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及其成因分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及其成因分析摘要:苏格拉底有句至理名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学生的不良习惯就像旷野里的杂草一样,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进步。
教育就是“种庄稼”,就是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
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我们应具体了解一下乡村小学生有哪些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习惯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习惯
一、习惯的定义
习惯即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二、学习习惯的定义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孤僻、胆怯、自卑、焦虑、逆反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乡村小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
在乡村学校中,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有的人归结于学生的智力问题,这是以偏概全的讲法,深究其因,大部分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结合自己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看到的一些事,以及自己的调查总结,罗列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现象。
(1)贪玩好动,上课习惯做小动作、开小差等。
有的学生聪颖过人,但贪玩害了他们,课堂上,教师讲的东西他们一听就懂,可是课后没有拿出时间去巩固、去预习,老师布置的课外练习也不按时完成,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和好学生差距不大,会很容易赶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
(2)喜好死记硬背。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刚开始都很简单,只是把题目里的数据进行加减或乘除就可以了,学生没有听老师讲解做题的依据即数量关系式,随着后来越来越复杂的应用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只是机械地把那些数据加减乘除,丝毫说不出来做题的依据。
(3)缺乏自主性,依赖心理过重。
现在学生的依赖心理日盛,可能是应试教育引起的,学生相信老师在关键时刻会教出学习绝招,点出考试题目。
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很少会进行思考,认为学习是为他人而学,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做做样子即可,敷衍老师的作业。
(4)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家长的逼迫所以才去学校,他们去学校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导致在学校什么知识都没有学到。
(5)学习“磨洋工” 。
在写作业的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磨得厉害,心不在焉,算算时间倒是耗得很多,但是效益不好。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做作业时不能一次性写好,而是一遍又一遍地改,首先不论卷面是否干净整齐,就其时间来说也是其他同学的好几倍,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6)普遍缺乏学习毅力。
通常我们会见到在每次考试之后许多同学都会立下壮志豪言、列出许多计划,然而没过多久就会发现那些计划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大多数同学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能够坚持到底将计划付诸于行动。
(7)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要求同学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复习。
然而有些同学认为预习与复习是多此一举,就对之嗤之以鼻。
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上课时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他们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
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
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
四、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
乡村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以下根据我的调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同的家庭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不和谐的家庭因素是学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⑴监管人之间缺少沟通。
乡村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有爷奶代管,家长只是按时寄回生活费用,缺少父爱母爱。
通过对多个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学生,父母的教育方法、态度普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他们心中认为自己给子女已经提供了比自己学生时代优越得多的生活学习条件,却不能对孩子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帮助指导与支持。
他们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上的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⑵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
在乡村家庭中,不少家庭难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有一些学生在光线不足、吵闹的环境中学习,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习三心二意,作业质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
其次,在一些乡村家庭中,家长由于认知的不当认为学习不重要,经常让学生做过多的家务活,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进而,产生不重视学习的价值取向。
再次,乡村家庭中缺乏图书、报纸、杂志等文化媒体,无法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由于认知工具的不足,难于提供正确的学习导向。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孩子所获成就感太少,学习欲望自然低落了。
⑶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按照“关爱”和“权威” 两个维度来分有四种家长教养方式: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及忽视冷漠型。
民主权威型家长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形成个性。
绝对权威型家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意志,强调父母权威,控制孩子行为,态度粗暴。
娇惯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限制、无原则满足孩子的要求,过分迁就、保护。
忽视冷漠型家长给予孩子很少的关爱并进行较少限制,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与孩子缺少感情交流。
所以孩子的很多问题是由于家长采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
父母对孩子过于放任或过于严厉,都可能造成孩子焦虑的性格,影响其学习生活。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苛刻,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硬性规定学习成绩指标,对其严加指责,甚至不惜以体罚。
常而久之,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抗情绪。
⑷家长的文化背景影响。
父母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父母的道德水平低,封建愚昧,谈吐粗野,生活作风不良,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甚至参与偷窃、赌博等犯罪活动,这些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恶劣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家长打麻将、跳舞、无节制地喝酒、抽烟,这无疑给孩子产生一种欲望和好奇感,而从好奇感去形式上的欣赏、模仿、尝试。
·
⑸家庭关系不合。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稳固程度逐渐下降,父母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变成单亲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而沦为后进生。
(6)家长的经济能力影响。
经济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家长抚养、教育孩子不仅需要足够的时间、精力,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会自卑、偏执、嫉妒、愤世嫉俗等不良心理,做事畏手畏脚,没有足够的自信;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的学生则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固执、养尊处优等不良心理,进取心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及个体的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影响深远。
⑴教材方面:数学学习过程中缺少成功的体验在乡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试题的灵活性、难度略高于现行教材,导致许多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渐渐沦为数学后进生且附带形成了不少数学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数学后进生数学成绩长期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形成自卑心理,并形成恶性循环。
⑵教育目的: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思想的影响下,升学率成为很多学校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方面的智能。
而在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中,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得不到重视,其身上的才华就得不到挖掘,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丧失追求完善自我的动力。
