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及其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杆状病毒1

杆状病毒1

杆状病毒的研究进展1.杆状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将基因高效导入细胞是基因治疗的技术关键。

我们构建了一个含有CMV启动子启动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AcMNPV,并用其作为基因转移载体转导哺乳动物原代椎间盘细胞。

AcMNPV介导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该原代细胞中能高效表达,200 MOI时病毒在该细胞中表达报告基因百分比最高(87%),且表达时相可持续较长时间,此外,杆状病毒的转导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

体内实验表明,杆状病毒能有效、无毒地转导兔椎间盘细胞。

另外,通过比较杆状病毒介导的外源性基因在正常髓核细胞与退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发现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均能高水平表达。

因此,杆状病毒转染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效率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无关。

由此可见,杆状病毒在作为椎间盘疾病的基因治疗转移载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进一步通过体内外实验还发现,杆状病毒能进入人椎间盘细胞中并介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尤其是Sox9基因的表达,对于治疗椎间盘退化具有明显效果。

进一步证实了杆状病毒作为高效、安全的基因治疗载体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医学权威杂志SPINE上(Liu et al., 2006)。

同时,我们发现杆状病毒能刺激哺乳动物细胞产生非特异的免疫反应,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Liang et al., 2006);分析了杆状病毒转导家禽细胞以及组织的特性和转导机制(Song et al., 2006);并且,我们还发展了一类新型的基于杆状病毒F蛋白的真核表面展示系统,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Mao et al., 2006)。

2.杆状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我所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杆状病毒疫苗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细菌和昆虫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HCV的E2和NS2蛋白,并分析了其免疫学特性(刘超红等,2006);构建了插入1.3倍HBV全基因组的重组杆状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了HBVS抗原和E抗原的表达,并产生病毒颗粒(于德敏等,2006);利用杆状病毒构建了SARS CoV 类病毒颗粒(VLP)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期为SARS CoV疫苗研究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为SARS CoV组装的基础研究提供技术平台(Lu et al., submitted);同时,我所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积极合作,开展了血吸虫杆状病毒疫苗的研究(Yu et al., 2006),发现以杆状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基因工程疫苗与蛋白疫苗联合应用获得的免疫效果和保护效果最佳,为血吸虫的免疫接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策略,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关于生物防治的论文

关于生物防治的论文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摘要: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的专性病原物,多见于昆虫纲的鳞翅目昆虫。

在昆虫杆状病毒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真核表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

文章重点介绍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和在基础研究领域,农、林业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基础研究,农、林业昆虫杆状病毒包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两大类,是昆虫专一性病原物,对目标害虫致病性强,不产生抗药性,田间释放安全、环保。

同时由于病毒粒子被抗逆性很强的蛋白(多角体蛋白或颗粒体蛋白)所包裹,在环境中较为稳定,制成农药制剂后,货架寿命相对较长,使用方便,具有很强的商品属性。

其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具有表达水平高、表达产物可进行翻译后加工,并可通过感染昆虫幼虫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基因工程产品。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昆虫杆状病毒就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安全的生物杀虫剂用于害虫的防治。

当前,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解决植物保护和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之间的矛盾,是植保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作为生物农药中的重要成员,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我国昆虫病毒杀虫剂的产业化开发已有30年的历史,有过骄人的成绩,然而同其它产业化成功的生物农药相比(如Bt、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无论在生产规模、质量标准、市场份额、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昆虫杆状病毒是最大的环状单一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在90~230 kb之间,具有编码上百种蛋白质的能力。

该病毒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其巨大的DNA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的核衣壳内。

由于昆虫杆状病毒DNA具有大量的非复制必需区,能容许基因缺失或替换,且其较大的柔软性,能容纳大片段外源DNA的插入,这为昆虫杆状病毒的重组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在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中,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是一个以昆虫杆状病毒为外源基因载体,以昆虫和昆虫细胞为受体的表达系统。

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
余倩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感染昆虫细胞能引起细胞凋亡,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杆状病毒可通过自身编码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以利于自己的增殖.目前在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已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p35/p49和iap,这两类凋亡抑制基因分别作用于细胞凋亡途径的不同位点,以抑制细胞的凋亡.近年来人们对这两种基因的蛋白结构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为今后研究昆虫细胞凋亡,扩大杆状病毒宿主范围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余倩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22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杆状病毒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 [J], 于威;吴玉澄;金勇丰;张耀洲
2.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的稳定转化及抗凋亡昆虫细胞系的构建 [J], 李小峰;齐义鹏;朱应;王业富
3.杆状病毒凋亡抑制基因 [J], 舒端阳;陈娟;郭素英;彭建新;洪华珠
4.凋亡抑制基因p35对杆状病毒增殖的影响 [J], 胡敏;李小锋;齐义鹏;刘德立
5.昆虫杆状病毒细胞凋亡抑制基因 [J], 包人月;吴金美;吴小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杆状病毒进化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进化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进化研究进展
唐平;单晓红;张雨;徐攀;张志芳;沈桂芳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杆状病毒的进化研究对于理解病毒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因此就杆状病毒基于单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研究方法、进化与变异、转座子与进化、与宿主共进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概括.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唐平;单晓红;张雨;徐攀;张志芳;沈桂芳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镇江,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镇江,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镇江,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镇江,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杆状病毒泛素蛋白的序列及分子进化分析 [J], 郭忠建;朱颖敏;陈克平
2.杆状病毒泛素蛋白的序列及分子进化分析 [J], 郭忠建;朱颖敏;陈克平
3.杆状病毒与抗凋亡基因的进化关系研究 [J], 余倩
4.杆状病毒ctl基因的进化分析 [J], 朱姗颖;康启鑫;武亚楠;陈奕蓄;王文兵;何华纲
5.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杆状病毒进化研究进展 [J], 单晓红;唐平;张雨;徐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

杆状病毒介绍杆状病毒关键词:昆虫病毒,杆状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是一类在自然界中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分子,DNA以超螺旋形式压缩包装在杆状衣壳内,大小在90~180 Kb之间。

目前杆状病毒作为高效、安全的无公害生物虫剂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

杆状病毒只来源于无脊椎动物,虽然已发现600多种杆状病毒,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到20种。

杆状病毒的基因组为单一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大小为80~160 kb,其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复制和转录。

DNA 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病毒的核衣内,后者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可容纳较大片段的外源DNA插入,因此是表达大片段DNA的理想载体。

其中,用作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的杆状病毒,目前仅限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

该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可由多角体蛋白包裹形成长度约1~5 m的包含体病毒,呈多角体形状。

核型多角体病毒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包含体病毒(occluded virus,OV),另一种则为细胞外芽生病毒(budded virus,BV)。

它们在病毒感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包含体病毒是昆虫间水平感染的病毒形式,昆虫往往是食入污染OV的食物后引起感染。

包含体病毒外层裹了一层蛋白晶体,即为29 000的多角体蛋白,它对病毒的水平感染起以下作用:①保护病毒颗粒在外界传播过程中免遭环境因素的破坏而失活。

②保证病毒颗粒在适当的位置释放,引起感染。

昆虫中肠上皮局部的强碱性环境(pH=10.5),可使病毒颗粒释放蛋白酶溶解多角体。

BV病毒是个体内细胞间的感染形式,由细胞芽生出BV,进入血淋巴系统中感染其它部位的细胞或直接在临近细胞内感染。

近几十年,有关杆状病毒基因结构、功能和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迅速,其中研究最深入的是mùxu苜蓿银蚊夜蛾(autogra—phacalifornica)多核型多角体病毒(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MNPV),简称AcMNPV或AcNPV。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_刘高强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_刘高强

收稿日期: 2004-02- 23 修回日期: 2004- 04- 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070627) * * 电子信箱: gqliugq@ sohu. com
第7 期
刘高强 等: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41
表 1 一些代表性的杆状病毒基因及其功能
基因
polh p10 gp64 p619 gp41 vp39 hel dnapol lef- 1 lef- 2 lef- 3 ie- 1 ie- 2 p35 pe38
表达产物和功能
多角体蛋白; 构成蛋白质晶体起保护作用 10 k 蛋白; 与多角体膜形成、病毒多角体聚集、细胞核解体有关 BV 包膜结构蛋白; 与病毒入侵细胞有关 核心蛋白, 使病毒基因组 DNA 浓缩 PDV 结构糖蛋白 壳体主要结构蛋白 解螺旋酶, 病毒 DNA 复制和晚期表达因子, 也与 AcMNPV 的宿主域扩大有一定关系 DNA 聚合酶; 病毒 DNA 复制必需 31k; DNA 复制和晚期表达因子 24k; DNA 复制和晚期表达因子 DNA 复制和晚期表达因子 67k 蛋白; 早期转录、病毒 DNA 复制和晚期表达因子, 刺激增强子活性 47k 蛋白; 早期转录、病毒 DNA 复制和晚期表达因子, 刺激增强子活性, 也与杆状病毒宿主范围有关。 35k 蛋白; 抗细胞凋亡, DNA 复制和早、晚期表达因子 38k; 参与病毒 DNA 复制的调节, 能激活解旋酶基因的表达, 也与杆状病毒宿主范围有关。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具有安全性高, 对外源 基因克隆容量大, 重组病毒易于筛选, 具有完备的 翻译后加工修饰系统和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 等特点[1 ] , 现已成为基因工程四大表达系统( 即杆 状病毒、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之一。近 年来, 昆 虫杆状病毒表 达系统的 发展很 快, 本文综述了它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

