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4种间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五种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五种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在生态学中,有五种主要的生物关系,包括共生、互惠、捕食、竞争和寄生。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互相依赖,以获得生存和繁殖的利益。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的,也可以是非互惠的。
互惠的共生关系是指两个生物种类互相受益,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来获得营养,而花朵则依赖蜜蜂传播花粉以繁殖。
这种关系对两种生物都是有益的。
非互惠的共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中获益,而另一种生物没有受益或被伤害。
例如,水蚤和水螅虫之间的关系。
水蚤可以在水螅虫的背上生存,并从它的体表上吸取营养物质。
水螅虫并不从这种关系中获益,但也没有被伤害。
互惠关系互惠关系是指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互相受益。
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鸟和猴子之间的关系。
鸟可以在猴子的毛发中寻找食物,而猴子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被寄生虫寄生的蛋虫。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关系。
捕食者可以是食肉动物,也可以是食草动物。
这种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
例如,狮子和斑马之间的关系。
狮子以斑马为食物,而斑马则通过逃跑和其他方式来保护自己。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争夺有限的资源,例如食物、水和栖息地。
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一部分。
例如,两只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或者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的竞争。
这种关系可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也可以导致物种的灭绝。
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上,并从它身上获得营养。
寄生者可以对宿主造成伤害,也可以没有影响。
这种关系对宿主的生存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蜱虫和人之间的关系。
蜱虫寄生在人的身体上,从中吸取血液和营养物质。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植物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

植物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在植物生态学中,生态位和种间关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生态位和种间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它们在植物生态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一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存条件。
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存条件,这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角色和功能。
生态位包括生境位和功能位两个方面。
生境位指的是一个物种所占据的生境类型和区域。
例如,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而另一些植物则生长在湿地。
它们针对不同的生境类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功能位是指一个物种在资源利用和生态功能方面的特点。
植物的功能位可以通过其生长特点和生理适应性来描述。
例如,一些植物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深入地下的根系,它们能够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资源。
而另一些植物则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浅根系,它们更适应于资源丰富的环境。
生态位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在植物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物种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竞争,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物种组合。
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植物生态学中,种间关系主要包括共生、竞争、捕食和共存等几种类型。
1. 共生: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可以分为互利共生和寄生。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相互获益的关系,例如昆虫授粉植物和鸟类帮助传播种子的植物。
而寄生是指一种物种从另一种物种中获取营养或其他资源的关系。
2. 竞争: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展开的争夺。
植物之间常常进行光线、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
竞争是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过程的关键因素。
3. 捕食: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
植物在食物链中通常处于较低的层级,被其他生物作为食物。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生态学-种间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p
dR/dt<0 r/a dR/dt>0 R dP/dt <0 dP/dt >0
d/b
资源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 左:资源种群 右:捕食者种群
资源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综合图解
p
r/a
●
d/b
R
结论:两个种群的零等值线 的交叉点是稳定平衡点,如 果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位 于交叉点外的某一点,就会 出现一个循环模式,两个种 群的数量将在平衡点附近 反复波动。
6.2 竞争-3
6.2.5 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竞争 证据(1) 对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近缘物种(或生态 相似种)生态学研究: 近缘物种在形态生理生态方面相似,因生活在同 一地区,竞争激烈,迫使其在生态学上发生分化, 表现在4方面:尚P165-166 第一:利用不同的生境或微生境 第二:吃不同的食物 第三:在不同的时间出来活动 第四:领域行为
对A种群有利,对种群B无利害
对A种群有害,对种群B无利害
6.6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6.6.1 概念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它生物的选 择压力,引起其它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 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好的实例。
6.6.2 昆虫与植物间的关系
6.2 竞争(competition)-1
6.2.1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生活在同 一地区的两个或更多物种,由于共同利用同样的 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结果是导致每 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 响。(资源竞争可以发生在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 的明显性、微妙和隐蔽性) 竞争一般可分为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 干扰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 其得不到资源. 如:红翅鸫和黄头鸫,尚教材P157。 利用竞争:一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对第二个物种也 非常重要,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如:蚂蚁、 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特点

