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

合集下载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引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狩猎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兴起,再到如今的现代城市生活,饮食风俗一直在不断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也改变了饮食的内容和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时期进行探讨,带领读者回顾中国饮食风俗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史前时代:简单的狩猎与采集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发展出农耕技术,生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

那个时候,人们的饮食内容主要是野生动物的肉类、水果、根茎等。

由于狩猎和采集的不确定性,人们的饮食相对于后来的农耕文明而言,更加困难且不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发展出烹饪技术,所以他们食用的基本都是未经加工的食物。

农耕时代:五谷充实的饮食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农耕文明逐渐兴起。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培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如稻米、小麦、大豆等,使得他们的饮食内容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耕时代的饮食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人们开始发展烹饪技巧,掌握了蒸、煮、炒等多种烹饪方法。

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传世名菜,如《孔乙己烧鱼》、《红烧肉》等,这些菜品至今在中国餐桌上依然受欢迎。

宋元明清时期:饮食差异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的差异也开始显示出来。

在宋代,文人雅士崇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追求精致和养生。

他们喜欢清淡的口味,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而在元代,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饮食更加重视肉类,以牛肉和羊肉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风味。

明清时期,饮食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宫廷饮食方面,出现了以清淡细腻的广东菜和以香辣爽口的川菜为代表的两个不同的菜系。

近现代时期:西方食品的影响进入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食品也逐渐被引入中国的餐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早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整理ppt
百姓餐桌上饮食的 变化
整理ppt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定量供应凭票购买
粮居粮年这 油民油代是 的排供,二 情长应苏十 景队站州世 。购前市纪
买,一
整理ppt
80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整理ppt
饮食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食物简单,要凭票供应。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改革开放后 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吃好。 原因:经济发展,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
•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 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 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 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 “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 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 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
整理ppt
很久以前…大家吃的一些 “美味”!!
例如60年代的北方…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期..大家吃的东西是:
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 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奶业养殖基地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整理ppt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 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 再方便不过的事。
整理ppt
各地美食齐聚一堂
整理ppt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在近现代中国,食品和饮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品和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还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近现代中国的食品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方面,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使中国摆脱了旧的封建束缚,食品供应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从传统饮食向现代餐饮的转变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传统的中国饮食以粮食为主,米、面、粥等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粮。

稻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更加丰盛和多样的饮食。

然而,在近现代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餐饮业的兴起使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各种外来美食的涌入也让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饮食差异逐渐减小,食品供应更加丰富,人们开始欣赏和品味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

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的发展还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食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的储存、加工和运输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人们可以轻松获得各种新鲜的食材和食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食品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近现代中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饮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一些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与此同时,快餐文化的流行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方便和快捷,而忽视了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食品的信任和选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形成了定居生活。

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结构,也促使了饮食方式的逐步发展。

(1)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从“食于草野”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各地的地方特色开始显现,尤其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形成自己的饮食习俗。

到了汉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不断产生,促进了新鲜食材及烹饪技艺的传播。

(2)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进入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地域性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兴饮食观念逐渐形成,健康饮食、快餐文化、国际化饮食等成为主流趋势。

这些变化不仅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时代变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1)科技进步助推饮食革新科技的发展为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从石器时代的人类用手工做饭,到如今使用电磁炉、蒸汽机等现代厨房设备,技艺上发生了质变。

冷冻、真空、脱水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保存更加便利,人们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了更多选择。

(2)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密切,外来饮食文化开始渗透到每个角落。

从日本寿司、印度咖喱到西式快餐,这些异国风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为传统饮食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传统美食被忽视和消失的担忧,更令人反思的是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地方特色。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到1987年中国以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 年么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
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思考问题
你觉得未来人们对于饮食文化将会更注重什 么?
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国家的一些饮食文 化也传入我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离开时出现 了西餐馆,包括面包房、咖啡屋。吃西餐成为了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物资较为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需要凭票证计划供 应。当然,粮食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饮食的发展
组员:历雅娟 缪露 季洁
中国传统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非常丰富。各地又都有各地的特色。俗话 说:南吃米,北吃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各地的 风味菜肴和特色点心是数不胜数。北京的烤鸭、天津的 狗不理包子,麻花 、杭州的杭州煨鸡 、武汉的武昌鱼、 南京盐水鸭 、广东的虾饺、海南的海鲜 。。。。。。

