(2)见解析;(3)()1+2MO m n = 【分析】(1)分情况讨论当点C 在点B 右侧和左侧时,根据已知等量关系即可求解;(2)由题意知点M 在线段AB 上,分别将M 点在O 点左右两侧时MO 的长度用m 、n 表示出来,再讨论m n <和m n >时,MO 的值即可;(3)当点M 不在线段AB 上,则M 在A 左边或B 右边,根据题干数量关系分别求出两种情况时MO 的值即可.【详解】解:∵AO =BO ,AB =a , ∴11=22AO BO AB a == , 当点C 在点B 右侧时,如下图所示:∵BC =2AB ,AB =a ,∴233AC AB BC AB AB AB a =+=+== ,当点C 在点B 左侧时,如下图所示:∵BC =2AB ,AB =a ,∴2AC BC AB AB AB AB a =-=-==,∴线段AO 的长为12a ,线段AC 的长为3a 或a ; (2)当M 点在O 点左侧时,如下图所示:∵AO =BO , ∴12AO AB = ,∴MO AO AM =-()111111222222AB AM AM BM AM AM BM AM BM AM =-=+-=+-=- , ∵AM m BM n ==, , ∴()111222MO n m n m =-=- , 当M 点在O 点右侧时,如下图所示:∵AO =BO , ∴12BO AB = , ∴MO BO BM =- ,()111111222222AB BM AM BM BM AM BM BM AM BM =-=+-=+-=- , ∵,AM m BM n == , ∴()111222MO m n m n =-=- , 综上,当AM BM < 即m n < 时,()12MO n m =-, 当AM BM > 即m n > 时,()12MO m n =-, ∴12MO m n =-; (3)当点M 在A 点左侧时,如下图所示:∵AO =BO , ∴12AO AB = , ∴+MO AO AM =()111111+++222222AB AM BM AM AM BM AM AM BM AM ==-+=-=, ∵,AM m BM n ==, ∴()111++222MO n m m n ==, 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如下图所示:∵AO =BO , ∴12BO AB = , ∴+MO BO BM = ,()111111222222AB BM AM BM BM AM BM BM AM BM =+=-+=-+=+ , ∵,AM m BM n ==, ∴()111++222MO m n m n ==, 综上,()1+2MO m n =. 【点睛】 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分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4、(1)78°;(2)8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结合图形可得BOD BOC DOC ∠=∠+∠,然后将角度代入计算即可;(2)由互补可得180AOD BOD ∠+∠=︒,结合图形可得:AOD AOC COD ∠=∠+∠,BOD BOC COD ∠=∠+∠,由角平分线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可得12BOC AOC ∠=∠,利用等量代换得出321802AOC DOE ∠+∠=︒,将已知角度代入求解即可. 【详解】解:(1)OB 是AOC ∠的平分线,且42AOB ∠=︒,OD 是COE ∠的平分线,且36DOE ∠=︒,∴42AOB BOC ∠=∠=︒,36COD DOE ∠=∠=︒,∴423678BOD BOC DOC ∠=∠+∠=︒+︒=︒,∴78BOD ∠=︒;(2)∵AOD ∠与BOD ∠互补,∴180AOD BOD ∠+∠=︒,由图知:AOD AOC COD ∠=∠+∠,BOD BOC COD ∠=∠+∠, 由角平分线定义知:12BOC AOC ∠=∠, ∴11802AOC DOE AOC DOE ∠+∠+∠+∠=︒, 即321802AOC DOE ∠+∠=︒,∵30DOE ∠=︒,∴32301802AOC ∠+⨯︒=︒,即80AOC ∠=︒.【点睛】题目主要考查角平分线及互补的定义,角度之间的计算,理解题意,找准角度进行计算是解题关键. 5、(1)8cm(2)2cm【分析】(1)根据BC =12AB 可得23AB AC =,代入计算即可; (2)根据中点分别求出AD 和AE 的长,即可得到DE 的长.(1) 1 2BC AB = 2212833AB AC cm ∴==⨯= (2)∵D 是AB 的中点142AD AB cm ∴== ∵E 是AC 的中点162AE AC cm ∴== 2DE AE AD cm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童年第7到9章内容概括和人物

