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性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洛时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学校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在给教育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发展所暴露出种种问题,给现实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冲击,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

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17日在京发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

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

由此可见,青少年与互联网已走到了一起,网络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

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的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德育如何抓住机遇,及时向互联网延伸,如何应对挑战和冲击等,有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立项研究。

为了努力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作为知名高校附小的条件及德育工作实际,在广泛收集、征求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开展“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课题研究方案范文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目的意义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使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流连忘返,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对于网络教育的接受者来说,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

然而,未必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素质,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过程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加以解决。

而对于教学的实施者来说,工作上要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一思想要贯彻到教学策划、课件制作等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

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

有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

由于网络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交际中所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规现象;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影响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校园生态德育实践与研究

网络环境下校园生态德育实践与研究

网络环境下校园生态德育实践与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新变革,加强学生的网络生态德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渠道,使他们能够快速获取各种信息,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提供在线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进行学习。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交流经验,扩大学习的范围和途径。

网络环境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网络游戏成瘾、沉迷于网络社交等。

网络游戏成瘾成为了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大难题。

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交往能力受损、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等。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研究来深入了解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开展校园生态德育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素养课程、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正确使用。

教育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学校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对于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可以采取限制上网时间、设置合理的上网区域等措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社交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避免沉迷于虚拟社交圈。

学生应该明确网络社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真实的社交才是最重要的,要倡导学生多参与线下社交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加强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的帮助与支持。

对于网络游戏成瘾学生,学校要积极引导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座谈会、讲座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警惕。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德育课程,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促进社会和谐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德育课程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具有重 要作用。
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给小学生的 价值观带来冲击,如何引导他们 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是一个亟待 解决的问题。
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对策与建议
技术对策
建立技术保障机制,提前排查可能出现的技术 问题,确保技术支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资源对策
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 时积极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
教师培训对策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THANKS
教师培训
03
教师对于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建设的技能和知 识储备不足,需要进行培训和指导。
资源不足
02
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如 缺乏相关教材、教具等,影响课程的质量和效
果。
学生参与度
04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 术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参
与度不高的情况。
风险评估
网络普及率提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学生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低,网 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信息多元化
网络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既有有益的,也有不良的,如何 筛选和过滤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品德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 义。
研究步骤与计划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方式已在国外普遍开展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已取得较大的成果。

但毕竟国内的信息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外不可同日而语,加之文化差异与地域特色,决定了国外在此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但无法取代我们的研究。

从国内情况来看,在部分中学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而未能发挥家长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中的应有作用,此类的实践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探讨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实践研究的少。

不少学校也开发了家长学校网站,但这类网站与其他同类网站一样,只是将原来传统环境下的家长学校信息电子化。

本课题研究的趋势是:研究信息技术对德育活动方式的意义、价值,以及家、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施教的目的、内容和模式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旨在建构一种青少年网络德育模式,指导网络德育尤其是小学网络德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2)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_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_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_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营造和谐德育提升生命质量碧水淙淙,表山环抱,犹如一个小盆地的闹村乡,有一所闹村中心小学。

当你走进校门,看到蓝白相间的教学楼,葱绿的草坪,粉色的文化长廊,五彩的塑胶操场,洁净的水泥路,透着纯朴气息的师生们,相信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你赏心悦目。

闹村中心小学创建于1903年,历经百年**桑,积淀了“养正文化”精神。

她是一所希望小学,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更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

2000年学校撤并了10所村完小,撤并后的学校,老师和学生828人,是办学以来的是高峰。

教师平均年龄大,有三分之二来自撤并学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有320多人来自撤并学校,并且多数是弱势群体,缺乏家庭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意识淡薄。

就是这样一所农村薄弱小学,通过校长和全体师生的齐心协力,克服了因校网调整引起的管理困难,克服了学生来源质量不尽理想的困难,克服了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抓住新课改这个契机,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在艰难中起航,在坚持中前进,学校办学频结硕果,逐步成为**县知名的农村小学。

几年来,学校接待来自市、县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代表团达21批,先后被评为县德育特色校、县双十佳满意学校、市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农村寄宿制达标学校、市德育先进集体、**准化学校。

