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分类

合集下载

肾小球疾病亚目的分类轴心

肾小球疾病亚目的分类轴心

肾小球疾病亚目的分类轴心
肾小球疾病的亚目分类轴心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特征来进行分类,常见的亚目分类轴心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分类:根据疾病的病因进行分类,例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等。

2. 病理分类:根据疾病的病理改变进行分类,例如肾小球增生性疾病、肾小球炎症性疾病、肾小球硬化性疾病等。

3. 临床表现分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

4. 免疫标志物分类:根据肾小球疾病的免疫标志物进行分类,例如免疫球蛋白A肾病、免疫球蛋白G肾病、免疫母细胞性IgA肾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肾小球疾病的分类方法还可能根据不同的学说或研究者的观点有所不同,相关的分类标准可能会根据医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更新和修订。

因此,在具体的临床和研究中,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who的肾小球疾病的组织学分类

who的肾小球疾病的组织学分类

who的肾小球疾病的组织学分类肾小球疾病是一类累及肾小球的疾病,其组织学分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肾小球病变的特点和病理变化,肾小球疾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膜性肾病、微小病变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脂膜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在组织学上,膜性肾病的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呈弥漫性均匀增厚,并伴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膜性肾病常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等症状。

微小病变病是一类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沉积免疫复合物的疾病。

组织学上,微小病变病的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无明显病变,但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此类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典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

系膜增生性肾炎是一类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

组织学上,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特点是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并伴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此类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一种以肾小球局灶性节段硬化为特征的疾病。

组织学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特征是部分肾小球局部节段硬化,伴有系膜区增生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此类疾病常见于年轻人,患者可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脂膜性肾小球硬化是一种以肾小球脂膜增厚和玻璃样变性为特征的疾病。

组织学上,脂膜性肾小球硬化的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和外膜之间沉积脂膜,伴有系膜区增生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此类疾病常见于中年和老年人,患者可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IgA沉积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组织学上,IgA肾病的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IgA沉积,伴有系膜区增生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此类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尿和蛋白尿。

肾小球疾病教案

肾小球疾病教案

肾小球疾病教案教案标题:肾小球疾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肾小球疾病的定义、病因和分类。

2. 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于肾小球疾病的预防和健康意识。

教学内容:1. 肾小球疾病的定义和病因:a. 肾小球疾病是指发生在肾小球的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症等。

b. 病因包括感染、免疫反应、遗传等多种因素。

2. 肾小球疾病的分类:a. 按病理类型分为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等。

b. 按疾病进展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小球疾病。

3.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a. 尿液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b. 水肿和高血压。

c. 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4. 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方法:a. 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

b. 尿液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等。

c. 血液检查:肾功能指标、免疫学检查等。

d. 肾活检:确定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

5. 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方法:a. 药物治疗:抗炎、免疫抑制剂等。

b. 营养调理:低盐、低蛋白饮食等。

c. 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d. 血液净化治疗:透析、肾移植等。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肾小球疾病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肾小球疾病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讨论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预防肾小球疾病的措施。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的肾小球疾病患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诊断。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反馈。

6. 拓展活动:布置相关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治疗方法。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白板和马克笔。

2. 相关肾小球疾病的图片和案例资料。

3. 学生讨论和互动的活动材料。

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内科护理学课件肾小球疾病

内科护理学课件肾小球疾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是肾病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感染、血栓 栓塞、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肾病综合征。其中,24小 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受凉感冒 ,注意个人卫生,定期随访。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
多与感染或药物使用有关,表 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
少尿或无尿、血尿、贫血、蛋 白尿等。
治疗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 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同时给 予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治疗。
护理
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记 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病情变 化,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 实现肾小球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
高治疗效果。
并发症防治
加强对肾小球疾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 疗研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
亡率。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新 型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 选择。
跨学科合作
鼓励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合 作,共同推动肾小球疾病诊疗水平的 提高。
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诊断困难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多 样,且早期症状不明显, 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肾小球疾病的治 疗手段相对有限,部分患 者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
并发症多
肾小球疾病患者常伴有高 血压、感染、血栓等并发 症,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患 者痛苦。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精准医疗

