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提纲14 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只是培养了忠诚的皇帝奴仆,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5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1、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2、造船术的发达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16(21)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直接打印]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必背知识点

[直接打印]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必背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杨坚(隋文帝);长安2.隋朝大运河开凿时间、人物,地位分别是什么?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②时间、人物:605 年;隋炀帝③地位:全长两千多千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说一说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并能画出大运河示意图。

①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②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最长)、通济渠、邗沟(最短,在江苏境内)、江南河4.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积极: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5.拓展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论及的工程与帝王分别是什么?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你认同皮日休的观点吗)?①工程与帝王: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②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

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同意作者观点)6.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标准是什么?门第(出身)。

7.科举制正式确立于何时,标志是什么?评价(影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8.成语“罄竹难书”声讨的是哪一个皇帝?该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李渊(唐高祖);618年;长安。

2.唐朝常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皇帝是谁?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历史上把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什么?①唐太宗;②吸取隋亡的教训;③以民为本(重民)的治国思想;④贞观之治3. 唐太宗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1 隋朝隋朝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隋朝统一了中国,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隋朝的政治改革: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设立均田制,以促进国家的治理和经济发展。

隋朝的工程: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由于过度征税和劳役,导致了百姓的反感和起义。

1.2 唐朝唐朝的建立:唐朝由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开创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的经济发展:唐朝实行均田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对外贸易。

唐朝的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等。

唐朝的对外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有广泛的外交往来,文化交流频繁,影响深远。

1.3 唐朝的灭亡安史之乱:唐朝中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导致了唐朝的严重内乱,对国家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唐朝的衰落:由于连年战乱、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原因,唐朝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907年灭亡。

第二单元:宋朝时期2.1 宋朝的建立宋朝的建立:宋朝由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汴京(今开封),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临安(今杭州)。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文官治国”的政策,注重士人的地位和作用。

宋朝的经济: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活字印刷等经济创新。

2.2 宋朝的文化文化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活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明朝(一)建立建立者:朱元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府(南京),后迁都北京(二)强化皇权(目的:巩固统治)1、地方(1)取消行省制,设置“三司”制度(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中央(1)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为分散兵权,把原来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3、监管臣民(实质:皇帝的爪牙和耳目)(1)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2)明成祖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4、总体结构:意义: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八股取士考试内容: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影响: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的引进: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的发展:(1)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的发展:(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五)对外关系(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1、郑和下西洋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章节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笔记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笔记。

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隋朝。

1. 隋朝的统一。

- 统一的背景。

-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 当时南方的陈朝后主陈叔宝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 统一的过程。

-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统一的意义。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 隋朝的建设。

- 大运河的开通。

-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 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 意义:-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科举制的创立。

- 创立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创立过程:-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 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唐朝。

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唐朝的建立。

-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传位给李世民,即唐太宗。

- 贞观之治。

- 治国思想:-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治国措施:- 用人上,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如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解析(人教版2024)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涵盖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具有开创性与深远影响力的变革举措。

汉朝则在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与拓展大一统局面,历经西汉的发展鼎盛以及东汉的兴衰起伏,期间在政治体制的完善、经济模式的演进、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外交流的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秦汉时期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坚实基础架构与核心制度体系,对中国历史长河的走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与深刻印记。

二、知识点汇总(一)秦统一中国1. 秦灭六国背景:战国时期,长期的诸侯纷争与兼并战争,使得各国百姓渴望和平统一。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大幅提升,远超其他六国。

秦王嬴政即位后,秉持着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积极筹备并推进统一大业。

过程:公元前230 年,秦国率先向韩国发动进攻,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征程。

随后,在公元前228 年攻灭赵国,公元前225 年灭掉魏国,公元前223 年征服楚国,公元前222 年拿下燕国,至公元前221 年,齐国也被秦国所灭。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石,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首创皇帝制度,自称为“始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其意志即为国家法律,这一制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核心象征。

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行政方面的最高长官;太尉主管军事,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与军队统帅;御史大夫则承担监察职责,监察百官言行与政务执行情况,三公相互制衡,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九卿则分别掌管朝廷与皇家的各项具体事务,如宗庙礼仪、宫廷警卫、皇家财政等,形成了一套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的中央官僚体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小结导学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小结导学课件新人教版

