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治道变革_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反思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场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之深,使人们开始反思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对于全球经济的运作方式。
本文将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并提出一些反思与展望。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在这次危机中,不少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传统行业遭受了重创,不少企业破产倒闭。
尤其是那些依赖金融支持的产业,如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受到了特别严重的打击。
这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体现在投资减少、产能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等方面。
许多公司降低了投资额,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金融危机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危机之前,社会收入分配已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现象。
在危机中,一些富人通过大量投资购买低估的资产从而获得了更多利润,而一些穷人则失去了工作和财富。
这导致了社会的压力、不稳定和失衡,为社会问题的加剧埋下了种子。
此外,金融危机还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这次危机中,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传统的金融模式和规则也暴露了其无法防范风险的弊端。
这使得人们对金融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了质疑,引发了对于监管制度的声音。
此次危机还暴露了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以及金融创新的风险。
因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回顾。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
只有更多人对金融运作机制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预防类似危机的发生。
其次,需要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加强监管制度,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以减少类似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化风险,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
总的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一、引言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发生的时机和影响程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使得全球经济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本文旨在从金融监管、风险管理、市场机制等方面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进行总结,以期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梳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新思路,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1. 金融监管的不足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在于美国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原因在于银行在放贷时的松散监管。
因此,要想避免金融风险隐患的产生,金融监管责任的强化是至关重要的。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应当有严格的监管方针,防止利益驱动导致的过度放松监管。
同时,监管机构应及时公布相关金融信息,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及应急处理预案。
只有强化监管,银行系统的风险才可控,事故才不致扩散,整个系统的风险才能得到防范。
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金融危机过程中,请注意到很多银行因未能及时发现和收缩利润不足的业务,导致回收贷款门槛过低,风险控制乏力。
因此,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加强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建设,及时调整风险评估模型,防范风险隐患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风险的消退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即降低缺口的大小,提高质量;同时消化缺口,避免爆发。
每个银行都需建立各对应的容忍度模型,一旦超出容忍度,就要及时送入重大案例处理。
3. 避免市场化改革的过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各国都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进步,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许多国家都在降低政府干预,逐渐实行市场自由化。
然而,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干预的不足还是导致了一系列的风险隐患,让金融市场从容不迫地、一步步地陷入危机。
因此,在经济改革中,要警惕市场自由化的极端化倾向,更要突出政府监管的作用,注重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引导、规范与惠民。
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反思
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反思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11年希腊债务危机,再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我们不断地被提醒着金融危机是一个不断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深入反思,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首先,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了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本和人才的流动变得更加方便,全球市场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这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它也为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为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的互相依靠,一国的经济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对整个世界造成影响,金融危机便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其次,金融危机强调了监管的重要性。
在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缺乏对银行业、信贷市场等金融领域的监管,这让局势更加恶化。
舆论普遍认为,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就能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
因此,加强监管,规范市场成为金融危机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再次,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了金融风险和信任的重要性。
在投资、贷款、信贷等业务中,金融机构和客户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诚信,或者金融产品本身有风险,这就可能破坏整个信用体系。
此时,金融机构难以维持经营,客户也会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客观、透明、稳定、可靠的信用体系,同时加强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
