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

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

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

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

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

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

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

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锨、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

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B)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

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

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
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

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拉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

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1)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

________,沮丧焦虑→回村喊人,________→________,愧疚感激→再次前行,________。

(2)从画线句A,B中任选一句,分析描写夕阳的作用。

(3)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的含义。

【答案】(1)遭遇塌方;怀疑煎熬;合力铲平;不舍赞美
(2)选句A,作用: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衬托我们久等老人不至的煎熬心理。

选句B,作用: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温暖和谐的气氛,衬托了“我”在看到人们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时由失望变为喜悦的心情。

(3)第②段中“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设置的悬念是:“我”和他初见的情景是什么?此时“我”为何会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4)①车子越走越远,村民的身形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

②村民虽然平凡、渺小,却具有纯朴、热心、无私的品质,让“我”感动。

③当我们在感慨纯朴、真诚、热心、无私已远离我们的生活时,其实,这种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解析】【分析】(1)根据“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可知第一空是根据第①段的情节来概括,“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在“回村喊人”发生的情节是“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所以心理是沉默失望;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我们探头看去,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一起合力铲平;最后是“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村民拒绝,让“我”激动,不舍赞美。

(2)A句运用比喻、拟修辞手法人,形象写出夕阳暗淡、凄凉之态;写出秋风的寒凉;同时也是环境描写,烘托我们在等待“救兵”时的焦急失落之情。

B句“跃”“安详”“注视”动作、神情描写,表现出村民的朴实憨厚,好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村民比作镀上金色的平安路标,表达出对村民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或者从景物描写角度理解也可以。

(3)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如第⑥段中“这老人,十有八九不回来了”,设置的悬念是:老人是否会回来呢?
(4)此文“微尘远,山花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车子越走越远,村民的身形如同微尘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深层含义是当我们身处困境时,总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帮我们解困,“微尘”象征平凡、渺小的村民,他们具有纯朴、热心、无私的品质,如山花一样馨想,让“我”感动。

从主旨上来说,希望大家关注身边的真善美。

故答案为:⑴遭遇塌方;怀疑煎熬;合力铲平;不舍赞美;
⑵选句A,作用: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衬托我们久等老人不至的煎熬心理;
选句B,作用: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温暖和谐的气氛,衬托了“我”在看到人们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时由失望变为喜悦的心情;
⑶第②段中“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设置的悬念是:“我”和他初见的情景是什么?此时“我”为何会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⑷①车子越走越远,村民的身形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

②村民虽然平凡、渺小,却具有纯朴、热心、无私的品质,让“我”感动。

③当我们在感慨纯朴、真诚、热心、无私已远离我们的生活时,其实,这种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节诘人物的情感变化。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并把握“我”的情感变化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反衬…);②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⑤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
⑶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此题时要先搞懂“设置悬念”的概念,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⑷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柳姑娘
王宗仁
①我最近的一次到拉萨是2000年冬。

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高。

②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很轻巧地舀起拉萨河河水,灌进印着“八一”红五星的木桶里。

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

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朴朴的脸庞,好动人!
③姑娘的身后座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

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

④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
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⑤我的愿望说起来很简单,单纯的很。

就是想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和她照一张合影。

我上百次来拉萨,留下的照片装满两个相册,却没有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过影。

这也算是个遗憾吧!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相信我的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明丽。