对点训练
4.下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
正确的是( B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对点训练
知识点3:戚继光抗倭 5.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 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B )
A.抗元的决心
C.抗清的决心
B.抗倭的决心
D.收复台湾的决心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
区管辖的措施是 ( C )
A.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B.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C.在中央设宣政院 D.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
对点训练
知识点8: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5.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 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
状况,他们应查阅的著作是( A )
A
B
C
D
对点训练
知识点5:明清朝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9.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唐诗宋词,再到
明清小说,高峰迭起。明清很多小说注重描写商
人的活动,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并初步 表现出抨击封建制度……逐利生财等新思想。以 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 C ) A.《红楼梦》 C.《西游记》 B.《三国演义》 D.《水浒传》
知识点9:“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
历史影响
17.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 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B.倭寇入侵 D.文字狱
对点训练
18.《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 爆发之前,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 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 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 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纲要人教新课标版1、元代以后是什么王朝?成即刻间、开国君主、国都?明朝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2、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以下举措:①在中央,取销哪一官职,撤除中书省,由什么机构分管朝政,直接对谁负责?在地方,取销什么机构,设直属中央的什么机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建立了什么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督、侦察。

由谁直接指挥?③在思想文化上,推行什么方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什么范围内命题,考生禁止如何。

答卷的文体一定是什么?危害?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以上举措的目的是什么?①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设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禁止发布个人看法“八股文”危害:很多念书人为了中试,只顾用心攻读经书,不讲究实质学识。

考取当官后,多数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以上举措的目的是增强君权。

3、明朝第二代君王是谁?他看到藩王权力日趋膨胀严重威迫自己的统治,命令如何?谁打出“靖难”旗帜,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什么?谁获胜称帝,他就是明成祖?建文帝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燕王朱棣4、明成祖朱棣进一步增强君权的举措:①迁都到何地,增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持续履行什么政策?③增设什么特务机构,由谁统率,增强对臣民的监督和侦察?明成祖朱棣:① 迁都北京;② 削藩;③ 东厂由宦官统率5、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增强的一种表现是什么?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6、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的是什么事情?此次航行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明朝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增强与外国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朱棣7、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次数,抵达哪些国家和地域、最远抵达什么地方?1405 —— 1433 年七次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域,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8、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 )郑和的远航,促使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增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建立明朝,把应天改名_______,作为都城,他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撤消________,由________分管朝政。

________,设________。

________。

,②继续执行______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______。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________帝为巩固君权下令____________,北平的燕王______,打出“______”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___________”。

结果以________胜利告终,他称帝,就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3、科举制创立于________朝,完善在________朝,当时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明朝的科举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危害?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______下西洋。

2、时间:从______年到______年,郑和率船队从________出发,先后_____次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______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________个多世纪。

4、郑和下西洋,船上往返装载哪些货物?他的远航有何意义?如何评价郑和?5、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条件有哪些?二、戚继光抗倭(抗击外来侵略):1、________ (时期),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_________”。

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是____朝抗击_______的_________的话,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______年,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___的居住权。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特色。

以下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一、夏代夏代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可考的朝代,传说是由太康之子禹继位而建立。

夏代创立之初,以青铜器作为象征权力的重要器物,它是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同时,夏代也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代表。

二、商代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后期的时期,主要涉及流域地区的贸易关系。

在政治制度方面,商朝采用王国制度,颁布“甲骨文”等重要制度。

此外,商代王室也借助青铜器来展示权力与地位。

三、周代周代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以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而建立。

此后的东周时期,由于战国时期的不断战争和分裂,周朝政治权威逐渐失强。

四、周朝的文化周朝在文化方面的代表作是《周礼》,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礼制典范。

此外,周朝还有“诗经”、“春秋”、《易经》等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五、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战国时代,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镇江、临淮、湖北荆山等文化的相继发展使得春秋战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春秋时期,郑国彭殷所建造的洛阳城墙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代表之一。

六、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和理论。

总结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夏帝国、商朝、周朝及其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等方面。

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页)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 【重点梳理】【重点梳理】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背景背景 (1)(1)元朝末年元朝末年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然后向北进军明朝建立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他就是明太祖 推翻元朝元朝随后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元朝的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原因巩固统治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强化皇权 措施 (1)(1)在地方在地方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巩固皇室(2)(2)在中央在中央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了军事大权(3)(3)厂卫制度厂卫制度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

(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
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3.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行省制度的建立▲▲▲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

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比较: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

影响:标志着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

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2、文学的发展、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

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