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_武文斌
2-芳醛腙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2-芳醛腙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李韦韦;姚敏娜;卜伟;王婧雯;文爱东
【期刊名称】《化学试剂》
【年(卷),期】2017(39)11
【摘要】噻唑环和腙键结构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采用活性结构拼接法,将噻唑环与腙键相结合,设计并合成了16个2-芳醛腙噻唑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测试结果表明,该类新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DA-MB-468、MCF-7)具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
其中,N-(2-吡啶)甲醛-2-(4-苯基)噻唑腙的抗增殖活性最好,其IC50值分别为(0.21±0.11)、(0.18±0.10)、(0.17±0.08)μmol/L;而该化合物对其他肿瘤细胞亦具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且相对乳腺癌细胞株的生物活性均在10倍及以上,说明其对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作为抗乳腺癌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5页(P1146-1150)
【作者】李韦韦;姚敏娜;卜伟;王婧雯;文爱东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5
【相关文献】
1.N-[1-(5-甲基-1-苯基吡唑-4-基)-亚乙基]-N'-(4-芳基噻唑-2-基)腙类化合物的合成
2.微波辐射一锅法合成N-(4-芳基噻唑-2-基)-腙类化合物
3.芳醛-N-(2-甲基苯氧基)乙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桃金娘烯醛基噻唑-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抗微生物活性研究

噻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抗微生物活性研究噻唑环是一类含有氮硫杂原子的重要五元芳香杂环,具有富电子性,易通过氢键、配位键、π-π堆积、范德华力、静电和疏水作用等多种非共价键与生物体内的多种酶、蛋白质、核酸及其他活性位点发生作用,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噻唑环被广泛用于药物设计与开发。
随着众多噻唑类化合物成功用于临床,如抗生素药物头孢、抗癌药物达沙替尼、消炎药物美洛昔康、抗寄生虫药物硝唑尼特等均作为临床首选一线药物,基于噻唑类药物的研发几乎涵盖了整个医药领域,并取得了杰出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噻唑类化合物在抗细菌、抗真菌领域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针对噻唑类化合物多靶点活性分子的研发,为临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耐受性好、高活性、广谱、低毒性、生物利用度高、药代动力学性质好的噻唑类化合物作为候选药物或药物分子,显示出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巨大开发价值和潜在的宽广应用前景。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噻唑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现状,以及课题组对噻唑类化合物抗微生物研究工作的延续,本论文基于以下思想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噻唑类化合物,以期得到具有多靶向性且更好生物活性的新型噻唑类化合物。
主要对其进行了体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评估及构效关系的研究,并对一些高活性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杀菌动力学、耐受性等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高活性化合物与敏感菌DNA超分子相互作用、细胞膜通透性等初步作用机制,评估了一些高活性分子对人类血清白蛋白(HSA)的运输能力。
因此,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目标分子的结构设计思想:(1)基于黄连素类噻唑化合物的设计:黄连素作为天然抗菌药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在治疗肠道感染与肠胃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量工作已致力于开发具有医药价值的黄连素衍生物。
天然黄连素是一类具有较大稠环芳香结构的季胺类异喹啉生物碱,研究表明黄连素及其衍生物可以靶向DNA与细胞膜,基于此,本论文第二章将噻唑环引入到黄连素骨架,期望得到具有多靶向作用的新型抗菌小分子化合物,从而克服日益严重的多药耐药性,进而有效抑制耐药菌株。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农药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 要】苯 并噻 唑类 化合 物 在农 药领 域具 有 泛 的应 用 。按 其猩农 药生 物活 性 方面 进行 分类 ,综 述 了近 几年 具 有 良好 杀 虫 、抗 菌 、除 草 及抗
病 毒活 性 的 苯并噻 唑 类化 合物 的研 究进 展 ,并 对该 类化 合物 的 发展趋 势 和 应用 前最 进行 了展望 。
developing prosp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K eywords:benzotetrazine: bioactivity: advances
苯 并噻 唑 杂环 化 合物 具有 较好 的生物 活性 以及对 人体 低 毒 的 特 点 ,该 类化 合物 的 分子 砹汁及生 物 活性 研 究是 新药 刨制 的热 点 之 。 自 从上 世纪 六 十年 代 美 国 【『!克 曼 公司研 制 杀 菌剂 _苯噻 硫氰
benzotetrazine derivatives as fungicides,herbicides, antiviral agents,insecticides and acaricides w er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
Abstract:Benzotetrazine compound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attention in pesticide f ield owing to their unique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e application of
l1 0
广 东 化 工
WW W .gdchem .cor n
20l8年 第 16期 第 45卷总第 378期
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及动力学研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有机分子,如噻唑啉和噻嗪等。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肿瘤、炎症、糖尿病等,是当前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氧化反应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此外,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还可以拓宽其应用范围和提高其药效,因此对其氧化过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着眼于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和动力学行为,通过对其催化氧化和机理的深入探究,期望为噻唑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及合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1. 研究不同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行为。
2. 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噻唑类化合物氧化反应的影响。
3. 分析氧化反应机理,明确关键步骤及机理路径。
4. 利用动力学模型拟合数据,构建反应动力学模型,为氧化反应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 合成不同结构的噻唑类化合物,并进行物化性质测定和表征。
2. 设计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对噻唑类化合物进行氧化反应,收集反应产物。
3. 对产物进行HPLC、NMR等技术手段的分析,确定反应产物。
4.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对反应机理进行建模研究。
5. 根据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探究反应条件对反应行为的影响。
四、预期研究成果1. 确定不同噻唑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行为。
2. 发现不同条件下对噻唑类化合物氧化反应的影响。
3. 完整且可靠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模型。
4. 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得出定量分析结果。
五、研究意义此项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噻唑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合成机制,为其在药物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结果也有望为氧化反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苯并噻唑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苯并噻唑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武祥龙;李海亮;卢娜;牛银波;李晨睿;梅其炳【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4(31)5【摘要】苯并噻唑衍生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抗结核等.总结了近年来苯并噻唑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期望为苯并噻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总页数】7页(P1-6,9)【作者】武祥龙;李海亮;卢娜;牛银波;李晨睿;梅其炳【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35;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6.2【相关文献】1.Aβ显像剂2-苯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J], 王武尚;高敏;刘伯里2.硫代嘧啶类衍生物生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 [J], 范卓文;孙盛敏;崔瑞海;张娜3.含苯并噻唑基双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J], 薛伟;龚华玉;赵洪菊;熊壮;何勇;范会涛4.含氟苯并噻唑基双酰胺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 [J], 薛伟;李海畅;范会涛;熊壮;何勇;祁慧雪5.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胺双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J], 郑玉国;郭晴晴;熊壮;何勇;杨涛;卢平;魏学;薛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4-三唑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1,2,4-三唑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王献友;薛潇沛;庞艳萍;郭强;闵娜娜;窦玉蕾【摘要】从杀菌剂方面对关于1,2,4-三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分类综述.重点介绍了不同取代基对三唑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8【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三唑类化合物;合成;杀菌活性;进展【作者】王献友;薛潇沛;庞艳萍;郭强;闵娜娜;窦玉蕾【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2+7在现有的众多杂环化合物中,1,2,4-三唑类衍生物由于其广谱的生物活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一直颇受人们的青睐。