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特点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生态学中,种间关系可分为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几种。
每种种间关系都有其特定的曲线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每种种间关系的曲线特点。
1.共生关系:共生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空间中两种不同生物群体为了相互利益而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互惠共生和寄居共生。
互惠共生是指两种物种之间相互合作,双方获得互利的结果。
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朵的花粉和蜜,帮助花朵进行传粉,从而使花朵繁殖后代,同时蜜蜂也得到了食物。
寄居共生是指一种物种寄居在另一种物种身上,获得庇护和食物等利益,而寄主物种通常不受益也不受害。
例如,寄居蜂寄生在其他昆虫的巢穴中,利用它们提供的保护和食物。
共生关系的曲线特点可以描述为一个正向曲线,也可以称为“S”型曲线。
最初,共生关系的关系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互相利用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关系逐渐加强,直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2.竞争关系: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群争夺有限资源,以满足其生存和繁殖的需要。
竞争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竞争和干扰竞争。
资源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物种争夺有限资源,如食物、水和栖息地等。
例如,狮子和斑马之间的竞争关系。
它们都依赖于草原上的植物作为食物,因此会争夺同一片草原上的食物资源。
干扰竞争是指一种物种通过阻止另一种物种的访问资源而进行竞争。
例如,鸟类争夺巢穴或觅食地点。
竞争关系的曲线特点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倒U”型曲线,也称为限制性生长曲线。
随着物种密度的增加,竞争加剧,资源稀缺,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3.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物种捕食另一种物种以获取能量和养分。
捕食关系分为食肉者和被捕食者两种。
食肉者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如狮子捕食羚羊。
被捕食者则成为食肉者的食物来源,如羚羊成为狮子的食物。
捕食关系的曲线特点可以描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曲线。
食肉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下降,因为它们捕食了更多的被捕食者。
生态学-种群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科0901班 李璐冰
1
种内关系
2
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亦称种内相互作用 ,指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 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与种内竞争。
1.1种内互助
• 指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 征。 • 例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 。
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 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也等同赋予自然界其他物质 的生命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唯给予了人 类灵性和思维,人也是在享受大自然的前提下,得 自然之灵气,学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地 球 只 有 一 个 , 我 们 应 该 善 待 地 球 , 善 待 自 己
跳 蚤
2.4寄生
寄生植物——菟丝子
2.5捕食
•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 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 食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 体,以大食小。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 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 者关系十分复杂。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2.3共生
•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 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 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 地生活葵
2.4寄生
•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 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 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不被寄生 的,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 死亡。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种群间相互关系

种群间相互关系
种群间相互关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这些关系通常是基于资源利用、能量流动、竞争、捕食、共生等生态互动机制建立起来的。
1. 竞争关系:不同种群之间可能因为生态位的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争夺同一种资源,如生存空间、食物和水源等。
2. 捕食关系:捕食者可以通过猎杀猎物来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
不同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呈现出各种适应策略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共生关系:不同种群之间也可能形成共生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植物和蜜蜂的关系、植物和土壤菌根的关系等。
4. 寄生关系:不同种群之间也可能形成寄生关系,寄生者寄生于宿主身上,获得所需营养,但会给宿主带来危害。
5. 入侵关系:入侵物种会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和破坏当地物种、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等。
总之,种群间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揭示这些关系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科普生态学认识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科普生态学认识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学概述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生态学家通过对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有机体和无机体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组织结构。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生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共同在一个区域内生活并相互作用的群体。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与被捕食、竞争、共生等。
