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志》人鬼恋故事类型解析
《聊斋志异》人鬼恋模式及其成因探讨
...
....
.....
广
l 1 斋志异》人鬼恋模式及其成因探讨
回 豢正煜
内容摘 要 :蒲松龄在 《 斋志异》 中勾勒 了许 多美 丽而又温和的鬼狐形 象,人 鬼相恋故事 占据 文本 相 聊 当大 的 比重。经过 细致 比较 ,这 些故事 可 以分 成 三种 恋爱模 式。笔 者在 分析 三种人 鬼恋模 式 的基 础上 , 拟探讨这种模 式形成背后的深层原 因。
次 参 加 科 举 考 试 ,却 是屡 次 不
中。一 生大 部分 被迫 漂泊 在外 , 寄居贵 门 , “ 以鹤 梅 当妻子 , 久
直将家舍 作 邮亭 ” ( 居》 【 嫁 )5 J
他 的 生 活 环 境 又 是 “ 是 子 夜 荧 独
色 ,异性 的交往 只存 在一种 自发 叛 逆 与 反 动 。 所 以 在 《 斋 志 聊 异》 的爱情故事 中 ,男女 主人 公
学 ,康熙还 亲 自过问编纂 《 性理 精 义》。 在统 治 阶 级 “ 天 理 , 存
灭 人 欲 ”[ 公 开 号 召 下 ,爱 情 T J 的 性爱观念在社 会生活 中被视 为猥
多数恋爱故事 的基本模 式。
碎 的怜 悯 ,世人便 给他们 以人鬼
相 恋 的奇 遇 ,制 造 出 复 活 泄 ,在很大 程度上 ,反 映了 中国 知识分 子对儒家思想 的反叛和补
偿心理 。
一
.
荧 ,灯 昏欲蕊 ;萧斋瑟瑟 ,案冷 疑冰” 6 。1 1 龄正值壮年 ,在生 蒲松 理心理上都极 度饥渴 ,经 常处于 苦 闷 无 聊 中 ,加 上 他 所 设 馆 坐 帐 的主家毕 家是 当地名 门望族 ,迎 来 迎往 之 际不 免 有 声 色 犬 马 之
《鬼恋》赏析
2,《鬼恋》赏析一.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鬼恋》是一篇很好看和故事,“我“与“鬼“相遇相识相爱,“鬼“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总是强调自己是“鬼“,这样也让读者带着疑问一步步走顺着故事读下去,即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对“鬼“说一个关于“鬼“的传说,也增强了故事的阴森的氛围。
另外环境的清冷也加强了故事的神秘性。
二.独特的对白和精彩的独白:独特的对白,来展开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鬼“的话似是在说现实,也是在叙说内心的感受。
她的孤独冷寂,心如死灰,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
精彩的独白,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由好奇到爱慕最后到同情。
如当“我“知道自己爱她却要把这份爱“升华成荒谬的友谊“是痛苦的,而“鬼“虽有感情却只能躲避,我尚可对她说我的爱,而她的爱只却无法倾诉,她的痛苦更甚于我。
这一段的内心独白很精彩,让读者对“鬼“有了更深的理解。
徐讦1930年在***当研究生时修的是心理学专业,他的独白和对白都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一冷一热,以热衬冷:“我“爱“鬼“,“我“希望做她的“人“,我如此热烈地爱慕她,她却只是躲避。
“鬼“对人生,都彻底绝望了。
“鬼“以前的入世和之后的出世,对比鲜明。
四.语言优美:对环境的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白都用运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有一种清淡优雅的整体氛围。
还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
徐讦曾被海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擘”、“新文学的全才、巨子”。
1936年秋,他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他的成名作《鬼恋》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也值得思考:“我们做革命工作,秘密地干,吃过许多许多苦,也走过许多许多路。
……”她用很沉闷的调子讲这句话、、、、、、“后来我亡命在国外,流浪,读书,一连好几年。
一直到我回国的时候,才知道我们一同工作的,我所爱的人已经被捕死了。
当时我把这悲哀的心消磨在工作上面。
”她又换一种口吻说:“但是以后种种,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
《夷坚志》婚恋小说分析
《夷坚志》婚恋小说分析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1123-1202)穷毕生之力创作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也是宋代文言小说与志怪小说的代表之作。
然而,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下了中国文言小说之最,更重要的是它是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
透过其中的故事,我们了解到的是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图从文化分析角度对《夷坚志》中的婚恋故事进行解读,来探讨一下宋代社会的婚恋情况。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分为两章。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宋代社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在思想方面出现的新情况。
指明《夷坚志》的成书特点及其作用。
第一章主要分析《夷坚志》中反映的现实婚姻小说。
第一节、第二节通过对故事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揭示父权社会下男子传统的理想婚姻对象及婚姻模式,第三节阐述了《夷坚志》中反映的宋代新婚姻状况。
第二章主要分析《夷坚志》中涉及的爱恋小说,共分为两节。
第一节主要分析婚姻家庭之外的恋爱故事;第二节主要分析精神恋爱,即人与异类相恋的故事,以揭示“天理”与“人欲”在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体现。
结语部分总结《夷坚志》婚恋故事里反映的宋代社会的婚恋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人鬼恋情题材的主旨分析——以唐传奇、《牡丹亭》、《聊斋志异》等为例
人鬼恋情题材的主旨分析——以唐传奇、《牡丹亭》、《聊
斋志异》等为例
樊利配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9)001
【摘要】从魏晋至明清,笔记丛书、传奇、小说中就存在大量以人鬼恋情为原型的故事。
以弗洛伊德对于鬼的认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为视角,得出人鬼恋情是人的欲望的投射,主要表达了四类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好色男人的惩戒;女性意识的觉醒;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总页数】4页(P63-65,98)
【作者】樊利配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2
【相关文献】
1.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对比分析 [J], 张翔云
2.《聊斋志异》在题材内容上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J], 赵青
3.论《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爱情题材的折射与升华 [J], 张阳
4.论唐传奇中的人鬼之恋小说 [J], 钟林斌
5.论唐传奇中人鬼恋小说的母题演变及发展动因 [J], 赵妍;杨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鬼情未了——唐代人鬼相恋故事解析
人鬼情未了——唐代人鬼相恋故事解析
陈名琛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在众多的唐人小说中,人鬼相恋故事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类解析,有助于加深对唐代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陈名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唐代人鬼相恋故事的几种模式 [J], 韩瑜
2.人鬼之恋--《星愿》与《人鬼情未了》比较刍议 [J], 曾耀农
3.另一个世界将因调合适当而令人欣赏─—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人鬼相恋故事初探[J], 杨胜利;
4.人鬼之恋——《星愿》与《人鬼情未了》比较刍议 [J], 曾耀农;彭洁
5.关于“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人鬼相恋型文学故事 [J], 邓绍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夷坚志》中的人鬼婚恋小说
摘
要 :洪迈的 《 夷坚志》中有许 多人鬼婚 恋小说 ,这些作品 以独特的视 角反 映 了宋人 的婚 恋观念 ,
揭 示 了人性对 幸福 美好 爱情的追 求与渴 望 ,同时也折射 了宋代盛行理 学、封 建伦理纲常渐趋严密的社会 状况 ,揭露 了礼教 制度 对人们婚 恋生活的强烈 束缚 ,具有相 当高的社会认识 价值 。 同时 ,这些作品想像
V o 1 . 2 4 N o . 4
Ap r . 2 0 1 5
2 0 1 5 年 4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4 . 0 0 3 9 . 0 3
简论 《 夷坚志》中的人鬼婚恋小说
严裕梅 邱 昌员
( 1 . 赣南 师范学 院图书馆 ;2 . 新 闻与传 播学院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数量有 8 O 余则。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或为求学、赶
考 的文人士子 , 或为异 乡赴任 的官吏 , 或为不 涉世 务 的青春年少 , 故事 多叙他们获得 了令人欣羡 的艳 遇 ,往往有秀丽姝 女主动就身 , 他们 偷情 密约 , 享 时绸缪之乐 , 而最后却发现这些美女艳妇竟都 是 鬼魂 。如 《 支 丁 》卷六 《 南陵仙隐客 》写濠梁 士子 林 森 ,“ 攻苦读 书 ,汲汲 以功名为念 。恶城市喧杂 , 即村野营一室 ,每夕修业 至三鼓 。 ”忽然一夜 ,有 位 “ 容仪甚美”的女子 以 “ 室女之身 ,自媒 自献 ” 。 而林森 虽隐约 “ 知其为异 ” ,终究 “ 年 少介 处 ,喜 于得配 , 遂 乃 留与共寝 , 至旦而去。自是不问朝暮 ,
