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1
中国近现代史

一·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四.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③经济技术的落后五·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③对外国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2)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③管理上的腐朽性④封建势力的阻挠八·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②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它改革了社会风气九·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它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③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④促使社会风气的新变化⑤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清朝由极盛走向衰败,这其中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几个?

清朝由极盛走向衰败,这其中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几个?在清朝历史上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定是乾隆皇帝。
乾隆当上皇帝的前几十年,让大清王朝成为了此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虽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爷爷康熙和爸爸雍正,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清朝在乾隆的手上达到巅峰。
从经济角度看,顶尖时期清朝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土面积达到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仅仅略低于元朝。
乾隆继位后,免除了粮食税收,这一举措使得清朝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全国总人口也足足翻了一倍,由此可见乾隆治理国家的能力。
可是这样的皇帝却犯了致命错误,使得清朝在他的手里由极盛转衰。
乾隆的爷爷康熙为清朝打下了大片国土稳固政权,乾隆的父亲为清朝的国库积攒下了大量钱币,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支持乾隆将清朝带向极盛。
乾隆在位期间发起了多次战争,稳固了国家政权稳定,解决了新疆等地区的问题。
拥有了超越爸爸和爷爷的功绩,将国家带入极盛,乾隆的心境有些膨胀了,开始放纵自己,贪图权利带来的便利,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与安逸。
一、重用贪官乾隆在位期间好喜大功,为此需要大量钱币,而和珅正是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乾隆重用和珅,这使得清朝官场的作风出现了贪污受贿的风气。
但是乾隆自己却对和珅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和珅受到其他正直官员的弹劾,乾隆全都视而不见。
二、文字狱虽然乾隆刚刚继位的时候,为多起之前的文字狱平反,但是后来一次伪稿一案,使得乾隆大怒,再次兴起了文字狱。
使得有识之士遭受冤枉,大量书籍被摧毁,严重打击了中国创新思想。
三、国库告急由于乾隆后期各项不得人心的举措,造成各地反抗的呼声愈演愈烈,镇压的过程花费了大量国库。
再加上贪污受贿之风的兴起,恶化了财政危机。
到了嘉庆时,已经无力回天。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清朝于1644年建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曾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但这个王朝在18世纪后半期,明显地落后了。
这一时期,西欧已经开始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而中国还在封建社会里徘徊,特别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正无可挽回地沿着历代王朝曾经显现的轨迹,在由盛向衰的路上迅速下滑。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加剧。
是什么造成清王朝政治的腐败导致军队的腐败。
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兵与绿营兵,总数不少于八十万,但战斗力已远不能与当初相比。
乾隆年间皇帝南巡时,已亲眼目睹过八旗兵的衰败。
嘉庆年间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兵的无能亦已暴露无遗。
据一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人揭露,当时外省的军队,骑兵往往没有马,操练时临时雇用。
水兵不习水,遇有检阅,则花钱雇渔民、船户冒充。
武器也锈烂不堪。
各级军官采取吃空额等方式贪污成风。
作者云,这种情况不知从何年开始的,总之递沿相习,到鸦片战争前夕已愈演愈烈。
(陈庆镛:《武营积弊疏》)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了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
这种政策产生之初,或许是基于反对外来侵略,在制定对外贸易和外交方面政策时的一种倾向。
但推行开来的结果,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一种政策倾向。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妄自尊大的“天朝大国”意识,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及其种种不法活动和侵略行径,等等,都构成闭关政策产生的直接原因。
清王朝统治者的专制、愚昧与腐败,使这种政策在防范外夷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闭关政策并不是对付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更不是最好办法,在加大中国与西方经济实力差距方面却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
闭关政策的推行,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打击了中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成长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大清历经295年 从四个时期分别解读清朝盛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清历经295年从四个时期分别解读清朝盛衰
导语:大清朝由清太宗努尔哈赤建立到溥仪退位,历经295年,从萌芽,崛起,发展到鼎盛,衰落,灭亡,刚好有十二个皇帝,刚好可以被分为四组,依据
大清朝由清太宗努尔哈赤建立到溥仪退位,历经295年,从萌芽,崛起,发展到鼎盛,衰落,灭亡,刚好有十二个皇帝,刚好可以被分为四组,依据十二个皇帝的年号,分别是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我们就从这四组皇帝来看看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朝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天天顺阶段 1616年到1661年 46年
这一阶段,是清朝崛起的46年,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位皇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自称天命汗开始,到1661年顺治帝驾崩。
标志性大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改元天命;
1636年,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之前用的年号是“天聪”;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全国范围的统治;
1661年,吴三桂绞杀永历帝,明朝宗室全部消失;
康雍乾阶段 1662年到1795年 134年
这一阶段,是清朝兴盛的134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励精图治,也是中国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 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二、疆域的奠定
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 江流域。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 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 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都是中国领土。
二、疆域的奠定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运用地图 等形式明确淸朝版图的奠定。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做客观评价。 2.运用教材相关史料,在了解清朝危机表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些危机 对中国造成的深刻影响。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 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中国通史——明清朝代的更替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明清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时期。
明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这一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新旧大陆密切联系起来。
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从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未能与时俱进,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发展。
中国从明朝中期以后逐渐落伍了。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约有八十万能工巧匠,参加了营建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他主持了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等的设计营造,被誉为“蒯鲁班”。
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
北京城高大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鼓楼、钟楼位于城北。
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烘托出宫城庄严的气氛。
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相配,显得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些封建皇帝的威严。
三、陕北起义明朝末年,天灾不断。
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
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七年级下册

