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人民版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人民
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分封制 宗恵南j 内外服制度王位世袭学在官府神权思想七" ………约公元前 i 1600年 勺公兀前](命) 2070年(夏门儒道创立“百家争薯/元前770年 ](春秋战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i公元前 221年i个祝鰹再皮疗核主干知识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自诸侯出”取代。
役。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回武装、征派赋(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2.目的[直接:解决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根本: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鉱王权的稳定。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
夏朝取代原始社指国家结构,即西周的“封邦建国”。
指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质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Z 得田而耕,缴稅、服役X/是一种等级制度 士 质男庶民奴隶实 卿大夫(1)完善和巩固分封制,维护国统治望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一。
认祖归宗、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等思想都与之有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原贝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Array四个观念提示:不一定。
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非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不一定小于嫡长子。
[思维导图]西周统治与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分封制珪舞2亦I统治卜理血缘纽带(里)政治表现(表)2八礼乐制度主题 1 凸显贵族政治特色——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尹王宝召(sh&o )公爽(Shi 。
河 ©都城 •同姓的対国。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人民版0
[史论归纳]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 “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 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 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①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 社会结构 产生重大
影响。
(5)影响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4.商鞅变法(选修1)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 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1)背景②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 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3.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 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
4.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2)《诗经》。(3)楚辞。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主干排查]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 子”,“__家__天__下__”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① ②商神代权贵族以 和王权血密缘切关结系合, 为商 纽王 带通 ,实 过行宗占法卜制。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考纲解读】
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 容、特点及影响。(3)商鞅变法*。(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D [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即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美、疆域广阔、 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 故 D 项正确。]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经济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各国需要人才
不同点
实际问题的需要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
目的
统治者服务
力量的发展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
家出现,法家思想受宠, 究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 不同点 历程
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 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
学逐渐成为大宗
复兴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相同点
主政治 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 文化 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 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 特征 能改变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 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 军事 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 方面 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
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针对训练] 2.(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 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 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 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阶段提升课件
【对点训练1】 (2017·四川德阳模拟)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
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
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解析 题干材料“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
八方来效”体现出了“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
阶段提升(一)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政治上,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 权力的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 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上,农业耕作方式从刀 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 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 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 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
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
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解题示范┃
定位知识
分封制的崩溃
“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 关键信息
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1.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 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 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行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 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 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 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 传,需要仔细甄别。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知识清单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先秦时期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线索·明]1.夏商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西周时期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1)分封制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华夏认同感增强。
(2)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图示·解]二、先秦时期经济的发展[线索·明]1.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转变;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2.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图示·解]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线索·明]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流派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完整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夏朝最高统治者称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的机构与职官,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2.商朝的王权承袭、中央体制和地方内外服制度,表明政治制度的完善。
(×) 提示:商朝时期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过程并非完善。
3.南稻北麦是我国原始农业的种植格局,原始农业的出现促使人们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提示: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种植格局是南稻北粟而非南稻北麦。
4.个体小农经济具有生产积极性,其必然导致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抗击天灾人祸的能力逐渐增强。
(×)提示:个体小农经济具有分散、简陋等特点,同时农民的各种负担比较沉重,因而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板块一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2.(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
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
屈家岭( )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解析:材料表明屈家岭具有水平较高的烧陶技术,说明出现生产水平较高的
制陶工人,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黑陶是龙
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屈家岭文化可能与龙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
仅凭陶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屈家岭已经脱离原始人群范畴,排除D项。
表 经济 模式形成。冶铁技术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现 文化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
民族 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关系 创造了条件
年份 2024年
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24 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
湖北卷·1 甘肃卷·1 山东卷·1 湖南卷·1 全国甲卷·24 广东卷·1 重庆卷·1
试题情境 史前遗址中墓葬的不同规模和出土物
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蛋壳陶杯”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
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西周时期国人对政治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盟主”的权力 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的规格 关中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墓葬头向的变化
良渚文化等
文化特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阶段特征 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 基础。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渐产生。禅让制是早期的民主传统。 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开始向早期 国家过渡。 政治: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 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 “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早期政治制度;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疆 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经济: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农业,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 营的基本方式;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青铜铸造达到鼎盛,铸就 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商周时期,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丰富的文字史料,记录了当时 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 政治: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各 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 到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土地制度也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发展为封建 土地私有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确立。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兴起,士农工商成为国家“四民”,重农抑 商政策产生; 文化:春秋时期,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儒家思想核心形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一轮复习:6大模块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学案 岳麓版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商鞅变法*。
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
(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①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②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①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封邦建国(1)目的: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即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2)内容⎩⎪⎨⎪⎧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
