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原理及实验方法-英文
免疫共沉淀技术原理和操作流程

三、纯化与检测 经蛋白质与DNA 解偶联,DNA片段纯化
等处理后,用PCR等方法检测DNA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
注意事项
条 超声波破碎条件的选择
件 选
抗体量的选择
择 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对 Input对照
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 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
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
操作步骤
一、固定 在活细胞状态下,用甲醛固定蛋白质-DNA复
合物,然后用化学(微球菌酶)或者机械(超声波)的手 段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
二、免疫沉淀 利用目的蛋白质的特异抗体通过抗原-抗
,得到相应肽列标签 4.搜索数据库分析目的蛋白相关数据进行后续研究
染色质免疫沉淀 (CHIP)
➢ 研究体内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可以灵敏地检测目标蛋白与特异DNA 片段的结合情况,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与 基因表达的关系。
CHIP原理
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 物
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 质小片段
优点和不足
优点
1.可以分离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 2.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避
免人为影响。
缺点和局限性
1.难以检测蛋白质的低亲和力和短暂的相互作用 2.不能够确定第三种蛋白的桥联作用
应用及实例
应用领域:
免疫共沉淀实验用途非常广泛,但一般主要用 于低丰度蛋白的富集和浓缩,为SDS-PAGE和 MS质谱分析鉴定准备样品。
免疫共沉淀技术
• 定义及原理 • 操作流程 • 优点和不足 • 注意事项 • 应用及实例 • 展望
免疫共沉淀

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Co- Immunoprecipitation, Co-IP)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的Protein A或G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
1.原理:在细胞裂解液中加入感兴趣蛋白的抗体,孵育后再加入与抗体特异结合的结合于Agarose珠上的Protein A或G,若细胞中有与兴趣蛋白结合的目的蛋白,就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复合物:“兴趣蛋白—抗性蛋白抗体—Protein A或G—Agarose珠”,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合物又被分开。
然后经免疫印迹或质谱检测目的蛋白。
2.实验步骤(1)转染后24-48 h 可收获细胞,加入适量细胞裂解缓冲液(含蛋白酶抑制剂),冰上裂解30min, 细胞裂解液于4°C,最大转速离心30 min后取上清;(2)取少量裂解液以备Western blot分析,剩余裂解液加1μg相应的抗体加入到细胞裂解液,4°C缓慢摇晃孵育过夜;(3)取10μl protein A 琼脂糖珠,用适量裂解缓冲液洗3 次,每次3,000 rpm离心3 min;(4)将预处理过的10μl protein A 琼脂糖珠加入到和抗体孵育过夜的细胞裂解液中4°C 缓慢摇晃孵育2-4h,使抗体与protein A琼脂糖珠偶连;(5)免疫沉淀反应后,在4°C 以3,000 rpm 速度离心3 min,将琼脂糖珠离心至管底;将上清小心吸去,琼脂糖珠用1ml裂解缓冲液洗3-4次;最后加入15μl的2×SDS 上样缓冲液,沸水煮5分钟;(6)SDS-PAGE, Western blotting或质谱仪分析。
3.优点(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都是经翻译后修饰的,处于天然状态;(2)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避免人为的影响;(3)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
4.缺点(1)可能检测不到低亲和力和瞬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2)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可能不是直接结合,而可能有第三者在中间起桥梁作用;(3)必须在实验前预测目的蛋白是什么,以选择最后检测的抗体,所以,若预测不正确,实验就得不到结果,方法本身具有冒险性。
免疫共沉淀

第十六章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第一节免疫共沉淀一.实验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tein A/G"特异性地结合抗体Fc段的现象而开发出来的方法,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主要用于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是否存在生理性相互作用。
其原理是: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保留下来。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进行免疫沉淀,那么在细胞内与X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被沉淀下来。
目前多将精制的protein A/G预先结合固化在agarose 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tein A就能吸附抗原及其结合蛋白,通过低速离心,可以将目的抗原及其结合蛋白与其它成分分离。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1.主要仪器微量高速4°C离心机;vortex震荡器;垂直混和器;Western blot 所需仪器。
2.试剂(1)蛋白定量试剂盒;抗体;PBS;protein A/G agarose beads;(2)Western blot所需试剂(参考本书第十七章免疫印迹);(3)NP-40蛋白裂解缓冲液(使用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150mM NaCl,0.5% NP-40,50mM Tris-HCl。
配置500mL 需要:5M NaCl 15mL,10% NP-40 25mL,1M Tris-HCl (pH8.0)25mL。
三.实验步骤1.转染24-48 h后,刮取细胞,转移到15mL离心管,1000rpm离心5min,用冰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一次,细胞沉淀用1mL冰预冷的PBS重悬,移至Eppendorf管,4°C 12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2.加入适量NP-40细胞裂解缓冲液(用前新鲜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冰上裂解30min, 每隔10min Vortex一次(每次大约30sec),4℃12000rpm离心1 min,上清移至新的Eppendorf管;3.蛋白定量,每组取适量(通常100μg-1mg)蛋白,用细胞裂解液调整体积使每组一致(通常总体积500-1000μL),加入40 μL (50% 悬浮液) Protein A/G琼脂糖珠;4.4°C孵育30min – 2h,以去除蛋白与Protein A/G琼脂糖珠的非特异结合(pre-clear);5.4°C,2500rpm 离心3 min,上清移至新的Eppendorf管;6.加入第一抗体,4°C旋转孵育过夜;7.次日,每管加入40 μL (50% 悬浮液) Protein A/G琼脂糖珠,4°C缓慢旋转孵育1–3h;8.4°C,2500rpm 离心3 min,小心吸去上清,琼脂糖珠用1mL裂解缓冲液洗3-4次;每次可样品置于4°C缓慢旋转孵育10min;9.最后一次吸干所有液体,加入40μl的1×SDS 上样缓冲液,Vortex,然后用离心机轻甩30sec;10.沸水煮5分钟,12,000rpm离心1min;11.SDS-PAGE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免疫共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是一种通过抗体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的方法,将抗原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从混合物中沉淀出来的技术手段。
