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墨家的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墨家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了解墨子的生平,掌握墨子主要的政治思想即兼爱、尚同、尚贤、非攻、节用等政治主张,并总结墨家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兼爱
教学难点:兼爱
教学课时:4
教学方法:对比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墨子其人及思想综述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我国春秋末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平民出身,自称是“北方之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曾为宋国大夫,同情“农与工肆之人”。最初受业于儒家,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特别是“厚葬”、“久丧”(三年之丧)的主张,浪费财物,使民众贫困,办丧事还要花许多时间,既损伤活人的身体,又妨害从事生产。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其思想宣扬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尊天)、明鬼(事鬼),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尚贤、节用、尚同、非攻为支点。其思想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墨子本人认为:“凡入国(建立、治理国家),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可见墨子主张治国要从实用观点出发,要“择务而从事”,也就是针对具体国情而为。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主要来自下层民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因此,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吕氏春秋•上德》记载,在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巨子”孟胜就站在阳城君一边。后来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传“巨子”于田襄子,自己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侠客”的精神。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游侠那样:如果行为并不符合正义,但是说话算话,讲信用,
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等等。
墨子的思想涉及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其主要思想保留在《墨子》一书中,已存53篇,为其学生整理墨子的讲述而成。
墨子博学多才,曾与公输班论战,并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齐国的战争,也擅长工巧与制作,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叫“木鸢”,还制造了一种载重30石的车子,还擅长守城技术等。
墨子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言人。“墨”的原意乃是使用绳墨的木匠,木匠作为手工业者正是小生产的代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和为社会生产力量的各种手工工匠,因为失去了原氏族结构的严密控制,而逐渐发展起来,从而使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者思想的墨家一度显赫非常。“世之墨学,儒墨也。”“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墨子的思想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在下层民众中有广大的市场。
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墨子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强调“力”、“强”的作用。他认为只有上上下下努力劳动、工作,社会才能存在,而不致衰败。“凡吾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事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墨子的整个社会政治哲学就是建立在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之上,他所忧虑的关注的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休。”他的要求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动者有一定的休息。这与孔子偏重“克己复礼”、“义行忠信”而斥责问稼问圃来,其所代表的阶级观念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墨子要求兼爱、尚同、节用、节葬,并希望统治者尚贤、非攻、非乐,这便是墨子主要的政治思想。
二、兼爱主张
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就是人与人要相爱,这是墨子对人的道德要求与伦理规范。他的这种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也是建立现实生活的功利基础之上的。因为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说。
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有病。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国与国相攻(相互战争),家与家相篡(相互掠夺),人与人相贼(相互残害)。国与国之间,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家与家之间,今天你抢我的,明天我抢你的;人与人之间,今天你害我,明天我害你,而且明火执仗,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执其兵刀、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
墨子认为,直接的原因,也有四个,即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当然,这只是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人们不相爱(起不相爱)。做儿子的,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父利己(亏父而自利)。做臣民的,只爱自己,不爱君王,因此,损君利己(亏君而自利)。同样,做父亲的,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子利己(亏子而自利)。做君王的,只爱自己,不爱臣民,因此,损臣利己(亏臣而自利)。至于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
贼,根子也在这里。诸侯只爱自己的国,不爱别人的国,所以损他国利己国(攻异国以利其国)。大夫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损他家利己家(乱异家以利其家)。人民只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损他人利自己(贼人以利其身)。这就是“病根”。
结果呢,强势的威胁弱势的,人多的压迫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困的,高贵的傲视卑贱的,聪明的欺骗迟钝的。一言以蔽之: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
解决的办法:“兼相爱”。墨子说,诸侯相爱,就不战争;大夫相爱,就不掠夺;人与人相爱,就不残害。君臣相爱,就君惠臣忠;父子相爱,就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就融洽协调。如果“天下之人皆相爱”呢?那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墨子说,所谓相爱,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比方说,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视人之家若视其家),看待别人的身心就像看待自己的身心(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样一种爱,就叫“兼相爱”,也叫“兼爱”。墨子说,如果天下人都“兼相爱”,都把别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还有谁会盗窃(谁窃)?都把别人的人看作自己的人,还有谁会残害(谁贼)?都把别人的家族看作自己的家族,还有谁会掠夺(谁乱)?都把别人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进攻(谁攻)?因此,只要“兼相爱”,就一定“天下治”。
对此,孟子说墨子的主张简直就是率领野兽来吃人(率兽食人),要把人变成畜生(是禽兽也)
孔子和墨子,是都主张爱,也都主张让世界充满爱。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是仁爱,墨子的爱是兼爱。什么是“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爱,这也就是“仁”。什么是“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也就是“兼”。正是一个“兼”字,划清了墨子与孔子的界线。
“兼相爱,交相利”:是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要互利。这种伦理道德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观念的扩大化。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社会动乱攻伐,相互残害,就是由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而是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这是一种无限制的爱,无界限的爱,博爱。墨子认为,“兼相爱”就是大家都要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是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抽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