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8dd99011ca300a7c390d9.png)
河中石知点1、字注音:昀( j ǐyún)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湮 (y ān)(ni è)溯(sù)臆(yì)断....( 2)一多能暴携之去被.曳(y è)(pá)..欤(yú).木杮(f èi).众服确.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之笑曰代 , 代流而下找石件事沿河求之代 , 代石 .一老河兵之代 , 代学家的当求之于上流代 , 代石之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贱代 , 代石求之地中代 , 代石然天下之事的( 3)古今异A、二石并沉焉 -----古:一同.B、不可以究物理 -----古:客事物的道理,律..C、是非木柿 -------古:代,.D、十余 ------古:,了.E、盖石性重 ----古:本来(是),,放在句首。
.F、但知其一 -------古:只,.G、求石于水中。
----古:找。
H、不已。
------古:停止。
(4)活用今:并列今:物理学科今:判断是今:今:有遮盖作用的器物今:表折可是,却今:求、要求、追求今:已棹数小舟名用,划船能暴携之去?暴:用名,洪水.( 5)文言句式A、被句:能暴携之去(怎么能被大水走呢?)B、省略句:以流下矣(和尚石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6)要点字解:① 州南一寺河干 ------:凑近。
干:岸。
..②山圮(pǐ)于河----山:寺的大。
圮:坍毁。
于:在....③ 十余 -------:,了。
:年。
..④棹(zhào)数小舟,曳( yè)(pá)..棹:船。
里作用,划船。
曳:拖。
:( 通“耙”, ) 平坦土地用的具。
⑤是非木杮(f èi )-------是:;非:不是;木柿:木片。
...⑥湮(yān)于沙上------湮:沉没。
.⑦不亦乎 ------不亦⋯⋯乎:不也⋯⋯...⑧一老河兵之 _-------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4f560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3.png)
河中石兽知识点《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就选自这部作品。
二、字词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河干:河岸)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5、僧募金重修(募:募集)6、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7、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8、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9、棹数小舟(棹:划(船))10、曳铁钯(曳:拖)11、寻十余里无迹(迹:踪迹)1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13、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4、是非木杮(是:这)1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洪水。
携:带)16、乃石性坚重(乃:是)17、沙性松浮(松浮:松散轻浮)18、湮于沙上(湮:埋没)19、渐沉渐深耳(耳:罢了)20、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21、众服为确论(服:信服。
确论:正确的言论)22、一老河兵闻之(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23、凡河中失石(凡:凡是)24、当求之于上流(当:应当)2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盖:因为)26、其反激之力(反激:反冲的力量)2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28、渐激渐深(激:冲击)29、至石之半(至:到)30、石必倒掷坎穴中(倒掷:倾倒)31、如是再啮(如是:像这样)32、石又再转(转:翻转)33、转转不已(已:停止)3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溯流:逆流)35、求之下流,固颠(固:固然)36、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更:更加)三、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完整版)《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
![(完整版)《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78141f5ef7ba0d4b733bd9.png)
河中石复要点:一、字解::凑近。
河干:河。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处。
:,了。
募;募集。
竟:于,终究。
以:。
棹:船,里是划船。
曳:拖。
:听。
:你。
是:。
:怎么,:被。
暴:洪水。
去:走开。
乃;是。
湮:淹没。
:“ ” 狂。
服:佩服。
:。
确:精当确实的言。
凡;凡是。
盖;因。
其;它。
:侵、冲刷。
:成。
;摔倒。
如是;像。
已:停止。
固:固然、自然。
如:依照。
然;既然,那么。
但:只。
臆断:主地判断。
欤句末气,,呢。
一多能暴携之去(介,被)必于石下迎水外沙坎穴(,成)众服确(,是)一老河兵之(代,指”“求之地中” 种点)之其反激之力(构助,的)活用棹数小舟(名用,划船)暴(用作名,洪水)句式1.被句2.倒装句能暴携之去当求之于上流(⋯⋯⋯⋯,表被,可“被”)(状后置,状“于上流”放在“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边省略了“之”)二、句子翻:原文: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于水中,竟不能得,以流下矣。
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重修寺,在河中找两个石,竟然没找到,以它流而下了。
原文:“ 不能够究物理。
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文:“你些人不能够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走呢?原文: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文:石的性又硬又重,沙的性又松又,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确。
文:沿着河找它,不也荒谬?”大家佩服地()是精当确实的言。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够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原因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必然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然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下游搜寻石头,固然荒谬;在原地搜寻它们,不是更荒谬吗?” 原文:但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好多,能够依照(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三、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1、在搜寻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深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c8b96ca43323968001c927d.png)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录》,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录》以记述狐鬼故事、奇怪见闻为主,是以笔录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庙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能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够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够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但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录》)【说明】①干:岸边。
②圮( 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 zhà):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杮( f èi ):木片。
⑥颠:通“癫”,疯狂。
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一词多义】(1)为: A. 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以为。
)B.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以为是。
