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概论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2021
8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 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 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 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2021
9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 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 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2021
12
升浮药—能向上向外 —主治病位在上或 病势 下陷者。
沉降药—能向下向内 —主治病位在下或 病势上逆者。
2.生津止渴 3.透发麻疹 4.升阳止泻 【用量用法】9~15g。
2021
45
葛 根②
1.发表解肌→发热、头痛、项背强等(风寒表实证)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或消渴病,可单用或与天花
粉、麦冬同用。
3.透发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 –配升麻、白芍。 4.升阳止泻→治疗脾虚腹泻,常配党参、白术。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生用,脾虚腹泻煨用。 现代药理:增强心肌收缩,降低氧耗,扩张冠
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使脑血流量明 显持久增加;此外还能降压、降低血糖。
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
2021
46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常与桑叶连翘薄荷同用; 还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2.平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 用治痈疮疔疽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 同用。
中药概论-中药概论(101页)

枸杞於本經之記載
· 味甘、苦,氣微寒。無毒 · 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
骨。風濕,下胸肋氣,客熱頭痛,補內傷, 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久服耐寒暑
杜仲於本經之記載
· 又名思仲、思仙、木棉
· 本經:辛,平。別錄:甘,溫,無毒 · 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
(2)集集解解:記記產產地地,,採採集集時時期期及及方方法法,,乾乾燥燥法法,,藥藥之之形形狀狀,,性性質質或或良良否否之之鑑鑑別別,,如如為為植植物物則則記記其其原原植植物物之之形形態態等等,,而而集集錄錄群書之記敘
(3)正正誤誤:記記同同名名異異物物、、同同物物異異名名之之考考證證(4)修修 治治:記記使使用用部部分分之之選選擇擇方方法法 (5)氣氣味味:味味、、寒寒溫溫,,有有毒毒無無毒毒及及有有關關諸諸說說(6)
· 中藥學理論認為,不同的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會 作用於不同的臟腑經絡,也就是歸到一定的臟腑 經絡,所以稱為歸經,如同樣的清熱藥,有的可 清胃熱,有的可清膽熱,有的可清肺熱,有的可 清大腸熱等;同樣的補益藥,有的補心,有是補 肺,有的補脾,有的補肝,有的補腎…
證類本草
· 全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為北宋唐慎微,成書 於1083年。
· 此書共32卷,載藥物1558 種,對藥物主治、採集、 炮製詳加討論和考證,每 藥均有附圖。此書總結了 北宋以前中藥學的成就, 也是宋代以前保存最完整 的本草學巨著,具有承先 啟後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釋釋名名:舉舉標標題題之之別別名名,,記記其其名名稱稱之之由由來來
· 書中按照藥物在自然界中的 屬性分為六類
《中药学概论》课件

3
身心健康
拔罐可以减轻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 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艾灸疗法
1 热力疗法
艾灸使用灸炙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2 温暖舒适
艾灸有温暖的感觉,可以缓解寒冷、湿气和肌肉酸痛。
3 气血调理
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疲劳、月经问题和肠胃不适。
2 阴阳互补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养,维持人体健康与平衡。
3 五行运行
五行理论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在人体中运动和相互转化。
气血津液
气
气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元素,代表 人体生命力和能量。
血
血液在中药学中扮演着运输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角色。
津液
津液负责润滑和滋润身体组织,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中药治疗原理
1
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辩证
药食同源
2
理论,了解病症及体质,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饮食的治疗作用,合理搭配食
物和草药以达到疗效。
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不仅关注病症, 还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
针灸疗法基于经络理论,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促 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复方草药
中草药的复方配方是根据病情和 体质,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来治 疗疾病。
现代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作为替代疗 法或与现代药物一起使用得到广 泛应用。
拔罐疗法
1
脏腑理论
拔罐通过刺激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起
疏通经络
2
到祛邪、通络、调节痛,促进康复和放松。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key concep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of TCM.