生物群落的形成和演替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2. 生境生境是生物生活的环境,包括生物的栖息地、食物资源和适合繁殖的条件等。
生境要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
生物通过摄取能量和物质,对环境进行改变,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环境则提供生物生存和繁殖所需的资源。
三、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1.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关系之一。
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相互联系的关系。
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而被捕食者则作为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转移者。
2.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相互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和互利的方式共同生存。
常见的共生关系包括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关系、植物和土壤菌根的共生等。
3.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常见的相互关系。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K=-3/2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基本内容: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重点内容:
密度效应 竞争与生态位理论 他感作用 捕食作用
•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 期发育和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 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和种 间关系,即种群关系。
3.4.1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2. -3/2自疏法则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 出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双核小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niche):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 出两对矛盾引起的。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 率、迁入和迁出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对 种群密度起着调节作用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划分
•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以将其划分为密
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气候因素
捕食、寄生、 食物、竞争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生态学4

四、捕食作用
原有一个由逻辑斯谛曲线变来的模型,现未找 到。 (一)捕食与被捕:捕食者(predator)、被 捕者(prey)。实例:美国亚利桑那,4000只 prey 4000 黑尾鹿。为了保护它们杀死美洲狮和狼等捕食 者1918年繁殖至40000头,1925年至高峰10万 头,后因过度利用资源,草场严重退化,鹿群 缺食,数量猛降。波兰杀水獭(吃鱼),后鱼 死。
物种1:dN1/dt=r1N1(K1-N1)/ K1 物种2:dN2/dt=r2N2(K2-N2 )/K2两个种间的竞争 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的引伸。物种竞争中的增 长方程为: 种物1:dN1/dt=r1N1[(K1-N1-αN2)/K1];物种2: dN2/dt=r2N2[(K2-N2-βN1)/K2] 物种1和物种2的竞争系数分别为α、β。两个物 种的竞争关系由α、β及K1/K2 或K2/K1 的大小决 定:(1)α> K1/K2、β> K2/K1,两个物种均可 获胜;(2)α> K1/K2、β< K2/K1,物种2取胜; (3)α< K1/K2、β> K2/K1,物种1取胜、物种2 被排斥;(4)α<K1/K2、β< K2/K1,两个物种 共存→平衡。
三、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 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 影响,即为他感作用。为德国植物学家H. Molisch提出。他感作用—歇地,轮作休 耕。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第一部分 种间竞争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二、Lotka-Volterra 模型
捕食作用(II)
(二)食草作用:广义捕食包括食草作 用。1.被(捕)食者部分有机体受损;2. 无逃避能力(被食者)。 (三)植物防卫:1.长刺2.分泌有毒物质 1. 2. 对付食草动物 (四)协同进化:植物分泌毒素对付食 草动物,食草动物形成特殊的酶系以解 毒。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生态学:5种内与种间关系

16
动物的婚配制度
★ 婚配制度的定义: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 型,包括配偶的 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 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
一雄多雌制
◇ 多配制
一雌多雄制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食物丰富,分布均匀 — 单配偶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食物和营巢地)
种内与种间关系
1
种内与种间关系
• 概述 • 种内关系 • 种间关系
2
概述
•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 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 竞争 – 捕食、自相残杀 – 互利共生 – 寄生
3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相互作用型
物种 1 物种 2
一雄多雌
资源分布不均匀
一雌多雄 17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 1.领域面积随占有者的体重而增大 2.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性动物的领域面积比同样体重的食 草性种类大,而且体重越大,差别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如鸟类在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6
食物和种群大小的关系
7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 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 Y=Wad=Ki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 常数
生态学中的物种交互关系

生态学中的物种交互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物种交互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了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还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物种交互关系: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
竞争竞争是指生物之间争夺共同资源的现象,包括食物、水、栖息地等。
竞争可以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种内竞争是同一种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体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能够促进物种的进化。
竞争还可以影响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例如,在森林中,不同树种之间存在竞争,最终导致一些树种的数量减少,而另一些树种数量增加。
捕食捕食是一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物种捕食其它物种以获取营养和能量。