第二节: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第二节: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第二节儿童肾小球疾病的分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肾脏病学组于2000年11月对1981年修订的关于儿童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再次修订如下:(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肾小球肾炎⑴急性肾小球肾炎(AGN):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可分为: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有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起病6-8周内有血补体低下②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⑵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若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严重。

⑶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有明确的急性肾炎病史,血尿和(或)蛋白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的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⑷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

2、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尿蛋白+++ - ++++,1周内3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血浆胆固醇高于5.7mmol/L,不同程度的水肿。

以上四项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要条件。

⑴依临床表现分为两型:单纯型肾病和肾炎型肾病凡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型肾病:①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②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并除外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③肾功能不全,并派出有血容量不足等所致④持续低补体血症或C3反复降低⑵按糖皮质激素反应分为:①激素敏感型肾病:以泼尼松龙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②激素耐药型肾病:以泼尼松龙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仍阳性者③激素依赖性肾病: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④肾病复发与频复发: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⑶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指仅有血尿或蛋白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

WHO肾小球疾病分类 1995

WHO肾小球疾病分类  1995

肾小球疾病分类(WHO,1995)I.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和相关疾病)A.肾小球轻微和微小病变B.局灶/节段性病变(多数肾小球仅有轻微异常),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C.弥漫性肾小球肾炎1.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2.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型和II型)d.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D.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II.系统性疾病导致的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A.狼疮性肾炎B.IgA肾病(Berger病)C.过敏性紫癜性肾炎D.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Goodpasture综合征)E.全身感染导致的肾小球病变1.败血症2.感染性心内膜炎3.分流性肾炎4.梅毒5.免疫缺陷综合征6.乙型和丙型传染性肝炎7.衣原体8.立克次体F.寄生虫性肾病1.疟疾肾病(镰状疟、三日疟)2.血吸虫病3.黑热病4.丝虫病5.旋毛虫病6.类圆线虫病7.后睾吸虫病III.血管性疾病导致的肾小球病A.系统性血管炎B.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C.肾小球血栓病(血管内凝血)D.良性肾硬化E.恶性肾硬化F.硬皮病(系统性硬化)IV.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肾小球病A.糖尿病肾小球病B.电子致密物沉积病C.淀粉样变性病D.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E.纤维样肾小球肾炎F.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G.巨球蛋白血症H.冷球蛋白血症I.肝病性肾病J.镰状细胞病性肾病K.青紫性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导致的肾病V.遗传性肾病A.Alport综合征B.薄基底膜综合征和良性复发性血尿C.指甲-髌骨综合征(骨发育不良)D.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芬兰型)E.婴儿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和Drash综合征F.Fabry病和其他脂质沉积病VI.其他A.妊娠肾病B.放射性肾病VII.终末期肾VIII.移植性肾小球病变。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是通过取得肾脏组织样本,经过病理学检查来诊断肾脏疾病的方法之一。

病理分型标准有多种,具体的分型方式可能根据疾病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1.肾小球疾病的分型:
•IgA肾病分型:
•Lee分类法:根据肾小球病变的轻重程度和伴随的
病变,分为IgA肾病I至IV期。

•Oxford分类法:根据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的程度和
系膜区电子密度,分为M1至M3三类。

•膜性肾病分型:
•骨架:根据系膜区电子密度,分为Ⅰ至Ⅳ型。

•表面:根据系膜区细胞的数量,分为Ⅰ至Ⅴ型。

•肾小球硬化症分型:
•FSGS分型: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分为典型型、
节段型、局灶节段型、弥漫型等。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病:
•WHO分型:根据系膜增生的特点,分为Ⅰ至Ⅳ型。

2.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分型:
•慢性间质性肾炎分型:
•根据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的
原发型、继发型等。