05年9月中旬,**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农村新课程调研时对闹村乡中心小学如是评价:“整洁清雅的校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仿佛不是一所农村小学;迎面而来的一群群孩子,着装朴素,一张张笑脸稚嫩可爱,一声声问候落落大方;踏着夕阳的余辉,塑胶操场上汇聚着一群孩子和老师共娱共乐,这是一所和谐的学校。

”一、立足学校决定办学目标曾经有这么一个家长为了三个孩子读书,变卖了家里唯一的家当——一头耕牛;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堪别人嘲笑,殴打同班的四个同学;曾经有一个孩子为了孝敬爷爷,偷走同寝室所有孩子的钱,致使8个孩子没钱乘车回家。

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

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

家校互动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合作。

构筑和谐德育环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家校互动在实现这一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家校互动可以促进双方的互信和合作。

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信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家长会议、家访以及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家长和教师可以分享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问题。

这种积极的互动可以增强双方的合作,建立起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关系,为学生的德育提供稳定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家校互动可以增强家庭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和了解。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家庭是孩子们最初的教育环境。

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决策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规划和管理制度。

通过参与家长会、课堂观摩、亲子活动等,家长可以直接体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与学校配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

此外,家校互动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育人责任。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环境,两者的合力十分关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重要场所。

而学校则是孩子的第二家园,是教育孩子学习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地方。

通过家校互动,家长和教师可以携手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这种共同育人责任的理念可以避免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最后,为了加强家校互动的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学校应该主动促进家校互动,如定期举行家长会,提供教育讲座和家庭教育指导等。

其次,学校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家校互动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和手机App等,方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沟通。

再次,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亲子日、义务劳动和文化节等,增加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机会。

最后,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培训,使家长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德育手段与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那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这个平台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德育效果。

比如利用家校沟通,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家校交流水平,开展主题德育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利用现代科技实施德育的策略和有效途径。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网络家校互动和谐德育环境影响研究【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79-01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现代社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首要的特征就是待人接物文明、礼貌、谦恭、做事认真,律己严,待人宽,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才。

学生的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日益发达的现代网络普及学校和家庭,学校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让家校随时交流,对孩子及时、彻底地受教育,并让孩子借助网络解除学习,生活压力,让自身与时俱进,轻松快乐成长。

1 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 家校合作,观念陈旧且存在误区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没能很好地利用家庭的教育力量,往往到了无法教育的程度再找家长,告状或是责骂。

而在教育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

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老师,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

(完整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完满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结题负责人:郭立仁单位:旭日市第十八中学结题日期:“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一、背景解析及研究思路1、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它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供应了无量的空间,而且上网的人数也在成倍数的飞速增添。

在网络时代,该怎样去对付网络给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样利用网络来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正直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值得商议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研究其正确有效的路子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吻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简单以致学生知行脱节,言不衷心,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定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研究,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教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

诚然在平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必然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惊慌失措,知与行难以一致,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挡,以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拘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 , 时辰面对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 , 学校围墙也无法间隔网络的浸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 , 轻点鼠标, 来往于网络空间时 , 最后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

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可以熟,难免会碰到社会外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所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近来几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对巨大挑战。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一起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经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同学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和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革新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

今天的教育假如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动身,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效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同学广泛并熟悉。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保守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

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保守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同学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同学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保守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示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但这种保守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出现,同学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

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

对《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课题

对《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课题

对《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的一些看法尊敬的梅校长、冯校长及二职中的各位领导,教科室的陈主任:本人今天有幸来到第二职中,参加《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课题的中期汇报,这是一次学习的良机,很有启发和收获。

就目前客观情况而言,职业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有“在校五天抵不上一个双休日”的就法,学校如何与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职中注重了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德育工作的影响,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学困生、情困生、特殊家庭学生为重点,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应当说很有眼光。

在拜读之余,有赞叹、有仰望,也有会心的感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1.中期报告环节完整整份中期报告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研究原则、研究目标与内容、思路与过程、措施与管理、研究成果、问题思考等,非常完整,完全符合规范。