捕食者对其猎物的数量和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在野生动物中,大型猫科动物如狮子和豹子是草食动物的主要捕食者,它们的数量和分布也受到草食动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减缓某些物种的数量增长,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然而,过度捕猎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濒临灭绝。
共生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以获得互惠的益处。
共生有两种类型:相互主义共生和寄生共生。
相互主义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存在一种互利关系,它们同时从这种关系中获益。
例如,蜜蜂采集花蜜,同时传播了植物的花粉,这种交换对于蜜蜂和植物都是有益的。
寄生共生是指一种物种从另一种物种中获益,而被寄生的物种则遭受损失。
例如,寄生虫通过寄生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和生存所需的环境,而宿主则遭受生命和健康上的损失。
共生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些植物的根系与一些真菌形成了共生体,称为菌根,这种共生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和水分,同时保护植物免受病菌和供水不足等因素的危害。
寄生寄生是指一种物种从另一种物种中获益,而被寄生的物种则遭受损失。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干燥的条件下取胜。
环
境
科
学
系
高斯假说
G.F.Gause假说 (1934):当两个 物种利用同一资 源和空间时产生 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 生态位重叠越多, 竞争越激烈。
环 境 科 学 系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逻辑斯缔模型: dN/dt=rmN(K -N)/K
环 境
群体中,相互间的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
科 学
来的社会等级顺序是很有意义的。
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他感作用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环 境
科
寄生与共生
学 系
种间竞争
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会发生。 包括资源利用性竞争,即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 涉,只有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竞争;相互干涉性竞 争,如杂谷盗和锯谷盗不仅竞争食物且相互吃卵。
种间竞争的例子:
粟色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混养实验,粟色拟谷盗在 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取胜,而杂拟谷盗在低温和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思考题
环 境 科 学 系
灰沼狸站岗放哨
环
境
科
学
螽斯伪装成树叶
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 杀和利他等。
利他作用:譬如社会昆虫。白蚁的巢穴如被打开, 工蚁和幼虫都向内移动,兵蚁则向外移动以围堵缺 口;工锋在保卫蜂巢时放出毒刺,这实际上是一种 “自杀行动”。利他行为的产生与群体选择有关。
生态学4种间关系30页PPT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理论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理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中种间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生态学中,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由于环境、资源和食物等因素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在共享有限资源时所产生的竞争行为。
常见的资源包括养分、水和光等。
竞争可以被分为直接和间接竞争。
直接竞争是指两个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争夺同一资源,而间接竞争则是由于一个物种改变了生态位,从而影响了其他物种的生存。
捕食是指一种物种吃另一种物种的行为。
这种行为被称为食性关系。
食物链是一个庞大的依赖关系网络,每种生物都被定义为一种特定的食物链中的一个级别。
一些生物在食物链的不同级别间变化,这种转变被称为食性转变。
因此,捕食关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其中一些种类被定义为捕食者,而其他种类则被定义为食饵。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互不危害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分为3种:互惠共生,竞争共生和种间“拟态”。
互惠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这段关系补充、促进或维持生物相互之间的物质或能量的交换。
竞争共生是指多种生物竞争同一物种中的无害共现。
拟态是指一些动植物具有相似的形态、颜色、行为等,以获得保护或捕食的优势。
寄生是指寄生在其他物种上的生物,从中汲取养分或对主人体做出其害。
这种关系被称为寄生关系。
寄生生物的例子包括寄生虫、寄生细菌和寄生真菌。
他们损害其宿主,以提供其自身养分需求。
生态学家发现,各种种间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网络。
离开这种生态系统,物种可能找不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
在这个网络中,物种之间的变化和响应需要相当时间和精力,每个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网络的变化。
总之,种间关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
只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以确保我们和未来代人的生活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 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 体间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 率上。 • 其表现只是在良好情况下可能枝繁叶茂, 而高密度下可能枝叶少、构件数少。 • 已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7.1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y=Wd=K; • 原因:在高密 度情况下,植 株之间对光、 水、营养物等 资源的竞争十 分激烈。在资 源有限时,植 株的生长率降 低,个体变小。
---- Lotka-Voiterra模型 Lotka-
dN1/dt=r1N1(1-N1/K1) dN1/dt=r1N1(1-N1/K1-αN2/K1) dN2/dt=r2N2(1-N2/K2-βN1/ K2) • 两物种的竞争结局从理论上讲可有以下3种: ①种1胜而种2被排除;②种2胜而种1被排 除;③两种共存。
7.1 种内关系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①领域面积随其占有 者的体重而扩大 。 ②领域面积受食物品 质的影响。 ③领域面积和行为往 往随生活史,尤其 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7.1 种内关系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 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的基 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 有利于避免种内能量的无谓消耗。 • 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 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 配和产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 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7.2 种间关系
---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有两种作用方式:
• 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个体不直接 相互作用(利用性竞争)。 • 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干扰性 竞争)。
