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背景介绍
斯诺登棱镜门
斯诺登事件的看法美国防务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曝料,代号“棱镜”的监控项目引发全世界哗然。
该事件蕴含着诚信、安全与个人隐私问题,这恰恰与我们自身与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隐患,若掉以轻心,则会带来不可设想的巨大灾难。
与此同时,我们应正式的认识到美国的虚伪性,理性的面对现实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坚信一切的“自由和民主”都是在一定的限制内的。
在自身隐私上,我们应该持更谨慎的态度,要意识到“有网络连接的地方,就有被监控的可能性”,并小心使用电脑、手机。
根据报道,美国情报人员可以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网络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
可以说,世界互联网用户被监控了,我们已经被完全监控了,所以在没有连接网络的时候,则是我们最安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身重要的资料存储到移动硬盘上。
在国家安全上,要大力发展本地通讯设备,逐渐摆脱美国的介入。
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控全球大部分互联网资源和关键基础技术,一网独大,若美国单方面发动信息战争,我国的电子系统将会瞬间奔溃,瞬间倒退回几十年前,科技、军事、教育、医学等方面都会显得无用武之地。
在美国诚信上,要看穿“民主、自由”的骗术,坚持本国的原则,以本国核心利益为出发点。
在事件透漏之前,美国总是贼喊抓贼,诬陷中国用黑客来攻击五角大楼,但是,当棱镜门曝光后,才知道美国完全可以直接监控,完全不用黑客;而在中兴、华为与美国政府打官司事件中,中国公司被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而拒绝,这则显示出美国心虚,因为美国就是用监视的方法来对待外国的;美国总是以“民主、自由”的理念来强行干扰它国政权,这次,美国政府竟然窥视自己国家的公民,公民的自由权被完全漠视,完全没有隐私可言。
在斯诺登事件上,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并呼吁“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融和;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互助”,各国家也应该时刻监督美国,若美国继续损害全世界各国的利益,将得到全世界的讨伐。
什么是棱镜计划棱镜计划的起因
什么是棱镜计划棱镜计划的起因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对网络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会对这个比较了解。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棱镜计划,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棱镜计划的介绍棱镜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棱镜计划的事件背景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根据报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
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
综合情报文件“总统每日简报”中在2012年内在1,477个计划使用了来自PRISM计划的资料。
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接触到大量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
美国政府证实,它确实要求美国公司威瑞森(Verizon)提供数百万私人电话记录,其中包括个人电话的时长、通话地点、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
关于PRISM的报道是在美国政府持续秘密地要求威讯(Verizon)向国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户每日电话记录的消息曝光後不久出现的。
泄露这些绝密文件的是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判商的员工爱德华·斯诺登。
他原本在夏威夷的国家安全局办公室工作,在2013年5月将文件复制后前往香港将文件公开。
华盛顿邮报报道,"棱镜"项目2007年启动。
棱镜门计划5
事件起因
披露给媒体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 斯诺登将 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 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 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 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 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 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 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 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 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 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 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2011年, 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 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 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 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同样,类似的 事件也在突尼斯和伊朗等国都上演过。如 今,以谷歌为首的美国IT巨头一方面标榜网 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监管本国的 互联网;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政府负责监听 的机构结盟,这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献到祭 坛上去了。
在得到监听计划的机密材料后,斯诺登向 国安局主管请假,他称需要离开几周治疗 癫痫病。当他收拾行囊时,他告诉女友要 离开几个星期,但对离开的原因却含糊其 辞。5月20日,斯诺顿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 工作,抛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 只身前往香港。
事件简介
