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6 群体 凝聚力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正强化: 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 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惩罚: 表示惩戒、责罚;处罚。

消退: 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本职工作各个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

对工作是否满意的一种心理程度。

人际关系: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人际知觉:以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语言、礼节等进行感知。

人际吸引: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喜爱、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就是人际吸引。

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

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群体: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

团队: 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领导: 1.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群体凝聚力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群体凝聚力

杰克兄弟的名字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最近一次针对美国在校学生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美国学生对杰克兄弟的熟悉程度其于米老鼠。

宇顿公司售出的4000多万张超级杰克兄弟的软件,成为长期最畅销的电子游戏系列。

这不表明竞争对手对此无动于衷,有些对手推出了极富竞争力的产品。

例如,国际电器公司设计出优于宇顿公司所推出的偶像的产品,因此它才应该是赢家。

然而不幸的是,那么多的年轻人还是着迷于宇顿公司的产品,以至于国际电器公司只能占有不足10%的美国市场。

宇顿公司如何占领了电子游戏市场,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在员工以及签约商中产生高度凝聚力,并获得了高生产率与高利润的回报。

在宇顿公司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一群群不修边幅的年轻工程师们聚集在屏幕前,全神贯注地反复试验、操作研发中的电子游戏软件。

有时,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主任还将其200名员工分成竞争小组,相互比赛。

其结果是,工程师们学到了更多的诸如游戏是如何运行的、什么设计是有效的、什么设计是需要改进的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些不愿意因下班而中断工作的员工们得到的加班费相当丰厚。

宇顿公司并未将电子游戏的开发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人员。

90%的游戏来源于外面的签约开发商,他们承担着开发与营销新产品的风险。

如果某个开发商的某个游戏被认定值得加进宇顿公司的产品线中,那么该开发商就要与宇顿公司签约,给宇顿公司支付游戏软件的生产费用、营销与广告费用,并同意不将该游戏提供给其他公司生产。

而签约开发商也会在每一新的合作项U中会得到一笔数U可观的专利权税。

纳卡姆四年前开发的'‘龙之问”销售了1000多万套,如今的纳卡姆早已是百万富翁。

而他仅仅是被称为“一群自我实现的百万富翁”签约开发商中的一位。

纳卡姆自己的公司与宇顿公司合作密切。

从宇顿公司那里,纳卡姆学会了要保持高凝聚力,应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

最近,他带着自己的20 名员工到夏威夷度假。

宇顿公司发现,开发这些游戏是如此地激动人心,以至员工们看来都忘我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全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测验的信度:即可靠信,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真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6.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7。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8。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9.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0。

知觉归类: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也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才更容易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反映的知觉。

11。

晕轮效应:是一种一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12.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岁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13。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个性倾向又称个性或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几以及对环境事务的适应性中所显示出来的异于他人的稳定和持久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表现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力: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对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沟通:是用任何方法或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传递、交换或分享任何种类的资讯的任何过程。

冲突:是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该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系统及以其为基础的所有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应变能力,使组织管理更符合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目标。

备注:如果答案有误,请大家指出哈。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2、动机:是指引发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切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的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5、群体: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活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二单选1、里程碑(霍桑试验)2、心理倾向(气质)3、威胁(消极强化)4、奖风扇(没有做到个人所需)5、正式群体6、团队型7、信任态度(协商式)8、帮助领导(分化整合组织)9、组织类型10、学习型组织,特性(分工竞争)三、判断5.10对,剩下全错四:简答题1、非正视沟通的优点是什么?答:是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而且由于在这种沟通中容易表露思想、情绪和动机,因而能够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

2、影响团队成功的六个因素答:1、有一个负责人2一个强有力的创新者3心智要有较好的分布4个性的分布应当能覆盖囧啊多的团队角色。

5团队中成员的个性特征与他们的责任之间要有较好的匹配6对团队角色不均衡问题的识别以及调整团队的能力。

3、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答: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改善:1多聆听别人说话,少表现自己2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3尽量微笑待人4学会赞赏别人5关心别人的困难6记住别人的名字。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压力?答:1正式压力2探求压力来源,进行压力管理3学会幽默应付5、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有哪些?答: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和情感6、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应如何对待?答:1)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知识点

