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合集下载

南北朝文学中对佛教的借鉴与影响

南北朝文学中对佛教的借鉴与影响

南北朝文学中对佛教的借鉴与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没有伟大的文学巨匠出现,也没有一部能够代表整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但是,南北朝时期却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文化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对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 对诗歌形式的影响南朝宋人谢灵运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首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句词的形式是四字一句,与佛经中的格律相似。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唱诵声是由固定的音节韵律组成的,这种音节韵律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形式产生了影响。

唐代李白的《将进酒》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从佛经中借用的形式。

2. 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对南北朝时期文学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佛教的出世思想和禅宗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学。

南朝宋人谢灵运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出世的思想。

北魏人崔颢的《黄鹤楼》中也表现了禅宗的思想。

诗歌中常常写到世俗生活的烦恼和不如意,表达了对纷扰尘事的不满和对出世境界的向往。

3. 对文学内容的影响佛教的精神内涵和文学内容相契合,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内容中也有一些描写佛教主题的作品。

南朝南朝梁人徐陵的《西华山》,就是描写佛教经典《华严经》和《金刚经》中的内容。

这里所述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出现了佛教主题。

二、南北朝文学对佛教的借鉴和吸收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佛教相互借鉴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双向的影响。

1. 对佛教思想的吸收南北朝文学中出现了很多与佛教思想相似的东西。

庾信的《临江仙》、徐陵的《西华山》、阮籍的《临江仙》等一些名篇中出现了很多佛教中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承续了汉魏时期佛教文学的传统,不仅吸收了佛教出世思想,而且还吸收了佛教中的道德观念以及宇宙观等等。

2. 对佛教文学的借鉴南北朝文学在风格上受到了佛教文学的影响,有些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佛教文学很像。

南朝文人士陆机发表的《述瑶》、祘无庸的《敬和堂集》,北魏孝文帝曹丕的《三要》,乃至唐代李白的诗中,都有不少描写佛教主题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与思想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与思想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与思想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哲学与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历史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佛教思想家,他们对佛教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思想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魏晋佛教哲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本身是一种以解脱人类苦难为目标的宗教思想,而其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也深深吸引了那些关心人生意义和超越现实的士人和知识分子。

一个重要的佛教哲学家是鲁迅,他是佛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鲁迅致力于佛教的研究,潜心修习佛法,并将其思想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

他提出了"空"的概念,强调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和虚幻的,追求让人从欲望中摆脱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除了鲁迅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佛教思想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道安和惠能。

他们分别是魏晋时期的僧人,通过对佛经的研究和对禅宗的修行,对佛教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道安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他对佛教的研究和宣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心地"的概念,强调一个人实现解脱必须要先净化自己的心灵。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修行和净化内心才能达到解脱。