杆状病毒基因转导的技术和应用

杆状病毒基因转导的技术和应用

杆状病毒基因转导的技术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和应用也逐渐深入。

在基因工程领域,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杆状病毒的基本情况、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杆状病毒的基本情况杆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是植物病毒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可以侵入植物细胞内部,通过自身的基因组合成一种非常具有活力的蛋白质,然后传递给其他细胞。

由于其生物学特性,许多疾病和社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了解杆状病毒的基本情况是基因转导技术研究的重要前提。

二、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的原理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是将外源DNA引入植物细胞中的一种方法。

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将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构建成病毒载体,然后通过感染植物细胞来实现目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

在这个过程中,载体的构建是很关键的。

一般来说,载体需要包括一个病毒颗粒功能区、一个基因组合成的目标DNA功能区和一个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

通过这三个功能区的合成,我们就可以得到病毒颗粒,进而实现基因转导。

三、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的应用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基因工程、生物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植物基因研究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可以用于植物基因的研究和功能分析。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引入植物细胞,研究它们的表达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这能够提高我们的基因研究的精度和效率,也可以为我们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特性提供有用的信息。

2. 植物基因工程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还可以用于植物的基因工程领域。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转化作物和一些经济植物,从而对其进行基因编辑和优化。

这有助于我们提高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植物的品质,为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 疫苗生产杆状病毒基因转导技术也可以用于疫苗的生产。

一些病原体所带有的代谢基因、毒力基因等,可以被杆状病毒转导载体所调控,然后被表达出来。

昆虫杆状病毒组学研究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组学研究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组学研究进展梁振普;李路军;张俊庆;刘雅静;吴慧;李鹏娟;冯文霞;张小霞【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是一类专性感染无脊椎动物的共价闭合双链环状DNA昆虫病毒.由于杆状病毒对环境和人畜无害,其作为生物农药在生物防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此外,杆状病毒还可作为一种真核表达载体,广泛用于药物研发、疫苗生产,以及作为基因转移载体用于基因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对阐明病毒的感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可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子改良或开发高效的生物增效剂.%Baculoviruses is a kind of covalently closed double stranded circular DNA insect virus and specifically infects invertebrates.As baculovirus is harmles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logical control as a biological pesticide.Baculovirus can also be used as a kind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widely applied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vaccine production,as well as gene transfer vector applied in gene therap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aculovirus genomics and proteomics,which had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virus infection mechanisms and also would be helpful to carry on molecular modification or develop highly effective biological synergists.【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6)008【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基因组;蛋白质组;杆状病毒;生物防治【作者】梁振普;李路军;张俊庆;刘雅静;吴慧;李鹏娟;冯文霞;张小霞【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13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是一类专性感染无脊椎动物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因此而得名。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及其新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及其新进展
维普资讯
江西农业学报 2 0 1 ( ) 9 9 06,8 5 :6— 9
AcaAgiutreJa g i t rc ua in x l
昆虫 杆状 病 毒 表达 系统 的研 究及 其新 进 展
孙阳 。 张淑颖
(. 1 莱阳农学院 生命科学学 院, 山东 青岛 260 ;. 6192 云南农业大学 植保学 院。 云南 昆明 600 ) :2 1 5
杆状病毒在其生活史 中共有两种形式的表型存在 , 在感染的初期 ( 2h , 0~ 4 ) 主要 以细胞 释放型病毒粒子(e — cl l
resdvu ,R ) e ae i sC V 为主 , l r 也称为胞外型病毒 (xae u r i sE V) etel l r ,C 或出芽型病毒 ( uddv sB ) 在感染 的晚 r la v e B de i ,V ; e r
具有结构蛋 白的作用。
在杆状病毒所表达的一系列蛋白中, 有一类蛋白具有较高的表达量 , 并且均为病毒基 因组复制所非必需, 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有多角体蛋白与 PO蛋 白, I 均属于晚期表达的蛋白 , 受晚期启动子的调控。昆虫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正是 利用了这类蛋白的优点 , 从而提供了外源 D A插入座位。 N
1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分子基础
昆虫杆状病毒是有囊膜的 dD A大形病毒 , sN 能够感染包括鳞翅 目、 膜翅 目、 双翅 目、 鞘翅 目及毛翅 目等 7个 目的
60 0 多种昆虫。目前 已知基因组全序列的杆状病毒有苜蓿 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 毒( c N V)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AM P 、 (m P 、 B N V)黄杉毒蛾多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 p N V)舞毒蛾多核衣壳核 多角体病毒( d N V 、 OM P 、 L M P )甜菜夜蛾多核衣 壳核多角体病毒 (e N V)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 a P ) SM P 、 H N V 以及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ptN V 。 Sl P ) M

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刘高强;余晓丹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6(034)009
【摘要】杆状病毒是昆虫专一性的病原病毒,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杆状病毒是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核心部分,该系统已在药物研发、疫苗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杆状病毒载体的不断改进,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重组病毒的几率已从最初的0.1%~1%提高到现在的80%~90%,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宿主域扩大的杆状病毒载体.其次,杆状病毒是非复制型载体,且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目前杆状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杆状病毒还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杀虫剂.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及其安全性也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综述了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最新应用进展.
【总页数】3页(P1748-1750)
【作者】刘高强;余晓丹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省永州市林业局,湖南,永州,4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6
【相关文献】
1.昆虫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刘艳荷;方继朝;郭慧芳
2.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及其新进展 [J], 孙阳;张淑颖
3.昆虫杆状病毒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J], 兰丽盼;吴小锋
4.昆虫杆状病毒复制的分子生物学 [J], 张志芳;吴祥甫
5.昆虫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新进展 [J], 洪靖君;段家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及展望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及展望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及展望
侯庆华;侯英奇;梁念慈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4)6
【摘要】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EVS)是当今基因工程领域4大表达系统(即杆状病毒、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之一。

BEVS具有安全性高,对外源基因克隆容量大。

【总页数】3页(P628-630)
【作者】侯庆华;侯英奇;梁念慈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东湛江,524023;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侦查教研室,河北保定071000;广东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东湛江,52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动物疫苗研究的应用 [J], 杨旭东;朱庆贺;王刚;王爽;陈曦;王观悦
2.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疫苗中的应用 [J], 梁璐琪
3.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兽用亚单位疫苗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刘春菊;任炜杰;王志亮
4.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及其在口蹄疫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J], 关洪鑫;李志勇;白银
梅;柳纪省
5.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J], 朱江;吴祥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寿鑫;应慧慧;李擎;于威;张耀洲【摘要】近年来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应用和优化等方面研究有了新进展。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利用携带外源目的蛋白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对家蚕及其细胞系的高效感染能力,在感染后的家蚕体内或培养细胞中大量表达目的蛋白。

家蚕作为一种外源蛋白表达载体,具有与哺乳动物细胞类似的翻译后修饰过程,其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动态相互作用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由于该系统潜在的巨大优势,为生产人类急需的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杀虫剂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新进展【作者】寿鑫;应慧慧;李擎;于威;张耀洲【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 浙江省家蚕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8;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 浙江省家蚕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1.24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介于80~180 kb之间。

杆状病毒主要感染无脊椎动物,特别是鳞翅目昆虫,包括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蚤目、缨尾目、毛翅目等7个目的昆虫。

杆状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可分为两个病毒属: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 NPV)和颗粒体病毒属(Granulovirus, GV)。

家蚕饲养在中国历史悠久,具有饲养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具有高效表达、安全性好、真核修饰、可容纳外源基因大等优势,因此,利用杆状病毒在家蚕内高效表达外源蛋白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和优势。