2.研究内容细致具体课题组一共列出了12条研究内容,非常的细致和具体,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子课题也非常明确化和草根化,有助于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3.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不仅有论文发表、获奖,还有案例获奖,这都是比较常见的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应用于科研、后勤、实习、实训等德育实践中去,学校先后通过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的考核,应当说是十分不易的。

4.研究对象界定准确课题组的研究以全校学生为对象,而且和德育处共同确定了网络家校互动的重点学生,即学困生、情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等作为家校互动的重点,应当说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毕竟我们的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发展。

5.文稿格式规范作为一份中期报告,文稿的格式和编排很有讲究,这份报告在这方面很注重,各个标题的层次、编号的使用都没有什么问题,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相当不错。

5.一些看法可以看出,这份中期报告的质量很高,撰写者花了很多的心思。

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年轻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也逐渐形成了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不良习惯,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次研究拟以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对策为主题,探讨学校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 分析和总结当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不良行为特点和成因,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2. 研究学校德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3.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与网络环境融合发展,培养具有健康网络行为的良好公民素质,创造校园良好的文化、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研究内容1. 当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不良行为特点和成因的分析;2. 学校德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措施;3. 学校德育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发展;4. 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报告、调查数据等,了解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2. 问卷调查法:选择几所代表性高校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网络行为情况,为学校德育应对提供参考依据;3. 访谈法:就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策略和措施,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4. 实证研究法:选择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学校德育工作的情况和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表现,收集数据,分析探讨学校德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实际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建立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理论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2. 提出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应对网络环境的策略和措施;3. 探索学校德育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发展模式;4.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六、研究时间安排1. 阶段一: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预计需要3周时间;2. 阶段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预计需要6周时间;3. 阶段三:访谈和实地调研,预计需要8周时间;4. 阶段四:研究成果整理和撰写论文,预计需要4周时间。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课题的提出1、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现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巨大影响,特别在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同时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央电教馆把“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作为十一五重点课题,江苏、深圳等地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新途径”的探索和实践,许多学校还开发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家校交流互动平台,正在开展一些实验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条件研究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切实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这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又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

国外现状: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

家校教育互动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在国外,教育管理部门对家校互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如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学校协助委员会等,普及教育学知识,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吸引家长自觉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育,如日本的挫折教育等。

但这些做法并不一定适合于中国的教育。

特别是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国内与国外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环境和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物质环境为教育提供保证,精神环境则影响教育的程度,教育不是去改变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然程序,是要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为他们不断地创造适应每个阶段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刺激,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相互作用,促进孩子的发展。

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如果光靠学校是完成不了教育目标的。

因此,只有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学生聪明、健康地成长。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实验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实验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实验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概述本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从目前的教育形势看来,应该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网络是德育教育的新阵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掌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动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成就更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本课题的选题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思维,从我们的工作实际出发,以计算机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快捷的、超前的信息工具为实验平台,在学校、家庭、社会联合体中,利用网络平台多方位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信息浪潮的冲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时代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同时也愈发显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又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网络操作技术。

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学生道德教育的脉络,以最佳的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德育工作朝着健康的、有序的、科学的方向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从目前的教育形势看来,应该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网络是德育教育的新阵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掌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动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成就更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鉴于此,我们主张在学校、家庭、社会联合体中,利用网络平台多方位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长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国内研究的现状目前,国内关于网络教育的研究从内容的指向上看,主要集中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包括网络的伦理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群体主要以初中生为主,其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环境的浸润与冲击,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学生的德育不仅涉及到他们的个人品德,更与社会风气、文化背景等因素紧密相关。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和总结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提出适应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进行调研与分析,同时进行个案研究和现场观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三、预期研究成果1.研究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问题;2.总结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模式;3.提出符合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和建议;4.为中职学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有效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研究的实施计划1.文献综述:对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启发。

2.案例研究:选择多所中职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反思中汲取经验。

3.问卷调查: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教师对网络德育的看法及其应对策略等。

4.现场观察:到中职学校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交流,全面了解校园网络环境的情况以及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分析德育实践的困难与挑战,寻找解决之道。

