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素养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评价的初步研究

学校是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实施主体,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科学实践活动已经纳入学校科学教育大课程中。完善的学校科学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开发科学的、简便实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以促进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工作体系和监控机制的形成,是保障学校顺利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但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存在一些的问题:

1.重科学的实用价值,轻学生的发展价值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应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根本目的。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不是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而是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一般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种重科学实用价值、轻学生发展价值的倾向,充分体现在对学生提出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人们一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这个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科学的运用目的,而主要不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2.畸重知识与能力,忽视非认知因素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上,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层面的内容,而忽视非认知因素层面的内容。这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在课堂学习中仅提出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认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仅注重考试范围中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探究、批判、创造的能力则不在学习的视野中。其三,误解非认知因素,仅把它视为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如认真的态度、学习的兴趣被认为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其实以科学旨趣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标志。

3.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轻文科课程的运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学校课程分为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由科学的档案记录而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直接体现为理科课程。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上,认为只有理科课程才能形成科学素养,文科课程则少有形成科学素养的价值。新课程改革前的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大都包含着这种思想。综合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内容,在小学以综合课为主,但在小学综合课中,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其他综合课程中则较少提到科学素养的要求。

4.重课程学习,轻学生生活经验

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学科教材为依据、受教师课堂教学制约的学习。在学生科学素养的

形成方法上,强调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认识上,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的结果,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只有课程学习时间,缺少学生独立钻研时间。在学习管理上,对课程学习有严格的管理、指导和检查,对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则缺乏足够的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独立钻研被排除在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之外。其实,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精神只有在学生直接的钻研活动中才能真正产生和发展。

5.重学习结果,轻钻研过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科学素养形成的实际评价上,常常只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又常常只重知识和在试卷上知识运用的评价,忽视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来的实际能力和非认知因素的评价。在试卷评价上,常常只重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标准化的考试是其典型表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最终被看成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不是一个随着学习生活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从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着手,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和谐发展。在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监测评价体系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评价方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国内目前对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为建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评价方案,笔者重点开展了两大领域的研究:一是从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出发,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当前科学素养内涵的主流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了形成了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二是针对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在评价的方法技术上进行开发研究,冲破传统教育评价方案,开发了与评价的目的和对象相适应的评价新模式、新方法,第一次尝试用多元组合评价解决复杂教育评价对象的评价问题。

任何一项评价方案都应该作为一种帮助学生成长、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工具。通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应当了解学生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了解个体水平与群体合作水平,了解所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应用能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也可以帮助学生设定科学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成就感,并为有效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具体信息。为此要求评价任务是有丰富意义、有挑战性,且通过开展各类科学实践活动能实施的。评价应尽可能发生在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情境中。笔者提出了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标准,以保证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评价的质量。

评价过程应当紧密围绕评价目标。

评价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成绩和学习机会的评价。

评价中数据采集的技术必须与数据解释方案相匹配。

评价过程必须公正。

评价结果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机会所作的推断必须是合理的、可靠的。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元素不仅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还包括

外显的科学行为与习惯,更重要的是联系到可以适应社会,并与之密切相关的内在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评价目标,且各构成元素不属于同类知识。譬如,科学知识与技能属于显性的书本知识,而科学能力与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的经验知识。显性知识,它们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表、公式加以表述。因此对它们的培养应该是学到的过程,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达到掌握的目的。对这方面的评价,测验、考试是常用的有效方法。隐性知识,它们更多地与个人的经历和直接经验有关,因此是学习的过程。即通过参与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在感知、体验、感悟的基础,内化成个人的经验。对这方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测验的办法,而是要通过表现性评价、观察评价、问卷等方式,才能有效地检测。

多元组合式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随着当前国际教育评价多元化发展,现代的科学素养水平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科学素养水平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科学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而现代科学素养水平评价的目的已经从检查、鉴别、选拔等证明功能扩展为导向、激励、调整等改进功能。正是由于评价目的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也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评价主体由过去的教师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价等多方位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有学校、教师等多级评价。此外,这种多元化组织方式的多元。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评价的多元化价值观正在成为一种促进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动力,渗透到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

顺应国际教育评价的新趋势,笔者提出了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基本思路:采用多元组合式评价解决综合目标的问题。所谓多元组合式评价是指,依据科学素养综合目标的性质,选取多种教育评价方法和技术,组成一个相互关联、优势互补的评价系列,从评价情境的不同成员(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的评价相关人员)中收集相关信息,综合各种价值主体的评价结果,然后剖析各测评目标的评价信息汇聚情况,最后对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依照这一思路,在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方案的设计中,笔者采纳合成了二种评价方法。

表现性评价

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主要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并从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将理解与技能应用于真实世界情景中的真实问题。它不仅是评价的工具,更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仅是评定成绩;其根本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真实性评价的一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