杆状病毒及其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杆状病毒及其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杆状病毒及其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黄磊(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专一性寄生于节肢动物,且具囊膜包被的双链闭环DNA病毒,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生物杀虫剂,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调节昆虫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病原因子。

了解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对后续研究病毒-宿主关系、杆状病毒的持续感染及激活的机制、利用杆状病毒作为真核表达载体、开发杆状病毒应用于农林业病虫害防治、控制昆虫种群密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杆状病毒;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现状及展望Baculovirus And 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Cells Status AndProspectsHuang Lei(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Baculovirus are a class of specific parasitic arthropods, and capsular bag closed by a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 It is a potential of the bio-pesticid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cosystem, also the important etiologic agent to regulation of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size. Understanding 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ed cells research status, on the follow-up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virus-host ,the 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s, use baculovirus as a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and develop baculovirus to use in pest control of agroforestry, as well as control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Baculovirus;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杆状病毒专一性寄生于节肢动物,对人类和环境安全,且昆虫一般不产生抗性,因而在害虫治理中受到极大关注[1]。

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研究进展
1 4 高 77 %、 2%。 ×5 A . 9 1.9 1
营茧吐丝而造成茧质下降。建议选用方格蔟等优 良 蔟具 , 改善蔟 中环境 , 加强蔟 中管理 , 以提 高解舒 率 。目前的雄蚕茧收购方法是采用 目 , 以质论 评 不 价 。特别是在大批量收购雄蚕茧时 , 往往与普通茧 同价收购。 这既不利于茧质 的提高 , 也体现不 出 “ 专 养雄蚕” 这一高新技术在 “ 、 、 ” 贸 工 农 上显 著的经
平 均 25 9tx 比丰 1 4 平 均 细 527 ;清 洁 .1de , ×5 A . % 8 9 .1 、 净 9 .1 比丰 1 4 均 基 本 接 近 , 72 分 洁 49 , ×5A平 因
而是缫制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
4 分 析 与建议
推广 。建议茧丝绸部门通过议评 实行按质论价 、 优 质优价 的茧价政策 , 并组 织雄蚕茧集 中收购 , 在统 缫 丝 的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提升 雄 蚕茧 的缫 丝工 艺 ,
控 制效 果都 有重 要 意义 。
1 昆虫病毒的混合感染 1 . 2 个昆虫同时被两种不同
病 毒所 感染 的现象 是很 普 遍 的,研 究不 同病 毒 在 同
主域 比G V为宽 ; 科 的不 同属 之 间交 叉感 染 的现 同一
种病 毒往往只能感染亲缘性较近 的少数几种 昆
虫, 并引起大面积流行。 本文就杆状病毒宿主域方面
的 内容作 一简 述 。 1 昆虫病 毒 的交 叉感 染
过去昆虫病毒学家总认为 昆虫病 毒有着严格 达1. %。 2 8 反映在饲养过程中秋华 × 0 4 平3 发育齐一 ,
病 工作 , 特别是要控制血液性脓病 危害 ; 大蚕期 ③ 和蔟 中要做好 防热 、 闷及通风排湿工作 , 防 挖掘高