免疫共沉淀主要用于分离和富集靶分子、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鉴定蛋白质复合物的成员。
免疫共沉淀实验基于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原理。
首先,目标分子会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然后,通过添加一种固定在磁珠、琼脂糖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的抗体,将复合物沉淀下来。
最后,经过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后,目标分子及与其交互作用的分子被纯化出来。
1.对抗原进行免疫沉淀:a.准备细胞或组织样品,适当处理样品以保持抗原的完整性;b.用适当的细胞裂解缓冲液击碎细胞或溶解组织样品,释放出蛋白质;c.将抗体与适当的固相支持物结合,如磁珠或琼脂糖;d.将抗体-支持物与样品混合,使抗体与对应抗原特异性结合;e.将混合物经过适当时间的搅拌、孵育,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f.将复合物与支持物一同沉淀,可通过离心、磁力等方式实现。
2.清洗和纯化免疫沉淀复合物:a.使用适当的缓冲液对复合物进行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b.重复洗涤过程多次,以确保复合物的纯化;c.使用适当的洗涤液将复合物从支持物中释放出来;d.将纯化复合物收集起来,以供后续分析或测量。
3.分析和检测免疫沉淀复合物:a. 可通过SDS-、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蛋白质分析;b.可通过质谱方法鉴定目标蛋白及其相互作用分子;c.可通过荧光探针标记等方法进行定量测量。
总结:免疫共沉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分离和富集方法,通过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从混合物中沉淀出目标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分子。
这一实验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和功能。
免疫共沉底

免疫共沉底(CoIP)免疫共沉淀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
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当用预先固化在argarose beads上的蛋白质A的抗体免疫沉淀A蛋白,那么与A蛋白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B也能一起沉淀下来。
再通过蛋白变性分离,对B蛋白进行检测,进而证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免疫共沉淀原理示意图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如下:预冷PBS,RIPA Buffer,预冷离心管、细胞刮子(用保鲜膜包好后,埋冰下),预冷离心机;2、将细胞培养板中的细胞置于冰上预冷,然后使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最后一次吸干PBS;3、根据不同的细胞量加入适量的预冷RIPA Buffer裂解细胞(1 ml/107个细胞、10 cm培养皿或150 cm2培养瓶,0.5 ml/5×106个细胞、6 cm培养皿、75 cm2培养瓶)4、将细胞在冰上放置5-10 min,然后使用移液器轻轻吹打细胞,如果细胞没有完全裂解,可以使用预冷的细胞刮子将细胞从培养皿或培养瓶上刮下,把悬液转到预冷的1.5 mL EP管中,4℃,缓慢晃动15 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5、4℃,14000 rpm离心15 min,立即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预冷离心管中,同时取少量裂解液以备 Western blot 分析;6、剩余裂解液中加如1 μg 相应的抗体,4°C缓慢摇晃孵育过夜;7、取10 μl protein A 琼脂糖beads,用适量裂解缓冲液洗3 次,每次3,000 rpm离心3 min;8、将预处理过的10 μl protein A 琼脂糖beads加入到和抗体孵育过夜的细胞裂解液中,4℃缓慢摇晃孵育2-4h,使抗体与protein A琼脂糖beads偶连;9、免疫沉淀反应后,在4℃条件下以3,000 rpm 速度离心3 min,将琼脂糖珠离心至管底;将上清小心吸去,琼脂糖beads用1 ml 裂解缓冲液洗3-4 次;最后加入15-20 μl 的1×SDS上样缓冲液,100℃煮5 min;10、SDS-PAGE, Western blotting 或质谱仪分析。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详细步骤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详细步骤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简称IP)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离复合物中的特定蛋白质。
它结合了特异性抗体与蛋白质-抗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利用抗体选择性地沉淀出目标蛋白质,并与其相关的复合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共沉淀实验的原理及步骤。
免疫共沉淀实验利用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相互结合的特异性,通过该特异性结合,将目标蛋白质及其相关的复合物选择性地沉淀出来。
该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在实验中,需要选择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2.抗体与蛋白质-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将抗体结合的蛋白质与复合物从样本中沉淀。
3.洗涤:洗涤沉淀的复合物,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和杂质。
4.释放目标蛋白质:将目标蛋白质从抗体中释放出来,以进行后续的下游分析。
1.细胞预处理:在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之前,需要将细胞或组织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刺激剂的刺激或疾病模型的建立。
可以选择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
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样本进行适当的裂解,以确保目标蛋白质的充分释放。
2.抗体选择:选择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也可以是特异性抗体。
此外,需要选择适当的免疫沉淀试剂盒,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抗原结合:将适当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一步骤可以在实验前进行或将其加入样本中进行。
为确保抗原-抗体结合的充分性,可以进行一定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
4.免疫沉淀:将抗原-抗体复合物选择性地沉淀出来。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免疫沉淀,例如蛋白A/G琼脂糖,特效筛选柱等。
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式从沉淀中收集复合物。
5.洗涤:洗涤步骤用于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和杂质。
洗涤液的组成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洗涤步骤需要进行多次,确保洗涤得到干净的复合物。
6.释放目标蛋白质:将目标蛋白质从抗体中释放出来,以进行后续的下游分析。
免疫共沉淀原理及注意事项-PPT精品文档

0.2 mM PMSF, 0.2%Tween 20
2.1免疫沉淀中抗体的选择
注意的问题:2.2抗体
使用对照抗体:(阴性和阳性) 阴性:单克隆抗体:同一种属的IgG 兔多克隆抗体:正常兔IgG 阳性:细胞内某种蛋白的抗体(做膜蛋白A, 用膜蛋白B)
未检测到目得蛋白或蛋白很少
注意的问题:1.裂解液