)D. 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 A. 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 B. 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3)如: A. 如是再啮(介词,像。
)B.如其言果得(动词,依照。
)【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 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5)如其言(古义:依照;今义:若是,仿佛等)(6)尔辈不能够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重要句式】(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a9920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e.png)
24.河中石兽清纪昀一、词语1、临:靠近;2、圮:倒塌;3、竟:终了,最后;4、曳:拖;5、设帐:设馆教书;6、尔辈:你们这些人;7、湮:埋没;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9、遂:于是;10、溯流:逆流;11、臆断:主观地判断;12、岂:怎么,难道;1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二、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指示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11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四、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wéi,动词,认为,是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wèi,介词,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wéi,动词,成为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3如:①如是再啮:像;②如其言:依照,按照;4其:①其反激之力河水②但知其一其中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六、翻译沧州南边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就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僧人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没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中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很疯狂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讲学者的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子的性质又松又轻,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了;在原地河底寻找,不更加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中第二点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七、主旨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告诉人们,遇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河中石兽一、通假字:不亦颠.乎二、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2尔辈不能究物理..3二石兽并.沉焉4阅.十余岁5是.非木柿6盖.石性坚重7但.知其一8求.石兽于水中9转转不已.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四、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3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2当求之于上流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六、填空:1.,是非木杮,2.转转不已,;3.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4.然则天下之事,,,七、翻译下列句子;。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https://img.taocdn.com/s3/m/d12e1e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7.pn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c52b3ee518964bcf847c9f.png)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文学常识1.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文学家。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临:靠近。
【2】河干:河岸。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划船。
【8】曳:拖。
【9】尔辈:你们这些人。
【10】究:研究、探求。
【1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2】是.非木杮:这。
【13】湮:埋没。
【14】颠:颠倒、错乱。
【15】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
【16】为.坎穴:形成。
【17】如是:像这样。
【18】转转不已.:停止。
【19】溯流:逆流。
【20】臆断:主观地判断。
【21】如.其言:按照。
【22】固.颠:固然。
【23】遂:于是。
【2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5】确论:正确的言论。
三、翻译句子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处找到了石兽。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完整版)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
![(完整版)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cb942069dc5022aaea00c4.png)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 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下面是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欢迎参考阅读!一、文学常识: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二、文白对译:原文: 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
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 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 岂能为暴涨 (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kǎn)穴(xu?),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sh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 欤(yú)?译文: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 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 没能找到。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fd58ebb0717fd5360cdc4b.png)
《河中石兽》知识点【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开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
】【重点字解释】:临:靠近。
河:河流,指黄河。
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于:到。
并:一起。
沉:沉没。
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那里。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故事的发展:写僧人寻找石兽未找到,一讲学家提出建议。
】【赏析:“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负而又轻蔑的样子,为下文反衬老河兵的正确判断作铺垫。
】【重点字解释】:阅:经历。
岁:年。
余:多。
募:募集、募捐。
求:寻找。
于:从。
竟:竟然;最终。
得:找到。
以为:认为。
顺:顺着、沿着。
流:河流、水流。
下:往下移动。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拉、牵引。
钯:同“耙”,钉耙。
寻:寻找。
迹:踪迹、痕迹。
设:设立。
帐:纱帐。
设帐:设馆授徒、讲课。
闻:听说。
之:这件事。
尔辈:你们。
