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 一.怀古 • (一)怀人伤己 •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 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 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 1对比失落型 •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 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 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 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 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咏史怀古诗
第五组
回顾已学编目:
《题乌江亭》杜牧《江南春》杜牧(南朝四百…) 《泊秦淮》 杜牧 《过华清宫》 杜牧 《赤壁》 杜牧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石头城》刘禹锡 《乌江》 李清照 《蜀相》杜甫 《贾生》 李商隐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 一、定义:咏史怀古诗,主要是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 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 歌。
• 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或对象: • 1.地点
• A.前代的都城:长安、金陵、洛阳、汴京 •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 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2.人物 贾谊 诸葛亮 项羽等
•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 “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 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 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 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 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 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 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 2.同病相怜型 •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 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 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 不遇的感伤。 • 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蜀相》(杜甫) • 《贾生》 李商隐

5高中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

5高中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材」(5)咏史怀古诗【必备知识】咏史怀古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典例分析】赤壁[唐]杜牧[文学常识]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销蚀掉,经过诗人一番磨洗,鉴定出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诗人“怀古之幽情”。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东风”一指自然界的东风,二指赤壁之战。

这两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价这次战争,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暗含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抑郁之情。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原句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

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意思虽然一样,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答案]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课后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诗知识要点

咏史诗知识要点

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一、咏物诗知识要点1、定义: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3、分类:咏史怀古诗,严格地说,可分为“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精辟议论。

4、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5、艺术手法(1)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反问、比喻、双关、反语等②其他手法:用典、对比、衬托、象征、侧面烘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6、表达方式:议论、描写、抒情7、语言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二、鉴赏方法指要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体会意图)③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④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以《咏怀古迹》(其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咏史怀古诗歌常识

咏史怀古诗歌常识

这在表现手法上就是借咏史诗,先要弄懂一些问题: 1、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2、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 3、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4、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如果弄清了上述问题,那么,对这一首 咏史诗也就基本掌握了。
感情:
1、叹世事变迁、 2、昔盛今衰、 3、讽喻现实、 4、仰慕英雄、 5、自比自况、 6、怀才不遇
手法: 1、用典 2、对比 3、借古讽今 4、借景抒情 5、直抒胸臆 6、即事议论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诗是 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 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 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 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诗: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 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 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 在的时空场景。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是 一组结构严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 首,每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 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 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过华清宫》 《赤壁》 《夜泊秦淮》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咏史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总结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 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 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衰的 感慨。 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为 非作歹;忧贤明的人不得重用,忧 国忧君。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
怀古诗主题:
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
——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
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乌衣巷
刘禹锡
石头城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评价本诗的思 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这首诗着重 渲染越宫昔日的 繁华,结句聚焦 在今日荒凉的遗 址,以强烈的对 比表达了昔胜今 衰的感慨,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贾生
李商隐
作者借贾生的历史故事生 发议论,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怀古诗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 怀古诗,则是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 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对比
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突出社会变迁、物是 人非的感慨。
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
用典
运用典故或神话传说,丰富诗歌内涵,增强 文化底蕴。
04
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与影响
文化传承及普及教育
传承历史文化
咏史怀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提高文化素 养。
特点
借古抒怀:通过对历 史事件、人物或地点 的描述,表达诗人的 情感和思考。
对比强烈:常将现实 与历史进行对比,突 出古今的差异和矛盾 。
寓意深刻:通过对历 史的反思,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或对未来的 展望。
历史背景与传承
历史背景
咏史怀古诗源于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其背景是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诗人多借此抒发对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感慨。
使用借古喻今手法
03
描绘历史细节
通过咏史怀古诗中的借古喻今手 法,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看 法,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章中可以描绘一些历史细节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吸引读者的兴趣。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承
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抒发的感 慨和思考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创作动机与表达方式
创作动机:诗人们通过咏史怀古诗表源自 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抒发内心的情感 和思想。
对比现实与历史: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 比,抒发对古今的感慨和思考。
刻画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和描绘,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或 批评。
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描写,抒发内心情感,情景交融。
意境营造及情感表达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共21页共23页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共21页共2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共21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迁移训练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特征关键词:金陵,怀古,玉树,景阳 兵,千官冢,六代宫
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陈亡之后金陵城一
片没落不堪的景象,抒写金陵繁华一去 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
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来 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 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 违背。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 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 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归纳三: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
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 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 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 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 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 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
(1)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 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 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边野草凄凉 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 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 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 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 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 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 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节操(气节) 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 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
2)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做到知人然 后论诗。诗家怀古咏史,抓往的只是历 史的一些影子。如果是感慨个人的身世 一类的,感情成分较浓。此时,我们只 要知道一些作者的情况(在诗下注释中 一般会有),然后与诗歌所用典故比对, 就不难理解了。