中药材概论实验四

五味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
表面紫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出现“白霜”。
果肉柔软。
种子1~2粒,肾形,棕黄色,有光泽。
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苦杏仁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药材呈扁心形。
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
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
味苦桃仁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1.呈扁长卵形; 2.表面黄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3尖端一侧有种脐,圆端有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4味微苦补骨脂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药材呈肾形。
表面黑色、黑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
顶端圆钝。
质硬,果皮薄,与种子不易分离。
种脐呈突起的点状。
种子1枚,黄棕色,光滑枳壳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药材呈半圆球形,翻口似盆状。
外果皮棕褐色,有颗粒状突起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质坚硬,不易折断。
马钱子本品为马钱科植物马钱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药材呈扁圆纽扣状,通常一面微凹,另一面微隆起表面绿色,密生匍匐的丝状毛,自中央向四周射出,底面中心有突起的种脐质坚硬,沿边缘剖开,有子叶2枚,有叶脉5~7条无臭,味极苦,有毒。
砂仁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1)阳春砂卵圆形,具不明显的三钝棱;棕褐色,有网状突起的纹理及密生短钝软刺果皮薄,易纵向撕裂,内表面纵棱明显;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黏结成团块;外具假种皮;种子质坚硬,种仁黄白色;气芳香浓烈豆蔻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白豆蔻果实近球形,黄白色,略具钝三棱,有纵线;果皮薄,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粒。
7中药学概论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作用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 因势导利 有助祛邪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咸——主沉降 2、与质地有关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3、与炮制、配伍有关 酒、姜汁炒——升浮 醋、盐水炒——沉降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相同点: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四
性
一、含义 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泄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知母、泽泻)
燥湿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 淡:渗、利(渗湿利水) 涩:与酸味相似
四、气与味的关系 1.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解表,散寒 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
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中药材概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_首页

D 【水火共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焯、淬等。 1)煮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
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黄芩。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
法。不加辅料者,称为清蒸,何首乌;加辅料者,称 为辅料蒸。加热的时间,视炮制的目的而定。
加固体辅料法: 可拌如土、麸、米炒。如土炒白术、麸炒
枳壳、米炒斑蝥等。 作用: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2)炙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 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炙法分类:蜜炙、酒炙、醋炙、盐水炙、
甘草、当归、延胡索、杜仲、
姜汁炙、鳖血、淘米水 炙的作用: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 用。 炒法与炙法的区别
重点
C.【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 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 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1) 炒 清炒:不加辅料。程度不同的清炒法 炒黄: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的气味。 炒焦:较强火力加热,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微黄。 炒炭:武火加热,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炒黄、炒焦作用:增加疗效,易煎出有效成分,易粉碎。 炒炭作用:产生或增强止血功能。
中药材概论-北京联合大学生 物化学工程学院_首页
➢ 中药材概论的特点及地位 ➢ 教材特点 ➢ 授课特点 ➢ 学习特点
参考书: ➢ 中药鉴定学 ➢ 药用植物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药化学
总论
▲中药发展过程 ▲产地与采集 ▲基本药性理论 ▲ 中药研究进展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发展
一.中药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预 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 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 向外的作用趋向。
中医药概论概述

二、五行学说旳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旳特征
