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练习本和纸笔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歌对于文化传承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创作动机。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和节奏等。
讨论与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讨论。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对于诗歌意义的重要性。
创作与表达:1. 学生自由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相关的诗歌。
2. 学生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读或展示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1.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学生互评: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提出建议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相关的古代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或艺术展览,加深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提高了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相关文化遗址,拓宽了视野。
整体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地达成。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公开课教案设计)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
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知其人论其世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
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
);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
)。
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
——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把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诵读词作,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方法】小组捆绑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词作,体会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2.把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世间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能有几人呢?外界的环境往往会触发人的情思。
一次,辛弃疾经过江西造口壁,回想起往事,内心情感迸发,奋笔写下了一首让我们心中激荡的词。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南宋词人。
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学生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②个别学生读,学生点评,教师小结③教师范读④学生齐读四、解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江西造口壁:词题。
书:写。
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五、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
①再读课文,理解词中所写的主要内容。
②小组合作探究,并请小组上讲台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1.读了本词后,你有怎样的印象和感觉?最能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愁)2.这种情感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析词中的句子。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3.本词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明确: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中体会情感。
4.小组讨论:“可怜无数山”和“青山遮不住”不矛盾吗?怎样理解?5.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无数山”有怎样更深层的含义?本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思想情感?(联系南宋王朝的历史)七、拓展延伸:朗读下面两首诗词,从他们的诗词内容中,去体会同时代人物的爱国情感。
《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把握文本意思,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本意思,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子:教师板书“诗”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板书“词”字,学生背诵学过的词。
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二、揭题:1.板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弄清词牌和标题)。
2.理解“书”字(“写、题”的意思)。
学生背诵题目中有“书”字和“题”字的古诗。
(如:《回乡偶书》、《舟夜书所见》、《题西林壁》等)三、学词:1.初读词,感知词,默写词。
学生朗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背诵词,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
2.品读词,感悟词,想象词。
⑴品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A.改变标点符号的位置后再读,以帮助学生学习第一、二句词的意思。
如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B.理解“多少”。
(换词读:许多、很多、无数多、全是、一半是水一半是泪……)C.理解“行人”。
(“奔走逃亡的人”。
了解作者,知晓历史事件: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今江苏南京),陷临安(今浙江杭州),猛追宋高宗赵构(公元1107-1187,公1127-1162年在位),直捣福建。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隆佑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
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路过今江西万安西南60里的一个叫皂口的地方,见景生情,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D. 有哪些行人?(妇女、小孩、老人、士兵、词人……)行人为什么有泪?流的是什么泪?(痛失亲人的泪,苦苦期盼的泪,家破人亡的泪,充满仇恨的泪……)(2)品读:“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
辛弃疾《菩萨蛮》精品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宋词部分,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及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宋词的认识和欣赏,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意、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难点: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
3. 课文解读:详细解读词作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简介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3. 意象、情感、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青玉案·元夕》。
2. 答案:参照课堂讲解,从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其他宋词大家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读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词作。
3. 作业设计中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教案...
•[阅读次数:2216]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
&nb...