细胞裂解采用温和的裂解条件,不能破坏细胞 内存在的所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多采用 非离子变性剂(NP40或Triton X-100)。每种细胞
的裂解条件是不一样的,通过经验确定。
。 不能用高浓度的变性剂(0.2%SDS),细胞裂解
液中要加各种酶抑制剂,如商品化的cocktailer
可能原因 上操作并防止冻融 2.抗体浓度太低:调整抗体浓度,必要时设立浓度梯度,摸索最佳浓 度 3.抗抗体亲合力太低: 选用适合于IP和/或IB的相应抗体 4.IP抗体未与agarose珠子结合: 选用适合于IP的相应珠子,正确保 存防止变质或干燥 5.Tag未暴露在融合蛋白构象的表面:改变tag融合表达部位 6.裂解液严谨度太高: 改用低严谨度裂解液 处理方法 1.样品被蛋白酶降解: 添加蛋白酶抑制剂;所有操作保持4℃以下冰
proteinA/G-琼脂糖珠复合物
Protein A是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蛋白质,能特异
性地与人和哺乳动物抗体(主要是IgG)的Fc区结合。 目前多用protein A/G预先结合在argarose beads上。
ProteinA/G的作用及具体原理
“捕获”抗体,形成复合物,
抗体-目的蛋白-ProteinA/G beads ProteinA/G-garose beads 非共价健结合 共价结合
免疫共沉淀原理及注意事项

能沉降在beads上,残存在上清。缓冲剂太少则不能溶解抗原,过多 则抗原被稀释。 4. 确定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细胞中,而不是由于细胞的溶解 才发生的,这需要进行蛋白质的定位来确定。??
注意的问题:1.裂解液
刘岩 BC300 buffer 20 mM Tris-Cl, pH 8.0, 300mM NaCl, 0.2 mM EDTA, 10% glycerol(甘油), 0.2 mM PMSF, 0.2%Tween 20
2.1免疫沉淀中抗体的选择
注意的问题:2.2抗体
使用对照抗体:(阴性和阳性) 阴性:单克隆抗体:同一种属的IgG 兔多克隆抗体:正常兔IgG 阳性:细胞内某种蛋白的抗体(做膜蛋白A,
仪器、耗材
摇床、EP管、低温离心机、1.5mlEP管、制 冰机、移液器、吸头、水浴锅、细胞刮子
(乙醇洗干净风干)
Bradford法但可用BCA法或改良Lowry法测定蛋白浓度
裂解液成分
国内博士: 细胞裂解液: 50mM Tris-HC(lpH7.5), 150 mM NaCl, 至终浓度1mM、 proteinase inhibitor cocktail(混合物)。
免疫共沉淀
(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单系金
一 实验原理
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 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是确 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 的有效方法。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 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
改用高严谨度裂解液
实验仪器或液体被污染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一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
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
目前多用精制的pror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rgarose的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就能吸附抗原达到精制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
其优点为:(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都是经翻译后修饰的,处于天然状态;(2)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避免人为的影响;(3)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
缺点为:(1)可能检测不到低亲和力和瞬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2)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可能不是直接结合,而可能有第三者在中间起桥梁作用;(3)必须在实验前预测目的蛋白是什么,以选择最后检测的抗体,所以,若预测不正确,实验就得不到结果,方法本身具有冒险性。
二、准备工作:预冷PBS,RIPA Buffer,细胞刮子(用保鲜膜包好后,埋冰下),离心机1. 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最后一次吸干PBS;2. 加入预冷的RIPA Buffer(1ml/107个细胞、10cm培养皿或150cm2培养瓶,0.5ml/5×106个细胞、6cm培养皿、75cm2培养瓶)3. 用预冷的细胞刮子将细胞从培养皿或培养瓶上刮下,把悬液转到1.5EP管中,4℃,缓慢晃动15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4. 4℃,14000g离心15min,立即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5. 准备Protein A agarose,用PBS 洗两遍珠子,然后用PBS配制成50%浓度,建议减掉枪尖部分,避免在涉及琼脂糖珠的操作中破坏琼脂糖珠6. 每1ml总蛋白中加入100μl Protein A琼脂糖珠(50%),4℃摇晃10min(EP 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以去除非特异性杂蛋白,降低背景7. 4℃,14000g离心15min,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去除Protein A 珠子8. (Bradford 法)做蛋白标准曲线,测定蛋白浓度,测前将总蛋白至少稀释1:10倍以上,以减少细胞裂解液中去垢剂的影响(定量,分装后,可以在-20℃保存一个月)9. 用PBS将总蛋白稀释到约1 μg/μl,以降低裂解液中去垢剂的浓度,如果兴趣蛋白在细胞中含量较低,则总蛋白浓度应该稍高(如10 μg/μl)10. 加入一定体积的兔抗到500μl总蛋白中,抗体的稀释比例因兴趣蛋白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多少而异11. 4℃缓慢摇动抗原抗体混合物过夜或室温2h,激酶或磷酸酯酶活性分析建议用2 h室温孵育12. 加入100μl Protein A琼脂糖珠来捕捉抗原抗体复合物,4℃缓慢摇动抗原抗体混合物过夜或室温1h,如果所用抗体为鼠抗或鸡抗,建议加2 μl"过渡抗体"(兔抗鼠IgG,兔抗鸡IgG)13. 14000rpm瞬时离心5s,收集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去上清,用预冷的RIPA buffer洗3遍,800μl/遍,RIPA buffer有时候会破坏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内部的结合,可以使用PBS14. 用60μl 2×上样缓冲液将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悬起,轻轻混匀,缓冲液的量依据上样多少的需要而定(60 μl足够上三道)15. 将上样样品煮5min,以游离抗原,抗体,珠子,离心,将上清电泳,收集剩余琼脂糖珠,上清也可以暂时冻-20℃,留待以后电泳,电泳前应再次煮5min 变性。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免疫共沉淀(CoIP)概述及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研究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属于免疫沉淀技术的一类,常被用于鉴定特定蛋白复合物的中未知蛋白组分。
免疫共沉淀的设计理念是,假设一种已知蛋白是某个大的蛋白复合物的组成成员,那么利用这种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就可能将整个蛋白复合物从溶液中“拉”下来(常说的“pull-down”),进而可以用于鉴定这个蛋白复合物中的其他未知成员。
免疫共沉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是天然状态,第二是蛋白复合物。
免疫共沉淀的优势:与其他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如GST-Pull down、酵母双杂交等)相比,免疫共沉淀鉴定的相互作用蛋白是在细胞内与目的蛋白发生的天然结合,避免了人为的影响,因此符合体内实际情况,得到的蛋白可信度更高。