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

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

窝窝头
2、时代的产物——吃食堂
那时说,“共产主 义是天堂,人民公 社是天梯”。在 “公共食堂”里, 吃饭不用钱。
2、时代产物—粮票
二、八九十年代—吃什么有什么 1、家庭美食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 如饺子 我们宁河人非常喜 欢吃饺子,主要分为煮 的、蒸的、锅贴。
捞面是宁河 的传统美食, 也可以称为打 卤面
宁河大米
2、宴席美食
美味的七里海河蟹
片肉,宴席必不可少
更离不开家乡美酒—芦台春
3、西餐的引入
肯德基在芦台建立了 两家分店 --芦台餐厅和汽车穿 梭餐厅
三、新世纪—吃健康
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 是大鱼大肉,而是之间讲究营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 的变化。
一、五六十年代——有什么吃什么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 里没油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 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 “奇缺品”,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红烧肉。
1、传统食物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
(1)婚姻风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2)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土葬火葬
(3)other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实行公历
握手、鞠躬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旗袍的定型:后来汉族女子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二十年代的旗袍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
适体,潇洒。
2、从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 看:是剪发易服的产物。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加 上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 目的西化倾向。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崇尚其风俗, 受西化影响。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 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 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清香、鲜嫩、味纯) 迎宾花篮
苏菜(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粤菜(鲜、嫩、爽、滑)·金牌烧乳鸽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食)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食)









变 化:西餐
在近代的中国,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 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饮料等 也逐渐传入。
中国饮食变化的原因
• 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人大批来华,移植 西方生活方式 • ②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 • 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求时尚
1949年以前饮食变化:
主 要 阶 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中国传统饮食
• 特点:饮食丰富,习惯多样,地方色 彩鲜明。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满清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 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 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 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 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 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 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 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 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பைடு நூலகம்
小 结 ( 二 )
▲原因: 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 目标,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我们的饮食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许多 不同的风貌。 这就使中国传统饮食生活出 现了创新,而创新中又蕴含着传统。近代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中国各地区的饮 食文化产生了既有传统特征,又有外来风 格 ,而且也不是它们简单综合的近现代饮 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传统向近现 代的转型, 并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 可以预期,在中国的未来,我们的饮食文 化会更加繁荣和辉煌。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

(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件推动等)③外:西方观念传入(2)“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中外记闻》《强学报》(高潮)(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中国近代饮食结构变化

中国近代饮食结构变化

中国近代饮食结构变化201211033010 金融车明顺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饮食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

【由封闭走向开放】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化的进程。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

西方饮食及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

【辐射效应】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长江中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的。

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态,对西方饮食也怀有一种新奇感,总想开开“洋荤”,这就使上海成了近代中国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

在上海的带动影响下,长江沿岸的汉口、南京、重庆、宜昌、九江等城市的饮食生活,也先后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并对长江流域内其它地区形成了辐射,促进了整个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革新。

【饮食观念的革新】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谐调为目的。

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

随着近代长江流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日益感觉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祖辈是“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里没油水的原因。

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品”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中国近现代饮食发展

中国近现代饮食发展

中国近现代饮食发展首先,清朝末年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的传入,中国的饮食开始变得多样化。

西方人带来的食材和烹调方法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技巧中。

例如,西式甜点、面包和咖啡等新的食品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流行起来。

其次,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经济变革,这也对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包括大规模的农业和国有化,这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例如,社会主义时期的公共饭堂改善了城市工人的饮食条件,保证了他们每天能够得到一份热腾腾的饭菜。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受到国际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开放促进了国际交流,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更多的外国美食。

例如,西方快餐连锁店和跨国餐厅如今已经扎根于中国的大街小巷,并逐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

在近现代的饮食发展中,中国也积极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

大规模的食品加工和生产使得食品的供应变得更加丰富。

例如,罐装食品、速冻食品和各种宴会食品都逐渐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这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各种各样的食品,并且节省了烹饪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近现代的饮食发展还体现在饮食观念的变化上。

中国人民开始更加关注饮食的卫生和营养价值。

人们越来越重视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也开始减少油脂和盐分的使用。

这一变化不仅源于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相关。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的饮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外来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的变革、国际交流和食品工业的发展等因素都对中国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国近现代的饮食已经从简单的传统饮食发展到多元化、便捷化和更加注重健康的现代饮食。

南京饮食变迁个人总结

南京饮食变迁个人总结

南京饮食变迁个人总结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饮食文化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总结南京饮食的变迁,从古代到现代,带领读者了解南京饮食的历史演变,体味其中的魅力。

古代南京的饮食文化在古代,南京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因此饮食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南京以其浓厚的宫廷风味而闻名,许多经典菜肴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例如《台历编年》中记载的秦淮八绝,就是当时宫廷中贵族们爱食的小吃,其中包括糖不甩、臭豆腐等,仍然受到南京人的喜爱。

