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_1973
研究论文: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114535 教育理论论文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什么是审美教育?我们所谓的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文言文教学,“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的就是各种诗文,其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将其美的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道德培育、审美提升,从人格、情感、艺术三个方面展开,进入审美的境界。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在心理学中对人格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翻开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其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表述“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这“多种本质特征”,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课本中的古诗文中一切美好因素,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铸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格。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2]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些内容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理想、精神追求和智慧勇气,其内含的文化思想的积淀,深刻厚重,博大精深,是医治当今时代人们人格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整个社会强调从古代经典寻找并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可以得到有力证明。
当然,我们需要与时惧进,对文言文进行挖掘,挖掘蕴藏其中美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要素,把握其中的精髓,提炼新的观点,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健全高尚的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字中徜徉——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
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字中徜徉———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摘要〕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存在大量文言文篇目,无论从其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美学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篇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丰富的营养,对于养成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的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在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之余,适当地强化一些审美的因素,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让文言文教学充满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教学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语文素质语文是非常美妙的一门学科,她用那流传了千古的符号,那方方正正,玄之又玄的汉字,把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语文中的一枝奇葩,向人们展示了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大量文言文篇目,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优秀散文,从《诗经》到唐宋诗词,无论从其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美的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名篇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丰富的营养,对于养成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的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 所以我们说在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之余,适当地强化一些审美的因素,让文言文教学充满审美的愉悦。
1 引导学生发现美1.1 语言美。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
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恰似那清流,那急湍,读来确是一种享受。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从语言特色来看,或音韵谐调(王勃《滕王阁序》),或整散结合(韩愈《师说》),或比喻夸张,气势磅礴(杜牧《阿房宫赋》),或娟秀优美,情景交融(王羲之《兰亭集序》),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滋味。
1.2 人格美。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体现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林,内容磅礴,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是审美教育素材的典范。
在此,笔者想根据多年的教学感悟,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一、激发美的情感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诵读,是表现和体会这种感情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获得文章形象美感的主要途径。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艺术境界。
课文中的文言文往往文质兼美,字字珠玑,诵读尤为重要。
通过诵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形成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激发审美情感。
我在教读每一篇文言文时,都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远壮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险雄奇,以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使学生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豪放美。
在教读《琵琶行》时,配上古典琵琶名曲,抓住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舒缓轻快——锵铿悦耳——幽咽冷涩——凝绝暂歇——激越雄壮,读出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体会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及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学生沉浸在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之中,便把握了这一千古传诵名篇的精髓,受到了艺术感染和美的陶冶。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摘要】文言文审美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其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实施文言文审美教育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例如诵读经典文言文、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等。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激发兴趣、引导学习、提高能力等。
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言文审美教育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这种教育形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即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教育、重要性、定义、目的、途径、方法、策略、实施、意义、未来发展、启示1. 引言1.1 文言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文言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价值深远而广泛,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情操修养。
文言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人文关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文言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1.2 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定义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定义涵盖了对文言文美学特性的认知和理解,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审美教育强调对古代文言文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
其内容涵盖了对文言文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意义美的体味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发掘蕴含其中审美的要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优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篇文言文作品时,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体会。
品味文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活动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所以说,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快乐,只有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意境,沉醉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
但审美体验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价值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怎样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范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点评。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都必须在学生阅读、鉴赏、审美的主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只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鲜活的感觉、情感、经验和认识等,进入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审美想像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审美教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是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
它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
这些文言文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无论是在语言习得还是道德塑养上,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着无法估量的教学潜能。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方面的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本人课前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三峡景观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景象的变换,配上了不同的背景音乐。
上课伊始我便播放了这一多媒体课件,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学生很快就陶醉其中,学习兴趣盎然。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思想,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关于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格的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一、文言文的文化内涵1. 反映古代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传承中华文化: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培养优秀品质:古代文言文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忠诚、勤奋、孝顺、谦逊等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培养自己的品质和人格。