免疫共沉淀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1. 免疫共沉淀是建立在蛋白复合物成员间彼此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意味着松散结合的蛋白组分很可能检测不到;2. 由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以后,某些表位就会被掩盖,因此可能导致使用某一种pull-down抗体,无论怎么增加抗体浓度,也极少能将不到一半的目标蛋白复合物沉淀出来,如有必要最好使用多种不同抗体分别进行CoIP;3. 由于检测的是天然状态,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处理下,CoIP拉下来的蛋白复合物都可能是不同的,当然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得到的蛋白复合物成员也会越来越庞大;4. 如果使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的蛋白复合物中的目标蛋白,则需要在试验前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当然如果将蛋白复合物直接进行质谱分析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但需要得到较高纯度和浓度的蛋白复合物样品也非易事,并且成本较高;5. CoIP鉴定得到的蛋白间相互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也可能是间接作用,进一步区分还需要进行GST-Pull down等实验检测;6. 为了保证CoIP实验的可靠性和严谨性,需要使用复合物的不同成员分别独立进行CoIP实验,并且结果应该能够彼此验证,因为原则上使用复合物的任一成员进行CoIP都会得到其他所有成员[1]免疫共沉淀的一般操作流程(中英文对照):1.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Carefully wash cultured cells with pre-chilled PBS for 2 times.2. 加入预冷的RIPA裂解缓冲液(107细胞加入1ml);Add in cold RIPA lysis buffer (1ml for 107cells).3. 用预冷的细胞刮将细胞从培养介质上刮离,并转移到干净的1.5EP管中。
COIP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

COIP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COIP(Co-immunoprecipitation)又称为共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该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结合可以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共沉淀,进而检测目标蛋白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存在。
COIP 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功能和动力学等方面。
COIP方法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细胞裂解:首先需要获取含有目标蛋白的样品,可以是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提取物。
样品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最常用的是利用磷酸缓冲液含有盐洗涤细胞,从而打破细胞膜,使蛋白质裂解。
2.共沉淀试剂的制备:共沉淀试剂通常由特异性抗体与载体蛋白(如蛋白A/G或青霉素酰胺等)结合而成。
特异性抗体用于识别目标蛋白,载体蛋白则用于固定和沉淀抗体-抗原复合物。
载体蛋白通常具有亲和力,能够与抗体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3.共沉淀试剂的结合:将共沉淀试剂加入细胞裂解液中,使其与目标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
目标蛋白与抗体结合后,与载体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使复合物能够稳定。
4.免疫共沉淀:此步骤是COIP方法的核心,其目的是将目标蛋白及其相关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从细胞裂解液中沉淀下来。
常用的方法有加入蛋白A/G琼脂糖磁珠或微珠,使其与抗体-抗原复合物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通过磁力或离心沉淀下来。
此步骤通常需要进行数次洗涤以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5. 分离和分析:最后将COIP得到的蛋白复合物溶解或电泳分离,然后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目标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总的来说,COIP(共沉淀法)通过特异性抗体和载体蛋白的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实现了目标蛋白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共沉淀。
通过COIP 方法可以探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功能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操作步骤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操作步骤一、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
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
目前多用精制的pror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rgarose 的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就能吸附抗原达到精制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
其优点为:(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都是经翻译后修饰的,处于天然状态;(2)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避免人为的影响;(3)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
缺点为:(1)可能检测不到低亲和力和瞬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2)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可能不是直接结合,而可能有第三者在中间起桥梁作用;(3)必须在实验前预测目的蛋白是什么,以选择最后检测的抗体,所以,若预测不正确,实验就得不到结果,方法本身具有冒险性。
二、准备工作:预冷PBS,RIPA Buffer,细胞刮子(用保鲜膜包好后,埋冰下),离心机1. 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最后一次吸干PBS;2. 加入预冷的RIPA Buffer(1ml/107个细胞、10cm培养皿或150cm2培养瓶,0.5ml/5×106个细胞、6cm培养皿、75cm2培养瓶)3. 用预冷的细胞刮子将细胞从培养皿或培养瓶上刮下,把悬液转到1.5EP管中,4℃,缓慢晃动15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4. 4℃,14000g离心15min,立即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5. 准备Protein A agarose,用PBS 洗两遍珠子,然后用PBS配制成50%浓度,建议减掉枪尖部分,避免在涉及琼脂糖珠的操作中破坏琼脂糖珠6. 每1ml总蛋白中加入100μl Protein A琼脂糖珠(50%),4℃摇晃10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以去除非特异性杂蛋白,降低背景7. 4℃,14000g离心15min,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去除Protein A珠子8. (Bradford 法)做蛋白标准曲线,测定蛋白浓度,测前将总蛋白至少稀释1:10倍以上,以减少细胞裂解液中去垢剂的影响(定量,分装后,可以在-20℃保存一个月)9. 用PBS将总蛋白稀释到约1 μg/μl,以降低裂解液中去垢剂的浓度,如果兴趣蛋白在细胞中含量较低,则总蛋白浓度应该稍高(如10 μg/μl)10. 加入一定体积的兔抗到500μl总蛋白中,抗体的稀释比例因兴趣蛋白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多少而异11. 4℃缓慢摇动抗原抗体混合物过夜或室温2h,激酶或磷酸酯酶活性分析建议用2h室温孵育12. 加入100μl Protein A琼脂糖珠来捕捉抗原抗体复合物,4℃缓慢摇动抗原抗体混合物过夜或室温1h,如果所用抗体为鼠抗或鸡抗,建议加2 μl"过渡抗体"(兔抗鼠IgG,兔抗鸡IgG)13. 14000rpm瞬时离心5s,收集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去上清,用预冷的RIPA buffer洗3遍,800μl/遍,RIPA buffer有时候会破坏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内部的结合,可以使用PBS14. 用60μl 2×上样缓冲液将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悬起,轻轻混匀,缓冲液的量依据上样多少的需要而定(60 μl足够上三道)15. 将上样样品煮5min,以游离抗原,抗体,珠子,离心,将上清电泳,收集剩余琼脂糖珠,上清也可以暂时冻-20℃,留待以后电泳,电泳前应再次煮5min变性。