1.组织: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一定的正式关系的集合体。

2.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是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4.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1.个性(人格):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气质:气质是不以个体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一系列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4.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喜欢或不喜欢5.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6.价值观对管理人员的影响企业和组织要不断地作出决策,而任何决策都会受到组织中的人所持有的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系会影响到:(1)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3)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4)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5)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6)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7)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8)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的选择7.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a.工作性质 b.报酬 c.晋升 d.领导的管理方式 e.工作中的人际关系f.工作条件8、员工表达不满意的途径:一建设性/破坏性维度二积极性/消极性维度退出建议忠诚怠工9.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关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1、行为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2、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定目标、资源以及结构的人群集合体,并且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有三个特性:综合性,双重性,实用性。

4、个体心理特征所谓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心理活动中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特征。

有两个特点:1,、个体心理特征对同一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2、个体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

5、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靠爱好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自发产生的,无正式规定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

特点是:(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6、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

是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其表现在1、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

2、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

3、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助动力。

特点:1、沟通交往频繁。

2、友善的言语及非言语沟通。

3、归属感强。

4、责任感强。

7、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群体规范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群体规范所规定的人们行为变化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严格程序也各不相同。

8、从众效应/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与群体中多数成员意见和行动不一致时,常不自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1
2
*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01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的必要条件。
0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Page * of 40
成员的同质性
规模的大小
外部影响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相似相辅性:相似,就个人方面而言,年龄、学历、性格、兴趣、爱好、容貌等条件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就社会方面而言,种族、民族、阶级、党派、社团、职业、地位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相辅,在原则上是不相似,如刚与柔、支配与顺从等因素的结合就是如此。
*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Page * of 40
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有利于群体成员成长和进步的行为。反之则是消极行为。
从众(或从众心理)
Page * of 40
从众,又称顺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会感到一种群体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非常大时,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产生顺从群体规范的一种行为。
简言之,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01
02
*
Part 2
2
群体行为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4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2
群体行为的特征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Page * of 40
群体行为
(注意)
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 是指群体行为主体在组织内进行的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是指特定行为主体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的学科。

其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包括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与管理心理学相比,组织行为学着重在特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而管理心理学则侧重于基本心理规律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期的管理理论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而行为管理理论则强调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于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知觉的偏差:选择性注意、认知失调、确认偏差等。

二、归因理论1.定义: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的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过程。

2.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如自我中心偏差、基本归因错误等。

3.影响归因的因素:行为的稳定性、可控性、一致性等。

三、个人决策1.定义: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个人所做出的决策过程。

2.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感性决策模型等。

3.影响决策的因素:认知偏差、情绪、风险态度、社会影响等。

四、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的应用1.在组织中,了解员工的知觉、归因和决策过程,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员工管理。

2.在招聘、评估和晋升等方面,需要考虑员工的知觉、归因和决策,以便更好地判断员工的能力和潜力。

3.在协商和谈判中,了解对方的知觉、归因和决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达成共识。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好的感觉可以引起好的知觉。

认识过程是指知觉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大题

组织行为学大题

三、名词解释题31.投射: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2.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33.决策智囊团: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最合理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

34.客观不公平感: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5.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四、简答题36.简要说明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一、边缘性二、两重性三、应用性37.组织对员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

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4、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38.影响从众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1、群体的气氛2、其他的竞争性3、群体凝聚力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5、群体目标6、群体的规模39.建立组织文化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一、目标原则二、价值原则三、卓越原则四、激励原则五、环境原则六、个性原则七、相对稳定原则40.简述组织行为科学化的内容。