究:推究、探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常理、内在的规律。
是:这。
非:不是。
木柿:木片。
岂:怎么,能:能够。
为:被。
暴:突然。
涨:上涨的河水。
携:带。
之:它、它们,指二石兽。
去:离开。
湮:埋没。
于:在。
渐:逐渐、渐渐。
耳:而已,罢了。
沿:沿着,顺着。
求:寻找。
之:它、它们。
颠:颠倒、错误。
众:大家、众人。
服:信服。
为:认为,认为是。
确论:正确的论断。
【译文】:经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大门,在河水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移动了。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a8b9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0.png)
河中石兽知识点河中石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
它以石雕为主,形象生动,造型各异。
本文将为您介绍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起源、类型、象征意义以及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等方面。
一、起源河中石兽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河中石兽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它主要出现在建筑物的屋脊、斗拱、檐口等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中石兽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宫殿、寺庙,还广泛应用于民居、园林等建筑中。
二、类型河中石兽的类型繁多,常见的有龙、凤、狮、象等动物形象,以及神兽、飞禽等其他形态。
其中,龙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石兽之一。
龙被视为中国古代的象征之一,代表着皇权、权力和吉祥。
其他类型的石兽也往往有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如凤代表着美好、吉祥,狮象征着守护和力量。
三、象征意义河中石兽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们被认为是守护建筑的神灵,能够驱邪避恶,保护居住者的安全和幸福。
其次,石兽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它们能够带来好运和祝福。
此外,石兽还被赋予了艺术价值,它们的独特造型和精湛雕刻被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杰作。
四、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河中石兽在古代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它们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屋脊、檐口、斗拱等位置,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石兽的造型和雕刻工艺也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华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无数人的注目。
在古代建筑中,河中石兽的使用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比如,在宫殿建筑中,屋脊上的石兽一般是以龙为主,而其他形象的石兽则出现在次要位置。
而在民居或园林建筑中,石兽的使用则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用于屋脊,也可以装饰门楣、花坛等位置。
另外,石兽还可以根据建筑的用途和主题做出不同的变化。
比如,在寺庙建筑中,石兽往往有着庄严肃穆的形象,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信仰和文化。
而在民居建筑中,石兽的形象则更加生动活泼,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b244f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2.png)
七年级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在学习文化课程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文明的历史与传承。
石兽就是一种保存着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物。
而河中石兽是其中的一种。
一、河中石兽的概述河中石兽又称水勇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雕,以鱼身龙头,石船基座为衬托,做成一种雕刻装饰品,通常用于作为建筑物室内、室外、墙面、花坛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中石兽的种类1.鱼身龙头兽鱼身龙头兽是河中石兽的一个主要种类。
它的身子像鱼,头像龙,嘴巴往往张大,露出尖利的牙齿。
这种石兽多被雕刻在桥下,表示守护桥梁,抵御水灾。
2.狮子兽狮子兽又称“狮子头”,是中国传统景观建筑中常见的石兽种类之一。
这种石兽造型栩栩如生,格外威武,被雕刻在大门、枋柱、屏风等位置。
也可以作为花坛、鱼池的装饰。
3.石人兽石人兽是河中石兽中其他常见的种类之一,也是最具传统文化意义的一种兽像。
它们通常为搀扶着花草,或守护巨型缸,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河中石兽类似,用于室内外的装饰。
三、河中石兽的特征1.形态各异,逼真生动河中石兽是一种雕刻艺术,它的造型通常奇形怪状,逼真生动,丰富多样,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以防水为设计目的河中石兽常被雕刻在建筑物的外部,目的是防水。
石兽的身体可以使雨水从身体顺流而下,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3.文化内涵丰富河中石兽虽是一种石制品,但它蕴含着广泛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艺术美学,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注意事项1.保护石兽,维护文明遗产河中石兽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需要各种形式的保护,避免被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文明遗产,共同呵护它们。
2.注意环保河中石兽制作时通常采用一些原材料,如石材,水泥等。
因此,在河中石兽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3.严重禁止私自寻找并挖掘河中石兽寻找并挖掘河中石兽是非法的,也是不道德的。
不仅可能破坏他们本来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也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4a66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f.png)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求之下流,固颠。
通“癫”可译为“疯狂”②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二、词类活用1。
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2。
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三、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
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
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
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
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
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
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 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 湿” 相对。
四、一词多义“之”的用法和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代词,它,这件事2、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代词,代石兽3、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4、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讲学家的话5、当求之。
于上流代词,代石兽6、其反激之。
力助词,的7、至石之。
半助词,的8、求之。
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9、求之。
地中代词,代石兽10、然则天下之。
事……助词,的“其”的用法和意思1、其。
反激之力:代词,水2、但知其。
