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学
题型
一、名词解释(30)二、简答题(40)
三、论述题(20)四、案例分析(10)
考试时间:1月7日上午
第一章绪论
一、市政的含义: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主要记这个简单的)
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市政主体
(一)含义:
广义:城市整个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分为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和非国家权力组织。

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非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各类社区组织。

如城市中的居委会。

狭义: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三、市政特征(扩展:稍许发挥一下)
(一)政治性:市政是指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综合性: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四)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体制、制度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态过程;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至于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有它自己的特点: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

(五)双重性:城市中大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管理,是市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一方面维护中央权威,又要维护本市市民的利益。

(六)历史性:市政也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BC3500,城市产生以后就存在了城市事务管理。

四、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P6~9)
(一)研究对象(市政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五个方面:
1、市政学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目标
4、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体制
5、市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二)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市政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内容包括: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4、重点讨论市政绩效及改革问题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特征(书上P18页结合着理解)
(一)高度的聚集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1、人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大
2、文化:高度聚集,人才的、人力的、智力的资源,历史沉淀
3、物质的高度聚集
4、基础设施级公共设施完善
(二)复杂性:
多样性,多功能性,多要素,多层次,多过程,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关系与矛盾上也是交错的
(三)社会性
1、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以业缘为主,感情色彩逐渐淡化。

2、体现在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四)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对乡村经济具有控制作用。

体现在: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在城市中对乡村的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先进生产技术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城市的管理范围包括统领的农村的事务(政治职能上)
(五)城市人口及其文化构成上具有异质性特征
人口:职业人的种族,民族,人口来源
文化:多种文化交流中心风俗习惯,消费观念,交往方式,城市居民职业多种多样,而在农村较单一,多为农业为主,城市行业多种多样。

二、城市分类的含义: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的类属,以示城市之间的区别。

三、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城乡关系转型的过程。

四、城市规模含义:
1、城市人口、经济、技术等聚集规模,包括生产规模,消费规模,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广义)
2、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市区及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数量)(狭义)
*市辖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武汉,广州,深圳,西安,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五、郊区城市化含义:也是城市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六、逆城市化(含义、原因)
含义: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原因:
1、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达和完善。

2、小城镇环境好,住房低廉。

3、生产力格局的变化。

随着城市生产成本费用的增加,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廉价劳动力,促成产业外迁,逆城市化。

七、低度城市化含义:是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提高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

八、城市化的表现形态:p33城市化的形态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一)按照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说,有积极型城市化(同步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包括过度、低度城市化)
(二)以城市中心为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空间格局
1、同心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
2、离心性城市化(扩散性城市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非城市中心地区扩散的社会经济过程(农村向城市转为市,城市向农村扩散,农村被同化的过程)具体形式:跳跃型(飞地型)和连续分散型(外延型)
发展阶段: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九、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
中国最早追溯到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产生的。

但中国的城市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产生的,因而,中国的城市化在起初是畸形结构和二元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城市畸形发展阶段(1842-1949年)二元畸形结构1911年以后城市化缓慢发展,消费性城市,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二)城市化政策发展阶段(1949-1957)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数量快速增加,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三)城市化的大起大落时期(1958-1965年)
该时期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导致城市经济结构不平衡
1、1958-1960年过度发展阶段以钢为纲,全民大办畸形超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重工业66.6%超高速发展;而轻工业和农业出现负增长。

政治上大跃进,城市急躁发展情绪,冒进。

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增多,而且表现在城市数量增加。

2、1960-1965 调整回落阶段。

由于城市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城市化发展过程,压制城市人口增长,规模扩大。

精简城镇职工,对城市数量的精简,缩小,对设市建制标准的提高;重新调查已建制的城市,不符合的予以撤销。

(四)城市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该时期经济崩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动,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国家投资于三线建设。

(五)城市化健康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1978-2000年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2000年以后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达到30%,增速在7%-8%左右)
十五计划以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第一次采用城镇化一词,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市政体系
一、市政体系的含义
市政体系:城市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体。

二、市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时候所需遵循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检察独立原则
(四)法制原则。

依法行使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

(五)双重领导原则。

(六)相互配合原则: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与城市行政、法院、公安、监狱等部门相互配合。

三、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所需遵循的原则
(一)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市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对于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二)独立审判原则
市各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三)公开审理原则
市各级人民法院神力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审理。

(四)回避原则
当事人认为与本案有关的审判人员,有利害关系,其当事人有权要求回避,维护案件公平、公正、客观进行。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采取合议制的方式,各级各类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一般都要组成合议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表决解决。

(六)允许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市各级人民法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地区,市各级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判,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四、各级市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的组成人员
(一)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组成(任免见P82)
(二)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检查员若干(任免见P83)
五、市政府的会议形式
(一)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
一年一般2~3次,由市长或者副市长分管常委会召开,形式不同,。

包括集中召开会议和远程会议。

会议是是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务的讨论,包括上级和国务院以及本机人大内容的执行,由分管其事务的副市长来实施。

(二)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
最高层次的决策会议。

通知有关负责的职能部门的人列席会议。

不定期召开,频率较高。

由市长或者常务副市长召开。

提请有关人大审议的法规,市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市人民政府工作计划等讨论和决定,形成本级政府的行政规章和行政条例,由市长签署,以本级政府的名义发行。