中文名:棱镜门 外文名:Prism 正式名称:US-984XN 事发地:美国 爆料人:爱德华· 约瑟夫· 斯诺登 爆料人 英文名:Edward Joseph Snowde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棱镜门”的最大价值,是为网络与政治道德的磨合、个人自由与网络监视的冲突,做了一个再醒目不过的标注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近日在香港向媒体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多个监控公众隐私的高度机密项目,被一些媒体列为“美国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
“棱镜门”曝光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以及微软、脸谱等全球性网络运营商,无不卷入其中。
斯诺登和他掌握的秘密,之所以掀起如此大波澜,是因为撬动了当今世界人们很少看见,或故作不见的那一面。
首先,“棱镜门”揭开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政治悖论。
这个悖论早已存在,只是为人们所忌讳。
传统的政治伦理,划定了个人隐私和自由不可触犯的底线。
这种底线,甚至被用作国与国对抗的“软实力”。
以美国为主导的传统主导国家,经常以此凸现与其他竞争性国家的制度优势。
然而,以不对称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恐怖在本世纪的兴起,对这种传统政治伦理形成了威胁,与当代恐怖偕同而至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威胁。
为了反恐,或许还包括其他政治目的,政府部门或个人,就不得不利用网络信息占据信息获取优势。
信息技术对于个人隐私和自由权的天然侵略性,消解了政治伦理。
最为明显的标志是“9·11”事件之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
这一法案确定为了国家安全个人牺牲部分隐私权的合法性。
而其法律精神,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明显存在冲突。
“棱镜门”强化了这种冲突,并且激励了美国社会的意见分化。
虽然美国府院均视斯诺登为“叛国者”,并多方辩解,但国内30的公民持相反看法,这一对比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时代造成的政治悖论的无所适从。
在美国之外,对“棱镜门”同样看法各异,这折射出缺乏基本价值共识的现状。
其次,“棱镜门”凸现了信息时代企业道德的构建困境。
企业的社会公民属性决定了其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
过去,企业协助国家安全,通常采取的是间接方式。
但是,信息时代网络企业,则不得不透露其掌握的相关数据,从而威胁到客户利益。
美国“棱镜门”事件透视20130917(原创)
一、名词解释—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后搬到马里兰州。他曾到当地癿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
来获得必要癿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 特种部队,因在训练中受伤而退役。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
7/31
二、斯诺登泄密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PRISM)项目癿揭秘者爱德华·斯诺顿 “我愿意牺牲 一切癿原因是,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 网自由……” 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 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 十万计电脑癿通信数据,而丌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有关报道称,斯诺登是利用一种叫“拇指存储器”拷贝美国国家安 全局癿机密数据癿,幵将其公之亍众。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 癿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癿通话 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 (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 YouTube、苹果)中迚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 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癿联系斱式不行劢。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劢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 美国《华盛顿邮报》癿视频采访, 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癿棱镜项目,被 公开曝光,一系列丌间断、有节奏癿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癿、 可预知癿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 癿舆论震级丌小亍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癿“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2013年6月,斯诺登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如同核冲击波,将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对美国形象的冲击。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掌控互联网绝对主导权,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的道义高地,把控互联网问题的话语权,也一直标榜是最安全可靠的守卫者和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担当网络空间事实上的世界警察。
本次事件一棒子将一直神圣化的美国打回原形。
二、对美国互联网控制权的实质冲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事实上的独家管理者。
“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必将急剧加大,一向力挺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将不再放心,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的制度与规则制定将逐渐走向更加全球化,虽然步伐不可能很快。
三、对全球网民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不但严密监视本国人民,更“不辞辛劳”地监视美国之外的全球网民。
作为一个网民,安全感顿失!这是一次网民隐私意识的全球大启蒙。
“棱镜门”事件最坏的影响大概就是:很可能不会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网民的监控,反而会大大增强。