因此,他提倡禅修的方式,让人们通过专注和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惠能是魏晋时期禅宗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对佛教哲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强调人们只有通过直接体验和领悟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他主张的"默照"是禅宗的重要修行方式,通过静坐冥想和观察自己的内心潜意识,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和宇宙的真相。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也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上对传统的中国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思想家们强调直接体验和亲身实践,他们抛弃了传统语言和逻辑的束缚,追求超越概念和文字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契合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契合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1 0期 (学院 1 1 级戏 曲影视文学专业 3 班 天津 3 0 0 3 8 7 )
摘要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 国时期思想的 又一大思想解放时期,各学说 并行 ,玄学的兴起 , 佛教的兴盛 , 道教 的风行 , 使汉代唯儒独尊的现象相对衰微。 尤其是此时期的佛教 ,在 宗教里更算得上是迎来 了空前的繁荣。统治者大肆兴建寺庙 ,同僧人 来往 ,佛教为魏晋 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 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 在历 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 ,有力地促进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艺术的发展。音乐、舞蹈、绘画、雕 塑、书法乃 至园林建筑尤其是诗歌 ,在这一时期都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 。在文 学史上 占据 了重要 的地位 。 关键 词:魏晋 南北朝 ;佛教 ;文学 ;诗歌
春秋 战国时期 ,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重 要 一席 之地 的即是先秦 散文 。 当时百花 齐 放 、百 家争鸣 的文化 氛围促 进 了文学 的繁 荣 ,也迎来 了文化光辉灿烂 的时代 , 尤其是 儒 、墨 、道、法几家学说 ,奠定 了中国传 统 文化 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 国 “ 百 家争 鸣 ”以后 ,我 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 的时 代 。这一时期 ,在文学思想 、文学 的题材 、 体裁 以及整体风貌上 , 都 呈现出许 多新 的变 化 。各种学说 同时并兴 , 某些异端思想也得 以流行 , 这就带来了社会思想 和学术文化 的 相对 自由及多元化。玄学的兴起 , 佛教 的兴 盛 ,道教的风行 ,使汉代 唯儒独尊 的现象 相 对衰微 , 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有 明显 的局 限性 ,但是在历史行程 中,无疑是 重要 的进 步, 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发展 。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 、书法乃 至 园林建筑尤其是诗 歌, 在这一时期都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宗教里 主要是道教 和佛教的发展是最 为活跃 的。 在这里我想分 析 一下佛 教的兴起 和发 展对 于魏晋 南北朝 时期文学的影响。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 ,释迦牟尼 在古 印度创 建了佛教 。“ 汉 哀帝元 寿 元年 ( 公元前 2年 ) , 博 士弟子景卢受 大月 氏国 王使伊存 口授 《 浮屠经 ’ (《 三国志・魏 书 乌丸鲜卑 东夷传 》裴松之注引 《 魏 略・西 戎传 》 ) ,这是 中国佛教初传的历史坐标。 佛教的传人和佛经的大量翻译 , 在 当时 引起了震动 , 其震动所波及 的文化领域包括 思想 、政治 、经济 、文学、绘画、建筑 、音 乐 、风俗等 。仅从佛寺的修建情况 , 就可 以 看 出佛教影响之大。 今存 的古寺 名刹 中有许 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 如 甘露 寺、灵 隐寺 、 云冈石窟、少林寺、 寒山寺等等。北 魏末 。 寺 院约三万馀座 , 僧尼约二百馀万人 ( 见唐法琳 《 辩证论 》卷三、唐道世 《 法苑 珠林 》卷一 二o ) o再从佛教与政 治的关系 方面来看 , 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 佛教 , 梁 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人 寺。东晋名僧 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北朝虽然有禁佛 事件 。但总 的看来历 代帝王 还是 扶植佛 教 的。由此可 以看出 ,佛教 已经为魏晋南北朝 文学营造了一种新 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 佛教传人 、佛经汉译对 文化各领域 、各 社会阶层产 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 的世界 观 、价值 观深 深 的影 响 了当时 的文 人。 文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曹植 曾为 月氏人 支谦 详定 所译 《 太子 瑞应本 起 经》 。又游东阿鱼山 , 忽 闻岩岫里有诵经声 , 清通深亮 , 即效而则之 。 “ 今之梵唱 ,皆植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 北魏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教”,在他 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见诸沙门、道士,皆 致精敬”
统治阶级扶植佛教,不仅把佛教看作是一种祈 福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自觉地把佛教 当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制定了比较完备的 僧官制度。
❖ “监福曹”是国家对佛教的管理机关。 ❖ “道人统”是国家任命的僧官。
❖ 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与排佛者之间进行了一场 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争论。
❖ 神灭论主张人死则形神具灭。代表人物:范 缜《神灭论》
❖ 神不灭论认为人死而灵魂依然存在。代表人 物: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1、范缜《神灭论》
❖ 《神灭论》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 释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和形是相互 结合的统一体:
❖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
❖ 范缜在文中还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的形体 与精神的关系比作是刀口与锋利的关系。
❖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 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
❖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以及富有哲理的雄辩 色彩,使《神灭论》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 名篇之一。
❖ 故后世净土宗尊称 他为“净宗初祖”。
❖ 东晋是一个对自然山水觉醒 的时代,众多文人墨客淡泊 名利、藐视权贵,自觉走出 狭小书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 谢灵运率先创立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则成为田园诗派的创 始人。
❖ 慧远则写下了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山水游记《庐山 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
3、《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片段
❖ 慧远(334—416),俗姓 贾,中国东晋山西人,从 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 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 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 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 岁时,前往太行山聆听道 安法师讲《般若经》,悟 彻真谛,感叹地说: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特点
(1)重义解轻信仰;文人们关心的是佛教教
义,但不热衷于佛的信仰。 (2)儒释调和;文人们通常把佛教思想与占 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统一起来,儒释互为表 里来寻求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没有解决好的 关于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
(二)佛教与玄言诗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流行,为文人接受佛教提
涅槃学派:
是以研习和弘扬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
教学派;其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 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神灭与神不灭的“佛教事件”
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与排佛者之间进行了一场
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争论。 神灭论主张人死则形神具灭。代表人物:范 缜《神灭论》 神不灭论认为人死而灵魂依然存在。代表人 物: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急剧发展的时期,
据唐法琳《辨正论》记载,魏国境内曾有 “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如此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的
大力扶植。 南朝梁武帝以为道有96种,唯佛为尊;他曾 施舍千万财物,广建寺庙,立八仗佛,富丽 堂皇,宏伟壮观。 北魏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教”,在他 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见诸沙门、道士,皆 致精敬”
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形尽神灭”的观 点。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精神是无名无相的,它能感受到外物而活动,也能 凭借某种规律而行动;虽然能感受到外物,但它本 身不是物,所以物消失了,它仍然存在;虽然能凭 借某种规律,但它本身不是规律,所以规律不在了, 它依然永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时期,当时佛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在魏晋时期的传播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说时期、译经时期、确立时期。