是古人在长久旳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 五种物质旳朴素旳认识旳基础上,对其特征加以抽 象而逐渐形成旳理论。
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旳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 或作用旳事物,均归属于火;
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 搜集旳有关疾病旳全部资料,涉及症状和体征, 利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旳原 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旳证候旳过程。
❖ 辩证,涉及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
辨病势
❖ 论治,是在经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
疗旳基础上,确立相应旳治疗原则和 措施,选择合适旳治疗手段和措施来 处理疾病旳思维和实践过程。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旳诊疗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病变部位 其他
阳
阴
鲜明
晦暗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热、燥、动
寒、润、静
数、浮、大、洪、滑 迟、沉、小、细、 涩
表、外、上
里、内、下
……
……
(五)用于疾病旳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旳治疗 (1)拟定治疗旳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 旳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阳盛
伤阳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中药概论各论

化痰止咳平喘藥-止咳平喘藥
藥性:辛或苦或甘,性或溫或寒 質地:潤燥各異 歸經:主歸肺經 治法:宣肺、清肺、潤肺、降肺、斂肺、
化痰等 配伍:依據外感內傷寒熱虛實而異
苦杏仁
痰=痰稠難咳,唇舌乾燥。 配伍:清熱泄火、養陰潤肺藥物 不宜用:寒痰與濕痰證
川貝母
藥性:苦甘微寒 歸經:肺、心經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解析:性寒味微苦=清泄肺熱化痰;味甘質潤
=潤肺止咳;苦微寒=清化郁熱化痰散結 配伍:反烏頭;配知母=清肺潤燥;配沙蔘麥
冬=養肺陰潤肺化痰止咳;配蒲公英魚腥草= 清熱解毒,散熱毒消肺乳癰
配伍:外感引起=配解表藥;火熱引起=配清熱泄火 藥,裡寒者=配溫裡祛寒藥;虛勞者=配補虛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溫化寒痰藥
藥性:辛苦,溫燥 歸經:肺、脾、肝經 功效:溫肺祛寒,燥濕化痰 主治:寒痰、濕痰證 症狀: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苔膩等 配伍:溫散寒邪,燥濕健脾藥物 不宜:熱痰、燥痰之證
吐;配陳皮茯苓=濕痰壅滯;配黃芩=熱痰;配天南 星前胡=風痰
天南星
藥性:苦辛溫,有毒 歸經:肺、肝、脾經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散結消腫 解析:性溫而燥,入肺經=濕痰阻肺 ※配伍半夏(相
須) ,配黃芩=熱痰咳嗽(相使) ;辛苦溫入肝經走經 絡=善祛風痰止痙 註解:半夏主入脾肺經制臟腑濕痰止嘔,南星走經絡, 偏於祛風痰解痙(中風麻痺) 炮炙:生用-多毒,炙南星(薑汁、明礬) -小毒;膽 南星(牛膽汁) -苦微辛涼,入肝膽經,清熱化痰,息 風定驚
款冬花
藥性:辛微苦溫 歸經:肺經 質地:質潤 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解析:辛溫(溫而不燥)而潤,微苦降逆,入肺
中药材概论实验三

苏木本品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
【性状鉴别】1呈圆柱形,连接根部的呈稍弯曲的长条状或疙瘩状,长8~70cm,直径3~10 cm。
2表面暗红棕色或黄棕色,有刀削痕和红黄相间的纵条纹,及细小油孔。
3质坚硬、沉重、致密,断面强纤维性,平整横断面有明显年轮,髓部有点状的闪光结晶物。
4气微香,味微涩。
鸡血藤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干燥藤茎。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秋、冬二季割取藤茎,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性状鉴别:1药材呈扁圆柱形。
2灰棕色,栓皮脱落处红褐色,有纵沟。
3横切面可见小形的髓偏向一侧,木部淡红色,小孔洞(导管)不规则排列,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红褐色或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的半圆形环。
4质坚实,难折断,折断面呈裂片状。
5气微,味涩。
沉香本品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含有树脂的心材。
【性状鉴别】 1. 白木香(1)药材呈不规则块片或长条。
(2)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间有棕黑色微显光泽的斑块和黄白色不含树脂部分交互形成的斑纹,树脂渗出固结面,有凹凸状裂纹和蜂窝状小洞;(3)质疏松,断面刺状。
(4)质坚硬,大多入水不沉,味微苦,燃烧时发浓烟及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杜仲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干燥树皮。
【性状鉴别】1 药材为扁平的板片状或两边稍内卷的块片,厚3~7 mm2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未去粗皮者有不规则纵裂纹,并有斜方形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3内表面红紫色或紫褐色,光滑。
3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
4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
厚朴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及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
【性状鉴别】 1.干皮(1)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 cm,厚约2~7 m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 cm,厚3~8mm,习称‘靴筒朴”。
(2)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
内表面较平滑,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性。
中药概论01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utline课件

第三章
中药的种类和分类
中药的种类
动物药:包括昆虫、蛇、鹿 等
矿物药:包括矿石、土壤等
植物药:包括草药、果实、 花、根等