5.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现场观察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提炼实践模式和策略建议,并进行前期实验验证,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和谐德育,贵在情感】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

【和谐德育,贵在情感】 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

《【和谐德育,贵在情感】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开题报告》摘要:和谐德育即以和谐手段、方式、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实有效日常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养成保证学校育人目标实现,德育程教师仅有良情感表现是不够还要能用己良情感表现感动、影响学生使产生共情效,要提高情感影响力教师必须多与学生接触了触动学生方式方法将己德育影响与己情感影响结合起从而增强德育效和谐德育贵情感【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成败是学校管理效率、育人质量不断提高关键而和谐德育是我们追目标创造和谐德育更要教师具备高情感智商教师情感智商影响学生对德行教育接纳程它包括了情感认知控制能力、情感沟通影响力和情感教育实施力这三种能力提高必然能够提高德育工作效性与实效性从而促进校和谐发展【关键词】职和谐德育情感情感介入是和谐德育基础什么才是和谐德育呢?和谐德育即以和谐手段、方式、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实有效日常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养成保证学校育人目标实现而现实德育我们常把学生认识问题、生活问题混谈教育方法陈旧生硬用标准律令规多样化行用权威理论释切用抽象道德仲裁生活等等这切都是以硬性指标衡量学生从而也导致了德育工作不和谐因素存所以说德育渗透情感因素是建设和谐校要.情感心理特性.情感动力性情感动力性指是情感作教育者种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认知活动具有驱动作用,既可以推动,又可以制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表现出赞扬和欣赏情感可受教育者入强动力促进受教育者提高学习效率、活动能力、接受德育教育动力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表现出批评和憎恶态会对受教育者认知、情感和动作等各方面德育行产生制动效德育教育对学生存问题给予恰当评价会使学生感到情感上关怀从而对身行有定推动或制动效例如我们根据职学生情感发展方面特利用情感动力性特激起他们改变不良行如你很聪明你知道这件事情该怎么做人犯次错没关系关键是你认识等等情感色彩性情感不是人对客观事物身属性反映而是人与客观事物要关系反映由情感以人主观体验主要特征定了情感具有色彩性这也是情感与理性重要区别情感色彩性定了情感易打动人、感染人使人际感情产生化反应方式从而使体对他人和特定情境情绪状态产生觉共鸣或产生相类似情绪活动若情感缺少色彩就很难产生情感激励与引导有关理性激励也会被压抑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工作等往往单调枯燥不易人接受管理工作如把情感赋以浓墨重彩倾适量爱国主义情感色彩、道德情感色彩、然美感色彩及艺术美感色彩把认识程与情感程有机统起使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易受感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情感色彩情感感染功能、情感激励提供了依据3情感指向性情感产生就有明确倾向性人情感指向什么由什么引起喜怒哀乐喜从何怒向何方非常清楚德育者积极情感倾向性表现把己热情、乐观情感指向教育事业对象上情感倾向性使人行趋向定对象或定方向使得德育者赞成什么、期望什么、否定什么情感倾向直接影响着学生情感状态和行趋向这就德育者通情感投强化实现特定目标行提供了可能性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就要激发受教育者积极、肯定情感并尽力使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方面化二职德育提出情感动力原由职学生由他们进入高段前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行习惯上要不严目前还存应试教育前提下他们很少得到父母肯定、老师赞赏很少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付出爱这种情况下情感教育对他们能发挥出更效能德育是项动情事业德育工作必然要教师具备较高情感智商只有具备较高情感智商教师才能恰如