②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
③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义务:受封诸侯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觐。
(3)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①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知识整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总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阶段: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阶段特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和氏族公社的发展。
夏、商、西周建国立制,早期国家形成,奴隶制走向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为秦的统一和中华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政治伴随阶级和早期国家的逐渐形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国家管理制度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变法运动推动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为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2.经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体现了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
生产关系迎来巨大变革: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土地制度由公有制到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思想文化商朝开启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
春秋战国时期,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主干知识顺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4、【相关知识链接•选择性必修2:生产关系的变化P6】⑴男女地位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退居从属地位⑵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职务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⑶阶级差别产生: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⑷国家诞生: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评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重证
据法(孤证不立)。这一方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就
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
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
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提出了检
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
基础梳理 三、商和西周
1.商朝(前1600-前1046)
文 化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2)强 调敬天保民(早期民本思想);(3)礼乐文化;(4) 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
【认知深化】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传承
文字 沿革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 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 世的突出贡献
专题概述
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 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 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
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
阶级、等级
城市、国家、制度
文明 要素
建筑、文字、艺术 宗教信仰
【认知深化】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可信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 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 会
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 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依据
基础梳理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 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脆弱性。
3.史料三是原始文献史料,史料“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说明政府 设置官员管理手工业。
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①周天子以 嫡长子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其余诸子被分封为 诸侯 ,诸侯对天子是
(2)内容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
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_刀__耕__火_种__”到商周时期的“石器锄 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__铁_犁__牛_耕__”。
①商周:实行 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国有,实 际上归国王所有。 (2)土地制度②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 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手段主宰国政。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①对象:封周王子弟、 功臣
和商朝的旧
贵族。
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 世袭 统治权。
(2)内容③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 军赋
和力役。
④封国:燕、鲁、宋等。
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统治秩序,巩固了 (3)影响西 ②周 消统 极治 :。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间出现了强
2.根据史料三,概括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答案 (1)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 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2)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 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 (3)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 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
①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 织;统一度量衡。 (2)措施③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实行什伍、 连坐制。 ④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4)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 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 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考纲解读】
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 容、特点及影响。(3)商鞅变法*。(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 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 与“抑商”政策。
确立。
②个体农耕b自.特给点自:足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c.地位:是中国 传统农业 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
2.手工业
①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大作坊 生产;生产不计 成本
,产品大
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
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
——张荫麟《中国史纲》 史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 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 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 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 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 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 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 政府的重视。(2)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答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 逐渐形成;(2)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 确立;(3)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构图解史] 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图解历史] 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构图解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
[深化理解] 手工业经营模式的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武器和官府、贵 不在市场流
官营手工业
大作坊
族的生活用品 通
①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②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③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1)商业活动④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 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 业中心。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____抑__商______”政策开始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从历史评论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史料“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 威命于下”说明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存在很大弊端。
2.史料二信息“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对 立统一”“亲贵合一、家国一体”体现了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
上保持领先地位。
(1)经营形态②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
流通;主要生产供 民间
消费的产品。
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
缴纳 赋税 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
出卖。
(2)发展概况
a.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 ① 纺织业的是麻和葛。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自己消费和交纳 剩余部分出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赋税的产品
售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 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 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出现。
[巧学妙拨]
[知识拓展]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禹想打破禅让制的规则,禅让制的历史出现终结的前兆; 启最终继承天子之位,家天下替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出现。
[易错易误]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图解历史] 分深远影响
[漫画解史] 宗法制的特点
※宗法制下,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呈现“家国一体” 的特点。
(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__都__江_堰___和郑国主持修 建__郑_国__渠___。
(4)经营模式
a.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 ① 集体劳动很低。
b.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a.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生产力水平提高,
土地私有制
大宗与小宗
的
关系。
(3) 结 果 : 由 血 缘 关 系 的 亲 疏 , 形 成 了 “____周_天__子_____—
____诸_侯_______—卿大夫—士”的等级。
(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①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 社会结构 产生重大
影响。
(5)影响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
[史论归纳]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 “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 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 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3.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 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
4.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2)《诗经》。(3)楚辞。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主干排查]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 子”,“__家__天__下__”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① ②商神代权贵族以 和王权血密缘切关结系合, 为商 纽王 带通 ,实 过行宗占法卜制。
b.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a.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
到很高的水平,产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
②冶金业着 权力
和秩序。
b.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 铁器
。
c.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③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业水平。
3.商业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三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 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史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 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 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 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 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 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