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在关于人口总量对自然界的压力的认识上发生极大转变
“悲观派”
梅多斯等人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1972)
2.《没有极限的增长》及其观点
自然资源的供应在任何一种经济意义上说都是无限的; 多少世代都关心的问题并没有出现不能逾越的严峻形势; 人口的增长代表了经济成功和人类进步,不是社会的失败。
意义在于使人类有勇气和积极地面对现实并具有警示效应,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5.从伦理方面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是目前的决策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维持和改善其生活标准的能 力。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基本内涵就是科学地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当代发 展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公平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尺度
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从经济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是经济发展,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 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4.从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量做到接近“零排放”或“密闭 式”工艺方法,以保护环境质量,尽量减少能源与其他自然资源 的消耗。着眼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2.从社会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 持续生存战略》中给出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不超出维 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主要强调 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可持续 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 好的生活环境。
20世纪50-60年代,传
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现在
20世纪中叶,人类开 始反思
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念的传统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正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
2.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进步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有113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唤起了 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区域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4.环境观念发生重大改变
摈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实行了“三同步”(防止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
施工、同步投产运行; 综合治理代替个别治理,节能降耗、发展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等
技术和方法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重大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5.重视社会组织在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矛盾中的作用
自发组织制止各种危害环境的行为; 发动群众参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6.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能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有些影响的作用是深 远的,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原来的气候区改变;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人们的消费观开始发生改变,生态文明逐渐 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时尚。
内涵的实质是要求人类社会必须彻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 态和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统筹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经济问 题。
具体说,就是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用高新技术和循 环经济等手段,以及提倡绿色消费等措施,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环境保 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和提高生态质量,实现环境和生态、社会 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类发展理念的进步意义
1.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出现新飞跃
图腾祭拜
工业文明
绿色文明
2.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发生根本性变化
自然界定位于被征服者;
改变了偏激的看法
自然资源视为“上帝的恩赐”;
……
3.发展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人类是要延续的,当代人要发展但也应该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
《寂静的春天》
《人类环境宣言》
1976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在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 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 言》和《21 世纪议程》两个文件,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 人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发展的新模式。
《21世纪议程》
1992年6月,李鹏总理在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
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提出了经济增
长与收入分配的著名的倒U形假定,即在经济未充分发展时期,
收入分配将随着经济发展而日趋不平等。其后,收入分配将趋向
平等。
学术界并没有认同 从部分环境污染指 标分析所得出的 “环境库兹涅茨曲 线”是一个环境污 染的普遍规律,更 没有认同“先污染 后治理”是经济发 展过程中不可改变 的规律。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一)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观点之争
1.《增长的极限》及其结论
Forrester J W 和 Dennis Meadows认为如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方 式,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人口增长 粮食供应 人均工业产值 环境污染 资源
环境持续恶化很大程度是人类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上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 最早出现发展”概念的界定
《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 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 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在 1991年11月联合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讨论会认为:可持续发展 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 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乐观派”
意义:强调了科技的和社会的因素在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要反对盲目的进步
(二) 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
1.传统发展观及其理论基础
传统发展观的道德观基本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根据
,即“一切以人类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以人类的利害尺度作
为行动的内在依据和最高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