其分地驾驭教育情境影响学生情感发展并终促使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从而达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体系效等方面整体和谐三情感德育流动教师要多角把握学生情感和谐德育前提情感认知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对己和他人情感状况觉察以及觉察基础上形成评价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己及学生情感能力这其包括对消极情感控制和改善对良情感激发与保持首先样种表情可能具有不义要准确地识别人情绪单凭表情是不充分必须结合其他情况如当情境、性特征等将这些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才能达到准确识别情绪状态目德育程也要判断出学生对待教育是心口呢还是口心不并由调整教育节奏和方法其次每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面对复杂繁琐工作线往往可能出现情感失控情况如面对屡教不改、顽固不化、特别是与己针锋相对学生教师容易情绪失控造成对学生和己伤害从而影响到融洽师生关系反有教师和学生交往程容易出现情感控制情况如严肃、缺乏热情或者虚情假等等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以心换心、以情感人适适当地流露真情真性比如说教育某学生我会先观察他当心情他表现出很急躁情绪我会稳住气息先以关心他切入口问你刚才怎么了?给他倾诉机会分析确实是违纪行再有笑脸严肃面孔强调纪律严肃性又可情感熏陶耐心细致以情感化情感沟通能力和谐德育基础情感沟通能力是指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有效影响或改变学生情感状态或体验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生情感理和正确有效地表达己情感让学生理教育要达到既定效教师就应该学会运用情感表达教师情感是否能让学生照单全收这就不定了教师遣词造句、语气语调、眼神手势都透露出具体情感信息如教师情感表达不准确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情感不、误和曲从而影响正常沟通和交流因作德育者必须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提高通系列学习和培训达到更传情达效德育程教师仅有良情感表现是不够还要能用己良情感表现感动、影响学生使产生共情效道德情感影响首先是道德情感示然是道德情感带动教师举动表现出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影响如教师情感感染力强学生会产生对教师感喜欢与相处进而对教师教育产生依赖感要提高情感影响力教师必须多与学生接触了触动学生方式方法将己德育影响与己情感影响结合起从而增强德育效德育情感不是立刻就能建立起这要朝夕情感投入或前面批学生对老师评价感染面批学生平教育程我常能听到学生这样句话我想与你沟通交流我知道你是真心我们我已听到高二或高三学生对你评价了3情感教育实施能力和谐德育体系情感教育实施能力是指德育工作者把情感能力作学生发展重要领域对其施以教育力量并建立相关体系及模块调动切可能教育有效提高学生情感素质能力现代素质教育要我们德育工作要将提高学生情感智商作重要项容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职教育阶段差异更多应该归因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这就要德育者不但要掌握每学生情感特还要学生设置适当情感发展目标充分运用学校各类教育将发展目标化有效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校组织各类主题活动无论是体类还是实践类只要有机会让学生参与了就是我们与学生培养情感体系所以从学校德育方面说应从每位教师思想识出发确立情感教育重要地位并设计相应实施系统落实具体实施方案这都是德育者提高情感教育实施力重要途径总德育要和谐情感智商概念引入已成不当然概念与现实对接还要强有力行动支持要德育工作者能以更热忱情感投身德育工作实践反思反思学习学习提高提高应用从而达到和谐情感关系施教终级目【参考献】()刘善循.增强情感智力技巧[].北京商印馆000.()王现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师德水平[].教育纵横谈(3)许新海.让儿童道德生命由生长[].江苏教育出版社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直是国内外社会各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一些社会机构和学校也开展了一些关于学生上网和网络道德建设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一些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措施和做法。