童年第7到9章内容概括和人物

童年第7到9章内容概括和人物《童年第7到9章内容概括和人物》这几章啊,看似不大,实际挺有看头,特别是那些人物的描写,真的是太让人感慨了。

第七章那会,故事情节有点紧张,整个氛围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咱们的主角童年,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也能理解嘛,毕竟他还小,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像一盘乱七八糟的拼图,总是搞不清楚每一块拼图到底该放在哪里。

你看,他这个时候的困惑,很多孩子都会有吧。

你想想,一个人从小就接触到那么多大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心里怎么可能不出事儿呢?一会儿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笑,一会儿又看到他们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吵架,心里那个乱啊,真是难以言表。

不过,第七章其实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童年那种深深的孤独感。

虽然周围的人挺多,父母也在他身边,但他就是觉得自己跟所有人都隔着一层透明的窗户。

他看着外面的世界,也看着周围的人,却始终没办法真正融入其中。

他不是不想接近,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靠近。

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是个叛逆孩子,或者是有点心事重重的孩子,但其实他不过是想找到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罢了。

至于那个一直在他心里占据重要地位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童年对母亲的依赖,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他在这一章里的心情变化,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自己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八章就有点更复杂了,人物的关系开始变得更加紧张。

你看,童年开始慢慢地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原来大人们有自己的世界,他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存在。

嗯,这种情绪啊,谁都不想去面对,但童年必须面对。

尤其是在家庭关系这个问题上,他变得越来越清楚,大人们的世界复杂得很,有时候他们看不见自己,也不愿意去看自己。

这种失落感,像阴影一样,随时可能吞噬掉童年。

可惜,这些事情他一个人只能默默承受,没人能够真正帮到他。

你看着他那种似乎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的眼神,就知道,他已经开始失去对人类这个社会的信任了。

进入到第九章的时候,哎呀,情况更加复杂了。

童年虽然还小,但他已经开始懂得什么是人情冷暖了。

童年每章概括和感悟

童年每章概括和感悟

童年每章概括和感悟一、童年每章概括1. 第一章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跟着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

外祖父家充满着仇恨和残暴的氛围。

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争吵不断,还经常大打出手。

外祖父是一个自私又暴躁的人,他经常打骂家人。

阿廖沙在这里看到了大人们之间丑陋的争斗,这是他悲惨童年的开端。

2. 第二章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经常看到外祖父毒打外祖母。

外祖母却很善良,她给阿廖沙讲很多动听的神话故事,像圣母和强盗的故事等。

阿廖沙也看到了家里其他的事情,比如雅科夫舅舅的孩子夭折,他却无动于衷,还把责任推给别人。

阿廖沙在这个复杂又可怕的家庭环境里,只有外祖母的爱能给他一些温暖。

3. 第三章阿廖沙结识了小茨冈。

小茨冈是个乐观又能干的小伙子,他经常在外祖父家帮忙干活。

阿廖沙和小茨冈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玩耍。

小茨冈还会在每次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去挡。

但是小茨冈也有自己的无奈,他虽然很努力干活,却依然摆脱不了被外祖父剥削的命运。

最后小茨冈在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被压死了,阿廖沙非常伤心。

4. 第四章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依然很艰难。

外祖父把家里的染坊分给了两个舅舅,他们却因为经营不善而把染坊搞得一团糟。

阿廖沙的母亲回来后,因为不满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常和外祖父发生冲突。

阿廖沙在这个时候开始懂事了,他看到了家庭里更多的矛盾和无奈。

5. 第五章阿廖沙的母亲改嫁了,他和母亲跟着继父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阿廖沙在新的环境里感到很孤独,继父对他很不好,经常打骂他。