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其中“为”的用法和意思1、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众服为。
确论:动词,认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动词,成为“于”的用法和意思1、山门圮(pi于。
河介词,在2、求石兽于。
水中介词,在3、湮(ydn于。
沙上介词,在4、当求之于。
上流介词,从,到5、必于。
石下迎水处介词,在6、果得于。
数里外介词,在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人民大道小学《河中石兽》基础知识整理
![人民大道小学《河中石兽》基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ddddabb52acfc789ebc9c3.png)
《河中石兽》基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读准加粗字的读音。
圮(pǐ)棹(zh ào ) 曳(y è) 铁钯(pá)木杮(f èi )湮( yān ) 啮(ni è) 溯流( sù) 臆( y )ì断欤(y ú)三、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阅.十余岁(阅:经历)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下: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棹.数小舟(棹:划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这里是讲课的意思)7.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事物的常理)8.是.非木杮(是:这)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误)12.啮.沙为坎.穴.(啮:咬,这里是冲刷掉意思。
)(坎穴:空洞)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副词,就,于是)(溯:逆水而行,这里指石兽在河底不断地向上游反转)15.但.知其一(但:副词,只,仅仅)16.求之下流,固.颠。
(固:确实)17.据理.臆.断.(理:道理,规律。
这里指事物的常理,一般的规律。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揣测。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1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河中石兽》知识清单
![《河中石兽》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3fa4518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c.png)
《河中石兽》知识清单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文章结尾说“可据理臆断欤”?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在打捞石兽时依据什么“理”做出的判断?[答案]①寺僧:按照常规思维,山门倒塌的位置;未果后,根据水流的情况推测顺流而下,冲到下游。
②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③老河兵: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答案]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物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4.在打捞石善这件事上,寺僧、讲学家失败了,老河兵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答案]①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②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③老河兵根据实践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点:做出了正确判断。
1.细节描写往往能真实反映人物心理。
本文两次写到“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讲学家的“笑”,显示了他自以为懂得“物理”、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展现了他的自信。
2.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案]①看问题不可片面,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②凡事不可“据理臆断”,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头理论家。
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853fd9af1ffc4fff47ac6a.png)
一、《河中石兽》原文①沧 州南一寺临河干(g ān ),山门圮(p 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 ān)。
阅十余岁,僧(s ēng)募(m ù)金重(ch óng)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y ǐ),棹(zh ào )数(sh ù)小舟,曳(y è)铁钯(p 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 èi),岂能为暴涨(zh 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è)沙为坎(k ǎn)穴(xu 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 ì)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 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 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ì)断欤(y ú)? 二、课文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河底。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颠倒吗?”大家很信服,认为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90dfe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7.png)
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引导语: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小编已经收集好了,需要的同学来这里学习吧,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16ec4e4f111f18582d05aae.png)
七下《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2.朗读节奏。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重点字词解释。
(1)临:靠近。
(2)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
)干,水边,河岸。
(3)圮:倒塌。
(4)并:一起。
(5)阅:经历。
(6)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7)曳:拖着,牵引。
(8)设帐:讲学,教书。
(9)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0)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木片。
(11)为:被。
(12)暴涨:洪水。
暴,突然。
(13)湮:埋没。
(14)颠:颠倒,错乱。
(15)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是。
(16)盖:因为。
(17)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8)坎穴:坑洞。
(19)已:停止。
(20)倒掷:倾倒。
(21)如是:像这样。
(22)遂:于是。
(23)溯(sù)流:逆流。
(24)固:固然。
(25)如:依照,按照。
(2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7)但:只,仅仅。
(28)臆断,主观地判断。
(29)欤:吗,表示反问语气。
(30)耳:罢了。
4.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5.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6.一词多义(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3)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7.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8.重要句式(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
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洪水)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二、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