最后,金融危机也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
金融危机具有跨国的特点,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
通过加强区域和国际金融合作,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可以更好地保护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从国际组织的角度出发,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可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联防联治的体系,设置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出现。
总结:金融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挑战着我们对全球化、监管、信用、合作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回应金融危机意味着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金融危机企业裁员现象分析论文
金融危机企业裁员现象分析论文摘要: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优胜劣汰、推陈出新机制的内在要求。
但是目前很多国内企业仅仅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为减少支出而裁员,并没有考虑其长期效应,也不注重方式方法,以牺牲员工利益来换取企业短期的利润,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企业中长期绩效的滑坡。
本文从本次金融危机及我国企业裁员的背景分析出发,阐述裁员将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负面影响,强调企业在进行裁员抉择的时候应该着重进行SWOT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裁员,金融危机,人力资本,成本金融危机及我国企业裁员的现状2007年春季,金融危机开始在美国酝酿。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恶化,美元持续贬值并跌破历史低点。
2008年3月,美元深幅下挫,全球通胀接近失控,越南爆发了恶性通胀,其金融体系顷刻崩溃。
2008年9月,资产规模达6千多亿美元的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规模更大的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被联邦政府住房金融局接管。
10月,全球股市恐慌暴跌,全球六大央行联袂降息,但仍然未能缓解市场忧虑情绪,道指失守9000点大关,全球股市继续暴跌。
金融危机始自次贷危机,但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逐步侵蚀着世界实体经济,出口放缓使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面临困境。
我国沿海一大批出口企业倒闭,大批工人被裁,或被迫无限期休假。
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制造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
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
2008年浙江温州大部分中小企业精简人员约占企业总人数的20%。
迫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很多企业选择了压缩成本的方式,试图抵御世界金融危机对本身的冲击,从国内到国外,大量企业开始着手裁员。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反思
O 这 没有达 到法定 标准 我 国 19 年颁 布的《 95 劳动 渤 和 l9 年 劳动 部颁布 的《 94 用人 数 1%以上 的标 准, 是经济 性 裁员 的前 提 , 单位经济 性裁员 的规定》 对经济性 裁员进 行 了初 步规 范,0 7 20 年 的《 劳动 合 同法》 4 、2 对经济 性裁 员制度进 行 了较 完善 规 第 l4 条 的, 人单位 只 能单 个解 除劳动 合 同。其 次, 用 履行公 示义务 。为 了获得工会 和劳 动者 的理解 和认 同, 用人 单位 必须提 前 3 O日向
3 . 经济性 裁员 的程序性 条件 。 劳动 合 同法》 《 延续 了《 劳动法》 的有 关程序 性规定 。首先 , 一次性 裁减一 定数 量的人 员 。 必须达 到裁 减人员 2 人 以上或 者裁 减不足 2 O O人但 占用人 单位职 工总
( ) 国对 经 济性裁 员的规 范 二 我
L g l ytm An O i y e aS se dS ce t
2 1 0 口年 9月( ) 下
{占 I 缸会 } J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庋恩
邓 峰
摘 要 金 融风暴 引发 裁 员风 潮 , 立法从 实质 条件 、 现行 禁止条件 、 程序条件 对经 济性裁 员加 以规 范 , 裁员条件仍较 模糊 、 但 裁减 留用 标准 不明 、 先录 用标准 不清 、 优 工会 的干预 不强 、 行政监 管 不力。本 文指 出基 于平 衡劳 动者和 用人单 位之 间的合 法权 益 , 法应明确 裁减 条件和 留用标准 , 可操作 性 , 强工会 和劳 动行政 部 门对 经济性 裁 员制度 的干预 力度 , 用 立 增加 加 防止 人单 位规避 法律 , 强对被 栽人 员的保护 , 加 优化 企业 内部裁 员制度 、 加快 完善社 会保 障体 系。 关键 词 劳动合 同法 经 济性裁 员 社会保 障 中图 分类号 :9 7 F2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治道变革_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前沿F or war d posit ionN o 52010Sum No 259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治道变革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闫 海*(辽宁大学法学院 沈阳 110136)[摘 要]经济性裁员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严重冲击经济秩序,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潮。
因此,政府不仅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严格规范经济性裁员的标准、程序及补偿,还应采取失业预警、经济促进、法律保障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法律手段对经济性裁员予以积极治理。
[关键词]经济性裁员 政府治理 国际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10]5 0069 03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国际社会面临着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从世界知名的跨国巨头到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经济性裁员作为一种熬过经济寒冬的手段被广泛采用,并形成一波波裁员浪潮。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金融高度关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不可能不受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影响而独善其身。
尽管一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倡议和承诺∀不裁员、不降薪#,但是也有相当数量处于经济风暴中心的企业迫不得已进行经济性裁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维护就业稳定,避免或缓解经济性裁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
一、经济性裁员及其负效应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由于经济方面原因单方面解除一定规模以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采取经济性裁员行动是为追求以下效益:第一,减员增效,尤其当用人单位自身经营状况或外部景气衰退的情况下,裁员是企业瘦身、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第二,优胜劣汰,通过精简不合格人员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岗位;第三,吐故纳新,裁员有助于劳动者感受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励斗志,不断提高工作负荷及效率,同时外部人员和信息的持续补充,避免思维定势所导致的认识趋同和反应迟钝,防止用人单位的老化和丧失活力;[1]第四,资源调配,裁员令人力资源而与企业的环境变化、战略转变、组织优化、技术革新、流程改造等调整相适应。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导致了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严峻、贸易顺差下降等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挑战,外贸额下降,外汇储备减少。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波动,我国经济受到了较大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着生产经营困难,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倒闭潮。