免疫共沉淀原理及步骤

免疫共沉淀原理及步骤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原理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tein A/G"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
目前多用protein A/G预先结合在argarose 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G就能达到吸附抗原的目的。
通过低速离心,可以从含有目的抗原的溶液中将目的抗原与其它抗原分离。
免疫沉淀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多,同时由于在非变性条件下进行实验,所以要得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不仅需要高质量的抗体,同时对免疫沉淀体系也需要有严格的控制指标。
免疫沉淀实验从:蛋白样品处理;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洗涤到最后的鉴定,每步都非常关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流程中每个关键步骤的质量,才能最终达到你的实验目的。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1)收获细胞,加入适量细胞IP裂解缓冲液(含蛋白酶抑制剂),冰上或者4℃裂解30min, 12,000g 离心30 min后取上清;(2) 取少量裂解液以备Western blot分析,剩余裂解液将1μg相应的抗体和10-50 μl protein A/G-beads加入到细胞裂解液,4°C缓慢摇晃孵育过夜;(3)免疫沉淀反应后,在4°C 以3,000 g速度离心5 min,将protein A/G-beads离心至管底;将上清小心吸去,protein A/G-beads用1ml裂解缓冲液洗3-4次;最后加入15μl的2×SDS 加样缓冲液,沸水煮10分钟;(4)SDS-PAGE, Western blotting或进行质谱分析。
一、样品处理:免疫沉淀实验成功与否,第一步处理样品非常关键。
免疫沉淀实验本质上是处于天然构象状态的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而样品处理的质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原的质量,浓度以及抗原是否处于天然构象状态。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免疫共沉淀实验(immunoprecipitation)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免疫反应的可视化。
该实验基于免疫学反应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分子结合,将目标分子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沉淀出来,以便进一步分析。
免疫共沉淀实验的原理是基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首先,需要选择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并对抗体进行纯化和标记,常用的标记物有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素等。
然后,将标记的抗体与样品中的目标分子充分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抗体与目标分子发生结合反应。
接下来,通过添加沉淀剂,例如蛋白A/G磁珠、蛋白G琼脂糖或亲和素等,将抗体/目标复合物与其他组分一起沉淀下来。
通过离心将沉淀物分离出来,然后用缓冲液洗涤,以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最后,将洗涤后的沉淀物进行破碎、蛋白质酶解等处理,并使用电泳、免疫印迹、质谱等技术对目标分子进行分析和鉴定。
在免疫共沉淀实验中,关键步骤包括抗体的选择和标记、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抗体与目标分子的结合、沉淀物的分离与洗涤以及沉淀物的分析和鉴定。
1.抗体的选择和标记:选择特异性结合目标分子的抗体,并对抗体进行纯化和标记。
例如,使用蛋白A/G或蛋白G将抗体结合于磁珠或琼脂糖上,再通过标记物的共价偶联(如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素等)对抗体进行标记。
2.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样品组织或细胞,将其裂解并得到包含目标分子的混合物。
裂解缓冲液的组成需要根据目标分子的特性进行优化,以保持目标分子的稳定性和活性。
可以加入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磷酸酯酶抑制剂和甲基化酶抑制剂等保护目标分子。
3.抗体与目标分子的结合:将标记的抗体加入到样品中,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可以在低温(4℃)下进行反应,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4.沉淀物的分离和洗涤:通过添加适当的沉淀剂,将抗体/目标复合物与其他组分一起沉淀下来。
常用的沉淀剂有通过蛋白A/G磁珠、蛋白G琼脂糖或亲和素等。
【精品】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操作步骤(可编辑)

免疫共沉淀C o-I P实验操作步骤------------------------------------------作者------------------------------------------日期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操作步骤一、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
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
目前多用精制的pror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rgarose的beads 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就能吸附抗原达到精制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
其优点为:(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都是经翻译后修饰的,处于天然状态;(2)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可以避免人为的影响;(3)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的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
缺点为:(1)可能检测不到低亲和力和瞬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2)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可能不是直接结合,而可能有第三者在中间起桥梁作用;(3)必须在实验前预测目的蛋白是什么,以选择最后检测的抗体,所以,若预测不正确,实验就得不到结果,方法本身具有冒险性。
