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生态城镇化理论研究述评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作者:周红民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铺相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用生态文明观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将使我国城镇化走上一条绿色循环低碳的健康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避免城镇化再走牺牲环境求发展、先污染后整理的老路,是一项亟待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生态文明理念与城镇化相融合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知识、教育、科技高度发达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吸收人类以前的先进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农村人口随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而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
中国当今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放物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频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不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威胁着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
大量农田、林地等被占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城市扩张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等问题。
4. 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噪音污染和光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建筑施工、交通噪声、商业活动等产生的噪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过度使用人工光源造成的光污染也影响了人们的视觉环境和生物节律。
三、对策研究1. 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环保监测体系,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排放。
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此外,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降低城市碳排放。
3. 实施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的实施。
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生态文明讲座等方式,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出行、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关键。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城镇的规模、功能和布局。
避免城镇过度集中和无序扩张,减少对生态空间的侵占。
在城镇规划中,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
同时,要注重城镇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打造生态宜居的城镇环境。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两者结合的重要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大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公园、绿色廊道等。
提高城镇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建设生态公园和绿色廊道可以增加城镇的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还要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城镇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核心内容。
要调整和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到新建楼房居住 :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 片面追求人 口 数 量 的城镇 化 。在今 后较 长一段 时期 内 , 尽管 中 国城 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 , 但主要矛盾 已经转移至 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为此 , 要坚持速度与质量 并重 , 要走工业化 、 信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同步 发展的路子 。 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 构建 新 型 的城 乡关 系。
造更新的“ 再城镇化” 过程 :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但是 ,
我 们 的“ 再城 镇化 ” 过程 中 , 公共 基础设 施 建设 的改 善
与提高没有及 时跟进 , 甚 至出现了“ 两头倒” 的现象 ,
平 常在 原来 居住 的地 方搭个 棚 子居住 , 干 完农 活再 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当前 , 中国城镇化 已经进入一个重要 的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型期。 1 . 城 镇 化 速 度 由加 速 向减 速 转 变 。 一 般 认 为 ,
美 国诺 贝尔 经 济 学 奖 获得 者 斯 蒂 格 利茨 在 上 个 世 纪 曾说过 : 2 l 世纪 影 响世界 的两件 大事 ,一 是美 国
的高科技 。 另一个就是 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经济 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也是工业化 、 现代化 的重要 标
志 。积极 稳 妥地 推进 城镇 化 ,是 全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众多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往往取决于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治理。
城镇化带来了大量人口和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城镇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优先位置,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发展应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建设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城市。
二、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土地利用和资源节约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利用和节约。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应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和建设用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镇化过程中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实现节约型、环保型、低碳发展。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应采用现代化环保技术和设施,改善环境空气、水质、噪音等污染问题。
此外,加强城市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同时,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培训和技术研发,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
总之,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紧密联系的,需要从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环保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在反过来影响城镇化的步伐和质量。
在这种背景下,理解并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耦合器调控来优化这一复杂系统的运行。
我们将首先回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随后,我们将介绍耦合圈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领域的适用性,探讨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耦合器调控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耦合器作为连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其在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深入探究耦合器调控的具体实践及其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概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是一种系统性地探讨和解析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的科学框架。
该理论认为,城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构成了一个紧密互动、互为因果的耦合关系。
耦合圈理论着重强调了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和循环性,将其比喻为一个由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共同构建的耦合圈。
在这个耦合圈中,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行为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压力,而生态环境的反馈又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变影响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引。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一方面,要推进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镇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浪费和闲置。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型城镇化不能再走过去那种粗放式扩张的老路,而是要注重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两者的融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规划引领是实现融合的重要前提。