阿廖沙的母亲也因为生活的压力变得越来越憔悴。

阿廖沙在这个新家里找不到一点温暖,他开始怀念在外祖父家虽然艰苦但还有外祖母疼爱的日子。

6. 第六章阿廖沙又回到了外祖父家。

外祖父家的情况变得更糟了,两个舅舅已经彻底破产。

外祖父也变得更加吝啬和暴躁。

阿廖沙在这个时候只能更加依赖外祖母。

他开始接触家里的一些书籍,从书中寻找乐趣和安慰。

7. 第七章阿廖沙开始成长为一个少年。

他看到了外祖父家周围的贫苦人民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练习及参考答案第七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是AA. 马克思B. 马克思和恩格斯C. 恩格斯D. 列宁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CA.推翻三座大山B.实现经济发展C.实现共产主义D.人民当家作主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剖析( )中阐发展望未来社会的BA.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B.资本主义的矛盾中C.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D.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中4、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D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资分配D.各尽其能,按需分配5、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的原因是DA.人们的向往B.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C.生产力的发展D.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消灭6、国家的消灭指的是CA.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B.阶级统治的消灭C.政治国家的消灭D.社会组织的消灭7、因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就有了AA.社会关系实现高度和谐B.生产关系实现高度和谐C.政治关系实现高度和谐D.国家关系实现高度和谐8、( )是能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BA.培训时间的大大延长B.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C.教育时间的大大延长D.活动时间的大大延长9、未来社会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完全取决于CA.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实际环境B.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C.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D.未来社会的具体特征10、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DA.谋生手段B.教育的必备C.生活的爱好D.生活的第一需要11、共产主义里的分工是DA.自觉的新式的分工B.旧式分工的消除C.脑力与劳力分工D.生产者全面发展的分工1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B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1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 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1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A.是矛盾的B. 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A. 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6、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利益差别17、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B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18、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9、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教学(上)重点提示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且还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纲链接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

(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作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创作主体是指()。

A.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B.日常生活中的作家个体C.即将进入创作过程的个体D.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个体【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创作主体的概念。

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即创作主体一定是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家,未处于创作状态中的作家只能称其为作家,不能称其为创作主体。

2.“春秋时代,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这段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出自()。

A.陆机《文赋》B.曹丕《典论·论文》C.钟嵘《诗品》D.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解析】D3.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这里的“客体”即()。

A.客观世界B.客观存在C.客观事物D.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创作客体的相关知识。

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这里的“客体”即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须臾分离的范围,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也没有客体的主体。

4.以“艺术直觉”这一概念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艺术即直觉”著名观点的人是()。

A.康德B.黑格尔C.克罗齐D.柏格森【解析】C5.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

A.有异无同B.有异有同C.有同无异D.无异无同【解析】B6.“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以上述这段著名论述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7.在西方,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的人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柏拉图关于艺术灵感的观点。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乡土中国第七章内容概括250字。

乡土中国第七章内容概括250字。

《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段意概括第1段:开篇回顾上一篇的论述观点,并引出本篇将要论述的问题。

第2段:对“感情”定向做出概念性,解释并阐述感情,只有在社会现象中才有意义。

第3段:引述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感情的定义来论述感情的本质。

第4段:用通俗的话解释感情的意思并阐述感情淡漠才能稳定社会关系。

第5段:作者针对感情提出并论述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的观点。

第6段:引用斯宾格勒的两种文化模式并作出解释。

第7段:紧接上段,用两种文化模式理论阐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

第8段:论述“阿波罗式”的乡土社会中,空间与时间都不是造成人与人的阻隔从而造就差别,那么不禁疑问,还有什么因素会造成人与人的阻隔妨碍人的了解呢?第9段:紧接上段提出性别差异是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了解的一大根本因素。

第10段:进一步陈述性别差异,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了解,而要解决这性别差异问题,维护乡土社会稳定,自然唯有选择无视,甚至必然需要将男女分别开来。

第11段:用前文提出的“浮士德式”来解读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

第12段:阐述“浮士德式”的男女恋爱关系会破坏社会生育事业的稳定。

第13段:紧接上段,“阿波罗式”乡土社会不能容忍“浮士德式”的男女恋爱,所以“男女有别”也就产生了。

第14段:用“男女有别”进一步回扣和解释了上一层"家族"的相关论述,进一步阐述了上篇中乡土社会"家族"是以父子同性为主,夫妻异性为辅的特点。

第15段:分析了“男女有别”对乡土社会下男女之间感情定向的影响。

第16段:进一步补充“男女有别”对乡土社会下人们的影响,即造就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作者在这里由”男女有别“联想到并补充了这个内容,但是要从逻辑根本上说,还是“阿波罗式”的小农社会造就的人们关注现实。

第17段:引出社会秩序的话题男女有别,也只是社会秩序下的一个方面,那么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又是如何的,也就引出下一篇的“礼治秩序”。

经典常谈第七章内容

经典常谈第七章内容

经典常谈第七章内容
摘要:
一、引言
二、经典常谈第七章的主题
三、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四、第七章的意义和启示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经典常谈第七章,作为一部经典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整个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第七章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精神。

【二、经典常谈第七章的主题】
经典常谈第七章的主题是“道德与人生”。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经典中关于道德和人生的论述进行分析,旨在引导读者思考道德在人生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道德的定义和内涵:作者通过对经典中关于道德的论述进行梳理,指出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为规范,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