海洋药:包括海藻、珊瑚等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照药物来源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按照药物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 按照药物性味分类:寒、热、温、凉等 按照药物归经分类:心经、肝经、脾经等 按照药物形态分类:丸剂、散剂、膏剂等 按照药物来源和功效综合分类:清热解毒药、补气养血药等
中药的性味和归经
性味:指中药的 性质和味道,如 寒、热、温、凉 等四气和辛、甘、 酸、苦、咸等五 味。
归经:指中药对 人体的某些特定 部位具有一定的 选择性作用,即 中药对某些脏腑 经络有特殊的亲 和作用。
配伍原则:根据 中药的性味和归 经,可以合理地 配伍使用,以提 高疗效或减轻副 作用。
临床应用:中药 的性味和归经在 临床应用中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 帮助医生根据患 者的具体病情选 择合适的中药。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扶正祛邪: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症状的缓解
调理气血:通过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合理配伍,提高 疗效
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中药的储存环境: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潮湿等不利条件,保持室内阴凉干燥。
第四章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 效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抗炎作用:中药通 过抑制炎症反应, 缓解炎症症状。
抗菌作用:中药对 多种细菌、病毒等 具有抑制和杀灭作 用。
免疫调节:中药能 够调节人体免疫功 能,增强抵抗力。
中药材概论作业植物介绍

• 10.厚朴 • (1)科属:木兰科 • (2)入药部位: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根皮 • (3)形状描述:树皮紫褐色,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冬芽粗 大,圆锥形,芽鳞被浅黄色绒毛。叶柄粗壮,叶近革质,大形,叶片 7-9集生枝顶,长圆状倒卵形,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 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发绿色,被灰色柔毛。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 种皮红色。(4)功效:性温,味甘辛。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干皮呈卷筒状或双 卷筒状,粗糙,质 坚硬
11.灵芝 • (1)科属:多孔菌科 • (2)入药部位: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 (3)形状描述:菌盖木栓质,肾形,红褐、红紫或暗紫色,具漆样光泽, 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大小及形态变化很大。菌柄侧生,极少偏生,长 于菌盖直径,紫褐色至黑色,有漆样光泽,坚硬。孢子卵圆形,壁两层,内 壁褐色,表面有小疣,外壁透明无色。 (4)功效:性平,味甘,能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边缘薄而平截,长 稍内卷,表面有同 心环沟
主根粗短,呈人 字形,须根细长 柔韧不易折断, 表面有明显的皱 纹
• • • •
•
7.甘草 (1)科属:豆科 (2)入药部位:甘草的根及根茎。 (3)形状描述:根茎粗壮,皮红棕色。茎直立,带木质,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 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托叶阔披针形,被白色纤毛。总状花 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花冠蓝紫色, 长1.4-2.5cm,无毛,旗瓣大,卵圆形,有爪,龙骨瓣直,较翼辩短,均有长爪;雄蕊 二体。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作。 (4)功效:性平,味甘。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木化,纹孔可 见
• • • •
•
2.赤芍 (1)科属:毛茛科 (2)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 (3)形状描述: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叶互生;叶柄长达 9cm,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 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 色软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 (4)功效:性微寒,微苦。活血散瘀,清热凉血。 呈圆柱形,稍弯曲,表面 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 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皮 孔,质硬而脆,易折断。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中药材概论实验二

当归本品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1药材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
2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3根头(归头)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4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
5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棕色油点,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
6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龙胆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或“川龙胆”。
【性状鉴别】 1.龙胆①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3cm,直径3~10mm。
②表面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多个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丛生多数细长的根。
③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2~5mm;④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有细密的横皱纹,下部有纵皱纹及细根痕。