3.免疫荧光分型:
•免疫复合物性肾病:
•根据免疫荧光显微镜下的染色情况,可以分为IgA
沉积型、IgG沉积型、IgM沉积型等。

这只是一些肾脏活检病理分型的示例,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特征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在实践中,病理学家会综合考虑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等各个方面的病变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和分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和分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和分型一、概述肾小球疾病(glomerular diseases)是以肾小球损伤和病变为主的一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s)、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econdary glomerular diseases)和遗传性疾病肾小球疾病(hereditary glomerular diseases)。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由不明原因引起的起始于肾小球的疾病,是我国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可由代谢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是由基因异常导致的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一组疾病,如Alport综合征等。

本章重点讨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类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尿量的改变(如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增多)、尿成分的改变(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水肿、高血压、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等。

根据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起病,多见于儿童,常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起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常<3.5g/d)、水肿和高血压,可伴一过性氮质血症(此时常伴尿量减少)。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重症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2.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少尿或无尿;以肾小球大量新月体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是肾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若未及时治疗,90%以上的患者于6个月内死亡或依赖透析生存。

3.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常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蛋白尿(常在1~3g/d)、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肾小球疾病概述8

肾小球疾病概述8

②肾炎性水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
功能基本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和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 过率/肾血浆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
• 肾炎性水肿时,血容量常为扩张,伴RAS系统活
性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因高血压、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而使水肿持续和加重。
• 肾炎性水肿组织间隙蛋白含量高,水肿多从眼睑、
肾移植
• 1、肾源:尸体供肾、亲属供肾(效果好!)。 • 2、抗排异药: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环孢素( 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麦考酚吗乙酯)等 • 药物副作用:并发感染者增加,恶性肿瘤的患病率 也有增高。
4.
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隐匿性肾小球肾
炎)
5.
肾病综合征
病理分型
1. 2. 3. 轻微性肾小球病变,包括微小病变肾病 局灶节段性病变: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
段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膜性肾病 (2)增生性肾炎: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②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③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④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4.
(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This normal glomerulus is stained with PAS to highlight basement membranes. The capillary loops of the glomerulus
are well-defined and thin.
第二章 肾小球病概述
李秀珍
要求(第七版大纲)
• 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的特点
• 熟悉肾小球疾病的现行分类方法

lga肾病lee分级标准

lga肾病lee分级标准

lga肾病lee分级标准
LGA肾病LEE分级标准是指肾小球疾病的一种分级系统,它是
根据肾小球病变的程度和类型来进行分类和评估的。

LGA是指肾小
球病理学分级系统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包括了肾小球系膜增生性
病变(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局灶节
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局灶
节段性增生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等病理类型。

根据LGA肾病LEE分级标准,肾小球病变可以分为I期、II期、III期和IV期。

其中,I期指的是轻微病变,II期指的是中度病变,III期指的是重度病变,IV期指的是肾小球硬化。

这种分级标准主
要是针对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进行分类和评估,有助
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除了LGA肾病LEE分级标准外,还有其他一些肾小球疾病的分
级系统,如WHO肾小球肾炎分级标准等。

这些分级标准都是为了帮
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
评估。

总的来说,LGA肾病LEE分级标准是一种针对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分级系统,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一分级标准。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
炎症反应:免疫反应需引起炎症反应才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及其临床症状 ➢ 炎症介导系统可分成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两大类,炎症细胞可产生炎症介质,炎 症介质又可趋化、激活炎症细胞,互相影响促进或制约
非免疫因素:主要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力、蛋白尿、高脂血症等
临床表现
血尿和/或蛋白尿–尿液分析检出血尿和/或蛋白尿时,应怀疑肾小球疾病。当存在红细胞管型(不论 多少)或棘红细胞占相当一部分比例时,可确诊肾小球性血尿。
肾小球的解剖学
肾小球解剖图
肾小球基底膜(GBM,以绿色表示) 是一层薄薄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包 裹在毛细血管周围,提供支持和屏 障。 (A)肾小球和肾小球旁器。 (B)肾小叶的外周部分。
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作临床和病理分型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asymptomatic hematrotic syndrome)
注意: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病变性质和病变累及范围
发病机制
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原位免疫复 合物(in situ immune complex)以及自身抗体在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已得到公认,细胞免疫在某些类型肾小球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重视
高凝状态–某些肾小球疾病可能会导致高凝状态,尤其是膜性肾病,其次是其他原因的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患者也可表现为血栓栓塞事件(如,肺栓塞)。 系统性表现–肾小球疾病可主要局限于肾脏,也可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药物反应 等系统性病症有关。 对于疑似肾小球疾病的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初始实验室检查应包括对系统性疾病的评估,例如: • 全身–发热、寒战、体重减轻、盗汗、乏力 • 眼–视网膜炎或葡萄膜炎 • 耳鼻喉–鼻出血、鼻窦炎、口腔溃疡 • 心血管–杂音、疼痛(心包炎)或心衰 • 肺–咯血、浸润或结节 • 腹部–小肠炎、结肠炎或胰腺炎 • 神经系统–抽搐或周围神经病变 • 四肢–指/趾缺血或梗死 • 皮肤–紫癜或皮疹 • 肌肉骨骼–关节炎、关节痛、肌痛 • 感染–特别是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肝炎病毒、HIV或梅毒的