更何况要和我合影的那个舀水姑娘的木桶上,还有一颗“八一”红五星,这对军人有特殊的意义。

⑥那天,我还没走到头天和舀水姑娘分别的地方,老远就瞅见一个姑娘背着水桶朝我走来。

那个水桶,我好像见过,上面有“八一”五角星图案。

可是走近一瞧,背水的人却换了,军帽下的脸是陌生的模样。

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赶紧收住了未出唇的问话,同时止步。

就在这一瞬间,姑娘脱下了军帽,唿啦一下一束小辨子像瀑布似的散在了两肩。

是她,正是昨天的那个舀水姑娘!我一时有点手脚无措,不知说什么好,却异常高兴。

⑦倒是姑娘大大方方地问我:你昨天不是叫我吗,有什么事?我是叫她了,可是她现在问我有什么事,我还真说不上来,或者说不好说出来。

当时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我叫她,尽管我希望她听见。

她现在这么主动问我,我真不知如何回答,羞得有点无地自容了。

⑧“说吧,叫我有什么事?”她还是那么大方,逼问。

⑨遇到这样直率的姑娘,你再羞羞答答就多余了。

我的勇气一下子来了,索性有话直说:“我想和你合照一张相片,就在布达拉宫前!”
⑩“当然可以!”她很痛快地答应。

说话间她已经走上了通往布达拉宫的梯形台阶路。

我随其后。

站定,她招招手,让我站在她身旁。

我把照相机交给一位过路的游客,请他帮忙。

别看我是主动要求和她照相,一旦站在陌生姑娘身边,还真有点紧张。

笑也不是,不笑又不合适,双手也不知怎么摆放。

⑪她显然看出我太紧张,说:“你就当站在你身边的是一棵树,这样就不会紧张了!”她指着不远处大昭寺前那棵唐柳这样说。

我把目光移向唐柳。

⑫这棵柳树是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来落户拉萨。

千余年间,它经过枯萎、重栽,再枯萎、再重栽,重重叠叠的绿荫一直蓬勃着。

唐柳,一棵无限循环的活物,即使我把时间倒过来,也永远无法和它接近。

但是,今天在藏族姑娘有意无意地指引下,它真实地活在了我心里。

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就在这一瞬间,只听快门咔嚓一声脆响。

⑬拿相机的游人把相机交还给我,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张照片很有意义,照的效果也不会错。

你有幸和‘唐柳姑娘’合影,叫人羡慕!”他把“唐柳姑娘”四个字咬得特别有味道,好像那姑娘真的就叫这个名字。

⑭姑娘挥手和我告别,她再三叮咛:“照片洗出来一定寄我一张!”
⑮她留下了名字,还有通讯地址:西藏林芝歌舞团。

(1)作者隔河喊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其目的是什么?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地。

(3)作者写道:“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想到了文成公主,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马上放松下来?
(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1)满足自己还没有能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的愿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和这位姑娘重逢的信念。

(3)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人民的友好交往,使汉藏人民就像一家人一样。

作者看到唐柳,就自然地想起文成公主,就感觉和这位藏族姑娘想一家人一样,因此心情立马放松下来。

(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一位美丽大方、活泼可爱、热情友好、与人为善的人。

【解析】【分析】(1)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依据文章第5段“我的愿望说起来很简单,单纯的很。

就是想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和她照一张合影”这一语句进行概括即可作答。

(2)语句“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地”赋予了声音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坚信自己与姑娘一定重逢的信念。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我之所以看到“唐柳”能够放下紧张的心,主要是作者看到唐柳,就自然地想起文成公主,想到汉藏人民是一家人,感觉自己和这位藏族姑娘也是一家人一样,因而心情就会放松下来了。

据此理解即可。

(4)从文章中的“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

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朴朴的脸庞,好动人!”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唐柳姑娘”是一个外貌美丽的姑娘;从“唐柳姑娘”主动问话及爽快地答应“我”可以合影的事情看,她又是一位热情友好、与人为善的人。

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满足自己还没有能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的愿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和这位姑娘重逢的信念。

⑶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人民的友好交往,使汉藏人民就像一家人一样。

作者看到唐柳,就自然地想起文成公主,就感觉和这位藏族姑娘想一家人一样,因此心情立马放松下来。

⑷文中的“唐柳姑娘”是一位美丽大方、活泼可爱、热情友好、与人为善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把握。

⑵本题考查文中语句的赏析。

对文中语句的赏析,一般从内容、作用两方面入手。

而内容上赏析多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方面考虑;作用上则考虑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中语句的理解。

对于文中语句的理解,要注意结合语句前后的语境来进行综合分析,不能脱离语境。

⑷本题考查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要从人物的言、行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单车
紫陌
①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段时间了。

骑自行车出行,环保健身不用说,我还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四季的温暖寒凉,体验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细致入微的变化与静美,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它们给我的惊喜。

②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还是偷着学会的。

那时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买辆新自行车可
是件大事,车子也是家里添置的大件。

父亲在乡中学教书,每天两个来回上下班,都是步行,地里还有一大摊活儿等着父亲下了班去干呢。

为了节约时间,父母权衡再三,决定买辆自行车。

父亲托在县里棉麻公司上班的舅爷给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用去家里的全部积蓄,推回了一辆“燕山”牌大“二八”自行车。