二、准备工作:预冷PBS,RIPA Buffer,细胞刮子(用保鲜膜包好后,埋冰下),离心机1. 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最后一次吸干PBS;2. 加入预冷的RIPA Buffer(1ml/107个细胞、10cm培养皿或150cm2培养瓶,0.5ml/5×106个细胞、6cm培养皿、75cm2培养瓶)3. 用预冷的细胞刮子将细胞从培养皿或培养瓶上刮下,把悬液转到1.5EP管中,4℃,缓慢晃动15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4. 4℃,14000g离心15min,立即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5. 准备Protein A agarose,用PBS 洗两遍珠子,然后用PBS配制成50%浓度,建议减掉枪尖部分,避免在涉及琼脂糖珠的操作中破坏琼脂糖珠6. 每1ml总蛋白中加入100μl Protein A琼脂糖珠(50%),4℃摇晃10min(EP管插冰上,置水平摇床上),以去除非特异性杂蛋白,降低背景7. 4℃,14000g离心15min,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去除Protein A珠子8. (Bradford 法)做蛋白标准曲线,测定蛋白浓度,测前将总蛋白至少稀释1:10倍以上,以减少细胞裂解液中去垢剂的影响(定量,分装后,可以在-20℃保存一个月)9. 用PBS将总蛋白稀释到约1 μg/μl,以降低裂解液中去垢剂的浓度,如果兴趣蛋白在细胞中含量较低,则总蛋白浓度应该稍高(如10 μg/μl)10. 加入一定体积的兔抗到500μl总蛋白中,抗体的稀释比例因兴趣蛋白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多少而异11. 4℃缓慢摇动抗原抗体混合物过夜或室温2h,激酶或磷酸酯酶活性分析建议用2 h 室温孵育12. 加入100μl Protein A琼脂糖珠来捕捉抗原抗体复合物,4℃缓慢摇动抗原抗体混合物过夜或室温1h,如果所用抗体为鼠抗或鸡抗,建议加2 μl"过渡抗体"(兔抗鼠IgG,兔抗鸡IgG)13. 14000rpm瞬时离心5s,收集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去上清,用预冷的RIPA buffer洗3遍,800μl/遍,RIPA buffer有时候会破坏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内部的结合,可以使用PBS14. 用60μl 2×上样缓冲液将琼脂糖珠-抗原抗体复合物悬起,轻轻混匀,缓冲液的量依据上样多少的需要而定(60 μl足够上三道)15. 将上样样品煮5min,以游离抗原,抗体,珠子,离心,将上清电泳,收集剩余琼脂糖珠,上清也可以暂时冻-20℃,留待以后电泳,电泳前应再次煮5min变性。
Co-IP原理与方法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原理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tein A/G"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
目前多用protein A/G预先结合在argarose 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G就能达到吸附抗原的目的。
通过低速离心,可以从含有目的抗原的溶液中将目的抗原与其它抗原分离.免疫沉淀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多,同时由于在非变性条件下进行实验,所以要得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不仅需要高质量的抗体,同时对免疫沉淀体系也需要有严格的控制指标.免疫沉淀实验从:蛋白样品处理;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抗体-agarose beads复基本实验步骤(1)收获细胞,加入适量细胞IP裂解缓冲液(含蛋白酶抑制剂),冰上或者4℃裂解30min, 12,000g离心30 min后取上清;(2) 取少量裂解液以备Western blot分析,剩余裂解液将1μg相应的抗体和10—50 μl proteinA/G—beads加入到细胞裂解液,4°C缓慢摇晃孵育过夜;(3)免疫沉淀反应后,在4°C 以3,000 g速度离心5 min,将protein A/G—beads离心至管底;将上清小心吸去,protein A/G—beads用1ml裂解缓冲液洗3-4次;最后加入15μl的2×SDS 加样缓冲液,沸水煮10分钟;(4)SDS—PAGE, Western blotting或进行质谱分析.一、样品处理:免疫沉淀实验成功与否,第一步处理样品非常关键.免疫沉淀实验本质上是处于天然构象状态的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而样品处理的质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原的质量,浓度以及抗原是否处于天然构象状态。
所以制备高质量的样品以用于后续的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对免疫沉淀实验是否成功非常关键。
CoIP原理与方法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原理IP就是利用抗原蛋白质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tein A/G"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
目前多用protein A/G预先结合在argarose 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G就能达到吸附抗原的目的。
通过低速离心,可以从含有目的抗原的溶液中将目的抗原与其它抗原分离。
免疫沉淀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多,同时由于在非变性条件下进行实验,所以要得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不仅需要高质量的抗体,同时对免疫沉淀体系也需要有严格的控制指标。
免疫沉淀实验从:蛋白样品处理;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抗体-agarose beads复基本实验步骤(1)收获细胞,加入适量细胞IP裂解缓冲液(含蛋白酶抑制剂),冰上或者4℃裂解30min, 12,000g离心30 min后取上清;(2) 取少量裂解液以备Western blot分析,剩余裂解液将1μg相应的抗体与10-50 μl protein A/G-beads加入到细胞裂解液,4°C缓慢摇晃孵育过夜;(3)免疫沉淀反应后,在4°C 以3,000 g速度离心5 min,将protein A/G-beads离心至管底;将上清小心吸去,protein A/G-beads用1ml裂解缓冲液洗3-4次;最后加入15μl的2×SDS 加样缓冲液,沸水煮10分钟;(4)SDS-PAGE, Western blotting或进行质谱分析。
一、样品处理:免疫沉淀实验成功与否,第一步处理样品非常关键。
免疫沉淀实验本质上就是处于天然构象状态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而样品处理的质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原的质量,浓度以及抗原就是否处于天然构象状态。
所以制备高质量的样品以用于后续的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对免疫沉淀实验就是否成功非常关键。
免疫共沉淀(Co-IP)

1免疫共沉淀一、实验原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利用抗原A 与蛋白B 结合,通过A 的抗体(钥匙)沉淀A (锁),再利用精制的prorein A/G (钥匙链)预先结合到磁珠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磁珠上的prorein A/G 就能吸附抗原,从而获得抗原A 与蛋白B 的复合体,之后就可以对B 进行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息。
二、Co-IP 标准化操作流程样品裂解(裂解液)→样品的预纯化(normal IgG/微珠)→与目标蛋白抗体共孵育(IP 抗体、Normal IgG )→免疫共沉淀(微珠)→微珠清洗(裂解液)→洗脱→WB 分析或其他分析(WB/一抗、二抗)(一)样品裂解 1.温和裂解(1)温和的裂解液进行裂解,常用的去垢剂成分:NP-40、TritonX-100、IGEPAL CA-630、CHAPS ;(2)成品buffer ;(3)添加蛋白酶抑制剂(防止蛋白被降解)。
2.样本制备流程(1)去掉培养基,用冰PBS 清洗一次。
2(2)去掉PBS,每个板(10cm )中加0.5mL 冰预冷的1×细胞裂解液,在冰上孵育5min 。
(3)将所有细胞刮下,收集到离心管,置于冰上。
(4)冰浴中对样品用超声处理3次,每次5s 。
(此步骤对膜蛋白提取有较好作用) (5)4 ℃,14000g 离心10min ,将上清转移到新的离心管中,即为细胞裂解物。
(6)BCA 测定浓度。
3.注意事项(1)整个过程冰上操作。
(2)IP 样本一般建议新鲜制备并立即使用,如有需要,可保存在-80 ℃。
(二)预纯化 1.阴性对照的选择与IP 抗体同源同型(亚型)的抗体:如 Rabbit IgG ;Mouse IgG1等。
取与IP 实验等量的裂解液,使用Isotype Control 孵育;与IP 抗体孵育同时进行。
