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背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背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背诵
本文档旨在帮助学生背诵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古代诗词。

以下是该册课程中古代诗词的背诵内容:
第一课《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把臂航东海》(杨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第三课《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课《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五课《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六课《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的背诵内容,总共包括了《登鹳雀楼》、《把臂航东海》、《静夜思》、《登高》、《春晓》和《望庐山瀑布》六首古诗。

请同学们认真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本文难点较多:(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是否记得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继续地来学习鲁迅的另外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1.作者回顾: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导语:本文写于作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地点在厦门大学,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

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正课1.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见课件)2、速读课文,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仙台3、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全文共有38段,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文章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较为深沉,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这种复杂的情感。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鲁迅的情感表达。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课文中鲁迅对教育的看法、对社会的批判等内容较为深刻,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文章的深层含义,理解鲁迅的思想。
-例如,在分析“他的面貌,他的声音,都在我眼前、耳边浮漾着”这句话时,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鲁迅通过这种描写表达的对藤野先生的深刻记忆和敬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讨论,结合鲁迅的经历,理解这种感情的真挚与深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让你特别尊敬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先生为何如此尊敬藤野先生。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藤野先生》所表达的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爱国主义精神。重点讲解文章中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以及鲁迅如何通过这一形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藤野先生》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藤野先生》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是我国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 集《彷徨》《呐喊》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
写作 背景
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是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社戏》之后的 又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睐的一篇散文。该文回忆 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藤野先生不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真诚而严谨地教育和指导 鲁迅先生学医的几件事。怀着感激的心情,鲁迅先生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如实记录了自己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表 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两个伟大的人和一篇深沉而不乏人情味的文字,是本文的魅力 所在。本文承记叙文之形式又兼具鲁迅先生的沉郁隽永的文字风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融入 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 丰富的语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了解藤野先生,感受两个来自不同 国籍,有着不同身份与别样追求却同样让人仰视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⑤那是三年前的事。当他把头条鱼扔进身侧土筐里,转瞬,鱼就被一只老狼叼走了。那老狼一瘸一瘸的, 跑起路来歪歪扭扭,海子爷很快就追上了。他惊诧了:这老雪狼竟是他多年前的“冤家对头”——当年被人们 围剿后逃脱的那只母狼。海子爷还清晰地记得,它和一只公狼被大伙围剿到天海子边,公狼为保护它而掉进天 海子的那一刹那,它惨烈的嚎叫。想到这,海子爷盯视片刻,挥挥手说,你走吧!老雪狼低垂的雪色长尾冲海 子爷摇了摇,咬着鱼蹒跚而去。海子爷一直目送着它回到天海子边沙崖下的那个洞穴,他终于相信了母狼一直 守着天海子的传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5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5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7张PPT)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 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 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 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 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 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1. 认真负责 2. 严格要求 3. 热情诚恳 4. 求实问理
合作探究与思考
第二部分思考题:
问题五: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情(匿名信事 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 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 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
将个人的志向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与思考
思考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 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 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生动形象记 叙了一位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学者如 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平等地对待一个异 国学生。并深刻写出了作者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 择,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学习目标回顾
1.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 基本特点。
形(结构)散而神(主题中心)不散
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情
1.“清国留学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好词好句摘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好词好句摘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好词好句摘抄好词:“摧枯拉朽”句子: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击溃敌军。

例子:你看那洪水啊,汹涌而来的时候,就像千军万马。

那些脆弱的堤坝在它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

洪水一冲过来,什么都拦不住,直接就把那些东西给冲垮了。

这就跟打仗的时候一样,一方如果特别强大,强大到像洪水这般不可阻挡,那冲向另一方的时候,就像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击溃敌军一样,另一方根本就招架不住啊。