在农用化学品中,三唑类化合物己经被开发成为一类引人注目的超高效农药,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商业化品种。
目前对于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很活跃,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目标是在保留三唑环分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他部分进行适当的改造和修饰,以求达到进一步扩大其杀菌谱和应用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生物活性并减少其用药量的目的。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1,2,4-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1]以来,目前己报道的三唑类杀菌剂数以万计,其发展之快、数量之多,是以往的任何杀菌剂所不能比拟的。
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如下活性特点:强内吸性、广谱性、长效、高效、立体性选择和共同的作用机制。
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已经引起了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各大公司先后开发出一系列商品化的杀菌剂。
三唑类衍生物是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的抑制剂,对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具有较高的抑制率。
分析合成2,5-二芳基噻唑衍生物的新方法

分析合成 2, 5-二芳基噻唑衍生物的新方法摘要:噻唑环作为一类重要的五元芳香杂环,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在医药方面.以价廉易得的不同取代苯甲酸为原料,经酰化反应、硫代反应、环合反应和Heck反应合成了2,5-二芳基噻唑衍生物.重点在于优化Heck反应的条件,进行可能反应机理的探讨.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及底物的普适性良好等优点,为2,5-二芳基取代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5-二芳基噻唑;Heck反应;有机合成噻唑环是一类重要的含有氮和硫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具有富电子性,可以通过氢键、配位键、范德华力和静电等多种非共价键与生物体内的多种酶、蛋白质、核酸及其他活性位点发生作用.噻唑类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如抗细菌、抗真菌、抗结核、抗病毒、抗肿瘤和抗炎等.因此,近年来噻唑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众多噻唑类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一线药物,比如抗细菌药物头孢地尼、抗肿瘤药物噻唑呋林、抗病毒药物利托那韦、消炎镇痛药物美洛昔康和抗寄生虫药物尼里达唑等.此外,还有很多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含噻唑环的活性分子。
1结果与讨论1.12-苯基噻唑-4-甲酸乙酯与4-甲氧基碘苯反应条件的确定2,5-二芳基噻唑-4-甲酸乙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是由可商业购买的取代苯甲酸为原料经酰化反应、硫代反应、环合反应和Heck反应得到.由于中间体2-苯基噻唑-4-甲酸乙酯与碘苯发生的Heck反应是此路线的关键步骤,因此为了能高效地得到目标化合物,我们以2-苯基噻唑-4-甲酸乙酯(3a)和4-甲氧基碘苯(4a)为底物建立模板反应,通过考察配体的种类及用量、碱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及用量、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确定其最佳反应条件.首先,为了确定适合的配体,分别尝试三种结构不同的配体[1,4-双(二苯基膦)丁烷(DPPH)、1.5-双(二苯基膦)戊烷(DPPENT)和1,6-双(二苯基膦)丁烷(DPPB)]以钯为催化剂,醋酸钾为碱,NMP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40℃时,发现DPPENT为配体时,能以较好的产率(35%)得到产物5a.因此,选择DPPENT为最佳配体.然后,考察了碱对该反应的影响,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对比碳酸铯和碳酸钾的反应效果,发现这两种碱均未能得到产物5a.因此,确定乙酸钾为碱。
N'-(2-羟基4-甲基-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N'-(2-羟基4-甲基-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的合成及生物活性金龙飞;亢子珍;范昕;张健【摘要】为探讨4-噻唑烷酮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用4-甲基水杨酸甲酯和水合肼作为原料反应得到4-甲基水杨酰肼,再将其与硫氰酸钾合成得4-甲基水杨酰氨基硫脲,最后与溴代乙酸乙酯反应合成终产物N'-(2-羟基-4-甲基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对其进行了13C NMR、IR、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体内抗炎活性和体外抗菌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抗菌活性.【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4-噻唑烷酮衍生物;表征;抗炎活性;抗菌活性【作者】金龙飞;亢子珍;范昕;张健【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17近年来,对噻唑、吡唑、三唑、嘧啶等杂环化合物的探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其中,噻唑类杂环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显著的生物活性而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通过在不同化合物中引入噻唑基团,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具有潜在活性的多位点结构化合物.4-噻唑烷酮化合物就是这样一类含有五元噻唑环结构的新型杂环化合物,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 4-噻唑烷酮化合物是值得重视的潜在的新药研制对象,其在抗炎、抗菌[1-3]、抗病毒[4-6]、抗心脑血管疾病[7]、镇静、麻醉、抗痉挛、抗氧化性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8].在4-噻唑烷酮化合物的结构中,对生物活性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3种. 其一是存在着比较特殊的强弱交替型共轭体系[9-10];其二是五元杂环主结构中含有N、S等原子,其中4-噻唑烷酮环结构上的两个杂原子分别在1-位(S原子)和3-位(N 原子);其三则是4-噻唑烷酮化合物的修饰基团. 由于4-噻唑烷酮化合物的五元杂环主结构相对固定,研究尝试了不同的修饰基团,比如水杨酰肼类基团的影响[11]. 在这些修饰基团中,当苯环上含有不同类型的取代基时,其抗菌的活性差别较大[12,13]. 为了进一步研究修饰基团的影响效果,本文拟合成一种新型的以给电子基甲基为取代基的4-噻唑烷酮类化合物(见图1和图2),并进一步测试其抗炎和抗菌活性,为更深入地研究新的低毒高效类化合物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1.1 仪器与试剂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Perkin Elmer Lnc., Lambda 35 UV/Vis spectrometer,25 ℃, 190 ~ 700 n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NEXUS 470 FT-IR , KBr压片法 ),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RE52AA),数字显微熔点测试仪(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XT-4型),元素分析仪( Elemental Analysensysteme GmbH, Vario EL Ш),高效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GF254),核磁共振仪(德国布鲁克公司, Varian Mercury 400, 1H NMR、13C NMR, DMSO-d6作为溶剂,以TMS为内标).4-甲基水杨酸甲酯、水合肼(80 %)、浓HCl、无水乙酸钠、浓H2SO4、无水甲醇、BrCH2COOEt、KSCN、蒸馏水、无水乙醇、DMF,所涉及试剂都为AR,在使用前没有进一步的处理.1.2 4-甲基水杨酰肼的合成取16.60 g (0.1 mol) 4-甲基水杨酸甲酯于2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1 g (0.2 mol) 80 %的水合肼和15 mL甲醇,常温搅拌40 min后,缓慢升高温度至62 ℃,回流反应7 h.将溶液转移到干燥烧杯中,0℃静置一夜,有大量白色晶体析出,抽滤,用蒸馏水、50%甲醇洗2次,抽滤,后用50%乙醇重结晶得到纯度较高的白色晶体13.60 g. Yield: 83.5 %,m.p. 168~169 ℃.1.3 4-甲基水杨酰基氨基硫脲的合成取9.96 g (0.06 mol) 4-甲基水杨酰肼于2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约100 mL水,0℃下加入约10 mL浓HCl,搅拌30 min后加入硫氰化钾9.84 g(0.12 mol),继续搅拌20 min. 混匀后,使其逐渐升温至室温并搅拌40 min. 后升温至80 ℃,回流9 h. 反应终止后将溶液转移至烧杯中,自然冷却过夜,析出的固体抽滤后用蒸馏水洗3次直至pH为7,按体积比为φ(乙醇︰DMF︰水)=5︰1︰1配制混合溶液对产物进行重结晶,得到淡黄色固体粉末产物8.81 g. Yield: 73.1%,m.p.209 ℃.1.4 N′-(2-羟基-4-甲基-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的合成在盛有3.28 g (0.04 mol) CH3COONa的圆底烧瓶中加入2.25 g (0.01 mol) 4-甲基水杨酰氨基硫脲和1.84 g (0.01 mol) BrCH2COOEt,并加入50 mL乙醇,在78 ℃下回流8 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用适量蒸馏水进行稀释,静置12 h,抽滤得到的固体分别用蒸馏水、乙醇洗后烘干,得白色粉末2.29 g. Yield: 86.6 %,m.p. 254.8~255.1 ℃.Anal.calcd for C11H11N3O3S:C 49.80,H 4.18,N 15.80,O 18.06,S 12.08; found: C 49.64,H 4.52,N 15.86,S 12.15. FT-IR(KBr压片,s. 1H NMR(DMSO-d6),δ:11.89 (s,1H,-Ar-CO-NH-),11.80 (s,1H,CH2-CO-NH),10.90(s,1H,Ar-OH),7.59 (d,1H,ArH),6.74 (t,2H,ArH),4.03 (s,2H,-CH2-),2.26 (s,3H,-CH3-); 13C NMR (DMSO-d6),δ: 174.73,164.39,158.67,144.58,133.90,129.20,120.63,117.78,113.60,34.79,21.57.1.5 抗炎活性测试采用爪掌肿胀法[14],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的测试. 