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总结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总结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 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诞生。 ②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 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 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获 取 国公使进驻北京及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
政 特权 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

等;《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北京
战 争 条约》赔偿英法各 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
赔款 赔款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赔偿各国白银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 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但商品输出并未消失,A 项错 误;B 项表述错误,清政府只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 “扶植”;D 项表述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学习的是西方的民主 政治思想而不是民主革命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前,领导中国革命 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 登上政治舞台,故 C 项正确。
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及典型事件。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
下列对所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时间
斗争纲领或
领导阶级
重大事件
指导思想
太平天国运 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兴民权、君
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
主立宪
19 世纪末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 世纪初
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二、全面认识列强侵华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讲义--中国近代现代史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讲义--中国近代现代史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讲义--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线索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1)开始沦为—--—鸦片战争(2)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4)完全确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主革命的含义:近代反帝反封的斗争。

2、中国近代史的划分①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旧、新民主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前途目标。

3、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革命高潮①太平天国运动②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次革命高潮分别是:国民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趁机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课件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课件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 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 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 “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 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 重大史实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 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 政治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3)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4)五四运动
(1)资本输出
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实业救国兴起
实例2: 2014年重庆卷第 38题第(1) 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 的主要特点。”
审题对策 找出答案。
凡设问中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问
题,思考答案时主要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实例3: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2)问:“据材料二、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第1招 把握非选择题最常用的设问句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
非选择题的设问句式对答题思路有重要引导作用。常见的设问句
式有如下几种:
1.根据材料……指出(说明、分析、归纳)……
实例1: 2014年天津卷第 12题第(3) 问:“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主题一 国门洞开——两次鸦片战争
史料探究
视角1对签署《南京条约》的不同评论
材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 ……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 即应思前顾后……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江苏布 阅江南钞寄合同①,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
教材深化·提认知 1.图解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
2.历史概念——“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 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 侵犯。“东南互保”是清末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清政府,此事件使南方 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也严重动摇了清 政府的统治。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读史 ①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巩固国家统一 ②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的问题上发生的激烈争论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采 取的主要措施。
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
性和抗争性
2.《辛丑条约》
签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 约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惩办“ 首祸诸臣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②向各国赔款白银 4.5亿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内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 使馆区 ,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容④拆除 大沽 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 山海关 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等 影《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 响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经济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总结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1.时间及过程: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1851 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通过北伐、西征。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 年同年,天京(现在南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由盛转衰。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①主观战略上的失误。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2.太平天国两大文件(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内容:①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民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评价: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④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二.时期: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时间:1894 年 7 月开始到 1895 年 4 月结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总结一、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二、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三、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四、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五、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a.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c.前一任务和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1)帝国主义侵华:a.手段:军事、政治、文化、经济。

b.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c.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b.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a.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d.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b.资产阶级:百日维新、新亥革命。

c.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4.阶段分期方法一:(1)旧民主主义革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民国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a.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b.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4)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d.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

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一、鸦片战争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的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 中国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2.鸦片战争的经过- 1840 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 1841 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 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 2100 万银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4.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战争经过- 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

-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三、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发。

- 西方列强的侵略。

2.发展历程- 金田起义: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 定都天京:1853 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地主阶级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的表现及其意义。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浙江整体感知卷命题较为频繁,北京卷和湖北卷也有涉及2.情境设计:利用新情境材料,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如(2023·北京卷,6)对鸦片战争的认识;(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对清朝法律体系的影响;(2023·湖南卷,6)近代对外交往;考查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贸易,如(2022·全国甲卷,28)上海进出口货值;或者利用数据、图表、文字资料,考查近代其他的经济文化现象,如(2023·1月浙江选考,19)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变迁3.核心考向: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眼看世界等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②清朝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过程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美国、法国于1844年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影响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图解·关键知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阐释·核心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殖民地”是指在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4、5章知识精讲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4、5章知识精讲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4、5章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4、5章单元复习第三章: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专题总结(六)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专题总结(六)