所以说,强大的力量一旦爆发,那是非常惊人的。

“锐不可当”句子:这支球队在赛场上锐不可当,连连得分。

例子:想象一下,在一场激烈的篮球赛场上,有一支球队就像一群猎豹。

他们奔跑起来速度极快,反应敏捷得就像闪电。

对方的防守在他们眼里就跟不存在似的,不管是传球、投篮还是突破,那动作行云流水。

每一次进攻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刺对方的心脏。

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这支球队在赛场上锐不可当,连连得分了。

他们就像是被注入了无限的能量,谁也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这就是实力,纯粹的、让人惊叹的实力。

“眼花缭乱”句子:节日的烟火使我眼花缭乱。

例子:过年的时候啊,放烟火那场面可太震撼了。

各种颜色的烟花一下子冲向天空,然后“嘭”的一声炸开。

有像星星一样闪烁的,有像花朵瞬间绽放的,还有像流星划过天际的。

红的、绿的、黄的、紫的,那些颜色不停地在天空中变换,一会儿是这个图案,一会儿是那个图案,我的眼睛都不知道该看哪里好了,就像我的眼睛被那些五彩斑斓的颜色给绑架了一样,这可不就是节日的烟火使我眼花缭乱嘛。

看烟花就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但是这盛宴也太丰盛了,丰盛到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如梦初醒”句子:直到老师点明,他才如梦初醒。

例子:小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数学题呢。

那道题有点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堆公式和解题步骤,小明就像在云里雾里一样,眼睛盯着黑板,脑子却一片空白。

老师讲完了问大家懂了没,小明还跟着大家一起点头呢。

可是等下课后,同桌问他那道题怎么做,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课

“全是”一词包含了莫马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
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这让我们强 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 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 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 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 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 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 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 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 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 彻云霄,响遍山谷。 ( 为 什 么 给 “ 人 ” 字 加 引
号? )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 的价值。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 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 和屠杀。
对于那段日军侵华的历史,我们应当怎 么做呢?
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 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 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 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 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世间永远不能再 有战争和屠杀了!
本文 表达 ①控诉战争的残忍。 了怎 ②歌颂爱的伟大。 样的 ③揭露非正义战争维护者的自 主题?私嘴脸。
④我们应该不停地反思历史。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 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 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 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 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知识与能力:l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 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揣摩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理解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时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必求良师益友。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他(她)的事,来印证你的结论。

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

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1藤野先生是谁?明确: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医学教授。

资料1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说“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说“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说“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屏的作用和种类。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运用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关注传统建筑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作用和种类。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课文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屏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屏的知识。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2)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屏的种类。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学生通过问答形式,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2)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5.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屏风,要求有创意,体现传统元素。

(2)学生展示设计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屏的作文。

3.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屏,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五课笔记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五课笔记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五课笔记咱这就来说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这课啊,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这课讲的是啥呢?是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

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我在下面奋笔疾书,那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就跟蚂蚁搬家似的。

先说这文章的作者吧,名字挺特别,当时我还琢磨了半天,心想这人咋能有这么个名儿呢。

然后老师开始分析文章的结构,那叫一个细致。

从开头的引入,到中间的层层展开,再到结尾的总结升华,每一处都讲得清清楚楚。

我记得特别清楚,老师讲到一个段落的时候,那表情,就好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同学们,你们看这里啊,作者用的这个词,那可太妙啦!”然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解释为啥妙。

我呢,赶紧把老师说的重点记下来,一边记还一边想,确实是妙啊,我自己咋就没看出来呢。

当时我旁边的同桌,不知道咋回事,有点走神。

我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示意他认真听。

他回过神来,冲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赶紧也跟着记笔记。

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就怕错过了啥重要的。

有个地方,老师讲得太投入,口水都差点飞出来了,逗得我们几个忍不住偷偷笑。

但笑归笑,笔记还是不能落下。

文章里有个描写景色的部分,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那个画面。

我就使劲儿想啊,还真就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色。

睁开眼赶紧把这种感受也写在笔记里,心想以后自己写作文的时候说不定能用上。

记笔记的时候,我的笔都快写没水了。

换笔芯那叫一个手忙脚乱,差点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好不容易换好了,继续埋头苦记。

