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设计精选:第二章 单元复习教案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复习教案
2.特点: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以重工业为主导
3.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电话、电报、电灯等;(2)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汽车、飞机;(3)新兴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
4.影响
四、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2、开始解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40年代)
2。方式: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方式:海盗式的劫掠、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殖民掠夺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3)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
暴力掠夺(资金、原料、劳动力、市场)
(4)影响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直接原因:市场需求的扩大。
2、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背景
3、成果:
(1)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3)交通运输:汽船、火车、铁路。
4、特点:
成果大多来源于工匠经验的积累,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5、影响: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②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如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5、结果:失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6、评价:
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一部分一定注意时间)
(一)产生:19世纪70年代
1、原因:①外资企业的刺激;②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③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3、表现:①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②农业和手工业分离;③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2.研究性学习:
-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主题,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级状况”等,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工业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遗迹,并撰写观后感。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图片、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事件、人物、发明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4.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探究和合作能力。
-定期进行阶段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组织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工业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革命的历史印记。
b.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
4.学生学习: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教学案《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复习备课人刘玉芳【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程标准】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目标】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框架,9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近代化探索的代表性事件和代表人物及其意义。
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分析得出近代化探索的特征。
通过强化训练,对易混淆的概念“近代化”“近代史”能准确区分。
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教师导入:(以经典例题导入)阅读材料: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材料二: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单元知识框架】近代化是一个广博的概念,这种学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八年级上册教材集中讲述了近代化探索的四件大事,即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见下图)本专题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科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整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学制度-----学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要富强,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人民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训练拓展】一、客观题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④废除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结合今天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度的利弊。
能认识到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认识到经济制度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它又决定着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运用唯物史观,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阶段赋税制度的变化,加深对隋唐租庸调制的理解,认识到农民的反抗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得唐朝统治者被迫与民休息。
2.时空观念:能将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度,这一时段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
3.史料实证:通过材料分析两税法的利弊。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其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能对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评价,能够叙述科举制度的形成、特点以及考试方式等,能够对科举制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税法的内容、特点,客观分析两税法对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2分钟)[引入] 唐朝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时,作了一首七绝诗《登科后》,这首诗描述了孟郊考中进士后的狂喜之情,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在社会上的影响。
唐朝进士科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考中的难度很大。
登科在唐朝只是表明具有了做官的资格,而要真正成为官员,还需经过吏部的“身、言、书、判”再次考试,只有这次考试通过,才能进入官场。
孟郊骑马图、七绝诗《登科后》《唐三彩文官俑》第二步:讲授新课(33分钟)[问] 科举考试实行之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后来发展如何?投影隋唐以前选官制度的沿革情况[讲] 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与核心概念•掌握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理解及联系
3.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反响
教学内容
第一课:历史背景与时代大背景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宋朝的政治与文化
•对比两个时代的特点
第二课:文化交流与融合
•《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范文四师与元代的文化状况
•思考:文化交流对于两个国家的影响如何?