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ꎬ2018ꎬ47(9):1 ̄7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Sciencesdoi:10.15933/j.cnki.1004 ̄3268.2018.09.001收稿日期:2018-03-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0151ꎬ31272094)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7HASTIT039)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5A210039)作者简介:梁振普(1976-)ꎬ男ꎬ河南濮阳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ꎮE-mail:lzpbio@126.com∗通讯作者:张小霞(1973-)ꎬ女ꎬ河南济源人ꎬ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ꎮE-mail:lzpzxx@126.com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梁振普ꎬ刘雅静ꎬ张小霞∗ꎬ李鹏娟ꎬ王㊀亮ꎬ张俊庆(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是一类在自然界中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共价闭合双链环状DNA病原微生物ꎮ由于杆状病毒的宿主特异性高ꎬ其作为无公害生物杀虫剂在生物防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ꎮ此外ꎬ杆状病毒已被开发成为高效的真核表达载体ꎬ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㊁疫苗生产等领域ꎬ并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用于疾病的基因治疗ꎮ综述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昆虫杆状病毒类别及其序列特征ꎬ以及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中的主要功能基因ꎬ包括RNA转录相关基因㊁DNA复制相关基因㊁结构蛋白基因等ꎬ也对其应用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ꎮ关键词:昆虫杆状病毒ꎻ基因组学ꎻ功能基因ꎻ应用中图分类号:S476.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3268(2018)09-0001-07AdvancesinGenomicsResearchofInsectBaculovirusLIANGZhenpuꎬLIUYajingꎬZHANGXiaoxia∗ꎬLIPengjuanꎬWANGLiangꎬZHANGJunqing(CollegeofLifeSciencesꎬ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Zhengzhou450002ꎬChina)Abstract:BaculovirusisakindofcovalentlycloseddoublestrandedcircularDNAinsectvirus.Becauseofthehostspecificityofbaculovirusꎬitplaysamajorroleinbiologicalcontrolasapollution ̄freebiologicalinsecticide.Inadditionꎬbaculovirushasbeendevelopedasanefficienteukaryoticexpressionvectorandiswidelyusedindrugdevelopmentꎬvaccineproductionandsoonꎬmeanwhileusedingenetherapyofdis ̄easeasagenetherapyvector.Thispaperreviewsrecentresearchprogressonthegenomicsofinsectbacu ̄lovirusꎬincludingitssequencecharacteristicsandmainfunctionalgenessuchastranscriptionrelatedgenesꎬDNAreplicationrelatedgenesꎬandstructurerelatedgenesꎬandalsogivesadetaileddescriptionofitsapplication.Keywords:BaculovirusꎻGenomicsꎻFunctionalgenesꎻApplication㊀㊀杆状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ꎬ是一类寄生于节肢动物(Arthropoda)的专一性病原微生物ꎬ其宿主主要是鳞翅目(Lepidoptera)㊁膜翅目(Hymenoptera)和双翅目(Diptera)的昆虫ꎮ已经完成测序的基因组大小为80~180kb不等ꎬ编码89~181个开放阅读框(ORF)[1]ꎬ被包裹在长度为230~385nm㊁直径为40~60nm的杆状核衣壳中[2 ̄3]ꎮ目前已从800多种昆虫中分离鉴定出600多种杆状病毒[4]ꎮ杆状病毒在其复杂的复制周期中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粒子:出芽型病毒(BuddedvirusꎬBV)和包涵体型病毒(Occlusion ̄derivedvirusꎬODV)[5]ꎮ2种病毒粒子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ꎬBV是杆状病毒在昆虫体内传播或在培养细胞中传播所必需的ꎬ而ODV在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宿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ꎮ杆状病毒可根据包涵体的形态特征分为2类: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 ̄virusꎬ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ꎬGV)[7]ꎮNPV和GV形态存在明显差异ꎬNPV包涵体包埋多个病毒粒子ꎬ呈不规则多角体形状ꎬ而GV仅仅包埋1个病毒粒子ꎬ呈圆形或卵圆形ꎮ其中ꎬNPV根据病河南农业科学第47卷毒粒子囊膜内核衣壳的数目又划分为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SNPV)和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MNPV)ꎮ感染鳞翅目昆虫的NPV又根据BV中是否含有GP64蛋白分为2类:GroupⅠ和GroupⅡ[8]ꎮGroupⅠ的NPV利用GP64作为BV的融合蛋白ꎬ而GroupⅡ的NPV由于缺少gp64基因ꎬ由F蛋白代替作为BV的融合蛋白ꎮ2006年Jehle等[9]基于基因组特征将杆状病毒分为4个属:α杆状病毒属(Alphabaculovirusꎬ感染鳞翅目昆虫的NPV)㊁β杆状病毒属(Betabaculovirusꎬ感染鳞翅目昆虫的GV)㊁γ杆状病毒属(Gammabaculovirusꎬ感染膜翅目昆虫的NPV)㊁δ杆状病毒属(Deltabaculovirusꎬ感染双翅目昆虫的NPV)ꎮ杆状病毒杀虫剂与传统农药相比ꎬ有着宿主专一性强㊁环境兼容性好㊁对人畜无害㊁同时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等优势ꎬ是未来农药理想的发展方向[10]ꎮ除了在生物农药中的应用ꎬ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ꎬ相对于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具有产物后加工好㊁成本低廉等优点ꎬ因而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如生物医药㊁疫苗研发等方面ꎮ杆状病毒除了以上2个方面的应用ꎬ还可以应用于哺乳动物基因转移载体㊁表面展示系统以及病毒样颗粒疫苗制备ꎮ鉴于此ꎬ综述了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ꎬ以促进对杆状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了解ꎬ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杆状病毒提供借鉴ꎮ1㊀杆状病毒基因组1.1㊀基因组特征自从1994年Ayres等[11]报道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multiplenucle ̄opolyhedrovirusꎬAcMNPV)C6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以来ꎬ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ꎬ已有73种杆状病毒全基因组被测定ꎬ包括45种α杆状病毒㊁22种β杆状病毒㊁1种δ杆状病毒㊁3种γ杆状病毒和2种未分类病毒(表1)ꎮ通过对不同杆状病毒基因组比较发现ꎬ其基因组大小介于80~180kbꎬG+C含量在29%~58%ꎬ全长大于50个氨基酸的ORF有89~181个ꎮ这些ORF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基因组DNA的2条链上ꎬ转录方向没有偏好性ꎬ基因之间的基因间序列非常短ꎬ甚至基因之间有重叠ꎮ非编码区占10%左右ꎬ主要由基因启动子序列㊁基因上游或下游非编码区和同源重复区(Homologousregionsꎬhrs)组成ꎮ表1㊀Gen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杆状病毒基因组信息病毒属病毒GenBank登录号大小/bpORF数量/个G+C含量/%年份AlphabaculovirusAdhoNPVNC_00469011322012535.62003AdorNPVNC_01142311172412135.02008AgipNPVNC_01134515512216348.62008AgseNPV-ANC_00792114754415345.72006AgseNPV-BNC_02596014898115045.62014AnpeNPVNC_00803512662914753.42006AgMNPV-37NC_03176113185515644.52016AgMNPV-2DNC_00852013223915844.52015ApciNPVNC_01850412387611733.42012AcMNPVNC_00162313389415440.71994BmNPVNC_00196212841313640.41996BusuNPVNC_02344212042012736.82014CapoNPVNC_03024012805813039.72016ChfuDEFMNPVNC_00513713116014945.82003ChfuMNPVNC_00477812959314650.12003ChmuNPVNC_02317712468814850.02014ChroNPVNC_02192412905214948.62013ChchNPVNC_00715114962215139.12005ClbiNPVNC_00829313545413937.72006CoveMNPVNC_02643012576713842.92015EcobNPVNC_00858613120412637.62006EppoNPVNC_00308311858413640.72001EupsNPVNC_01263914129113940.42009HearNPVNC_00309413075913738.92001HespNPVNC_02192314063313738.12013HycuNPVNC_00776713295914845.120062㊀第9期梁振普等: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续表1㊀Gen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杆状病毒基因组信息病毒属病毒GenBank登录号大小/bpORF数量/个G+C含量/%年份LafiNPVNC_02692215798913543.72015LeseNPVNC_00834816804114948.62006LydiMNPVNC_00197316104616357.51998LyxyMNPVNC_01395315634415753.42010MbMNPVNC_02368115271015939.92014MacoNPV-ANC_00352915506016941.71997MacoNPV-BNC_00411715848216840.02002MaviMNPVNC_00872511195312638.62006OrleNPVNC_01027615617913539.92008OrpsMNPVNC_00187513199515255.11997PespNPVNC_02462515111013853.32014PsinSNPVNC_02626813913214139.32015SpexMNPVNC_00216913561113943.71999SpfrMNPVNC_00901113133014340.22007SpliNPVNC_00310213934214142.72001SpliNPV-ⅡNC_01161614863414745.02008SujuNPVNC_02863613595213138.72015ThorNPVNC_01994513297814537.92013TrniSNPVNC_00738313439414539.02005BetabaculovirusAdorGVNC_0050389965711934.52003AgseGVNC_00583913168013237.22004ChocGVNC_00816810471011632.72006ClanGVNC_01539810148712344.42011CaLGVNC_02264610181812246.72013CnmeGVNC_02930411124611835.22016CrleGVNC_00506811090712932.42003CypoGVNC_00281612350014343.22001DisaGVNC_0284919839212529.72015EpapGVNC_01887511908213241.52012ErelGVNC_02525710275913038.72014HearGVNC_01024016979417940.82008MospGVNC_02999613427214438.32016MyunGVNC_03378014451015349.92017PhopGVNC_00406211921713035.72002PiraGVNC_01379710859212033.22010PlinGVNC_03225511253612344.22016PlxyGVNC_00259310099912040.72000PsunGVNC_01377217667718339.82010SpfrGVNC_02651114091314646.22015SpliGVNC_00950312412113638.82007XecnGVNC_00233117873318140.72000DeltabaculovirusCuniNPVNC_00308410825210950.92001GammabaculovirusNeabNPVNC_008252842649333.52006NeleNPVNC_005906817559333.32004NeseNPVNC_005905864629033.72004UnclassifiedPeluSNPVNC_02792313283114539.62015BaculoviridaeUrprNPVNC_02999710566712434.82016㊀注:所有数据均来自https://www.ncbi.nlm.nih.gov/genomes/GenomesGroup.cgi?taxid=10442ꎮ1.2㊀核心基因尽管不同种杆状病毒基因组存在基因组成的多样性ꎬ但研究发现ꎬ有1套相对保守的基因存在于目前已测序的杆状病毒基因组中ꎮ2012年Garavaglia等[12]研究发现37个杆状病毒核心基因ꎮ2017年Javed等[13]报道了第38个核心基因pif7(ac110)ꎮ目前ꎬ杆状病毒的核心基因数目为38个ꎬ具体分类和名称见表2ꎮ按照核心基因的功能可以分为五大类:复制ꎬ转录ꎬ包装㊁装配和释放ꎬ口服感染ꎬ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ꎮ在核心基因编码产物中ꎬ大约1/2是参与衣壳和ODV囊膜组成以及感染幼虫所必须3河南农业科学第47卷的蛋白质ꎮ其他大部分参与DNA的复制或加工ꎬ或者与晚期或极晚期转录有关ꎮ这些核心基因因其重要性在长期进化中得以保留ꎬ并成为杆状病毒的重要标志[14]ꎮ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许会发现更多的核心基因ꎬ因为病毒许多共有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突变而没有被分析出来ꎮ表2㊀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及分类基因功能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核心基因复制lef-2(Ac6)㊁lef-1(Ac14)㊁dna-pol(Ac65)㊁heli ̄case(Ac95)转录p47(Ac40)㊁lef-8(Ac50)㊁lef-9(Ac62)㊁lef-4(Ac90)㊁lef-5(Ac99)口服感染pif-0/P74(Ac138)㊁pif-1(Ac119)㊁pif-2(Ac22)㊁pif-3(Ac115)㊁pif-4(Ac96)㊁pif-5(Ac148)㊁pif-6(Ac68)㊁pif7(ac110)包装㊁装配和释放Ac53㊁vp1054(Ac54)㊁Ac66㊁vlf-1(Ac77)㊁Ac78㊁gp41(Ac80)㊁vp91/p95(Ac83)㊁vp39(Ac89)㊁p33(Ac92)㊁Ac93㊁p25(Ac94)㊁38k(Ac98)㊁p6.9(Ac100)㊁bv/odv-c42(Ac101)㊁p45(Ac103)㊁odv-ec43(Ac109)㊁alk-exo(Ac133)㊁p49(Ac142)㊁odv-e18(Ac143)与宿主相互作用Ac81㊁odv-ev27(Ac144)2㊀杆状病毒功能基因组学2.1㊀RNA转录相关基因杆状病毒基因组的转录表达是按时序进行的ꎮ根据杆状病毒基因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表达时间可分为极早期㊁早期㊁晚期和极晚期[15]ꎮ早期基因的合成依赖宿主RNA聚合酶Ⅱ识别和转录ꎬ而晚期基因则是病毒编码的RNA聚合酶转录[16]ꎮ转录活化因子IE-1与杆状病毒基因组中的hrs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ꎬ该二聚体可与宿主的转录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早期基因的转录ꎮ杆状病毒晚期基因利用的RNA聚合酶ꎬ由4个转录晚期和极晚期基因的亚基构成(LEF-4㊁LEF-8㊁LEF-9和P47)[16]ꎮLEF-4是一种参与RNA加帽的酶ꎮ在LEF-8的C端发现很多物种RNA聚合酶的保守基序ꎬ它编码RNA聚合酶的催化位点[17]ꎮLEF-9存在与RNA聚合酶β亚基同源的基序ꎬ编码酶活化中心Mg2+结合位点[18]ꎮP47是RNA聚合酶中较小的亚基ꎬ与其他RNA聚合酶没有同源性[19]ꎮLEF-5和VLF-1也和晚期基因的转录相关ꎮ研究发现ꎬLEF-5可与自身相互作用且C端含有一段与RNA聚合酶Ⅱ延长因子TFIIS类似的结构域ꎮ通过对LEF-5进行纯化分析表明ꎬLEF-5的功能是起始转录ꎬ而非延伸因子[20]ꎮVLF-1与多角体蛋白和P10的转录相关ꎮVLF-1与多角体和P10基因启动子下游的 爆发序列 结合引发它们的大量表达[21]ꎮ其他与晚期基因表达有关的基因为lef-6㊁lef-10㊁lef-12和39kꎮ此外ꎬ甲基转移酶(Ac69)㊁ADP-核糖焦磷酸水解酶㊁LEF-2和PK1也可能参与了晚期基因的表达ꎮ2.2㊀DNA复制相关基因病毒DNA复制相关基因在病毒生命周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ꎮ杆状病毒DNA的复制是由顺式作用元件㊁反式作用因子及其宿主细胞提供的复制因子共同作用而完成的ꎮ顺式作用元件是指病毒DNA复制起点ꎬ它包括同源重复序列和非同源重复序列2类ꎮ反式作用因子是病毒表达产物ꎬ该产物是病毒DNA复制所必需的ꎮ瞬时复制试验证明ꎬdna-pol㊁helicase(p143)㊁ie-1㊁lef-1㊁lef-2和lef-3是DNA复制的必需基因ꎮIE-1是一种多功能调节蛋白ꎬ它能够反式激活多个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的启动子ꎬ且其酸性激活区是病毒DNA复制所必需的[22]ꎮLEF-1具有DNA引物酶活性ꎬ可与LEF-2相互作用[23]ꎮLEF-2是一种DNA引物酶协助因子ꎬ也是DNA复制所必需的[24]ꎮLEF-3是一种单链结合蛋白(SSB)ꎬ也可运送病毒DNA解旋酶进入宿主细胞核中[25]ꎮP143是病毒编码的DNA解旋酶ꎬ具有ATP酶和解旋酶的活性ꎮdna-pol编码了病毒的DNA聚合酶ꎬ具有3ᶄ 5ᶄ外切核酸酶活性ꎮP35㊁IE-2㊁PE38㊁LEF-7㊁VLF-1作为激活因子刺激病毒DNA的复制ꎮAN具有5ᶄ 