这课的知识点可真不少,什么修辞手法啦,表达方式啦,还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啦。

我记得脑袋都有点晕乎了,不过还是硬着头皮坚持着。

老师讲完后,让我们自己再回顾一下笔记,整理整理思路。

我看着自己那写得满满当当的几页纸,心里还挺有成就感。

等到下课铃响,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和同桌互相看看对方的笔记,交流交流心得。

发现有些地方他记得比我详细,有些地方我记得比他好,然后我们就互相补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1)

5.“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 处遁形。”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将“国家公祭日”比作“长鸣警钟”,生动阐明了铭记历史 、牢记国耻的决心,不给任何企图扭曲历史、美化侵犯战争的 右翼分子以可乘之机,要让他们的罪恶灵魂彻底消失。
5.读第五段,说一说80年来,南京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说 明了什么?
主旨归纳
这则新闻评论环绕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 者国家公祭日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 和必要性,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 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 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是集体的智慧和结晶。
1.开篇引用公祭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公祭铭文,一是高度概括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 家公祭活动的意义;二是奠定了全文郑重哀悼的感情基调。
新闻评论中的引用: 引用的种类:一是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党在不同时期 的方针、路线、政策;二是引用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 律;三是引用公认的史料、数据以及为人们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常 识等;四是引用古代神话、传说、典故、格言等;五是引用反面的话, 作为批驳的靶子。 引用的作用:①点明论题②用作论据③用作论点或结论。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
在战争中直接 以平民和居民街道 为目标实施空袭, 突破了战争伦理的 底线。
对南京居民随时 随地任意杀戮之外, 还对中国人,特别是 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 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 的“集体屠杀”。大 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 射杀、集体活埋等, 手段极其残酷。
4.通过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作者写这
些有何用意?
事件: ①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犯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 ,禁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②在美国旧市议会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 右翼的大阪市市长要解除大阪市与旧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③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用意: ①说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固执,他们企图扭曲历史,屈 辱人类的良知; ②从反面证明了国行公祭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生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生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生字示例文章篇一:《国行公祭,生字里的和平之音》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里的生字。

你可别小瞧这些生字,它们就像一个个小秘密,藏着好多关于这篇课文,关于和平的大道理呢!先来说说“篡”这个字吧。

它念“cuàn”。

我一看到这个字啊,就觉得它像个偷偷摸摸的小坏蛋。

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好像有人在背地里搞小动作,想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夺走。

在课文里,日本侵略者那些篡改历史的行为,就跟这个“篡”字特别配。

他们想把自己犯下的暴行从历史里抹掉,就像一个小偷想偷走真相。

这怎么能行呢?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怎么能随随便便被篡改呢?这就好比你考试的成绩,明明是你自己考出来的,别人能偷偷把你的分数改掉吗?当然不能!那些侵略者妄图篡改历史,就是不想承认自己的罪恶,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再看看“溃”这个字,读音是“kuì”。

这个字让我想起了堤坝决堤的画面。

当堤坝承受不住洪水的压力时,就会一下子崩溃。

在课文里提到的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的溃败,就像是那决堤的洪水,是正义的力量让他们无法抵挡。

那时候的日本侵略者啊,以为自己很强大,到处侵略别人,可是他们做的是坏事,是违背正义的。

就像一个人想要去抢别人的东西,刚开始可能看着很凶,可是一旦大家团结起来反抗,他就像纸老虎一样,不堪一击。

他们的溃败是必然的,因为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遁”这个字,读“dùn”。

这个字就像一个人在做了坏事之后,想要找个地方躲起来。

就像捉迷藏一样,可是他们做的不是游戏里的躲藏,而是想要逃避自己的罪行。

日本侵略者在战争失败后,有些人就想遁入历史的黑暗角落,假装那些坏事不是他们做的。

哼,这怎么可能呢?就像你在教室里打破了玻璃,你能躲起来就当没这回事吗?老师和同学们肯定会找到你,让你承认错误的。

历史也不会放过那些想要遁形的侵略者,他们的罪行总会被揭露出来。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藤野先生》◇单元目标◇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教学策略◇1.本单元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