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七年级下册
从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1、从政治上讲: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皇权对人民的束缚已达到最大。
阶级矛盾尖锐。
2、从经济上讲: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不再起积极作用,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占主导地位。
地主大肆进行土地兼并,繁杂的苛捐赋税造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从文化上讲:明朝实行八股取试,清朝大行文字狱,极大的摧残了知识分子,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4、从外交上讲:明朝自郑和以来鲜有主动的对外交往,清朝则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发展。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 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 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 ⋯⋯ 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 象。” ——(英)马戛尔尼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君主专制强化 (2)设立军机处
(5)特点 ①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6)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
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内部
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 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十件, 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 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 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 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
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思考点
清朝为何由盛转衰?
1、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遏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政治: 进一步强化政治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3、思想: 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 4、外交: 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前期治国者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 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 足贵族统治二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使专制集权 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是导致“万马齐喑 究可衰”的沉闷的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 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遏制资本 主义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 重恶果...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卫政策... 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 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 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历史知识:康乾盛世何以由盛转衰

康乾盛世何以由盛转衰康乾盛世,指的是清王朝前期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采取了⼀系列巩固国家政权,发展社会经济的积极措施:政治上,从议政王⼤⾂会议到南书房、军机处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竭⼒维护满族贵族特权的同时,对汉族地主阶级执⾏了笼络、控制和利⽤的政策,扩⼤了统治基础。
1673-1681年⼜先后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叛乱,进⼀步加强了以皇帝为中⼼的中央集权统治。
经济上,采取了轻徭薄赋、垦荒屯⽥、兴修⽔利等恢复和发展农业⽣产的措施。
边防上,康熙年间两次雅克萨战争的胜利,打击了沙俄的侵略⽓焰。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定,长时间内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总之,这⼀时期,国家统⼀、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中国的疆域北接西伯利亚,南跨台湾和南海,东北⾄外兴安岭和库叶岛,西达葱岭和中亚巴尔喀什湖,形成了⼀个空前版图的⼤帝国,全国耕地⾯积超过明末数字,⼈⼝达到3亿以上,成为中国历的“康乾盛世”。
到乾隆朝的中后期,⼤清帝国的统治迅速地由盛转衰。
经济上,以⼩农业和家庭⼿⼯业相结合的⾃给⾃⾜的⾃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地主阶级的⼟地占有制依然是清朝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皇帝和皇室是全国的地主。
政治上,在⾼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各级官吏饱⾷终⽇,⽆所⽤⼼,⽇益昏庸腐朽,官场败绩与⽇俱增,政治⽇益⿊暗,贪污贿赂成风。
与政治腐败相联系的是军备废弛,军⼒衰败。
⼋旗兵⼊关以后圈占⼟地,俸禄优厚,终⽇悠闲,承平⽇久,昔⽇骁勇骠悍的⼋旗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战⽃⼒,专募汉⼈组成的绿营兵也不堪⾔战。
总数达百余万⼈的清军已经丧失了保卫国家,抵御侵略的能⼒。
思想⽂化上,满族贵族实⾏封建⽂化专制主义政策。
⼀⽅⾯,极⼒提倡程朱理学,⿎吹忠君孝悌,以⼋股取⼠的制度笼络汉族知识分⼦;另⼀⽅⾯,严禁结党,⼤兴*,其凶狠残忍超过清代以前的任何封建王朝。
清王朝由盛转衰及灭亡的主要原因