2.道德与人生的关系:作者强调道德是人生的基石,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一个有道德的人生,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3.道德的实践:作者认为,道德的实践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道德的价值。

4.道德的境界:作者通过对经典中关于道德境界的论述进行分析,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四、第七章的意义和启示】
第七章通过对道德与人生的探讨,使读者深刻理解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这对于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有道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结论】
总之,经典常谈第七章通过对道德与人生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言语理解类题型解题技巧讲义

言语理解类题型解题技巧讲义

言语理解类题型解题技巧讲义第一大类:片段阅读第一章:主旨概况、意图推断题第一节:根据提问方式判断题型主旨理解题是阅读理解最重要的题型,其包括查找概括和意图推断两种类型。

查找概括主旨题主要是如下典型提问:“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议题、话题、关键词、核心意思)是……”;“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

一般情况下,查找概括主旨题的解原则是选择言内之意,去查找或概括,不要引申。

意图推断主旨题主要有如下典型提问:“意在说明(阐明、强调)……”;“想表达的是……”;“意图是……”。

一般情况下,意图推断主旨题的解题原则是选择言外之意,在查找或概括主旨的基础上要适当引申。

第二节:找主旨句(一)通过行为脉络找主旨句1.分—总的段落有两种:一是作者先列举现象、解释原因、引用别的论断、铺垫背景,之后总结一个观点或是作出评价,在这种段落中,作者强调的后边总结得出的观点或是作出的评价;二是文段先提出问题,最后是谈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种段落中,作者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2.总-分-总的段落有两种:一是先提出观点,再论证观点,最后又重申评价观点,在这种段落中,主旨是最后对观点的重申评价;二是文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主旨是解决问题。

3.分-总-分的段落先是列举例子、解释原因、引用其他言论之后作者得出一个观点,之后作者再对得出的观点进行论证。

在这种段落中,查找概括的主旨是中间作者得出的观点,意图推断的主旨要在中间得出观点的基础上合理引申4.分—分结构的特点是文段前后是语意并列的关系,那么前后的语意在这个段落中地位是相同的,在这样的文段中,主旨需要概括兼顾前后语意,不可片面。

5.总结关系是把前述材料分析研究,或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做出有策略性或者概括性的结论。

表示总结关系的常见标志词主要有“因此、所以、于是、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可见、看来”等。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知识点总结精讲-同步练习 - 答案解析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知识点总结精讲-同步练习 - 答案解析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