要引导学生梳理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仿照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在课文中加一些旁批。

3.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文,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5藤野先生◇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全文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学习时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明线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去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

同时要学习作者用典型的事例、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多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明确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选取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学情分析◇1.重点:(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2.难点:(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鲁迅为何修改《藤野先生》原标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鲁迅为何修改《藤野先生》原标题?

鲁迅为何修改《藤野先生》原标题?———以“考证”“文章”“义理”法探析清代理学宗师姚鼐认为,“学问之事”追求“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①,即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考据史料、精练的文字表达有机统一;这种理念对鲁迅研究也有借鉴价值。

以《藤野先生》为例,鲁迅手稿显示,此文标题有过涂抹更改。

日本学者佐藤明久借助高清照相机、红外滤镜、背面打光等设备技术,发现鲁迅当年涂掉的是“吾师”二字;《藤野先生》的原拟题目为“吾师藤野先生”②。

鲁迅为何要涂去“吾师”二字?这个问题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涉及作家的行文习惯、创作心态和特定时代文化征候等深层次问题。

从“考证”“文章”和“义理”三个维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鲁迅用词上的推敲、记人作品谋篇布局的内在“肌理”、对现代价值立场的坚守。

一、“考证”:鲁迅使用“吾师”的惯常语境手稿上的“吾师”二字被涂改得非常密实,不是漫不经心的勾划,足见其态度的郑重,这给辨识带来了很大挑战。

佐藤明久继承了日本鲁迅研究界那种重视科学实证和细致考证的传统,怀着对鲁迅的特殊情谊③,下足了考证基本功,用时近10年,揭示出《藤野先生》标题修改的重要事实。

但在分析鲁迅为什么涂抹掉“吾师”二字的原因时,他认为“吾师”与后缀的“先生”属于语意上的同义重复(王锡荣也持此观点)④。

这种解释固有其道理,但按其逻辑,鲁迅当年也可以保留“吾师”而涂去“先生”二字,以“吾师藤野”为题也无可厚非呢?因此,这种见解并不能充分说明鲁迅修改标题。

要得出更令人信服的解释,首先需要从广义角度理解“考据”内涵(“辞章”“义理”亦如此,下文将详析),除校勘、考证、释义等传统研究方法外,还应包括:把被修改字、词、句的用例,放在《鲁迅全集》中作横向比对分析,观察同一用例在其他文章中的使用情况及上下文语境。