奇特 ,情节 曲折 ,叙事细腻 ,对后代小说戏 曲的创作产 生了重 大影响 。 关键 词:洪迈 ;《 夷 坚志 》 ;志怪 小说 ;人鬼婚 恋;伦理纲常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4 1 文献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码:A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一五六六贰零伍★初级阶段留学生语音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新词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网络词语的特点研究及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词的色彩意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及研究述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原则与方法★汉语被动句式研究及在对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汉语存现句研究及在对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汉语“是”字句研究及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对外汉语中“被”字句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序教学★韩国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日本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现代汉语“了”字句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句偏误研究★否定副词“别”“不”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偏误分析★结合“有”字句的特点分析“有”字句使用中的偏误★“差点儿(没)VP”格式意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设想★“V+介+NP”与“介+NP+V”结构中介词的语法特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原则与方法★从汉字构件角度谈汉字教学★汉字的结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从汉字的理据性对对外汉字教学★浅谈汉字性质与对外汉字教学★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分析★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浅谈中西文化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汉语委婉语的用语特征★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比★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面向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语感培养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气与语调的关系与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前瞻★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近十年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综述★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试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误差★汉文化价值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跨文化交际与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外汉语教学与其它语言教学的异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及其比较★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本体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对外汉语教学★网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原则★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心理研究★学习动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论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内涵中的体现★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与语用失误★从十二生肖中看中外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中韩建交后韩国汉语教科书选用问题研究(或其它国家)★汉语大赛与留学生的教学标准★对外汉语教学与湖湘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育市场发展研究★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从楹联艺术看中韩文化交流★宋瓷中的儒道互补精神★从古代瓷器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评估设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关于字本位何次本位争议的思考★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难点问题探析★浅议零起点班短期汉语教学★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任务型教学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儿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素教学法”初探★汉语和英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何英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汉语和韩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韩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汉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汉语日语对比研究★浅谈表比较的“有”字句★“太”作程度补语时的特征分析★从认知角度看虚词“与”的语法化★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谁”的非疑问用法★“你”和“我”在固定词组中的语法意义★浅谈汉字中的错别字★现代汉语方位词“内外”的语法语义使用特点分析★从汉语教学角度看语境的岐义★趋向动词“上去”与“下来”的状态意义比较★浅谈范围副词“都”★汉语中颜色词“黄”的文化意义探析★论汉语中“红”文化意义产生的原因★量词“双”“副”“幅”浅探★从“碧血”“救火”“吃水”等着词语超常搭配★论“好”作状语和作不予的异同★试论“很+V+了/过+数量成分”★从夫妻称谓语中管窥夫妻之间的地位★字母词规范及相关问题研究★浅谈“主语省略”和“主语缺失”★“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探析★汉语礼貌语的语用功能探析★论新词与汉文化★“务必+VP”的语法和语义分析★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类及其语用制约★浅析“连”字句中“都”与“也”的差异★时间词“刚”“刚刚”与“刚才”★谈“半A半B”的语义关系及语义类型★关于“了”的用法浅析★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浅论★“吃食堂”类动词短语的认知研究★从与数词有关的成语误用中谈文化内涵★浅谈汉字在信息时代的几点优势★程度补语的多维思考★“开”的句法语义特点浅析★“数词+名词”结构探析★谈汉语的委婉语★女性社交称谓的文化心理解析—以“小姐女士夫人”等为例★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梅(竹.兰.菊)形象(选一)★从古诗看古人的消暑方法的情趣★四大名着中的饮食文化比较研究★试论古代考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文化意蕴研究★从《傲慢与偏见》看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圣经》与英语文化★《诗经》和《楚辞》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化透视★汉民族民间迎接新生命习俗及其文化探析---以吴越地区从新生命诞生至满月时间段为例★文化情境中神话与民俗的互动---以月亮神话为例★“下来/下去”二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浅析汉英指示代词在语篇中的对比★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对外汉语教学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对外汉语教学:英汉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对外汉语教学:英汉★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汉英女性亲属称谓语比较★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序篇误及原因分析★个案研究--韩国留学生中介语类型分析★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提高留学生汉语修辞能力★悲沉叹末世,辛辣讽时弊--浅谈晚唐赋体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夷坚志>与<聊斋志异>的人鬼恋故事分析比较★金庸小说中的美女文化★鲁迅作品中的方言动词★娜拉与繁漪——悲剧命运的分析与比较★汉语自称的词语选择及语用意义★关于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法的几点思考★论安妮宝贝作品中的矛盾性★对《红楼梦》中的“呢”的分析★谈“前面”、“上面”和“以上”的非指示与指示用法★周报副刊的新进路★汉语学习者的情感需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的词汇教学问题★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副词“都”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语文重复现象分析★多媒体技术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韩国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比较句偏误分析★试论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试论不同宗教信仰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从晴雯与简爱抗争的不同命运谈起★唐风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演变★中外家庭教育差异下的下一代创新意识培养初探★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误读★<介词“为”字句研究---谈该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受事主语句的研究与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着”的语法意义采用及难点分析★秦文君〈男生贾里〉系列作品的语言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策略★《山海经》、《伊利亚特》战争神话叙述差异——兼论神话资源的文化产业化★浙江三个饮食风俗区节令食俗研究★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以富阳的传统手工造纸为个案研究★议初学汉语的韩国留学生课余听说训练★宁波地区传统婚俗的现代开发——以宁海“十里红妆”为分析个案★现代汉语“制作”类动词研究★“副词修饰名词”现象述评与思考★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论文化差异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