一、组织结构合理化二、组织运行有效化三、组织行为心理和谐化21.简述组织变革的动机。

答:1劳动力性质的变化。

2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经济冲击。

4竞争的加剧任何管理者都可以能成为变革推动者,通常假设变革是由组织内的管理者发起的并得一实施的,但变革推动者也可以是非管理者。

组织行为学群体凝聚力

组织行为学群体凝聚力
详细描述
成员的参与程度越高,意味着成员对群体的贡献越大,这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信任和合作,从而提高群体凝聚 力。此外,参与程度高的成员也更可能对群体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规模与沟通
总结词
适当的群体规模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 高群体凝聚力。
VS
详细描述
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成员间的沟通和协 调可能会变得困难,这可能导致群体凝聚 力的下降。因此,选择适当的群体规模是 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关键。此外,良好的沟 通可以促进成员间的理解和合作,增强彼 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提高群体凝聚 力。
02
它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忠诚度,以及成员之间 的相互吸引和互动。
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提高工作效率
高凝聚力的群体能够更好地协 调成员之间的行动,减少内耗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凝聚力强的群体更能够激发成 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推动
组织的创新发展。
促进组织稳定
群体凝聚力有助于增强组织的 稳定性,减少人员流失,保持
案例二:跨部门合作的凝聚力提升
总结词
通过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共享奖励和明确角色与责 任,企业成功地提升了不同部门间的凝聚力。
详细描述
有效的跨部门合作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良好的沟通 机制。为了提升凝聚力,企业可以实施跨部门的培训和 团队建设活动,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此外,通过共 享奖励和明确角色与责任,可以确保每个部门都为共同 目标而努力,从而提高整体凝聚力。
领导风格与角色
总结词
领导风格和角色对群体凝聚力具有显著影响。
详细描述
领导者的风格和行为可以影响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群体凝聚力。民主、开 放、支持性的领导风格往往能够促进成员的参与和贡献,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同时,领 导者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也会对群体凝聚力产生影响。一个得到成员信任和支持的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契约个体与组织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员工期望组织为自己作些什么,即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及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即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2、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的凝聚力,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4、冲突所谓冲突是指一方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5、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在组织中的正式规则要求下建立起来的,而是由人们在彼此交往中自发形成的。

二、简答题1、社会知觉过程的特点1)目前得到最为普遍接受的对知觉过程的解释来自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人认知过程。

2)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仍然会去倾向于对复杂信息做简化处理,往往会采用省力的方法去感知那些最明显的、对形成印象最必要的信息。

3)知觉者会主动有选择的、有组织地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意义的印象。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2、工作压力的来源1)与工作或工作组织有关的因素,如客观的工作环境等;2)与工作中的个体本身有关的因素,如个体对客观工作环境的认知、个体所具备的应对工作环境要求的能力与个性特征、家庭等工作以外的环境。

3、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1)来自发送者的障碍2)来自接收者的沟通障碍3)沟通双方的不同背景特征导致的沟通障碍4)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5)沟通中的物理障碍4、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优点:群体决策能够获得更为完整的信息群体决策能够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群体决策能够充分利用群体成员的专长群体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群体决策可以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缺点:群体决策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群体决策容易出现偏差群体决策中存在社会抑制作用和社会惰化作用5、组织设计的两大关键任务简单的说,组织设计的两大关键任务就是分工和整合。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3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名词解释汇总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主观因素: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个性倾向性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行为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得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外,还包括内隐地心理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其内容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

4,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其内容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

4、多学科相交叉性是指在多种原有学科的相互交叉重叠的边缘发展起来的新科学。

5、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1、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地观察员。

他利用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收集的资料,以及从组织结构内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收集有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可提供给学生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研究、讨论和分析。

