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详细版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与安全管(三篇)

心理学与安全管(三篇)

心理学与安全管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

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

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

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

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

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

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

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

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

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高校组)复习资料--超详细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高校组)复习资料--超详细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高校组)心理学概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

情绪管理(终极详细版)PPT课件

情绪管理(终极详细版)PPT课件

憤怒
悲傷 恐懼
怨恨
壓力
羞恥
自觉的快乐 生活在当下
让自己变得明亮:可采取的方式 过去现在未来:一个人的历程 让忧虑有结果:生命各阶段的目标 用心活在当下:人际和协生活快乐 处在至乐里,不论不舒适或愉悅,同样欣然接受; 不执着结果,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 对於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的心,而 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情绪涉及四个层面:
心理感受、认知评价、生理变化、行为反映
刺激物
(老虎)
感知
(对刺激物老虎 的认识)
身体唤醒
(心跳)
情绪
(害怕)
对刺激物的感知先引起身体唤醒,然后产生情绪.
3、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回顾自己今天所经历的情绪体验,将它们写出来
时间
情绪事件
情绪类型
4、心理压力导致不良情绪
最近压力好大,心情 特烦躁,怎么都提不
心理健康标准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 3. 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情绪管理>
社会是由我们的所说、所想、所感和所为的总 和。思想的过程是行为的开始,而支配人的思想的 因素是情绪和情绪经历。
——(英)希尔维亚·克莱尔
情绪的价值
❖ 情绪就是我们的生命力 ❖ 情绪绝对的真实 ❖ 情绪从来不是问题 ❖ 情绪是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 ❖ 情绪是为我们服务的 ❖ 情绪是经验记忆的必须部分 ❖ 情绪就是能力的体现

心理健康与我教案详细版

心理健康与我教案详细版

第1课心理健康促成长【课题】心理健康促成长【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正确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讨论,吸引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引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在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们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分析自身心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引导学生把认知改变法变成一种思维习惯,遇事学会换个角度思考。

【教学方法】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一)什么是健康?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板书)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观点,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基本条件)2.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板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主要有以下10条: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中的应用。
思维与想象
思维的概念与类型
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
阐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概念 、判断、推理等,探讨不同思维类型 的特点和作用。
探讨想象和创造力的含义及其关系, 提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和途 径。
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如 算法式、启发式等,并通过实例加以 说明。
心理特征的分类
心理特征可以分为认知特 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 和行为特征等多个方面。
心理特征的评估
心理特征的评估可以通过 心理测验、观察、访谈等 多种方法进行。
个性与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个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方式、情感表达、行为方式等心理特 征。
心理特征对个性的塑造
心理特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形成 和发展。
情感与动机的关系
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动机对情感的影响
情感可以激发或抑制人的动机,从而 影响人的行为。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 人的动机,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 ;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抑制人的动机, 使人产生消极退缩的行为。
动机也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当人的某 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情 感;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则会产 生消极的情感。同时,不同的动机会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追求成 功的动机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 避免失败的动机则会引发消极的情感 体验。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的效 果也会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行为 、言语、表情等进行系 统观察,以了解其心理
现象的方法。

心理学概论最详细笔记(赵国祥版)-(1)26

心理学概论最详细笔记(赵国祥版)-(1)26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概念: 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1. 心理活动过程: 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2. 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1. 理论任务: 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 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 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 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1. 掌握心理学, 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2. 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学生学会学习,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 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 实验法: 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 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 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 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 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4.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 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 其他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法: 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 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 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六、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 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

教育心理学(自己整理完整版详细版)

教育心理学(自己整理完整版详细版)

知识点(选择题+填空题):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标志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德·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思想,主张因能力施教,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于教育具体改革结合赫尔巴特,近代第一次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俄·乌申斯基,近代最早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第二章4、学习类别加涅,按学习结果划分: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五类;奥苏贝尔,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划分,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或者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行为主义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饿猫开迷箱)(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起稿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映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实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第十三课.安全心理学.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心理ppt课件

第十三课.安全心理学.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心理ppt课件
4、强化的分类有哪些?积极强化要遵循什么法则? 5、请分别例举安全教育的原则、内容、方式和方法。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第三部分 安全管理心理学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第十二节 组织管理与安全心理
一、领导行为与安全心理 二、管理行为与安全心理 三、安全行为的激励 四、安全意识的强化 五、安全教育培训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1、了解领导与安全领导的基本概念与实质,熟悉 安全工作中应用领导的作用
2、了解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性,熟悉 安全管理行为的形成,熟悉管理与领导的差别
1、安全教育的法律依据及意义 2、安全教育的实施
1)原则 2)内容 3)方式 4)方法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1、领导的定义、基本功能和实质分别是什么?企 业中安全领导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提高安全领导自身 的影响力?
2、管理的特性是什么?安全管理行为的性质是什 么?管理与领导有什么区别?
3、激励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激励理论如何分类? 运用激励理论有哪些原则?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2、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强化理论——斯金纳 4)挫折理论——斯塔西·亚当斯 5)期望理论——佛隆 6)公平理论——斯塔西·亚当斯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四、安全意识的强化
1、强化与安全
强化是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 可能性的力量,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能增强 某个反应在以后出现频率的刺激物称为强化物。
社会属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 b、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c、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d、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土木分院安全工程系
2、安全管理行为 1)安全管理行为的性质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2021新版)