以“吾师”一词为例,应该从鲁迅全部著作和信函文字中来筛查,确定该词在其他文、函中的使用情形,厘清其上下文语境和表意效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如此方可形成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读读写写第一课《消息二则》溃退泄气督战要塞业已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颁发遗嘱建树仲裁巨额第三课《“飞天”凌空》凌空翘首酷似潇洒轻盈悄然由衷新秀屏息敛声眼花缭乱如梦初醒第四课《一着惊海天》桅杆浩瀚娴熟咆哮紧绷镌刻一丝不苟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第五课《藤野先生》挟樱花绯红宛如掌故落第畸形不逊匿名诘责呜呼凄然教诲油光可鉴杳无消息抑扬顿挫正人君子深恶痛疾第六课《回忆我的母亲》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仁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颊黝黑粗糙崎岖平庸滞留愚钝器宇蒙昧酒肆缰绳轩昂胆怯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入木三分第八课《美丽的颜色》微妙燥热沥青骤雨窒息吹嘘荧光筋疲力尽和颜悦色第十三课《背影》迂拭搀交卸狼藉簌簌赋闲游逛踌躇马褂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第十四课《白杨礼赞》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第十五课《散文两篇》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凋谢遏制濒临深渊星辰第十六课《昆明的雨》乍辟邪鲜腴篱笆格调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第十七课《中国石拱桥》雄跨记载残损古朴桥墩推崇侵略序幕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惟妙惟肖独一无二第十八课《苏州园林》竿映衬败笔丘壑雷同嶙峋依傍蔓延蔷薇芭蕉雕镂斟酌明艳因地制宜自出心裁重峦叠嶂俯仰生姿第十九课《蝉》轧鳍暴晒隧道恶劣倒悬折皱纤维防御顾忌联结跳蚤车辙黏土寻觅喧嚣欢愉懒洋洋不怀好意无动于衷第二十课《梦回繁华》绢驮沉檀冗翰林题跋擅长城郭考订田畴岔道簇拥踏青行旅宏敞攫取遒劲春寒料峭长途跋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笔记以下是一篇可能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笔记:一、生字注音:烂(làn)漫芦(lú)荟(huì)榨(zhà)油镍(niè)币雕(diāo)像绮(qǐ)丽二、词语积累: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盛行:广泛流行。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联想到它的含义。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攻击的破绽,形容十分严密。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紧张。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心有余悸:指事情虽然过去,但心里仍然感到后怕。

喜出望外:指非常高兴,超出意料之外。

无独有偶:不止一个,恰好成对。

常用于贬义。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反:翻;盈:满。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人声鼎沸、蜩螗沸羹反义词:鸦雀无声、人烟稀少、万籁俱寂为虎作伥:为老虎引路的鬼。

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课堂实录1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课堂实录1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一)拎出“伟大”师:从小学至今,我们一定都有自己难忘的老师。

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他(她)吗?生1:我小学五年级时的数学王老师,和蔼可亲,像妈妈一样。

生2:我小学时的体育老师,篮球打得很棒,我们男孩子都很佩服他。

师:你们是用“和蔼可亲”“佩服”等字眼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藤野先生,是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医学教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这位老师的呢?生:(找出第37段,齐读)师:我们再读一遍,看从中你能读出什么问题?生:藤野先生到底做了什么让鲁迅念念不忘?生2:藤野先生为什么那么关心一个中国人?生3:鲁迅为什么说藤野是“伟大”的?师:(板书:伟大?)一个普通的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自鲁迅先生离开日本就再未与他相见,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用“伟大”这样的字眼相颂呢?——在层层铺垫、蓄势之后,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期待,进入课文,便变得顺理成章。

(二)感受“伟大”师: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件事?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生:(默读,自主学习)师:先概括地说一说写了哪四件事?生: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教师板书)师:文中用的“修改”吗?(生:添改)比较“修改”“订正”“添改”几个词,作者为什么用“添改”?生1:“添改”,是增加并订正;“修改”和“订正”的意思接近。

生2:藤野先生不但为鲁迅增加了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而且还修改了其中文法的错误。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生1: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根据是“移了一点位置”“不但……连……也都……”。

师: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职责的话,有一点肯定不是他份内的事,那是——生:(齐)订正文法的错误。

师:继续谈藤野先生的品格。

生1:关心学生,和蔼耐心。

根据是:“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生2:担心我的解剖实习。

师: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本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他为什么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生1:怕“我”难堪,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这是对“我”的尊重。

八上语文人教版第五课笔记

八上语文人教版第五课笔记

八上语文人教版第五课笔记说起这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第五课,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呀!这一课是。

老师在课堂上讲这课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我呢,一开始还没太进入状态,毕竟早上刚被老妈从被窝里拽出来,脑袋还有点迷糊。

可随着老师的讲解逐渐深入,我也被深深吸引了进去。

这篇文章开头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老师说这是在表明我们对待公祭这件事的郑重态度。