二、文言文的审美风格1. 文字优美:文言文注重音韵和节奏,文字精炼、凝练。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用两个字完美地描绘了府邸的富丽堂皇和荣华富贵,给人一种美感和享受。
2. 意境深远:文言文通过高度的抽象和想象,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例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描写雎鸠的群居和美好的情感,表现出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情。
3. 句法工整:文言文注重句子结构的整齐工整,句与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音律和韵律关系。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平衡的句子结构和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了言简意赅的道理和愉悦的心情。
4. 内容典雅:文言文注重典雅的表达,以质朴、清新的词语和形象来描绘事物。
例如《红楼梦》中的“悄无声息”,用简洁的词语传达出一种曲折的情感和无言的哀伤。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随后重点讨论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提升审美能力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审美教育。
结论部分总结了审美教育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欣赏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高中、研究、现状、重要性、方法、策略、案例分析、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高中文言文教学所重视。
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动力。
在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文言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欣赏、理解和创作中都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辅助要素,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通过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审美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浅论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
浅论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剧作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将其本质定为情感教育,认为通过美育才可以走向自由,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什么是审美化教学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旨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文言文的情感之美、形象之美、艺术之美。
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
二、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不朽的美丽篇章。
任何一篇佳作,皆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
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其中的美的因素,使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以《长亭送别》为例,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张生此去会回来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正当十六、七岁,正是憧憬着美好爱情的时候,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
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依据如下:因为张生可以在普救寺挺身救莺莺,对莺莺情意较深;文中两人赠诗,张生向莺莺保证“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言外之意,莺莺就是她的知音者,红颜知己;离别之际,痛苦的不只是莺莺,【小梁州】里“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是一处侧面描写,通过莺莺的眼写出张生离别之际难言的痛苦之情。
我告诉大家,余秋雨先生读到《长亭送别》时说过,“张生此去,无论得中与否,都不会回来了”。
大家觉得有道理吗?有学生立刻脱口而出,高中了可能会被招婿,做驸马,同学们哄堂大笑,继而又陷入了深思。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中生对文化、语言、社会、生活等的认识与理解有了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审美教育应成为教育者的重点研究方向。
本文从审美与文言文教学的关系、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方法、审美教育的实施与效果四个方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审美与文言文教学的关系审美指的是一种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是教育者重点探讨的问题。
审美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与热爱,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文言文。
其次,审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与意义,促进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最后,审美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文言文创作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与创意。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方法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情感、认识、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情感是指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情感投入,认识是指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知识是指学生对美的文化知识的掌握,技能是指学生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能力的提高。
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感受文言文的美,例如通过背诵文言文经典诗文,欣赏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感受文言文语言之美等。
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美学价值的认知,教授相关美学知识,如文言文的音韵、韵律、修辞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言文美学的内涵和特色。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文言文的表达中保留和体现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学观点。
三、审美教育的实施与效果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应注重多种形式与手段的运用,如教学讲解、示范演示、学生互动等方式。
同时,还应开设以学习文言文为主题的活动,如韵律歌赋、歌咏比赛、诗歌演讲会等,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形式,感受文言文的美,并加强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完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扎实文学功底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传统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度逐渐降低,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以期为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审美教育作用探讨、审美教育策略探讨以及实施方法建议等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支持。
【2000字】1.2 研究意义审美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出有效的审美教育策略,并为实施方法提供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进与提高,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进一步推动文言文教学与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和结论总结,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拓展审美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这些努力,希望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和素养水平,推动文言文教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王晓静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24期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充满神奇的力量。
在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非常优美的文言文,这些文章无论从语言上、形象上还是情感上,都充分表现着美。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千古佳作中领略中华文化美的内涵,汲取营养。
一、传承中国的古老文化,创立文言文教学的全新理念综观文言文的教学史,无论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还是“五四”至解放前,对文言文精华的教学一直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如鲁迅、胡适、郭沫若等都有很深厚的文言文功底,还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有不俗的成就。
当代的作家如余秋雨、琼瑶等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当代教学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地方。
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审美,让他们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而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邃博大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多些品味,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发掘美的因素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是空洞、虚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历史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美丽篇章,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其美的要素,使其显现无穷的艺术魅力。
1.感悟自然之美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这种美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审美愉悦。
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诗人仰望芒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腾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我们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诗句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悲凉之情渐浓。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可见“审美”教育已成为高中语文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积淀着先贤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拥有无法估量的审美潜能。
在教学中,如果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文中的美育资源,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既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也会使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搭建审美之桥课本中的文言文,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内容都堪称经典,但语言表达、文化常识却给学生带来了阅读困难,挡住了欣赏美的脚步。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文言知识有选择地捕捉重要信息,在阅读中先推测,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验证或修正以达到准确的解读词语、句子。