金融市场波动也对我国股市、汇市等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投资者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比如采取稳定经济增长政策、鼓励内需扩大等。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化解其影响,成为摆在我国经济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0字】.1.2 问题提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其波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任何国际经济波动都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经济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是否需要调整现有的经济政策?又应该如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对策措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只有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因为全球需求下降,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我国的出口市场受到冲击。
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可能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反思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反思摘要:2007年肇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实体经济受到直接冲击,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国家甚至频临破产的境地,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直接冲击和间接影响,其中包括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首先分析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再次阐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正反面影响。
最后,我们认为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改变经济内外部失衡的现状,扩大内需,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着眼于改善民生,并走创新发展道路,最后实现经济机制体制的调整,以应对危机下世界经济衰退的挑战。
关键字: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反思1、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主流西方经济学角度出发,分别从金融体制、风险监管、经济平衡等方面阐释;另一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为主线对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剖析。
两种视角均有其合理之处。
1.1 从主流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根源1.1.1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美国的消费模式存在着透支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曾指出:60%~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20% 的美国人靠借款维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
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负债的最常见形式是住房抵押贷款。
在此基础上,通过再融资(Refinancing),美国居民进一步扩大了负债。
储蓄率的下降和负债率的上升,意味着风险的提高。
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只能转移风险,并不能减少风险,更不能消除风险。
美国货币当局无法令利息率无止境地下降,也无法令住房价格无止境地上升。
当美国人最终无法偿还贷款(付息)之时,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日。
1.1.2 信用的过度扩张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化导致投机过热和风险过度集中美国在国内大力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但是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导致美国经济证券化和虚拟化特别严重,杠杆的风险被扩大,私人证券市值超过GDP的倍数远远超过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和使用虽然不能最终消除风险,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转移风险,掩盖风险,推迟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
全球金融危机反思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全球金融危机反思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作者:张佳伟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12期自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机制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愈发频繁,并且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也更加深远。
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受到重创,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在金融体制方面进行改革,改善其中存在的缺陷并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因此本文将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金融危机中国际乃至我們国家采取措施进行反思,并就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相应的措施,包括提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注重金融基础建设、促进金融监管等等,从而使得金融机制进一步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一、提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1971 年 8 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的形成。
这种美元本位制度使得美元的发行受到的约束与限制几乎不存在,而且作为世界超级强国,美国具有十分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这就使得全球范围内美元的“价值”得以保障。
在这一基础上,浮动汇率制的出现又使得美元供应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全世界的货币供应量可以无限制地放大。
为了更好限制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确保美元本位制度的实行,美元发行日益泛滥,不仅导致了美国流动性的严重过剩,而且引发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长此以往就导致了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对我们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警示,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尚处于建设之中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都需要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并采取措施加以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需要提升对货币供应量的把握,同时注重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中的显著作用,选择良好的货币政策进行相关经济调控。