怀古诗总结

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怀古咏史诗重点知识概述-

怀古咏史诗重点知识概述-

特点
二、怀古诗内容归纳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人事) 怀古伤今(景,古迹) 理性反思(客观表述看法)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 桑;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 虚实相生;对比;侧面烘托、直抒 胸臆;用典;联想想象;即事议论 或雄浑壮阔,、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 人前后冠以“咏”、“咏史”、“怀古”、“览 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 为题。 2、内容: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 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国家——国运衰微, 名地——昔盛今衰 伤时,孤寂失意 统治者——荒淫奢侈,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

咏史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总结

• 5.常规思路
• 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 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 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 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 鉴赏咏史诗常规步骤:
•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 史实、典故); •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 领悟感情); •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 巧手法)。(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 巧)
• 4.晚唐
•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 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 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李商隐与 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 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 《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 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 3.常见情感 • 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如下几种: • (1)怀古伤己
• 当诗人追念的古人在身世与际遇上与诗人 自身有了某种相通之处时,就会触发诗人 对自身的感慨。这种诗触发点在古人,落 脚点却在自己,诗人是在借古人的酒杯, 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根据诗人抒发情感 的不同,这类诗又可分为:
• 诗人并不置身当中,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 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独抒机杼,表达 自己对 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 唐代杜牧的《赤壁》,嘲讽了周瑜的成功只 是出于侥幸。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 使人耳目一新。
• 4.常用技巧
• 常用修辞:用典,双关(“诗”与“史”的 结合) • 常用抒情方式: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 伤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咏史”与 “言志”的结合) • 常见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反衬、联 想、想象(“古”与“今”的结合)

《咏史怀古诗》知识梳理

《咏史怀古诗》知识梳理

《咏史怀古诗》知识梳理一、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知识梳理一、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

③“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④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临周、宋的威胁,国势日弱,终至委靡不振。

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即使还强欢作乐,苟且偷安。

李煜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

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终于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⑤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

《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

"《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

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

……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

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

……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

《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

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这句说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杨柳依旧,暮鸦哀鸣。

隋宫1 作者: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2,九重谁省谏书函3?春风举国裁宫锦4,半作障泥半作帆5。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

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隋宫2 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1,欲取芜城作帝家2。

玉玺不缘归日角3,锦帆应是到天涯4。

于今腐草无萤火5,终古垂杨有暮鸦6。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全部注释】 1.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2.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鲍照有《芜城赋》写广陵。

二句意谓隋炀帝将长安的宫殿闲置起来,又到扬州大建行宫。

《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 4.锦帆:《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何焯评此句云:"著此一联,直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见江都之祸,非偶然不幸,后半讽刺更有力。

"这两句说,如果不是李渊夺取了隋朝的政权,杨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边去了吧。

5.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

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隋宫》3 陈恭尹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

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

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丝管在迷楼。

繁华往事邗沟外,风起杨花无那愁。

[作者简介]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顺德(今属广东)人。

清初诗人、书法家。

幼时其父陈邦彦抗清牺牲,他以逃匿得免。

以父荫,南明桂王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桂王失败后,避迹隐居。

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

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有《独漉堂集》。

[注释] 谷洛通淮:隋炀帝曾从河南洛阳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黄河水通淮河。

“以十年”、“一笑”两句:首句意谓炀帝在位十多年,因开运河,造龙舟东巡,使无数百姓为服役死于非命;次句言隋炀帝曾揽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所之?”喻炀帝死期不远。

“月下”、“天中”两句:首句言灯影如虹霓起自龙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奏乐的弦管出于迷楼。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⑥乌衣巷、朱雀桥: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⑦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晚唐咏史怀古诗:咏史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

随着唐帝国迅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六朝朝兴夕败,隋帝国短暂的辉煌等旧事,犹如巨大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诗人们头上,给他们的咏史怀古留下了更宽阔的天地。

诗人们通过怀古,或警策当朝统治者(借古鉴今),或感叹唐帝国江河日下(借古伤今),或抒发自身在覆巢之下的忧畏之情(借古抒怀)。

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其他,《长恨歌》(白居易)、《连昌宫词》(元稹)、《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塞下曲》(李益)、《过华清官三绝句》、《过乌江亭》(杜牧)、《隋宫》、《贾生》、《马嵬》(李商隐)等咏史佳作,它们都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上品。

在中晚唐怀古诗人中,最突出的当数李商隐和杜牧。

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势衰微,生活在这个时代,诗人往往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亡国乱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讽,对他们的贪欲、无视历史教训终于自亡其国的事实加以讽刺揭露,借史实以警世人,他们堪称中国咏史怀古诗人中的圣手。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北宋百年间虽然出现了《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题李愬画像》(惠洪)、《绝句·生当做人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咏史之作已少见唐人咏史诗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嘲讽。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

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