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理解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单元试题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单元试题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单元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A. 2x−1>0B. −1<2C. 3x−2y≤−1D. y2+3>52.已知x>y,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A. x−1<y−1B. 3x<3yC. −x<−yD. x2<y23.不等式4−2x>0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A. B.C. D.4.不等式组{x<4x≥3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A. B. C. D.5.设三角形三边之长分别为3,8,1−2a,则a的取值范围为()A. −6<a<−3B. −5<a<−2C. −2<a<5D. a<−5或a>26.不等式3x−1≤2(x+2)的正整数解有几个().A. 3B. 4C. 5D. 67.如果不等式组{x<7x>m有解,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A. m>7B. m≥7C. m<7D. m≤78.已知关于不等式2<(1−a)x的解集为x<21−a,则a的取值范围是()A. a>1B. a>0C. a<0D. a<19.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x−m<07−2x≤1的整数解共有4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A. 6<m<7B. 6≤m<7C. 6<m≤7D. 3≤m<410.将一箱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位小朋友分5个苹果,则还剩12个苹果;若每位小朋友分8个苹果,则有一个小朋友分到苹果但不到8个苹果.求这一箱苹果的个数与小朋友的人数.若设有x人,则可列不等式为()A. 8(x−1)<5x+12<8B. 0<5x+12<8(x−1)C. 0<5x+12−8(x−1)<8D. 8x<5x+12<8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11.x的3倍与5的和大于8,用不等式表示为______.12.若a<b,那么−2a+9______−2b+9(填“>”“<”或“=”).13.当x______ 时,代数式x4−2的值不小于x2+2的值.14.如果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5. 解不等式23(x −1)≤x +1,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6. 解不等式:2x−13−10−x 2≤14x .17. 求不等式组{1−x ≤0x+12<3的解集.18. {x −3(x −2)≤42x−15>x+12.19.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x+m x−2=3的解是正数,求m 的取值范围.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8分)20.【提出问题】已知x−y=2,且x>1,y<0,试确定x+y的取值范围.【分析问题】先根据已知条件用一个量如y去表示另一个量如x,然后根据题中已知量x的取值范围,构建另一量y的不等式,从而确定该量y的取值范围,同理再确定另一未知量x的取值范围,最后利用不等式性质即可获解.【解决问题】解:∵x−y=2,∴x=y+2.又∵x>1,∴y+2>1,∴y>−1.又∵y<0,∴−1<y<0,①同理得1<x<2.②由①+②得−1+1<y+x<0+2,∴x+y的取值范围是0<x+y<2.【尝试应用】已知x−y=−3,且x<−1,y>1,求x+y的取值范围.21.已知购买1个足球和1个篮球共需130元,购买2个足球和1个篮球共需180元.(1)求每个足球和每个篮球的售价;(2)如果某校计划购买这两种球共54个,总费用不超过4000元,问最多可买多少个篮球?22.某校5名教师要带若干名学生到外地参加一次科技活动.已知每张车票价格是120元,购车票时,车站提出两种优惠方案供学校选择.甲种方案是教师按车票价格付款,学生按车票价格的60%付款;乙种方案是师生都按车票价格的70%付款.设一共有x名学生,请问选择哪种方案合算?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中的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次.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作答. 【解答】解:A.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B .不含未知数,不符合定义;C .含有两个未知数,不符合定义;D .未知数的次数是2,不符合定义. 故选A . 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故本选项错误; B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故本选项错误; C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正确;D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 3.【答案】D【解析】解:移项,得:−2x >−4, 系数化为1,得:x <2, 故选:D .根据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步骤:移项、系数化为1可得.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能力,严格遵循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关键,尤其需要注意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4.【答案】B【解析】解:不等式组{x <4x ≥3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故选:B .直接把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熟知:“小于向左,大于向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运用,不等式组的解法的运用,解答时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建立不等式组是关键.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组求出其解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8−3<1−2a <8+3, 即5<1−2a <11, 解得−5<a <−2. 故选B . 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正整数解,正确解不等式是关键.首先去括号、然后移项、合并同类项求得不等式的解集,然后确定正整数解. 【解答】解:去括号,得3x −1≤2x +4, 移项,得3x −2x ≤4+1, 合并同类项得x ≤5.则正整数解是1,2,3,4,5共5个. 故选C . 7.【答案】C【解析】解:由(1)得x <7, 由(2)得x >m , ∵不等式组{x <7x >m 有解,∴m <x <7; ∴m <7, 故选:C .解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与不等式组{x <7x >m有解相比较,得到m 的取值范围.本题是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中另一未知数的问题.可以先将另一未知数当作已知处理,求出解集与已知解集比较,进而求得另一个未知数. 8.【答案】A【解析】解:由题意可得1−a <0, 移项得−a <−1, 化系数为1得a >1. 故选:A .因为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1−a ,不等号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1−a <0,再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可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本题考查了同学们解简单不等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学生往往在解题时不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这一点而出错.9.【答案】C【解析】解:{x−m<0⋯ ①7−2x≤1⋯ ②,解①得x<m,解②得x≥3.则不等式组的解集是3≤x<m.∵不等式组有4个整数解,∴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3,4,5,6.∴6<m≤7.首先解不等式组,利用m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然后根据不等式组只有1个整数解即可求得m的范围.本题考查不等式组的解法及整数解的确定.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应遵循以下原则:同大取较大,同小取较小,小大大小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10.【答案】C【解析】解:设有x人,则苹果有(5x+12)个,由题意得:0<5x+12−8(x−1)<8,故选:C.设有x人,由于每位小朋友分5个苹果,则还剩12个苹果,则苹果有(5x+12)个;若每位小朋友分8个苹果,则有一个小朋友分不到8个苹果,就是苹果数5x+12−8(x−1)大于0,并且小于8,根据不等关系就可以列出不等式.此题主要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不等关系.11.【答案】3x+5>8【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用不等式表示出不等关系是本题的关键.根据关键词语,弄清运算的先后顺序和不等关系,把文字语言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不等式.【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列不等式:3x+5>8,故答案为3x+5>8;12.