③这辆大“二八”自行车结实,载重量大,农忙时,一星半点的,可以往家驮粮食。

哥哥、姐姐先后在父亲教书的学校上初中,上学下学,风风雨雨,父亲用这辆自行车将儿女们驮着送入了高中、师范。

哥哥、姐姐初中毕业,我又上了初中,父亲自行车的后座又坐上了我。

④后来,小舅舅把他的一辆自行车给了我,虽然不是新的,但总算可以自己骑行上下学,不用再搭爸爸的车子。

每个清晨,每个黄昏,骑行在乡间的土路上。

春天,两侧高高的白杨吐绿长叶,巴掌大的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铺向天边,新鲜泥土的气息伴着庄稼的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

夏天,浓荫蔽日,蝉儿藏在树叶下不知疲倦地高叫着,忽尔一阵雨过,骑车可就难行了,车轱辘和瓦圈当中塞满泥,车轮转动不得,还得从路边捡根棍,一边走一边捅泥,寸步难行,一身泥水。

秋天,树叶凋零,落叶铺满土路,骑车从落叶上碾过,“沙沙”作响。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骑车上学就显得艰难,天冷地滑,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摔倒路边。

⑤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这辆二手自行车陪我度过了初中生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天上学放学后座上都会载着一个同学,有时甚至是两个——前边大梁上也坐一个。

有一次三个人一辆车,又说又笑,又打又闹,一不小心冲进了路边的排水沟,一人一身土一身泥,却仍然“哈哈”大笑。

我们在风中,在雨中,在阳光里,在白杨下,一路高歌,一路欢笑,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六里地距离成了最快乐的旅程。

⑥我上高中时,哥哥姐姐都已工作了,高中学校在县城,离家三十多里地。

哥哥姐姐共同出资,给我买了辆“梅花”牌“二六”大链盒自行车,小巧精致,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自行车。

从此,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⑦每当骑车而行,风儿掠过耳畔,似又回到青春飞扬的少年时光,回到泥土飘香的乡间土路,回到那回不去的从前……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自行车为线索,回忆了有关自行车的几件往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B.第②段中,父母权衡再三才决定买辆自行车,表明了“我”家境的贫穷,父母的吝啬。

C.第④段生动地展现了乡间土路上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表现了“我”骑车上下学的兴奋与烦恼。

D.第⑤段在叙述基础上抒情,骑车上学的路上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但更是充满了少年的快乐。

(2)请简要概括与自行车有关的三件事。

(3)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1)B
(2)①父亲倾尽所有买(第一辆)自行车;②父亲用自行车送儿女们上学;③“我”骑自行车,载同学上下学,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④哥姐给“我”买的自行车,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生活。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行车对我成长的作用(意义)之大,表达了“我”对自行车的感激(喜爱、难忘)之情。

(4)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段引出下文回忆,本段结束回忆,两段都写眼前骑车的感受,形成照应;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我”对艰苦并快乐(充满亲情和友情)的少年生活的留恋。

【解析】【分析】(1)B项“父母的吝啬”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权衡再三”表现的是父母的节俭,并非吝啬。

(2)第②段写父亲倾尽所有买第一辆自行车;第③段写父亲用自行车送儿女们上学;第④、⑤段“我”骑自行车,载同学上下学,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第⑥段写哥姐给“我”买的自行车,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生活。

(3)“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明显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自行车当成陪伴自己的朋友来写。

突出地表现的自行车对“我”成长的意义及对自行车的感激之情。

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4)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表达“我”对艰苦并快乐的少年生活的留恋。

故答案为:⑴ B
⑵①父亲倾尽所有买(第一辆)自行车;②父亲用自行车送儿女们上学;③“我”骑自行车,载同学上下学,度过了快乐的初中生活;④哥姐给“我”买的自行车,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生活。

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行车对我成长的作用(意义)之大,表达了“我”对自行车的感激(喜爱、难忘)之情。

⑷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段引出下文回忆,本段结束回忆,两段都写眼前骑车的感受,形成照应;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我”对艰苦并快乐(充满亲情和友情)的少年生活的留恋。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与自行车有关的三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修辞角度品析,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注意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尾往往首尾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做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

若不是砖垛,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⑰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