肾小球疾病概述(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

肾小球疾病概述(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
肾脏固有成分作为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管上皮细胞 抗原等。
种植抗原—溶血性链球菌胞浆蛋白中的内链素;SLE患者被破 坏的细胞中释放的DNA等。
2.细胞免疫
近年来发现急进性肾炎有T细胞浸润, 提示T细胞活化可能在疾病早期起启动 作用。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反作用于炎症细胞,炎症介质之 间相互作用。
➢ 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 小板、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上皮 细胞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具有炎症细胞作 用。
➢ 炎症介质:以前着重研究补体成分、凝血因子、
血管活性胺、激肽等,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发现了 许多活性物质,如生物活性肽、活性酯、活性氮、 活性氧等。
(1)炎症介质对自身细胞可起作用;
4.高血压:慢性肾衰患者90%出现高血压 发生机制:水钠潴留,RA分泌增多,肾 内降压物质分泌减少。
5.肾功能损害:GFR降低,肾小管功能损害。
五、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
临床分型:根据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
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
病理分型:根据1995年WHO分类标准
病理分型还可以根据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结果进 行免疫病理分型。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
遗传性免疫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三、发病机制
主要由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慢性进展病程 中有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参与。
免疫发病机理: 1.体液免疫 (1)抗原—内源性(肾小球基底膜、细胞核、胞浆、
肿瘤抗原等)。外源性(药物、细菌、病毒、寄生 虫等) (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原因:(1)孔径屏障的破坏; (2)电荷屏障破坏。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
2.炎症介质:TNF-α 、IL-1、IL-8、MCP-1、 TGF-β
16
(三)非免疫非炎症反应
高血压 蛋白尿 高脂血症
17
免疫复合物


炎症细胞 炎症介质
肾小球损害
免非 疫免 机疫 制机
制 肾小球硬化
18
四、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1.蛋白尿:
正常人尿蛋白含量<150mg/d 原因:(1)孔径屏障的破坏;
21
2.肾病性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到组织
间隙 特点:水肿从下肢部位开始
22
4.高血压:慢性肾衰患者90%出现高血压 发生机制:
A:水钠潴留 B: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 C:肾内降压物质分泌减少
23
5.肾功能损害: GFR降低,肾小管功能损害。
24
五、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
4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5
三、发病机制 主要由免疫反应介导的炎症损伤,慢性
进展病程中有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参与。
6
(一)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
Ag-Ab
细胞免疫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考点) 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考点)
7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第一战场在血液中)
8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9
CIC在体内转运、清除及致病途径
29
2. 病理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掌握):肾小球内增生 的细胞主要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
30
3. 临床表现
1. 儿童多见,男>女 2. 有前驱感染史(于发病前1~3W,平均10天) 3. 尿异常 血尿(40%肉眼血尿:茶色-酸性尿、 洗肉水样-中性或弱碱性尿,其余为镜下血尿), 蛋白尿、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球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护理课件