影响★“超人”哲学与社会主义的交融与碰撞——浅谈杰克·伦敦创作思想中的矛盾★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韩国山台剧与中国贵州傩堂戏演出面具的比较研究"★论《荆棘鸟》中的菲奥娜与梅吉母女的爱情悲剧★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独立汉字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探访人的隐秘心灵——《我的名字叫红》简析★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编写的建议★守望者——《飘》主要人物诠释★越中窥“蚕”——杭嘉湖地区蚕文化探究★唤名叫魂的灵魂信仰及其仪式秩序★从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看乌镇旅游开发★颜色词“黑”及其文化涵义★留学生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文化障碍归因及对策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研究★运用自编语料提高汉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成功与失败——金庸武侠小说中爱情模式的两大类型★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同的经历,同样的抗争——于连、贾宝玉形象对比分析★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用语问题的探讨★燃烧的复仇烈火——《呼啸山庄》和《原野》的比较阅读★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悲剧——《红与黑》与《马丁·伊登》主人公悲剧命运对比分析★论《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改编★关于蚩尤战败封神的研究——兼论神话人物形象的政治利用★从岁时民俗谈余杭地区的门文化★“接连”、“一连”和“连连”的比较研究★“乱世佳人”与“荆棘鸟”——斯佳丽和梅吉形象的精神解读★金华旅游景点英译名称英译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先秦、秦汉时期火信仰政治化演变★形容词重叠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麻将的中国文化心理特征分析★十字军战争与欧洲文明进程★韵律语法在汉语词层面上的研究与运用★关于义乌公交站名英文翻译报站的调查★汉英语“体”语法范畴的比较★余姚地名的构成及其地域文化★浅谈任务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义分析★留学生使用名量词的偏误及教学对策★“别说”句式浅析★明清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在同异文化圈中的不同表现及比较★消逝的童年:现代化视角中的儿童游戏★“V+到+N”与“V+到+N+去”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比较★副名组合的语义阐释★汉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政治讲话的英译——以《温家宝在2007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为例★葛兰言《诗经》研究对传统注释的突破及其意义★论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叛逆与颠覆★多项定中结构中“的”字隐现的规律★关于非洲留学生汉语课堂适应情况的调查★对外汉语中的熟语书面语习得调查与分析★汉英委婉语交际功能对比分析★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日常用语的影响★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策略★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性阐释★对外汉语短期强化口语教材研究★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议《诗经》的玉文化与儒家的君子品格★目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试论中高级对外韩语中的惯用教学★新闻标题的民族文化渗透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浅析★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以广告语为切入点★"试论中西文化在海外宁波帮企业中的融合——以叶氏家族为个案" ★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教材研究与分析★诺斯替主义与道教比较研究★高级汉语教学阶段中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浅谈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教学★中西语用礼貌原则的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家族文化与生态家园营造——以浙江武义郭洞何氏家族为例"★《倩女离魂》和《井筒》中的“魂旦”形象的文化比较★少儿英语教学对海外少儿华语教学的启示★清风吹拂的人生——李渔、林语堂的生命哲学对其文学创作影响之比较★论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古人体态语★“爱V不V”格式研究★林黛玉与简·爱的文化人格比较★从日本动漫看日本文化的传播★辅助性教学手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的分析★中非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及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并列连词分析★杭州地名命名特征及其文化保护★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从觉醒到反抗——小说《一九八四》简析★高校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及其对策★现实生活秩序的重构——艾特玛托夫《断头台》主人公形象解析★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偏误分析★温州鼓词表演艺术传承模式探讨★国际汉语热下的对外汉语新认识★从中外流行歌词中看中西价值观差异★浅析语境教学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用汉语语篇思维学地道汉语★浙江海宁盐官镇海神信仰——以海神庙为研究个案★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分析★论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日本建筑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日本文化与神道——关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日本国民的立场分析★春晚小品中陈佩斯和赵本山的言语风格差异★"海盐“滚灯”表演民俗及其演变"★宁波帮新生代初探★由净琉璃本《曾根崎心中》看日本的耻文化★爱的凌迟与救赎——读张爱玲《心经》★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华文小学为例★日本神道教与武士文化——由“靖国神社”引发的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文化教学★国际商务人际交往的跨文化差异★英汉社会称谓的差异问题及教学对策★试论台词在戏剧表演中的魅力体现★清代文字狱中的语言避讳现象与语言禁忌★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对策★从“林译小说”探近代中国西方文化传播★论《诗经》之婚恋诗所表现的周代婚恋习俗及婚制★从个体本位与集体本位析中美女性主义差异——比较《律政佳人》《欲望都市》★女人为“人”——比较波伏娃与张爱玲女性意识★韩南研究——以《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一书为例★中国茶馆文化与英国酒吧文化的对比★论跨文化婚姻中的跨文化交际★婺剧的传承与发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孔子“和而不同”和谐理念的对外传播★浅析美国学生反文化运动的消亡及其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初探——以文化差异为中心的文化导入★论余华小说的死亡情节★浅谈戏曲界的“活化石”——松阳高腔★对外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面向海外的青少年汉语教材研究★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湖州含山镇蚕桑民俗文化述论★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形成途径及原因探析★浙江象山石浦古镇渔民俗文化述评★黄岩柑橘民俗文化演变及其复兴与展望★略论宁波帮的经营思想——以宁波帮在上海的发展为背景★任务与情节模式分析——海岩小说走红探问★媒体语言方言化分析——以杭州媒体为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交际文化义★林语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塑造的孔子形象。
志怪小说的自然之怪题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1-0136-13志怪小说的自然之怪题材及其在清代的演变吴卉(石家庄铁道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摘要:自然之怪是是历代志怪小说题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从题材的继承关系上看,自然之怪的描写由来已久,自魏晋开始,就是志怪小说之一大类,其创作,强调纪实、去雕饰、广见闻。
从题材的类型上看,发展至清代,自然之怪所包含的神仙、鬼魅、精怪三种次级形态,越来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原本蕴含其中与政权交替相联系的天人感应思想转变为指导普通百姓生活的谶应和警告。
从题材的处理方式上看,清代志怪小说作者的学者身份深刻地影响了此类题材的创作,大量的品评、议论、验证,既赋予文本更强烈的理性、客观色彩,又极大削弱了传统志怪的神秘主义品格。
关键词:自然之怪题材;清代志怪;继承;变异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30/ki.1002-3712.2019.01.013自然之“怪”,即指自然界中那些“精气为物,游魂为变”[1]233(《周易·系辞》)的神妖鬼怪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怪异之事。
这类自然之“怪”在历代志怪小说中都有大量的记述,是志怪小说中存在最为广泛的一类题材。
到了明清时期,此类题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更为多样,是清代志怪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型。
收稿日期:2018-11-23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子部小说目录汇考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8XNL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卉(1986-),女,安徽舒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136一、自然之怪题材的继承与变异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的一段话代表了自两汉而始的精怪论:“鬼者,老物之精也。
