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出自宋朝诗人朱敦儒的作品《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
的强烈愿望试,倩同悲时风也吹是对泪朝过廷扬苟州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明词意
古城名,今江苏南 京
西门上的城 楼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 景色
金陵 城上 西楼,倚清秋。
指黄昏时 分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今译:我登上金陵城上西楼,倚楼 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 的长江在夕阳垂地下奔流而去。
明词意
指(宋钦宗靖康二年)金 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上阕写景,点明登楼所见。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
景象:清秋时节,登上金陵城西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 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品析
2、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 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 日薄西山、清冷萧条的感伤意境。 抒发了诗人因山河残破、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心 情。
这首词上阕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 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 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阕转为抒情。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 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抵 抗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更是无望的慨叹。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 吹过长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 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强吸引力。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朱敦儒精品课件
疏通词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 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 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 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 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 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 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 心情是沉重的。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 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 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 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 于忍受了,风前冠一“悲”,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 苦欲绝。
词语释义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作者简介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相见欢》原文+赏析
《相见欢》原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相见欢》原文+赏析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阕平韵,下阕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馀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阕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阕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阕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相见欢朱敦儒译文
朱敦儒《相见欢》原文及译文原诗: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写作背景:朱敦儒生于1081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
这位生于富贵之家的诗人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少风流,中年为官,晚年隐居。
年少时他流连于风花雪月,诗词歌赋,美酒佳人,游遍了洛阳的山川名胜,可谓是恣意潇洒。
他曾几次拒绝了朝廷的任命,率性狂妄,写下著名的《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年少轻狂与意气风发,在词中一览无余。
直到中年时候,他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入朝为官。
身在朝堂,面对着国破山河在,他也加入了“主战派”,希望奋力抵抗金人的入侵。
然而,历史的车轮还是没有被改变。
靖康之难后,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随着皇室贵族仓猝南逃,到了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看着眼前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由得感由心生,写下了这首《相见欢》。
全文赏析:词的上片写了登楼所见。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登上金陵城的西楼,所见的是深秋的清冷之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的显得萧条零落的秋景。
残阳似血,随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没入天边的苍茫暮色中。
夕阳西下,古人选择此刻登高,要么怀古,要么思人,多为悲伤。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写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在这里的“悲”,虽没有如此的强烈,但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家国之痛亦相伴而来。
故而作者下片便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朝代:宋代作者:朱敦儒原文: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樱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2018年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共25张课件+朗诵)
思考探究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1)借代;代指达官显贵。 (2)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 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 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思考探究
5、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
流。
赏析: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 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 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 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这种景物描 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 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 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 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诗歌鉴赏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赏析: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 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 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 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 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诗歌鉴赏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 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 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 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 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 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 被俘,最终北宋灭亡。朱敦儒仓皇南逃至 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 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 楼时所写的。
相见欢朱敦儒拼音版
相见欢朱敦儒拼音版相见欢朱敦儒拼音版 2jīn líng chéng shàng xī lóu ,yǐ qīngqiū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wàn lǐ xī yáng chuí dì ,dà jiāng liú 。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zhōng yuán luàn ,zān yīng sàn ,jǐ shí shōu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shì qìng bēi fēng chuī lèi ,guò yángzhōu 。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备注:倩:读qiàn,指美好;读qìng,指借、借助。
相见欢朱敦儒拼音版 4南京城在西楼,秋高气爽的季节倚楼看风景。
万里长江,夕阳西下。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四散。
国家什么时候能收复?请试试恨台哭过扬州。
相见欢朱敦儒拼音版 5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全文及解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及解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全文如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通过描绘金陵城的秋景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离乱生活的悲哀。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忧伤国事、思念故土的心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这首词的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苍凉悲壮:词中通过描绘夕阳、大江等景物,表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忧国忧民:词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眺望远方,心中涌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离乱之苦:词中“中原乱,簪缨散”表达了对离乱之苦的哀叹,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悲愤之情。
思乡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表现出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哀愁。
这首词的意境苍凉悲壮,忧国忧民,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离乱之苦的哀叹,以及思乡之情的流露,体现了词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上阕写登楼所见之景,清秋时节,万里大地都笼罩在夕阳之中,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哀叹。
下阙直抒胸臆,用“簪缨散”来表达作者对中原沦陷、北宋灭亡的悲痛,“几时收”则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最后两句,作者祈求悲风吹泪到扬州,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情感悲凉,体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
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
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