此外,古代南京还以烹制鸭蛋、糖糕等传统糕点为主,这些糕点制作精致,口感独特,如今仍然在南京的小巷中可以找到。

近现代南京的饮食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南京开始引入西餐文化,西式餐厅纷纷在南京开设,并且逐渐受到欢迎。

然而,尽管受到了西餐文化的冲击,南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饮食,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南京盐水鸭。

南京盐水鸭,是南京的特色熟食,其口感鲜嫩,肉质细腻,深受南京人的喜爱。

如今,无论是在南京的餐馆中,还是南京市区的餐桌上,南京盐水鸭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南京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多元化。

各种各样的美食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包括不同地方的特色菜、异国风味的料理等,满足了南京人对美食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南京也出现了以地方特色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创意烹饪的新派餐厅,通过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创作,吸引了大量的食客。

对南京饮食变迁的思考南京饮食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从古代的宫廷菜肴到近现代的多元化,我们可以看到南京人对饮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感。

饮食的变迁不仅是口味的演变,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此外,南京饮食的变迁还反映了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许多传统的糕点、小吃等仍然在南京的小巷里传承着,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简述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的五大阶段

简述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的五大阶段

简述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的五大阶段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饮食阶段(约8000年前-商代)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很原始,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

他们以肉类、鱼类、蔬菜、水果和坚果为食物,主要的烹调方法是烤、煮和石器打碎。

对于饮食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

第二阶段:农耕饮食阶段(周代-唐代)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农耕饮食阶段开始出现。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谷物和蔬菜,养殖家禽和牲畜。

同时,人们发展了许多烹饪技巧和方法,如炒、煎、炸、炖等,由此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菜肴。

这个阶段还出现了饮食习俗的演变,例如宴会文化的兴盛,以及饮食禁忌的出现。

人们开始注意菜品的搭配和烹调技巧,追求饮食的美味和色香味俱全。

第三阶段:宫廷食谱阶段(宋代-清代)这个阶段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巅峰时期。

宫廷成为了烹饪技艺的推动者,各个朝代都有一批出色的御膳师,开创了诸多传世佳肴。

在这个阶段,宫廷食谱开始被广泛传播,并且对民间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同时,跟随宫廷食谱的流行,民间也开始兴起一些小吃和特色菜肴,如北京的卤煮和四川的火锅,充实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阶段:外来文化融合阶段(近现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烹饪技艺和食材进入了中国,开辟了新的菜系。

例如,粤菜、川菜和鲁菜等地方菜系开始融合外来成分,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同时,中国开始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国际菜肴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各种国际餐饮连锁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带来了不同国家的烹饪文化和风味。

第五阶段: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阶段(现代)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食材和经典菜肴的美味与健康价值。

同时,各地的传统饮食文化节庆活动得到了大力发展,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们通过饮食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总体来说,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原始饮食阶段、农耕饮食阶段、宫廷食谱阶段、外来文化融合阶段,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阶段。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三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岀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2.服饰:(1)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中、西服式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

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也就被称为旗袍。

20世纪20年代之后,改良后的旗袍(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变得称身得体、短袍窄袖)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5)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得体、方便、平民化。

考点2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明确规定。

2,婚姻自主: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俗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考点3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火车:①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从唐山到胥各庄)②1905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世纪20年代, 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

4.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日常生活主要代步工具。

5.电车与汽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 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开始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考点4 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当时属于福建省)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主要内容:
1. 服饰方面 2. 饮食方面 3. 居室建筑 4. 习俗风尚 5. 交通工具 6. 通讯工具 7. 大众传媒
▲不同时期变化的 表现及原因
二、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
▲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C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 和绿色食品受欢迎
▲原因: 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第一条:以两湖女子为限。 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 第三条:要大家闺秀。 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 敬,保持美德。 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 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2.现代: ▲1978-(改革开放后)
等 级 森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出现并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带来了思想解放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 D.向西方学习的心理;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1.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冲 突到融合的过程。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 ▲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 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列宁装
布拉吉
二、现代——新中国服饰的变化: 2、60-70年代: 绿军装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中国人民对饮食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烹饪技艺的追求,使得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地域特色、饮食习惯、传统节日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沿革1.1 古代时期:古代中国饮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讲究五味调和,注重荤素搭配。