物之老者,其京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
”物老成精是古代中国的普遍观念。
理学束缚下的潜抑情欲--论《夷坚志》中的人鬼之恋
理学束缚下的潜抑情欲--论《夷坚志》中的人鬼之恋
周榆华;郭红英
【期刊名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22)002
【摘要】情欲是个体的本能体现,但在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基本原则的理学束缚下,两宋社会的男女不可能直接表露自身的情欲,情欲受到压抑有时会曲折隐微地表现出来.人鬼之恋便是一种绝好的方式,宋代民间故事集成大书--<夷坚志>就记录了数十则这样的故事.在阅读时,我们又注意到,由于作者为了达到劝惩和教化世人的目的,常有意识地压抑这种情欲,因而在这些故事中,人鬼之恋往往以悲剧告终.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周榆华;郭红英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47;吉安电大,江西,吉安,3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续夷坚志》:《夷坚志》的异域回响 [J], 胡传志
2.《夷坚志》的编撰及洪迈对志怪小说的看法--从《夷坚志》的多篇序言谈起 [J], 周榆华;罗宗阳
3.《夷坚志》研究的新收获--评张祝平《夷坚志论稿》 [J], 郭豫适
4.《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r——以士人形象为例 [J], 刘倩倩
5.简论《夷坚志》中的人鬼婚恋小说 [J], 严裕梅;邱昌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聊斋志异》人鬼恋故事中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
《聊斋志异》人鬼恋故事中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作者:燕海鹏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年第10期《聊斋志异》在内容上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即相当数量的篇目都是关于狐仙鬼怪题材的故事。
纵观全书,人鬼恋故事在这类题材中所占比重很大,其中女主人公大都是狐仙鬼妖,从而构成了亦真亦幻、扑朔迷离、丰富多彩的奇异世界。
探讨这些女鬼形象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故事指的是神仙鬼怪与人世间的男子特别是书生之间的恋爱故事。
作品中的“神仙狐怪鬼妖美女”纯粹是蒲松龄凭借丰富的想象虚构的文学形象,她们虽然被蒙上了一层世俗传说中的神秘面纱,但她们与被仙化的历史人物不同,是一批被人化的女鬼和女妖,除了身为异类的重要特征以外,她们大都显得可亲可爱,甚至比人世间的妇女更美丽、更善良、更富有人情味。
神仙、狐怪、鬼妖在《聊斋志异》中的区别并不重要,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她们统称为女鬼。
女鬼身上体现出了人世间广大妇女的优秀品质。
展示她们的优秀品质则折射出作者对于人类社会所缺少的真、善、美的呼唤。
的确,在人鬼恋故事中,我们从这些很有人情味的女鬼身上看到了她们所明显具有的三个特征:幻真、美丽和善良。
一、具有神秘力量的超现实原则的异类从人鬼恋故事的描述来看,这些女鬼除了能在她们所属的世界里存在,也能在人所生活的阳间来去自如地生活,并且具有超现实的能力。
她们不受时空限制,飘忽不定,能预知未来,难以琢磨。
她们还常常被描绘为走起路来怕风吹,抱起来没有重量,洁白的肌肤像玉石一样冰冷,叹息和哭泣简直成了她们最常流露的语言。
有的女鬼怕见阳光,一听到鸡叫就得回到她们的世界中去;有的害怕各种符咒和法器;有的女鬼则害怕墓穴里黑暗阴冷的状态,就像怨女和孀妇害怕独守空闺一样。
正是人鬼恋故事中不时透露出她们作为异类的特征,我们才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虚体,异类特征所昭示的只是空幻。
然而,这种空幻性又是附着在“人”的形体上的。
《夷坚志》中有关诸暨的鬼怪故事
《夷坚志》中有关诸暨的鬼怪故事《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该书取材繁杂,涉及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著、风俗习尚等等。
其中收录有一则题为《诸暨陆生妻》的故事,全文如下:诸暨县治有湖四,饶民陆生者,居县后湖塍上,以打凿纸钱为业。
一旦黄昏,方毕事,倦而就寝。
妻怀娠过期两月,夫未睡时觉腹痛,因卧其傍。
有顷,陆睡觉,不见妻,而房门元未曾开,知堕怪境,急笼灯出外呼索,且邀邻居人穷访之。
半夜后,闻湖内人应声,月正明,望之,乃妻也,率一少年共往取之。
妻执少年衣袂曰:“将孩儿还我。
”暨登岸,陆挟以归,胎已失去,始能言云:“见数人来房内,唤出到一处,引入小室,排设荐褥如产阁然,不觉免身。
既洗涤加襁褓,观者满前曰:'男儿也,真可喜。
’我未及就观,蓦无所睹。
今思之,殆与死为邻,亦幸而获存耳。
”明日,起居泰然,一无患苦。
湖虽不广,而外与江连,疑妇人向来受胎之时,必梦蛟螭辈来与交接而不肯言。
时庆元元年中元后也。
故事说的是:诸暨县治周边有四个湖,来自饶州(江西鄱阳)的小民陆生住在县治后湖埂上,以打凿纸钱为生。
一天黄昏,他刚干完活,因劳累就上床睡了。
他妻子怀孕已超过预产期两个月。
在陆生还未睡着时,妻子觉得肚子有点痛,就躺在丈夫身旁。
过了一会儿,陆生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妻子不见了,而房门一直不曾打开,当即意识到落入了怪境。
于是赶紧备好灯笼到外边呼喊搜索,还请邻居帮忙不停寻找。
到后半夜,听到湖内有人答应,此时月色正明,陆生一看,正是自己的妻子,他带着一个小伙子一起上前拉取,妻子竟抓住那小伙子衣袖说:“把孩子还给我!”等上岸后,陆生搀扶妻子回家,发现妻子怀的胎儿已经没有了。
此时,妻子才清醒的说:“我看见几个人来到房里,把我招呼出去,到一个地方,领到一个小房间,摆设安排得像产房一样,我不知不觉的就生了孩子,有人替孩子洗涤,裹上襁褓。
旁边围着很多人,都说:'是个男孩儿!真是喜事!’我还没来得及看,眼前这情境突然消失不见了。
《夷坚志》人鬼恋故事研究
《夷坚志》人鬼恋故事研究
《夷坚志》的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这样来看,作者洪迈是把自己比作夷坚,而把其书比作《山海经》。
《夷坚志》主要采用“他人讲述,洪迈记录”的模式,其收录的志怪故事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上至宰相,下至坑户,涵括僧、道、文士等多种身份。
正是洪迈不避俚俗的意识,才成就了《夷坚志》。
虽然所记为神鬼怪异,但神鬼世界的背后却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宋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俗信仰、经济政治等,书中无不有涉,其真正成为南宋初期乃至宋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体现宋代民间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著作。
而人鬼恋故事在《夷坚志》各类故事中虽说不是表现最多的,却无疑是重要的。
其虽不若唐传奇般飞扬的文采,虚构幻设的想象力,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确居承转枢纽之位,多篇人鬼恋故事更是成为后世话本小说及戏曲改造再创新的素材。
《夷坚志》的成书方式决定了其人鬼恋故事的时代烙印,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缩影。
因此,《夷坚志》人鬼恋故事必有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之处。
任何一种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现实的需求及文化背景。
我们要评价某一时代之文学、体裁,甚至是故事题材,就不能仅仅从作品本身的创造意识与特色、风格及文采等方面加以探讨,而且应考察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及整个文学发展历程,这样才能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
所以,尽管《夷坚志》人鬼恋故事内容有趋于俗化的倾向,不如唐传奇般绮丽华美;受到时代背景的局限,呈现出“道学化”和“平实化”的缺陷,但其总体价值仍然不容抹煞。
论《夷坚志》中的疾病叙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07论《夷坚志》中的疾病叙事◎邵爱晶摘要:《夷坚志》中的大量篇目都涉及到“疾病”这一敏感字眼,这些疾病或是自然患病,或是外因所致,作者利用这些疾病构筑了鬼物精怪、婚恋、生命、善恶报应诸多主题,达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叙事艺术的目的,疾病叙事与信仰的关系更是牵连不断,需要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疾病叙事;主题建构;信仰“疾病”作为人类生存常遇之问题,人们往往谈“病”色变,希望拒它于千里之外,但是在《夷坚志》这本书中,它所占据的篇幅却是令人震惊!为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要大费笔墨的做关于“疾病”的叙述,“疾病”是真实的存在亦或是作者为建构自己的小说主题而虚构了大量“疾病”案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疾病”叙事在《夷坚志》这本书的成功上所贡献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学界对《夷坚志》的研究热度从未消减,关于“疾病”在文学作品中所起作用的讨论也是如火如荼,因此《夷坚志》中的疾病叙事这一视角可以说是创新且具有意义的!一、《夷坚志》中疾病叙事的主题建构《夷坚志》中的疾病被安排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故事中,它展现了神鬼的灵奇怪异、爱情的难舍难分、生命的至高无上、善恶的道德评判。
(一)神鬼精怪主题《夷坚志》是一本“鬼神志怪”之故事书,其所塑造的谈神仙说鬼怪的故事离不开疾病的助力。
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无缘无故染疾,其患病原因总是带有神秘玄幻性,可能是因为仙界或阴司传召为官、不敬神的责罚、阴司误抓、鬼魂有求、恶鬼害人等诸种情形。
如《乙志卷第十一·天衣山》中李处度患病时呼喊说:“虞侯令传语唐运使,且喜同官。
今先行相待,可便治装也。
”[1]这可能是李处度生病时的呓语,但是在李处度去世后唐运使也随之而去了。
如果说离世升仙官令人难以信服,因为某种个人品质入阴司为官的事件显得更加具体真实。
如《甲志卷第四·水府判官》一则中“温厚好学”的齐琚成为了水府判官。
《丙志卷第一·阎罗王》中林衡做官“以刚猛疾恶自任”[1],他死后成为了阎罗王。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修改版]
