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追问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追问的艺术
摘要:针对当前一些语文教学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提出语文教学要讲究追问艺术的观点,并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从追问的随机性、有效性、人文性、实践性等方面进行追问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追问;随机性;有效性;人文性;实践性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追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在课堂上广为运用。

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

一、见缝插针,注重追问的随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预设问题,但并不能完全预设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言语中隐藏的信息,通过追问的形式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

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追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交互的效果和学习者主体作用的
发挥,进而影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最终习得。

教师在设计追问时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发展。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比如讲《祝福》一课时,教师在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她的那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经过思考答不上来,教师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句话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老了”,教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回答:“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的。

”教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老了’”?学生回答:“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

”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既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三、以人为本,注重追问的人文性
著名教育家契柯夫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听到一学生说:
“邱少云是傻瓜。

”思考片刻之后顺势引导说:“你是不愿意看到邱少云死,是吗?”学生不住地点头,王老师接着说:“将心比心,谁不想活下去,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云当时肯定也有这样的念头。

但是,同学们,你们再仔细听,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他一定会听到另一种声音: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谁听到了?”随后,学生举手如林,有的学生说:“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你一动,身后的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你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死也是值得的。

”王老师的追问在课堂上激起了千层浪。

四、融会贯通,注重追问的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途径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来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带领学生搞清了文章内容之后,我问: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陶渊明为什么会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这样就引领着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加以认识——用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之后我又进一步追问:把桃源生活和我们的现实社会作对比,你会发现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桃源的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力现在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机械作业,桃源的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在当今社会早已实现,我们的
现实社会不是桃源胜似桃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

”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

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剑锋.追问,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j].语文建设,2012(6).
[2]徐学妹.语文课堂追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7(12).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轵城三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