3ᶄ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的活性ꎬ参与DNA的重组[26]ꎮ2.3㊀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将杆状病毒DNA转染至相应细胞可以正常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ꎬ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并不受影响ꎮ因此ꎬ推测病毒结构蛋白对早期基因转录和病毒DNA复制并不是必需的[27]ꎮ杆状病毒结构蛋白组成的复杂结构相当于一个将病毒基因组转入宿主细胞中的运载系统ꎬ是通过对宿主昆虫的长期适应进化演变而成的ꎮ有些结构蛋白还具有其他酶活性ꎬ能够促进和帮助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ꎮ杆状病毒产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粒子BV和ODVꎬ具有相同的核衣壳结构但囊膜组分不同(图1)ꎮ表3详细列出了杆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基因ꎬ其主要编码包涵体蛋白㊁BV和ODV的囊膜蛋白及核衣壳相关蛋白组分ꎬ其中后者大部分是BV和ODV共有的ꎮ4㊀第9期梁振普等: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图1㊀BV和ODV的结构与主要蛋白质构成表3㊀杆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基因蛋白质分类基因名称敲除后的影响包涵体蛋白polyhedrin可稳定存在pe可稳定存在enhancin可稳定存在P10可稳定存在alkalineproteasesBV囊膜蛋白gp64无法稳定存在F-Protein可稳定存在ꎬ但杀死幼虫的时间延长V-ubiquitin可稳定存在ꎬ但BV产量减少e26可稳定存在ODV囊膜蛋白e26可稳定存在e25无法稳定存在ec43无法稳定存在e18无法稳定存在e66可稳定存在vp91可稳定存在ac145可稳定存在ꎬ但经口感染能力降低p74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pif-1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pif-2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pif-3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pif-4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pif-5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pif-6可稳定存在ꎬ没有经口感染能力核衣壳相关蛋白p6.9无法稳定存在vp39无法稳定存在gp41无法稳定存在38k无法稳定存在p49无法稳定存在ec27无法稳定存在ac66受到严重影响p33无法稳定存在vp1054无法稳定存在vlf-1无法稳定存在vp80无法稳定存在pp78/83无法稳定存在p24可稳定存在3㊀杆状病毒的应用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促进了对病毒组装及感染周期的认识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ꎬ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ꎮ目前ꎬ杆状病毒已广泛用作生物杀虫剂和外源蛋白表达载体ꎮ此外ꎬ杆状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ꎮ3.1㊀杀虫剂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究始于19世纪ꎮ目前ꎬ已在20多个国家登记㊁生产和应用了近40种病毒杀虫剂[28]ꎮ野生型杆状病毒杀虫剂具有对人畜和天敌无害㊁宿主特异性高㊁无化学残留㊁对环境安全㊁可自然传播等优点ꎮ然而ꎬ杆状病毒的杀虫速度慢㊁杀虫谱窄等缺点限制了其推广ꎮ为了克服杆状病毒的缺点ꎬ科学家开始尝试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改造以获得重组杆状病毒ꎮ近年来ꎬ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失内源基因增加杀虫效果ꎮ如将AcMNPV中的egt基因缺失ꎬ重组病毒会减少昆虫的摄食ꎬ从而提高感染昆虫的死亡率[29]ꎮ(2)插入外源基因提高杀虫速度㊁降低害虫对病毒的抗性ꎮ如插入昆虫专性神经毒素基因㊁昆虫保幼激素酯酶基因㊁增效蛋白基因㊁蛋白酶基因㊁利尿激素基因等构建的重组病毒ꎬ大大缩短了害虫的发病时间ꎮ(3)内源基因过量表达ꎮ如过量表达vfgf基因的重组AcMNPV明显加速了寄主死亡[30]ꎮ(4)对宿主范围基因操作来拓宽杆状病毒宿主域ꎮ如将源自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 ̄riadisparmultiplenucleopolyhedrovirusꎬLdMNPV)的hrf-1基因插入AcMNPV中ꎬ重组AcMNPV病毒可以在舞毒蛾细胞中复制[31]ꎮ随着对重组病毒的深入研究ꎬ克服了杆状病毒的缺点ꎬ也为增强病毒的杀虫功能提供了可能ꎮ3.2㊀表达载体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aculovirusex ̄pressionsystemꎬBEVS)是基因工程四大表达系统之一ꎬ目前市场上商业化的杆状病毒载体有Ac-Bac ̄mid(来源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和Bm-Bacmid(来源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32 ̄33]ꎮ它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产物表达水平高ꎬ表达产物可进行翻译后加工ꎬ外源蛋白的免疫原性㊁抗原性和功能等生物活性与天然蛋白质相似ꎬ大规模生产基因工程产品成本低等优点ꎮ自1983年人们利用该表达系统首次成功表达人干扰素-β后ꎬ相继成功表达了人生长因子㊁人2ꎬ6-唾液酸转移酶㊁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人抗白蛋白免疫蛋白G1等蛋白[34 ̄37]ꎮ目前ꎬ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授权上市9种BEVS来源的产品ꎬ其中Cervarix®㊁Provenge®㊁Glybera®和Flublok®疫苗分别用于预防和治疗子宫颈癌㊁前列腺癌㊁脂蛋白酶缺乏遗传病和流感ꎻPorcilis®Pesti㊁BAYOVAC5河南农业科学第47卷CSFE2®㊁Circumvent®PCV㊁IngelvacCircoFLEX®和Porcilis®PVC主要用于预防猪疫病[38]ꎮ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㊁医学㊁农业等不同领域表达蛋白质ꎬ为人类服务ꎮ3.3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转移载体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ꎬ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技术ꎮ杆状病毒相比于其他病毒转移载体具以下优点:(1)基因容量大ꎬ可容纳1个或多个外源基因ꎮ(2)安全性高ꎮ由于杆状病毒的天然宿主昆虫是节肢动物ꎬ与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ꎬ即使它进入哺乳动物细胞ꎬ其基因组也不能在细胞中复制ꎮ(3)表达蛋白质效率高ꎮ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可同时携带多个启动子ꎬ这些启动子能各自驱动下游基因的高水平表达ꎮ(4)翻译后修饰能力与哺乳动物细胞相似ꎮ因此ꎬ杆状病毒在基因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ꎬ开辟了杆状病毒应用的新领域ꎮ目前杆状病毒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ꎬ包括癌症㊁感染性疾病㊁遗传性疾病㊁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ꎬ其中癌症治疗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39]ꎮ4㊀小结随着生态环保概念深入人心ꎬ昆虫杆状病毒将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ꎬ不仅为农林生产提供新的生物农药ꎬ而且为研究宿主功能基因提供重要的基因工程载体[40]ꎮ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ꎬ杀虫速度慢和宿主域窄是其缺点ꎬ同时也是其优点ꎮ杀虫速度慢是因为病毒是一种简单生命ꎬ要在虫体内完成其复制周期ꎬ害虫难以对其产生抗性ꎻ正是因为宿主域窄ꎬ所以它们对非靶标生物是安全的ꎮ在应用基础研究上ꎬ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构建重组型病毒或者添加杀虫增效剂[41]ꎮ作为表达系统ꎬ其外源蛋白表达量低和蛋白质表达后修饰存在差异ꎬ也可以通过优化表达系统进行完善ꎮ越来越多杆状病毒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研究的完成ꎬ为病毒杀虫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ꎬ也为深入了解杆状病毒的侵染机制㊁分子进化和病毒与宿主的特异性互作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vanOersMMꎬVlakJM.Baculovirusgenomics[J].Cur ̄rentDrugTargetsꎬ2007ꎬ8(10):1051 ̄1068. [2]㊀AckermannHWꎬSmirnoffWA.Amorphologicalinvesti ̄gationof23baculoviruses[J].JournalofInvertebratePa ̄thologyꎬ1983ꎬ41(3):269 ̄280.[3]㊀GranadosꎬRobertR.Thebiologyofbaculoviruses[M].BocaRatonꎬFla(USA):CRCPressꎬ1986. [4]㊀HerniouEꎬJehleJ.Baculovirusphylogenyandevolution[J].CurrentDrugTargetsꎬ2007ꎬ8(10):1043 ̄1050. [5]㊀HortonHMꎬBurandJP.Saturableattachmentsitesforpolyhedron ̄derivedbaculovirusoninsectcellsandevi ̄denceforentryviadirectmembranefusion[J].JournalofVirologyꎬ1993ꎬ67(4):1860 ̄1868.[6]㊀KeddieBAꎬAponteGWꎬVolkmanLE.Thepathwayofin ̄fectionof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inaninsecthost[J].Scienceꎬ1989ꎬ243:1728 ̄1730. [7]㊀SlackJꎬArifBM.Thebaculovirusesocclusion ̄derivedvi ̄rus:Virionstructureandfunction[J].AdvancesinVirusResearchꎬ2007ꎬ69:99 ̄165.[8]㊀HerniouEAꎬOlszewskiJAꎬCoryJSꎬetal.Thegenomesequenceandevolutionofbaculoviruses[J].AnnualRe ̄viewofEntomologyꎬ2003ꎬ48(48):211 ̄234. [9]㊀JehleJAꎬBlissardGWꎬBonningBCꎬetal.Ontheclas ̄sificationandnomenclatureofbaculoviruses:Aproposalforrevision[J].ArchivesofVirologyꎬ2006ꎬ151(7):1257 ̄1266.[10]㊀MoscardiF.Assessmentoftheapplicationofbaculovir ̄usesforcontrolofLepidoptera[J].AnnualReviewofEntomologyꎬ1999ꎬ44(1):257 ̄289.[11]㊀AyresMDꎬHowardSCꎬKuzioJꎬetal.ThecompleteDNAsequenceof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olyhe ̄drosisvirus[J].Virologyꎬ1994ꎬ202(2):586 ̄605. [12]㊀GaravagliaMJꎬMieleSABꎬIserteJAꎬetal.Theac53ꎬac78ꎬac101ꎬandac103genesarenewlydiscoveredcoregenesinthefamilyBaculoviridae[J].JournalofVirolo ̄gyꎬ2012ꎬ86(22):12069 ̄12079.[13]㊀JavedMAꎬBiswasSꎬWillisLGꎬetal.Autographacali ̄fornicamultiplenucleopolyhedrovirusAC83isaperosinfectivityfactor(PIF)proteinrequiredforocclusion ̄derivedvirus(ODV)andbuddedvirusnucleocapsidas ̄semblyaswellasassemblyofthePIFcomplexinODVenvelopes[J].JournalofVirologyꎬ2017ꎬ91(5):15 ̄16. [14]㊀MieleSABꎬGaravagliaMJꎬBelaichMNꎬetal.Baculo ̄virus:Molecularinsightsontheirdiversityandconser ̄v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EvolutionaryBiologyꎬ2011ꎬ2011(1):379 ̄424.[15]㊀BlissardGWꎬRohrmannGF.Baculovirusdiversityandmolecularbiology[J].AnnualReviewofEntomologyꎬ1990ꎬ35(35):127 ̄155.[16]㊀GuarinoLAꎬXuBꎬJinJꎬetal.Avirus ̄encodedRNApolymerasepurifiedfrombaculovirus ̄infectedcells[J].JournalofVirologyꎬ1998ꎬ72(10):7985 ̄7991.6㊀第9期梁振普等: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17]㊀TitteringtonJSꎬNunTKꎬPassarelliAL.Functionaldis ̄sectionofthebaculoviruslateexpressionfactor ̄8gene:Sequencerequirementsforlategenepromoteractivation[J].JournalofGeneralVirologyꎬ2003ꎬ84(Pt7):1817 ̄1826.[18]㊀LuAꎬMillerLK.Identificationofthreelateexpressionfactorgeneswithinthe33.8 ̄to43.4 ̄map ̄unitregionof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J].JournalofVirologyꎬ1994ꎬ68(10):6710 ̄6718. [19]㊀CarstensEBꎬLuALꎬChanHL.Sequenceꎬtranscrip ̄tionalmappingꎬandoverexpressionofp47ꎬabaculovirusgeneregulatinglategeneexpression[J].JournalofVi ̄rologyꎬ1993ꎬ67(5):2513 ̄2520.[20]㊀GuarinoLAꎬDongWꎬJinJ.Invitroactivityofthebacu ̄loviruslateexpressionfactorLEF ̄5[J].JournalofVi ̄rologyꎬ2002ꎬ76(24):12663 ̄12675.[21]㊀YangSꎬMillerLK.Activationofbaculovirusverylatepromotersbyinteractionwithverylatefactor1[J].Jour ̄nalofVirologyꎬ1999ꎬ73(4):3404 ̄3409.[22]㊀KovacsGRꎬGuarinoLAꎬSummersMD.Novelregula ̄torypropertiesoftheIE1andIE0transactivatorsenco ̄dedbythebaculovirusAutographacalifornicamulticap ̄sidnuclearpolyhedrosisvirus[J].JournalofVirologyꎬ1991ꎬ65(10):5281 ̄5288.[23]㊀MikhailovVSꎬRohrmannGF.BaculovirusreplicationfactorLEF ̄1isaDNAprimase[J].JournalofVirologyꎬ2002ꎬ76(5):2287 ̄2297.[24]㊀EvansJTꎬLeisyDJꎬRohrmannGF.Characterizationoftheinteractionbetweenthebaculovirusreplicationfac ̄torsLEF ̄1andLEF ̄2[J].JournalofVirologyꎬ1997ꎬ71(4):3114 ̄3119.[25]㊀WuYꎬCarstensEB.Abaculovirussingle ̄strandedDNAbindingproteinꎬLEF ̄3ꎬmediatesthenuclearlocalizationoftheputativehelicaseP143[J].Virologyꎬ1998ꎬ247(1):32 ̄40.[26]㊀MikhailovVS.Replicationofthebaculovirusgenome[J].MolecularBiologyꎬ2003ꎬ37(2):250 ̄259. [27]㊀MillerLK.Thebaculoviruses[M].NewYorkꎬUSA:Springerꎬ1997.[28]㊀凌同.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ꎬ2014ꎬ42(2):70 ̄78. [29]㊀WilsonKRꎬOᶄReillyDRꎬHailsRSꎬetal.Age ̄relatedeffectsoftheAutographacalifornicamultiplenucleopoly ̄hedrovirusegtgeneinthecabbagelooper(Trichoplusiani)[J].BiologicalControlꎬ2000ꎬ19(1):57 ̄63.[30]㊀DetvisitsakunCꎬCainELꎬPassarelliAL.TheAutogra ̄phacalifornicaMnucleopolyhedrovirusfibroblastgrowthfactoraccelerateshostmortality[J].Virologyꎬ2007ꎬ365(1):70 ̄78.[31]㊀DuXꎬThiemSM.Characterizationofhostrangefactor1(hrf ̄1)expressioninLymantriadisparMnucleopolyhe ̄drovirusandrecombinantAutographacalifornicaMnu ̄cleopolyhedrovirus ̄infectedIPLB ̄Ld652Ycells[J].Vi ̄rologyꎬ1997ꎬ227(2):420 ̄430.[32]㊀LuckowVAꎬLeeSCꎬBarryGFꎬetal.Efficientgenera ̄tionofinfectiousrecombinantbaculovirusesbysite ̄spe ̄cifictransposon ̄mediatedinsertionofforeigngenesintoabaculovirusgenomepropagatedinEscherichiacoli[J].JournalofVirologyꎬ1993ꎬ67(8):4566 ̄4579. [33]㊀MotohashiTꎬShimojimaTꎬFukagawaTꎬetal.Efficientlarge ̄scaleproteinproductionoflarvaeandpupaeofsilkwormbyBombyxmor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bacmidsystem[J].Biochemical&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ꎬ2005ꎬ326(3):564 ̄569.[34]㊀SmithGEꎬSummersMDꎬFraserMJ.Productionofhu ̄manbetainterferonininsectcellsinfectedwithabacu ̄lovirusexpressionvector[J].Molecular&CellularBiol ̄ogyꎬ1983ꎬ3(12):2156 ̄2165.[35]㊀KadonoOkudaKꎬYamamotoMꎬHigashinoYꎬetal.Bac ̄ulovirus ̄mediatedproductionofthehumangrowthhor ̄moneinlarvaeofthesilkwormꎬBombyxmori[J].Bio ̄chemical&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ꎬ1995ꎬ13(2):389 ̄396.[36]㊀ChenJꎬWuXFꎬZhangYZ.Expressionꎬ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humanGM ̄CSFusingsilkwormpu ̄pae(Bombyxmori)asabioreactor[J].JournalofBio ̄technologyꎬ2006ꎬ123(2):236 ̄247.[37]㊀顾玲玲ꎬ吴萌ꎬ朱善元ꎬ等.Ⅰ型鸭甲型肝炎病毒VP1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ꎬ2018ꎬ47(1):114 ̄117.[38]㊀FelberbaumRS.Thebaculovirusexpressionvectorsys ̄tem:Acommercialmanufacturingplatformforviralvac ̄cinesandgenetherapyvectors[J].BiotechnologyJour ̄nalꎬ2015ꎬ10(5):702 ̄714.[39]㊀王嫱ꎬ张琳ꎬ陈赛娟.基因治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基础科学ꎬ2017ꎬ19(4):21 ̄27.[40]㊀梁振普ꎬ李路军ꎬ张俊庆ꎬ等.昆虫杆状病毒组学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ꎬ2017ꎬ46(8):1 ̄6. [41]㊀许书美ꎬ付月君.杆状病毒AcMNPV中Ac109蛋白的抗虫功能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ꎬ2018ꎬ46(2):155 ̄158ꎬ171.7。