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将生态保护纳入到城市的总体布局当中。
比如,合理划定生态红线,明确哪些区域是需要严格保护的,哪些区域可以进行适度开发。
同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规划建设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推动生态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
摒弃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例如,一些地区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还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融合的关键环节。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建设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
同时,加强城市的交通规划,鼓励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问题。
生态文化的培育对于融合至关重要。
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文化景观和公共空间。
比如,建设生态主题公园、举办生态文化活动等,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态文化的魅力。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正相关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主动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去,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提高城镇化绿色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乐居、宜游的美丽城镇。
标签: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互动机理;保障机制把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建设体系,全面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这既赋予了城镇化新的内涵,也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值得深入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1.新型城镇化内在蕴含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四化同步”战略的龙头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①。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自然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
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布局。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和人文历史,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山水城镇、花园城镇、人文城镇。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述评
围绕着“ 城市领 导农村 ” 城 市恢复重建 ” 与“ 展开工 作, 取得 了初步 的成效。研究 的内容 主要包括 : 1 () 经 济工 作重 心 由农 村 转 向城 市后 的新 情 况 、 问题 ; 新 () 2 城市 如何 领 导 乡村 ;3 城市恢 复 重 建 、 () 旧城 改 造 与建设新的城市 ;4城市增加就业与城市生产水平 () 提高 ;5土地改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6 工业化起 () () 步与城 市 化 发展 等几 个 方面 。 2 人 民 公 社 时 期 的 城 镇 化 研 究 阶 段 (98 . 15一 lr 97年 ) 7 。这个 时期 城 镇 化 理 论研 究 的 突 出特 征 是 围绕“ 民公社 ” 文化大革命 ” 人 和“ 展开工作 , 除了浓 厚 的政治色彩外 , 几乎没有什么研究 , 处于停滞不前 的状 态 。研究 的 内容 包 括 : 1大 力 压 缩 城 镇 人 口; () () 2 动员 部 分职 工 和 家 属 回乡 务农 ;3 知识 青 年 上 () 山下 乡 ;4 城 乡差 别与 工农 差别 问题 ;5 限制 大 城 () () 市的发展;6 城市人 民公社化等几个方面。 () 3 改 革 开 放 时 期 的 城 镇 化 研 究 阶 段 ( 98 . 17— 20 ) 00年 。这 一 时期 城 镇 化 理 论 研 究 的 突 出 特 征 是
研 究成果 。 了解城镇 化理论研 究的轨迹 , 分析城镇 化理 论研 究的 重点与 热点 问题 , 出城镇 化理 论研 究存 在的种 找 种不足 , 于深化城镇化理论 的研 究和 实践 有重要 的借鉴 意义。 对 关键 词 : 中国 ; 镇化理论 ; 究述评 城 研 中图分类号 :2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8—82 (02 o —02 —0 F9 A 10 50 20 )5 0 2 4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能再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而应注重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对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规划环节要做好顶层设计。
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蓝图,也是生态文明融入的起点。
在制定城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承载能力。
比如,对于生态脆弱地区,要限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合理规划水系景观,打造亲水型城镇。
同时,要合理布局城镇的功能分区,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进行科学划分,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和污染。
还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建设公园、绿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城镇的生态涵养能力。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考量。
基础设施是城镇运行的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在能源供应方面,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给排水方面,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
在垃圾处理方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再者,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传统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园区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渡性过程,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由“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引发的“公用地悲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走新型生态城镇化道路,需要各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
城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的生态理念的城镇化,使人们自觉地致力于生态城镇的建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理念城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区域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
本文认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协调,着力点在于人的生态城镇理念的确立与生态责任的担当。
一、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目前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成为城镇化过程的通病,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可谓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2]。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看似不可兼得,实际却存在内在互联性。
1.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的冲击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硬化面积的扩大,城镇生态系统中的土地、大气和水源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一些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滑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大多“得益”于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见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长此以往各种生态隐患便会不断滋生,直到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彻底崩盘。
2.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的不竭动力“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就不能欠生态账。
正如《中庸》里所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把握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三大契合点——我国生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把 握 生 态 文 明 与城 镇 化 建 设 的 三 大 契 合 点
我 国 生态城 镇 化进 程 中的 问题 与 对策 研 究
口 陈 璇
[ 内容提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基本走 的是 一条 以高投入 、 高排放、 高消耗 为特 征 的粗放 型城 镇化道路 , 目前 我国 城镇化建设 已进入 到高速发 展的 时期。 与此 同时, 我国城 镇化建 设也产 生 了一 系列 严重 的生态 问题 , 如发展理 念 冲突、 环境污染严 重、 产 业结构失衡等。 因此 , 探讨我 国生态城镇化进程 中的问题 , 并提 出相 应对 策, 对提 高城 镇化
进程质量 , 加速 实现我 国现代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 意义。 [ 关键词 ] 城市化 ; 城 镇化 ; 粗放 型; 生态 文明