参照品、引发剂、空白对照分别为二氟尼柳、γ-卡拉胶及甲基纤维素.选取20只20 ~ 25 g小白鼠,雌雄不分分成3组. 用标准颗粒饲料喂食小白鼠且自由饮水2 d使其适应实验室环境. 从测试当日起,将饲料撤掉,只提供饮水. 对小白鼠进行混合物灌胃后1 h,于各只试验鼠的右后掌分跖位置注射25 μL现配的γ-卡拉胶盐水溶液,另外将25 μL盐水溶液注射于每只小鼠左后掌分跖组织处,用作内部对照. 灌胃后4 h,用千分尺测量各只试验鼠的右、左后掌的肿胀厚度. 1.6 抗菌活性测试采用浓度稀释法[15,16],让4种不同的菌种在一定浓度梯度的样品溶液繁殖生长,通过测溶液浑浊时的浓度[最小抑制浓度(MIC)]来分析和确定此化合物的抗菌性活性. 采用了4种菌种,包含有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选取Mueller-Hinton broth作为实验培养基,用蒸馏水配制浓度分别为1600,800,400,200,100,50,25 μg/mL目标产物的溶液.2.1 化合物红外光谱分析归属在目标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苯上O-H的伸缩振动出现的宽强峰出现在3451cm-1处;C-H (phenolic)的伸缩振动出现的强峰在2969 cm-1处;五元内酰胺的C=O基团的伸缩振动强峰出现在1713 cm-1;苯环骨架的伸缩振动强峰和C=N基团的伸缩振动强峰分别出现在1577 cm-1和1619 cm-1. 归属于Ν-H基团的弯曲振动,在1308 cm-1出现峰;归属于Ar-H的弯曲振动峰在766 cm-1处出现.2.2 化合物核磁共振表征目标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信号归属为:-Ar-CO-NH-里的1个质子对应11.94处的单峰,在11.59处出现单峰为-CH2-CO-NH-的1个质子,Ar-OH里的单质子为10.75处的单峰,PhCH的3个质子在7.79和6.70处出现多重峰,出现在4.09处的单峰为-CH2中的2个质子,-CH3-中的3个质子在2.30处为单峰.目标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碳谱信号归属分别为:173.98处的谱峰为噻唑环上酰胺羰基C=O-CH2-中的碳原子,163.99的谱峰归属于羰基C=O-Ph的碳原子,159.10的谱峰归属于Ph-OH的碳原子,143.89的谱峰为噻唑环上C=N的碳原子,134.20的谱峰归属于Ph- CH3的碳原子,130.10的谱峰归属于6-Ph的碳原子, 119.98的谱峰归属于5-Ph的碳原子,118.01为1-Ph的碳原子谱峰,113.73为3-Ph的碳原子谱峰,34.69的谱峰归属于-CH2的碳原子,21.66为-CH3碳原子的谱峰.2.3 抗炎活性生物体内的炎症抑制效应,将通过测量的实验鼠右左腿肿胀差值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Inhibition(%)= [(m-m′)/m]×100%,式中m代表对照组试验鼠右左腿肿胀差值,m′代表样品组或参照组试验鼠右左腿肿胀差值. 表1为终产物抗炎活性测试结果. 由表1可见,参照品的F值为66.126,其所对应的P值0.001239<0.050,在0.050水平上有显著不同. 样品F值是242.429,对应P值为2.00600×10-5 < 0.050,在0.050水平上有显著不同. 与参照品比较,化合物表现出更好的抗炎效果.2.4 抗菌活性应用浓度稀释法测定了化合物对4种微生物的最小抑制浓度.测定的抗菌活性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在抗菌活性上,化合物对4种测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1、3位包含S、N两个杂原子的4-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让其与水杨酰肼类衍生物反应,能够产生更大的共轭体系,对该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 为了研究其抗炎活性及抗菌活性,本文以氨基硫脲分子及4-CH3水杨酰肼为原料合成了目标产物. 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IR、核磁共振碳谱等表征,用爪掌肿胀法测试得该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值为70.8 %;采用浓度稀释法测得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400 μg/ mL,枯草芽孢杆菌400 μg/ mL,普通变形杆菌400 μg/ mL,金黄色葡萄球菌50 μg/ mL. 说明该噻唑烷酮衍生物在抗炎及抗菌活性方面具有效果较好,为该类化合物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相关文献】[1] Paola V,Athint G,Matteo I,et al. 2-Hetero arylimino-5-b enzylidene-4-th iazolidinones analogues of 2-thiazolylimino- 5-benzylidene-4-thiazolidinones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J]. Bioorg Med Chem,2008,16(7): 3714-3724.[2] Qin Z Q,Zhang J,Xu B,et al.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inhibitors of the YycG histidine kinase: new chemical leads to comba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fections[J]. BMC Microbiol,2006,6: 96-97.[3] Bonde C G,Gaikward N J. Synthesis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ome pyrazine containing thiazolines and thiazolidinones as antimicrobial agents[J]. Bioorg Med Chem,2004,12(9): 2151-2161.[4] Rawal R K,Prabhakar Y S,Katti S B,et al. 2-(Aryl)-3-furan-2-ylmethyl-thiazolidin-4-ones as selective HIV-RT Inhibitors[J]. Bioorg Med Chem,2005,13(24): 6771-6776.[5] Rawal R K,Tripathi R,Katti S B,et a1. Design,synthesis,and evaluation of 2-aryl-3-heteroaryl-1,3-thiazolidin-4-ones as anti-HIV agents[J]. Bioorg Med Chem,2007,15(4):1725-1731.[6] Rawal R K,Tripathi R,Katti S B,et a1. Design,synthesis,and evaluation of 2-(2,6-dibromophenyl)-3-heteroaryl-1,3-thiazolidin-4-ones as anti-HIV agents[J]. Eur J Med Chem,2007,15(9): 3134-3142.[7] Kozlowskia C A,Ulewiczb M,Walkowiakc W,et a1. The effect of tautomeric rearrangementon the separation of Zn(II) and Cd(II) in ion flotation process with 4-thiazolidinone derivatives[J]. Minerals Engineering,2002,15(9): 677-682.[8] Tenorio R P,Carvalho C S,Pessanha C S,et a1. Synthesis of thiosemicarbazone and 4-thiazolidinone derivativesand their in vitro anti-Toxoplasma gondii activity[J]. Bioorg Med Chem Lett,2005,15(10): 2575-2578.[9] 张荣,钱旭红. 2,5-二取代-1,3,4噁二唑和N,N′-二酰基肼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 应用化学,1996,13(5):5-9.[10] 金龙飞,杨明,毛骁,等. (Z)-3-水杨酰肼羰基丙烯酸乙酯的合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3(1):11-12.[11] 金龙飞,李培娟,亢子珍,等. N′-(2-羟基-4-甲基-苯甲酰胺基)-2-亚胺基-4-噻唑烷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4(4):15-18.[12] Vicini P,Geronikaki A,Anastasia K,et a1.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activityof novel 2-thiazolylimino-5-arylidene-4-thiazolidinones[J]. Bioorg Med Chem,2006,14(11): 3859-3864.[13] 金龙飞,范昕,金呈之,等.L-谷氨酸-5-甲酯金属铜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2):18-19.[14] Kasahara Y,Hikino H,Tsurufuji S,et al. Antiinflamma- tory actions of ephedrines in acute inflammations[J]. Planta Med,1985,51 (4) 325-331.[15] 宋晓晶,董岩,张虹,等. 微量稀释法检测四种药物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4): 462-464.[16] 陈秀枢,屠涛.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的评价[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2: 95-98.。
噻唑类化合物

噻唑类化合物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其在药物、农药、染料、光敏剂、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为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化学结构、合成方法、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噻唑类化合物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学结构噻唑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是由噻唑环和一个或多个侧链组成,其中噻唑环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氮原子构成的五元杂环。
噻唑类化合物常见的侧链包括羰基、烷基、芳基、氨基、氧原子等。
此外,根据侧链的加入方式和数量的不同,还可得到双噻唑、多噻唑、杂环噻唑等各种结构类型。
二、合成方法目前,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1.噻唑环的合成:噻唑环的合成主要分为两类:噻唑环合成和噻唑环化合成。
噻唑环合成通常采用噻唑酸或其衍生物与亲电试剂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噻唑环。
噻唑环化合成则通过氨基、羧基、酰基等官能团,在噻唑环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噻唑环。
2.侧链的合成:侧链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酰化反应、酰胺化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羧基还原反应等。
三、应用领域1.药物领域: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用于药物研究的化合物,如阿司匹林、咪达唑仑、甲磺酰氨基噻唑等。
