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 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
《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 其中关于冠,有诸多式样,如: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 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 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东汉 画像石上屡见此类方式,可见帻盛行于东汉,有人说与王莽头秃喜在冠下 衬帻的传说有关。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 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 戴冠。
巾:
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 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 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 等都以幅巾裹头。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 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秦汉时期的冠 巾 帻 履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 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 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势,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 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度。汉代遂“承秦后,多因其旧”。 因而秦、汉服饰有许多相同之处。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 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 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 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 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 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样子,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 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 “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开始只把鬓发包裹, 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 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种花纹,或是葛麻制 成的方口方头单底布履。另外还有诸多式样和详细规定,如: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 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 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 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 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 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 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 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 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 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 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 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 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 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到汉文帝时,国力 已经充裕起来,但汉文帝只穿“弋绨、革舄、赤带。”王后的裙裾长不及地,提倡 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到东汉明帝永 平二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
袿衣:即为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通长1.95米,重量只有48 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衣服,说明妇女亦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 礼·天官》中记,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辨外内命妇之服中即有素纱襌衣。《后汉 书·舆服志》也记有“皂缘领袖中衣”,似指这类内服衬衣。
①舄:为官员祭祀用服。 ②履:上朝时用服。 ③屦:为居家燕服。 ④屐:出门行路用,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 两齿,所以践泥。”
--------汉王朝的服饰
1、男子袍服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中华古今注》称:“袍 者,自有虞氏即有之” 故《国语》记“袍已朝见也”。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 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 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 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秦汉服装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 势。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 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面对 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 生产。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便走向衰落。经推翻篡 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亡 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 用。
②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西汉初 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 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 种巾通称为“汉巾”。
帻:
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 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
2、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 “皆深衣制”,但衣襟绕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 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在帛 画中的着装形象是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如图)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 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 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 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 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②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俑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 祀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 “刘氏冠”。
③武冠:武将所戴之冠,加貂尾者为“赵惠文”冠,加朗尾者叫朗冠。 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
④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⑤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实际上,远游冠与通天冠均为梁冠之 属。单分有一梁冠至八梁冠等大同小异的冠式。
------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对于研究秦汉军事服装,有着异乎寻常的 学术价值,数千兵马战车,形体高大等同于常人,服装细部一丝不苟,可 供今人仔细观察。
一、秦代铠甲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
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 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 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 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 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 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将士铠甲图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
(2)士兵的服装 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
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 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
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 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 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 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 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 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 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 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 据初步统计,秦汉军服可归纳为七种形制,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等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 服。在楚辞《九歌·国殇》中,即有“操吴戈兮被犀甲”句,说明革甲由 来已久。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钩扣住,里面衬战袍,为 低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 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 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 不可以相反。 祛: 袖口 袂: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 形成的裙子样式。
秦汉妇女曲裾(图)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 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 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 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
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 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秦军队中服装大体可分军官和战士两 大类:
(1)军官的服装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 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
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 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褕”。张衡《四愁诗》 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是直襟衣。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 其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 遮蔽不严有关。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说文》曰:“绔, 胫衣也。”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裈。内穿合裆裤 之后,绕襟深衣已属多余。直裾袍服也就越来越普遍了。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禅为上下连属,但无衬里,可理 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礼记.玉藻》记“禅为絅”,又 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此说可作为参考。
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 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装的最基
本形式。
襦裙分解介绍: 襦: 短上衣 袖子: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 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 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 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 腰带: 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 用 官绦: 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 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 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 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 美观。 裙 : 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 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