杆状病毒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杆状病毒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抗 性基 因控制 的。现 在 已经 有 资 料证 实 , 个 昆 虫 一 种 群与疾 病 长期 接 触 之后 , 会 产 生抗 性 [ 。也 有 便 3 ]
在未 感病 和感 病昆 虫 之 间 , 昆虫 和 病毒 之 间 的互 相
接触 机会 更大 , 利 于病 毒 的 流行 。有 时 昆 虫密 度 有
抗 性遗 传 的机 制可 能是病 毒感染 过程 中的任 何一 步 被 阻断所 致 。影 响种 群感 受 性 的 因子 很 多 , : 1 如 ()
不 同感染 途径 , 主 的感 受性差 别很 大 。( ) 宿 2 昆虫对 病 毒 的感 受性 是 随虫 龄 的增 加 而 减 少 的。 ( ) 同 3不 的发育 阶段对 病毒 感染性 不 同 。例如 云杉锯 角 叶蜂 ( h ry ie 的细胞处 于胚胎 状态 或滞育 状 态时 , D. ec na ) 对 NP V不 敏 感 [ 。( ) 物 质 量 和 种 类 对 宿 主 的 4 ] 4食 感 受性方 面也 有 影 响 。棉铃 虫 在 喂饲 棉 叶 、 茄 叶 番 片 及人 工饲料 时 , 多角体 的感受 性不 同[ 。( ) 对 5 ] 5 温 度和湿 度是 影响 昆虫感 受性 和病毒 在其体 内繁殖 的最重要 的外 部 因子 。( ) 6 辐射 和光 照 。( ) 7 有一些 荧 光增效 剂就 能通 过破坏 围食膜 而增 强昆虫 对病毒 的感 受性 _ ] 8 当多 种病 原 物 混合 接 种 昆虫 时 , 8 。( )
摘要 : 状病毒 作 为杀 虫剂应 用 , 杆 已成 为生 物防 治 中不 可缺 少的环 节 , 是一 类 重要 的生 物 防治 因 也 子 , 杆状 病毒相 对低 的毒 力和较 长的 杀 虫时 间是 制 约其推 广应 用 的原 因之 一。 文 中就杆 状病 毒 但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Ke r s B c lv r s B c l vr s v c o ; y wo d : a u o i ; a u o i e t r Re mb n n a uo i s Ge e t e a y; c lv r s u u o c i a t b c lv r ; u n h r p Ba uo i u p s iie et d c .
Ab ta t sr c :Ba uo i ssa ea t r p d s e icvr sst a a eln e n u d a ilgc la e t O c lvr e r rh o o p cf iu e h th v o g b e s sboo i g n st u i e a c n r l h n e t ta kn r p pa t.Th y aeas h e mp n n so n c—a uo i se o to eis csa tc ig co ln s t e r l t ek y c o o o e t fis t c lvr x— e b u
pes ns s m ( E ) whc a e n f h o rma x rsi y t e ee gne— rsi yt o e B VS , i h sb no eo efu i ep es n sse i gn n ier h e t n o ms n
ig.Ad iin l n dt al o y.b c lvr sh sb e e g n r se e true ng n h rp u O i d a uo i a e n an w e eta frv co sd i e et ea y d et t d — u n s v n a e ft ee te l ih e p es n o o eg e e n en o —e rd c et r a tg so h x rmey hg x rsi ff rin g n sa d b i n nr po u e v co .Th d o g ea — v n e p l aino a uo i ssa erve d i hsp p r a c i a pi t fB c lvr e e iwe n t i a . s n c o u r e