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种具有抗炎、镇痛、退热等作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农药领域:噻唑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杀菌、杀虫、除草等作用,在农药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例如,甲氧酰氨基噻唑是一种高效广谱的除草剂,其生物活性达到了三嗪酮等农药的两倍以上。
3.其他领域:噻唑类化合物还可用作染料、光敏剂、高分子材料等的合成原料。
例如,噻唑染料具有良好的排染性能和光泽度,广泛用于纺织印染等领域。
综上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不同领域中研究进展迅速。
随着化学合成和生物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噻唑类化合物在未来的应用领域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噻唑化合物作为酶和受体抑制剂研究新进展

噻唑化合物作为酶和受体抑制剂研究新进展
崔胜峰;周成合;耿蓉霞;吉庆刚
【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年(卷),期】2012(033)003
【摘要】噻唑类化合物作为酶和受体抑制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领域发展迅速.本文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参考国内外近年文献综述了噻唑作为酶和受体抑制剂在抗菌、抗癌、抗病毒、消炎镇痛、降血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寄生虫等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总页数】5页(P311-315)
【作者】崔胜峰;周成合;耿蓉霞;吉庆刚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1
【相关文献】
1.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口腔扁平苔藓关系研究新进展 [J], 石艳;柳志文
2.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J], 郅慧;陈兰妹;张琳琳;刘斯婕;温志昌;林煌权;胡春
3.选择性乙酰辅酶A羧化酶2抑制剂(ACC2)苯氧基噻唑炔衍生物的合成改进 [J], 朱自力
4.乙酰乳酸合成酶及其抑制剂研究新进展 [J], 王建国
5.几丁质酶抑制剂及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与农用活性研究进展 [J], 张婧瑜;韩清;蒋志洋;李慧琳;邓鸣飞;朱凯;李明君;段红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含噻唑和三唑环的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维普资讯
N . o2
邵 玲 等 :新 型 含噻 唑 和 三 唑 环 的 亚 胺 类 化 合 物 的 合 成 及 生物 活性 研 究
2l 7
化合物 5的合成 : 10m 在 0 L圆底烧瓶中加入 30g 1 m 1 2溴-一4氯苯基 ) -1 -,,一 . (0m o - 1( - ) - ( H 124三 2 唑.. 乙酮( ) 15 (0m o 硫脲和 4 L 1 基) 4 、 .6g 2 m 1 ) 0m 无水乙醇 , 加热回流反应 8h 趁热加人体积分数为 , 5 %的氨水溶液 , 调节 p H值为 8 9 放置过夜 , ~, 有大量固体生成. 抽滤 , 干燥后用无水 甲醇重结晶 , 得 到 18 浅黄色针状晶体 , . g 熔点 2 7 2 8℃ , 4 ~4 收率 6. 1%. 48
0 5 - 9 (0 7 0 -200 2 10 0 20 )2 7 -4 7 0 噻唑 ; 三唑 ; 亚胺 ; 杀菌活性 0 2 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体衍射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 明, 部分 化合 物在 5 0
中图分类 号
噻唑类 化合 物 因具有 不 同的生 物活 性 ( 杀菌 … 、 虫 【 、除草 和抗病 毒 [ 等 ) 如 杀 2 ] 4 而引起 人们 的广 泛 研究 兴趣 .特 别是 这类 化合 物所 显示 的优 异杀 菌活 性更 是 吸 引 了许 多 农 药化 学 家 的关 注 .已商 品化 的含 噻唑基 的杀 菌剂 有 噻菌灵 (haedzl) T i naoe 、噻菌 胺 ( t lvx 和 19 b Mes f a ) 99年 在韩 国市 场上 销售 的 噻 uo
邵 玲, 张 青, 欣, 周 金 钟, 刘建兵 ,方建新
( 开大学元 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 3 07 ) 南 0 0 1 摘要
噻唑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噻唑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常子钊201414020049摘要噻唑环是一类重要的含氮硫杂原子的五元芳杂环, 其特殊的结构使得噻唑类化合物在化学、药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价值, 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近几年文献系统地综述了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医药、农药、材料、生物染色剂和超分子化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噻唑杂环化合物合成应用1.合成方法含有噻唑环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对其合成方法和结构的修饰研究已成为热点。
合成含有噻唑环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从中筛选出具有生理活性的药物,是近年来药物化学的一大热点,倍受化学家们的关注。
大量文献报道了噻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本文将对各合成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Ueno[1]利用负载在聚合体上的羟基磺酰氧基碘苯与酮或醇反应得中间体,中间体再与硫代酰胺缩合得到噻唑类化合物(图1)。
Goff 和Fernandez[2]利用缩氨酸联结反应将4-腈基苯甲酸固定在含有氨基的脂上,再将腈基转化为硫代酰胺,再与α-卤代酮反应得到2,4-二取代的噻唑,最后用三氟乙酸的水溶液进行解离(图2)。
Kodomari 等[3]报道了负载在二氧化硅上的硫氰化钾和负载在三氧化二铝上的醋酸铵合成2-氨基噻唑衍生物。
该反应体系的α-溴代酮与负载在二氧化硅上的硫氰化钾反应得到α-硫氰化酮,α-硫氰化酮再与负载在三氧化二铝上的醋酸铵应得到2-氨基噻唑衍生物(图3)。
2 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噻唑类化合物作为药物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价值, 至今已有众多噻唑类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噻唑类化合物相关医药研究工作众多, 较为活跃, 在抗细菌、抗真菌、抗结核、抗癌、抗病毒、消镇痛、降血糖、抗癫痫、抗寄生虫和抗氧化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1 抗细菌类噻唑化合物抗细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之一, 已有大量的药物用于临床, 如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和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然而, 近些年来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耐药菌株频发严重且病原体耐药性增强, 如 2010 年暴发的“超级细菌”、“致命大肠杆菌”使现有所有药物疗效低, 导致细菌感染死亡率增加,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迫切需要开发出新型结构的抗菌药物. 大量文献显示唑类化合物如研究最深入的三唑、咪唑、咔唑以及易于合成且活性较好的唑等在抗细菌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噻唑作为三唑、咪唑、唑等的电子等排体成为抗菌药物研发的新成员, 也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尤其是 2-氨基噻唑作为其他活性基团的电子等排体可以改善脂溶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迄今已有众多含噻唑环的抗细菌药物如头孢地尼(8, Cefdinir) 、头孢布烯(9, Ceftibuten) 、头孢甲肟 (10, Cefmenoxime)、头孢唑肟钠(11, Monosodium salt)等用于临床, 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尤其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抑制作用更为优越. 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噻唑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导致病原体耐药性的频发, 迫切需要开发新结构噻唑类化合物. 含有金刚烷结构的噻唑类衍生物 12 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和真菌有强的抑制活性. 尤其是抑制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等细菌菌株的能力优于一线药物链霉素 (Streptomycin) 和氨苄西林查尔酮是一类天然存在的药物活性成分, 因具有强的抗菌活性而备受关注. 引入噻唑环得到的查耳酮衍生物抗黄色微球菌的活性强于氨苄西林近三倍. 在苯并噻唑上引入噻唑、噻吩、吡唑等基团有利于增强抗菌活性, 因此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噻吩、吡唑等活性基团的苯并噻唑类衍生物.其中噻唑化合物14a 对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为 3.125 mg/m L, 与临床药物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相当. 引入苯基后的14b 抗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和酿脓链球菌的能力与先锋霉素(Cephalo-sporin)相近. 噻唑啉类化合物以抗菌谱宽、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好而备受青睐, 相关的结构修饰得到重视. 用氯代噻唑修饰的噻唑啉衍生物15 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中等的抑制活性, 抗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活性则与临床药物氨苄西林相当。
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i I
2
胺 (eti ai r-spoy)3 。噻 唑类 化合 物 bnha lab i rp1 等 v c o 因具 有低 毒 、优 良的生 物 活性 和 结构 变化 多样 的特 点 ,已经 成为 绿色 农药 研究 的一 个热 点 ,其化 学结
构类 型 主要包 括 噻唑酰 胺类 、苯 并 噻唑类 和联 噻唑
噻唑类化合物的噻唑环构建方法综述

噻唑类化合物的噻唑环构建方法综述冯莹超;施湘君【摘要】噻唑类化合物的N-杂环结构,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该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噻唑类化合物噻唑环构建方法,并初步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7(048)005【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噻唑类化合物;噻唑环;构建【作者】冯莹超;施湘君【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其所含的氮原子和硫原子,含丰富电子,易形成氢键、与金属离子配位以及π-π堆积、静电和疏水作用等多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重要的药物或生理活性物质,在医药、农药、材料、生物染色剂和人工离子受体领域的应用前景很广阔。
