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02.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统一体。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观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潜质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代表人物:高尔登,霍尔,董仲舒。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老的发展完全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洛克,华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
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是对表现于教育结果之中的人的社会功能的规定;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如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方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二,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它不仅从整体上指引教育活动的方向,而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着支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第三,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之前要从教育目的出发来计划和组织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教育目的来不断调控教育进程;在教育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教育目的来评价教育效果。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者中最激进的一个。
其他代表: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人格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比,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
代表人物: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
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斯宾塞和杜威。
伦理本位论,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更偏向社会本位论这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方面。
代表人物:康德和赫尔巴特。
社会本位论,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个体的发展要收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三)我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精神实质: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注意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体育。
它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第二,智育。
它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第三,德育。
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第四,美育。
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第五,劳动技术教育。
它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行测劳动观点的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背景与特征
第一,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第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第三,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
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
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
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
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人被忽视。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