清王朝由盛转衰及灭亡的主要原因——腐败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怠、贪污、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社会的肌体。
当朝廷上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
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
而恰在此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风日益盛行。
由于乾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
所谓十全武功,旷日持久,劳民伤财。
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储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
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于嘉庆不得不拿和 开刀,补充国用。
同时,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非正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廉甚至卖官鬻爵等乱收费项目)不断增加并成为定例。
这些不正常的收入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对政府和国家社会而言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国家财政依赖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见到清朝腐败并必然最后走向衰亡的端倪。
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
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
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
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
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甚。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点总结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2、奏折制度(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皇帝直接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4、文字狱含义: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维护专制。
5、总体特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二、疆域的奠定1、总体特点: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2、东南边疆——统一台湾(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台湾设府:1683 年,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3、东北边疆——黑龙江地区(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过程:雅克萨之战: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3)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①时间:1689年。
②内容: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③意义:是中俄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遏制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宁。
特别提醒:金瓶掣签制:达赖、班禅的继承人,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6、民族管理制度(1)机构设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族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7、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8、地方行政区划(1)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一)总体特点: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PPT课件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影响(1)积极:初期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①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②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蒙古
(2)新疆
平定准噶尔形势图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⑤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2010万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1741年)
1.4亿
道光二十年(184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亿
咸丰元年(1851年)
4.3亿
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②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④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2)影响①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危机,社会不稳因素增多。②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城,促进了清朝工业的发展。
清朝灭亡原因

清朝灭亡原因一自明入清,治国者由满替汉,老百姓留起了辫子,可是治理逻辑则一以贯之,政治上愈来愈趋专制保守,经济上愈来愈趋官商专营,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散沙化,社会进步全然丧失动力。
金观涛和刘青峰发明了两个词汇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超稳定结构”与“高水平停滞”。
大清帝国前后延续了268年,其中,从1661年到1799年,凡138年,被称为“康乾盛世”。
盛世的标志有三:一是人口的迅猛增长,由建国时约1亿增长到3亿;二是中央财政日渐丰腴,康熙去世时,国库盈余有800万两白银,雍正留下了2400万两,乾隆留下了7000万两;三是百年太平使得民间生活安逸,商人阶层由俭入奢,工商繁荣。
在国史上,若以时间计算,“康乾盛世”仅次于“贞观—开元盛世”。
这一稳定状态在19世纪初被打破,其原因是:外患和内忧。
先是因鸦片的非法输入,帝国在1826年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一事实可以被看成中国经济被西方超越的标志性事件,白银大量外流,决策层试图通过禁烟的方式遏制外贸和货币状况的恶化,激烈、信息不对称的贸易摩擦导致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中西史界有不同的判断,中国学者大多将这场战争看成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是导致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
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将战争看成是中国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卡尔・马克思在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一篇文章中便认为:“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
”进入当代之后,即便是一些非常同情中国的学者,也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了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25]对国家治理造成的更大伤害来自内部。
从1800年开始,北方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运动,朝廷为镇压这一运动花去一亿两白银,国库为之半空。
到1851年,南方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战争前后持续十四年,国家财政为之支出约七亿两白银,相当于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1815年:清王朝走向衰落原因

1815年:清王朝走向衰落2015-02-26 14:57阅读:49距今二百年,便是大清王朝的嘉庆年代,自1795年9月,年已84岁的乾隆帝宣布明年禅位十五子嘉庆王颙琰后,清王朝便开始由强转弱,至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以清政府的妥协,导致战争失败,国门终于为列强打破。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这次战争的失败,也绝非执政了20年的道光帝无能,究其社会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在盛旺了近二百年的岁月后,清王朝逐渐开始了它的矛盾转化,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转变为对抗,从而开始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生死搏斗,这从1796年嘉庆刚坐上龙椅便开始了:是年二月,北京有8000多名乞丐冻死,惊动朝野,传遍天下,社会矛盾剧增。
春季,席卷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爆发,前后历时九年多,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资二亿两白银,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
白莲教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夏季,湖南苗民起义首领石三保(1746~1796),在坚持二年多的斗争后,五月为叛徒出卖被俘,酷刑之下,残酷杀害。
冬季,声势浩大的黔东、湘西苗民起义领袖、贵州苗民石柳邓(1737~1796)被黔、滇、湘、鄂、川、粤、桂七省清军围剿而攻杀,激起了更大的民族矛盾。
是年开始,连续四年,黄河决堤,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更加激烈……。
嘉庆帝虽说励精图治,终难挽回盛世年华,到了他当皇帝的第二十个年头,便招来了英国佬的鸦片、西方人的传教和各类洋人的奇巧货物,他便下圣旨一禁再禁……,帝国主义列强的血盆大口直指中华民族。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7张PPT).ppt