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噻唑环构建方法的研究中,主要以经典Hantzsch法为基础,在改变底物类型、催化方式、溶剂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本文对不同底物的噻唑环构建方法进行了阐述,以便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
1.1 传统Hantzsch法Hantzsch法是1887年由Hantzsch率先提出,以α-卤代酮与硫脲为底物反应合成噻唑[1]。
传统的Hantzsch法构建噻唑环主要在酸性环境中,以极性有机溶剂为反应体系在回流温度下反应,产率相对不是很高[2]。
但鉴于该方法简单、能引入众多基团,目前应用最广泛(Scheme 1)。
1.2 以α-卤代酮为底物在传统的Hantzsch法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针对酸性体系在后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大,对反应的溶剂体系进行改进探索。
1.2.1 非酸性溶剂体系研究人员尝试了在中性溶剂体系[3]下合成噻唑类化合物,Jawale等[4]以苯乙酮衍生物,硫代酰胺,NBS在聚乙二醇(PEG-400)溶剂体系中经过7 h得到产率为85%~91%的产物(Scheme 2)。
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0卷第3期2006年6月农药研究与应用AGROCHEMICALSRESEARCH&APPLICATION V01.10No.3Jun2006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罗晓艳,任叶果一,黄明智(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7; 3.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7)摘要:噻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热点.噻唑基团引入到各种不同的化合物结构中.通过结构修饰能产生一系列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使得它在新型超高效农药创制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按照不同的结构进行分类.着重从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方面对具有杀菌活性的噻唑类化合物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噻唑;杀菌剂;生物活性;进展中图分类号:$482.2文献标识码:AProwessesofStudiesonThiazoleDerivativeswitllFungicidalActivityLUOXiao-yan,RENYe-guo,HUANGMing-zhi?.(J.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2.HunanResearchInstituteof ChemicalIndustry,Changsha410007,China;3.National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AgrochemicalsChan gsha410007,China)Abstract:ThiazolecompoundshavebecometllefoCUSinthesearchofnewpestici desinrecentyears.Withtlleintrtoductionofthiazolemoietymanycompoundsdisplaybroadspectrumbioact ivities.Thiazolecompoundshaveplayed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highlyactivepesticides. Thechemicalstructuresandbioactivitiesofthiazolecompoundswereemphaticallyreviewedbydifferentstructureinthe paper.ThedevelopingtrendandapplicationprospectsofthiazoleandthederivativesWel'~alsodiscussed.Keywords:thiazole;fungicide;bioactivity;progress目前,由于杂环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杀菌,杀虫,除草,植物生长调节和抗病毒等,从而使之受到农药及药物研发者的极大重视[".近年来.在杂环化合物中已商品化的噻唑类化合物品种繁多.其中已开发为杀菌剂的品种有噻氟酰胺(trifluzamide)1,噻唑菌胺(ethaboxam)2和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1)3等.噻唑类化合物因具有低毒,优良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变化多样的特点,已经成为绿色农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化学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噻唑酰胺类,苯并噻唑类和联噻唑类等.本文对近十年来噻唑类杀菌剂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1噻唑酰胺类化合物吉川辛雄等合成了一系列噻唑酰胺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对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麦类白粉病(Erysiphegraminis),大麦条纹病F3iI2(Pnophoragraminea),黄锈病(Pucciniastriiformis)和水稻赤霉病(Gibberellazeae)等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噻唑菌胺[212(ethaboxam)是LG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内吸性杀菌剂,主要防治卵菌病害.大量的田间实验结果表明.间隔7,10d进行叶面喷施.噻唑菌胺以200ga.i/hm的用药量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以250ga.i/ hm:的用药量能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作者简介:罗晓艳(1982一),女,湖南攸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农药研制.收稿日期:20o6—03—206农药研究与应用AGROCHEMICALSRESEARCH&APPLICATION第1o卷(Phytophthorainfestarrs). W.GaryPhillips等[3]对^L苯基噻唑酰胺类化合物构效关系(SAR)的研究结果亦表明,该类化合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苯环上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和亲脂性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非常重要.当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基时,则可提高对琥珀酸酯脱氢酶的抑制活性.若需达到较高活性(,卯<0.1umo1),至少要在苯环上引入三个吸电子基,而且其位置亦十分重要,当其中两个吸电子基互为邻位时活性最高,如化合物5和6.刘长令等合成了化合物7和8.化合物7在 300ga.i/hmz剂量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为 90%.化合物8在375ga.i/hm剂量下对西红柿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的防效为90%. 3/HVO旦2苯并噻唑类化合物2.1含肼基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侯仲轲等[6]以20世纪90年代罗门?哈斯公司研究开发的二芳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RH一5992 为先导化合物,用稠杂环分子内碳氮双键替代二芳酰肼中的一个羰基,合成了?一特丁基位置异构的 ?一苯并噻唑一?一特丁基酰肼类新型化合物9和l0. 采用含毒介质法,在浓度0.5g/L时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黄瓜灰霉病菌(Botryt~ cinerea)和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zecle)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进行测试,经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在R=4一F时化合物和R=2一C1时化合物l0分别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分别达95.8%和 96.5%;R=3,5一(CH3)z时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等的抑制率为97.5%;R=4一CHiCH3时化合物l0 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为82.5%.并且试验表明,化合物l0的活性略高于化合物9.E1一Gaby等例合成了具有杀菌活性的苯并噻唑衍生物丛.以生长速率法测试目标化合物的杀菌生物活性,在浓度1.0g/L时,该化合物对变型杆菌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有中等抑制活性;对灵杆菌,曲霉菌的抑制活性微弱.RR910钭.112.2含酰胺基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侯学太等[8合成了7一甲酰甲酯一2一酰胺基苯并噻唑化合物l,经离体平皿法测试表明,在浓度 1.0g/L时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具有60%, 70%的抑制活性.Khedekar等[]以2一氨基一苯并噻唑为原料.合成了具有杀菌活性的含.1B一内酰胺环的苯并噻唑系列衍生物l3.由组合化学和Ihara化学工业公司联合开发的苯噻菌胺[10]3(benthiavalicarb—isopropy1)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的卵菌纲病菌都有很好的活性,以较低的剂量(25,75ga.i/hmz)能够有效地控制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瓜类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寄生霜霉病(Peronosporaparasitica),且具有较好的毒理性和环保性,对许多蔬菜和水果无毒害.l2l32.3含醚(硫醚)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Steven等[1l报道了2一(2一氟乙硫基)一4,5,6,7一四取代苯并噻唑衍生物l4,l5和l6的合成.初步生物根活性测试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对供试的真菌 [小麦根腐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小麦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graminis),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tritici),葡萄灰霉病菌(Bortrytis cinerea),稻瘟病菌(Piriculariaoryz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黑根腐病病原菌(Thielaviopsisbasicola),青霉菌(Penicillium]都有不同程度的杀死或抑制 italicumwehmer)等第3期罗晓艳.