教师也应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常识,下发资料或给予讲解,消除阅读障碍。
二、激发审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为了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而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聆听美文朗诵比赛,通过自导自演课本剧,深刻感受了文中美的形象,爱上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文言文。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学习文言文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进而唤起他们的审美需求,教师可适当利用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审美信息从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一种可视可听的感知对象。
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了解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宁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决心。
激起了学生对孔子的崇拜、赞赏,也调动了学生阅读《论语》的极大兴趣。
三、缩短审美距离文言作品的写作年代和语言习惯毕竟距离学生久远,但思想内涵却与今天的文化精神紧密相连。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格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内涵、意义、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视。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感受和认识美的活动,在体验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的教育。
它不仅仅是一种对艺术美的欣赏和理解,更是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传承: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对古诗词、古文、名著等的欣赏和理解,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2. 学生情感的陶冶:审美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美感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的感悟和体验,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3. 价值观念的培养: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在审美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价值,从而塑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更是对学生情感、人格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审美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3. 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言散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境界
文言散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境界文言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文人,文言散文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内涵与审美境界两方面,探讨文言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文言散文的文化内涵1.哲学思想文言散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等。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历史价值文言散文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风貌等,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3.道德观念文言散文传递了古代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诚信等,这些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4.文学艺术文言散文本身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堪称文学史上的瑰宝。
二、文言散文的审美境界1.辞藻之美文言散文运用丰富的辞藻,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美。
如《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用词典雅,意境深远。
2.意境之美文言散文追求意境的创造,通过景物描绘、情感抒发,形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田园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3.结构之美文言散文讲究篇章结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的开篇“昔者庄周说过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既引出了主题,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4.道德之美文言散文强调道德教化,传递了作者的道德观念。
如《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表达了孟子关于道德的重要观点。
三、结语文言散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涵与审美境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文言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在现代社会,文言散文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本文对文言散文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境界进行了简要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浅议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议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都放在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上,重视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虽然准确的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句是课堂教学基础和目标,但如果只重视目标是不够的,无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达不到新课标提倡的“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最终要求。
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融合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课后自觉养成审美意识,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教学是一种体验生活美的过程,尤其是语文,丰富的文字,精彩的表达,处处能够体现美的意识。
所以,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
通过进行审美教育深层次的挖掘出文言文的审美因素,把理性的文字内容和感性的体会,抽象的概念和鲜活的形象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效地使传授知识和体验美感达到统一。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因此,要特别重视。
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
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
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做到感知美、发现美、追求美以及创造美,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体会我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1、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诱发审美想象文言文语言体现着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凝练、精准和形象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张力,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往往简短的几字就能够把偌大的情境展现在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美好的境象。
文言文美育教学浅议
文言文美育教学浅议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是文化载体,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情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课标2017》在课程结构设置部分着重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强化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
传统文化教学已经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当务之急。
作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教授担任文化载体的语文学科,如何利用语文学科进行文化传承,从而让学生更好了解我国千百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最终影响学生的思维审美情趣,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文言文是语言学科教学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学难点。
由于距今已久,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部分文言词义同现代汉语相比可谓云泥之别,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但叫苦连连,甚至有排斥心理。
但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部分,其所具备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功能不容小觑。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这对他们理解文言文阅读内容以及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以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古代文人学者的智慧结晶。
渗透文化,这是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追求。
作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每一篇文言文背后都链接着古代文化的脉络。
通过这一链接,我们既可以打开文化的大门,也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视野。
1.链接背景,了解文化常识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
比如地貌特征、天文历法、民间风俗、音律童谣、饮食服装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知识已经逐渐消弭,很多学生都不甚了解,在与文言文接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初步的认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开始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这里的“游”是什么意思呢?教学时,结合《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资料,明白孔子历经14年,游遍鲁、宋、卫、陈、楚、郑、蔡等诸侯国,带领弟子在各个诸侯国进行治学,掀起了游学之风。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早在学生时代,就偏爱唐诗宋词,那种或激越、或狂放、或辛酸、或遗憾的美常常使我抚卷深思,陶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次的提高,所读古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也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
但放眼当今文言文教学,这种美的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细想起来,不外乎三点: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正因为这样,一篇完美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本就苦于学习的学生被那些“之乎者也”整得疲惫不堪,散失了对美的理解和感动。