⑤质脆,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有5~8个黄白色点状木质部束环列,髓明显⑥气微,味极苦。
2.坚龙胆①根茎短,呈不规则结节状,疏生细长而稍弯曲的根②根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皱纹,无横皱纹,外皮易脱落。
③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黄芩【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1药材呈圆锥形,扭曲,长8~25 cm,直径1~3 cm。
2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细根痕,顶端有茎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3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
老根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者习称为“枯芩”。
新根中央坚实习称“子芩”或“条芩”。
4气弱,味苦。
党参【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1党参根(1)药材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2)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中药材GAP概论包装、运输与储藏[1]
![中药材GAP概论包装、运输与储藏[1]](https://img.taocdn.com/s3/m/ded7585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8.png)
第六章包装、运∙与贮JR第一节中药材的包装一、中药材包装的意义正确的包装方法与包装质量,对保障药材平安、质量、稳定、有效,起着重要作用。
对•中药材包装限定是中药材在储运过程中质量稳定的重要保障。
实行标准化要求的中药材包装,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使「储存、运输和装卸,便于识别与计量;有利于交通运输的机械化、现代化:有利于储运费用的削减。
各地从事药材生产、经营的企业应遵照国家药材包装管理的各项法规、政策,因药品而异,采纳必要的包装措施.1.爱护中药材质量的平安2.有利于储存、运输,削减运输损耗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要经过产地的贮存以与批发、销售、运输、装卸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难免会发生跌落、碰撞、摩擦等现象。
完好的包装形式便于堆垛、运输、装卸,削减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包装的规范化使药材削减了运输损失,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主动的意义。
3、保证数量的完整,便「计数、计量在药材流通必需经过的各个环节中,产地的堆码、运输装卸,以与供求双方必定要对药材进行必要的计数、计量,限定装量的各种包装形式可以使药材峡当地通过这些交易和中转环节,便利计数、计量,加速交接、点验。
4、促进中药材的错售规范的包装为药材供应方建立了良好的稻售形象,增加了选购方对该产地药材质量信任。
中药材的销售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良好的包装是无声的广告,可以提高产地中药材供应的信誉度。
5、增加商品附加值、发挥品牌效应规格不•、粗糙不洁的原药材,经过产地必要的整理加工后再行包装,大大改观r原药材的外在形态。
整理加工作为药材采收后进•步加工的困难劳动附加在药材上,提高r销售规格,而附加劳动和包装成木在销售中得到更多的补偿。
随着产地信誉的逐步提升,具有产地标记性的包装,成为发挥企业品牌效应的一个宣扬媒体。
6、提中学药材运用质量适量的包装使药材在进•步生产加工或运用时能够按需拆包,便利取用。
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因形态、质地等不同的特性,包装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包装和储存时应留意有防潮、防压、防冻、避光、隔热等不同的措施和要求。
中药材GAP概论-总论

规范是阐明要求的文件。中药材GAP是对中药材生产中各主要环节提出的要求,在GAP
中对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是:“宜”,反义词“不宜”,“应”与“不应”,“不得”或“必须”等字样。
GAP是管理体系,更确切地说就是中药材质量管理体系,它既注重过程控制,也注重
Hale Waihona Puke 产品终端检验。GAP内容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程序与管理。硬件包括场地建设、农事机具、干燥、加工装备及质检仪器等,它是生产基地的物质基础。软件是指程序部分,即生产企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过程。制订的程序是否有效,要在实践中检验。
本规范所指的中药材是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草药(herbal medicines)、民族药(ethnic medicines)及引进的植物药(phy—to medicines)等。矿物药(mineral medicines)本属于中药材的范畴,但因其来源于非生物,其自然属性和生产过程与生物药类殊异,故其生产质量管理暂不包括在本规范内。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概念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的缩写)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生产各环节及至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的真实、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
所谓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以植物药来说,就是从播种,经过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
段到收获,及至形成商品药材(经初加工)为止。一般不包括饮片炮制。但根据中药材生产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就地加工饮片的有利因素,国家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按相关法规要求,在产地发展加工中药饮片。
中药材概论

《中药材概论》讲义(草稿)中药材概论写作提纲总论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1.1 中药材相关的定义和任务1.2 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1.3我国中药材的研究进展1.4 我国近期内中药材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中药材的分类与记载大纲2.1中药材的分类法2.2中药材的记载大纲与拉丁名第三章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生产1.中药材的生产2.中药起作用的有效成分第四章中药的炮制4.1中药炮制的目的。