因为美国都如此肆无忌惮,那么哪一个国家还不争先恐后。
四、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不但是网民安全意识的一次启蒙,更是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启蒙,是一次全球性的安全大警示。
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
五、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掌控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纯粹市场形象昭示自己的美国企业,在美国国家安全的进攻型战略思想下,谁也难逃干系。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主要通过思科路由器完成。
骨干网思科路由器、数亿台使用Windows、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IBM大型机等,覆盖全产业链和整个生态。
如果它们不得不受命于美国政府的需要,那么其他国家如何对这些企业放心?今后怎么能不加强戒备和安全措施?今后谁还敢对美国跨国公司继续高度信任?六、对未来网络空间中美博弈的影响。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作者:傅戈作者简介:拥有CISSP、CISA证书认证。
曾任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技术经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高级安全咨询顾问,现任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保障部安全咨询顾问。
1棱镜项目的情况1.1棱镜项目的背景PRISM(以下简称“棱镜”)项目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安全电子监控计划。
“棱镜”是该项目的编号,其官方SIGAD编号(该编号将在随后章节给予介绍)为US-984XN,项目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情报信息。
2007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了“保护美国法案2007”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监控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依照《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并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委员会(FISC)的监管之下。
该项目一直保持秘密运行但在2013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服务商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家媒体。
1.2棱镜项目PPT介绍图1这张幻灯片清楚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采取两种主要的信息收集方式,一种直接从光纤线路和设备上对经过的数据流进行收集;另一种则是通过棱镜项目直接从提供服务的美国公司的服务器上进行收集。
图2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工作流程,下面章节将对该工作流程的进行具体描述。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棱镜项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从雅虎,微软等公司提供数据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窃听终端单元(DITU)送至美国国家安全局。
国家安全局通过多次的数据精简以及数据的协议分析将数据分解为语音、视频、元数据等分项数据并送完不同的系统进行处理。
例如“核子”系统负责语音数据,而“码头和主干道”则负责元数据图4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情报记录格式,最左边的两位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来源的提供者,即现在的9家美国公司;左边第三个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左边第四,五、六个字符是一个混合的三字符组合,表明了棱镜的收集源;左边第七,八表明了监控项目建立的时间;最后面的七位则是这个记录的序列号。
棱镜门的主要曝光对互联网的什么活动
《棱镜门:对互联网违法活动的零容忍》
棱镜门事件是一起被视为历史性的政治丑闻,它标志着国家司法行政机构和政府采取行动去遏制互联网上的非法行为。
起源于2013年,棱镜门(一起大规模的政府监督计划)对美国政府和外部机构违反联邦法律,包括赌博和犯罪活动等发起了调查。
它还发现了大批互联网上发生的其他恶意活动,包括虚假发布,欺诈,网络攻击,数据盗窃,假冒伪劣和其他非法行为。
自棱镜门事件以来,政府和联邦机构不仅对网上违法行为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处罚,而且大大提高了对网络安全的要求。
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立法,以保护个人和公司的网络安全,并加强了网上监督和审查,以及根据法律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一些政策来限制网络上不合法的活动,包括跨国刑事活动,贩卖毒品和枪支,网络金融钓鱼等非法活动。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网民的个人信息,控制虚假发布,拒绝网络钓鱼,抑制色情和暴力信息,维护网络安全,强化网络政策的执行等。
自棱镜门事件以来,政府大要求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政策,对一切不合法的网络活动给予零容忍。
他们强烈要求网民,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和公民,遵守网络安全政策,做到真正的网络安全。
总之,棱镜门事件使我们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政策,以及对互联网上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零容忍。
政府和联邦机构将继续努力,以保护网民的网络安全,确保互联网上活动的遵从性。
棱镜门名词解释
棱镜门名词解释棱镜门是指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13年6月由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泄露的一系列秘密文件中曝光的一个大规模监视计划。
该计划涉及美国政府和其盟友在世界各地的通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棱镜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严重违反。
棱镜门的起源棱镜门最初由《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在2013年6月份的一系列报道中揭露。