农 村 观 察
[ 中图分类 号] F 2 9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8— 8 0 9 1 ( 2 0 1 4 ) 0 1 — 0 0 9 1 — 0 4
91
一
农 村 观 察
受 的过程 ; 四是城 市人 口超 过农 村人 口 , 且 占社 会人 口比重上 升 的过程 。作 为早期 工业 革命 和 城 市化 的见证 人 , 马克 思恩 格 斯认 为 , 资本 主义 工业 大发 展是 导致 人 口城 市化 的根本 原 因 。 城镇 化 , 是英文 u r b a n i z a t i o n的另 一种译 法, 是 由中 国学者创 造 的新 词 汇 , 它 的使 用要 晚 于“ 城市 化 ” 。城镇 化 是 一 个 社会 历 史 范 畴 , 主 要 包括 四个 方面 : 第一, 城 镇化 是农 村 人 口和劳 动 力 向城 镇转 移 的过程 ; 第二 , 城镇 化 是产业 结 构 的变 动过 程 , 农 业 所 占 比重 下 降 , 第二 、 三 产 业 向城镇 聚 集发 展 ; 第三 , 城镇 化是 地 域性质 和 景 观转化 的过 程 ; 第四, 城镇 化 是城 市 生活方 式 的扩 散 和 传 播 导 致 农 村 生 产 关 系 变 革 的 过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展议题。
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走向。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关键课题。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城镇规模的扩张,更是城镇品质的提升,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等多个方面。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侧重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镇吸引人才、产业和投资的重要因素。
一个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景观宜人的城镇,无疑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一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城镇,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高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可以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
例如,在城镇建设中推广新能源交通、绿色建筑等,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生态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态产业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条,提高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规划层面,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导致生态空间被侵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一些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增大。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的不仅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聚集,更注重的是城镇品质的提升、功能的完善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消费需求也会相应扩大,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然而,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一些地区为了快速推进城镇化,盲目上马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虽然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但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反,如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能够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能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在资源利用方面,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对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增加。
如果规划不合理、利用不科学,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生态文明建设则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比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土地的无序开发和浪费;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这样,既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资源需求,又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生态环境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更愿意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的城镇生活和工作。
如果一个城镇生态环境恶劣,污染严重,不仅会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还会削弱其对人才和投资的吸引力,从而制约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进展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衡量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是带给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是严重的,生态问题己经成为城镇化和城市规划中的核心。
本文将针对在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作为主要综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the measure of a certain country or region's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important indicators. But bring our environment problem is serious, the ecological problem has become the core in the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view as the main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th.Key words: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th一.背景与意义十八大说道“推进城镇化,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缩小城乡二元鸿沟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生态城镇化理论研究述评【摘要】目前国内探讨的生态城镇化主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谋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外的生态城镇化研究虽起步较早,但关于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
本文分别从生态城镇化的起源、内涵以及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这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进展,并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字】生态城镇化;内涵;长效机制引言新时期,我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资源节约集约、环境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城镇化。
传统的城镇化采取了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外延发展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地浪费;而城镇化又是我国无法跳过的阶段,因此转变城镇化的观念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诸多报告和会议都提出要实施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型城镇化。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指出,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在这些重要的会议和报告中,都提到了生态文明,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中,由此可见生态城镇化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的“优先”方式。
生态城镇化属于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模式,它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同时也将城镇化进程融入自然,有助于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真正实现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镇化的起源(一)国外关于生态城镇化起源的研究国外学者较早探究生态城镇化,按照流派分类,可分为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以及生态伦理学,这些学派当中的一些观点对于推动生态城镇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生态经济学的观点。
国外学者对生态经济的研究较早而且较为全面,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已经蕴含了生态经济的思想。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关于“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之后1974年美国J?塞尼卡等人所着的世界第一部《环境经济学》问世。
1976年日本坡本藤良所着的世界第一部《生态经济学》出版,以及2003年Eric A?戴维森的《生态经济大未来》出版,这些书籍均指出要把生态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中去,为环境所面临的挑战找出解决之道,从而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生态经济学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发展,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标志着人类与自然重建和谐统一关系的生态时代的到来。
第二,人类生态学的观点。
人类生态学在研究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方面存在着较多的观点。