第三课: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拜占庭帝国的兴起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探讨两个事件对历史的影响
第四课:西方近代历史与中国的改革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朝的政治改革
•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思考:中国的改革是否因为受到西方影响而实施?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理解和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师讲解与示范:通过讲授与示例,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文并茂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图片和文本材料等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内容的感性认知。
思考题与作业
1.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2.阅读《马可波罗游记》的相关章节并撰写读后感。
3.列举和比较两世纪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参考资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中国古代史 第二章单元复习教案示例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单元复习教案示例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高考前瞻】1.命题趋势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秦是短暂而又建功立业较多的朝代;两汉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这一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年年都有命题。
尤其是2002年文科综合卷和广东、河南历史卷以及上海卷皆在此出了大题。
应引起注意的是过去复习用力较多的第二节“两汉的统治”和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在新教学大纲中已将其列为阅读内容。
2.复习策略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两汉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等。
(2)经济方面:两汉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本单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日渐融洽,对外交往积极,二者的相互渗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色,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别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综合性命题应是本单元的热点,与其他单元和其他学科间的知识的综合命题可能性极大。
【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1.政治上:①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外戚和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③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第二单元期末复习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1)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220-589)
220
589
(2)隋唐时 期(581-907)
907
五代十国时期
(907-979)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活动2:深度理解教材重点
历史拓展:隋唐时期(581-907)时期的阶段特征
重要史实整理Leabharlann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贞观之治、开 元盛世) 州县两级制与道州 县 三省六部制、科举 制 民族政策开明:羁 縻府州 对外交流频繁 安史之乱后,中央 集权衰弱,藩镇割 据
②经济
京杭大运河; 曲辕犁、筒车;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 始南移 丝织吸收波斯织法、南青 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 彩 都市商业与柜房和飞钱、 农村集市贸易; 市坊制度和商业的时空限 制; 海上丝绸之路
北 朝(386/439-581)
西魏 北周 隋朝
北魏
535-556 557-581 581-619 589年隋
386建国
朝南下灭
439年统一 东魏 北齐 陈,统一
北方
534-550 550-577 全国
220 221 222
曹丕 刘备 东吴 废汉 称帝 建立
建魏
蜀汉
263 266 280 曹魏 西晋代 西晋 灭蜀 曹魏 灭吴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五代(907-960)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钱穆《国史大纲》
活动2:完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空坐标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必修2第5单元单元总结知识结构单元探究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912年推翻了封建帝国,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转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原因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以来,世界交通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中国受西方影响建立了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展的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
影响: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三历史上册第二章单元复习教案
历史14第二章单元复习教案(2课时)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在各个领域冲击着腐朽的封建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理性的光辉旗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在这场革命洪流中,大西洋沿岸的英、美、法率先举起革命的义旗,推翻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建立起充满生机的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日益闭关自守,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从宏观上明察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势。
横向比较东西方世界的发展状况;局部透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征,纵向分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一、阶段特征1.阶段特征:17—18世纪,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其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封建统治,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是这一历史阶段总的特征。
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体现出来。
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成长的资本主义同衰亡的封建主义的矛盾。
2.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机器化大生产已经开始,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仍然以手工工场为主;工厂制度开始建立,重商主义仍然是西欧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各国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特征: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革命的本质特征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确立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即由封建时代的“人治”向资本主义的“法治”转化,几次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以重要法律的制定为其结果的,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建立起来,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意识特征:这一阶段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新的变化,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高中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
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考纲内容。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⑵欧洲启蒙运动。
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将2007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改为“拿破仑帝国”)⑷美国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⑸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新增加的知识点)㈡能力目标:⑴根据新考纲的要求,夯实已学考点,重点阐释新增知识点。
⑵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的调用本章的知识。
⑶培养学生自己归纳知识,分解专题,建立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学生归纳,课件辅助讲解。
三、教学内容:㈠提问:1、英国革命的原因。
2、圈地运动、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3人)3、克伦威尔的统治政策。
4、英国革命的意义。
5、启蒙运动的原因和概念。
6、启蒙运动的内容。
7、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8、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的思想主张。
9、启蒙运动的意义。
㈡专题讲解:(学生归纳)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展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
各国概况:英国――由于商业革命和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起来。
农村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
法国――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和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等级制度、经济结构、税收制度、关卡。
)美国――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较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
北美经济不但可以自给自足,有些产品甚至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同英国产品一争高低。
但是,英国希望北美永远作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并搜刮更多的财富,双方矛盾尖锐。
拉美――西葡的封建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拉美的经济发展。