4.2常用的炮制方法第五章中药的性能、配伍5.1四气5.2五味5.3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六章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6.1 中药新药的研制6.2 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6.3中药新药的初步稳定性试验第七章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1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2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内部结构、分类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各论药材的来源、产地、鉴定、功效、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八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材8.1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概论8.2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各论品种:人参、西洋参、大黄、何首乌、牛膝、商陆、太子参、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板蓝根、延胡索、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巴戟天、党参、桔梗、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石菖蒲、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郁金、天麻、广防己、虎杖、川牛膝、银柴胡、白头翁、赤芍、升麻、北豆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西洋参、独活、北沙参、秦艽、白薇、天花粉、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南星、天冬、知母、莪术、姜黄、骨碎补、草乌、乌药、夏天无、常山、远志、甘遂、羌活、藁本、明党参、白前、徐长卿、胡黄连、茜草、红大戟、续断、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搂、干姜、高良姜、山慈姑、白及第九章茎木类中药9.1茎木类中药概论9.2茎木类中药各论品种:关木通、鸡血藤、沉香、钩藤、槲寄生、通草、苏木、桑寄生、川木通、大血藤、小通草第十章皮类中药10.1皮类中药概论10.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苦楝皮第十一章叶类中药11.1叶类中药概论11.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第十二章花类中药12.1花类概论12.2花类各论品种: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蒲黄、西红花、槐花、菊花、款冬花、芫花、密蒙花、夏枯草、旋覆花第十三章果实种子类中药13.1果实种子类概论13.2果实种子类各论品种: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豆蔻、葶苈子、桃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陈皮、酸枣仁、使君子、菟丝子、牵牛子、薏苡仁、筚拨、马兜铃、地肤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覆盆子、香橼、化橘红、鸦胆子、胖大海、柯子、女贞子、牛蒡子、苍耳子、蔓荆子、草豆蔻、益智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14.1全草类中药概论14.2全草类中药各论品种:麻黄、细辛、金钱草、藿香、荆芥、薄荷、穿心莲、青蒿、石斛、石韦、淫羊藿、紫花地丁、益母草、肉苁蓉、茵陈、淡竹叶、鱼腥草、垂盆草、仙鹤草、广金钱草、紫苏梗、车前草、佩兰、稀签草、蒲公英第十五章藻菌地衣类中药15.1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论15.2藻菌地衣类中药各论品种:冬虫夏草、茯苓、猪苓、松萝、灵芝、海藻、马勃、雷丸第十六章树脂类中药16.1树脂类中药概论16.2树脂类各论品种: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苏合香、阿魏第十八章动物类中药18.1动物类中药概论18.2动物类中药各论品种:石决明、珍珠、全蝎、土鳖虫、斑蝥、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地龙、水蛭、牡蛎、僵蚕、蜂蜜、龟甲、鳖甲、熊胆、海螵蛸、蜈蚣、桑螵蛸、海马、海龙、蛤蟆油、鸡内金、穿山甲、五灵脂、阿胶第十九章矿物类中19.1矿物类中药概论19.2矿物类中药各论品种:雄黄、赭石、芒硝、红粉、轻粉、炉甘石中药材概论讲义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引言关于教材:与中药材概论相关的教材书主要有(参考书)《药用植物学》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两部分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植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
中药材概论课程设计

中药材概论课程设计概述中药材是指将自然界采摘的草药、虫、兽、矿物等进行了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物质。
中药材可以作为中医药的基础,属于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材概论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药材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材的种类、生长环境、采收方法、药物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设计将从中药材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地探讨中药材的相关知识,旨在使学生对中药材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认识。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掌握中药材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药材的种类、生长环境、采收方法等基本信息。