1.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鼎盛时期,形成为了诸多著名的宫廷和民间菜系。

1.3 近现代:近现代的中国饮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多元化的烹饪技艺和食材。

二、地域特色2.1 北方菜系:以烹饪技艺精湛、口味重、油炸烹炸为主要特点。

2.2 南方菜系:以清淡细腻、注重原汁原味、注重调味为主要特点。

2.3 西南菜系:以酸辣鲜香、多样化、独具特色为主要特点。

三、饮食习惯3.1 早餐文化:中国人早餐讲究清淡易消化,如粥、面条、包子等。

3.2 餐桌礼仪:中国人在餐桌上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宾主有序、饭后茶水等。

3.3 饮食禁忌:中国人有许多饮食禁忌,如忌辣忌油腻、忌冷忌生等。

四、传统节日4.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有特定的饮食习俗,如吃饺子、年糕等。

4.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吃月饼、柚子等特色食物。

4.3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人们会吃元宵、汤圆等传统食品。

五、影响因素5.1 地理环境:中国广袤的地域使得各地饮食文化各具特色。

5.2 历史传统: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饮食习惯。

5.3 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地域和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饮食文化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时说,“共产主义 是天堂,人民公社是 天梯”。在“公共食 堂”里,吃饭不用钱。
粮票
七十年代:吃的像个人样
•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 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 • 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 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 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 • 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一 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 长辈和男人们。 •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 生病”。
新中国成立!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里没油 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白面大米虽说 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品”。
刚建国时期——Leabharlann 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 淡饭。人们野粥没少喝,野 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就 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梦想了。
便冲击着中国传统以味为主,以饱为足的饮食观 念。人们开始注意营养和卫生。
美味~
各国饮食理念
• 美国: • 以科学为核心----摄盐量低;基本上不食用动物内脏;一日多餐,注 重减肥。 • 法国: • 向素食主义倾斜----食素成为优势;拥有水杨酸、纤维素、碱性成分; 多吃蔬菜• 英国: • 注重早餐。爱饮茶、饮食清淡,以清煮烹调方法为主。 • 意大利: • 慢餐运动提倡细嚼慢咽,安静舒适地享受美食;唾液中的各种酶、激 素、V、蛋白质能削减食物中的致癌毒性。 • 日本: • 饮食保长寿----少吃大米,多吃鱼、肉、豆、蛋;少吃油腻,多吃新 鲜蔬菜;每日一杯奶,常吃海带、海苔、香菇;每餐七分饱。
改革开放!
•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 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出现。 •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 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 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 • 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 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 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 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 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 的主角。野味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各类蛇鼠,还有娃娃鱼、 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没有禁止捕食这些山珍野味, 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大啖那些肥腴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 从这些 “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Ps:同学们要 注重早餐,晚 餐少吃。不要 变成饮食上的↓
【舌尖上的武汉】
• 六渡桥德华楼的年糕、包子;大智路五芳 斋的粽子、汤圆;洞庭街小贝壳的蜜汁叉 烧;湖锦的辣的跳、排骨藕汤;巴适的川 菜;汉街翠华的香港小吃;老五的烧烤、 粥; • 二七路荣华的汤包;财 • 大西苑的柳州螺蛳粉…… • 武汉的美味多到数不清。 (上诉的美食同学们很少 吃过吧,暑假我们一班 同学组团去吃吧~haha)

• 饿了吗~
九十年代:饕餮(tāo tiè) 时代的来临
•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 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 • 海鲜像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品 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 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 的新宠。 • 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 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 期。 • 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 开始普及。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 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 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鸦片战争后中国饮食变化~】
⑥小组文思嫄
^-^
•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 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 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
【由封闭走向开放 】
• • • • 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 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 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 近代化的进程。
宴席美食
新世纪—吃健康
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 是大鱼大肉,而是之间讲究营养的搭配。
“西俗于养身之道,无论贫富贵贱,皆较华人为讲究。凡 稍有身家者,每膳必食兼味,必有牛肉,有洋酒一二品。 食毕,有水果,有咖啡,有雪茄烟。早晚必饮牛奶或牛肉 汤。虽工人仆御之流,每七日亦必食牛肉一二次,否则谓 无以养生也”。这种重视营养的饮食思想传至中国,
西餐 、快餐九十年代开始普及
• ⑴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 ⑵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 品厂出现 • ⑶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二十一世纪:吃并选择着
•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 • 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 “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 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 视。 • 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 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 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 也开始讲究食用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人们在市场上挑剔 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 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 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D
• 【辐射效应】
• 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 是以长江中下游的 对外通商口岸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的。 • 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态,对西方饮食 也怀有一种新奇感,总想开开“洋荤”,这就使上海成了 近代中国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 • 在上海的带动影响下,长江沿岸的汉口、南京、重庆、宜 昌、九江等城市的饮食生活,也先后发生了类似的变化, 并对长江流域内其它地区形成了辐射,促进了整个长江流 域饮食文化的革新。
【饮食观念的革新 】
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 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 菜肴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谐调为目的。 • 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 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 目了然的特点。 • • 随着近代长江流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日益感 觉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 • 重要意义 。
•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 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 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 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 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西方饮食及 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 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 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 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