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执行任务:执行任务、发挥作用(长期)
5)中止阶段:收尾、准备解散(临时)
五阶段模型说明
1)冲突有时有利于团体绩效
2)各阶段间不一定有明确的界限 3)未考虑组织环境条件(任务内容、信 息、资源、规则、规范、冲突、角色 分配等)
2、间断——平衡模型 (E.Tushman,1994)
1)第一次会议决定团体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团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团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发生转变 4)转变带来团体重大变革 5)变革后团体又依惯性活动 6)最后一次会议标志团体任务结束
三、团体内部结构
——成员资源:个人绩效和贡献的来源
——团体结构:领导、角色、规范、规模、
地位、成分
1、 团体成员资源
1)能力: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2)人格特点: 积极意义的特质--独立性强、善社交、自我依赖 消极意义的特质--独断、反传统、统治欲强 3)动机 4)受教育程度 5)领导方式 影响 生产率、团体士气、团体凝聚力
四、团体凝聚力与效率
1)高凝聚力——高规范——高生产率 2)高凝聚力——低规范——中等生产率
3)低凝聚力——高规范——高生产率 4)低凝聚力——低规范——低中等生产率
团体凝聚力与效率的实验
沙克特的实验
1)自变量是凝聚力和诱导,因变量是生 产效率 2)一个对照组,四个实验组
3)实验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的条件,对 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同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集体形态。
2、团体的特征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结构 3)相应的角色 4)公允的规范 5)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
3、团体的类型
(人际关系、规模、归属感)
1)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
2)事实团体、统计团体、虚拟团体 3)固定团体与临时团体
4)参照团体与标准团体
5) 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
2)与权威命令不同,是多数人的一致意见、 非明文、非强制但难以违抗 3)有利于任务完成和团体存在与发展
4)容易抹杀个性
2、从 众
1)个人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与其他人 保持一致的行为 2)环境(规模、凝聚力、他人行为)和个性 (情绪、信心、独立性)因素影响从众 3)从众的状态
4)从众与服从
3、协同效应 (拉绳实验)
1)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2)一个人在团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 时更努力的倾向(负协同——社会惰化) 3)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倾向
(正协同——社会促进,社会抑制)
4、协同效应的原因与结果
1)责任分散,努力与贡献减弱 2)他人在场影响操作(任务性质) 3)情绪唤起(对吸引与评价敏感)
5)团体间地位标准不同造成冲突
地位——美国排序(740种)
1内科医生 2外科医生 3大学校长 4宇航员 5大城市市长 6律师 7大学教授 8建筑师 9环保科学家 10生物学家 11飞行员 12精神病 学家 13牙医 14大法院法官 15牧师 16工程师 17大型公司董 18部长 19药剂师 20制造业主 21注册护士 22高中老师 23陆军少校 24会计师 25空交指挥 26职业运动员 27电子工程师 28公 立学校老师 29汽车制造总经理 30气象学家
4)提高或降低效率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与效率
一、什么是团体凝聚力
二、团体凝聚力的特征 三、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四、团体凝聚力与效率
一、什么是团体凝聚力
指团体对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相 互吸引力。 衡量指标:向心力、忠诚感、责任 感、荣誉感以及团结、和谐、友好、融 洽、协作的关系。
二、团体凝聚力的特征
地位——美国排序(250种)
收入\压力\生理\成长\保障\环境 1网站经理 2保险公司统计员 3计算计系统分析员 4软件工程师 5数学家 6计算机程序员 7会计人员 8工业设计人员 9医院管理者 10网站开发人员 19宇 航员 22牙科保健专家 33动漫编辑 42物理学家 44联 邦政府法官 50经济学家 58心理学家 67猎头 78乐器 修理 81电脑顾问 84学校校长 95公司高管 96古董商 100飞行员 117作家 118大学教授 229总统
积 极 诱 导
①高凝聚力 积极诱导组
②低凝聚力 积极诱导组
消 极 诱 导
④高凝聚力 消极诱导组
高凝聚力
③低凝聚力 消极诱导组
低凝聚力
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1
2
生 产 效 率 工作时间
对照组
3 4
======凝聚力高是否生产率就高=======
1)高凝聚力——高规范——高生产率 2)高凝聚力——低规范——中等生产率
4)角色冲突:面临多种并矛盾的期待
5)角色同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规范
1)类型:团体绩效、成员形象、非正式的社
交约定、沟通方式、资源分配 2)形成:陈述、私交、事件、历史
地位
1)别人对团体成员位置或层次的社会性界定
2)人们总期望个人所得与所有与其地位一致
3)高地位团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偏离规范自由 4)公平是维持地位的重要标准
2、团体结构
1)领导:特质、风格 2)角色:知觉、期待、同一性、冲突 3)规范: 成员公认的行为标准 4)地位:对团体或团体成员的位置和层次 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 5)规模:上下限、奇偶数
6)成分:异质和同质;团体人口统计学
角色
1)含义:某一身份者应有的行为模式 2)角色知觉:自己的认识 3)角色期待:别人的认识