对于现代金融机制而言,中央银行是流动性总源头,因此在今后的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中,必须要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首先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定义,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接着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然后提出了三项对策:加强金融监管、稳定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强调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经济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对策,希望能够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实体经济,金融监管,市场信心,经济结构调整,应对策略,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定义国际金融危机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全球金融体系遭遇严重困难和恶化的情况。
这种危机通常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货币等领域,可能表现为金融机构破产、股市暴跌、信贷紧缩等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会引起全球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通常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其中包括金融体系内部脆弱性、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国际市场因素等。
金融危机往往开始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但由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全球化,很快会蔓延到全球范围,形成全球性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包括传染性强、影响广泛、持续时间长等。
在危机期间,金融市场不稳定,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资本外流、股市暴跌、货币贬值等现象。
为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各国需要密切合作,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
1.2 我国经济的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等方面。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年均GDP增速超过9%,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均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反思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反思作者:邓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7期摘要金融风暴引发裁员风潮,现行立法从实质条件、禁止条件、程序条件对经济性裁员加以规范,但裁员条件仍较模糊、裁减留用标准不明、优先录用标准不清、工会的干预不强、行政监管不力。
本文指出基于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法权益,立法应明确裁减条件和留用标准,增加可操作性,加强工会和劳动行政部门对经济性裁员制度的干预力度,防止用人单位规避法律,加强对被裁人员的保护,优化企业内部裁员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经济性裁员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9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04-02一、我国经济性裁员制度的立法现状(一)经济性裁员概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众多企业,并引发裁员风潮。
从劳动法的角度来看,裁员是劳动合同的无过错性单方预告解除制度,根据裁员原因,一般可分为三种: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是指由于市场因素或者用人单位经营不善,导致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用人单位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而单方裁减成批劳动者的行为。
它赋予了用人单位正当的劳动合同解除权,同时也区别了广义上的用人单位辞退行为:一是经济性裁员的诱因主要是用人单位经济状况恶化等,而非劳动者单方过错;二是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单方批量裁员,而非单个辞退;三是经济性裁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故需法律严格规制。
作为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性裁员体现了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极可能损害劳动者权益,甚至影响用人单位自身利益,故基于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各国法律都对之加以规范。
(二)我国对经济性裁员的规范我国1995年颁布的《劳动法》和1994年劳动部颁布的《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规定》对经济性裁员进行了初步规范,2007年的《劳动合同法》第41、42条对经济性裁员制度进行了较完善规范。
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反思引言:全球金融危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反思。
一、经济衰退的波及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许多经济体的衰退,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
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飙升,许多企业出现倒闭。
经济衰退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水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社会治安问题愈发突出,社会分配问题也更加突显。
二、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危机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金融市场的动荡。
股市暴跌、资产价格波动剧烈,许多人的投资资产遭受损失。
这些动荡不仅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财富,也对社会的投资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金融机构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削弱,对其负责任的管理和监督变得尤为重要。
三、国际贸易的下滑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贸易的下滑。
需求减少导致了许多产品的减产和出口的下降,尤其是原材料和制造业。
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最为严重,依赖出口和外国投资的经济遭受了重大打击。
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四、对金融监管的反思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普遍认识到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风险管理不善和监管漏洞等问题被揭示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金融监管的问题,加强监管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
只有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管,才能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五、加强金融教育意识金融危机也显示出现代社会对金融知识的需求。
许多人在金融投资中遭受了损失,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金融教育知识所致。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金融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的金融意识。