第一篇: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一五六六贰零伍★初级阶段留学生语音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新词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网络词语的特点研究及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词的色彩意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及研究述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原则与方法★汉语被动句式研究及在对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汉语存现句研究及在对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汉语“是”字句研究及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对外汉语中“被”字句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序教学★韩国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日本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现代汉语“了”字句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句偏误研究★否定副词“别”“不”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偏误分析★结合“有”字句的特点分析“有”字句使用中的偏误★“差点儿(没)VP”格式意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设想★“V+介+NP”与“介+NP+V”结构中介词的语法特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原则与方法★从汉字构件角度谈汉字教学★汉字的结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从汉字的理据性对对外汉字教学★浅谈汉字性质与对外汉字教学★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分析★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汉语委婉语的用语特征★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比★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面向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语感培养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气与语调的关系与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前瞻★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近十年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综述★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试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误差★汉文化价值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跨文化交际与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外汉语教学与其它语言教学的异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及其比较★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本体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对外汉语教学★网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原则★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心理研究★学习动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论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从十二生肖中看中外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中韩建交后韩国汉语教科书选用问题研究(或其它国家)★汉语大赛与留学生的教学标准★对外汉语教学与湖湘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育市场发展研究★从楹联艺术看中韩文化交流★宋瓷中的儒道互补精神★从古代瓷器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评估设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关于字本位何次本位争议的思考★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难点问题探析★浅议零起点班短期汉语教学★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任务型教学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儿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素教学法”初探★汉语和英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何英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汉语和韩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韩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汉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汉语日语对比研究★浅谈表比较的“有”字句★“太”作程度补语时的特征分析★从认知角度看虚词“与”的语法化★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谁”的非疑问用法★“你”和“我”在固定词组中的语法意义★浅谈汉字中的错别字★现代汉语方位词“内外”的语法语义使用特点分析★从汉语教学角度看语境的岐义★趋向动词“上去”与“下来”的状态意义比较★浅谈范围副词“都”★汉语中颜色词“黄”的文化意义探析★论汉语中“红”文化意义产生的原因★量词“双”“副”“幅”浅探★从“碧血”“救火”“吃水”等着词语超常搭配★论“好”作状语和作不予的异同★试论“很+V+了/过+数量成分”★从夫妻称谓语中管窥夫妻之间的地位★字母词规范及相关问题研究★浅谈“主语省略”和“主语缺失”★“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探析★汉语礼貌语的语用功能探析★论新词与汉文化★“务必+VP”的语法和语义分析★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类及其语用制约★浅析“连”字句中“都”与“也”的差异★时间词“刚”“刚刚”与“刚才”★谈“半A半B”的语义关系及语义类型★关于“了”的用法浅析★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浅论★“吃食堂”类动词短语的认知研究★从与数词有关的成语误用中谈文化内涵★浅谈汉字在信息时代的几点优势★程度补语的多维思考★“开”的句法语义特点浅析★“数词+名词”结构探析★谈汉语的委婉语★女性社交称谓的文化心理解析—以“小姐女士夫人”等为例★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梅(竹.兰.菊)形象(选一)★从古诗看古人的消暑方法的情趣★四大名著中的饮食文化比较研究★试论古代考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文化意蕴研究★从《傲慢与偏见》看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圣经》与英语文化★《诗经》和《楚辞》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化透视★汉民族民间迎接新生命习俗及其文化探析---以吴越地区从新生命诞生至满月时间段为例★文化情境中神话与民俗的互动---以月亮神话为例★“下来/下去”二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浅析汉英指示代词在语篇中的对比★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汉英女性亲属称谓语比较★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序篇误及原因分析★个案研究--韩国留学生中介语类型分析★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提高留学生汉语修辞能力★悲沉叹末世,辛辣讽时弊--浅谈晚唐赋体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夷坚志>与<聊斋志异>的人鬼恋故事分析比较★金庸小说中的美女文化★鲁迅作品中的方言动词★娜拉与繁漪——悲剧命运的分析与比较★汉语自称的词语选择及语用意义★关于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法的几点思考★论安妮宝贝作品中的矛盾性★对《红楼梦》中的“呢”的分析★谈“前面”、“上面”和“以上”的非指示与指示用法★周报副刊的新进路★汉语学习者的情感需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的词汇教学问题★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副词“都”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语文重复现象分析★多媒体技术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韩国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比较句偏误分析★试论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试论不同宗教信仰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从晴雯与简爱抗争的不同命运谈起★唐风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演变★中外家庭教育差异下的下一代创新意识培养初探★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误读★★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着”的语法意义采用及难点分析★秦文君〈男生贾里〉系列作品的语言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策略★《山海经》、《伊利亚特》战争神话叙述差异——兼论神话资源的文化产业化★浙江三个饮食风俗区节令食俗研究★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以富阳的传统手工造纸为个案研究★议初学汉语的韩国留学生课余听说训练★宁波地区传统婚俗的现代开发——以宁海“十里红妆”为分析个案★现代汉语“制作”类动词研究★“副词修饰名词”现象述评与思考★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论文化差异在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影响★“超人”哲学与社会主义的交融与碰撞——浅谈杰克·伦敦创作思想中的矛盾★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韩国山台剧与中国贵州傩堂戏演出面具的比较研究" ★论《荆棘鸟》中的菲奥娜与梅吉母女的爱情悲剧★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独立汉字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探访人的隐秘心灵——《我的名字叫红》简析★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编写的建议★守望者——《飘》主要人物诠释★越中窥“蚕”——杭嘉湖地区蚕文化探究★唤名叫魂的灵魂信仰及其仪式秩序★从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看乌镇旅游开发★颜色词“黑”及其文化涵义★留学生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文化障碍归因及