报道援引了一份NSA的内部文件,该文件描述了一个名为PRISM的秘密程序,该程序允许NSA在美国以外的服务器上收集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数据。
该文件还列出了参与该计划的公司,包括谷歌、苹果、微软、雅虎和Facebook等。
NSA最初否认了该计划的存在,但后来承认了它的存在,并称该计划是为了寻找恐怖分子和其他国家的间谍活动而设立的。
然而,该计划的规模和范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认为它违反了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
棱镜门的影响棱镜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争议。
在美国,该计划被认为是侵犯宪法权利的行为,许多人呼吁政府限制NSA的权力。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对美国的监视计划表示了关切,并呼吁美国停止这种行为。
一些国家还采取了措施,如加强加密技术和建立本地数据中心,以保护其公民的隐私。
在商业上,棱镜门对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客户对这些公司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的收入下降。
一些公司也开始采取措施,如加强数据加密和提高透明度,以重新获得客户的信任。
棱镜门的教训棱镜门事件提醒我们必须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
政府和企业必须尊重个人隐私,采取透明度措施,以确保其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合法性。
此外,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隐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和信息。
总之,棱镜门事件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提醒我们必须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的权利,以确保我们的社会和谐和自由。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棱镜门”事件与美国的网络霸权
“棱镜门”事件与美国的网络霸权作者:张耀钟来源:《唯实》2013年第11期美国中情局前特工斯诺登披露,从2007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FBI)要求微软、雅虎、谷歌、“脸书”、苹果、PalTalk、美国在线、Skype和YouTube等9大网络巨头,提供用户的网络活动信息,试图直接进入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的服务器,获得有关视频、声音、图像、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记录的信息,甚至是信用卡记录。
该项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代号为“棱镜”。
尤为令人不安的是,到目前为止,在互联网络领域,美国安全部门已经搭建了一套基础系统,能截获几乎任何通信数据,大部分通信数据都被无目标地自动保存。
如果当局希望查看任何一个人的电子邮件或手机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获的数据,来获得电子邮件、密码、通话记录和信用卡信息;甚至可以在机器中植入漏洞,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安全。
而这些只是美国网络监控的冰山一角。
一、“棱镜门”意味美国通过网络霸权实现军事霸权美国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它在军事领域主宰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提供了技术前提。
现在,全球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包括1个主根服务器和12个副主根服务器,其中12个副根服务器中有9个设在美国,更为重要的是,1个主根服务器也设在美国。
根服务器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旦某个国家的后缀从根服务器中被封住或删除,这个国家便在互联网世界中消失,特别是管理根服务器的ICANN是由美国商务部负责,并受美国商务部制约,其他国家的法律对它无任何约束。
美国在互联网领域这种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在政府的支持下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2002年,布什总统就发布第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命令组建美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
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黑客部队,是第一个成立网络司令部的国家,有5000余名专职黑客,并且还不断在全球招募黑客精英。
2008年9月18日美国空军成立网络司令部,任务是保卫自己的网络安全和进攻他国网络。
美国棱镜门事件概况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过网络监听公民通讯。
二是使用“骇客”手段侵入通过电脑网络。
三是利用美国掌握根服务器的优势地位。
四是政府参与。
五是多家网络公司卷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脸谱、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九家公司参与同美国政府的合作。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与水门事件的结果为何不同,原因为何?不论是“水门事件”还是“棱镜门事件”,都严重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
《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
“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有着非常惊人相似的一幕。
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的示意下,对他人或他组织的机密材料、隐私进行窃听。
但“水门事件”和“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的反应冰火两重天。
一个肇事者不仅受到舆论最严厉的谴责,而且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另一个不仅没有对肇事者进行半点谴责,反而对揭黑幕者进行迫害。
我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背景不同:自2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美苏冷战以来,行政部门权力急剧膨胀,总统和白宫幕僚逐渐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致使)国会政体逐渐演变为)总统宪政甚至在外交和军事政策领域中出现了独断专行的)帝王般的总统,威胁着美国三权分立制衡的宪政体制#这种现象引起了国会(新闻媒体和各界有识之士的不安和警觉,新闻媒体对水门事件的揭露,给立法(司法部门制衡总统和白宫幕僚的权势提供了良机。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