三、团体环境对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1、团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2、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团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1)归属感 2)认同感 3)社会支持 4)协调人际关系 5)满足社会需求
2、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标准化
2)从众
3)遵从
4)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四、团体的功能
(人们为什么加入团体) 1)安全需要——减少孤独和自我怀疑 2)地位需要——在重要的团体中被承认
3)低凝聚力——高规范——高生产率 4)低凝聚力——低规范——低中等生产率
团体凝聚力与效率的启示
1)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生产率 ——高内聚力生产率更高
2)高比低的内聚力团体更易受诱导影响
——内聚力越高成员越遵循团体规范和目标
关键在于对团体的教育引导!
五、影响团体效力的因素
独立变量 结 构 变 量 工 作 变 量 环 境 变 量 1.团体规模 2.团体特征 3.成员特征 4.角色意识 5.团体沟通 1.工作性质与内容 2.工作的难度 3.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4.任务角色的表现 1.工作的物质环境 2.团体环境 3.组织环境 4.社会环境 中间变量 1.领导者作风 2.团体成员的 士气高低 从属变量 1.团体的工 作绩效 2.团体成员 需求的满 足
第六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 团体的概述 第二节 团体动力机制分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
第一节
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与类型
二、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团体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的概念与类型
1、什么是团体
2、团体的特征
3、团体的类型

1、什么是团体
指两个及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 目标,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规范
1)团体压力是团体借助规范的力量所形成的 对团体成员心理上的一种强迫力量,这种力 量对其行为有强大的约束作用。 2)团体规范是被团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 行为准则或规范。它可以是正式规范;也可 以表现为一种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不成 文的行为规范。
团体规范
1)团体规范的形成机制:模仿、服从、暗示、 认同
即团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 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环境情景 力场的相互关系。
团体行为模型
团体 任务
团体 成员 资源 外部 条件 内部构成 团体 结构 团体 互动过程
组织绩效 和 员工满意度 (团体效力)
团体高效力=高绩效+需求满足
二、团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1、组织战略:规定目标和手段 2、权力结构:决定团体位置、成员关系 3、正式规范:标准程序、规则、政策 4、组织资源:资金、材料、设备、时间 5、人员挑选:决定成员类型 6、绩效奖酬:标准、方式 7、组织文化:软性、隐形规范 8、物理环境:设备、照明、噪音、观感
1)参与活动 2)承担责任 3)民主气氛 4)和谐关系 5)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 6)一致对外抵御、竞争
三、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1)领导因素(领导者与班子) 2)团体同质性(相似吸引) 3)内部奖励方式(集体与个人奖励) 4)外部压力(侵犯、攻击、竞争威胁) 5)团体规模、规范与气氛 6)距离、加入难度、性别
3.团体凝聚力
4.团体成员的 参与程度
高效率的团体应有的特征:



团体内部有良好的沟通; 团体成员间有较强的凝聚力; 成员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团体成员认同组织目标; 团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 团体成员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成员有较高的工作满意感。
作业:
找出你目前扮演的5种角色,分析说 明它们的角色特征:角色期待、角色知 觉、角色冲突、角色同一性。
3)自尊需要——在团体中的价值
4)情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满足 5)权力需要——在团体中体现 6)实现目标——通过团众力量达成个体目标
第二节
团体动力机制分析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 二、团体外部环境条件
三、团体内部结构
四、互动过程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
行为= f(个体*环境) B = f( P * E )
规模
1)上、下限 2)奇、偶数 3)效率 4)社会惰化
规模大小的影响
1)参与程度不同 2)机会分配不平衡 3)人际关系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