近年来多数学校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和“校讯通平台”,可以说已经在全国已经开始了网上家校互动的行动研究。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地域和各校软硬条件的不同,我们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还有待于进一步针对本地域本校进行实践性研究,尤其是利用网络进行家校互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

从理论价值上讲,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发家校互动平台,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变传统的口头说教为迅捷的精神沟通,增强德育教育的情境性、实效性。

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效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这正是教育面向未来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实践意义上看,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学校和学生家长越来越迫切要求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长会、家访、告家长书等传统的沟通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多重的社会环境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方便、高效的家校互动教育平台进行沟通,促进家长、教师互动,家长与学生互动,实现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目的,从而构筑和谐的育人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是德育工作必经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属于德育途径类实践应用研究,把网络途径、家校互动途径、德育环境途径三种途径有机结合形成“和谐”之合力,其中网络途径是前提,环境途径融入互动途径,合力的作用点发生在学校、家庭人际、文化环境走向和谐。

(2)以师生互动模式为仿本,研究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动模式。

包括了相互问答、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等多种具体的互动形式,互动对象应是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双主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张扬,互动内容应涵盖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高中阶段的全部成长内容,还应包括人际交往、文化氛围创设等。

互动方式有教师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家长之间,要进一步拓展原有的家校通内容。

(3)总结已有的本校、外校有关家校工作经验,提炼适合我校的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工作内容、方法。

(4)实践应用我校目前已有的网络技术、校讯通条件,追踪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发。

(5)研究如何对家长群体开展网络知识技能培训。

三、研究基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校通”研究与应用》立项通知、北京电化教育研究会关于推广“家校通”系统的函件等相关论述。

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陶行之教育理论、人际交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合作教育理论、家庭教育理论。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人员条件: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本课题属于学校课题,参加者为微机组教师、德教处领导和部分班主任,其中主要参加者由工作经验丰富、参加过国家、省、市课题结题工作、科研能力强、网络应用意识强,在学校、省、市德育及学科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各级主管干部和班主任组成,人员有朱玉成、李振国、刘金环、张铁军、李玉琴、才敬文、吕云峰、王丽君、柳威、孟繁荣。

具备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并准备以本课题为牵线,带动全校班主任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2.保障条件
(1)学校软硬件设备、设施资源充足,有具体的制度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德教处)指导、管理课题的有序开展,有重视科研的领导支持,从科研经费投入到开会学习、培训、购买资料、奖励等等有研究经费作保证。

(2)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德育先进集体,有着重视德育的良好氛围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家校工作开展得早,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和关注程度高、参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社会资源基础好。

(3)我校是河北省现代教育示范校,重点小学,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我校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期待值高,学校科研气息浓厚,适合开展本课题研究。

(4)网络硬件支撑:学校为河北省现代教育示范校,现为10兆光纤接入互联网,学校主站设有德育论坛、家长频道、学生频道专栏,可实现网上自由沟通。

学校为每位教师配置台式电脑。

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达中级以上。

经过调查统计,我校学生家庭拥有和使用电脑的比例为70%以上。

家长使用手机(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比例达到100%。

(5)“家校互动”平台的保障:学校开通了“河北恒信校讯通”平台,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各项功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通过这种先进的短信、网络信息平台,建立通过学校教育的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往、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力争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外部环境。

(6)家长方面的保障:家长们有强烈的愿望想通过各种途径与学校密切联系、和谐互动。

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工作组织机构可以为本课题提供家
长方面的宣传、组织、推动力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在解决实践问题,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中,将课题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以构筑和谐德育环境为生成目标立足于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实践,研究、分析、判断、反思,反复实践论证,通过螺旋向上的反思实践论证找到一种可操作性的互动模式,把理论成果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切实可行部分作为互动实践的重点内容加以研究,以求得先进理论指导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家庭不同学生特点的分类如:单亲家庭与健全家庭、优秀学生与学困生等不同类别的个案研究,从特殊经验里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

3.教育叙事法;以教育日记或反思日记为载体,对家校互动的实践操作过程加以叙事,体会、反思,得出经验。

六、课题研究步骤
1.自2011 年5月——2011年11月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修改方案培养研究人员。

2.自2011年12月——2012 年5月是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在实践的环节中进行分析、选择、加工、实验、总结、反思,探讨实验进程的有效性。

课题组成员要及时总结,及时撰写经验、论文,学校以论文、论坛等形式进行阶段总结、汇报;争取机会参加相关科研培训。

3.从2012年6 月——2013 年5 月,全面总结经验阶段,完成各项研究,做好结题准备。

准备结题。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领导小组组长:孙建国
领导小组副组长:裴庆大金丽梅王玉林张晓明黄海琴
课题研究组组长:朱玉成
课题研究组副组长:王玉林
研究小组主研人员:张晓明张铁军、李玉琴、才敬文、吕云峰、刘瑞燕、李静华李振国
研究小组协研人员:各年级各科任课教师
课题顾问:苏建东、徐晓峰、王义成
宽城一小朱玉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