传说时期是指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佛法只是口耳相传,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字记载。

根据传说,佛经是借助于外部神力,如播音天或金刚力士等帮助,传达了佛陀的教诲。

在这个时期,佛教还没有在中国得到真正的传播。

译经时期是指佛教教义开始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到中国,由志士愿意前往印度神学院专门学习佛法,再翻译成中文传到中国。

在这个时期,因为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中国对佛教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确立时期,也称佛教汉化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学者开始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和风格的佛教文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社会影响随着佛教经书和学派不断涌入中国,佛教逐渐成为了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首先,佛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和宗教理念。

佛教强调无我、空、缘起等思想,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人生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次,佛教规定清净四德:慈、舍、戒、净,对于当时治乱不安的魏晋南北朝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疗愈作用。

最后,佛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观念和文化交流作用,致力于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佛教在当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既具有独特的意义,又通过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现象。

佛教教义通过汉译佛经进入中国,在语言和文学上与中国先民的思想和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有一些交融的必要性,因为汉语的演变和于佛教教义理念上的互补相辅,使佛教思想不断进一步汉化。

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文学、美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卓越论述。

经过无数志士的努力,佛教逐渐被接受和认识,成为一个广泛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交流平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其中佛教文化和思想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佛教的传入及发展随着东汉末年社会的衰弱和蚕食,北方人口大量流动南方,佛教也随之传播。

据史书记载,佛法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世纪中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信仰和思考方式,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家思想一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被视为一种新的宗教观念,其在哲学、文学、艺术和政治方面对中国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佛教传教士的宣传、后代佛教僧侣的不断努力、东汉末年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等。

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文化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也逐渐开始吸纳佛教的影响,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也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特点之一。

二、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和文化层面,还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层面。

佛教强调个体的自我性和心灵救赎,这与儒家思想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相去甚远。

因此,佛教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有着重大的影响。

1. 文化层面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崭新思想和文化概念,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缘起”概念,他的产生对于整个唐代的佛教哲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唐代,缘起的思维模式被更廣泛运用到了具体的思维实践中,这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而成了唐代佛教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佛像、佛教经文等等都为当代以至后来的视觉和文学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社会层面佛教的传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也备受关注。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一、佛教文化1.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