⑶教师职业素质:少数教师的职业素质令人堪忧,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挖苦、讽刺甚至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有的教师不具备相应学科的精深的专业知识,教材不熟悉,备课不认真,讲授不清楚,辅导不及时;有的老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懂教学规律,教育方法不当等;有的教师没有职业道德,只是把教师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一个事业来做,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漠不关心、敷衍了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消失了,给学生带来各种不良影响,使得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⑷学生关系方面: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在班集体里,常会因个性相近、举止相投、接触频繁等原因,结成若干个非正式小群体。
常是差生受到优等生的白眼或排斥,这样就会使差生产生孤独不安心理,形成不良学习习惯。
⑸学校环境: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学生受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6)师生关系:传统的“老师、先生、园丁、慈母以及贵师重傅、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等神圣称谓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我们的一些老师变得更加神圣、更加威严。
像家长,高高在上,听不进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声;像企业主,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
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现在学校的一些不当的考核机制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例如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因学习单方面的困难而受到他人的冷眼,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其实,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所有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
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使得学生惧怕老师,学习起来小心翼翼,从而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7)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难、深、涩,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单一,缺少对学生内在需要的了解,对学生“一言堂”、“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失去了活力,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学生把学习看做是最痛苦的事情,把学校当做最恐怖的地方。
(8)课业负担: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之沉重是有目共睹的,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繁复的考试,以及成绩排名,使孩子们的心理发生扭曲,开始考试焦虑、厌学、逃学,日本就
有所谓的“差生七五三” (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差生)。
沉重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
3.社会因素
班杜拉认为环境与个体的影响是双向的。
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环境之外。
所以社会环境是造成“问题学生”因素之一。
⑴改革的大潮中,学生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冲击,加上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和心理倾向。
⑵乡村教育,目前除了完成所谓的“义务教育”,学生家长还关心之外,其他方面,他们则不太或很少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关心。
1924年,陶行知先生在《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曾说:“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
他教人分利不生利。
……他教农夫的孩子变成书呆子。
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
”。
长期以来,乡村教育有初中培养多少上重点高中,高中培养多少上一类大学,受狭义人才观。
我们的乡村教育,还是与城市教育一样,在把所有的学生都往“中考”“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挤的时候,而没有去想同样的做法有没有什么不对之处。
而挤的结果,绝大部分人没能顺利走过,仅有极少的幸运者进入了大学的“象牙塔”,大多数却成了失败者,他们一个个黯然伤神,他们可能再补习,有的就加入了打工仔打工妹的行列。
一句话,他们离开了养育他们的这块肥沃土壤。
这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形成,并且不断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⑶由于传统的惯性作用。
在中国,很多问题的存在,总是一种的存在,是有着传统的原因的。
在乡村,我们看一个人接受教育如何,只要就是看他或她是否在毕业后考上了高一级的学校,甚至是重点学校。
相反,如果某一个人在学校读书期间,不把升学考试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把升上高一级学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肯定会被人所诟病。
这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符,由于社会世俗的眼光问题,使得不少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主观方面
⑴缺乏良好的学习过程习惯。
良好的学习过程习惯渗透在听课、预习、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之中,而大多数的学生对此理解却不是很深刻。
首先,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其次,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力求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
再次,及时复习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最后,同学对作业的认识不到位,他们往往都是敷衍老师的作业,然而只有学生通过做作业,才能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父母的文化背景,一些乡村学生很难从父母那里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依靠的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方法。
这种机械似的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还可以适应,但是一旦到了中高年级就会发现这种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合他们了,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去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许多同学学习就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导致学习出现了许多漏洞。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不起各种诱惑,见到诱惑就会被其所吸引,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在相同的时间内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同学学习的速度、质量都会比那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同学的好得多。
(4)成就动机的缺乏。
由于一些差生在学校、家庭中处于受压抑的状态,总是受批评、遭白眼,总是在失败中挣扎,得不到成功的乐趣,失败——挫伤——再失败——再挫伤,循环往复,逐渐地丧失了进取心,缺乏成功的欲望。
(5)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缺乏。
学生的身心状况、情绪成熟度及社会风气与舆论均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将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首先,现在实行义务教育,许多人到校是履行“家务”,是家人强迫他们读书的,这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不够认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任务,是一种累赘,每节课,每一天均是难过的。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渡的初级阶段。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而小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严谨性等特点,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6)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育和发展相当不成熟,虽然在认识、情感、意志上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对自我的观察、分析、评价、体验还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不少知识缺漏,将为后续学习造成困难,继续下去,必会挫伤自尊,会引发相应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我们社会、学校、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乡村儿童更加需要来自我们的精神支持。
为了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携手纠正乡村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徐春玲插上腾飞的翅膀——差生心理挫折与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12)
田作明教学习惯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余应军略论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J】教育模式研究20l1 (34)读写算
张成浅谈“问题学生" 及其形成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04)
孟四清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辅导策略【J】天津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