我当时就在想,公祭可不就是要严肃认真嘛,那些为了国家和和平牺牲的人们,值得我们怀着最崇敬的心去纪念。

文章里列举了很多惨痛的历史事实,比如南京大屠杀。

老师讲到这儿的时候,声音都变得沉重了起来。

我听着那些描述,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浮现出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

那些无辜的百姓,被侵略者无情地杀害,鲜血染红了大地。

我心里那个气呀,拳头都不自觉地握紧了。

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一些重点的词句,让我们一定要记下来。

我赶紧拿起笔,刷刷刷地写,生怕漏掉一个字。

就说那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却包含着无比深刻的意义。

我一边写一边在心里念叨,想着可千万不能忘了。

我记得我旁边的同桌,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这时候也一脸严肃,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那认真的样子和平常简直判若两人。

我偷瞄了他几眼,心里想着,看来大家都被这沉重的历史给触动了。

还有一段关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描述,这可把我们全班同学都气坏了。

我们纷纷表示,怎么能这样呢?历史就是历史,事实摆在那儿,怎么能睁眼说瞎话!老师看着我们义愤填膺的样子,点了点头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要记住历史的原因,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更不能让那些歪曲历史的人得逞。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老师还放了一些相关的纪录片片段。

当屏幕上出现那些黑白的影像,老人的泪水,孩子的哭声,我的心都揪了起来。

纪录片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把重锤,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心。

课堂上,大家都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努力让国家更强大,不再受欺负;有的同学说,我们要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记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 荒谬 憧憬
hē lù dà o
sù mù
miù chōng jǐng
呵护 杀戮 悼念
yì wān yán
屹立 蜿蜒
huǎng hū
恍惚
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 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穷形尽相 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 情味。 ---灭绝人性 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 凄凉。---凄风苦雨 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荒谬 5、严肃而庄严。 ---肃穆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 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 ,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 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 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 。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 哀的氛围。
为了可爱的孩子
停止吧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 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 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 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 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 知识,写一篇短文,驳斥 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
定边县安边中学
畅伟
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 “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有关反省战 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 战犯的牌位移进靖国神社,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 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略全部改成“进出”,把南京大屠杀 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 战后40年来第一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两千左右,最多不到 1万人,占全市人口1/2800或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 1/21...... 前不久的新闻报道说南京由于经济的发展, 导致很多二战的遗留的建筑被拆毁,而这些建 筑都是记录日军暴行的。 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为什么差别这 么大?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我们民族不应当有的 麻木和疏忽。
课文结构思路
又是“美丽”的。
引文:用萨特的话,说记忆既是“沉重”的,
以纪念活动为线索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引文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 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 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 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 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 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 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 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 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 为期40多天的血腥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杀害30余万人。 这些照片都暴露了日本士兵活埋、杀害中国军民的残 酷场景。
日本少尉向井、 金山进行杀人竞赛。日 井已杀了106人,野田 他们还要以杀150个中 比赛下去。
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 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 耻辱。” 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 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 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 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德国总统赫尔佐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 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本法,对战争受 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 活动时说:“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 一历史责任。”

链接
2
南京大屠杀 !
类似的大屠杀在别的国家也有……
纳粹大屠杀!
作者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
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
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 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 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 “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1996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 靖国神社。
2001年—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公开参拜靖 国神社。
我们岂能任日寇铁蹄肆意践踏蹂躏!
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们要保卫母亲中国!
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一种怎样 的思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世间永远不能再 有战争和屠杀了!
各国作家对当年的悲剧有怎样的态度?
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 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 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安格尔的反驳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弃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 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 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 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 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 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 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 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 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
一位法国记者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这两个在 二战中受灾严重的城市作了详细比较: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报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的残骸。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 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名字; 广岛:2001年8 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 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 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 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 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④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 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 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⑤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 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 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 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 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 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 宽恕他,尊重他。
“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 美丽的记忆” 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 ?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 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 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 民族的英勇。
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
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 的含义,回答问题。
②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 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 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 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 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 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 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 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 ,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 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 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 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 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 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 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 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