3.了解中药材的药物成分、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4.能够用中医学的角度理解中药材的作用和应用。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较为全面地了解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阐述中药材的概念、种类、生长环境、采收方法、药物成分、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2.实践:学生需要对某些典型的中药材进行实地采摘、加工、鉴别等操作。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药材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药材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材的基本概念,包括中药材的定义、种类、来源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中药材的生长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章中药材的采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材的采收方法,包括采收时间、采收方法、采收量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中药材的药物成分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材的药物成分,包括中药材的种类、成分、药效等方面的知识。
第五章中药材的功效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材的功效,包括中药材的作用、功能、适应症等方面的知识。
第六章中医药学对中药材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中医药学对中药材的应用,包括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应用范围等方面的知识。
第七章中药材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材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中药材产业链、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概论》讲义(草稿)中药材概论写作提纲总论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1.1 中药材相关的定义和任务1.2 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1.3我国中药材的研究进展1.4 我国近期内中药材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中药材的分类与记载大纲2.1中药材的分类法2.2中药材的记载大纲与拉丁名第三章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生产1.中药材的生产2.中药起作用的有效成分第四章中药的炮制4.1中药炮制的目的。
4.2常用的炮制方法第五章中药的性能、配伍5.1四气5.2五味5.3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六章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6.1 中药新药的研制6.2 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6.3中药新药的初步稳定性试验第七章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1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2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内部结构、分类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各论药材的来源、产地、鉴定、功效、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八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材8.1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概论8.2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各论品种:人参、西洋参、大黄、何首乌、牛膝、商陆、太子参、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板蓝根、延胡索、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巴戟天、党参、桔梗、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石菖蒲、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郁金、天麻、广防己、虎杖、川牛膝、银柴胡、白头翁、赤芍、升麻、北豆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西洋参、独活、北沙参、秦艽、白薇、天花粉、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南星、天冬、知母、莪术、姜黄、骨碎补、草乌、乌药、夏天无、常山、远志、甘遂、羌活、藁本、明党参、白前、徐长卿、胡黄连、茜草、红大戟、续断、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搂、干姜、高良姜、山慈姑、白及第九章茎木类中药9.1茎木类中药概论9.2茎木类中药各论品种:关木通、鸡血藤、沉香、钩藤、槲寄生、通草、苏木、桑寄生、川木通、大血藤、小通草第十章皮类中药10.1皮类中药概论10.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苦楝皮第十一章叶类中药11.1叶类中药概论11.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第十二章花类中药12.1花类概论12.2花类各论品种: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蒲黄、西红花、槐花、菊花、款冬花、芫花、密蒙花、夏枯草、旋覆花第十三章果实种子类中药13.1果实种子类概论13.2果实种子类各论品种: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豆蔻、葶苈子、桃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陈皮、酸枣仁、使君子、菟丝子、牵牛子、薏苡仁、筚拨、马兜铃、地肤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覆盆子、香橼、化橘红、鸦胆子、胖大海、柯子、女贞子、牛蒡子、苍耳子、蔓荆子、草豆蔻、益智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14.1全草类中药概论14.2全草类中药各论品种:麻黄、细辛、金钱草、藿香、荆芥、薄荷、穿心莲、青蒿、石斛、石韦、淫羊藿、紫花地丁、益母草、肉苁蓉、茵陈、淡竹叶、鱼腥草、垂盆草、仙鹤草、广金钱草、紫苏梗、车前草、佩兰、稀签草、蒲公英第十五章藻菌地衣类中药15.1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论15.2藻菌地衣类中药各论品种:冬虫夏草、茯苓、猪苓、松萝、灵芝、海藻、马勃、雷丸第十六章树脂类中药16.1树脂类中药概论16.2树脂类各论品种: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苏合香、阿魏第十八章动物类中药18.1动物类中药概论18.2动物类中药各论品种:石决明、珍珠、全蝎、土鳖虫、斑蝥、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地龙、水蛭、牡蛎、僵蚕、蜂蜜、龟甲、鳖甲、熊胆、海螵蛸、蜈蚣、桑螵蛸、海马、海龙、蛤蟆油、鸡内金、穿山甲、五灵脂、阿胶第十九章矿物类中19.1矿物类中药概论19.2矿物类中药各论品种:雄黄、赭石、芒硝、红粉、轻粉、炉甘石中药材概论讲义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引言关于教材:与中药材概论相关的教材书主要有(参考书)《药用植物学》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两部分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植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