西北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 伊犁将军
西南
1.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 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 程》。 2.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机构及 政策
设理藩院;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边疆”这一概念,经历很长 时期才形成。起初用于泛指“四 夷”,以与中原地带区分开来。后 来,由于中国疆域的不断开拓,
“指靠边清近疆国”朝界概的对念领乃国土逐。土渐明的确治起来理,的意特点
——刘大年《论康熙》
通过阅读以上史料,你认为《尼布楚条约》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是历史上乾隆帝的画像首次以唐卡的形 式出现,画中乾隆帝身着比丘金刚装束,头戴 班禅修行帽,坐于莲花台上,而金瓶掣签仪式 正是在这幅乾隆帝唐卡前举行,此举也是为了 纪念乾隆帝创立“金瓶掣签”制度的功绩。
——郎世宁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材料三:高、曾之时……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 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2)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加洪深亮吉《意言·治平篇》
材料四:自乾隆四十五年以来,讫于嘉庆三年而往,和珅……唯事贪婪渎货,始 如蚕食,渐至鲸吞。初以千百计者,俄而非万不交注矣,俄而万且以数计矣,俄 而数十万计、或百万计矣。……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 壶餐箪馈。
重视治理,富有成效
法律手段,维护统一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材料一: 《尼布楚条约》协议条款: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此河发源处为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凡岭南一带土地及川流归中 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归俄国管辖。惟界干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又流入黑龙江之 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勒克河口诸房舍,
嘉庆帝清朝的衰落开始

嘉庆帝清朝的衰落开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长达267年,他们的统治在嘉庆帝时期开始衰落。
嘉庆帝(1760年-1820年在位)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他的统治标志着清朝由盛转衰的阶段。
在嘉庆帝统治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外多重困境,包括社会不稳定、百官腐败、外患频仍等问题,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落。
一、社会不稳定在嘉庆帝时期,社会不稳定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广大农民生活困苦,频繁发生农民起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
白莲教起义(1796年-1804年)和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1864年)都对清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起义的兴起表明了清朝统治的脆弱性,也预示着清朝衰落的开始。
二、百官腐败在嘉庆帝时期,清朝官场腐败现象严重,贪污腐化现象十分普遍。
清朝后期,官员的贪腐现象日益猖獗,贪官污吏不仅使国家财政困难,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清朝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民众的生活质量,加速了清朝的衰落进程。
三、外患频仍在嘉庆帝时期,清朝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多重威胁。
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对中国商品进行掠夺。
此外,俄罗斯也对中国北部进行侵略,加剧了清朝的外患困境。
清朝政府在面临外患时表现出的软弱无能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统治地位,使得清朝走向衰落。
四、国力衰落在嘉庆帝时期,清朝的国力逐渐衰落。
经济衰退使得清朝财政入不敷出,频繁发生饥荒和灾民。
此外,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农民生活越发困苦。
清朝政府对内政对外政的削弱,使得国家无力抵御外敌的侵略,同时也无法改善内部社会矛盾,促使清朝进一步走向衰落。
综上所述,嘉庆帝时期标志着清朝从盛转衰的开始。
社会不稳定、百官腐败、外患频仍以及国力衰落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清朝的衰落。
嘉庆帝统治时期的问题和困境不仅加速了清朝的衰亡进程,也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清朝的衰落始于嘉庆帝时期,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腐败导致清朝从盛世滑向衰落