通过培养人们正确的金融决策和理财观念,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结论: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衰退、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贸易下滑等问题显而易见。
然而,我们也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和教育,以提高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与中国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与中国应对策略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金融危机导致了对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质疑,崛起了一系列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
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也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格局。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1.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受到质疑在金融危机之前,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一度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种信仰,人们开始对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提出质疑。
不少人认为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导致了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导致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平。
2.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对于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例如美国退出贸易协定和气候协定,加强对外贸易的调控等。
此外,民粹主义思潮在许多国家兴起,导致国际合作和治理的困难。
3.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崛起,国际经济关系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这些国家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国提议建立“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二、中国应对策略1.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面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应在联合国、国际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出更多声音,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
2.提高经济实力中国需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变革的形势。
中国应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3.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中国适应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可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进全球治理。
4.坚持开放合作中国要坚持开放合作的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之,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解析
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解析金融危机时代的出现,意味着货币会出现贬值、经济发展会遭受阻碍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出现下降等现象,特别针对发展企业而言,还会导致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大批裁员以及倒闭等现象发生。
因此,我国企业只有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等方式,才能保证我国企业战胜金融危机,获得全新的发展途径。
基于此,针对我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是否能对我国企业管理进行正确、深刻的反思,是确保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发展的关键。
1 对我国企业管理加大反思的重要性1.1 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管理进行反思,不仅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还能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基础保障。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状态下,更会对市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基于此,只有对我国企业管理进行正确、深刻的反思,才能在基础上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促使企业内部之间也能进行良好沟通,最终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创设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面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此外,企业创设良好的金融管理制度,还能针对企业资金、项目核算和监督加大力度,使得企业能在金融危机下更好的完成战略决策,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1.2 有助于完善企业管理结构若从市场角度展开分析的话,企业现有的资本和日后的投资、盈余以及收益等方面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还会对企业基础资源的稳固性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就需要对资金管理加大重视,并且还要运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誉度,促使企业能在经营期间,获得银行与合作伙伴的资金支持,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管理造成的影响2.1 银行海外投资受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很多企业领导人员已经把发展方向,逐渐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市场中,发展方向的转变,不仅推动了我国企业发展,更是拉近了中国和其他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其能与更多国家之间进行良好合作交流,例如:以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例,为能拓展自身业务范围,现已经把金融分支建立在海外众多国家中,而当金融危机爆发阶段时,会让很多中外银行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遭受重创,最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
金融危机的反思
金融危机的反思1. 引言金融危机是指由金融体系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全球或国家级经济衰退的事件。
历史上,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经济崩溃、财富损失和社会动荡。
在金融危机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还能从中汲取教训,以避免未来类似的危机。
2. 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金融市场的泡沫化、呆账率上升、信贷风险增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脆弱,最终引发了危机的爆发。
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有几个共同的原因经常被提及。
首先,金融市场的过度放松监管和监管制度的薄弱性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过度冒险,从而导致了风险积聚。