•[阅读次数:3641]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
•[阅读次数:414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
~。
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江西造口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3)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江西造口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书江西造口壁》。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文全文及注释。
3. 相关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历史悠久的墙壁。
(2)简单介绍江西造口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书江西造口壁》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疏通诗文内容。
5.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7. 作业布置(1)抄写《书江西造口壁》,加强字词记忆。
(2)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欣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复印件。
2. 彩色图片或PPT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形象。
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提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包括创作时期、地点、作者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同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PPT,让学生对该作品的艺术形象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文本解读(15分钟)将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分段展示,逐段解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诗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包括线条运用、色彩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通过对比其他壁画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该作品的独特之处。
Step 5:学生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Step 6: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Step 7:总结与展示(5分钟)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查找并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壁画作品,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比较分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2.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萨是上下结构,书写时不要误写成左右结构。
蛮字上半部分有两个竖,尤其注意第二个竖不要写成竖钩。
2.朗读指导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这种感情。
3.阅读教学(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现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可怜:值得怜悯。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板书设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行人泪忧民愁望长安忧国遮不住言志。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背诵词;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习就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师: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那是数以千计的伟大的诗人、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一个。
知晓作者。
(新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是著名的抗金将领。
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温习辛弃疾的词。
(《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写作背景并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书江西造口壁。
学生读题(要求读出节奏)再揭示本词的词牌名——菩萨蛮。
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忆江南·渔歌子·清平乐如梦令……)再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次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创设情境。
】二、初读词,感受词的韵律。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清。
个别读,集体评议。
再读,齐读。
师范读。
学生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词,让学生读准字音。
老师的示范读,为学生学习读词提供方法。
】三、再读词,体会词的情感。
1、轻声读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学生回答。
四、品读词,领悟词的情感。
是啊!诗人愁啊!他为何而愁呢?(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指名读。
2、清江,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师:词人看到那滚滚向东流去的清江水,想到中间流淌的是什么?(行人泪)行人中都会有谁呢?(难民、士兵、男女老少……)多少行人泪?请用一个词代替“多少“。
(很多,许多,无数,数不清……)3、读词句,展开想象。
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书 江西造口壁》
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辛弃疾。
2.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体验。
3. 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诗歌原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辛弃疾。
2.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等,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4. 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5.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家乡为题材,尝试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
3. 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以及对家乡文化的关注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朗读比赛等活动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等。
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后作业1. 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诗歌,尝试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辛弃疾作品选读部分,详细内容为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其词作的艺术特点。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在词中所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
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辛弃疾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及重点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深入了解其艺术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意象解读和情感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
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三、解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
书:写。
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个别学生读,教师点评)(学生齐读)。
四、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人的情感:愁!(板书)2)是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明确:鹧鸪。
教师提示:这句诗“愁”有什么含义呢?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辛弃疾的理想虽然是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
因此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涌上心头。
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明确:(板书:自忧)对,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2)除了这种自忧情感外,本词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忧国忧民的情感)那能否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全国获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郁孤”、“遮”、“鹧鸪”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诵读、理解、品味,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学情分析】这首词出自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
此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
1129年10月金兵入侵江西,追裕隆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图啥劫掠,情形极惨。
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词。
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进一步了解该词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可以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刚刚,我们学完了一首婉约词,婉约词总能让人感受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缠绵”。
接下来再让我们一起感受“大江东去”的豪放。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以下豪放词派的名句,感受当中的壮志豪情。
教师课件展示豪放词派的名句。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阅读资料《把栏杆拍遍》(摘录于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分小组讨论:辛弃疾一生的最大理想是什么但在现实中,他如愿了吗他度过了怎样的一生阅读并摘录《把栏杆拍遍》相关语段: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拍刀摧马,驰骋沙场……归宋后朝廷对他闲置不用。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但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化作诗词,寄情诗词。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小组代表发言:三、读内容,揣摩感受1.读生字,认词意:鹧鸪(hègū)(1)可怜:可惜。
(2)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3)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2.结合课文注解,感知诗词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
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三、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
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
书:写。
写
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
这是一首
怀古伤今词。
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
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个别学生读,教师点评)
(学生齐读)。
四、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人的情感:愁!
(板书)
2)是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
明确:鹧鸪。
教师提示:这句诗“愁”有什么含义呢?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辛弃疾的理想虽然是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
因此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涌上心头。
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板书:自忧)对,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
忧愤之情!
2)除了这种自忧情感外,本词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忧国忧民的情感)
那能否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
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
(板书: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A.理解“行人泪”
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
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
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
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
“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
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
国志士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二愁是无法望长安。
(板书:忧民--无法望长安) 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
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
族尊严。
:无数青山的阻碍。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
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盛时,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
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
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3)教师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
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流。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意见)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五、概括上片下片内容
六、概括主题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
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
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
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
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
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
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
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
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
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
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
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
八全文板书
自忧--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愁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恢复中原
必胜信念
忧民--无法望长安
八、完成课后练习杨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