【答案】>【解析】解:∵a<b,∴−2a>−2b,∴−2a+9>−2b+9不等式两边加或减某个数或式子,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能够通过观察理解由已知变化到所要比较的式子,是如何的得到的是解题的关键.13.【答案】≤−16【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解简单不等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学生往往在解题时不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这一点而出错.解不等式要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先根据“代数式x4−2的值不小于x2+2的值”,列出不等式,再解不等式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得x4−2≥x2+2,去分母,得x−8≥2x+8,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6,系数化为1,得x≤−16.故答案为≤−16.14.【答案】a<−1【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不等式的解集,关键是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可得a+1<0,再解即可.【解答】解:∵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a+1<0,解得:a<−1,故答案为a<−1.15.【答案】解:去分母得2x−2≤3x+3,移项得2x−3x≤3+2,合并得−x≤5,系数化为1得x≥−5,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解析】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先去括号,再移项,接着合并同类项,然后把系数化为1.也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先去分母、移项得到2x−3x≤3+2,然后合并后把x的系数化为1即可得到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轴表示解集.16.【答案】解:去分母得:4(2x−1)−6(10−x)≤3x,去括号得:8x−4−60+6x≤3x,移项合并得:11x≤64,解得:x≤6411.【解析】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其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将x系数化为1,求出解集.不等式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将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集.17.【答案】解:{1−x≤0①x+12<3②,解不等式①,得x≥1.解不等式②,得x<5.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x<5.【解析】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即可.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此类题目常常要结合数轴来判断.还可以观察不等式的解,若x>较小的数、<较大的数,那么解集为x介于两数之间.18.【答案】解:{x−3(x−2)≤4①2x−15>x+12②,由①得:x≥1,由②得:x<−7,∴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解析】根据不等式性质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根据找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找出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对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根据不等式的解集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解此题的关键.19.【答案】解:原方程整理得:2x+m=3x−6,解得:x=m+6.因为x>0,所以m+6>0,即m>−6.①又因为原式是分式方程,所以x≠2,即m+6≠2,所以m≠−4.②由①②可得,m的取值范围为m>−6且m≠−4.【解析】先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求得x的值,然后再依据“解是正数”建立不等式求m的取值范围.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增根产生的原因.解答本题时,易漏掉m≠4,这是因为忽略了x−2≠0这个隐含的条件而造成的,这应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20.【答案】解:∵x−y=−3,∴x=y−3.又∵x<−1,∴y−3<−1,∴y<2.又∵y>1,∴1<y<2,…①同理得−2<x<−1.…②由①+②得1−2<y+x<2−1,∴x+y的取值范围是−1<x+y<1.【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用一个量如y去表示另一个量如x,然后根据题中已知量x的取值范围,构建另一量y的不等式,从而确定该量y的取值范围,同理再确定另一未知量x的取值范围,最后利用不等式性质即可获解.此题主要考查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1.【答案】解:(1)设每个篮球x 元,每个足球y 元, 由题意得,{x +y =130x +2y =180,解得:{x =80y =50,答:每个篮球80元,每个足球50元;(2)设买m 个篮球,则购买(54−m)个足球, 由题意得,80m +50(54−m)≤4000, 解得:m ≤4313,∵m 为整数, ∴m 最大取43,答:最多可以买43个篮球.【解析】(1)设每个篮球x 元,每个足球y 元,利用购买1个足球和1个篮球共需130元,购买2个足球和1个篮球共需180元得出等式求出答案;(2)根据题意表示出总费用得出不等式求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正确得出不等关系是解题关键.22.【答案】【解答】解:设每张车票的原价为a 元,按第一种方案购票应付款y 1元,按第二种方案购票应付款y 2元, 依题意得:y 1=5a +a ×60%⋅x ,y 2=(x +5)⋅a ⋅70%, ①当y 2>y 1时,(x +5)⋅a ⋅70%>5a +a ×60%⋅x , 解得x >15,②当y 2=y 1时,(x +5)⋅a ⋅70%=5a +a ×60%⋅x , 解得:x =15,③当y 2<y 1时,(x +5)⋅a ⋅70%<5a +a ×60%x , 解得:x <15.答:当学生多于15人时,按第一种方案;当学生等于15人时,两种方案都可以;当学生少于15人时,按第二种方案.【解析】【分析】设每张车票的原价为a 元,分别表示出第一种方案及第二种方案需要的付款,然后比较即可.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此类题目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A.数量关系B.变动关系C.因果关系D.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2.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A.都是随机变量B.自变量是随机变量C.都不是随机变量D.因变量是随机变量3.下列现象之间的关系哪一个属于相关关系A.播种量与粮食收获量之间关系B.圆半径与圆周长之间关系C.圆半径与圆面积之间关系D.单位产品成本与总成本之间关系4.正相关的特点是A.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相反B.两个变量一增一减C.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D.两个变量一减一增5.相关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变量之间A.存在着确定的依存关系B.存在着不完全确定的关系C.存在着严重的依存关系D.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6.当自变量变化时, 因变量也相应地随之等量变化,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A.直线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曲线相关关系D.正相关关系7.当变量X值增加时,变量Y值都随之下降,则变量X和Y之间存在着A.正相关关系B.直线相关关系C.负相关关系D.曲线相关关系8.当变量X值增加时,变量Y值都随之增加,则变量X和Y之间存在着A.直线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曲线相关关系D.正相关关系9.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最主要方法是A.对现象进行定性分析B.计算相关系数C.编制相关表D.绘制相关图10.相关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A.自变量不是随机的,因变量是随机的B.两个变量均不是随机的C.自变量是随机的,因变量不是随机的D.两个变量均为随机的11.相关系数A.既适用于直线相关,又适用于曲线相关B.只适用于直线相关C.既不适用于直线相关,又不适用于曲线相关D.只适用于曲线相关12.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A.单相关B.复相关C.不相关D.负相关13.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r≤1 ≤r≤0≤r≤1 D. r=014.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强,则相关系数A.愈趋近于1B.愈趋近于0C.愈大于1D.愈小于115.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弱,则相关系数A.愈趋近于1B.愈趋近于0C.愈大于1D.愈小于116.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两变量间A.没有相关关系B.有曲线相关关系C.负相关关系越强D.负相关关系越弱17.当相关系数r=0时,A.现象之间完全无关B.相关程度较小B.现象之间完全相关 D.无直线相关关系18.