2.Isotype Control 选择3.预纯化的目的(1)减少裂解混合物中的非特异性蛋白的含量。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原理及实验方法-英文

Principle: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was developed from the immunoprecipitation technique with which Co-IP shar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specific antigen-antiody reaction. Co-IP helps determine whether two proteins interact or not 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n vitro. Graphically, the Co-IP principle is as described in the right hand side picture.The known protein (antigen) is termed the bait protein, and the protein it interacts with is called the prey protein. The standard Co-IP protocol is the same as that described for IP, and actually any system designed for IP should also work for Co-IP.After that cells are completely lysed under non-denaturing conditions, proteins that bound together are kept. Therefore if you use anti-X to precipitate protein X through Co-IP, then you can get other proteins that interact with protein Xin situ.Co-IP is applied to test whether two known proteins bind each other in cells, or to find a new protein that interacts with a known protein.Advantages:1.Proteins that interact in a typical Co-IP are post-translationally modifiedand conformationally natural.2.In Co-IP proteins interact in a non-denaturing condition which is almostphysiological.Disadvantages:1.The signals of low-affinity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might not be detected.2.There might be a third protein in certa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3.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tibody, the target protein needs to beproperly predicted. Or there would not be a positive result in Co-IP.Reagents and buffers:•PBS•RIPA (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Lysis buffer:Tris-HCl: 50 mM, pH 7.4Nonidet P-40 (NP-40): 1%Deoxycholate Na:0.25%NaCl: 120 mMEDTA: 1 mM*PMSF: 1 mM*Leupeptin 1 μg/ml*Aprotinin 1 μg/ml*Pepstatin1 μg/ml*Na3VO4: 1 mM*NaF: 1 mMNote: Ingredients labeled with * should be added right before each use. PMSF degrades to a half after 30min in water.•Washing buffer :lysis buffer:5M NaCl =100:1 (ensure NaCl not exceed 1M)•protein A/G-agarose beads•Specific antibody (MAb or PAb)Protocol:DAY 11.Carefully wash cultured cells with pre-chilled PBS for 2 times.2.Add in cold RIPA lysis buffer (1ml for 107cells).3.Scrap cells off to clean 1.5ml eppendorf tubes with a clean, cold scraper.Put them on a low-speed rotating shaker for 15 min at 4°C.4.Centrifuge at 14,000 g 4°C for 15min, transfer the supernatant to newtubes immediately.5.Wash protein A/G-agarose beads for 2 times with PBS and make a 50%protein A/G agarose working solution (in PBS)6.Add in 50% protein A/G agarose with ratio of 100μl for a 1ml samplesolution. Shake on horizontal shaker for 10min, 4°C (This step aims to eliminate non-specific binding proteins)7.Centrifuge 14,000g at 4°C for 15min, transfer the supernatant to newtubes and discard protein A/G-agraose beads8.Quantify total protein with BCA assay or other methods.9.Dilute the total protein to 1μg/μl with PBS to decl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detergents. If you feel the concentration of your target protein is low, you can dilute the total protein to 10μg/μl. (if it’s high enough)10.Add in appropriate amount of primary antibody to approximately 500μltotal volume..11.Slowly shake antigen-antibody complex on rotating shaker at 4°C forovernight.Note: if downstream experiment is enzyme activity assay for kinase or phosphatase, it’s better to change step 11 to a 2h incub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DAY 212. Centrifuge 14,000g for 5s, keep the pellet and wash with pre-chilledw ashing buffer (or cold PBS) for 3 times. (800μl each)13. Collect the supernatant to proceed to SDS-PAGE, western-blot, or mass spectra analysis.Note: This Co-IP protocol is to bind antibody to the Protein A/G-argarose beads and then mix with the antigen. It gives lesser yield than the other one and avoids the problem of co-elution of antibodies. If you want to yield high purity of target protein regardless of non-specific binding, you can mix antibody with protein sample prior to addition of Protein A/G-agarose beads, thus in the end the antibodies are also co-eluted with target protein and interference might occurs in western blot dete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ciple:
