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学
题型
一、名词解释(30)二、简答题(40)
三、论述题(20)四、案例分析(10)
考试时间:1月7日上午
第一章绪论
一、市政的含义: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活动及其过程。(主要记这个简单的)
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市政主体
(一)含义:
广义:城市整个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分为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和非国家权力组织。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非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各类社区组织。如城市中的居委会。
狭义: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三、市政特征(扩展:稍许发挥一下)
(一)政治性:市政是指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综合性: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四)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体制、制度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态过程;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至于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有它自己的特点: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
(五)双重性:城市中大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管理,是市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一方面维护中央权威,又要维护本市市民的利益。
(六)历史性:市政也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BC3500,城市产生以后就存在了城市事务管理。
四、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P6~9)
(一)研究对象(市政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五个方面:
1、市政学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目标
4、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体制
5、市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二)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市政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内容包括: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4、重点讨论市政绩效及改革问题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特征(书上P18页结合着理解)
(一)高度的聚集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1、人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大
2、文化:高度聚集,人才的、人力的、智力的资源,历史沉淀
3、物质的高度聚集
4、基础设施级公共设施完善
(二)复杂性:
多样性,多功能性,多要素,多层次,多过程,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关系与矛盾上也是交错的
(三)社会性
1、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以业缘为主,感情色彩逐渐淡化。
2、体现在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四)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对乡村经济具有控制作用。体现在: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在城市中对乡村的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先进生产技术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的管理范围包括统领的农村的事务(政治职能上)
(五)城市人口及其文化构成上具有异质性特征
人口:职业人的种族,民族,人口来源
文化:多种文化交流中心风俗习惯,消费观念,交往方式,城市居民职业多种多样,而在农村较单一,多为农业为主,城市行业多种多样。
二、城市分类的含义: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的类属,以示城市之间的区别。
三、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四、城市规模含义:
1、城市人口、经济、技术等聚集规模,包括生产规模,消费规模,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广义)
2、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市区及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数量)(狭义)
*市辖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武汉,广州,深圳,西安,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五、郊区城市化含义:也是城市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六、逆城市化(含义、原因)
含义: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原因:
1、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达和完善。
2、小城镇环境好,住房低廉。
3、生产力格局的变化。随着城市生产成本费用的增加,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廉价劳动力,促成产业外迁,逆城市化。
七、低度城市化含义:是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提高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
八、城市化的表现形态:p33城市化的形态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一)按照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说,有积极型城市化(同步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包括过度、低度城市化)
(二)以城市中心为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空间格局
1、同心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
2、离心性城市化(扩散性城市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非城市中心地区扩散的社会经济过程(农村向城市转为市,城市向农村扩散,农村被同化的过程)具体形式:跳跃型(飞地型)和连续分散型(外延型)
发展阶段: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九、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
中国最早追溯到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产生的。但中国的城市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产生的,因而,中国的城市化在起初是畸形结构和二元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城市畸形发展阶段(1842-1949年)二元畸形结构1911年以后城市化缓慢发展,消费性城市,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二)城市化政策发展阶段(1949-1957)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数量快速增加,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三)城市化的大起大落时期(1958-1965年)
该时期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导致城市经济结构不平衡
1、1958-1960年过度发展阶段以钢为纲,全民大办畸形超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重工业66.6%超高速发展;而轻工业和农业出现负增长。政治上大跃进,城市急躁发展情绪,冒进。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增多,而且表现在城市数量增加。
2、1960-1965 调整回落阶段。由于城市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城市化发展过程,压制城市人口增长,规模扩大。精简城镇职工,对城市数量的精简,缩小,对设市建制标准的提高;重新调查已建制的城市,不符合的予以撤销。
(四)城市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该时期经济崩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动,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国家投资于三线建设。
(五)城市化健康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1978-2000年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000年以后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达到30%,增速在7%-8%左右)
十五计划以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第一次采用城镇化一词,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市政体系
一、市政体系的含义
市政体系:城市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