假设产品产量与产品单位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则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A.高度相关B.中度相关C.低度相关D.显着相关19.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看可分为A.正相关与负相关B.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C.单相关与复相关D.完全相关和无相关20.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A.正相关与负相关B.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C.单相关与复相关D.完全相关和无相关21.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属于A.无相关B.负相关C.正相关D.无法判断22.配合回归直线最合理的方法是A.随手画线法B.半数平均法C.最小平方法D.指数平滑法23.在回归直线方程y=a+bx中b表示A.当x增加一个单位时,y增加a的数量B.当y增加一个单位时,x增加b的数量C.当x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增加量D.当y增加一个单位时, x的平均增加量24.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A.因变量的数列B.因变量的总变差C.因变量的回归变差D.因变量的剩余变差25.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B.相关关系程度的指标C.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26.在回归分析中,要求对应的两个变量A.都是随机变量B.不是对等关系C.是对等关系D.都不是随机变量27.年劳动生产率(千元)和工人工资(元)之间存在回归方程y=10+70x,这意味着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一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A.增加70元B.减少70元C.增加80元D.减少80元28.设某种产品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固定成本6000元,则总生产成本对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6+ =6000+24x=24000+6x =24+6000x29.用来反映因变量估计值代表性高低的指标称作A.相关系数B.回归参数C.剩余变差D.估计标准误差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现象之间属于相关关系的有A.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B.农作物收获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C.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D.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E.年龄与血压之间的关系2.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是A.相关系数有正负号B.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C.只有一个相关系数D.因变量是随机变量E.两个变量均是随机变量3.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看,相关关系可分为A.正相关B.负相关C.直线相关D.曲线相关E.单相关和复相关4.如果变量x与y之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则A.相关系数r=0B.相关系数r=1C.估计标准误差等于0D.估计标准误差等于1E.回归系数b=05.设单位产品成本(元)对产量(件)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则A.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B.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C.产量每增加1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增加元D.产量为1千件时,单位成本为元E.产量每增加1千件,单位成本平均减少元6.根据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划分,可分为A.不相关B.完全相关C.不完全相关D.线性相关E.非线性相关7.判断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A.对现象作定性分析B.编制相关表C.绘制相关图D.计算相关系数E.计算估计标准误差8.当现象之间完全相关的,相关系数为B.-1 E.-9.相关系数r =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A.可能完全不相关B.可能是曲线相关C.肯定不线性相关D.肯定不曲线相关E.高度曲线相关10.下列现象属于正相关的有A.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愈多B.流通费用率随商品销售额的增加而减少C.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减少而减少D.生产单位产品耗用工时,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E.工人劳动生产率越高,则创造的产值就越多11.直线回归分析的特点有A.存在两个回归方程B.回归系数有正负值C.两个变量不对等关系D.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E.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相互计算12.直线回归方程中的两个变量A.都是随机变量B.都是给定的变量C.必须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D.一个是随机变量,另一个是给定变量E.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13.从现象间相互关系的方向划分,相关关系可以分为A.直线相关B.曲线相关C.正相关D.负相关E.单相关14.估计标准误差是A.说明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B.说明回归直线代表性指标C.因变量估计值可靠程度指标D.指标值愈小,表明估计值愈可靠E.指标值愈大,表明估计值愈可靠15.下列公式哪些是计算相关系数的公式16.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回归直线,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y-y c )=最小值B.?(y-y c )=0C.?(y-y c )2=最小值D.?(y-y c )2=0E.?(y-y c )2=最大值17.方程y c =a+bx222222)()(.)()())((...))((.y y n x x n y x xy n r E y y x x y y x x r D L L L r C L L L r B n y y x x r A xx xy xy yy xx xy yx ∑-∑⋅∑-∑∑⋅∑-∑=-∑⋅-∑--∑===--∑=σσA.这是一个直线回归方程B.这是一个以X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C.其中a是估计的初始值D.其中b是回归系数是估计值18.直线回归方程y c=a+bx中的回归系数bA.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B.不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C.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D.其数值大小不受计量单位的影响E. 其数值大小受计量单位的影响19.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存在以下关系A.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B.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C.回归系数等于零则相关系数等于零D.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E.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20.配合直线回归方程的目的是为了A.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B.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C.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D.两个变量相互推算E.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21.若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相关系数r=1,则A.观察值和理论值的离差不存在的所有理论值同它的平均值一致和y是函数关系与y不相关与y是完全正相关22.直线相关分析与直线回归分析的区别在于A.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B.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相关分析中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C.相关系数有正负号;而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D.相关分析中的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而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E.相关分析中根据两个变量只能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而回归分析中根据两个变量只能计算出一个回归系数三、填空题1.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称作相关分析。