但是,真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佛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的。

当时,佛教的传播有多种途径,既有通过中亚和西域传入的东晋佛教,也有通过南海传入的南方佛教,并在中国本土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和追捧。

2.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主张“空”、“无我”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为”、“有我”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

佛教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反思,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

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密切联系,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3.佛教文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楞严经》和《法华经》。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此外,《大智度论》、《华严经》等佛教文学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佛教艺术1.佛教造像佛教典故表现的造像被晋代人深刻理解并在造像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佛教造像通常以佛陀本身为其主题,也可以是佛祖的不同化身。

这些造像不仅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佛教壁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佛教壁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浅浮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将浅浮雕、刻线、彩绘相结合,在视觉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3.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得到了广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建筑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精英。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但正式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

由于汉朝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随着汉朝的衰落和分裂,佛教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力。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真正成为一种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文化。

佛教在这个时期的传播和扎根,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周围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

佛教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推动。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生活日益繁忙。

佛教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心灵的安宁和思想的寄托。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教团为例,当时的佛教教团可以轻松地穿越国界,将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各地。

佛教教团通常由一些有着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士组成。

这些人士不仅掌握了佛教经典的精髓,还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们以佛教教义为核心,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理性又富有情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在思想框架、宗教庙宇、艺术表现、文学创作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思想家如竺法深、慧远、慧灯等在经学、哲学和逻辑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些寺庙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上的珍品,而且也是佛教文化在建筑和艺术方面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创作,擅长于描写情感,通常把佛教的思想融入到文艺作品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历史地位也非常的重要。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不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还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演变。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佛教最初是从外来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特别是晋代,朝廷的宣传和推广,使得佛教文化得以进一步的普及和深化。

佛教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它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佛教文化强调四谛、八正道、烦恼和涅磐等概念,这些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佛教文化还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不乏一些争议和问题。

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变革显得尤为明显。

首先,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教义和学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经译注和经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创新,人们对于佛教的学术和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佛教文化也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间信仰等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实践和传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在北魏时期,佛教徒由于受到限制和压迫,开始向南方迁移和传播,从而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佛教文化的实践方式也从传统的出家僧侣转向了在家信徒,佛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愈发密切。

最后,佛教文化的演变还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

比如一些佛教徒的腐败和世俗化,一些佛教活动的超商业化和虚无缥缈化等,这些都是佛教文化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难题。

三、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启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影响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从外族文化变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后来的历史方式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状况、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献的特点。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状况1.1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发展的时期之一,也是佛教在中国逐步转变成为本土文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的时期,佛教传入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2佛教的传播途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通过外来官僚、商人、僧人等逐渐传播开来。

其中,外来僧侣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将佛教思想传入了中国,还在传播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使佛教思想的传播更加深入。

此外,一些地方政治权力的崛起和发展也为佛教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如四川的蜀汉、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梁、陈等。

1.3佛教的传播趋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成为了一个趋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在接受和传播佛教思想。

特别是在统治阶级中,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些皇帝、王侯、官僚开始信仰佛教,并在各自行政区域内修建寺庙、塔城等,推广佛教教育。

这无疑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2.1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佛教逐渐从外来文化转变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文化影响在言、志、行等方面均能体现出来。

佛教强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倡导人们追求“放下世俗的羁绊,超越缘起的束缚”,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如《庄子》、《论语》、《史记》等文化经典中均有佛教思想的体现。

初三历史《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知识点清单

初三历史《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知识点清单

初三历史《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知识点
清单
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知识点清单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背景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局势
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影响
1.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入和流行
2. 佛教对人们世俗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3. 佛教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三、道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与变化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兴起和发展趋势
2. 道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魏晋南北朝道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四、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与复兴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困境和挣扎
2.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的复兴与再传承
3. 儒家思想对社会道德和教育的影响
五、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的综合影响和特点
1. 不同宗教思想的交流和融合
2. 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对后世影响的意义
3. 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六、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知名人物与著作
1. 代表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的重要人物简介
2. 代表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的重要著作简介
七、魏晋南北朝宗教文化遗迹和文物
1. 保存至今的魏晋南北朝宗教建筑和寺庙
2. 魏晋南北朝宗教文物的精品和特色
以上是初三历史《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的知识点清单,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出现了一些主要宗教和文化潮流,并且这些发展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智慧和信仰。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