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2021新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2021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2021新版)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及企业对人的安全及健康空前重视。

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企业,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部门,各种安全立法纷纷出台,安全手段及安全技术层出不穷,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一个法制化的新时代。

尽管如此,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特重大事故频频发生,大型以下事故更是数不胜数。

先让我们看一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字吧:2002年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工矿企业死亡14924人;2003年发生各类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工矿企业死亡17351人。

2004年上半年,全国特大事故仍然多发,部分行业和领域、部分地区的事故总量、特大事故呈上升趋势。

1—6月在各类事故中共死亡63735人,工矿企业死亡7189人。

特别是“10.20”河南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死亡148人,更是举国震惊。

由此看来,我国因各类事故死亡的人数还是有可能跟前两年一样,突破13万人。

根据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说明,约有70—80%的事故都跟人有直接关系。

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者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这就是“以人为本”。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或在个人情),进而对起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知构造。

自我效能理论以为,人们的行为不单受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含心理动法。

P17 信息加工学习是一个有头有尾的过程,行为结果的影响,并且受经过人的认知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色四检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发问的方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因素形成的对结果希望的先行因素的个方面。

P1 式收集资料,看法认识被检核对象的心进行不一样的信息加工,即信息加工学习影响,并提出了却果希望以外的另一种集体心理是在集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它包含口头检查论。

希望——效能希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集体内个体心理(讲话)和书面检查(问卷)两种。

P18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行某一行为的实行能力德推测或判断,特色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色的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细到认知主义此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简单总和。

P5 的察看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今世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主张世测。

P76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和心理现象的原由的研究方法。

P18 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关于世界的理解和学习迁徙简称为迁徙,即在一种学习中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角色认知赐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行给予意义倒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

获取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向。

它主要包含动机,需要,兴趣,世为规范的认识和认识阶段,表现为认识意义学习,马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响。

P85界观等心理成分。

P1 教师角色所肩负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已有的适合看法建形式训练说也叫官能训练说以为学习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向的师所充任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余角色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影响接的内容其实不重要,重点在于所学对象的活动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分开来。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1. 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管理是一项维护人员和物质安全的工作,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决定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理解和解决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和效能。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情感,这与安全管理密切相关。

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会影响他们对风险和危险的认知和评估,进而影响他们在安全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遵守安全规则,而有些人则容易冒险和违反规则。

同时,心理学也能够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管理者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3. 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3.1 人类认知和风险评估人的认知过程对于决策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面对风险和危险时,往往会存在一些认知偏差,比如对自己能力的过度估计,对危险的缺乏警觉等。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对风险的错误估计,从而做出不安全的决策。

因此,安全管理者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不同人群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风险和危险的认知和评估能力。

3.2 奖励和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和激励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会对有奖励和激励的行为更倾向于执行,而对有惩罚和威胁的行为更不愿执行。

因此,安全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遵守安全规则和程序。

例如,可以设置奖金制度或者其他激励措施,对于没有发生事故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

这样可以增加员工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3.3 压力和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压力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员工对安全工作的参与和效果。