(三)市长办公会议。

召开频率最高,经常性和临时性的。

就日常的问题加以讨论和决定。

(四)专题性会议。

或者称为归口会议。

是部门性决策会议。

根据工作需要,由有关部门负
责人及其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分管某方面的政府领导人负责主持和召开的,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

(五)区、县长会议。

有所辖各区、县长赖参加,由市长负责主持和召集的,对市政府有关工作具体部署,对重大问题征求区、县长意见。

六、我国市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一)精干原则
(二)需要原则
(三)权责一致原则
(四)效率原则
七、城市社会团体的含义
城市社会团体的含义:城市社会团体是指城市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八、市民参政的含义
市民参政的含义:亦称市民参与政治,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影响城市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九、市长负责制的含义以及它和个人独裁制的区别
(一)市长负责制的含义(P79):用以增强市长权力和责任的领导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市长在市政府中处于核心地位,有权行使市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最高行政权,并就市政府工作承担主要的个人责任。

市长负责制具有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的有点,比较符合行政机关的性质。

(二)市长负责制与个人独裁的区别
市长是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并随时随地受到是权力机关、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市长依法履行职责,若市长违法施政,独断专权,违反人民的意志,就会受到追究和制裁,包括罢免行政职务。

市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是最后的决定权,而市长的决定权也是以民主为前提,包含着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也是首长的行政权力和政治法律责任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市政体制
一、市政体制含义: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二、市政体制的类型:(见课本p97)
1、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2、市议会制
3、议会市长制
4、市长议会制
5、市委员会制
6、市经理制
三、发达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一)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在一国之内,不同城市的市政体制的具体形式也有差别。

(二)各党派的竞选的方式取得城市执政权或参政权,城市的执政党和国家执政党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

(三)市长和市议员一般是市民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

(四)实行司法独立,市法官多数是由市民选举产生。

(五)存在着大量的利益集团,会左右市议会的决策,并且对市政府施加影响。

(六)城市政府作为相对独立的基层行政单位,普遍享有自治权力。

(七)议会在市政管理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一般来说,市议会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议会较强,是议会市长制。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市长较强,是市长议会制。

(八)实行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体制。

20C80S新公共管理,依据民间私人机构提供,来提高政府运营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四、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特点
(一)中共市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市委领导核心地位体现在:
1、城市国家机关重大问题由市委、常委会决定
2、市政府、法院、检察院领导干部候选人,由中共市委向市人大、常委会推荐,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一定程序选举产生。

3、中共市委通过在市国家机构中工作的大量中共党员,来保证带动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与市委保持一致。

4、市委通过设在城市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等基层党组织,领导日常工作。

5、中共市委若干工作委员会对口领导政府相关部门工作。

(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和议决机关。

(三)同级建制的城市,市政体制大体一致。

(四)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

各级城市管理体制不同,如直辖市、副省级市、设区的市在城市采取市、区二级管理体制,并实行市、县、乡三级管理体制;而不设区的市在城市是一级管理体制,并实行县乡二级管理体制。

(五)我国地级市以上的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市委全面领导区、县委工作,市委通过区、县委领导区县国家机构。

实际政权机关领导区县人大工作。

(六)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的参与作用更为突出。

城市中的社会团体包括是人民团体,城市非营利性组织。

(七)市政协是中共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在城市的组织实现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城市社会团体在城市中的参与主要是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实现的。

四、市街体制的含义
市街体制:市街体制是国家行政组织在城市的眼神,是市与市辖区,街道与国家机构之间纵向的上下级关系。

广义的市街体制主要包括市-区-街道三级与市-街两级的中共党委及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市街体制主要指市-区-街道或市-街两级型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五、市经理制、市议会制、市委员制的优缺点
(一)市经理制
优点
1、利于优化市长引进机制,扩大人才引进范围,在更广的范围内招聘市的管理人员。

2、由于市经理制对议会负责,因此有利于缓解立法与行政部门的矛盾摩擦与政治僵局,有
利于市议会有更多精力处理政治矛盾,把握政治方向,协调政治关系。

市经理可以集中精力处理专业化和技术性的行政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将政治与管理相对分开。

3、市经理不介入党派活动,持超党派的立场,有利于消除政治在管理中的影响。

有利于解决体制和效率的问题与矛盾。

不足:
1、城市中政治问题与管理问题往往不可截然分开,当涉及到政治与管理问题时,市议会往往从政治角度,市经理往往从管理角度护法,从而产生问题和矛盾。

2、当城市发展与利益冲突导致的政治矛盾交织在一起时,市议会如果不能有效聚合各方利益,并且正确把握政策方向时,市经理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3、由于由市议会通过市场竞争选拔聘任的市经理不对选民负责,选民只有通过间接途径来对政策施加影响。

(二)市议会制
优点
1、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加强市议会对城市管理与监督。

2、有利于缓解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降低内耗,提高效率。

缺点:
1、由于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市长,不利于对城市市政管理进行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关系,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三)市委员会制
优点
1、有利于精简机构人员,避免机构重叠,以及决策缓慢的弊病。

2、议行合一之下,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减少矛盾,提高管理效率。

缺点
1、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行政首长来指挥各部门的工作,不利于协调各工作部门的关系。

责任不清,各自为政。

2、由于各个委员地位和权力时平等的,易导致他们各自责任不明,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3、委员兼任工作部门首长,各委员在考虑问题时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能从大局出发。

各部门利益一旦出现矛盾,则难以得到协调。

4、议决权与行政权的统一,不利于对行政和开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