殖民者强占大片土地建立享有各种特权的封建大庄园。
为了把拉美殖民地永远作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殖民地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
学生版 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一历史编号:LS-BX1-012《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导学案编写:裴双静备课组审核:裴双静教研组审核:李先珍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梳理和理解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分析评价政治制度对希腊、罗马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的影响。
2、从时代特征和阶级局限性方面分析雅典罗马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局限性。
3、明确古希腊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其民主制度,古罗马文明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法律制度,代表着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水平,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一、单元知识建构二、细节点拨1、希腊公民和居民是一回事吗?Polites Polis而来,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
希腊公民只是城邦居民中一种特殊的身份团体,一般说来,只有纯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本邦公民。
这样,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就被排除在外了。
2、希腊民主政治决定论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种族、地域等。
地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确切地说古希腊文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4、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雅典民主政治并非今天西方的民主政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而今天西方的民主是间接代议制民主,其在民主2、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3、罗马法遗产在今天【当堂检测】1、“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左右,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
”以上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非洲沦为铁拉人的殖民地B.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铁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C.抽签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公正原则D.早期殖民者的殖民活动情非所愿2、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2019统编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本课主要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已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在过程中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分析:(一)课标要求(2017版)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若按子目顺序讲解,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完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基于课标要求和以上分析,我按本课标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第一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第二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有基本认识,部分学生对于朝代更迭情况能简单叙述,但是初中没有选考历史的学生,对这段历史一片茫然。
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地图和教材内容,在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单元历史知识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历史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历史知识点,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历史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复习旧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历史知识点。
3. 新课学习(1)教师讲解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
(2)结合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
(3)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探究活动(1)教师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探究报告。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6.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强调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堂练习(1)教师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8.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2.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参与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一历史 必修2单元复习学案
工业革命(背景、成就、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成就、 影响)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荷兰的殖民活动(16—17C)
第 07 课
一、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
1、经济根源:14、15 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生资芽,需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游记》流传,狂热追求黄金 3、商业危机:欧洲从事转手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商路 4、精神动力:基督教传教,进行圣战 5、政权支持:西班牙、葡萄牙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6、客观条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罗盘针,地缘学说,地图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欧 洲:1)商业革命:主要商路、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欧洲与亚非拉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市场扩大,商品增多 2)西欧开始崛起:贸易、掠夺(金银矿的开采,种植园经济,黑奴贸易) , 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3)价格革命:金银价格下降,物价暴涨,工商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阶级 2、亚非拉:1)亚:①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 ②高产作物传播到亚洲,促使人口增加。 2)非:灾难、贫穷(15C 西非开始被猎取黑奴,1502 第一批送到美洲,劳动力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14第二章单元复习教案(2课时)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在各个领域冲击着腐朽的封建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理性的光辉旗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在这场革命洪流中,大西洋沿岸的英、美、法率先举起革命的义旗,推翻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建立起充满生机的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日益闭关自守,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学习本章内容,首先要从宏观上明察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势。
横向比较东西方世界的发展状况;局部透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征,纵向分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一、阶段特征1.阶段特征:17—18世纪,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其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封建统治,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时代。
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是这一历史阶段总的特征。
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体现出来。
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成长的资本主义同衰亡的封建主义的矛盾。
2.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机器化大生产已经开始,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仍然以手工工场为主;工厂制度开始建立,重商主义仍然是西欧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各国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特征: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革命的本质特征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确立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即由封建时代的“人治”向资本主义的“法治”转化,几次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以重要法律的制定为其结果的,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建立起来,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意识特征:这一阶段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新的变化,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围绕着天赋人权学说,自由平等、施行法治、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主张也都被提了出来。
这些思想化为物质力量,到处动摇着封建统治,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关系特征:欧洲殖民国家增多,殖民领域扩大。
各殖民国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和殊死的搏斗,矛盾加剧。