文意概括简答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文意概括简答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10节文意概括简答题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

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概括和分析选择题技巧信息筛选题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的一类常见选择题题型。

命题者从原文中摘取信息解说:一是对人物品质、性格特点的概括;二是对文本涉及的人物、事件等内容的归纳或评价;三是对文中相关事件的原因、结果的分析等。

要求考生按照题干要求作出正误的判断。

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对试干提供的所有句子逐句回到原文进行比对分析,有的甚至就是翻译正误的直接考查。

这样看来,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无疑是我们破解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择的一条捷径。

一、命题陷阱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4大陷阱”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

辨别方法可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应仔细对照,看有无以假乱真之处。

陷阱一曲解文意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

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

[典题示范][原文片段](2018·课标全国Ⅱ)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试题选项]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

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分析鉴别]原文“不得旋踵”中的“旋踵”意思是“转身,畏避退缩”,而选项表述为“忙得无法分身”,属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元兴元年,王涣病逝。

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

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引来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

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

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

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

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

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

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

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陷阱二无中生有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

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原文片段](2019·课标全国Ⅲ)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试题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分析鉴别]“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

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陷阱三错位嫁接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而设错。

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典题示范][原文片段](2019·课标全国Ⅰ)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试题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分析鉴别]“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还是任命他为“太傅”,“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参考译文】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

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

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

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

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陷阱四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

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典题示范][原文片段](2019·新课标卷Ⅱ)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试题选项]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分析鉴别]“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参考译文】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

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

”准备依法惩处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

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

分析概括题,主观题研究分析概括主观题,有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原因、过程进行分析,有的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判断,分析时要读懂文本,细心推求,分点概括。

二、答题步骤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

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

2.回归原文,确定区间带着问题梳理文本,找到答题区间。

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

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地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可以根据刷题的经验,圈画出可能出现问题的几处地方,和相关文段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从而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三、过关演练请判断以下各题内容概括和分析的正误,错误的请给出原因。

1.[原文片段]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试题选项]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文片段]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试题选项]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原文片段]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

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

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

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试题选项]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原文片段]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试题选项]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原文片段](郑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

未几,检校大理卿。

正身奉法,甚有善绩。

寻坐事免。

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