等:具杀菌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7 活性.Streetingc合成了(E)-2一[2一(苯并噻唑一2一氧甲基)苯基卜3一甲氧基丙烯酸甲酯17和(E)-?l_甲基一 D一甲基一2一[2一(苯并噻唑一2一氧甲基)苯基]一肟基乙酰胺塑,采用活体小株法测试表明,在浓度为0.1 时,化合物17和18对锈病的抑制率达到60%, 100%,同时化合物18对苹果黑星病(Fusicladium dendriticum)的抑制率达到60%一100%. Sidoova等[13合成了2一烷硫基一6一氨基苯并噻唑系列化合物19,以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曲霉菌,念珠菌,癣菌)为测试对象,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念珠菌都具有一定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浓度为15.6mg/L,R一(CH2)3CH= CH2,--~H2CH=CHC2H时化合物19对念珠菌的抑制率高达100%;在浓度为32mg/L,R一(CH2)4CH =CH:时,该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达到100%.瓤142.4含磷酸酯基团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冯彬等[14】以2一肼基苯并噻唑与亚磷酸酯或磷酰氯反应合成苯并噻唑肼基磷酸酯20和21,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0(R3=Et,—Pr,n—Bu) 基本上无生物活性;采用小株活体法,在浓度为 20.0mmol/L时,化合物20对小麦锈病的抑制活性可达90%,100%;采用离体平皿法,在浓度为5.0 mmol/L时,发现化合物21(R3=4一Me,H,m—OMe,m—NO:)对小麦赤霉病有90%,100%的抑制活性.黄润秋等[1合成了?一(2一苯并噻唑基)一Ot一氨基膦酸二乙酯类化合物22.采用半叶法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抑制活性测试,并经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当R2为间位弱吸电子基时,化合物活性较好;当R2为间位供电子基时,化合物活性消失;而当R2为对位强供电子基时,化合物又有较明显的活性.李在国等[16】以2一氨基苯并噻唑与亚磷酸三苯酯及醛为原料一锅法合成了?一(2一苯并噻唑基)一一氨基膦酸二苯酯类化合物23.采用半叶法对所有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生物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0mmol/L时,其中R.为甲基,R2为苯基或2,4一二氯苯基的2种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活性,抑制率均达到60%.H22232.5含硫脲基团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刘源发等[17利用活性拼接原理合成了苯并噻唑基硫脲类化合物24,以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苹果黑斑病菌 (Venturiainaequalis),甘蓝黑斑病菌(Ahernaria brassiciola),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iumf.sp.niveum)作为试验对象,所有化合物的室内生物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对大多数菌种都有抑制活性,特别是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从构效关系上看,R.为甲基,R2为硝基的化合物的抑菌杀菌生物活性优异.并b243联噻唑类化合物卞伟[18,19等报道了联噻唑化合物25,实验采用纸片扩散法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菌种测试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当R=H,R2=C1或R=NO2,R2 =H时化合物对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性, 但R=C1,R2=H时化合物对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无抑制性,而R.=H,R2=OH时化合物对阴性菌有较强抑制性,对阳性菌有一定抑制性.而且实验表明联噻唑基团两侧所连的取代基团部分的结构变化对联噻唑生物活性的强弱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结构的变化对生物活性产生影响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一8农药研究与应用AGROCHEMICALSRESEARCH&APPLICATION第lo卷4结束语删R噻唑类农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开发出多种高效,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病毒剂.上面对近年来报道的部分具有杀菌活性的三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噻唑类化合物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出.不同的噻唑结构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同时近几年由噻唑基团衍生而来的一系列噻唑啉类化合物和噻二唑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如韩嘉祥等合成的2一取代苯胺基一5一甲基噻唑啉类化合物对抗性的芦笋茎枯病菌表现了很高活性;毛杰等[:合成的2一取代苯氨基噻唑啉化合物对芦笋茎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PesticideOutlook))杂志曾以"下一代水稻杀菌剂"为题报道了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研发的新型稻田杀菌剂噻酰菌胺E"l(tiadinil) 可用于防治稻瘟病;由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一种噻二唑类有机铜杀菌剂噻菌铜(thiodiazole—copper)对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特效,对真菌性病害有高效.由此可见,噻唑类化合物因其低毒,优良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变化多样的特点将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我们也深信,以植物,林产品的活性物质为先导物.引人噻唑基.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分子设计和组合化学的手段.将可以找到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并最终会开发出环境友好,功能特异的噻唑类新农药,新药物.参考文献:[1]prehensiveHeterocyclicChemistry[M].5VdumesPergamon:Oxford,1983.733. [2]姜景久,姜升勋,金达洙,等.含有N一(一氰基一2一噻吩基)一4一乙基一2一(乙氨基)一5一噻唑甲酰胺的杀真菌组合物[P].CN:1431865,2003—07—23.[3]GaryPhillipsW,RejdaHeathJM,Thiazolecarboxanilidefungicides:anew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forsuocinatedehydrogenaseinhibitors[J].PesticSci,1993,38:1-7. [4]刘长令,李正名.新型先导化合物4一[4一(3,4一二甲氧苯基)一2一甲基噻唑一5一甲酰基]吗啉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J].农药,2004,43(4):157—159.[5]"uCL,"ZM,ZhangB.Synthesisandbiological activityofnovel2-methy-4-trifiuoromethyl-thiazole——5——carboxamidederivatives[J].JFluorineChem,2004,125 (9):1287—1290.[6]候仲轲,任叶果,张立杰,等.N一苯并噻唑一N一特丁基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2,32(4):18—19.[7]E1-GabyMA,MickyJ,TahaN,eta1.Antimicrobial activityofsomenovelthiourea,hydrazine,fused pyrimidineand2一f4一substituted)anilinobenzoazolederivativescontainingsu~onamidemoieties[J].Journalof theChineseChemicalSociety,2002,49:4O7—414.[8]候学太,江树人,王敏.苯并噻二唑,噻唑类植物抗病诱导剂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1.[9]KhedekarPB,BahekarRH,ChopadeRS,eta1. Synthesisandantiinflamatoryactivityofalkylidene/ arylidene-2-aminobenzothiazolesand1—ben2othiazol一2一yl一3一chl0ro—4一substituted—azetidin一2一ones[J].Arzneim—Fo~ch,2003,53(9):640—647.[1O]陈启辉.新型杀菌剂苯噻菌胺[J].农药,2004,43(11):515-517.[11]StevenF,PeterRM.Benzoxazoleandbenzothiazolederivatives[P].WO:9406783,1994-03—31.[12]StreetingDI,WorthingtonP.Benzoxazole,benzothiazole andbenzimidazolederivativesasfungicides[P].US: 5491156,1996-02-13.[13]SidoovaE,LoosD,BujdakovaH,eta1.Newanticandidous2一alkyltllio一6一aminobenzothiazoles[J].Molecules,1997,(2):36—42.[14]冯彬,黄天宝,周青春,等.芳杂环肼基磷酸酯的合成和结构表征[J].华中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1998,32(4):442—448.[15]李在国,黄润秋,杨昭,等.含苯并噻唑杂环的一氨基烷基膦酸二乙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1998,19(12):1970—1972.[16]李在国,黄润秋,杨昭,等.含苯并噻唑杂环的一氨基膦酸二苯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应用化学, 1999,16(2):90—92.[17]刘源发,孙国锋,孙晓红,等.1一芳酰基一3一(2一苯并噻唑)硫脲化合物毒力测定[J].西北大学(自然科学版),2003,33(1):49—51.[18]卞伟,田燕妮,杨频,等.两种新4,4,_联噻唑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性研究[J].山西大学(自然科学版),2000,23(3):231—233.[19]卞伟,杨频.两种新4,4"-联噻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性研究[J].山西大学(自然科学版),2004,27 (4):381-383.[2O]韩嘉祥,李健,李树正,等.2一取代苯胺基一5一甲基噻唑啉类化合的合成和杀菌活性研究[J].浙江化工, 2000,31(1):30-31.[21]毛杰,陈建宇,李如兴,等.噻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J].应用化学,2004,21(12).1265—1268. [22]赵卫光,刘桂龙,王素华,等.新型稻田杀菌剂噻酰菌胺[J].农药,2003,42(1O):47-48. [23]张学郎,贾伟龙,王一风.主克白叶枯病的杀菌剂 [P].CN:1227224A.1999—09—01.。
具有生物活性的噻唑类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Ab ta t sr c ersac rgesso h ia t i ftizl o o n sweerve e S me a piain fti kn fcmp u d n te f l f ee rhp orse n teboei t o aoe c mp u d r iw d.o p l to so s id o o o n si ed o vy h e c h h i
目前 , 杂环化 合物 已经成 为新 农药 发 展 的主 流 。其 中 ,
12 酰胺 类 .