对策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研究★运用自编语料提高汉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成功与失败——金庸武侠小说中爱情模式的两大类型★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同的经历,同样的抗争——于连、贾宝玉形象对比分析★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用语问题的探讨★燃烧的复仇烈火——《呼啸山庄》和《原野》的比较阅读★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悲剧——《红与黑》与《马丁·伊登》主人公悲剧命运对比分析★论《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改编★关于蚩尤战败封神的研究——兼论神话人物形象的政治利用★从岁时民俗谈余杭地区的门文化★“接连”、“一连”和“连连”的比较研究★“乱世佳人”与“荆棘鸟”——斯佳丽和梅吉形象的精神解读★金华旅游景点英译名称英译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先秦、秦汉时期火信仰政治化演变★形容词重叠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麻将的中国文化心理特征分析★十字军战争与欧洲文明进程★韵律语法在汉语词层面上的研究与运用★关于义乌公交站名英文翻译报站的调查★汉英语“体”语法范畴的比较★余姚地名的构成及其地域文化★浅谈任务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义分析★留学生使用名量词的偏误及教学对策★“别说”句式浅析★明清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在同异文化圈中的不同表现及比较★消逝的童年:现代化视角中的儿童游戏★“V+到+N”与“V+到+N+去”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比较★副名组合的语义阐释★汉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政治讲话的英译——以《温家宝在2007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为例★葛兰言《诗经》研究对传统注释的突破及其意义★论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叛逆与颠覆★多项定中结构中“的”字隐现的规律★关于非洲留学生汉语课堂适应情况的调查★对外汉语中的熟语书面语习得调查与分析★汉英委婉语交际功能对比分析★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日常用语的影响★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策略★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性阐释★对外汉语短期强化口语教材研究★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议《诗经》的玉文化与儒家的君子品格★目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试论中高级对外韩语中的惯用教学★新闻标题的民族文化渗透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浅析★"试论中西文化在海外宁波帮企业中的融合——以叶氏家族为个案" ★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教材研究与分析★诺斯替主义与道教比较研究★高级汉语教学阶段中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浅谈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教学★"家族文化与生态家园营造——以浙江武义郭洞何氏家族为例" ★《倩女离魂》和《井筒》中的“魂旦”形象的文化比较★少儿英语教学对海外少儿华语教学的启示★清风吹拂的人生——李渔、林语堂的生命哲学对其文学创作影响之比较★论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古人体态语★“爱V不V”格式研究★林黛玉与简·爱的文化人格比较★从日本动漫看日本文化的传播★辅助性教学手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的分析★中非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及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并列连词分析★杭州地名命名特征及其文化保护★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从觉醒到反抗——小说《一九八四》简析★高校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及其对策★现实生活秩序的重构——艾特玛托夫《断头台》主人公形象解析★韩国留学生趋向补语偏误分析★温州鼓词表演艺术传承模式探讨★国际汉语热下的对外汉语新认识★浅析语境教学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用汉语语篇思维学地道汉语★浙江海宁盐官镇海神信仰——以海神庙为研究个案★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分析★论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日本建筑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日本文化与神道——关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日本国民的立场分析★春晚小品中陈佩斯和赵本山的言语风格差异★"海盐“滚灯”表演民俗及其演变" ★宁波帮新生代初探★由净琉璃本《曾根崎心中》看日本的耻文化★爱的凌迟与救赎——读张爱玲《心经》★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华文小学为例★日本神道教与武士文化——由“靖国神社”引发的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文化教学★国际商务人际交往的跨文化差异★英汉社会称谓的差异问题及教学对策★试论台词在戏剧表演中的魅力体现★清代文字狱中的语言避讳现象与语言禁忌★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对策★从“林译小说”探近代中国西方文化传播★论《诗经》之婚恋诗所表现的周代婚恋习俗及婚制★从个体本位与集体本位析中美女性主义差异——比较《律政佳人》《欲望都市》★女人为“人”——比较波伏娃与张爱玲女性意识★韩南研究——以《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一书为例★中国茶馆文化与英国酒吧文化的对比★论跨文化婚姻中的跨文化交际★婺剧的传承与发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孔子“和而不同”和谐理念的对外传播★浅析美国学生反文化运动的消亡及其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初探——以文化差异为中心的文化导入★论余华小说的死亡情节★浅谈戏曲界的“活化石”——松阳高腔★对外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面向海外的青少年汉语教材研究★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湖州含山镇蚕桑民俗文化述论★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形成途径及原因探析★浙江象山石浦古镇渔民俗文化述评★黄岩柑橘民俗文化演变及其复兴与展望★略论宁波帮的经营思想——以宁波帮在上海的发展为背景★任务与情节模式分析——海岩小说走红探问★媒体语言方言化分析——以杭州媒体为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交际文化义★林语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塑造的孔子形象对外汉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2、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3、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4、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5、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6、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7、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8、高级水平留学生语调偏误与教学对策9、初级阶段留学生语音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1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12、新词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3、网络词语的特点研究及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4、词的色彩意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15、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16、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17、“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18、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19、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及研究述评2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2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原则与方法22、汉语被动句式研究及在对外语教学中的应用23、汉语存现句研究及在对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4、汉语“是”字句研究及在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5、论对外汉语中“被”字句教学26、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27、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28、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序教学29、韩国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30、日本留学生“了”学习得的中介语分析31、现代汉语“了”字句学习偏误分析及对策32、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句偏误研究33、否定副词“别”“不”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偏误分析34、结合“有”字句的特点分析“有”字句使用中的偏误35、“差点儿(没)VP”格式意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设想36、“V+介+NP”与“介+NP+V”结构中介词的语法特征3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38、