生物防治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生物防治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生物防治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李坚;王敦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讯》
【年(卷),期】2009(020)004
【摘要】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应用巴成为生物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杆状病毒过高的宿主特异性与缓幔的发病致死作用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我们就如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杆状病毒的生物防治效果,从整合外源基因、改造内源基因及生物安全性评价等3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对基因工程杆状病毒用于生物防治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7页(P587-593)
【作者】李坚;王敦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资源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
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资源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
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76;Q789
【相关文献】
1.杆状病毒杀虫剂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J], Hawt.,RE;万树青
2.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J], 邓宁
3.利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手段防治葡萄根癌病的研究进展 [J],
4.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及在寄生虫基因工程疫苗中的应用前景 [J], 景志忠;王佩雅;才学鹏
5.重组嵌合抗人CD22四价基因工程抗体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表达 [J], 马玲;邵帅;潘汉世;陈凤莲;黄红梅;石胜;吴健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杆状病毒

杆状病毒

杆状病毒多角体病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关键词:昆虫病毒,杆状病毒,核型毒病毒粒子呈杆DNA病毒,感染节肢动物得杆状病毒就是一类在自然界中专一性以超螺旋形式压缩包装在杆状衣壳内,大DNA DNA分子,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之间。

目前杆状病毒作为高效、安全得无公害生物虫剂广泛应180 Kb小在90~多种杆状病毒,600 杆状病毒只来源于无脊椎动物,虽然已发现用于害虫防治。

DNA杆状病毒得基因组为单一闭合环状双链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得不到20种。

复制后组DNA,其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复制与转录。

分子,大小为80~160 kbDNA装在杆状病毒得核衣内,后者具有较大得柔韧性,可容纳较大片段得外源用作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得杆其中,DNA得理想载体。

插入,因此就是表达大片段。

该NPV)(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状病毒,目前仅限于核型多角体病毒呈多角得包含体病毒,1~5 m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可由多角体蛋白包裹形成长度约体形状。

