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就会削弱整体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环节提出质量要求。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中做一个计划。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进行备课可以减少教师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也可以藉此过程进行学习、收集资料和组织材料,安排时间和活动顺序;制定的计划还可以直接运用于教学。总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备课一般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备教材。它包括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
钻研课程标准。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此学科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课程标准是编写课本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
钻研教科书。研究分析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也必须注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因为同一内容可以用来达到多种不同的目的,相应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明确了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选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和方式。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要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意图、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所述,在处理教科书的时候,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和结构。尽管成套教材有个好处,就是教师不必承担开发课程的工作,但正因为如此,它可能有超时空性,也许不适合特定学生的特定的学习情况,如资料中的语言也许不是当地的语言,或内容与学习者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情景关系不紧密,或编排结构不适合于某一地区的某一群体学生学习。因此,不要以为统一的教科书是不容质疑的,只要按照它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进度教学。即使对于以国家制订的教学文件为依据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在面对他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有责任重新考虑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更动、修改或加以补充,以便最好地适合于自己的情景。
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要求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化”就是要求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掌握了教材。
(二)备学生。备学生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等。了解本班的学风、班风,重点掌握学习好的和
学习差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人。备学生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往的从备教材出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
(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四类:认知领域、心理动作领域、情感态度领域、人际交往领域。对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不能用来表示教师的教学程序式活动安排;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陈述,包括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行为接受的标准;不要用抽象模糊的词语,如“理解”、“欣赏”、“培养”、“体会”等陈述教学目标。
(四)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在很多情况下,检测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在某一试题上都出现了错误,则判定可能是教学出了问题。每个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至少要有一个检测项目落实,必要时可用不同类型的检测项目来检查一个教学目标;用最适当的评估手段检测不同的学习结果;检测题中的条件必须与教学具体目标保持一致。
二、上课
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导入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整个的教学进程。实践经验表明,一般以2—3分钟较为适宜。导入的类型很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
课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系指从导入新课到结束前的这个时间段。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策略。上课开始,教师提出一种对新旧知识起连接作用的陈述,被称为“先行组织”,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学习材料。先行组织把学习材料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这种作用犹如认识路线,指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全过程。先行组织的设计不是针对教授内容本身,而是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定向的作用。先行组织策略的实施步骤是准备材料,设计学习过程,呈现预备性材料或新材料,从中抽象出新信息,运用活动强化。
2、问题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策略。不少研究发现,当前90%以上的课堂提问是要求学生回答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可见,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提出“有效的问题”。编制有效的问题,可从下列几方面考虑:提出“假设”的问题,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事物加以思考;提出“比较”的问题,对资料、观点、答案就其特征或关系比较异同;提出“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提出“整合”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多种资料、观点、原理,让学生演绎出新的观点;提出“类推”的问题,由已知原理、观点推出未知的原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