道教和佛教道教和佛教至今仍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中国道教创立于西汉末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道教受到了吸收新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包括北方少数民族的信仰和西域文明的文化。

佛教是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接受。

佛教诸如“度人”、“莲花”等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人物,如竺法云、慧远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和崇拜体系。

一些石窟中的壁画和佛像,例如洛阳白马寺的卧佛等,至今仍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作品。

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文学、哲学、音乐和绘画艺术得到重大发展。

它们产生了新的形式和风格,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繁荣时期。

许多汉族移民进入了南方,并渐渐与南特殊的文化相融合,如崇尚性感的汉南文化。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被中国文化与信仰所吸收。

此时期隋朝、唐朝将强制统一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被同化成了汉族。

因此两者的交流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语言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学者们学习了外国的皮书、诗歌和流行段子,以及一些外国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包括了南亚文化和中亚文化。

这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体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信仰和文化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特殊品质和形式,也形成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被视为佛教与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其他宗教信仰也同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持有,形成了多元、多样的宗教体系。

本文将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展开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1. 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佛教作为一种印度的宗教信仰体系,第一次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匈奴和鲜卑等,对佛教的宣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佛教与社会的相关性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其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佛教提供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寄托,给予人们对苦难世界的安慰与希望。

3. 佛教的影响力与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佛教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同时,佛教寺庙也成为人们信仰和追求宗教方面的极重要场所,佛教僧侣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

二、其他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1. 道教的兴起与佛教并驾齐驱的宗教信仰是道教。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炼丹修炼等,与佛教的教义有所区别。

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继续尽管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并未完全被替代。

中国神话、儒家经典等仍然在人们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多元性的一面。

三、佛教与宗教信仰的影响1. 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在中国的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3)

魏晋南北朝文学(3)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1、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追溯到《汉书·燕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铬律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与宗教关系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不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还在社会生活中,宗教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学与宗教在这个时期的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是非常繁荣的,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如曹操、诸葛亮、杜甫、李白等等。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还融入了很多宗教的元素。

例如,《庄子》、《老子》等著作都是对道家思想的总结和概括,而这些哲学思想又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佛说缘起经》、《华严经》等佛教经典也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些经典中,往往融入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纪录了佛教的历史和传统,更是对艺术、文学和哲学的深刻探讨。

其次,文学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而这些又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佛教的“戒、定、慧”三学、道家的“无为而治”等,都是对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的高度总结,这些思想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此外,文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宗教的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主要得益于佛教经典和宗教文学。

佛经中的故事、寓言、诗歌等,不仅仅是对佛教思想的概括和表达,更是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透彻反映。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深受当时居民的青睐。

总体而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这个时期文学繁荣、宗教兴盛,两者不仅仅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和影响,更是在社会生活中互相联系和作用。

正是这种紧密而深刻的关系,推动了当时文学和宗教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于中国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据传说,佛教最早是由景教和尸利弗尸摩护法两位护法从西域传入中国,汉武帝时期,佛教曾经传入汉朝。

但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矛盾尖锐,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在困境中,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特点1.禅宗文化的兴起禅宗的诞生和发展,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禅宗注重体验、感觉、直觉和真实性,追求人的内心解脱和超越,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相吻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2.文艺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萌芽了许多新的形式,如壁画、佛像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这些艺术作品的创建和发展,不仅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创新,也为后来的唐代佛教艺术奠定了基础。

3.僧侣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修行的中心由居士客家转向僧侣客家。

随着僧侣文化的发展,僧侣们开始开展宗教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了佛教的软实力,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转变1.传统宗教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转变,不仅涉及佛教等新兴宗教的增长,还涉及到传统宗教的转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的信仰存在了一定的衰退,而佛教则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信仰。