•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是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 点。 •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 争结果。
7.2 种间关系
7.2 种间关系
----寄生与共生
• 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 利的关系,称为偏利共生。 • 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 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共生性互利共生发 生在以一种紧密的物理关系生活在一起的 生物体之间。
思考题与推荐阅读文献
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2.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3.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4.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5.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6.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 的关系。 7.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8.怎样管理好草原?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孙儒泳.动物生态学.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Stiling P D.Introductory Ecology.Prentice Hall,1992 4.Mackenzie A,Ball A S,Virdee S R.Instant Notes in Ecology.BIOS Scientinc Publishers, 1998
7.种内与种间关系 7.种内与种间关系
• 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 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 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 寄生和互利共生。
7.1 种内关系
• 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 为种内关系。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叫做 种内竞争。 • 从个体看,种内竞争可能是有害的,但对 整个种群而言,因淘汰了较弱的个体,保 存了较强的个体,种内竞争可能有利于种 群的进化与繁荣。
• 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 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 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即一方取 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 • 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 和生态幅度等。
7.2 种间关系
----竞争
7.2 种间关系
----竞争排斥原理
• Gause以草履虫竞争实验为基础提出 了高斯假说,后人将其发展为竞争排 斥原理。 • 其内容如下: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 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 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 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 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 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他感作用中植物的分泌物称作克生物质。 • 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 • 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
7.2 种间关系
----竞争
7.2 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 种间关系的研究是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 学之间的界面,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①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 相互影响,即相互动态;②彼此在进化过 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
7.2 种间关系
----他感作用
7.1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3/2自疏法则) • 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 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 这一过程叫做自疏。 •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 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 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 -3/2斜率。-3/2自疏法 则。
7.1 种内关系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 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 入的空间。 • 以呜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其领域范围,或以威胁、直接进攻驱 赶入侵者等,这些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 • 保护领域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物资源、营 巢地,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2 种间关系
----食草
1.食草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补偿作用 2.植物的防卫反应 (毒性与差的味道; 防御结构 ) 3.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相互动态
7.2 种间关系
----食草
7.2 种间关系
----寄生与共生
•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 (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 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 寄生物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微寄生物(在 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②大寄生物(在 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7.2 种间关系
---- n-维生态位理论
7.2 种间关系
---- 基础、实际生态位理论
• 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 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 间。 • 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实际 生态位。
7.2 种间关系
---- 生态位的分化
7.2 种间关系
----捕食
• 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 部或部分为食的行为。前者称为捕食者, 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 包括①“典型的捕食” ;②食草;③寄生。 • 捕食者也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 以杂食动物 。
7.2 种间关系
---- Lotka-Voiterra模型 Lotka-
7.2 种间关系
---- Lotka-Voiterra模型 Lotka-
7.2 种间关系
----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角色。 • 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 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 间的功能关系。随着有机体发育,它们能 改变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