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白发,两种愁情

——《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处于统编教材九年级教材中。编者将写古人愁情的词放在一起,旨在让读者体会心绪各一、风格迥异的愁绪,了解古代的愁文化。

笔者发现这两首词的作者同是因征战生活引发感慨,因愁而发白,但是引发二人愁绪的原因不一样,《渔家傲》是写边塞战事吃紧,被敌军围困,“燕然勒功”的壮志难酬,归家遥遥无期,因而流露出戍边将士的乡愁。而《破阵子》是辛弃疾主张抗金却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被弹劾而退居山野,一腔热血无处洒的壮志难酬引发的愁绪。

这两种愁绪的味道也是不同的。因征战生活引发感慨,因愁而发白,这是对西夏连年入侵造成国家积贫积弱,边防空虚,接连大败的悲伤,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是国家不安,有家不能回的悲凉与无奈,词人处在严酷的国家命运、个人志向和乡愁之间,矛盾不得解脱,才借酒浇愁,悲到连眼泪都流出来了。在《破阵子》里,那沙场秋点兵的恢弘,那分麾下炙的豪爽,那的卢飞快、霹雳弦惊的激烈,都是英雄的豪情和壮举的展现,词人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一句“可怜白发生”,是词人思绪回归现实的提示,现实中英雄的爱国热情却被误解,英雄的豪情才智却被打压,英雄徒有宏愿却没有用武之地,心中的憋屈,心中的愤懑自是难平。因此这首词悲中充满豪壮的愤懑。

这两首词的情感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渔家傲》是触景生情,从现实环境中引发愁绪,悲景抒悲情。通过写衡阳雁南飞,含蓄的写出家园、故国很遥远。隐含着“雁儿对这边塞都不留恋,我却要呆在这里”的苍凉。“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一个人喝酒,暗示孤独;“万里”,渲染边塞和家的距离遥远。“千嶂里”,写所处地理环境是崇山峻岭之中;“孤城闭”,突出了孤城是在敌人的包围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从听觉和视觉上再写悲凉的景,渲染出“人不寐”的乡愁,悲凉而又沉重。《破阵子》是从回忆昔日征战场景入手,那一个

个画面充满了英雄的豪迈和雄壮气势,这是词人曾经的过往,回忆起来那种由衷的自豪跃然词间。再和目前的处境相对比,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又替代了那种自豪与喜悦之情。在今昔对比中词人的情感又发生了变化,感慨也油然而生。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解读,笔者得出“一种白发,两种愁情”的认识,根据编者的意图和教材的特质,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品读和诵读来体味这两首词的情味及其表现形式。这一目标的确定也是关照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咬文嚼字品析文字背后的情感;《诗大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此可见,诗歌是抒情的艺术。郑桂华教授在《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一文中指出:“诗歌与人的感情表达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某个人身上瞬间的灵光闪现,只不过通过诗人的语言凸现出来,把它传递给别人。”并认为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最需要着力的一个方面就是体验诗歌的情感。依据学情和这两首词在情感表现技巧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确定为研读景和情的关系,即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诵读设情境

老师朗诵两首词,学生感受其感情基调的不同。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明示学习内容,快速进入文本;同时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受情感氛围。

(二)读白发

1.找“白发”。

2.读懂“白发”。白发——老愁——白发

设计意图:抓“词眼”,明确情感基调。利用巧合切入文本,便于同中求异。

(三)探愁因,见不同

1.主问题:因何而愁?

2.找情感句,探愁因。

3.试着读“愁”味儿。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愁境。

(四)品愁味,知不同

1.紧扣《渔家傲》的“异”,品边塞异景,想异地画面,品“一”和“万”的异,品“我”和窦宪的异,品出男儿泪的悲凉与无奈

设计理由:扣关键词,发散思维;多层品析,深入文字;渐入佳境,浓味方出。

2.指导诵读《渔家傲秋思》:重点指导朗读出边塞的荒凉之感,读出浊酒一杯和家万里的的感慨,读出人不寐的无奈,读出征夫泪的悲凉。

3.紧扣《破阵子》的“壮”,给“壮”找画面,读豪言壮语,品“壮”字后的心情,找情感转折点,品“可怜”的心境,总结情感变化,用汉语演读,体

味变化。

4.诵读两首词,感受不同滋味儿。设计理由:以读悟情,情从涵咏生。

(五)探愁的表现形式,明不同主问题:这两首词的情是怎样生发出来的?景和情何关系?

设计理由:将景、人、情统一,关注其联系。

(六)小结:言为心声,愁乃真情。一种白发,两种愁情。

设计意图:突出课的主题,渗透愁文化。

(七)课外探究:

搜集写女子愁绪的词,试比较男子的愁和女子的愁的不同。

推荐:李清照的《武陵春》《声声慢》

设计理由:进一步感受愁文化。

笔者重点阐述了对教材的解读,因为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恰当地解读教材才能确定出合宜教学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法和学法我重点谈了理论依据,因为理论指引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方法是草率地、是盲目的。教学过程是粗线条预设,教学策略还要依据学情灵活变通,预设得越粗越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和生成能力,课堂更是有生成空间,这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