腐败导致清朝从盛世滑向衰落编者的话:开基创业并达到盛世好比爬上坡,清朝为此历经几代人100多年的励精图治和连续奋斗,才迎来康乾盛世的伟业。
但在进入盛世之后,清政权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奢靡贪腐之风兴起且越来越甚,导致很快由盛转衰,并在内外打击下越滑越远,直至最后灭亡。
清朝走过的盛而骄、富而奢——骄必怠、奢必贪——贪必腐、腐必败的历史轨迹无可置疑地表明,如果在兴盛和富裕后不思进取,贪图奢靡享乐,虚骄懈怠,必然导致腐化衰败,走向灭亡。
今人当从清朝盛衰演变的历史中认真吸取教训。
清朝以少数民族崛起于关外而后入主中原,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社会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康乾盛世。
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
而奢侈必然导致贪婪,骄傲必然走向懈怠,最终因贪婪而腐化,因懈怠而落后,使盛世如过眼烟云,很快滑向衰落。
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之风刮得英勇无敌、剽悍善战的八旗子弟成为挥金如土、战则必败的败家子;也使原来简洁高效的官场变得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文治武功俱废。
结果是清王朝因腐化而衰败懈怠、落后挨打,最后在不间断的外国侵略和内部变乱中彻底覆亡。
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反映了腐败消解国家统一意志和前进动力、导致社会灾难和王朝倾覆的不变真理。
清朝的兴起与康乾盛世的鼎盛清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傲视汉唐的康乾盛世。
清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从顺治到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简洁廉明是清朝兴起和迈向盛世的关键因素。
清朝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的崛起强盛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
从努尔哈赤起兵(1583年)到建立后金政权(1616年),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从建政到入关问鼎、底定中原(1645年),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清朝以区区十几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兴起并君临中原,得益于其精兵简政、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和威猛善战的八旗兵,即所谓“马上得天下”。
清朝灭亡的剖析

清朝灭亡的剖析从表面上看清王朝的灭亡有以下极大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后期了,疲态已现。
虽有康乾盛世,却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此时的时代主潮流是资本主义,所以封建社会被取代是必然的历史事件。
2.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
其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她甚至为过生日,使得新军军费变成她的礼金。
这也酿成甲午海战的时候,我军舰队连炮弹都没有的笑话。
3.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社会发展进步。
商品经济被打压。
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当世界各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4.文化:科举制,八股取士,限制人的思想。
导致科技落后。
其他还有一些闭关锁国,殖…民入侵之类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清朝国力的缺失和皇权不再神秘威严的结果鸦片战争后没有有效的进行社会改革,被列强长期侵略,甚至被曾经的属国日本打败。
民众对满清极度失望,加之西方革命思想的传入,最终被推翻。
闭关锁国,特别是到了乾隆的时候,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不着力解决社会的矛盾,而是大力的剥削,最终导致了亡国,其实说到底是整个清政府的的统治阶层对中国传承文化的一个抹杀,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不是清政府这个来自马背上的民族的拦腰一刀,也许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当然它的最终灭亡和这个落后的封建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外国的侵略加速了这个过程。
一个政权的覆灭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清政府自闭门户、坐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次要原因:1.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强迫被打开,这使得国家的税收失去了一部分,而且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不断的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国家财产大量外流。
2.清朝政府的软肉无能,在面对列强的入侵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委曲求全、割地赔款,就算是打了一场胜战还是要签订条约来讨好外强。
3.清朝官员的腐败无能,一些受封建思想的官僚不仅没有作出实质帮助清王朝的事情,反而倒损害国家利益,在面对西方新技术的引进问题上,这些封建官僚极力阻止,认为西方新技术是祸害、不适合天国。
历史学论文-从全盛到衰微——18世纪清帝国的盛衰之变