其次,财务工程和金融创新的滥用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增加,投资者对真实风险的认识不足。
此外,过度杠杆和资产价格的过度泡沫化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3. 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金融危机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财富,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其次,金融危机使得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进一步挫伤了经济复苏的动力。
此外,金融危机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给各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金融危机反思与应对措施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都意识到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监管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金融危机中的反思和应对措施:4.1 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透明度。
4.2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各国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动态,并预测潜在的危机风险。
这样可以采取及时的措施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
4.3 促进金融创新和财务工程的审慎性金融创新和财务工程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如果滥用则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和财务工程的监管和审慎性管理,避免其滥用和误导投资者。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与反思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与反思近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国际经济治理形成了很大影响。
本文就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和反思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困境持续加深,国际经济治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但在金融危机期间,这两个组织的作用被认为是不足的。
此外,新兴经济体的角色被低估,这也加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失衡。
2.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国际经济治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治理原则的理解和实践方式存在分歧,意识形态纷争和发展水平不同也是导致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货币政策的问题近年来,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实行方式也受到了质疑。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欧洲的负利率政策。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治理的反思面对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治理带来的挑战,各国应该展开反思,探讨解决方案。
以下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的改革在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各国应该遵循开放、透明、公正、民主和负责任的原则,认识到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2.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各国应该制定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政策,避免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整体利益之上。
同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意见,发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信贷机构倒闭、金融资产大幅折价等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恐慌。
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国际范围,也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本文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对策。
1. 贸易受阻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全球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国家的企业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严重影响。
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贸易活动。
由于外部需求下降,我国的出口将受到挑战,导致外贸收入减少,贸易顺差减少,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
2. 银行业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许多金融机构面临倒闭的风险。
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银行业风险增加,信贷收紧,企业融资难度增大,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3. 外资撤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许多跨国公司会撤离一些高风险的市场,从而造成我国的外资流出。
这将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和投资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资本市场的崩溃。
4. 资金市场动荡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全球资金市场的动荡,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股票、债券、期货等资金市场。
资产价格波动大,投资者信心下降,这将导致我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5. 经济增长放缓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1. 加强宏观调控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需要适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增长。
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投入,刺激内需,减缓经济下行压力。
通过降息、降准等措施,释放流动性,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企业融资。
2. 扩大内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出口导向向消费和投资导向转变。
政府可通过减税降费、扩大社会消费、增加消费刺激政策等手段,扩大内需市场,提振经济增长。
3. 保持金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政府需要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危机背景下关于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法律思考
背景 下 , 单位 应严 格按 照 法律 的规 定 进行 裁员 , 国《 用人 我 劳动合 同法》 经 济性裁 员规定 了较 为 细致 的条 件 , 仍存 在 不完 对 但 善 之 处 。本文 以金 融危 机 为背 景在分 析 经济性 裁 员的理论 现 状 的基础 上探 讨我 国经 济性裁 员制度 的法律 完善 。 关 键词 金 融 危机 裁 员 劳动合 同法 劳动 者
的通 知》 劳 部发 [9447号 ) 二条 中简 单地 规 定 , ( 19]4 第 企业 经 济 性裁 员 是企 业经 营 自主权 的体现 。我 国宪法 及相 关法 规 定) 生产经营 发生 严重 困难 , 当达 到 当地 政府规 定 的严重 困难 企业 应
2 程 序性 条件 . 首先 , 减的人 数 2 裁 0以上或 者裁减 不足 2 人 但 占企业职 工 O
中国 目前 的情况 来看 , 大多数 企业 是 因为生产 经营 发生 困难 而希
、
