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朱元璋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他还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逐渐发展到五处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顷。明武宗年间,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五万三千多顷。皇室开皇庄占地之风,其他皇亲贵戚纷纷仿效。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贵戚们兼并了,所以这些数字都不在官册。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明末流民的数量到底是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一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1639年(崇祯12年),躲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说明当时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二、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

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万历年间,因明神宗的贪婪而加重了对民间的收括,天启年间更是再加赋税,到崇祯时更是大加特加。崇祯末年,加派辽饷900万两、练饷730余万饷,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200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400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已濒于崩溃。从明万历四十八年(161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的赋税竟然增加了6倍。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就算福建粮价疯涨,三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再加上地方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一亩产出六两银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纳十几两的税。所以到了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钱泳《履园丛话》),从而导致流民遍天下的现象。很多史学家认为,过度的征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另外,由于开支紧张,崇祯皇帝不得不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皇帝大规模裁减驿站(相当现在的邮电局兼地方招待所),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不幸被列入裁员名单之中,失业下岗,当时正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李自成杀死驿站上司,出了被裁员的恶气,加入到

他的舅舅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当了一名八队闯将,从此走上推翻明朝政权的道路。

三、军队纪律涣散,严重害民扰民

朝廷发不出军饷,剿贼剿寇的官兵便到处害民扰民。明朝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奉命驻守郧阳,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兵路过此地,二三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官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李清在《三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强盗,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们抢掠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官军抢劫百姓,主要是官府严重拖欠军饷。1644年初,军饷欠缴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实际上已经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饷,户部就买杂粮凑数。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5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东西吃。明朝大臣马世奇在向崇祯皇帝解释老百姓起义的原因时说:“非附闯也,苦兵也。”“苦兵”,是因为官军破家、杀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老百姓“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当时,朝廷用官军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军,可见民心所向。这样的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不能打仗。据明朝人写的《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时,明朝守北京大营的军队是40万人,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嘻!”40多万人的军队打仗,死于战场的只有二人,可见人心军心早已不想打了,明朝的气数已尽。

四、攘外安内军事失败

内忧外患元气大伤就实力较量而言,明朝实际上是在内忧外患、内外夹击两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明万历年间,北方女真部落崛起,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的东征西杀,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形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女真人空前强大和统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58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即兴京)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成为“覆育列国英明汗王”,建元天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明军“七大恨”檄文,公开打出反明旗帜,向明朝宣战。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兵四路反攻努尔哈赤。结果在萨尔浒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明军的十多万人损失了6万,文武将官死了3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被列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00次战争。战后,明朝元气大伤,东北部边境形势更加严峻,从此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此后,明军又相继在宁远、锦州、大凌河、松山等战役中失败,尤其是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在抵御努尔哈赤的同时,明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生产落后,赋税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困苦,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旱,庄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