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原则与方法39、从汉字构件角度谈汉字教学40、汉字的结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41、从汉字的理据性对对外汉字教学42、浅谈汉字性质与对外汉字教学43、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44、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45、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46、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4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4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4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分析50、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52、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53、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54、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55、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56、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57、汉语委婉语的用语特征58、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比59、汉语数词的文化蕴义60、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6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62、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63、面向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64、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65、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66、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68、语感培养与第二语言教学69、语气与语调的关系与第二语言教学70、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前瞻71、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72、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73、近十年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综述74、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75、试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些文化误差76、汉文化价值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77、跨文化交际与肢体语言78、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79、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80、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81、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82、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83、对外汉语教学与其它语言教学的异同84、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及其比较85、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86、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87、汉语本体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88、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对外汉语教学89、网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原则90、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心理研究91、学习动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92、论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93、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96、中西方姓名宗法与宗教信仰异同98、从十二生肖中看中外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99、中韩建交后韩国汉语教科书选用问题研究(或其它国家)100、汉语大赛与留学生的教学标准101、对外汉语教学与湖湘文化传播102、对外汉语教育市场发展研究104、从楹联艺术看中韩文化交流105、宋瓷中的儒道互补精神106、从古代瓷器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107、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108、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评估设计研究10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110、关于字本位何次本位争议的思考111、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难点问题探析112、浅议零起点班短期汉语教学113、外国学生汉语听力偏误分析114、任务型教学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15、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116、浅谈趣味性原则在对外儿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17、“语素教学法”初探118、汉语和英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19、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20、汉语何英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21、汉语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22、汉语和韩语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123、汉语和韩语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124、汉语和汉语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125、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126、汉语日语对比研究127、浅谈表比较的“有”字句128、“太”作程度补语时的特征分析129、从认知角度看虚词“与”的语法化130、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1。
《夷坚志》“科名前定”思想与鬼神叙述
《夷坚志》“科名前定"思想与鬼神叙述诸曷忆兵内容提要《夷坚志》记载宋代神鬼报应故事传说或其他逸闻趣事,涉及科举考试的约180贝”,大致与“科名前定”思维定势相关。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极其艰难,登进士第后升迁顺畅,科场上有多种偶然因素,再与一定程度佛道思想、神鬼迷信相结合,由此造成宋人“科名前定”思想。
《夷坚志》神鬼故事内容大都是考前种种预兆,预兆获得之方式,主要有四种:求神获梦,术士预测,风水堪舆,谶言预告。
而且,往往多种方式混杂。
《夷坚志》无故意虚构创作之意图,有时以为是真实人物和事件的记录,不过其事件往往具有怪异之特征。
作者意在“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并不关注神鬼故事常常具有的劝善惩恶之功能。
故事情节简单,鬼神形象粗略。
关键词夷坚志科名前定神鬼洪迈《夷坚志》记载宋代神鬼报应故事传说或其他逸闻趣事,涉及科举考试的叙事记载约180贝1|,其中只有10则与神鬼无关,为记录诗词创作本事或一时趣闻①,其余170则都与神鬼、梦兆、占卜、报应等等内容相关&《夷坚志》中不同生活场景或生活内容之神鬼报应,成因各不相同&与科举类相关的神鬼传说流传甚广,大致与宋人“科名前定”思维定势相关&科名前定思想之成因盛唐以来,科举考试逐渐成为士人入仕最主要与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进士科考试,更是被朝廷看重,所谓“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②&入宋以后,进士科考试已经成为入仕唯一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恩荫、军功等其他入仕方式的重要性远远不能与之相比&宋人甚至夸张地说:“不中进士举,无由得朝廷之官&”③然而,宋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率极低&虽与唐代相比,宋代进士科录取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针对广大考生而言,依然极难考取进士&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发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三级考试最初都要有所淘汰,尤其是发解试和省试,更是大面积地淘汰考生&宋代发解试,级别相当于唐代州府之乡试&唐代乡贡,“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④&唐代只是根据行政区域之大小分配乡贡名额,并不关心各个地区考生数量之不等&宋代相对有所改进&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五月诏曰:“须是文章经义最精者,每进士一百人只解二十人……内州府不及一百人处,亦令约此数目解送,但十分中只解送二分&”⑤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五月,礼部言:“今后解十之三,永为定式&”⑥实际操作中,发解试淘汰率更高,根本达不到“十分中只解送二分”或“解十之三”的数量标准&如,北宋金君卿《仁宗朝言贡举便宜事奏状》云:“臣今以诸郡应举人数计之,有十人解一名处,有二十人及三十人以上解一名处&”⑦《夷坚志》载南宋一则资料:“歙士赴举者二千人,而解额才十二,制胜为难&”⑧依据前一条225刁匚進學干32020.1文献,发解试通过率大约在百分之十以下;依据后一条文献,发解试通过率大约在百分之一以下,这在南北宋是普遍现象。
从《夷坚志》中的婚恋故事看两宋婚恋意识形态
从《夷坚志》中的婚恋故事看两宋婚恋意识形态
关冰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9)3