2.社会氛围的转变之前提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整个社会处于建立新秩序的阶段。

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宗教信仰的转变。

佛教宗教信仰强调忏悔、自我宽容、超越肉体等,满足了当时人们内心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从而得到了广泛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题破山寺后禅院

慧远(334—416),俗姓 贾,中国东晋山西人,从 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 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 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 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 岁时,前往太行山聆听道 安法师讲《般若经》,悟 彻真谛,感叹地说: “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 秕。” 于是削发出家,随从道安 法师修行。

后来入住庐山东林
寺,与刘遗民 等人 结社,专修“净土” 之法,以期死后能 往“西方极乐世界” 故后世净土宗尊称 他为“净宗初祖”。
东晋是一个对自然山水觉醒
的时代,众多文人墨客淡泊 名利、藐视权贵,自觉走出 狭小书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谢灵运率先创立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则成为田园诗派的创 始人。 慧远则写下了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山水游记《庐山 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
5、庐山东林杂诗 (晋)慧远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这首诗写慧远登临庐山时触景生情,产生了对佛理 禅机的感悟。 高山上散发着清新空气,幽谷中驻留着神仙踪迹。 稀有细微的声音演奏着天地的万籁,只听到山泉叮 叮咚咚响。 有一位游人在这里信步漫游,随意走没有目标。 挥手拍击云门曲,思考着内心的障碍怎样去突破。 私心杂念不断碰撞佛门玄理,但性体和法相之间是 没有分隔的。 怎么样才能不借助冲天之羽翼,也可以飞过九霄云 天呢? 妙境来源于平和的心,开悟时一定会胜过三界。
4、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约470—527),北朝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 览群书,广游天下、四处搜集 各地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 事、神话传说,撰写《水经注》 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 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 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昙学派:亦称毗昙宗,起于南北朝。 以研习和传播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及 其思想的佛学派别。它主要是通过对佛教法 相的分析来表述“四谛”等佛教的基本思想 以论证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成实学派:
是研习并弘扬《成实论》的佛教学派。“成
实”意为成立“四谛”真实的道理。其主要 思想是人法两空,人空如瓶中无水,法空如 瓶体无实,人法皆无自性。
涅槃学派:
是以研习和弘扬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
教学派;其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 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神灭与神不灭的“佛教事件”
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与排佛者之间进行了一场
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争论。 神灭论主张人死则形神具灭。代表人物:范 缜《神灭论》 神不灭论认为人死而灵魂依然存在。代表人 物: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急剧发展的时期,
据唐法琳《辨正论》记载,魏国境内曾有 “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如此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的
大力扶植。 南朝梁武帝以为道有96种,唯佛为尊;他曾 施舍千万财物,广建寺庙,立八仗佛,富丽 堂皇,宏伟壮观。 北魏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教”,在他 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见诸沙门、道士,皆 致精敬”
1、范缜《神灭论》
《神灭论》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
释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和形是相互 结合的统一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
范缜在文中还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的形体
与精神的关系比作是刀口与锋利的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 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以及富有哲理的雄辩 色彩,使《神灭论》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 名篇之一。
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形尽神灭”的观 点。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精神是无名无相的,它能感受到外物而活动,也能 凭借某种规律而行动;虽然能感受到外物,但它本 身不是物,所以物消失了,它仍然存在;虽然能凭 借某种规律,但它本身不是规律,所以规律不在了, 它依然永恒。
3、《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片段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 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 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 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 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 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 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 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 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 披面;柽松芒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统治阶级扶植佛教,不仅把佛教看作是一种祈 福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自觉地把佛教 当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制定了比较完备的 僧官制度。
“监福曹”是国家对佛教的管理机关。 “道人统”是国家任命的僧官。 “僧祇户”是专供僧侣谷物的农户,多为掠
夺过来的俘虏。 “佛图户”是专为寺庙充劳役和耕种的奴隶, 由判重罪的犯人充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