鉴于上述存在的种种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充满审美愉悦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是无可否认的,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文化背景的变化,造成了文言文与当今学生接受与理解能力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导致其畏难情绪的产生,主观能动性的萎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在散发着光彩,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情、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令学生深恶痛绝。
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提高品位,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人要活的鲜活,必不可少的是审美能力。
审美力的缺乏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缺少后天的培养。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言文教学面临重重困境。
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为应付考试,文言文教学重在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把握,淡化了文言文中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过于程序化和单一形式的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文之美被割裂、被舍弃,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加上初中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枯燥地学习和繁琐的知识背记,过分消耗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从中体验到文言文之美。
因此加强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美的意蕴,汲取营养, 古为今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内容抑或形式,都充满着无尽又神奇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文词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正是中学生培养审美力的沃土。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1.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愉悦丰子恺先生说:“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可见,审美的欲求,追求美的愿望是人的天性,如耳朵喜欢倾听优美的旋律,味蕾喜欢品尝鲜美的滋味……在文言文课堂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欲,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多方面的感知美。
在美和文字之间架起桥梁,让它们相融相通。
对学生来说,文言文不应该是艰涩难懂的文字,而应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天籁之音;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缤纷色彩;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奇遇……美是听觉得享受,是视觉的冲击,是触觉的感受……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正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披文入情,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此情、此景、此境中,挖掘其中的美。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审美特点与时代价值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审美特点与时代价值初中语文知识点详解文言文作为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特点和时代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言文的这些方面,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学而时习之”等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次,文言文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古代神话传说,如《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等人物,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形象,这些都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最后,文言文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为我们传递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纵情于大自然的情感之美。
二、文言文的审美特点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言文追求精炼简洁的表达方式,通过精心选取的词语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简练明了。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故乡人民蒙爱,落离往来反无穷。
”,通过简短的语句,传达了作者思考故乡与人民的关系的深情之意。
其次,文言文注重意境的表现。
文言文中的诗词和修辞手法常常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以明月为借景,通过对酒的品尝和思考,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美和人生哲理。
最后,文言文善于运用典故和联想,通过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联系,给人以文化共鸣。
例如《史记》中的“东周列国”、“五帝”等词语,通过与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关联,加深了读者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三、文言文的时代价值文言文虽然属于古代文学,却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审美教育?我们所谓的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文言文教学,“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的就是各种诗文,其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将其美的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道德培育、审美提升,从人格、情感、艺术三个方面展开,进入审美的境界。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在心理学中对人格一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翻开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其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表述“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这“多种本质特征”,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课本中的古诗文中一切美好因素,有目的的培养学
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及审美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铸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格。
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2]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些内容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理想、精神追求和智慧勇气,其内含的文化思想的积淀,深刻厚重,博大精深,是医治当今时代人们人格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从整个社会强调从古代经典寻找并建构我们的精神家园可以得到有力证明。
当然,我们需要与时惧进,对文言文进行挖掘,挖掘蕴藏其中美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要素,把握其中的精髓,提炼新的观点,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健全高尚的现代人格的重要途径。
我们教师需要指导点拨学生,提升学生古代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人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其实,在我们所接触的文言文中,诸如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忧虑国事、关注民生等材料还是很丰富的,与现代人格并无冲突,除了时代和背景的因素之外。
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活动从来都是主体跟客体之间双向交流形成的产物,所谓审美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进行的情感交流,进而产生了情感共鸣的过程。
就其心理结构而言,包含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内在的系统。
审美的这种心理结构特点,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如审美对象之感知性,联想之随意性、延伸性及跳跃性,情感之愉悦性、激发性,理解之深入性、完整性等。
从学生本身来说,青少年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完全是一种天性、自然性。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把古人忧国忧民的圣洁大美、建功立业的奋发壮美、地久天长的情思真美、怡情山水的恬淡纯美、赤诚无私的博爱唯美、拍案叫绝的聪慧智美,用无限的真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受文言文作品中蕴涵的美,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就能够主动感受、理解、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美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进入到学习的作品之中,与作者或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共乐共怒,获得美感享受,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三、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应当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让青年们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进而形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当时用来规范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二者相提并论,都放在当时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而且因为它们的重要放在前列,在他看来,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礼乐相辅相成,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艺术教育,就其作用来说,能够给人以美的启迪,塑造美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把人变成审美的人,审美境界得以升华;就其本质来说,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的审美品质为核心,审美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它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文化,在艺术的殿堂里跟大师们对话,深度发掘并且验证我们的审美感知,最终提升我们的审美品质。
艺术教育的特征可作如下概括:一是必须在具有艺术感的氛围之中进行;二是必须采用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方法;三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是艺术的。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
具体到文言文的审美教育,不论其作用还是本质,其实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一种。
艺术的整体性,决定了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倘一定要人为地割裂,其美感将丧失殆尽。
以往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之所以失败,原因大概在此。
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艺术精品,但在我们的教学中,根本没有把它看作艺术品,没有抓住它艺术的本质,当
然也体现不了它艺术的效用,更没有按照艺术教育的特征来进行教学。
反思我们的文言文审美教学,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把精美的文言文当作艺术,按照艺术审美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新课标规定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