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US-984XN。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
2011年,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
其次,政府的反应不同。
在水门事件中,为掩盖真相,防止事态扩大,尼克松总统班底很快卷入销毁罪证,作伪证,收买水门涉案证人,妨碍司法公正。
同时,围绕白宫录音带的传唤,尼克松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由同国会和司法部门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并由此引发了美国战后最严重的一场宪政危机。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展以棱镜为名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过去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等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等秘密资料。
该事件因为前中情局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褒贬不一。
对斯诺登的评价也一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
我想说说个人的观点。
1、美国官方主张以叛国者来认定斯诺登的行为另一方面,有相当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对于他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他评价:(1)斯诺登属于高薪阶层,不会为钱出卖个人前程,之所以会曝出“棱镜门”事件,是因为其难以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
(2)斯诺登公布了个人信息,要知道导致国家秘密的外泄,是要冒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危险。
可以看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不是一个间谍,只是一个真实的美国人,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网自由,说出了真相而已。
正如曼宁曾经讲的,他之所以把大量情报交给阿桑奇,是因为作为一个情报分析官,每天面对大量血腥的资料,并且资料与美国政府所声称的不同,他的内心难以承受。
斯诺登不幸成为美国情报部门的“异端”,徘徊于公民自由与国家利益之间,最终选择了自由。
在合法性上,犯罪是不二选择;然而,无论其行为对美国当局造成多大损害,却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独立、进取精神,故而有可宥之处。
2、对于棱镜门事件:3、(1)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国内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2)棱镜门”事件对于美国政府宣称的网络安全、网络自由和一贯标榜的形象是明确的揭露。
从这九大互联网遍及全球的影响力来说,这对于全球大部分公民无疑是最大的隐私侵犯。
“棱镜门”曝光一周年美国自打嘴巴又丢了市场
“棱镜门”曝光一周年美国自打嘴巴又丢了市场2013年6月5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德华•斯诺登向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等美国政府部门监视公民隐私的‚棱镜‛项目。
此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在此后的时间里,一连串的新闻报道更加印证了许多隐私倡导者担心很久的一个问题:全球的网络、电子通讯,正处在以美国政府为主导的监控之下。
一向标榜‚坚决捍卫公民隐私和人权‛的美国政府,陷入到巨大的舆论旋窝之中。
一年后,我们看到,美国及其最亲密的盟友仍然在进行罔顾公民基本自由的行动。
我们已经发现,美国政府有一些保密制度允许NSA从美国互联网公司那里获取公民个人数据。
我们也已经了解到,英国政府通讯总部(GCHQ)也实施了窃听计划,其范围比NSA的监控计划有过之而无不及。
斯诺登事件周年纪念:世界各地都在干什么?2014年6月5日是斯诺登事件一周年纪念日。
下面是世界各国在斯诺登事件一周年纪念日将要发生的事件。
加拿大:人权网站OpenMedia.ca和隐私保护联盟将采取行动,推动有效的法律措施出台,保护加拿大每个居民免于政府监控的自由。
OpenMedia.ca将支持公民的‚重建网络‛活动,并鼓励互联网用户使用加密的方式避免被政府监视。
他们还将敦促加拿大国会议员和总理斯蒂芬•哈珀为政府的行为负责,捍卫公民的网络隐私。
哥伦比亚:数字权利组织将组织一次研讨会,将新闻工作者和安全专家汇集在一起,讨论如何造就新一代技术娴熟互联网用户,使他们能够使用新一代安全工具来保护网络隐私。
墨西哥:公民正在再次为维护网络中立性、隐私权和言论自由而斗争。
人们激烈反对墨西哥总统恩里克•佩尼亚•涅托制定的电信法案,因为该法案将会让墨西哥的互联网成为政府的监控工具。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进步通讯协会正在举行‚收回互联网‛运动。
人权活动家和技术供应商联分享互联网隐私安全知识,并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最新的安全工具。
人们可以在网上参加这一活动,也可以在线下参与,还可以在住宅附近举办一个‚加密派对‛。
棱镜门-PPT精品文档
初2019级4班 任天丽
——浅谈美 “棱镜”计划
目 录
PS:棱镜计划简介
“棱镜” 监控项目 监控方法 图解
爆料人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
“爆料人”爱德华· 约瑟夫· 斯诺 登
29岁的斯诺登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 纳州,后来搬到马里兰州。他高中 没毕业,曾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 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最终没 获得高中文凭。2019年,他加入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但因在训练中 受伤离开部队。退役后,他被安排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 助理。2019年,作为中情局信息 技术员,他被派驻瑞士日内瓦工作,
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 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 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2019年, 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 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 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 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同样,类似的 事件也在突尼斯和伊朗等国都上演过。如 今,以谷歌为首的美国IT巨头一方面标榜网 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监管本国的 互联网;另一方面又与美国政府负责监听 的机构结盟,这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献到祭 坛上去了。