经 济 ・ 员 的理论 现状 l 生裁
( ) 一 经济 性裁 员的含 义及性质
企 业经 济性 裁员 , 是用人 单位 濒临破 产 进 行法 定整顿 期间或 望 进行经 济性 裁 员来渡 过金 融危 机 。 是 , 同法律 并非 允许 只 : 但 我
生 我 动 合 同 的无过 错 性单 方 预告解 除权 ,是 劳动 法 中的一 项 重要制 于 什么 是 “ 产经 营发 生严 重 困难 ” 国劳 动法 律法 规并 没 有相
度 , 是破 产法 中的重 要 内容 。 也 律 赋予 了企 业 自主经 营权 , 企业 的 自主 经营 也就是 指企业 具有 能 关 具体规 定 , 是在根 据 《 动部 关于 印发 ( 业经 济性裁 减 人员 只 劳 企
定 。企业 经济 性裁 员必 须依 法进 行 , 不可任 意 为之 , 否则 极有 可 裁 减人 员的 : 四是其他 因劳动 合 同订立 时所依 据 的客观经 济 情况
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问题与对策探析
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及经济衰退,一些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的管理与规范,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化解企业的裁员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性裁员;裁员标准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低迷和下滑的趋势,各行业纷纷由“战略扩张”转入“战略收缩”。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日渐扩大,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2008年10月,中国社科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题为“经济危机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调查,共有5省近200家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参与了此次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企业正在或者准备裁员或者降薪,没有类似计划的企业也将纷纷采取直接削减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行动。
一般认为,经济性减员是指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
经济性裁员不同于因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所引起的结构性裁员,也区别于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而解聘不合格员工的优化性裁员。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经济性裁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采取经济性裁员的收益是明显的,其通过裁员可以降低人员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以使企业优化入岗匹配关系,通过新岗位、新人员的整合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同时给所有从业人员造成一种从业压力,以激发企业员工的自我提高意愿:此外,还可以向外界传递积极的改革信息。
赢得外界的支持。
但是,裁员在带来明显的正面收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缺乏统一的裁员标准。
在金融危机下,一些企业裁员过于仓促,裁员缺乏标准,没有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多是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按一定的比例裁员,或达到某一年龄即内退,或把整个部门员工都裁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前沿F or war d posit ionN o 52010Sum No 259我国经济性裁员的治道变革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闫 海*(辽宁大学法学院 沈阳 110136)[摘 要]经济性裁员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严重冲击经济秩序,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潮。
因此,政府不仅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严格规范经济性裁员的标准、程序及补偿,还应采取失业预警、经济促进、法律保障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法律手段对经济性裁员予以积极治理。
[关键词]经济性裁员 政府治理 国际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10]5 0069 03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国际社会面临着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从世界知名的跨国巨头到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经济性裁员作为一种熬过经济寒冬的手段被广泛采用,并形成一波波裁员浪潮。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金融高度关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不可能不受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影响而独善其身。
尽管一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倡议和承诺∀不裁员、不降薪#,但是也有相当数量处于经济风暴中心的企业迫不得已进行经济性裁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裁员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维护就业稳定,避免或缓解经济性裁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
一、经济性裁员及其负效应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由于经济方面原因单方面解除一定规模以上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采取经济性裁员行动是为追求以下效益:第一,减员增效,尤其当用人单位自身经营状况或外部景气衰退的情况下,裁员是企业瘦身、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第二,优胜劣汰,通过精简不合格人员为优秀人才引进创造岗位;第三,吐故纳新,裁员有助于劳动者感受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励斗志,不断提高工作负荷及效率,同时外部人员和信息的持续补充,避免思维定势所导致的认识趋同和反应迟钝,防止用人单位的老化和丧失活力;[1]第四,资源调配,裁员令人力资源而与企业的环境变化、战略转变、组织优化、技术革新、流程改造等调整相适应。
但是,经济性裁员也可能对用人单位产生以下损害:第一,经济损失,包括必须支付给被裁人员的相应的经济补偿、已经发生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等以及因内部抵制、外部诉讼所形成的其他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第二,造成关键人才、核心技术、重要客户和商业秘密的流失,削弱用人单位竞争力;第三,∀幸存者综合症#(Survivo r Syndr ome),裁员幸存者可能产生士气低落、愤世嫉俗、工作和组织满意度降低、不安全感增强、对雇主的信任和忠诚下降以及罪恶感等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以致缺乏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组织绩效;[2]第四,裁员往往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所传递的信息可能重创用人单位的形象、品牌、影响力等软实力。
如果经济性裁员的弊害仅限于以上,那么裁员尚属于用人单位经营管理权限内的权衡事项,在法律上,至多是基于劳动者弱势地位予以同其他解雇情形相等程度的规制。
就业是人的本能和需要,但是就业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在微观上,劳动的从属性决定劳动者难以摆脱相对于用人单位的弱势地位,在宏观上,就业又受到人口因素、经济周期、∃69∃*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一般项目∀维护就业稳定应对金融危机#(2009lslktfx-03) [作者简介]闫海(1976-),辽宁本溪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等影响,因此促进就业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并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经济性裁员是劳动者的梦魇,不仅被裁减人员意志消沉及短时期难以走出解雇的阴影,而且经济性裁员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严重冲击劳动力市场,构成经济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笔者认为,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对用人单位实施经济性裁员的标准、程序及补偿的执法监督,政府扮演较为被动、消极的角色,效果也相对有限。