18 , 94年 日本 曹达公 司开发 了一种 高效 、 低毒
含氮杂环化 合物 由于其广泛 的生物 活性如 杀虫 、 杀菌 、 除草 、 抗病 毒 、 等而引起重 视。近年来 开发 的含 氮杂环 化合 物 抗癌
NH _
N _ H 询
E l
Mh n a a 等报道的化合 物( 1、f 线虫 具有 很好 的 活 r 图 e1 对 ) 性_ l 。当 R上引入含 硫 原 子 的烷 基 时 , 能够 提 高该 类 化合 物 的杀虫 活性 ; 反 , 氧原子 的烷基则 会降低 其活性 ; 长 相 含 延 R基 团中的烷 基 , 生物 活性 无 明 显变 化 , 芳基 取 代 烷基 其 但 则会使其 生物活性 降低 。 徐晓勇等根据 天然 海 藻糖 酶抑 制剂 的 结构 设计 合 成 了
报道 了 如 图 2 b的 化 合 物 对 二 斑 Ⅱ‘ 具 有 良好 的 杀 灭 十螨
效果 l 8
合物 _ 、 3 嗯唑啉类 化合物 _、 4 吡嗪酮 类化 合物 、 J 5 哒嗪酮 类化 合物 E 、 6 咪唑啉酮类 [ 三唑类 三 嗪类 [ 嘧啶类 ]以及 ] 、 8、 、 1、 0 咪唑 、 噻唑类 化合 物 ll 。噻 唑类 化 合物 作 为含 氮 杂环 的 l等 l
抗癌活性先导化合物噻唑烷酮的结构优化与生物筛选

口
山4;_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符号说明
H460
}1460胁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lines
Drag resistance lung
cancer eelI fines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 多药耐药性的肺癌细胞
系
NHFB
Norl]lal human fibroblasts
一
…
一27 28
4 4 C31.oselective ant记arKer toxicity.solubility.and pemaeatiort ofthe optimized
library
28
.
山东人学硕+学位论文
44 1 The preliminary cytoselective anticancertoxicity
Lung cancer is the number ore cause ofcancer-related deaths worldwide.More than 80%of bronchogenic malignancy is from B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SCLC)However the bottleneck to the development ofeffective anticancer drugs does not lie on all inability to identi毋chemicals that will kill catlcer cells.Instead.the
……………………
32
第五章结论…
……
…
……
………………
……32
噻唑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噻唑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武文斌;郭元晖;韩晓璐;徐豫;程火刚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
【年(卷),期】2012(009)005
【摘要】噻唑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支架,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生物学活性.本文着重突出阐述了最新噻唑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认为它具有十足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武文斌;郭元晖;韩晓璐;徐豫;程火刚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上海 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
【相关文献】
1.二氢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J], 郑绍军;杨丹丹;朱瑞;谭芳芳;张继文
2.2-(N-芳基氨甲基)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抑制活性研究[J], 刘冬东;施佳乐;胡玥;王爱明;王向辉;林强;杨建新
3.异长叶烯基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抗肿瘤活性研究 [J], 芮坚;杨金来;蔡
涛;徐徐;王石发
4.新型异噻唑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杀菌活性研究 [J], 张石鑫;裴鸿艳;郎钰莹;张熹晗;张坡;张静;张立新
5.几丁质酶抑制剂及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与农用活性研究进展 [J], 张婧瑜;韩清;蒋志洋;李慧琳;邓鸣飞;朱凯;李明君;段红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论坛·噻唑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武文斌1,2郭元晖1,2*韩晓璐1徐豫1程火刚1(1.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上海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摘要:噻唑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支架,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生物学活性。
本文着重突出阐述了最新噻唑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认为它具有十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噻唑抗菌性抗癌性生物学活性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2)05-0076-02Thiazolidinone-A biologically active scaffoldWu Wenbin1,2Guo Yuanhui1,2*Han Xiaolu1Xu Yu1Cheng Huogang1(1.Administration of Postgraduates,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 Hai200433,China;2.Depart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School of Pharmacy,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 Hai200433)Abstract:The broad and potent activity of thiazolidinones has established it as one of the biologically important scaffolds.This article is an effort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iazolidinones in the present context and promise they hold for the future.Key word:Thiazolidinones Antibacterial Anticancer Biological activity1引言有机医用化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设计分子的综合产物,使它具有与人类治疗因子相同的价值。
在过去的十年里,组合化学开辟了一条通往以特殊结构为基础化学库的通道[1],作为医用化学中已被证实具有活性的一类化合物,杂环结构因此而得到了特殊关注。
由数个包含两种不同原子的五元环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其中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支架[7]。
2抗菌活性由微生物对多数熟知的抗生素耐药而引起的感染发生率越来越高,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
造成微生物基因组变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多耐药微生物菌株的大量增殖等,而寻找新化合物或衍生物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献报道,噻唑烷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
一些新的复杂化合物如对位的苯环上连有氯等吸电子取代基的噻唑类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好的活性。
另一方面,像苯环上连有甲氧基等供电子取代基的噻唑类化合物对两种菌株都有很好的活性。
这一结果显示为研究潜在的抗菌类先导化合物指明了方向[3]。
3抗癌活性化疗法治疗癌症已经进入分子靶向时代,它不仅具有高选择性同时还不具有较严重的一般细胞毒性。
一些噻唑类化合物很可能具有EGFR和HER-2受体激酶的抑制活性(EGFR的IC50=0.09μM和HER-2的IC50=0.42μM),可以与阳性对照药物厄罗替尼相媲美。
抗增殖试验结果表明,噻唑类诱导药物具有很高的抗人乳腺癌细胞系增殖活性。
研究表明,化合物12具有相当高的EGFR和HER-2受体抑制活性以及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可能成为很有潜力的抗癌药物[5]。
(12R1=OH,R2=H,R3=H,R4=Br)4抗结核活性4-噻唑烷(基)诱导药物是一类重要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杂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显示,在一般媒介方法25和50ppm浓聚物条件下,以异烟肼-利福平为阳性标准对照药物且活性为100%,以下两种化合物对H37Rv品种的M.肺结核有很好的生物活性[6]。
(d,Ar1=2-ClC6H4和h,Ar1=4-NO2C6H4)5催眠活性文献报道,所发现的化合物可以对小鼠产生(10±3)min未加干预处理到(98.6±10)min预先处理的催眠效果,尤其当以下两种取代噻唑类化合物的剂量为100mg/kg时,小鼠可以达到由戊巴比妥催眠的效果[7]。
6抗白血病活性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具有的生物化学活性也有很多种,如该Ahmed I.Khodaira发现该化合物具有对抗白血病L-1210的生物活性并且为惰性[8]。
7总结本文概述了噻唑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