因此,安全管理者需要关注和管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详细版课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详细版课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心理健康不是没有心理困忧,而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心理困忧。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是大学阶段必需的,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
求职择业 交友恋爱
学习成才 人际交往
自我管理 人格发展
环境适应 情绪调节
大学生的适应性
之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 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downloading.
问题二
Please click Add the text or text you want to add. You
can paste and copy it directly. 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案例三
Please click Add the text or text you want to add. You
什么是心理健康
之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 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但是没有
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
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01 单 击 输 入 标 题 全面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can paste and copy it directly. 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问题三
Please click Add the text or text you want to add. You
can paste and copy it directly. Thank you for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2022版(管理方法 发展许可 制度 责任层面、操作层面、日常检查、应急层面)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2022版(管理方法 发展许可 制度 责任层面、操作层面、日常检查、应急层面)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一、思想层面(思想、政治、论述、xx建、理念、红线、底线、意识、思考、心理、廉政、纪检、限权、左右、初心、首位、源头、民主)主要抓手:政府指示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落实上级领导布署、思想xx建作风廉政、领导小组、省政府报告、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廉政教育、纪律效能、安全意识教育、一票否决、xx领导、民主监督两个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两个根本:根本上消除隐患、根本上解决问题统筹发展与安全,生产安全是个伴生概念二、组织层面(原则、议事、咨询、参考、决策、执行、支撑、会议、查漏、补缺、宣传、表彰、典型、推广、举报、保险、联席、联合、联防、联控、协调、奖励)主要抓手:安全生产会议、重要事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要文件、专家队伍、重要活动、执法队伍装备、建设投入、重要文稿讨论、程序化工作、征求意见、安全生产月、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现场会、参观会、政策宣传、新媒体应用宣传推广、群众举报奖励、工伤保险、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工作协调机制、改善条件防治事故抢险给与奖励、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例如:三年专项行动“三报告”煤矿自查、监管排查、监察执法三个报告。

“四个专项整治”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执业、矿山外包工程、资源整合煤矿以及托管煤矿。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

管理方法:思想上正视重视广视,管理上锻炼淬炼提炼,体制上建立健全健壮,技术上传真传导传承,基础上仔细详细细致,职责上分区区别区域,风险上预备预查预防,隐患上检查明查巡查,治理上治本法治根治,专业上专家专人专门,方式上实效实际实在,发展上创新交流推广。

三、发展层面(阶段、环境、周边、国际、国内、行业、配套、资金、产业、规划、投入、安全费用、基础、能力、评估、论证、支持)主要抓手:十四五规划、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总体框架、国内外特大型企业发展特点、总体布局总体情况、项目资金、重大项目工程、经济运行调度、安全费用使用监督、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风险评估、安全论证四、许可层面(许可、检测、评价、设计、停复产、验收、审查、资格、合格、施工、生产、使用、批准、工程质量、注册、认证、核准、取缔、撤销)重要抓手:安全生产许可证、行政处罚、资格证、检验检测、安全评价、安全专及设计、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生产能力核定、高产高效、停业整顿、复产验收、技术审查、资格证、合格证、三同时、工程质量认证检测检验机构安全评价机构台账:资质有效期、执业范围、检验检测评价目录及结果、外省资质备案及目录管理、一季度一调度。

(完整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完整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实施方案》的精神,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落实基层预警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初级中学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

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

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干预、预警和应急”,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详细整理版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详细整理版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详细整理版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

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

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①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理学详细整理版社会⼼理学考试整理空⽩部分可⾃⾏填写答案。

考试题型:⼀、判断题 5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三、简答题 5题,每题6分答出要点四、论述题 3题,每题15分答出要点+论述第⼀章1、社会⼼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简答题只需答以下三个要点,论述题则需要展开)谁提出的?(1)思辨期(社会⼼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在我国古代是由孔⼦提出;西⽅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

(2)经验描绘期(社会⼼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3)实验期(社会⼼理学成熟与独⽴发展阶段)2、社会⼼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理与社会⾏为(2)个体⼼理与群体⼼理(3)社会交互作⽤与交往3、社会⼼理学的研究⽅法?(1)实验法(2)⾮实验法(相关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等第⼆章(不⽤复习)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定社会所认可的⼼理——⾏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理——⾏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3、社会化的四个⼼理机制?(1)⾓⾊引导机制(2)社会⽐较机制(3)社会学习机制(4)亚社会认同机制4、⾃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内在⼀致性(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3)决定着⼈们的期望第四章1、社会知觉的含义P99 答案为书上内容的整合社会知觉是对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即对由⼈的社会⽣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的知觉,包括担任社会⾓⾊并具有⼈性的⼈、⼈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等的知觉。

2、印象的形成P1033、影响印象形成的条件?(依据⽼师⼝述听写的答案)P104-105意识与潜意识安德森的信息整合法则:平均法则、加权平均法则4、刻板印象P111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们对某个群体中的⼈形成的⼀种概括⽽固定的看法。

⽣活在同⼀低于或⽂化背景中的⼈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性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管理学心得体会篇1学习了《管理学》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使我重新认识了管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帮助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或组织中,那么他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管理学》这门学科分为五篇。

第一篇总论使我了解《管理学》的起源和怎样一个发展过程。

在这一篇中,我学到了古代以及现代的经典《管理学》原理和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经典的管理学榜样。