相反地,政府应积极依据就业促进法!授权采取更为积极的法律手段治理经济性裁员,以稳定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二、我国政府治理经济性裁员的经验教训虽然政府治理经济性裁员具有正当性基础,但是政府治理手段绝不是肆意,否则不仅不能达到稳定就业的目的,还会产生一系列弊端。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维护和尊重劳动力市场机制,[3]政府治理经济性裁员也应由发育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及克服劳动力市场缺陷着手。
政府对经济性裁员的治理还应当尊重用人单位的经营自由,因为经济性裁员是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政府没有能力和精力代替众多经济主体进行市场决策。
欧洲国家中,法国和荷兰的管理机构有长期公认的权力批准和禁止裁员,但是在欧盟立法中却难以获得其他成员国的认同,这项权力没有被包括在第75/129指令所之内。
[4]我国经济性裁员立法进程中,关于政府治理的规定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经验教训。
一个是1998-2005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20世纪90年代,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释放冗员、转变岗位及职工流动。
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和职工之间形成特殊的依赖关系,通过对职工劳动贡献进行部分∀预先扣除#的低工资政策形成国有资产积累,政府、企业与职工形成事实上的终生就业与养老、医疗保障的承诺,同时为减少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压力,及避免社会动荡,政府没有采取劳动法!上的经济性裁员,而是规定∀下岗#制度,即劳动者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但是与原用人单位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领取由企业的下岗津贴、各级政府统筹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基金各占1/3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培训费用,原计划3年左右时间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但是直至2005年底,下岗和失业的体制并轨工作结束,∀下岗#才成为一个历史性概念。
笔者认为,应当承认∀下岗#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历史功绩,但是现在和未来都不应复制这一制度,因为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完成特殊时代任务,政府进行变相裁员的权宜之计,这种扭曲的政府强制干预有较大的副作用,产生并遗留相当多的社会问题。
另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范性文件逾越上位法,规定诸多政府强制治理措施。
1994年7月我国制定和颁布劳动法!,第27条专门对经济性裁员予以规定,同年11月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劳动部颁布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号),并授权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规定予以细化,但是地方性立法频频出现权力越位的规定。
例如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仅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行政部门的报告义务,但是许多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都加入行政许可职权,例如,南京市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试行办法!(宁劳社[2001]53号)规定,∀凡企业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均应实行批量和年度总量控制。
企业一次性裁减人员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的5%,当年度内连续裁减人员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的15%(已进入法定破产程序的企业除外)#,福建省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实施办法!规定,∀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根据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对裁员方案进行修改后,正式公布#,天津市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暂行规定!规定,∀区县属和无主管部门企业裁减人员的,其裁员方案由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其他企业的裁员方案报企业主管部门初步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这些规定既缺乏法律的支撑,又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实践中不过是画饼充饥。
三、政府治理经济性裁员的法律手段在不越位的前提下,政府治理经济性裁员还是大有可为的,总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的稳定就业措施及相关立法,除通过法律规定经济性裁员的实体和程序要件外,笔者认为还包括下列治理手段:第一,失业预警制度。
失业潮突如其来地发生对经济社会影响极坏,被动的行政措施对司法事后救济缓不济急,必须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预防手段发现失业风险的端倪并及时处理,因此就业促进法!第4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70∃(国发[2009]4号)中规定,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工作预案。
台湾大量解雇劳工保护法!关于针对大量解雇的预警对象、指标及查访等预警通报机制的规定可为借鉴,第11条第1款规定,∀雇用劳工30人以上之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相关单位或人员向主管机关通报:一、雇用劳工人数在200人以下者,积欠劳工工资达2个月;雇用劳工人数逾200人者,积欠劳工工资达1个月。
二、积欠劳工保险保险费、工资垫偿基金、全民健康保险保险费或未依法提缴劳工退休金达2个月,且金额分别在新台币20万元以上。
三、全部或主要之营业部分停工。
四、决议并购。
五、最近2年曾发生重大劳资争议#,主管机关应于接获通报后7日内查访事业单位,并得限期令其提出说明或提供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
第二,经济促进方式。
经济促进通过直接或间接补贴来实现,所谓补贴是指国家机构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给予的所有金钱上和具有财产价值的补助,对受益者不要求具体的符合市场价值的回报,直接补贴是直接给付具有财产价值的补助,受补助者则要直接实现国家预订的目的,表现为不需要回报的资助、贷款或者担保。
间接补贴是指间接给予的具有财产价值的补助实践,受益者则要将因此节约的开支投资到国家希望的领域,表现形式是税赋优惠。
[5]受国家补助或税费减免的激励,用人单位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陷入暂时性困难的,能够采取最大限度地措施避免经济性裁减人员。
2008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帮助困难企业稳定用工岗位,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117号)通过五项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以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其中属于直接补贴的是,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及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开展在岗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就业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属于间接补贴的是,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及阶段性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