如噻唑类化合物作为抗惊厥诱导药,具有很好的抗惊厥作用,作为抗结核化合物具有抗多药物耐受结核和强有力的驱虫活性,应用前景很好。
可以根据这些化合物的广谱抗菌及抗真菌活性,组成一个抗菌系列,并且某些噻唑类化合物已经表明具有抗病毒抗癌活性。
噻唑类化合物支架不仅仅在合成方面重要,还具有一个广泛的生物活性应用前景,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给予我们更多令人振奋的结果。
动物类中药炮制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张秀云(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济南250355)摘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近几年动物类中药的炮制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目前关于动物类中药炮制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动物类中药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类中药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动物类中药炮制研究化学成分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2)05-0077-02动物类中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动物药麝、鹿、犀、熊、牛的记载。
在中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收载了僵蚕、地龙等动物药65种;《本草纲目》记载了动物药461种;长春中医药大学出版的《中国动物药资源》一书收载的药用动物涉及10门、32纲、456科共2215种及亚种[1]。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活性主要表现在抗肿瘤、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诸多方面。
目前,动物类中药相关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临床应用四方面对近几年动物中药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动物类中药的炮制研究概况动物类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动物的皮、肉、骨、筋、角、残留腐肉、恶血等。
使用前必须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等作用。
侯林等[2]研究不同炮制法对全蝎有效成分及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冻杀干燥法加工炮制的全蝎醇浸出物得率显著高于传统清水煮制全蝎,抗肿瘤活性也明显强于传统炮制品。
张永太等[3]对不同炮制法的水蛭进行研究,实验证明生水蛭含水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以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水蛭素含量,均高于炮制后水蛭的含量,但制水蛭的次黄嘌呤含量则高于生水蛭的次黄嘌呤含量。
据报道[4]水蛭液氮快速冻融法提取药物浓度为6~15mg/mL时,可体外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明显优于水蛭的水提醇沉法提取物。
赵清等[5]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僵蚕中游离氨基酸及草酸铵的含量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炮制方法对僵蚕各指标性有效成分含量都有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完全相同。
不同的炮制方法功效各异,各有所长,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炮制品。
文宏宇等[6]研究证实酒火炙水蛭具有较好抗凝活性,且用药安全。
史小莲等[7]经研究发现水蛭免加热提取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Ⅹ活性进而抑制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且对大鼠PT、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影响优于传统的煎煮提取物。
2动物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动物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但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王洪平[8]对全蝎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分离得到了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波谱等方法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pregn-5-ene-3,20-diol,十六烷酰胆甾醇酯,十八烷酸,十六烷酸以及胆甾醇,此五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全蝎中获得。
李维熙等[9]从中华大蟾蜍皮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即:中华蟾蜍精、蟾蜍它灵、蟾蜍灵、远华蟾蜍精、嚏根草苷元、去乙酰华蟾蜍精、去乙酰蟾蜍它灵、11β-羟基-蟾蜍灵、远华蟾蜍精-3-单辛二酸酯、cholestane-3β,5α,6β-triol、胆甾烯醇、棕榈酸以及软脂酸-3′-甘油单酯,其中化合物去乙酰蟾蜍它灵和11β-羟基-蟾蜍灵为首次从中华大蟾蜍皮中分离得到。
同年,张英等[10]也从中华大蟾蜍皮中分离得到了胆甾醇等6个化合物,且嚏根草配基-3-辛二酸半酯为新化合物。
朱翔宇等[11]从五灵脂石油醚部分共分离、鉴定出正四十一烷醇、香紫苏醇、棕榈酸等21个化合物,且均为首次从五灵脂中分离得到。
僵蚕是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后的干燥全虫,具有退热、止咳、化痰、镇静、镇惊、消肿等作用。
项林平等[12]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僵蚕的抑菌参考文献[1]J.G.Ghogare,S.V.Bhandari,K.G.Bothara.Design,synth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screening of potential anticonvulsant agents using hybrid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45(2010):857–863[2]Navin B.Patel,Faiyazalam M.Shaikh.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ew4-thiazolidinonederivatives containing2-amino-6-methoxybenzothiazole.Saudi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0):18,129-136[3]Divyesh Patel,Premlata Kumari,Navin Patel.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48(2012):354-362.[4]Peng-Cheng Lv,Chang-Fang Zhou,Jin Chen,Peng-Gang Liu,Kai-Rui Wang,Wen-Jun Mao,Huan-Qiu Li,Ying Yang,Jing Xiong,Hai-Liang Zhu 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18(2010):314-319.[5]Ahmed I.Khodair,Jean-Pierre Gesson,Carbohydrate Re-search346(2011):2831-2837.[6]Pushkal Samadhiya,Ritu Sharma,S.K.Srivastava,S.D.Sri-vastava.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11).[7]Amit Verma,Shailendra K.Saraf.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43(2008):897-905.[8]Ahmed I.Khodair,Jean-Pierre Gesson.Carbohydrate Re-search346(2011):2831-2837.[9]T.Srivastava,W.Haq,S.B.Katti,Tetrahedron58(2002)7619.[10]R.K.Rawal,T.Srivastava,W.Haq,S.B.Katti,J.Chem. Res.(2004)368.[11]R.Ottana,R.Maccari,M.L.Barreca,G.Bruno,A.Rotondo,A.Rossi,G.Chiricosta,R.Di Paola,L.Sautebin,S.Cuzzocread,M.G.Vigorita,Bioorg.Med.Chem.13(2005)4243e4252.[12]J.Fraga-Dubreuil,J.P.Bazureau,Tetrahedron59(2003)6121e6130.[13]A.Dandia,R.Singh,S.Khaturia,C.Me-rienne,G.Mor-gantc,A.Loupyd,Bioorg.Med.Chem.14(2006)2409e2417. [14]D.Maclean,F.Holden,A.M.Davis,R.A.Scheuerman,S. Yanofsky,C.P.Holmes,W.L.Fitch,K.Tsutsui,R.W.Barrett,M.A.Gallop,b.Chem.6(2004)196e206.[15]S.Bondock,W.Khalifa,A.A.Fadda,Eur.J.Med.Chem.42(2007)948e954.[16]S.Bondock,W.Khalifa,A.A.Fadda,mun.36(2006)1601e1612.[17]V.Gududuru,Bioorg.Med.Chem.Lett.14(2004)5289e5293.[18]R.Ottana,Bioorg.Med.Chem.Lett.15(2005)3930e3933.[19]S.B.Katti,ARKIVOC ii(2005)120e130.[20]R.K.Rawal,Bioorg.Med.Chem.13(2005)6771e6776.*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