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was developed from the immunoprecipitation technique with which Co-IP shar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specific antigen-antiody reaction. Co-IP helps determine whether two proteins interact or not 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n vitro. Graphically, the Co-IP principle is as described in the right hand side picture.
The known protein (antigen) is termed the bait protein, and the protein it interacts with is called the prey protein. The standard Co-IP protocol is the same as that described for IP, and actually any system designed for IP should also work for Co-IP.
After that cells are completely lysed under non-denaturing conditions, proteins that bound together are kept. Therefore if you use anti-X to precipitate protein X through Co-IP, then you can get other proteins that interact with protein X
in situ.
Co-IP is applied to test whether two known proteins bind each other in cells, or to find a new protein that interacts with a known protein.
Advantages:
1.Proteins that interact in a typical Co-IP are post-translationally modified
and conformationally natural.
2.In Co-IP proteins interact in a non-denaturing condition which is almost
physiological.
Disadvantages:
1.The signals of low-affinity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might not be detected.
2.There might be a third protein in certa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3.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tibody, the target protein needs to be
properly predicted. Or there would not be a positive result in Co-IP.
Reagents and buffers:
•PBS
•RIPA (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Lysis buffer:
Tris-HCl: 50 mM, pH 7.4
Nonidet P-40 (NP-40): 1%
Deoxycholate Na:0.25%
NaCl: 120 mM
EDTA: 1 mM
*PMSF: 1 mM
*Leupeptin 1 μg/ml
*Aprotinin 1 μg/ml
*Pepstatin1 μg/ml
*Na3VO4: 1 mM
*NaF: 1 mM
Note: Ingredients labeled with * should be added right before each use. PMSF degrades to a half after 30min in water.
•Washing buffer :
lysis buffer:5M NaCl =100:1 (ensure NaCl not exceed 1M)•protein A/G-agarose beads
•Specific antibody (MAb or PAb)
Protocol:
DAY 1
1.Carefully wash cultured cells with pre-chilled PBS for 2 times.
2.Add in cold RIPA lysis buffer (1ml for 107cells).
3.Scrap cells off to clean 1.5ml eppendorf tubes with a clean, cold scraper.
Put them on a low-speed rotating shaker for 15 min at 4°C.
4.Centrifuge at 14,000 g 4°C for 15min, transfer the supernatant to new
tubes immediately.
5.Wash protein A/G-agarose beads for 2 times with PBS and make a 50%
protein A/G agarose working solution (in PBS)
6.Add in 50% protein A/G agarose with ratio of 100μl for a 1ml sample
solution. Shake on horizontal shaker for 10min, 4°C (This step aims to eliminate non-specific binding proteins)
7.Centrifuge 14,000g at 4°C for 15min, transfer the supernatant to new
tubes and discard protein A/G-agraose beads
8.Quantify total protein with BCA assay or other methods.
9.Dilute the total protein to 1μg/μl with PBS to decl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detergents. If you feel the concentration of your target protein is low, you can dilute the total protein to 10μg/μl. (if it’s high enough)
10.Add in appropriate amount of primary antibody to approximately 500μl
total volume..
11.Slowly shake antigen-antibody complex on rotating shaker at 4°C for
overnight.
Note: if downstream experiment is enzyme activity assay for kinase or phosphatase, it’s better to change step 11 to a 2h incub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DAY 2
12. Centrifuge 14,000g for 5s, keep the pellet and wash with pre-chilled
w ashing buffer (or cold PBS) for 3 times. (800μl each)
13. Collect the supernatant to proceed to SDS-PAGE, western-blot, or mass spectra analysis.
Note: This Co-IP protocol is to bind antibody to the Protein A/G-argarose beads and then mix with the antigen. It gives lesser yield than the other one and avoids the problem of co-elution of antibodies. If you want to yield high purity of target protein regardless of non-specific binding, you can mix antibody with protein sample prior to addition of Protein A/G-agarose beads, thus in the end the antibodies are also co-eluted with target protein and interference might occurs in western blot de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