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滩CBD发展历史与现状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外滩CBD发展历史与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中央商务区(cbd)是一座城市精华所在,集中了城市主要的金融、商业和贸易功能,也是专业性服务、企业总部所在地。一个城市cbd的功能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本文以上海外滩cbd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上海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历史,解析现象状况,在现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央商务区;外滩

中央商务区(cbd)概念始于本世纪初美国学者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城市结构模型,指城市五个同心圈层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与完善,现代意义的cbd概念与伯吉斯时代相比概念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演化,它以金融、贸易、信息、管理功能为主,是一座城市精华所在,集中了城市主要的金融、商业和贸易功能,也是专业性服务、企业总部所在地。一个城市cbd 的功能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中

的地位。回顾历史,早期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远东的经济中心,是因为当时上海形成了以外滩为中心的中国首个cbd。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上海cbd用地规模约为3平方公里,由小陆家嘴地区和外滩地区组成,形成跨江发展的双cbd城市形态。上海cbd的建设发展对上海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上海外滩cbd形成的发展历程

1.1 早期cbd的形成。开埠前,上海建成区主要位于老城厢一带,1843年上海开埠后,商业中心逐渐北移,19世纪末,以南京路为主轴的商业中心区已初显端倪。20世纪30年代,也是cbd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时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确立了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形成了西至西藏中路,东至外滩,北至苏州河,南至金陵东路,方圆近4平方公里的cbd区域。

1.2 抗日战争至改革开放前cbd的衰落。1930年代后,由于日军侵华对当时上海及中国经济的破坏,上海cbd的发展趋于停滞,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有新的重要建筑落成。解放后到198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及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发展基本游离于国际经济循环之外。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快速下降,cbd的发展也随之萎缩;伴随国家银行迁往北京,外资、私营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的关闭,上海金融区不复存在。外滩众多金融、商业的大楼纷纷转作机关、工厂等用途,中心商业区的商业规模也严重萎缩。

1.3 新时期外滩cbd的重新崛起。作为老cbd所在地——外滩,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新走上了发展的道路。为恢复外滩的商业金融功能,上海市政府于1990年提出保护外滩地区的规划。规划提出,由金融和商业置换原有的的办公功能,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法国里昂银行等一些金融和商业机构开始陆续

入驻外滩。目前,外滩大楼多数已经置换为金融机构,少数为高级娱乐休息场所。外滩商业金融贸易区已颇具规模。

二、外滩cbd规划建设状况

外滩cbd地区东起黄浦江,西至河南中路;南起人民路及新开河路,北至虹口港,占地约1.3平方公里。外滩cbd地区不仅是上海cbd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1990年代初的规划,外滩cbd地区将发展成为21世纪中国的“华尔街”。上海市政府带头迁出外滩12号楼,改由上海市浦东发展银行入驻,是当时上海市要把外滩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信号。经过功能置换后的历史大楼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银行、金融机构入住(如工商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摩根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法国里昂银行等),及部分高级娱乐休闲场所(如外滩3号、18号等)。为充分展现外滩的历史文化风貌,在编制外滩金融贸易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以高级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外滩源”项目。“外滩源”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东临黄浦江,北抵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占地17.06公顷,是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外滩源”现存有众多风格各异的中外经典历史建筑,同时,这里还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近代金融业、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并发展壮大。

三、上海外滩cbd地区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上海cbd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上海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功能、交通和空间环境三个方面。

3.1 土地使用结构性不足,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外滩地区现状与金融贸易相关用地不到30%,而行政办公、中低层次的居住、工业仓储等约占19%,不能反应cbd地区应有的用地结构。外滩地区建筑的原始用途主要包括银行、贸易公司、宾馆、俱乐部等,虽经近几年的功能置换,很多历史建筑已恢复金融贸易功能,但仍有不少建筑被一些效益低下的单位、仓库、小型工厂、低档商业等占用或空置。土地使用和建筑使用的结构性偏差使外滩地区缺乏分布合理、功能齐全、品质高档的商贸、休闲、娱乐等为cbd功能配套的高水准服务设施,未建立起综合产业服务链,尚难以满足国内外现代服务企业入驻的实际需求,从而使cbd的集聚度较差。

3.2 交通可达性差,交通问题突出。外滩地区缺乏交通干网和大型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连接,公交体系不尽合理,换乘不便,轨道交通与外滩的衔接也不方便,过境交通与到达交通混行,现状交通容量趋于饱和。地区内道路交通效率低,各种交通方式混杂,行人环境差。大量低等级、高密度的土地和建筑使用,加剧交通改善的难度。区内停车设施需求总量与现状设施供应相比有较大差距,静态交通问题突出。靠近中山东一路是交通主干道,车流量很多,导致旅客来往于中山东一路两侧很不方便,影响了外滩的景观效益、观光效益和环境品质。

3.3 环境品质不足,滨水环境利用低效。外滩地区现状绿地率较低,绿地分布不均衡,除沿黄浦江和苏州河景观绿带外,区内再无较大集中绿地存在。由于街坊内建筑密度普遍过高,缺乏必要的开敞空间,因此空间感受过于压抑生硬。区域内虽已建成沿黄浦江和苏州河绿化带,但由于被主要道路阻隔及防洪要求限制等原因,使滨水环境空间可达性不足,缺乏联系和渗透,影响市民的使用,从而影响了滨水地区价值的充分体现。

3.4 历史建筑缺乏有效保护,历史环境受到破坏。外滩cbd地区是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共75处以及众多风格各异,富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但不少建筑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且缺乏修缮而显得破败,建筑顶部加层、建筑侧面违章搭建、建筑局部加建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建筑风貌和结构形成一定损害。外滩地区的城市空间以强烈的街道空间为特征,呈方格网街坊格局,街廓完整,建筑进深较大,建筑间距较小,建筑密度较高,街道界面连续,沿街道形成垂直连续的“街墙”,公共活动沿街展开。但1980年代后建设的不少高层建筑为遵守现有的建筑法规,在建筑尺度、界面延续等方面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破坏了整体的城市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2006(8):6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