历史学论文-从全盛到衰微——18世纪清帝国的盛衰之变持续百余年(1681—1796)的康乾盛世,曾以国力强盛、气象宏伟震撼一时,其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人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舞遍两行红结队,儿童齐唱太平年”,即是对当时繁荣景象的生动描述,而在朝官僚和皇帝更对大清帝国的未来充满了自豪和自信,坚信“海甸巩于金瓯,邦家奠于盘石”。
然而,历史并没有沿着统治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康乾盛世并未长期延续。
自18世纪80年代以后,民众反抗就不断爆发,嘉庆初年的白莲教起义,更为清朝的盛世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大清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坠入凄风苦雨、萧条冷落的中衰之世。
“变起一朝,祸积有素”,清帝国的盛衰之变,既源于传统社会“盛极而衰”的一般规律,更源于当时统治者在指导思想、内外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严重失误。
持盈保泰:一个不思进取的治国方略每一个时代,统治者都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施政方针。
乾隆二十年前后,随着统一新疆战争的顺利进行,乾隆帝感到清朝进入了“全盛”、“盛满”时期,从此将“持盈保泰”作为自己基本的治国方略。
乾隆帝谈论“持盈保泰”并非始于中叶,但作为一个基本的为政方针,它是在统一新疆战争过程中逐渐确立的。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时,阿睦尔撒纳已经覆灭,乾隆帝在诗中写道:“重熙累洽诚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时”,“遗孽廓清永砥属,持盈益励敬皇皇”。
及西师彻底告捷,“持盈保泰”更是屡屡见诸诗文,如“赤县东西一蔚侯,黄图南北共车书。
家饶室备均希彼,保泰求安敢懈予”。
“于今祇凛持盈念,绝域宁夸拓土材?耆定新疆筹善后,共勤耕牧辟污莱”。
乾隆二十四年,在关于统一新疆的上谕中更明确宣布:此后,“惟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乾隆朝上谕档》乾隆二十四年十月)。
“持盈保泰”,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潮的一部分,主要指当事者处盈泰之时,更滋敬慎之心,以保持事物的圆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经常在杂志上看到关于清朝政府的评论,身为晚辈的我不好确切地说些什么,但又对他们的观点不敢苟同,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肤浅见解……
下面我将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主观原因:
一.气候原因
我们当然知道,在那个以农耕,农织或民族企业等为主要经济命脉,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好坏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资料显示,在公元1816年全球低温来袭。
有例为证:1815-1817 年,云南地区发生大面积灾荒,被称之嘉庆大灾荒,可以说,嘉庆大灾荒是云南近代有记载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
据云南《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岁大饥,路死枕籍。
”面临灾荒,有些饥民被迫卖儿卖女以求活命,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腹。
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
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无夏之年”除了造成嘉庆云南大饥荒之外,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
”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
1817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
”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
可见1816年夏季低温并不仅仅局限在云南一隅,而是影
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只不过在东部地区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
但是1816年夏季的忽然低温使自然生态崩溃,农民的粮食大量减产,对于那些自已自足靠粮食为生的农民来说,严重减产意味着死亡。
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历史上被称为“道光萧条”,也是中国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起点。
我认为一个王朝可以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太阳黑子和火山爆发。
可见古往今来,自然的变动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变量。
所以,我认为气候原因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客观原因。
二. 社会结构
我们知道,清朝的基本社会结构是八旗制,我认为清朝的兴起有赖于八旗,而其灭亡也得益于八旗,可谓成也八旗,败也八旗。
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八旗制度是满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而且据研究表明在八旗中军政合一,这种制度在战争中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就是靠了这样的激励,满族才从塞外边民入主中原,成为中华帝国的统治阶级。
然而,当和平代替战争,建设取代杀戮后,这种战时体制马上显露出它的落后和反动——这种落后和反动,集中体现在它的国家制度上,国家给予八旗子弟过多的报酬,好像什么都是不劳而获。
很快八旗子弟就腐化堕落了。
就像新中国时也吃过大锅饭,搞过集体劳动,不都以失败告终嘛。
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基本社会结构——八旗制度,是清朝经济衰退,是战斗力下降的一方面原因,进而导致了清朝的由盛转衰。
三. 社会制度
随着人们思想的与时俱进,封建思想显然是不能被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
至于封建社会制度必将衰亡的的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讲就是封建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封建土地所有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从中国近代史来看,是因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同时西方思潮涌进中国。
各种屈辱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人思考旧有的制度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对2000年的封建制度产生怀疑,最终在新思潮下土崩瓦解,最终灭亡。
总体来讲,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也有西方打破国门带来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入侵大大加剧了封建社会灭亡的速度。
客观原因:
一. 闭关锁国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在中国闭关锁国的同时,英国进行着自由贸易,这是两种经济政策的较量。
所以说,闭关锁国加速了清朝灭亡的进度。
二. 丧权辱国
在列强侵略中国时,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武器不先进,刀枪毕竟比不了他们的大炮;另一方面,八旗子弟养尊处优,早就没有了昔日的骁勇善战的精神官贪兵儒,营伍空虚。
这使中国在面临列强入侵时显得手足无措,进而战败,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就是清政府的一再退让是的列强得寸进尺,进而掀起瓜分中国中国的狂潮,使清政府元气大伤,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种种原因是的清政府由盛转衰进而灭亡,有一方面人为原因,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历史的车轮是向前滚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