肾小球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护理课件

与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病程鉴别
肾小球疾病病程较长,而慢性肾衰竭病程较短。
病因鉴别
肾小球疾病通常由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反应等引起,而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脏病发展而来。
与其他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肾病综合征鉴别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主要表现,而肾小球 疾病不一定有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表现。
用于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对肾脏的 损伤。
其他药物
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 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可改善肾脏 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透析治疗与肾移植
透析治疗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治疗是一种有效 的替代疗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肾移植
对于有合适供体的患者,肾移植是一种可行 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肾脏功能。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 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提高认 知度。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树立 战胜疾病的信心。
谢谢聆听
1 2 3
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 长期存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
病程 缓慢进展,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
病因 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遗 传因素等。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仅表现为尿液检查异常,无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病程
多数患者肾功能保持稳定,但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鉴别诊断
04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尿、蛋白尿的鉴别诊断
血尿鉴别
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通常为无痛性 全程血尿,而其他原因如尿路感染、 结石等引起的血尿常伴有尿频、尿急 等症状,且血尿程度较轻。
蛋白尿鉴别
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多为持续性, 且量较大,而其他原因如剧烈运动、 发热等引起的蛋白尿多为暂时性,且 量较小。

肾小球肾炎概述、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肾炎概述、肾小球疾病
荧光 IgG、C3沉积 I型 线样沉积于毛细血管壁 II型 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及毛细血管壁 III型 无或微量免疫复合物
电镜 II型 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 I型、III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新月体
+
临床表现
I型II型好发青、中年, III型好发中、老年, 男性多
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起病,急骤进展,早期出现少尿、肾功
2. 病程超过二月无好转 3. 急性肾炎综合征伴肾病综合征
治疗
1.休息,低盐(<3g/d)正常蛋白饮食 g/kg/d),进水量,根据情况。
2.治疗感染灶 抗炎,有争议。清除反复感染 的病灶。
3.对症治疗 利尿,降压。 4.中医药治疗。 5.透析治疗,临时。
预后
有自愈倾向,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618%)转为慢性。
预后和转归
预后 差 早期强化治疗,病情缓解,脱离透析, 肾功能恢复。如诊断及强化治疗不及时,数周或 半年内进展至不可逆肾衰竭。
影响因素 1.疾病类型; 2.强化治疗是否及时; 3.年龄。
转归 1.逐渐转入慢性肾衰; 2.长期维持缓解; 3.复发。
慢性肾小球肾炎
定义
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和不同 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特点:
括活性肽、活性氧、活性酯、活性胺、活性 氮、补体、酶、细胞黏附因子、凝血及纤溶 系统因子。
非免疫因素
球内高压 高灌注 高滤过(大量蛋白尿) 高血脂 这些因素加重肾小球损伤,促进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蛋白尿 血尿 水肿 高血压 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蛋白尿
正常蛋白尿来源 肾小球滤过的未被肾小管吸收的小分子蛋白 肾小管分泌的蛋白 尿道分泌的组织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球疾病(Diseases of the Renal Glomerulus)分类肾小球疾病的分类有依据病因、发病机理、组织形态或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临床分类是完全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只反映疾病本质的一个侧面;病理分类则依据组织形态。

目前这两种分类方法均用于临床。

但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筹,彼此之间难以有直接肯定联系。

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1985年9月全国第二届肾脏病学术会议,对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上制定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方案”作了修订。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下同) 1.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在数月至一年内痊愈。

2.有蛋白尿、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管型尿、常有水肿、高血压或短暂的氮质血症,B超检查肾脏无缩小。

3.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感染史,在感染后一至三周发病。

(二)急进型肾炎 1.起病急骤、病情重、发展迅速。

2.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等表现均较明显,可有高血压、迅速发展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3.肾功能进行性地减退,出现少尿或无尿。

如无有效治疗,多于半年内死于尿毒症。

(三)慢性肾炎 1.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轻重不一。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

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动缓解期。

4.根据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区分为:(1)普通型有肾炎的各种症状,但无突出表现。

(2)高血压型除一般肾炎症状外,有高血压的突出表现。

(3)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过程中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四)肾病综合征 1.大量蛋白尿(超过3.5g/24h)。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3.明显水肿。

4.高脂血症。

其中,1、2两项为必备。

肾病综合征只是一个症状诊断名词,临床不应将此作为一个疾病看待,有条件作进一步检查者,应努力最终澄清诊断。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Ⅰ型及Ⅱ型。