令人发指的真相
棱镜计划 (PRISM)是一 项美国国家安全 局(NSA)自 2019年起开始实 施的绝密电子监 听计划,该计划 的正式名为 “US-984XN”。
事件起因
披露给媒体
2019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 华· 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 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 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9年6月5日, 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 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 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 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 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 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
棱镜照射了谁
棱镜照射了谁?最近很热门的“棱镜门”事件,激发了我使用一些话语权的荒谬想法。
这次事件说起来就是前(CIA)技术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美英情报机构联合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我在此不想讨论网络时代的民主或者爱国主义之类的话题,不过还是很佩服埃尔斯博格、阿桑奇、斯诺登等人的。
不只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媒体,已经打破了由机构性媒体垄断的格局,个人英雄在网络时代开始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更因为他们敢为自己心中的正义冒天下之大不韪。
比较遗憾的是这种爱国者和勇敢者似乎只出现在民选政府治下的国家。
事实上关于政府情报机构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和话题,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争论不休,网络时代只是让这些人能更快更神不知鬼不觉的查看你的秘密而已。
如果中国古代皇帝建立的“东厂”之类的特务机关也算是一种隐私权侵犯的话,那么这个时间恐怕还要向前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随着数字化社会中关于隐私权的斗争开始登上舞台中心,很多“有识之士”早已开始担忧数字化革命将会消除隐私。
我前些年看过丹布朗的一部小说《数字城堡》。
该书中提到美国政府掌握的的各种信息,上至核武密码下至普通公民隐私邮件都掌握在一个名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组织手中。
有趣的是国安局(NSA )就是表示“没有这个机构”(No Such Agency ),或者是“永不说任何事”(Never Say Anything )。
国安局之所以暗中行事是因为它不得不这样做。
它担负着保护这个国家免受强大的敌对势力攻击的责任,而这常常也含有公众可能会发现的侵扰性的和不道德的行为。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小说的情节和今天的棱镜门还有以往的一些历史事件惊人的相似,NSA内部的成员开始质疑自己工作性质的合法性,直到有一天他们站出来与原来的boss唱反调,boss们则开始不厌其烦同时不择手段的收拾这些可爱的“小讨厌”们。
在经过一系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胆颤心惊之余,在那看似天道昭昭的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结局之后,丹布朗仍旧是抛出了那句“谁来监视这些监视者呢”?算是对政府权力和民主权利斗争的一种担忧和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棱镜门”背景介绍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第25期
“棱镜门”事件缘起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别的文件。
6月3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在首次对此事的报道中称,文件显示一个代号“棱镜”的电子监听项目,正由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展开,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而监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这些服务商的美国境外客户,以及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据称,“9·11”之后,布什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恐怖分子监视计划。
斯诺登爆料,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启动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布什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恐怖分子监视计划,参与行动的政府部门可以在无法院批准的情况下秘密监控美国境内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在2007年就已开始的这项计划中,美国情报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而无需采取一般黑客们的入侵方法。
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完全可直接接触到对象用户的文档、电子邮件、其与网上联络人的视频语音记录、文件传输、登录通知、网络日志等等资料,并跟踪到用户的行动,进而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
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该计划的部分编入法典,同时赋权美国情报部门可
以从外国情报监视法庭获得批条,这样更大范围地进行电子监控。
该法案更新了30年前的《外国情报监听法案》,允许情报部门监控那些被怀疑参与恐怖活动或其他犯罪的境外非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互联网活动以及电话。
美国国会在去年通过投票表决将该法案延长至2017年年底。
该项目年度成本2000万美元,自奥巴马上任后日益受重视。
2012年,作为总统每日简报的一部分,项目数据被引用1477次,国安局至少有1/7的报告使用项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