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建设田园城市的设想,对之后的城镇化的生态规划起了启蒙作用。
随后,格迪斯(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中,发展了霍华德的思想,认为城镇化进程要遵循自然环境条件,要根据生态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
1987年,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在《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中,认为生态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体现了城镇化发展中重视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第三,生态伦理学的观点。
生态伦理观念源于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而提出,它的核心理念是:认可自然生态的基本权利和价值、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A.施韦兹(1923)在其著作《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提出“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伟大创造,人类对一切生命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保护、完善和发展生命”应是人类与自然的准则。
阿尔多?利奥波德(1949)提出“大地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
总体来说,这三种学派的主要观点都突出强调了,要将生态学引入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去,不论是经济建设、城市发展还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具有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义务。
只有基于生态理念的人类活动,才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保护自然。
(二)国内关于生态城镇化起源的研究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生态城镇化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有机构、部门对丰富生态城镇化的内容作出了突出贡献。
钱学森(1990)提出要尊重自然生态和历史,重视科学,要把把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应用到城市建设当中,这算是关于我国生态城镇化的早期理论。
1992年,建设部提出要将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作为生态城市的考核指标。
1994年,我国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初步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要建设环保模范城市,提出环保模范城市的评价指标应该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等标准。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绿色城镇化就成为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模式。
国内关于生态城镇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颇丰。
“绿色发展”以及作为国家战略深入各项建设中,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才能建设美丽家园,实现永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城镇化的内涵(一)生态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2013)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关键,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是主要目标,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
辜胜阻(2013)、耿银平(2013)、匡贤明等(2013)、常华(2013)、袁崇法(2013)、刘金祥(2013)、李洁(2012)认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以发展城镇化的名义重蹈盲目投资和扩张的老路,不能将城镇化简化为“造城”,这与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严重悖离的。
熊龙等(2013)、李建新(2013)、曾磊(2013)认为在推进城市化的社会实践中要追求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发展观。
总之,生态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确保百姓幸福,社会稳定,生态健康。
(二)生态城镇化是非传统模式的城镇化龚培兴等(2013)指出与传统模式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将生态文明和城镇化“捆”在一起,让城镇化骨子里都要闪烁生态文明的光芒,是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2013)认为中央在文字和措施两方面着重加强生态建设,要建设宜居的城市,不能再走破坏自然的老路子。
黄思涵(2013)、朱航(2013)认为生态城镇化要实现城镇居民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提高资源承载能力。
一言以蔽之,生态城镇化是不同与传统模式的新城镇化道路,它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新型城镇化的范围,它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超越,它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三)生态城镇化是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时期的生态城镇化是五位一体、和谐统一的城镇化,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它强调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之间和谐发展。
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有效地结合,才能更加积极、稳妥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生态城镇化是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有学者提出以下观点:沈基清(2013)认为要在推进城镇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阑值范围内。
王俊霞等(2011)指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两个系统达到各自整体和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总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全方位多元的城镇化模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
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对其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认为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依据我国国情的科学配套的逻辑体系,其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顶层设计。
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可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
顶层设计主要解决战略层面的问题,包括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
(2)运行机制。
解决运行规则问题,通过制度体系来平衡各方利益,保障生态城镇化的运行畅通。
(3)监督机制。
解决约束力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实现。
要设计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多方合作机制。
(一)顶层设计生态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是指站在城镇化整体布局角度,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生态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要素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这一目标目标。
龚培兴等(2013)、赖明等(2013)认为要以生态为导向,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推动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明确发展红线,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赵肖肖(2013)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在于生态城镇理念中人的城镇化,要推动“理性经济人”向“理性生态经济人”的转变。
总结来说,要树立生态伦理观,倡导绿色消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保持城市规划先进性、连续性。
(二)运行机制生态城镇化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实现生态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其进程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
笔者认为生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作用方式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众多因素中,制度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它是生态城镇化运行机制的主体。
王本兵(2011)认为社保制度改革应当遵循法制化、因地制宜、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邓大松等(2013)认为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是生态城镇化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之一。
杨赛男(2012、2013)、张起梁(2012)、郭传玲(2010)、冯尚春(2009)认为健全城镇化社会保障是适应城市化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制度体系的构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耕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经济、产业制度。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舆论手段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为,保障城镇化按生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