Ⅰ型无持续性高血压,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无贫血,无持续性肾功能不全。

蛋白尿通常为高度选择性(SPI<0.1),尿FDP及C3值在正常范围内。

Ⅱ型常伴有高血压、血尿或肾功能不全,肾病的表现可以不典型,尿FDP及C3值往往超过正常,蛋白尿通常为非选择性。

(五)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这一组疾病的特征是; 1.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多形型红细胞尿。

2.以往无急、慢性肾炎或肾病历史。

3.肾功能良好。

4.排除肾外原因的血尿及功能性血尿。

5.尿检异常以少量尿蛋白为主,尿蛋白<1.0g/24h,可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如以持续镜下血尿为主,偶发肉眼血尿,相位差镜检尿红细胞为多形型,计数>1×107/L(1万/ml),可称为“单纯性血尿”。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于全身疾病(一)狼疮性肾炎(二)紫癜性肾炎(三)淀粉样变肾病(四)糖尿病肾病(五)其它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病理分型是由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和尸检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光镜)、电子显微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方法(荧光)而作出的形态分类。

按肾小球病变的性质(渗出、增殖、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纤维化等)和病变的范围(弥漫、局限、节段)以及病变在肾小球内的部位(系膜、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囊),分为下列类型: 1.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微病变(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系膜组织轻度局灶性增生),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轻重不等的脂肪变性,所以亦称类脂性肾病。

电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有严重的足突融合现象,故亦称足突型肾病(Foot Process nephrosis)(图4-2-2)。

附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模式图(图4-2-1)。

2.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局灶性硬化,病变仅限于双侧肾脏的一部份肾小球,而这部分肾小球的病变也仅位于毛细血管袢的个别节段(图4-2-3),偶而波及一个完整的肾小球,病变性质因病变和病程的不同,可表现为灶状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表现为灶状毛细血管袢的纤维素样坏死(局灶性坏死怀肾小球肾炎),还可表现为灶状的纤维组织增生(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电镜观察除上述变化外,尚可见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荧光检查依病因不同在病变部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可能有IgA、IgG、Igm 以及纤维蛋白抗原沉积。

肾局灶性硬化系指部分肾小球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玻璃样变性而言,因其不具备炎症特点而有别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和(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全肾小球硬化。

它们的主要病变是病变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下有玻璃样物质沉积,进而使毛细血管闭塞,系膜基质增多及纤维组织增生,荧光检查阴性(偶亦有在病变部位有IgM或C3沉积)。

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

3.毛细血管内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或内皮系膜性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明炎。

发病初期,病变肾小球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弥漫增殖,并有较多的白细胞浸润及严重的系膜水肿,称为渗出期。

发病1-2周或更长的时间后,渗出成分大部分吸收,而以系膜细胞增殖为主,称为增殖期,这种系膜增殖现象可持续很长时间。

电镜观察可见毛细血管基膜的上皮侧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图4-2-4)。

荧光检查显示IgG和C3沿毛细血管壁呈粗颗粒状沉积。

渗出期及增殖期的内皮系膜性肾小球肾炎有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4.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主要形态特点是病变肾小球由于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而造成系膜区增宽,而毛细血管壁的形态基本正常(图4-2-5)。

这型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反复发作性血尿。

5.膜性肾小球肾炎或膜性肾病,病变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基膜弥漫性增厚,不伴有渗出及增殖性病变。

发病初期病变不明显,易与肾小球微小病变型相混淆。

随疾病进展沉积物周围有基膜样物质增生。

最后可将沉积物包绕,已经增厚的基膜上又有新的沉积物和新的基膜样物质,终将导致毛细血管闭塞。

用特殊染色(如过碘酸六亚甲基四胺银,PASM),高倍光镜观察,可见增厚的基膜并非均匀一致,而是向上皮细胞侧伸出许多密集的齿状突起,称为基膜钉突样改变(spikelike projections),进而出现链环状形态(4-2-6)。

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沿毛细血管呈细颗粒密集沉积。

此型肾小球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肾病综合征。

1 2 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