2.(2019·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
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
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B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 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了陈独秀主张个人权利,反对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题干中陈 独秀立论的基础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1917年十 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解析 由“对巴黎和会的失望情绪”“由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 言’……产生的欣喜之情”可得,当时中国人对西方国家极为失望而对苏俄 政府充满好感,由此激发了人们对苏俄道路的好奇与期待,故选D项。
2.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系列文
章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
视角2:历史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近代中国 知识点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这一百多 年的历史,一方面是外国列强用大炮和资本把大清帝国由封建社会变成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与中国的反动政府相勾结,压迫人民,镇压革命,使 中国人民受尽列强的欺侮,遭受了无穷尽的苦难。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不 畏强暴,奋起反抗,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 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帝反 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赶走了外国侵略 者。这一段历史蕴含着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经济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政治(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3)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4)五四运动经济(1)资本输出(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实业救国兴起(4)民族工业春天到来文化维新思想、断发易服、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选修戊戌变法、孙中山时段特征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时期:1919~1927年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

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期。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两个战场、四大会战、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日军对沦陷区疯狂掠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国统区经济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隐性线索1.外敌入侵: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1931~1945)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章程》3.反侵略斗争:虎门销烟——三元里抗争——黄海之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4.学习西方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兴民权、倡西学)——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5.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春天(民国初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27~1936)——萎缩(抗日战争时期)——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6.国共关系:第一次合作(1924~1927)——十年对抗(1927~1936)——第二次合作(1937~1945)——再次决裂对抗(1946~1949)第1招把握非选择题最常用的设问句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非选择题的设问句式对答题思路有重要引导作用。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如下几种:1.根据材料……指出(说明、分析、归纳)……实例1: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3)问:“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实例2:2014年重庆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审题对策] 凡设问中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问题,思考答案时主要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例3: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2)问:“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审题对策] 凡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的设问,在思考答题方向时,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教材知识的补充,而所学知识往往比材料中的要点还多。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要点才会完整。

3.结合史实(所学知识)说明……实例4: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审题对策] 凡这类设问,要说明的问题(论点)往往体现在材料中,需要借用的史实,多在材料之外,大多在所学知识中,要注意调动所学教材中的知识来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说明)……实例5:2014年重庆卷第14题第(4)问:“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审题对策] 凡这类设问,试题都不是一段材料,而是多段材料或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

凡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的设问,一定要注意采用每个材料的有效信息。

凡是另加“结合所学知识”的设问,一定要注意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这类设问往往放在试题的最后一问,多是考查综合能力。

第2招如何审非选择题思维方式类设问用语——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评价·说明1.分析、比较分析、比较是历史学科命题中最常见的命题用语。

因为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它常见的形式有:(1)根据……分析……;结合所学,分析……实例1:2014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实例2:2014年重庆卷第13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比较(对比)……分析(指出)……;分析……有何不同(相同之处)?实例3:2014年天津卷第37题第(3)问: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实例4:2014年广东卷第38题第(3)问: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审题方法指导] “分析”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1)分析什么?如例1:“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例3“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2)依据什么分析?如例2,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例4只要求“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

“比较”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1)比较什么?要求说明什么?比较是手段,说明是目的,重心在于说明。

(2)试题要求找“相同点”“不同点”还是“异同点”?根据要求进行思考。

(3)分析、比较类设问,一般情况下答案要求都相对详细、具体,要有史有据,言之有物。

2.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是历史命题设问中常见的思维形式用语。

主要用于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的总结、提炼。

常见的命题句式为:(1)根据……归纳……实例5:2014年重庆卷第1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实例6: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概括……实例7: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1)问: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第(3)问: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

实例8: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3)问: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3)依据……列举……;依据……指出……实例9:2013年天津卷第12题第(3)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实例10: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审题方法指导] 这类试题的审题要点主要有:(1)归纳、概括的内容是什么?这是答题的核心。

(2)依据什么,即从哪些地方去寻信息源?不外乎“材料”“所学知识”“二者结合”。

(3)答案要精炼、概括,要点化,文字浓缩。

(4)概括要求准确、全面、完整。

3.评价、说明“评价”与“说明”两个词汇是在历史学科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用语。

“评价”用语通常的用法为:(1)根据……评价(评述、评析)……实例11: 2013年全国卷Ⅱ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实例12: 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4)问: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实例13:2010年江苏卷第23题第(1)问: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根据……说明……实例14:2014年山东卷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实例15:2014年安徽卷第36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审题方法指导] 关于评价类用语的试题,要注意如下几点:(1)要明确评价的对象,即评价什么、找到关键词或核心词,如例11,要求评述的是“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例12要求评述“在近代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

(2)要明确评价的根据材料,如例11、例12,都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要明确评价的限定角度,如例13,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

另外还有其他的限定,如从“积极”或“消极”影响等。

(4)评价要求客观、公正、全面、史观先进、史论结合、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