核型多角体病毒有两种形式:,,OV)一种为包含体病毒(occluded virus BV)。

,另一种则为细胞外芽生病毒(budded virus它们在病毒感染中扮演得角色不同,包含体病毒就是昆虫间水平感染得病毒形得食物后引起感染。

包含体病毒外层裹了一层蛋式,昆虫往往就是食入污染OV得多角体蛋白,它对病毒得水平感染起以下作用:①保护白晶体,即为29 000②保证病毒颗粒在适当病毒颗粒在外界传播过程中免遭环境因素得破坏而失活。

,可使病毒、5)得位置释放,引起感染。

昆虫中肠上皮局部得强碱性环境(pH=10病毒就是个体内细胞间得感染形式,由细胞芽颗粒释放蛋白酶溶解多角体。

BV BV,进入血淋巴系统中感染其它部位得细胞或直接在临近细胞内感染。

生出有关杆状病毒基因结构、功能与表达调节得研究进展迅速,其中研究近几十年,最深入得就是苜蓿银蚊夜蛾(autogra—phacalifornica)多核型多角体病xumù毒(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MNPV),简称AcMNPV或AcNP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杆状病毒及其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黄磊(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专一性寄生于节肢动物,且具囊膜包被的双链闭环DNA病毒,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生物杀虫剂,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调节昆虫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病原因子。

了解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现状,对后续研究病毒-宿主关系、杆状病毒的持续感染及激活的机制、利用杆状病毒作为真核表达载体、开发杆状病毒应用于农林业病虫害防治、控制昆虫种群密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杆状病毒;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现状及展望Baculovirus And 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Cells Status AndProspectsHuang Lei(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Baculovirus are a class of specific parasitic arthropods, and capsular bag closed by a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 It is a potential of the bio-pesticid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cosystem, also the important etiologic agent to regulation of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size. Understanding 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ed cells research status, on the follow-up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virus-host ,the 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s, use baculovirus as a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and develop baculovirus to use in pest control of agroforestry, as well as control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Baculovirus;Baculo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杆状病毒专一性寄生于节肢动物,对人类和环境安全,且昆虫一般不产生抗性,因而在害虫治理中受到极大关注[1]。

比如,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SeMNPV)是Steinhaus于1949 年,首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罹病甜菜夜蛾幼虫中分离得到,寄主专一,且毒力较高[2],因而成为了一种具有潜力的生物杀虫剂。

杆状病毒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调节昆虫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病原因子[3]。

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细胞的研究,对了解病毒-宿主关系、杆状病毒的持续感染及激活的机制、利用杆状病毒作为真核表达载体、开发杆状病毒应用于农林业病虫害防治、控制昆虫种群密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杆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1.杆状病毒定义及分类杆状病毒是一类具囊膜包被的双链闭环DNA,并寄生于节肢动物的专一性病原微生物,其宿主主要是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 )和双翅目(Diptera)的昆虫。

目前已从超过800种昆虫体内分离鉴定出600多种杆状病毒[4-5]。

杆状病毒隶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 oviridae),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1995年第6次报告,杆状病毒科包括两个属,即核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 NPV)和颗粒体病毒属(Granulovirus, GV)[6]。

近年来,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的大量产生极大地拓展了对它多样性和进化的了解,病毒亲缘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规律,那就是病毒的谱系图与它们所感染的宿主是关联的。

ICTV 在2012年第9次报告,将杆状病毒科分为四个属:Alphabaculovirus(鳞翅目特异NPVs)、Beta baculovirus(鳞翅目特异GVs)、Gammabaculovirus(膜翅目特异NPVs)和Deltabaculovirus(双翅目特异NPVs)[7-9]。

2.杆状病毒生活史及传播途径杆状病毒在其生活周期中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粒子: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 us, 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 ODV)。

二者核衣壳组成相同,但形态不同,囊膜蛋白和脂质的组成也不同[10]。

杆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呈杆状,包埋在多角体蛋白组成的包涵体OB中。

OB是杆状病毒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构,直径500~2000nm,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11]。

OB在自然环境中非常稳定,ODV包裹在具保护性的OB中是杆状病毒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该病毒传播途径有两种,通常认为昆虫吞食OB在虫体间水平传播是其主要途径;杆状病毒也能通过卵表(卵的表面污染)和经卵内部从成虫到幼虫的垂直传播途径,导致下一世代的宿主出现明显症状和无病症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可补充水平传播,也为日后水平传播提供疾病病原[12]。

3.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杆状病毒具闭合环状超螺旋结构的双链DNA基因组,大小80~180kbp,编码约90~18 0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13]。

DNA复制为滚环复制,在被感染的细胞中,某些反式因子和顺式作用元件可形成复制复合体[14]。

目前,58种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已被测定,包括41种Alphabaculovirus、13种Betabaculovirus、3种Gammabaculoviru s和1种Deltabaculovirus[15]。

杆状病毒基因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G+C的百分比含量为33~58%,全长大于50个氨基酸的ORFs数目为89~181个[16]。

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约占全长的90%,这些基因排列紧凑,极少重叠,均匀分布于基因组两条链上。

两条链具相同的编码能力,基因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进行的转录各占50%。

功能相关的基因并未以成簇的方式出现,而是分散在整个基因组中。

在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所有杆状病毒中,有31个基因是全部杆状病毒所共有的,他们组成杆状病毒的核心基因[17]。

大部分核心基因的功能已经明确,大致分为复制相关基因、转录相关基因、结构蛋白基因、口服感染因子基因、辅助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18]。

杆状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具时序性,按照表达时间先后分为早期基因(early gene)和晚期基因(late gene)两大类[19]。

早期基因又可分极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和滞早期基因(delayed early gene);晚期基因的表达发生在DNA复制开始之后,可分为晚期基因(late gene)和极晚期基因(very late gene)。

二、病毒的持续性感染1.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定义病毒给我们的印象是大范围死亡和突发流行病,但在正常环境中,包括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毒在其宿主中的潜伏/持续感染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潜伏/持续感染其宿主是囊膜病毒生存的一个策略,如在人类宿主中潜伏几十年的疱疹病毒(herpes virus)[20]、冠状病毒(coronavirus)[21]等。

潜伏/持续感染(latent infection)是广义持续感染的一种类型,是可转化、非增殖性的感染,病毒基因组在宿主中保留,但不引起明显感染症状;除非激活期间,通常并不产生感染性的病毒[22]。

广义的持续感染(pesistent infection)泛指病毒在宿主内存活时间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伴随或不伴随病症发生的情况[23]。

2. 杆状病毒持续感染的研究现状昆虫杆状病毒持续感染的现象在100多年前就已观察到[24]。

1997年发现在实验室维持的一个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株系中含有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MbMNPV)基因序列,通过间接证据表明MbM NPV低水平持续感染于该甘蓝夜蛾株系中[25]。

对英国不同地区的甘蓝夜蛾检测表明Mb MNPV持续感染于大多数种群中,携带MbMNPV的甘蓝夜蛾比例为50%~100%,表明杆状病毒持续感染在自然昆虫宿主种群中广泛存在。

杆状病毒潜伏/持续感染可能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使得病毒在不利环境下,如宿主密度低时在昆虫体内存活但不影响昆虫增殖和分布等主要功能;另一方面潜伏/持续感染可转化为增殖裂解感染导致昆虫死亡[26]。

在某些因素如摄食异源病毒、低温、高虫口密度和食物的改变等刺激下,杆状病毒的潜伏/持续感染可转化为裂解增殖型感染[27-28],引起昆虫杆状病毒流行病的发生。

另外,杆状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垂直传播可能是杆状病毒持续感染昆虫的一个间接现象[2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杆状病毒在自然昆虫种群中的持续感染比预期的更为普遍[30],但在昆虫体内设计实验以了解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的产生、维持以及激活的分子机制受到限制[31],所以在细胞水平建立病毒﹣细胞模型成为探索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分子机理的关键,由于杆状病毒是裂解性的病毒,感染宿主后导致细胞解体死亡,因而较难构建一个稳定的持续感染细胞系,目前只有少量相关模型的报道。

Mclntosh和Ignoffo(1981)以及Crawford和Sheehan(1983)分别利用空斑纯化的草地贪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toptera frugiperda nucleopolyhedrovirus, SfNPV)在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细胞中建立了持续感染;苜蓿丫纹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 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抗凋亡基因p35缺失或突变株感染草地贪夜蛾细胞导致细胞大量凋亡,但随后也可建立持续感染[32];我国复旦大学学者将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 HearNPV)感染棉铃虫(H.armige ra)HA细胞,建立了一株持续感染细胞株[33],y也有人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 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SeMNPV)感染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细胞系Se301,建立了SeMNPV持续感染的P8–Se301细胞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