国际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上,英国和法国充当了主要角色。
17—18世纪荷兰、英国和法国进行的多次战争,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目的是扩大海外市场和夺占殖民地,以公开野蛮的掠夺为主要方式,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阶段末,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是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大交锋,战争结果表明,当时即便在资本主义最强的欧洲,也还是封建势力更为强大一些。
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先后发生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是美洲。
美国独立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北美的民族独立和发展。
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拉美人民在资本主义潮流的推动下,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掀起了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殖民统治的斗争,最终取得了独立,打击了欧洲殖民主义统治,基本上奠定了拉美的政治格局。
独立后,拉美各国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拉美很快又陷入了受英美列强控制和政治独裁的困境,反侵略反封建仍然是其长远的革命任务。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首先出来掌权的都是较早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井赢得群众拥护的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的代表。
这时的劳动群众包括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虽有较强的反封建精神,却很少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因为手工工场工人不能组成为阶级,还不存在独立的工人阶级。
革命进程曲折多变,预定的革命日标(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在大资产阶级掌权时基本上得以完成。
英、美、法三国先后成功地运用革命暴力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从而构成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内容。
二、重点知识透析1.对雅各宾派恐怖政策的评价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恐怖政策。
①实行恐怖政策是必要的。
雅各宾派上台时.外有反法同盟的威胁,内有王党的暴乱,人民生活困苦。
在此背景下,若不实行革命的恐怖,势必失去群众的支持,更无法击退反法同盟的进攻,革命恐怖是在群众的要求和压力下实行的,它的实行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一定时期里,恐怖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混乱得到克服,群众踊跃参军,平定了叛乱,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了法国,为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起了不容抹杀的作用。
②恐怖政策不是资产阶级政策。
恐怖政策暂时地限制甚至打击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例如,经济自由是资产阶级的原则,实施全面限价实际上就违背了资产阶级意愿。
因而恐怖统治的实质是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来换取群众的支持,实现联合以对抗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
马克思说:“恐怖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非资产阶级方式”’③形势好转后应适时结束恐怖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要确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规,而革命中实行的恐怖政策牺牲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它应随着敌对斗争的结束而结束。
但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不仅没有果断地停止恐怖,而且还继续利用恐怖手段剪除异己,恐怖政策“从而变成了一种荒谬的东西”。
2.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独立不久的美国,只是13个独立国家结成的松散联盟,即所谓“邦联”。
为了使13个州真正联合成为统一的国家实体,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内稳定统治秩序,对外保卫国家利益,制定了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是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
①它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很大影响: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
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相互均衡,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井从制度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重要模式之一。
②宪法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宪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平等的权利,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深刻地说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这部宪法的本质所在。
总体来看,1787年宪法是一个进步的历史文献。
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两者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两者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C.两者彼此利用对方 D.两者都有反人民的一面2.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A.国王已经有名无实,丧失权力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因害怕人民而同封建势力妥协C.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3.对于近代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①查理二世凭借强大实力卷土重来②使政权回到原统治者手中③使英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④复辟王朝是一种变相的资产阶级政权A.①③ B。
②④ C.②③ D.①④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反映的历史结论不包括A.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C.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影响革命的进程D.武装斗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惟一形式5.导致17—18世纪欧洲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封建统治的危机C.富国强兵的需要 D.拜金主义的影响6.法国路易十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振兴国家 B.摆脱国家落后状况C.使法国成为军事大国 D。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7.在彼得一世的改革中,体现出农奴制得到加强的措施是A.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B.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C.推行学校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D.鼓励地主开设工场,购买农奴劳动8.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一些君主进行改革,顺应当时世界潮流的有A.路易十四信奉“朕即国家”B.路易十四说:“只有当全部权力完全集中在惟一的国君手里时,国民的幸福和安谧才有保障。
”C.路易十四说:“凡从事诲运的商贾,购买船只或建造新船来从事运辅和经商者;在已确定的航次中,得到朕处领得每一吨进口或出口商品的补助费。
”D.腓特烈二世说:“你们绝对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
”9.下列关于彼得—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C.加强了军事力量 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10.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实际上是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经济上的表现B.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上的反映C.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D.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1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的标志是A.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B.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C.1600年东印度公司建立D.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12.下列符合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法国进行的多次战争的是①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②目的是扩大海外市场和争夺殖民地③表现为公开野蛮的掠夺方式④是进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13.十八世纪中期的七年战争是A.英荷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B.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战争C.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D.西欧大陆国家的争霸战争14.殖民主义造成的两种不同后果是A.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主义衰落B.欧美兴旺发达,亚非贫穷落后C.大西洋国家发达,太平洋地区落后D.欧洲发展兴旺,亚非拉贫穷落后15.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封建势力统治欧洲的整体格局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D.封建势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势力C.资产阶级还不是工业资产阶级D.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16.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和欧洲启蒙思想论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B.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C.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17.《论法的精神》的思想核心是A.立法,行政、司法三枚分立 B.三权互相独立又互相监督C.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18.“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