【摘要】《夷坚志》中人与异类的婚恋故事可分为人神(仙)恋与人妖(鬼)恋两类,这些故事既有对前代同类题材的继承,也有有宋一代的新突破.体现出城市文化与市民文化日益繁荣情况下的时人意识形态,同时又与后来话本小说中的市民婚恋意识及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总页数】6页(P103-107,116)
【作者】关冰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从《夷坚志》《三言》信仰故事看古代江右社会风习的历史沿革 [J], 秦川;王子成
2.从福报故事看宋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夷坚志》为中心 [J], 陈钟琪
3.简论《夷坚志》中的人鬼婚恋小说 [J], 严裕梅;邱昌员
4.从《夷坚志》中的婚恋故事看两宋婚恋意识形态 [J], 关冰
5.宋人志怪故事中的地域社会与伦理观念——以《夷坚志》温州故事为例 [J], 吴铮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夷坚志》人鬼恋故事类型解析摘要:洪迈《夷坚志》中的人鬼恋故事有三十五则,在这些故事中符合人鬼双方相互爱慕,产生情愫的“人鬼悦恋”有十余则。
人鬼之间的恋情亦如世间男女,而阴阳两隔的处境使得小说家以丰富的想象力,来续写他们的爱恋。
通过人与异类之间的恋情,我们可以一窥隐藏其中的思想、文化背景,甚至是被扭曲的人性。
关键词:《夷坚志》;人鬼恋;故事类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01-02李剑国先生在《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指出“(爱情)这一主题虽说不是被表现得最多的,却无疑是最重要的,包括了相当多的优秀传奇,具体素材或纯写人事,或涉神鬼精怪,五彩纷呈。
在传奇文中几乎从始至终贯穿着这一主题。
”汤显祖《牡丹亭》前的题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可谓是道出了人鬼悦恋的极致。
人鬼之间的爱恋或通过鬼魂复生或以活人殉情的方式让人鬼在阳世团圆,或在冥界再续前缘。
也有爱情的结局以凄美划上句号,人鬼最终阴阳分隔。
按照结局,我们将《夷坚志》中人鬼双方相互爱慕,产生情愫的“人鬼悦恋”分为“前缘再续”和“阴阳殊途”两类来讨论。
一、前缘再续人鬼之间的恋情亦如世间男女,也希望能够长相厮守,为了弥补人鬼异路、幽明殊途的缺憾,小说家虚构出难以言说的神秘力量,打通生死之间的隔阂,让鬼魂得以复生、借体还魂或冥界死合,成就人鬼之恋情。
人为爱而死,鬼因爱而生。
鬼魂设法突破生死之界限,求得复生,完成婚姻的梦想。
符合这一方式的复生故事的代表有《胡氏子》和《解七五姐》二则。
《夷坚乙志卷第九》所载《胡氏子》在整部《夷坚志》中都相当特别。
其一,人鬼相遇的方式使男子勤恳至诚才打动女鬼现身相见,而不是女鬼主动引诱,自荐枕席。
其二,女鬼的复生虽然也令胡氏子“精爽消铄,饮食益损”,但主因还是食用人间之物。
其三,结局是两人结为夫妇,并得到双方家长的祝福,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这在人鬼恋故事中是相当难得的。
《胡氏子》中女鬼的复生多少需要男子的精气,而《解七五姐》则完全不同,表现夫妻生死相恋,忠贞不渝,而它的构思更加奇特。
故事描写了浓厚的夫妻之情,而解七姐完全凭借九天玄女传授的“返生还魂之法”不但复生,甚至可以长生不死。
这种完全不需要男子精气的复生方式,更加凸显了两人之间纯粹的爱情。
如果说其它各式的人鬼恋故事延续六朝志怪中,女鬼需凭借吸取生人阳气,以求复生,《解七五姐》则是受道教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利用法术复生,而《胡氏子》中的女鬼除了需食人间烟火,也因与男子相处,渐渐复生为人。
这两则故事,女鬼均受到爱情的感召而复生。
正如刘楚华先生所言:“婚姻型女鬼复生故事,善用死亡的丰富象喻性,借复生的情节手段,歌颂情的力量。
”女鬼受生身毁坏等因素,无法以原体复生,只能借体还魂,才能与恋人再续前情。
这类故事的代表有《杨三娘子》一则。
《夷坚补卷第十》中《杨三娘子》描写了经过冥婚的人鬼夫妻的爱情故事。
青州人韦高因避靖康之乱,南徙至明州,偶遇表妹杨三娘子。
经过邻居王老娘做媒,“备礼纳采,是夕成嘉好”。
六七日后,杨之兄长前来挈其柩回乡,韦高方知其妻为女鬼,“谚云:‘一日共事,千日相思。
’吾七日之好,义均伉俪,岂以人鬼为间哉!”仍为三娘子素服哭奠,护丧回乡。
途中,三娘子托梦告知韦高,自己将投胎,“乞复女身,与君为来生妻”。
十余年后,韦高果真娶得“步趋容止,绝似三娘”的民家女。
故事中韦高情深意重,女鬼心念旧恩而投胎再生,虽为老夫少妻,但也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
现实中无法顺从的爱情,经过“死亡”和“复生”的轮转,就能达成美好的夙愿,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用他们至诚的心和炽热的爱,为读者在幻想的情景中呈现着跨越死生的真情。
历代都不乏以身殉情的浪漫故事,《孔雀东南飞》、《韩朋夫妇》、梁祝故事等,都表现出世间男女为爱不惧就死的痴情。
这类“冥界死合”故事就是探讨以身殉情的人鬼之恋。
生者舍弃生命追随鬼魂共赴黄泉,把人间的情爱纠葛和美好的爱情寄托于幽冥世界。
《周瑞娘》篇幅虽短小,但给人印象颇为深刻。
年二十一岁的周瑞娘,未嫁而抱疾,只因“去年九月,林百七哥过门,见我而喜,归白百五郎,欲求婚聘。
及媒人来议,父母不从,林郎因此悒怏成疾,凭诉阴司,取我为妻。
”男鬼生前求婚遭拒,最终诉于阴司,两人魂魄才在冥府完婚。
瑞娘因此而丧命,反而“含笑相呼揖”,开开心心地回家索要自己的嫁妆。
人鬼恋故事中多为女鬼与阳间男子相恋,这则却是男鬼追求人间女子;人鬼相悦的故事多以女鬼复生或投胎转世,与男子结合,而《周瑞娘》却是女子舍弃生命,无惧地嫁给男鬼。
这种角色的转换,我们不难看出女子为争取婚姻自由的决心和对“父母之命”的婚姻体制强烈的不满。
一旦爱情高于生命,死亡便不再恐怖,男女主角也会无所畏惧地迈入幽冥,“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
”此类“冥界死合”的故事,男女主角将生命倾注于炽热的爱情,不悔不恨、执意而往,即使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
这种单纯的男女之情、人鬼之爱,既没有门第考量,也没有财色相诱,完全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爱情极致的表现。
其次,这类故事既无女子自荐枕席或者男子主动相挑的情节,也没有男子因女鬼吸食阳气而健康受损或者危及性命的描写,而且双方关系为夫妻,可以说是符合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人鬼恋故事。
二、阴阳殊途相比于以上圆满的结局,人鬼恋更多的是以分离为结局。
在传统观念里,人鬼分处两界,生死异路,然而分离使得爱情的旋律更加激越凄楚,荡气回肠。
《夷坚乙志卷第七》第一篇便是《毕令女》,县令毕造有二女,长女为前妻所生,次女“恃母钟爱,每事相凌侮”。
长女的婚事也因此女阻挠而作罢:“有人来议婚事,垂就,唯需金钗一双,二姐执不与,竟不成昏,心鞅鞅以死”。
大女死后“魂魄漂摇无所归”,遇九天玄女授以“回骸起死”之法,须采阳补阴即可复生。
于是大女魂魄寻得一士子,两人情投意合,欢合缱绻逾半年。
不幸大女赠予士子的一面铜镜被次女发现,以为士子偷窃大姐墓中之物,坚持发墓相验。
开棺后,“长女正叠足坐,缝男子头巾。
自腰以下,肉皆新生,肤理温软,腰以上犹是枯脂”,至此,还魂之法因发棺而坏,大女复生失败。
《毕令女》中人鬼遇合的原因本是大女因婚姻受阻抑郁而亡,魂魄需采阳补阴而得复生,加之双方情投意合,故她积极复生以成为士子“名正言顺”的妻子。
正如康正果先生的看法:“女鬼之所以急于复生,就是渴望回到现实的秩序中,以活人的形体在对方的亲属面前亮相,做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
”不幸的是,这一美好愿望因亲友的破坏而破灭,人鬼情缘被迫结束。
《毕令女》因亲友的阻扰而以分离告终,而更多的人鬼恋故事则是由道士等的介入,鬼魂被祛除,人鬼恋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夷坚甲志卷第四》所录《吴小员外》的人鬼恋情感人至深。
京城富家子弟吴小员外与友春游,在“花竹扶疏,器用罗陈,极萧洒可爱”的酒肆中,与当垆少女一见倾心,因邀之对饮,少女因此被父母“责以未嫁而为此态,何以适人”,遂悒怏而死。
吴返乡后,对少女异常思慕,于隔年故地重游,“至其处,则门户萧然,当垆人已不见”。
询问详情,得知少女已逝。
“促饮毕,沿道伤惋”。
到了傍晚,鬼魂所化的当垆女摇摇而来,吐露“我亦一春寻君”的心声,并相邀城中委巷共居,“往来逾三月”。
吴生容貌日渐憔悴,其父请法师相助,法师以吴生为鬼魅纠缠即将死亡为由,授剑于之杀女鬼。
吴生依言,女鬼中剑“流血滂沱”而魂消魄散。
《京师异妇人》载于《甲志卷第八》,某家妇人离魂与士子相恋,情意甚浓。
如是半年,其友质疑“前夕饮酒时,见每过烛后,色必变,意非人类”,士子坚持认为相处累月,无有此事。
友携之请法师察看。
法师警告士子,周身布满妖气,将不久于世。
士子听从法师之计,施符制之,女鬼魂归本体,一命呜呼。
上述两则故事,《吴小员外》中的女鬼生前与吴生一见钟情,因父母之责骂而抑郁逝去,死后寻得相爱之人,又因道士的法力而破坏。
而《京师异妇人》人鬼之间本情意绵绵,因道士的介入而分开。
世人皆怕因元气而丧命,尽管女鬼美丽多情、温柔可人,一旦身份被揭穿,就变成可怕的邪魅。
所以男子才会对法师言听计从,甚至是不择手段地除掉女鬼。
《茅屋建德女》同样是女鬼被道士祛除的故事。
蔡五因新婚妻子相貌丑陋而愤然离去。
不久遇到一女鬼自称被夫抛弃,双方“情意䜣合”,结伴迁居他乡,并产下一子。
之后,一僧一术士相继指出其妇为女鬼,蔡五始终不信。
又有一道士“直入店,吸水噀女”,女鬼大叫一声,即不见。
与前述两则故事的男主角为求保命而执意与道士合作制伏,甚至手刃女鬼相比,故事中的男主角不似这般无情。
他并未受到女鬼吸食阳气的威胁,也坚信为自己产下一子的妻子不是鬼魂,但是因为道士的介入导致家庭破碎。
另一类故事人鬼恋情并未出现任何阻力,鬼魂因为某些原因突然离去,或是缘尽,或是需要终止恋情。
人鬼的恋爱形成本就完全不符合世俗规范,所以鬼魂的离去可以将人鬼聚散归于缘分用尽,不但可以摆脱道德和礼教的束缚,还能将生人与异类相接所产生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西湖女子》叙述江西某官人游西湖,与明艳动人的农家女子一见倾心。
官人向女子父母求婚遭拒,怅然而归。
又五年,官人故地重游,忽遇女子于半途,两人“携手入其室”。
留半岁,女子“敛衽颦蹙”,说出自己是鬼的实情,因难舍前世姻缘,化为幽魂相从,然缘分已尽,只能就此分手作别。
临行前,因阴气侵入男子体内已深,女鬼请男子服药以补安精血。
“是夜同寝如常,将旦,恸哭而别”。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在现实生活中因遵循礼教,而导致爱情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而女主角的死亡成为成就爱情的契机。
双方强烈而又执着的爱情在阴阳两界绵绵不绝,让女鬼可以如愿再现人世间。
生时无法相爱的遗恨,死后得以暂时的满足。
女鬼唯恐损及恋人的阳气,所以选择离开,这种既爱又怕的矛盾心情,让男主角对女鬼的爱更加执着和痴狂,也使人鬼之间的情感更加可叹、可惜。
综上所述,故事中的主角无论是阴间多情的鬼魂,或是阳世重情的男女;不管是为爱复生的女鬼,还是为情而死的痴情人;他们的爱情跨越幽冥阳世之间,演尽了爱情的极致缠绵。
至于人鬼恋的结局,除了少数几则故事以鬼魂复生的大团圆收场,以及少数以在冥间鬼魂的形式相伴外,其余都以各种原因导致的人鬼分离收场。
这种结局是不难猜测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接受的秩序观念,以及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创作思维。
幻想最终要回归现实。
而幻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状态,让我们对现实有所反省,以及引发追求向上的动力。
另外,人鬼恋这一虚构方式本身就注定了它悲苦的性质,就创作的美感而言,分离是必然的。
不过也因其悲苦,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文献:[1]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2]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3]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刘楚华.志怪中的复生变化[m].香港:中华书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