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及状况、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及状况、特征
国贸5班刘建豪 201242601510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外闻名的虎门销烟就发生在东莞市虎门镇,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诞生,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著名画家邓白、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
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4.72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71.2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523.46万人。另有海外华侨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84年,为起步阶段。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同时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4—1994年,为腾飞阶段。我们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外来投资大幅增加,经济总量连续跃上几个台阶。
1994—2000年,为提升阶段。我们大力促进经济从数量型向数量型与质量效益型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
2001年以来,为转型阶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增长18.4%;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540亿元,增长32.7%;进出口总额1050亿美元,增长24.7%,其中出口590亿美元,增长24.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55亿元,增长8.4%。东莞在2004年、2005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均位列第十二,还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二名、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园林城市、
广东省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城市等荣誉。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当好广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一是着力调结构。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核心,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中心工作,继续倡导“四个忍得住”,借鉴推广先进典型,引进大项目调增量,升级加工贸易优存量,强化自主创新提质量,实行“三旧”改造、“腾笼换鸟”拓空间,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以虎门港为依托的物流经济、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和节污减排,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着力稳增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省、市、镇重点工程和优质项目。努力加快“三旧”改造。全力以赴帮扶企业,扶持工业,用好“六个10亿元”专项资金。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加大莞货北上、莞货西行的力度,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是着力促改革。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强大动力,全面铺开扩权强镇改革以及村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深莞惠一体化,进一步放宽企业人才入户政策,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着力增和谐。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强化就业、公交等公共服务,完善医疗、住房、救助等保障体系,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城市,高水平做好珠三角绿道网东莞区域的建设,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争取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断提升东莞的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和社会文明度。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五是着力强能力。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继续抓学习、强本领,抓班子、强队伍,抓基层、强基础,抓廉政、强作风,特别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加大干部选配力度,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能力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领科学发展、应对复
杂局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