管理的最重要原则——以人为本。

这和现代的管理理念一致,“以人为本”,在这里,我才真正的在书上接触到了这个观念。

其次,管理者中的“人际技能”,这又映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点。

再次:分工与协作,分工要求各尽其职,协作便又是现在热炒的“团队精神”。

老师在总结这一章时,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浅的五点意见:1:自我超越(pemonal mastey);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s);3:建立共同的愿望(building shared vision);4:团体学习(team leaning);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第一:了解了这门课的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是“道德与社会责任”,我想无论是那门课,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道德与责任”便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能够得以生存的关键。

人生观,价值观,价值取向也被提到了。

其次,全球化管理。

这一点是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

还有就是“信息管理”,这是一个新观念,因为以往没有,这也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

Internet 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这就不断要求现代人要专门化的从事这门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GD/FS-8772(管理制度范本系列)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详细版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心理学与安全管理详细版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

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

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

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

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

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

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

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

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

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

产生错觉的机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用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事实,这是劳动者的本能。

但由于生产环境异常特殊,它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劳动者的经验有时用不上,这就会引起人的思维错误。

要避免生产上的不安全行为,首要的是排除思维上的失误。

影响人们正确思维,导致不安全行为乃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习惯定向。

所谓习惯定向是指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如果多次运用同样的方向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那么就会使人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去寻求新的,安全的,更佳的方法,甚至形成机械地,盲目地习惯反应的倾向。

事实上,现场事故统计表明,“总这么干,习以为常,从没感到有什么危险,生产任务照样顺利完成”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事故,不要紧,我有经验”等习惯定向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占中国20%~25%左右。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

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

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

当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会感到舒适、畅快。

这将会使人的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事故也随之减少或消除。

这类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的情感称为“增力情感”。

相反,若作业者带着悲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

这类情感使作业者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增多,事故频率加大,心理学称之为“减力情感”。

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操作人员具有增力情感,并给予保护,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要极力避免操作人员带着减力情感进行作业,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心境和激情是情感的两种形态。

人们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如精神舒畅或闷闷不乐。

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物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当人产生某种心境后,就会影响全部生活和工作,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相同的情感。

心境是有原因的。

从客观上来说,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或挫折、健康状况,甚至时令节和气候变化、环境事物的变更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是影响人的心境的主观原因。

心境既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可压抑人的积极性,前者起增力情感的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起减力情感的作用,增加事故的发生。

因此,每一个作业者,都应当成为心境的主人,应当自觉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感状态。

激情是由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所发生的突然而重大的变化引起的。

狂欢、激昂、热情奔放或恐惧、愤怒等都属于激情。

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对自己的控制减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

作业现场常常会出现因操作人员有特别高兴或忧虑和生气的事情而发生事故。

例如因作业人员与同事或家属发生争执,大吵大闹,或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感情冲动,思想不集中,忘记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意志是人在实践中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

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或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

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他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

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

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二、个性与安全行为的关系个性是影响作业者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即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兴趣、能力、性格与气质等方面。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

因此,我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兴趣是个性的一个侧面。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兴趣对于一个人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任何人,只要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地以至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俗话说“乐而不倦”,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便会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

防止工伤事故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建立和维持人们对安全工作的兴趣。

美国有人提出安全工作三项原则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持兴趣,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操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对注意安全的兴趣。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根据劳动者的特长,例如运用兴趣迁移规律,发挥“兴趣效能,通过多种形式把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如企业领导组织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工人的劳动能力以及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相应地采取安全措施的能力等等。

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并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的感知、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安全教育和训练及特殊工种培训就是要在工人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达到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搞好安全生产。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反应速度、强度和表露的隐显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寡断、果断、勇敢、懦弱、勤劳、懒惰。

性格和气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但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性格对于人的动机、行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因为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想观点制约着人的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习惯和意向。

因此,人的性格与人的安全生产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事故统计表明,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性格不好,马马虎虎,也会常常发生事故。

事实上,有的企业工人,进厂二十余年,连皮都没擦伤过,而有的人进厂几年就发生多次工伤事故。

这虽然与操作者的年龄,操作技术、工种等因素有关,但性格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具有良好的性格的操作人员,他们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动作敏捷;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操纵机器不莽撞,不蛮干。

因此,他们很少发生事故。

而那些具有鲁莽、高傲、懒惰等不良性格的作业者。

往往促成不安全动作而导致伤亡事故。

人的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变化,即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因此,应用心理学于安全管理与教育中,就是要利用性格的这种稳定性和可塑性,深入发掘和发展劳动者的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谦虚、克己、自觉和自制等良好性格;克服和防止那些易于产生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的不良性格,如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等等。

三、结束语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可分为对人和物两大类的管理。

其中对人实行安全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对劳动者进行科学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及企业领导人应从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对易于产生和重复不安全动作的人,给予积极的心理调节,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觉正确性,保护他们的增力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消灭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并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特性,诸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去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动劳动者与伤亡事故作斗争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