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正确的鉴定药用植物、调查和探索用药植物资源。
《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通过《生药学》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药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中药的基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中药材基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四大基本鉴别方法。
其侧重点在药材真伪鉴别,药用动、植物的基础知识为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以及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等。
此教材侧重临床应用是中医临床和中药专业的基础课。
《天然药物化学》结合现代化学和生物分离、分析科学的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天然药物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纯度和结构鉴定技术;天然化合物的化学修饰或结构改造以及天然药物开发的思路、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天然药物、天然产物以及相关生物材料研究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材概论》应该涵盖以上四门教材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中药材相关的定义和任务"本草""、草药"、"生药"、中药、与中药材的概念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药物的来源,有的是天然产物及其制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与生化制品。
研究各类常用药物的来源、性质和应用的学科,称为药物学。
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大多称"本草",所载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草类)药占大多数,故名本草。
各种本草都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
我国中医历来用以治病的药物,概称"中药"。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中药材既是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现今常用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绝大多数中药材就是我国历代诸家本草收载的药物。
所以中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来医药宝库中的历史产物。
"草药"一般是指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
随着药源普查和对草药的不断研究,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界所应用,或作药材收购,于是有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
"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例如采用药用植物的全体(益母草、白屈菜)、部分(人参、洋地黄叶)、分泌物或渗出物(苏合香、没药),或者采用药用动物的全体(蜈蚣、蛤蚧)、部分(鹿茸、羚羊角)、分泌物(蟾酥、麝香),经过一定方式的简单加工而得。
应用最广的是植物药,一部分是动物药,另少数矿物药。
此外,由植物中制取的淀粉、粘液质、挥发油;自植物、动物中制取的油脂、蜡类,以及一些医用敷料如棉、毛和滤材如白垩、滑石粉、石棉、白陶土等,也列入生药的范畴。
如上所述,生药就是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
稍有不同的是 ,生药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中医不常应用而为西医所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麦角);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此外,在中医药界和药政管理、企业外贸、宣传部门以及一些文件中,一直沿用中药、中药材或药材这些传统名称。
从广义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
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被普遍使用,以及我国生药包含有矿物药,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药材、生药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
中药材概论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自60年代至晚近,国际上对中药材的研讨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
中药材已逐步扩展到应用植物化学、植物化学分类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学科知识来研讨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生产、品质评价、生物合成、药效药理、毒性等内容。
总之,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药材的教学内容着重介绍应用现代中药材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围绕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新药及新资源开发进行讲授。
通过中药材的教学,使能对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发展生产,提高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中药材研究打好基础,以期为振兴中药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节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一、我国中药材的起源和本草沿革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医食同源"之说。
古书记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
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